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需要建立能反映其综合素质状况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文根据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的体会,浅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两点认识。

一、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1]。通过测评,学生全方位评价自我,发现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不断自我完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成为品德高尚、学业精良、体魄强健的优秀大学生。因此,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2.有助于开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

通过对学生开展综合测评,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教学管理部门参考测评结果改进教学方法、调整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进程。测评也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当前,在校大学生均是 9 0 后,他们热情、奔放、敢想敢做,这是9 O 后大学生的优点,但是,9 0后大学生比较自我,承受力、社会责任心相对较弱,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测评体系为辅导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也为辅导员恰当地评价、奖惩学生提供了有力依据。

3.有助于大学生就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而是涉及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等。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有效改变了既往评价中的唯学习成绩论的不合理测评方式,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与社会接轨,对智商的与情商的测评两者并重,在测评体系中引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向着社会就业的方向努力学习和发展,成为时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合理建立综合素质测评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参考依据,这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只追求片面的知识、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塑造、更不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业成绩,而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建立和运用测评体系时,可以围绕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方面。基础性素质主要包含德、智、体等主要方面,发展性素质包括文体特长、辅选修情况、特殊表彰、组织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2]。根据实际情况,可围绕以下五大项目展开测评。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集体荣誉感、各种奖惩情况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主要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语等级、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3.团队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此项主要测评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等能力素质。

4.文化艺术特长:主要测评学生在文艺、体育、演讲、辩论、书法、绘画、设计等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

5.学生互评:以班级为单位,考评个人身心健康程度、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方面,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同学之间互相测评。

在测评中,年级不同内容、权重可不同。例如,对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评价其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而对于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酌情增加对学生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水平的权重比例,引导学生挖掘多方面潜能,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就业做准备。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测评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内涵 意义 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思考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与大学学习内化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其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所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状况、审美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诸多方面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高低进行综合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起到评价、反馈、激励、导向等作用。对于高校而言,良好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而且能够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评价体系令人担忧,其不合理的引导已使教育回归传统教育或趋向应试教育。本文将从目前医学院校综合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的成因、解决的策略进行阐述。

一 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为“学生学年综合素质测评分数=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惩罚)得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1.评价标准不够清晰

在每个新学年开始,各个专业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便陆续开始对过去一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标准的不清晰,常常令辅导员陷入尴尬局面。例如,有一项对思想品德的评价项目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举止文雅,仪表端正,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者等加0.2学分。我们会发现此评价项目很难界定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高与低。如果没有清晰的标准,很容易导致学生间功利性的钩心斗角,同时会对评价者的公平性进行质疑。

2.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组成的。目前大多数综合素质评价者都将学习成绩的权重设为70%以上。仅仅从专业学习的突出,就评价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非常不客观的。众所周知,中国学生不缺乏对智力因素的关注和培养。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过多的提高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往往被忽略。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社会,也是一个变化速率日益加快的社会,需要大量的理解能力、处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当今社会更需要会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健全的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

3.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

评价者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而对专业课学习过程的兴趣,创新能力不予评价,更何况医学院校的考试信度和效度有待于斟酌。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理论成绩的高低并不与临床专业素质成正比。平时实习、技能实践的考核尤为重要,而在执行过程中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却低于20%。

4.重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

医学本科大多数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比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在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5.缺乏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又找不到科学的评价模型。所以在现实操作当中,评价者强调全面考核学生,但是评价体系对学生具体表现范围的界定缺乏标准,从而令学生干部和辅导员老师头痛。因为现阶段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有所加大,进而导致大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关注度增高,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

6.教育观念改变滞后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12年,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经常发生冲突。大学本应该是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场所。然而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已使老师、家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即一位同学是否优秀主要看他学习成绩。故而在综合测评中,专业课成绩给予很高的权重。学生的思维被考试束缚,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是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基本条件。

学生整天为考试而焦虑,经常忙于各种考试,而实际应用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7.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考评的难度

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各类学校的在校人数,这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学教学过程中,面对大规模的学生,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这样就导致学生期末考试成为唯一可量化的评价指标。

8.缺乏配套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每学期的期末校园变成学生演习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朗朗。大学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察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却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二 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思考

大学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化的教育。理想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具有导向作用;综合测评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道德意志和智力智慧的发展潜质。为此,本文提出对现行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修改的几点思考:

