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结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结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

1.目前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现状

1.1 混凝土质量不过关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是否验收合格,但就目前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很多施工现场使用的建筑混凝土都出现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施工人员在配备混凝土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配比,导致混凝土质量不合格;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选购了不合格的水泥、石子等,这便是从根本上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还有的施工单位没有把握好所用混凝土的量,导致第二天用第一天剩余的混凝土来进行施工,导致所浇筑的混凝土质量不佳,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凝结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监理部门应严把混凝土配置材料质量关;把握混凝土用量;同时配比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保证混凝土质量。

1.2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的影响远比混凝土质量不过关还要严重许多,很多建筑都是因为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缝,甚至倒塌等严重建筑事故。造成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的原因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抗压能力,使得所设计的施工图纸出现问题;有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因为粗心大意,使得有的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被遗忘了,事后想要补救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抱有企图蒙混过关的心理;更有甚者,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偷工减料,导致建筑施工结构不完善。设计部门应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图纸设计,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按图施工。

1.3 混凝土抗震设计不合理

由于我国进入到了地震多发期,因此注重建筑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时能很好的抵抗地震所带来的破坏,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注重混凝土的抗震设计。但是在实际抗震建筑施工时却没有做好荷载、强度、构造的计算,使得在地震发生时无法及时抵抗地震横波所带来的影响。在建筑结构设计时也未能考虑到结构的空间性以及混凝土的强度构造要求。在建筑物实际建设中没有结合钢筋的作用整体的来考虑遇到地震时周围环境的复杂性。

1.4建筑混凝土设计中忽视整体,缺少全局观

建筑混凝土设计并不是只关注混凝土本身,而是要结合总的设计原则进行合理化设计。建筑物是一个整体,不是分离的各个部分,只有整体设计和施工达到要求了,才能保证建筑构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是在进行混凝土设计时,往往忽视了整体性原则,只注重建筑物的局部,这样导致建筑物在集中刚度和强度上的设计不如站在全局观的角度设计合理,同时建筑物的耐久性也不能承受住时间的打磨。

2.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原则

2.1 把握好其侧向力。在底层建筑中,可能垂直荷载是建筑设计的考虑中心,但在高层建筑中,不光要考虑垂直荷载,风力等水平荷载的影响也逐渐加强,所以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侧向力的影响。

2.2 要以强柱弱梁的理念作为指导。建筑物在受到外部作用遭到破坏时若是柱失去承载力,那么将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坍塌,若是只有梁遭到破坏,那么损失的只是局部。所以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要遵循强柱弱梁理论。

2.3 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保证有合适的刚度。为保证建筑物在水平力作用下结构的层位移在可控范围内,结构的自振频率符合要求,在设计时应保证混凝土结构有合适的刚度。

2.4 整体性。在进行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时,要保证建筑物为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互相依存,保证建筑结构系统的正常运作,不至于在遇到自然灾害影响时无法承受外力的影响。

3.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时的关键点

3.1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地震。地震对于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出现地震时,建筑物会发生较大的形变,因此在进行混凝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主体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一般高层在设计时,用混凝土剪力墙作为建筑主体结构,以保证抵挡侧应力对建筑物的作用。以框架式结构支撑整个建筑物,以保证垂直作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这样,建筑物在地震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会吸收大部分弯矩和水平剪应力,有效起到抗震减压的作用。

3.2 柱在建筑结构中的重要性

在出现地震或其他外力的影响时,如果只是梁被破坏,对整个建筑物的影响并不大,只是部分结构没有了之前的相应功能,但是如果柱被破坏,那么整个建筑物可就就会倒塌,一个高层建筑倒塌的损失可想而知。柱子就相当于人的脊椎,如果人没有一个健康的脊椎,那么该如何去工作,如何去生活呢?所以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柱的轴压加强控制,同时在设计时加强柱的强度,保证建筑物的稳定。

