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编辑2.0,传统老编的纸上遐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编辑2.0,传统老编的纸上遐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段时间,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一个想在‘云端世纪’生存并图发展的编辑──姑且称他们为‘编辑2.0世代’,必须具备什么样的DNA?”

我承认,一听到他的问题,立刻愣住了,不知如何答复。对我来说,最根本的困惑来自编辑能用1.0或2.0区别吗?从1.0到2.0是连续的、切不断的演化还是一种跳跃(突变)?所谓“编辑2.0”那个世代,他们是不是像詹宏志一样,面对挑战时,看得出“新科技导引出新形势,新形势带来新需求”?

那么,新科技导引出什么“新形势”?新形势带来什么“新需求”?

能发现“新形势”与“新需求”的编辑,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的编辑,就是2.0编辑?就有机会活跃于U-出版时代?

在思考这位朋友提出的概念之后,我又与他相约进行了一次详谈。内容如下:

某(暂隐姓名):我和几个朋友一致认为,既然来到Web2.0时代,编辑不可能沿袭过去的经验一以贯之。

您在《以Google为师!》那封信内,特别引用了《Google会怎么做?》的作者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的一段文字:他认为未来的新社会应奠基于“关连、连结、透明、开放、公开、聆听、信任、智慧、慷慨、效率、市场、小众利益、平台、速度和丰富之上”。我们讨论很久,认为很可能就是打开“编辑2.0”之门的密语,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打开藏宝窟大门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灵验。我们的结论是,活在“编辑2.0世代”的朋友们,不妨将它们移用在出版新产业链里重新检验这些字眼,这些带有魔力的字眼,正静待召唤,编辑的未来或许正好隐藏其中。

周:虽然你用了“或许”、“很可能”等不确定的词句来描述,我还是认同你切入问题的角度。我认为不管迎面而来的是维基经济也好,云端运算也罢,传统编辑们千万别被这些字眼的表面意义给唬弄了。一旦理解它们的真貌,一点也不复杂。侧身其中,我们仍有难以取代的价值。重点是必须振翅而起,毫不畏惧地融入网络(u)时代,学习詹宏志的谦卑、聆听、并迅即提供满足饥渴层面“新需求”的解决方案与执行胆识,我们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某:嗯,有理。我贡献一个例子左证一下。举例来说,当部落格(Blog,博客)兴起时,你在想什么?你做了什么?反应快速的人,见机不可失,立刻聚集资金,投资平台,以免费与服务吸引会员在平台架设部落格,希望有朝一日形成规模,再图盈利;只有极少数聪明人理解到这潮流意味着人的创造力的全面释放,我们迎接到的是个全民创作时代,这股创作能量,不是书写个人感想的部落格能够完全吸纳的。所以,像“起点中文网”这样的平台,应“需要”而生。

“起点中文网”直接由产业链的内容创生源入手,所有创作毋需筛选,人人都可以在平台自由张贴呕心沥血的得意之作,由会员点阅数决定作品价值。数年之间,新作家、新作品如风起云涌,席卷市场。组织这类趋势的创作平台,身价随时间水涨船高──它放长线,钓大鱼──创造独特的价值,“盛大文学”终于将“起点中文网”纳入其家族成员。

周:你刚才说到“出版新产业链”,我想多了解你的看法。

某:我们一直想绘制“出版新产业链”,我深信能绘制的人,才是未来的赢家。目前,大家的理解都不够完整,但光是不完整的新产业链,就展现一堆商机。

周:的确,我们的思维朝着同一方向。我曾经举五个年轻人以20万台币成立一家在线印刷网站“Hypo(百集斯公司)”,从2006年创业到2009年时,营业额已近千万。他们掌握到云端时代“出版新产业链”的后端──“制作”那个环节,成就了创业之梦。最近又有一个号称“云端出版”的实例:点点印公司()。经营者“让网友直接在网络上,编排自己的照片,还能加上文字批注再印成实体的书,2009年创业至今,每个月业绩都成长2成,预估今年营业额突破千万元!”你看!一旦有人解开谜语,商机就出现了。

某:我同意,假如这也算出版产业的一环。但不能否认的,他们的出版方式和一般人心目中的出版不在同一范畴,一般人对出版的认知仍是在书市流通的读物。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从中找到好东西”,能够在最短时间被读者购阅。不管编辑活在1.0或2.0,主要任务是不变的。麻烦的是在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内容来源增多,使得选择性更为丰富。编辑对内容的筛选功能不再享有独占优势,而有了更具说服力的替代方式,也因此,作为2.0世代的编辑,必须重新找出难以替代的新功能。

周:是啊。关于编辑角色的转变轨迹,我也在试图寻找答案。不过“印书小铺”的例子很值得玩味。他把“自费出版”经营的有声有色,我刚收到他们的电子报,出版的书已突破五百本,而且频频攻上传统书店排行榜(谁说自费出版的书都是被传统出版淘汰的书?),成绩超出预期。“印书小铺”越来越强,它把出版(制造)业百分之一百转为服务业,张辉潭这位前行者的经营眼光,有他过人之处。

某:坦白说,他们都是“例外中的范例”,是特例,但若少了领导者的坚持和执行力,也会一事无成。倒是您刚才提到“如何从中找到好东西”,很值得追索下去,因为“找到好东西”的方式,刚好区划1.0和2.0两个世代编辑的不同。

周:传统的“找到好东西”的方式,行之有年,我们都已耳熟能详;进入Web2.0的“U-出版时代”,编辑所担任的筛选角色,慢慢地被网络替代。在从前,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类几百万字、未完稿的小说,很难被传统出版接受,但在网络时代,作者凭借兴趣每天发表续作,可连载多年不辍,并由数百万网民疯狂的点阅,让作品脱颖而出,等转为纸本书贩卖时,动辄以百万本计。这样的出版模式,完全了传统编辑的经验──网络作品越来越多,有人用“海量”形容内容如排山倒海而来,传统的筛选功能已无用武之地,我们的编辑将何去何从?