1.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教育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前提,如果教育得不到改革,大学教学育仍然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必将造就一批没有活力、创造力的高分低能大学生。教育改革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现代教育更需要注重启发式、探索式、案例式的教学。如果教育得不到改革,仍用传统否认教育模式,即使使用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评价,也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考试方式的改革也同等重要,教育者可以改变传统单一考试模式为多元化的考试模式,因为多次考核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

2.实行动态考核与学生自评、他评相结合

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动态的过程,应该把平时的考核作为重点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对学生平时的科研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进行测评。如果学生参与科研,那么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情况、获奖情况、参加研讨交流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鼓励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可考察学生的读书笔记,撰写的读后感及以此的情况,参加的音体美比赛结果,大学生宿舍文化交流情况,大学生论坛等大型交流活动的表现。平时的考核需要保密管理,要规范大学生考评资料的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必须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考核。学生参与考核的过程同样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一种锻炼。

3.要将学校测评和社会测评密切联系起来

学生素质的考核目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快速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现代医疗对新一代的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把那些“叛逆”的学生误认为是差学生,在学校不受老师欢迎而在社会迅速立足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灌输的场所。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四 结语

完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测评出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优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对大学生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大,如果不会做人总将一事无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开拓能力、有志有为的德才兼备的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应该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应更注重思想道德评价,同时还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不断探索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测评体系,逐步修正现行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使学生综合素质在评价体系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桂兰.浅谈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J].魅力中国,2010(14):196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和评优选先的评选,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04年3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至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已非常明确。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更加明确,高职学校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日益完善,更加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与此同时,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却一直是大家求而未果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受社会欢迎”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标准,但如何把这一标准具体化并以此去评价学生在校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情况却并非容易做到的。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大多是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是以“知识为核心”并将各项评价指标全部量化,忽略了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地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原则缺失。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现实多种因素束缚是外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起统领作用的原则和理念体系,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起不到准确评价高职学生的作用,学生的认可性和接受度不高。测评工作本身缺乏目的性,存在为测评而测评现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是为了构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将学生综合测评当做了“绩效考核”,而并非“绩效管理”,这样虽然简化了工作,但是却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机制单一。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方面还没有走出传统模式的局限。通常,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评优为目的而建立的素质评价机制。部分评价内容的内涵过于简单,如在对综合测评中占很大比重的智育评价上,往往只注重评价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更多地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静态评价,而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甚少,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有的把一切东西都数量化,完全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因为我们很难说素质分79分的学生就比80分的学生差,素质测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测评的需要。

3.实施错位。素质测评不仅是科学认识被测评者的过程,更是以此为基础的测评结果的接受过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导向,并使其内化在行为中。由于测评结果不具有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所以,素质测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效用。

事实上,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已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积极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为了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保持原有测评办法中客观的、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内容基础上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测评办法的适用性。对学生的测评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测评标准:一年级侧重专业认识、人文修养;二年级侧重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三年级侧重就业能力、职业道德。学生成长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用一个不变的标准去测评变化的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因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首先应是由针对不同年级制定出的相应的三套测评办法组成,以解决测评办法的适用性问题。

二、测价办法的科学合理性。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都分数化是不科学的,这样既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符合我们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人才应该是这样的:除了职业能力以外,当他某一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就够用了,并不因他在这一方面的更高水平而改变他的价值。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调整测评细则:1.粗化测评项目,把各项活动分成政治、技术、文化、娱乐等大类,减少不必要的项目;2.区分绝对项目和相对项目,学生必备素质为绝对项目,必须强化,相对项目可在一定范围内自选,达标即可,通过增加各类活动的加分权重来吸引学生有选择的参加活动;3.变绝对分数为数量级,学习成绩分段测评,尽量减少“量化”因素的影响。

三、增强测评办法的功能性。学校对所培养学生的测评工作应成为整个高职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办法不仅是检查、鉴定学生的标准,同时还应该是引导学生的路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调整的信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既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效果最终的检查,又是下一轮教育方向进行调节的依据。为了使测评办法切实发挥以上作用,应建立测评工作制度,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向教研、教学、学生管理等各部门提供学生动态,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调整工作的依据,同时调整测评办法有关项目标准,为下一轮学生素质测评作准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成为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过程,成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大事。

目前,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还处于摸索阶段,怎样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进行高职学生的知识运用和专业能力的评价,已引起教育及企业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阶段的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逐步地向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因此,搞好在校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基础,也是优化教育教学、实现学校资源最大化效益的前提。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是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它将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亚平.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进策略论析[J].职业技术,2009,(6).