3.3 建筑结构混凝土的耐久性

说到耐久性,就不得不提混凝土自身的质量和设计的合理性了。首先从耐久性进行分析,混凝土的质量和密度决定了混凝土被侵蚀的速度,设计时也应考虑建筑物所处环境对缓凝土结构的影响,如果建筑物所处环境比较潮湿,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从而进一步影响混凝土内部的钢材氧化能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承受能力。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配置材料的不合格和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也会降低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所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各种因素以及结构耐久性的重要程度。再者影响耐久性的因素还有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合理性,如果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很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设计者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尽职尽责,保证细节方面考虑到位,从而保证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耐久性。

结束语

建筑行业在我国富强崛起的道路上起着标志性作用,近些年来,各地的超高建筑越来越多,如果标志性建筑知识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岂不是惹人非议。而且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它的结构设计合理性以及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原则和关键点。希望在以后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中,能够切实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我国的建筑行业走向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张丽. 浅谈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255.

[2]杨颖. 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探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9:152.

[3]王宇. 探讨钢筋混凝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点[J]. 城市地理,2014,14:108.

建筑结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结构使用要求

0.引言

建筑结构在其使用期间,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会因劣化、损伤造成使用功能下降,或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继续使用。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是不断开发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来满足新建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通过检测、鉴定和加固改造技术使现有建筑符合使用要求。如果能够科学地分析现有建筑劣化损伤的规律和程度,及时采用有效处理措施,就可以延缓结构损伤的进程,达到延长结构使用寿命的目的。

目前我国已有建筑物加固的方法很多,如增大截面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法、外包钢筋加固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加固方法的具体选择,应根据可靠性鉴定结果、结构功能降低情况及其他加固后建筑的功能要求,按加固效果可靠,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等原则,综合分析确定。

1.建筑结构加固原因

1.1人为因素

首先,设计人员原设计有误,考虑不周。设计出现失误常常是由于设计人员对结构承受的载荷和作用力估计不足,考虑载荷漏项,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载荷远远超过设计值等原因造成的。其次是施工质量差。由于施工管理混乱,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施工企业未能把好质量关等原因造成的施工质量差在已有工程事故原因统计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第三是使用管理不当。主要表现为:建筑物建成交付使用后,使用部门管理不善,擅自改变建筑物的用途或使用环境管理不善,不进行定期维护,因侵蚀性物质进入结构构件造成损害等。

1.2环境因素

在长期的外部环境及使用环境条件下,建筑结构材料每时每刻都受到外部介质的侵蚀,导致材料状况的恶化,可分为以下三类:

(1)化学作用: 例如化工车间的酸、碱气体或液体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侵蚀。

(2)生物作用: 如微生物、细菌使木材逐渐腐朽等。

(3)物理作用: 如高温、高湿、冻融循环、昼夜温差的变化等, 会使结构产生裂缝等。自然灾害如风灾、地震等的破坏,重者可使建筑物毁于一旦,轻者会降低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有必要对受损建筑物进行必要的维修和加固,以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1.3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在建筑使用期内由于结构使用要求和设计标准的变化,使原有建筑满足不了继续使用要求,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加固改造。

2.建筑结构加固原则

(1)结构体系总体效应原则。尽管加固只需针对危险构件进行,但同时要考虑加固后对整体结构体系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加固方案时,应对建筑物总体考虑,不能简单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

(2)先鉴定后加固的原则。结构加固方案确定前,必须对已有结构进行检查和可靠性鉴定分析,分析结构的受力现状和持力水平,为加固方案的确定奠定基础。

(3)材料的选用和取值原则。原结构的材料强度应按规定取用,如原结构材料种类和性能与原设计一致,按原设计(或规范)值取用;当原结构无材料强度资料时,可通过实测评定材料强度等级,再按现行规范取值。

(4)加固方案的优化原则。建筑结构加固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已有结构实际现状和加固后结构的受力特点,对建筑结构整体进行分析,保证加固后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度。此外,要考虑综合经济指标、施工特点和技术水平,在加固方法的设计和施工组织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使用环境和相邻建筑结构的影响,缩短施工周期。

(5)与抗震设防结合的原则。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了使在地震高发地带上的建筑物具有相应的安全储备,在对其进行承载力和耐久性加固、处理时,应与抗震加固方案结合起来考虑。

3.常用建筑结构加固方法及其特点

3.1直接加固法

3.1.1增大截面法

增大截面法是用同种材料加大构件截面积来提高承载力,工艺简单、适应性强, 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不仅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还可加大其截面刚度,改善使用性能。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加固。