某:您的话让我想起“盛大”。三月初,我读到“盛大文学”在北京推出“一人一书计划(One Person,One Book)”,他们“电子书战略”。在新闻会的记录上,“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先生透露,光是数据库里就存储了五百亿字的创作,每天在他们所属的网站,还继续有6,000万字新内容贴出,而专属作家高达93万人。天啊!这只是一家公司,若加上其它创作平台,那是什么“盛况”?

周:这份记录流传很广,我也看了,我只能说,热闹啊!真要编辑去筛选,岂不累死!

某:所以编辑的角色功能非改变不可!一旦重新定义编辑的贡献是什么,“编辑2.0”的迫切性就浮现了。

周:“编辑2.0”意味着再也不能自外于网络,学习驾御网络而不是受制于网络。网络是无性的,会运用的人,会给它意义、价值和生命。

某:说得好!讨论到这里,再回想“关连、连结、透明、开放、公开、聆听、信任、智慧、慷慨、效率、市场、小众利益、平台、速度、丰富”这些字眼,您不觉得通体舒泰,浑身是劲?盛大里的大小人物(包括编辑),玩的不就是它们?我对“盛大”好奇得很,他们一连串的大动作,连远在台湾的我们都感受到震动,我认为他们是狠角色,你对盛大有什么看法?

周:我想用“了不起”、“不凡”来形容盛大。人人知道“云端运算”来势汹汹,只有盛大真正剑及履及在云上展开细腻布局。当大家还在讨论“如何”、“何时”,他们已默默地打造出独有的商业模式,他们铸造独一无二的产业链,也等着打通任督二脉。盛大最了不起的是它的“规模”以及由规模支撑起来的“微支付”等支付系统。如今它有一亿会员,每天有一千一百多万人,用千字二毛、三毛钱支付在线阅读费用,加上周边广告收入,就这模式够吓人了,何况他们的野心岂是这么一点点?“云中图书馆”是另一波大小均收的策略布局,他们造云,打造云基地,他们的冲锋号响彻云天,只等着看传统出版界如何接招了。

某:美国有句谚语:打不过它,就加入它。面对盛大,出版界的选择其实不多。

周:现在的出版业──不!出版业已不足形容,应该泛称文化产业──盛大在替“战国时代”寻找句点,然后再重振汉唐盛世。盛大的霸气隐匿在谦恭、礼让之下。但不管他们在新闻会上说得再小心翼翼,总是使我想起西泽大帝。西泽的帝业,建立在远征高卢时,率军“跨过卢比孔河(Cross the Rubicone)”的壮举(转折点)──意思是说:不能再等了,现在就是最佳时刻。这也是陈天桥的心境写照吧!

某:目前盛大干的是“合纵连横”,想兵不血刃,一统江山。据我所知,他们向各地出版社派遣人员,拉拢入盟,台湾的出版社也是对象之一。我们看盛大,是以“Google、亚马逊的合体”的高度视之,当然,在世界版图上,盛大不如它们,但在华文出版领域,就不是等闲之辈了。总结的说,它正在打造独特的中国模式。它想涵盖华文的文创领域,做法周延而全面,渗透力道惊人,长此下去,出版社是没有招架能力的。

周:不至于这么悲观吧!我不知道你注意到“百道网”没?

某:当然。“百道网”是由知名的媒体人程三国、孔燕红夫妇连手策划经营,宗旨是“为书业打造价值过滤、筛选系统”,简单说就是把生产链上“筛选功能的极大化”,紧紧掐住生产销售的咽喉,太聪明了。大家不是说书太多吗?“百道网”替你过滤,让书店、媒体、图书馆和出版社连在“百道网”内,由它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周: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过关心,我觉得“百道网”是传统出版企图在网络时代努力转型的重要布局,占了战略枢纽点。而且时间上有点“巧”,对盛大的“一人一书计划”和“云中图书馆”有针对性吗?

某:您想太多了。不过,这是有趣的想法,应该放在“竞合”的脉络里去理解吧!若是顺着您的思路推想下去,可不得了──“百道网”能促成传统出版的大团结,形成对盛大的制衡?这想法太有趣了,那谁是那位组织者?谁是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哈哈,呼之即出──太好玩了!

周:(笑)是我想多了。今天已经占用你太多时间,我最后想请教一个问题:你身为台湾出版的一员,你如何在盛大虹吸效应下,保有你的竞争力?

某:我真的不知道。像“盛大”这样的对手,光凭它一亿会员的规模,我们就被边缘化了;您想想看,会员一亿,一千一百万的付费用户,那是多大利基?除非大陆开放这块版图,让大家都有公平的机会逐鹿中原。

周:到时候还来得及吗?

某:(大笑)我们唯一不怕的,就是竞争。

亲爱的朋友,管什么1.0或2.0,万变中仍有不变的元素,我们要学的是怎么跨入虚空间,学到驯化网络的技巧──如高信疆在当时引爆的“副刊革命”,把传统副刊换上新的引擎,一新世人耳目。想想高公的事迹,他留给我们的就是:不妥协、不从俗,走不同的路。(本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