[2]吕垚.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J].管理科学研究,2009,(8).

[3]季丽.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3).

[4]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文教资料,2009,(9).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

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是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是大学生人格素养工程建设成果的终端数据呈现,更是高校创新育人方式的数据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可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衡量和评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手段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各高校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定制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教育创新进步。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将传统的依据人力进行线下纸质测评转化为可视可感可查的线上全过程数据化处理,是学生工作信息化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践意义

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1.1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借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从多个维度以不同的评价要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状况、日常行为规范、实习实践活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评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特别是通过调整和改进评价的具体功能,从而更加注重建立激励和导向机制,使其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助推器。1.2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引导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到自觉遵守,将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转变为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基于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实现多元化、标准化、流程化、全局化的学生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1.3有利于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评价的日常化、规范化,通过加强学生自评、互评,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同时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将关注“结果”和“认知”的评价模式向重视“行为”与“过程”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结合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对自身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督促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传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不足

2.1测评理念落后。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过去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仅仅偏重于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关注,认为这些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同时不区分专业地将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本科类高校的评价指标画等号,忽视了自身作为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不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2.2测评方法不科学。将综合素质的测评简单地分为必修项、选修项和奖励类、处罚类等几项,课程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没有得以体现,易导致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不够合理。同时评测方式也仅限于辅导员、班主任结合日常记录对学生进行测评,忽略了任课教师、同班、同宿舍同学间的互评,评价不够客观。2.3评价标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正在从唯学历、唯专业、唯能力向人格综合素质方面转变,更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社交能力、个人品质、价值观等综合方面。同时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机电、化工等领域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营销、酒店服务等行业更偏向于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社交礼仪等。2.4评价结果的运用有功利化倾向。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成绩,大多被拿来作为奖助学金评定、三好优干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党团推优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追求动机与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设计初衷目标不一致,特别是学生群体这一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以及推动学校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3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设计原则

3.1导向性原则。即通过各类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评价目标的管理、各类分项的界定、权重值的分配等方面,使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学生结合各类指标及其权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在,通过量化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引导、督促,从而帮助学生在品格、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3.2层次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能够准确反映不同层级之间的支配、关联、递进等关系,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逻辑性和科学性。3.3全面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多条主线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各个方面,确保体现和突出素质教育过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3.4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从实践出发,使评价的过程、状态能够进行量化,所需的数据信息便于提取分析,同时要力求统计方法简便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做到“可比、可测、简易”,即可通过各种定量和定性手段对评价对象进行评测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4.1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体系。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管理,先决条件是完善细化学校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笔者所在的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细化了基本类、选修类及奖励和处罚类3种。必修项目涵盖了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素质拓三大类,要求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选修项目涵盖了文学艺术、体育、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志愿服六大类,要求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中有选择地完成部分项目。辅导员在平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随时记录学生在校各种表现情况,以此构成基础数据资料,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情况。4.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信息化突飞猛进,对于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需要跟踪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活动情况、奖惩情况等,且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作用和功能日益强大,如何利用手机APP等信息化设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是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关键,重中之重。这些需要学校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引进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相关系统和设备,从学校需求出发,量身定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信息化管理系统。4.3规范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信息数据合理化应用。按照学校制定的具体规则,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统计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一系列数据后,如何进行分析、对比、核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数,结合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是学生工作者面对大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针对信息化系统,配套相关的分析、评价机制,包括相关制度的制定,数据分析人员的安排,工作规范的要求等,在确保合理运用数据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隐私。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综合测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33-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是高校对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评价,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中。作为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一套综合性评价体系,它关系着学生在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中的表现,因而每年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职院校开展综合测评,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实践中,综合素质测评成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增强德育修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值得我们重视。

1.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模糊

每年的综合测评结果直接影响着奖学金的评比,造成部分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综合测评的结果就是评奖学金,除学习成绩之外,其中加分项目的多寡会直接影响评比结果。因此,有的同学会根据综合测评的加分项目来参与活动,在一些可加分的项目或加分较多的项目上表现较为积极,而对于一些义务性的活动则消极对待。这部分同学不能把综合测评作为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一个综合评价,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片面追求参加活动达到加分的目的,难以通过测评对自身的能力加以反思,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使得综合测评工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2.综合测评的作用有限