该方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其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对建筑物的使用环境影响大。此外,还会减少建筑物净空,使结构自重增大。

3.1.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在结构构件(或杆件)四角(或两角)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分为干式外包钢和湿式外包钢两种形式。它可在基本不增大构件截面尺寸的情况下提高承载力,增大延性和刚度。该方法适用于混凝土柱、梁、屋架、及砌体柱和窗间墙以及烟囱等构筑物的加固。

该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施工周期短,受力较为可靠;缺点是用钢材的使用量较大,加固维修费用较高。

3.1.3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加预应力钢拉杆或型钢撑杆,在被加固构件体外增设预应力拉杆或撑杆,通过施加预应力,提高建筑物体承载能力和刚度的方法。该方法被广泛用于加固砼梁、 板等受弯构件以及砼柱等。预应力加固具有卸荷、 加固及改变结构受力等功能,特别适用于大跨度结构以及采用其它方法效果不佳的较高应力应变状态下的大型结构加固。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在几乎不改变使用空间的条件下,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并降低原结构的应力水平,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其缺点是:施工时需要增加预应力工序和设备,对施工技术要求高,预应力杆与被加固构件的连接(锚固)处理较复杂,施工难度大。

3.1.4外部粘钢加固法

外部粘贴加固法是用粘结剂将钢板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粘贴到构件需要加固的部位,以提高构件承载力和刚度的一种加固方法。这种方法在提高承载力的同时, 还可以约束核心混凝土,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构件的延性。这种方法常被用来加固承受静力作用下的砼 (或型钢)受弯及受拉构件。

但它要求环境温度不超过 60℃,相对湿度不大于70%,无化学腐蚀的影响。此外,本方法对施工工艺要求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该法施工简单、周期短,对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

3.2间接加固法

3.2.1增设构件加固法

该方法是通过在原有构件基础上增加新的构件,改变构件刚度比等途径,减少受荷面积,从而达到结构加固之目的。采用该方法一般不会损害原结构,且易于操作,但需增加新构件,有时会对原有的构件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3.2.2增设支点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增设支承点来减少结构计算跨度,达到减小结构内力和提高其承载力的加固方法。按照增设支承结构的变形性能可分为刚性支点和弹性支点两种。该法简单可靠,但对建筑物的外观和使用功能影响大,同时对使用空间也有影响,适用于梁、板、桁架等水平结构的构件。

3.2.3增加结构整体性加固法

增加结构整体性加固法即通过增加支撑等措施使结构构件形成整体,共同作用。因整体结构构件被破坏的概率远远小于单个构件,所以可以达到结构加固的目的。

3.3综合加固法

综合加固技术就是同时采用多种加固技术增强结构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综合加固设计的关键是利用各种加固方法的优势,其基本思路为:

(1)充分利用单一加固法法的优点。例如,预应力加固法可以克服其它方法不能克服的应力应变滞后,减小挠度和裂缝宽度;碳纤维材料比常规材料(如钢材)抗腐蚀能力要强得多,尤其适用于腐蚀性环境以及沿海的混凝土结构。

(2)弥补单一加固方法的缺陷。例如,增设支点加固法通过增设支点以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的加固方法,此方法可以减小结构构件的计算跨度,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但采用这种方法会减小建筑结构的使用空间。因此,必须考虑辅以其它加固方法。

建筑结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omponent of the building will be aging and damage, and other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long the life span of the buildings, and ensure that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repair, and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ome focu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ause of building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probes into the method of building structure technology.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城市土地将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筑加层加固行业也随之变为一门热门的新兴产业。现阶段,国内外建筑物加层加固改造项目日益增多,加固技术不断创新,就我国而言,加固改造业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日益重视的新行业,合理开展加层加固技术的工程实践,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建筑结构加固的主要原因

1、人为因素

建筑物常常因设计错误、施工低劣、使用不当等人为原因不能满足其正常的使用要求。设计错误包括设计计算错误和设计概念错误。前者如选用错误的计算参数、计算时主要荷载被漏掉;后者如按桁架设计计算的构件,荷载作用在节间而未作用在节点。施工低劣造成施工质量事故常见的有:使用水泥超过使用期限;使用的钢筋质量低劣;施工过程中,悬挑板的负筋被踩下。使用不当常见的有:长期未清理工业建筑的屋面积灰荷载;使用荷载因任意改变使用用途而大大超载。

上述原因造成的工程事故如尚未导致建筑的倒塌,均可通过结构加固使其能正常、安全使用。

2、自然因素

建筑结构材料因长期的使用、外部环境条件而时刻受到外部介质侵蚀, 使材料状况日益恶化。例如:结构由于高湿、高温的变化产生裂缝;酸、碱等对结构的侵蚀;木材因细菌、微生物逐渐腐朽。

建筑结构的功能在以上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将日益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对其进行加固。

3、结构使用要求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正在我国的工业界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工艺发生变化,就要提高建筑结构的功能。例如,原有设备要更新,工厂厂房的局部要增层,设备的基础相应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其安全使用,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就成了必然。

二、建筑结构加固技术

1、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1) 直接加固方法。

第一、 复合截面加固法: A、 钢筋砼外加层加固法。 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 适应性强、 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且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和带壁墙的加固。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会有一定的减小。B、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其优点是与钢筋砼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有限,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砼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第二、增设扶壁柱加固法。系砌体局部加大截面法,其优点与钢筋砼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有限,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一般仅在非震区使用。

(2) 间接加固方法。

第一、无粘结外型钢加固法。该法属于传统的加固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 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 缺点是加固费用较高, 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第二、预应力撑杆加固法。该法能大幅度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以上的环境中。

(3) 砌体结构构造特性加固与修补。

第一、增设圈梁加固。适用范围: A、 原有圈梁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B、 纵横墙交接处有明显缺陷处; C、 房屋的整体性能较差处。

第二、增设梁垫加固。当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直裂缝时,必须采用此法加固。

第三、砌体局部拆砌。当建筑物局部破裂但尚未查清原因且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按提高砂浆强度一级及整砖填砌。

第四、砌体裂缝修补。裂缝修补前,应根据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的特征等因素, 确定造成裂缝的原因, 以便有针对性地修补裂缝或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受力裂缝危及结构安全的应先加固结构后处理裂缝。

2、 钢结构加固方法

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减轻载荷、加大原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改变结构计算图形、阻止裂纹扩展等。

(1)加大构件截面加固法。在采用此加固方法时,应根据构件已经有的缺陷和损伤的状况而选择适当的截面形式,以提高构件的稳固。

(2) 连接的加固和加固件的连接。

第一、钢结构连接方法,即焊接、铆钉、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连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结构需要、加固的目的、原因、受力状况、构件及施工条件,并考虑原有的连接方法确定。

第二、 钢结构加固采用焊缝连接,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有依据时也采用焊缝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混合连接。应当采用焊缝连接时,应采用经评定认可的焊接工艺及连接材料。

(3)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此加固方法是指采用载荷分布状况、传力途径、 节点性质和边界条件, 增设附加杆件和支撑、 施加预应力、考虑空间协同工作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针对不同的构件及受力可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

第一、对结构可采用增加结构或构件刚度的方法进行加固: A、 增加支撑、 形成空间结构,并按空间结构验算;B、加设支撑增加结构刚度,或者调整结构的自振频率及提高构件承载力和改善结构受力特性;C、增设支撑或辅助杆件使结构的长细比减少,以提高其稳定性;D、在排架结构中重点加强某一列柱的刚度,使之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以减轻其它柱列负荷;E、在塔架等结构中设置拉杆或适度张紧的拉锁,以加强结构的刚度。

第二、对于受弯构件,采用改变其截面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A、改变载荷的分布,例如将一个集中载荷转化为多个集中载荷;B、改变端部支撑情况,例如简结变铰结、铰结变刚结;C、增加中间支座或将简支结构端部连接为连续结构;D、调整连续结构的支座位置;E、将结构构件变为撑杆式结构;F、施加预应力以改变其受力。

第三、 对于桁架,可通过改变杆件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A、增设撑杆,变桁架为撑杆式结构;B、加设预应力拉杆。