对于综合测评的态度,学生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极其紧张、分分必争;而另一种则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第一种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获得荣誉,他们会十分关注综合测评的过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对于综合测评结果较为重视,在平时也会以综合测评的规定来要求自己,这部分同学,综合测评的监督及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是毕竟这部分学生还在少数;另一部分同学对于奖学金及各种奖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做综合测评时应付了事,对于测评结果也漠不关心,更不会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综合测评考核标准来督促自己,综合测评对这部分同学的意义微乎其微。

3.测评标准难以落实

综合测评的标准往往由校一级进行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在参加活动、获奖项目、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等各方面的特性差距较为明显,凭借统一的标准难以形成符合实际的适合学生的个人评价体系。因此,不少院系会根据自身实际对标准进行细化。由院系一级制定的细则出来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争议,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加分的项目上更加突出。对于班级较多的年级,虽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具体加分项目上,测评人员的理解与定义却难以做到绝对的统一。目前,我们的综合测评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对于定性与定量标准的区分仍然有模糊,导致在一些需要进行定性的评价上存在着人情分、关系分。

4.综合测评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一种评价,它需要学院多个部门互相合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事,即由学生处牵头,辅导员具体负责在各个班级开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导致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容易造成信息的失衡,也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对于各班来说,虽然班主任作为综合测评小组组长,但大学中的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参与较少,对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综合测评的具体操作多由班干组成的测评小组完成,其中不免出现一些不客观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大部分时间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应该由任课教师来完成,但是任课教师却几乎不参与学生的综合测评,使得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出现空白,只能通过学习成绩来反映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特殊性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综合测评,主要围绕学生的德育表现、学业成绩、文体素质和能力表现展开,但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符合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能够迅速适应并投入工作岗位的人才。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都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除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就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德育情况、学业成绩、文体素质,也应该要将学生的实训表现、技能操作的能力、是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考虑的因素,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做好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几点建议

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目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做好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维护学生的利益,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同时将有助于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

1.高综合测评工作的思想认识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综合测评的意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全面的评价和反映,是考查学生德育状态、学习能力、文体活动能力及技能掌握情况的体系。它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每一年能够对自己做一个总结回顾,通过与别人和与自己过去一年的比较,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平时要加强综合测评的宣传,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综合测评的意义和考核标准,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测评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而主动参与综合测评,并通过测评结果反思自身的行为,争取更大的提升。

2.完善测评标准

测评指标的设置和分值要合情合理,既要考虑到全面性,又要体现重点引导性;既要有现实针对性,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平衡性[1]。在设置测评标准时,注重突出学生个性特长,既不盲目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让学生过分偏科,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展现其特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业成绩的比例,增加学生技能素质的分值,围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另外,根据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优评先奖项的设置。在奖项的设置上,不简单以最后的综合测评排名作为评比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总成绩的排名基础上,对各部分成绩突出的同学设立单项奖。将单项奖与综合奖相结合,既奖励单项表现突出的学生,也鼓励学生在单项奖基础上争取获得综合奖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合测评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综合测评是一个大量信息处理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多的院系。如果可以将这些信息处理过程落实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则将会为测评过程减少压力,也可以减少由于经过时间较长而造成的信息模糊而出现的争议。建立综合测评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由各部门在系统中及时体现出来,最终进行评比时可以直接从系统中导出,这样的结果更为全面、真实。另一方面,通过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把测评指标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督促学生以测评标准进行自我管理,为期末综合测评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更好地发挥综合测评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4.合测评与就业衔接

把综合测评与学生推荐就业衔接起来。综合测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的反映。用人单位可以透过综合测评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作为是否招聘的参考依据。企业在对学生进行选择时,如果学习成绩、德育表现差不多,更偏向于更具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综合测评与就业能力衔接起来,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制定综合测评标准时,可以把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如职业沟通、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融入到评比细则中,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5.注重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

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用于学生。素质教育新形势要求下大学生测评的功能应更加全面,大学生测评还应有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2]。学生通过综合测评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表现,认清楚与他人的差距,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综合测评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反作用。通过综合测评,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表现有综合的参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和引导综合测评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业及参与活动的情况,既可以增强教师上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可以反映部门在组织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收效,指导各部门在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应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个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地位;科学性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愈来愈多的高校意识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并在理论及实践中积极尝试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英国相比仍存在不少不足,这导致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道德、能力、身心等素质的真实状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功能的发挥也有不利影响。