(4)裂纹的修复与加固。钢结构因载荷反复作用及材料选择,构造、 制造、 施工安装不当等产生具有扩张性或脆断倾向性裂纹损伤时,应当设法修复。

第一、焊缝产生裂缝的加固;钢结构焊接后产生的裂纹有不同种类,如结晶裂纹、液化裂纹、再热裂纹、氢致延迟裂纹等。修复时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修补或加固:A、卸补施加固;B、负荷状态下进行补强加固 应尽量减少荷载;C、轻钢结构尤其是受弯物件不宜负荷状态下补强及加固;应注意的是修复时,同一部位修复次数不宜超过两次。

第二、钢结构构件本身产生的裂纹修复与加固; 修复前,必须分析裂纹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严重程度,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结构实际工作或进行加固的措施。修复与加固的要求与焊缝裂纹修复要求相近。对于那些不宜采用修复加固的构件,应予以拆除、更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的构件会出现老化、损伤等问题,只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分析出现老化、损伤的原因,掌握规律,然后采取有效的加固维修措施,就可以有效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于德生. 既有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方法浅析[J]. 山西建筑, 2010,(23) .

[2] 仇永志,李丽平,刘彩霞. 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几个问题[J]. 山西建筑, 2010,(23) .

[3] 夏玉英. 谈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的施工方法[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8) .

[4] 李莉. 工程结构加固改造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 2010,(S2) .

建筑结构范文第4篇

1.1教学方法1.1.1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未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脱开来,很多课程的“教”还局限于一味的讲解,认为这种“满堂灌”教学是一种敬业,能对得起“良心教学”这一理念,却忽视学生的“学”的实际效果,尤其不注重学生学的方式。针对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种方法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但偏重于设计实践的教学强调方式跟实现的过程,活学活用是更好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针对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具有独创思维的大学生有充分的信息来源,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创造并运用的需要,会打消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设计实践积极性。1.1.2理论教学与实践分离《建筑结构选型》这门课程注重的是结合力学基础达到设计方案的最优选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个建设需求与多个设计方案的映射关系,会激发学生自主性地探讨最佳最优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选型”这一精髓和最终课堂效果,并不失兴趣;方案设计是整个课程改革的中心。1.1.3考核形式的局限性针对现行社会特点,成绩仍然是对课堂效果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以及学生个人关注的重要内容。成绩的构成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内容。占分值比例较大的闭卷考试会直接限制学习的灵活性,把学生编排在注重卷面考核的死记硬背的怪圈中,使得有些学生甚至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以求及格万岁,完全属于应付性学习,这种效果是短暂性的,而课程认知、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的能力不能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学习的实际意义有所偏离!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优选教材,优化内容在教材的选择上面,要避开过多介绍基础知识的类型,经典的案例的编排作为首选。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知识类的内容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方面,但是必须在通过案例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做全面的讲解;教学内容勇于舍弃一些在传统教学中很重视但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建筑结构模式;通过信息渠道了解身边熟悉的新型建筑物来加以分析,达到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要求;搜集新型材料、施工工艺、建筑设备等,这些都会对结构知识带来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关注相关会对结构学习带来影响的整个知识链的更新。2.2革新学习方法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会让课堂教学陷入沉闷的困境,其实这种教学也可以成为“催眠式”教学,课堂效果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创造受限,并且会产生厌听情绪。2.2.1案例激发法案例激发法是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感性—理性—感性”的学习过程。案例选取集合古今中外不同建筑结构的优秀代表建筑作品,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梁式结构、网架结构、桁架结构、刚架结构、网壳结构章节由摄影图片引入,让学生在震撼于作品的建筑表现美与功能合理的同时也对结构的分类和力学的实现有初步的掌握。在案例的选择上必须要掌握几点:(1)案例宜精不宜多;(2)案例要极具代表性,让学生对实体形象的认识能够直接与相关的结构常识与力学知识结合;(3)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有时代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信心去学习把握。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激发一种信息和学习的激情,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习中富有创意和展现力的设计,经过跟结构知识的磨合同样也可以被认可。2.2.2关键词比对法预习的环节,在课堂结束后,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结构类别,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查阅网页或者相关资料的翻阅等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对内容做精确的概括,比如在桁架结构讲授完毕,下个环节就进行跟桁架结构有着某种相同部分的网架结构。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各个结构的特性受力特点以及各自的类型与优缺。这种方法的实现分三个步骤:(1)课前预习,自己发掘,确定出关键词。先熟悉教材内容以后才可以依据内容明确关键部分。内容不仅要涉及理论知识,还应该包括案例分析,把案例中与理论知识结合的点再加以挖掘,同时也要学会自己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查阅资料来丰富预习的结构类别。(2)课前五分钟的交流时间,单一的让学生预习,如果不体现在课堂上,学生的预习成果得不到肯定,也会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过程也计入最终成绩考核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发掘出来的结构的特点有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和分数,一举双得。通过对内容的讲授和对结构类型的关键特征分析,使学生更加明确。(3)比对和融合,通过学生相互的表达,确定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样在教学中更加有所侧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掌握,交流并对比,通过各方掌握的信息点做综合概括。这种方法最终的效果是学生有参与学习的热情,也很希望通过简洁的词语来说明问题,在比对结果中如果出现自己没有概括到的,使遗漏掉的知识得以补充;如果有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炼加工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而老师并没有总结到,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很好的激励;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师生之间有认识相出入的环节,这样就会有知识的碰撞,对结构的认识共同提升。2.2.3分组法在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并使思想观点融合是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选择分组法学习,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结构方案针对性学习,分组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性别均衡,学习能力和水平拉开,优化的组合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思维特点也更好地体现。2.2.4方案竞选法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能有用武之地,如果对新的事物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只会背离教育的初衷,更激发不了学生对结构知识的充分发挥利用,成就感能促成学生的设计激情。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个重大方法突破就是方案设计,针对所学习的桁架结构、拱结构以及可以实现大垮空间的网架、网壳、悬索,还包括新型材料实现的网壳结构,先从案例出发,分析功能、结构,最后一个环节是理论知识,这样充分体现了“感性—理性—感性”的知识进程。方案设计需要的建筑功能、建筑环境和业主需求,把这三个方面具体化就是一个简易的设计题目,同学们根据对各个结构的基础知识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基础知识),结合自己对建筑形象的感悟,描述并通过钢笔速写的形式体现出来,经过大家共同的讨论,并推举出来评委代表进行方案的点评。通过此途径,学生自己出方案,自己做评委,完全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3.结语