二、英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英国的高等教育以保障与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为核心,以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宗旨。1997年,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成立了,全面负责保障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事宜。2000年5月, QAA发表了《高等教育学术质量和标准保证的实践准则》,该准则第6部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规定,并为其实践提供指导,形成了英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的总体要求:清晰、有效、可靠。《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公布并应用清晰、有效与可靠的评价原则、程序及过程。第一,使评价信息与评价指南对所有学生、教师及评价人员而言都是清晰、准确与可获得的,使评分实践潜在的不一致与不公平最小化。第二,使每个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科与一般技能上展现他们符合预期的学习结果的程度范围。第三,在课程里面,要保障对每个学习者公平地评价,以及应用同等的评价政策与原则。第四,确定评分已被准确地记录,避免出现抄写错误。

(二)对评价主体的构成要求。《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公布和落实有关评价小组与考试委员会的成员、程序、责任与权力的有效、清晰与一致的政策,主要强调:第一,清晰划分评价小组职权分配。例如,委员会或部门的小组可以决定学生接受模块评价的等级和分数,然后随后的系小组或者委员会能够决定分数怎样影响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学习,或怎样影响最终结果。第二,对评价程序的关注。比如,要求规定评价小组成员出席的最少人数,做出决定才有效,以及假如小组或者委员会法定人数不足时的情况处理,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考虑缺席者的意图。第三,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关注。《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在课程学习开始时,应当清晰地向学生说明与解释,通过每个阶段以及进展到课程的下个阶段的结果要求。其目的是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他们能力上的个人分数会对课程学习的进展及最终完成产生的影响。

(三)评价具体实施的要求。《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确保评价量与评价时间安排可以促进学生预期学习结果(或成就)测量的有效与适当性;准则认为高校应当小心地考虑该怎样协调评价的期限,包括重新考试,以及防止给学生与教师形成过度的负担。同时希望院校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课程的组织与释放是怎样通过恰当的评价计划安排同学生展示自身水平的机会衔接起来的。(2)如何防止过量的总结性评价,怎样通过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3)在提高效率且保证评价负荷对教师与学生来说是现实的而非过重的同时,怎样确保预期的学习结果被评价,以及怎样确保学生能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成就。(4)确保学生能够获知有关个体评价(如时间安排)的清楚信息,及他们怎样恰当地与另外以及整个课程的评价形成联系,避免学生重复评价。

三、英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我国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融入人本因素,重视交流沟通,尤其是评价主体(高校)与被评价主体(学生)之间的对话,促使被评价主体(学生)乐于加入到评价过程中来,素质教育倡导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应当不仅仅指学校的各职能部门老师,更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方法运用上要体现灵活性。目前,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主要运用的评价方法是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但是两种方法结合的程度不够,没有发挥出两种方法的优点。随着素质教育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十分复杂,例如情绪、鉴赏力、思想等想要实现量化难度很大,这样就急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因此,要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使它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长处,以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需要。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应体现科学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将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作为对象实施的一种价值判断,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科学、合理地构建该评价体系可以准确地反映党与国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可以发挥正确的导向、控制、检查与激励的作用。21世纪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既博又专,既要有广博的多方面才能又要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当在考察综合能力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指标体系应有所差异,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差异,这也是科学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付刚,赵锐.英国高校学生素质评价的特色及有益借鉴[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4).

[2] 程炜.英国《学生评价准则》述评[J].丽水学院学报, 2010(4).

[3] 徐明春.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4.

[4] 冯瑞明,侯铁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思想教育研究,2006(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工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建设;动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TP311

1 高职院校学工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采购或研发了简单的学生管理系统对学生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学工管理从手工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日常管理的信息化[1]。这一改变不仅改善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复杂繁琐,更是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扩招、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传统的高职院校学工系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1)较好的实现了数据的收集和存储,然而对学生管理工作流程没有很好的体现,已不能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2]。(2)数据查询等操作对用户要求较高,大部分用户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培训方可掌握。数据录入(或导入)工具不完善,工作量大。(3)数据库信息管理不规范:数据分散存放于各信息系统维护的数据库中,各类数据均采用信息系统专有的格式存放,互相之间难以转换。这就造成了数据在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不同的业务流程都需要重复的采集基础数据;数据在各系统间不统一,数据的错误和缺失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4)不支持动态综合素质管理与测评:系统除了能够对学生的一些日常管理和学习等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还处于手工管理阶段。

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式逐渐暴露出培养测评标准不成体系、测评方法过于简单、测评过程繁琐以及注重学生横向比较而忽视个体纵向评价等问题,影响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所应具有的激励功能和反馈功能[3]。因此,在高职院校采用动态综合素质测评,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读期间综合素质变化,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这也要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相应的做出改进。

2 学工系统改进的方向

据此,应主要从支持动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消除数字孤岛两方面对高职学工系统进行改进。首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测评”这两大业务作为核心功能设计[4],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应将学工系统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与其他信息系统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

2.1 动态综合素质测评

主要包括动态综合素质测评各级指标的建立(至少应支持到三级指标),系统应能涵盖学生的基础素质表现和发展性素质表现(如参加学生活动及其获奖情况等)、权重配置和基础分值设定;学生测评分值手工录入和从其他系统导入;以及分值自动计算、分值排名和等次确定;同级学生综合素质横向对比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发展趋势等。

2.2 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记录和德育成绩评定等信息以及党、团组织参与和表现情况等。

2.3 基础数据管理

学生基础信息应实现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系统共享[5],在多个信息系统中避免重复性的数据录入;借助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中心等实现基础数据管理与学工系统相互分离等。

3 学工系统的具体要求

3.1 角色的划分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通常涉及到学校学生工作负责人、学校学工部门人员、院系学工负责人、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以及学生。这些人员均应在学工系统中拥有对应的角色。系统应根据角色为每位管理员分配适当的权限,并可根据需要对权限进行微调。

学校学生工作负责人以及院系学工负责人通常使用学工系统对学校(院系)的学生共总体情况进行全局性了解,通常是使用系统生成的各种报表。并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审核和抽查。

学校学工部门人员主要通过学工系统对全校学生的基础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确定学生测评指标体系、确定学生工作流程;定期对各院系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和复查、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对学工系统本身进行日常维护、备份;对学工系统的用户及权限进行管理等。

宿舍管理人员通常只是用学工系统的宿舍管理功能,查看了解学生住宿情况,学生请假及违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学生用户通常使用学工系统了解自己的综合测评情况、获奖情况、活动情况等信息。

3.2 基础数据定义和获取

系统应提供基础数据的定义功能,以适应学生工作变更引起的学生基础数据变化。除基本的对信息的增删改查操作外,还应提供对基础信息进行录入(导入)功能,并根据基础数据要求提供恰当的数据模板。

3.3 住宿管理

主要包括学生居住寝室号,入住及退出时间,所属系、专业、班、年级、费用标准、辅导员姓名、辅导员联系方式,学生请假,违反寝室规定情况。主要功能包括学生入住寝室信息的导入、查询、修改和删除。

3.4 奖学金管理

主要负责包括学生的奖学金类型、金额。主要功能包括学生助学金基本信息设定,奖学金条件设定,奖学金管理以及奖学金信息查询。

根据学生的条件以及奖学金的条件记录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情况,包括获奖类型,金额,时间等信息。

3.5 其他要求

主要包括对学工系统的易用性、性能及稳定性、灵活性和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

就易用性而言,考虑到学工系统的用户群体规模较大,且包含了学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领导等,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系统应体现易见、易学和易用的特点,即: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常用能应很容易在界面中发现、系统应提供清晰明确且易于理解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指南、常用操作或日常工作具有专门优化的操作界面等。

高职院校学工系统的负载通常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其绝大多数访问通常集中于较短的时间区间中。因此对系统的并发访问支持、重负载下的响应时间等均有较高的要求。

在灵活性和扩展性方面,系统一方面应提供接口以便与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其他信息系统协同工作,另一方面自身应当以具有高度扩展性的框架为基础设计,以应对学生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沛训.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华章,2011(18):187.

[2]谭佩知.泸州职院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3]谭继安.高职院校大学生动态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广州:中山大学,2012.

[4]盛跃明,彭娟.高校学生工作系统的新建构——基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的考察[J].理论界,2005(S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