建筑结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震;灾害;启示

工程抗震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特别是最近的半个世纪,基于震害调查、强震观测、理论分析和抗震试验,地震工程和抗震工程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以弹性反应谱理论为基础的较为系统的可供实际操作的抗震技术方法。处于地震活动区的世界各国均编制了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制定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颁布了抗震技术和管理法规,在大范围内实施了建筑抗震设计和现有建筑加固。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抗震防灾事业的发展。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其自然、社会、经济的背景。但是,人类至今所掌握的防震减灾知识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灾害性的罕遇物点及震灾无法在人工控制下进行重复模拟是阻碍地震科技迅速进步的重要原因。近十年来国内外的地震灾害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非抗震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加固

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尤其是抗震能力低下的老旧木结构和砌体结构房屋仍是造成地震人员伤亡的最主要直接原因。在印度凯拉里地震灾区,乡村中90%以上的房屋是施工粗糙的土石结构和石木结构房屋,此类房屋墙体厚达半米左右,由粗毛石以泥浆砌筑,内外墙互不搭接,中间填以碎石和土抗剪强度极低,整体性极差,稍经震动便一塌到底。老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和加固问题,目前在我国仍普遍存在。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仍有成片老旧房屋在使用,乡镇及边远的农村存在大量的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经济发展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应将老旧棚户区的改造置于首位,对尚有使用价值的非抗震设计房屋采取加固,改变使用途经等对策。另外,近年来抗震加固新技术有新的发展,利用阻尼器和高强纤维加固建筑结构物在国际上已获在成功应用,具有广阔发展前途,值得我们试验推广.

2加强抗震设防和施工质量管理

震害调查表明,地震中房倒人亡的惨剧往往半是天灾,半是人祸。在我国台湾集集地震中,有很多“豆腐渣”建筑,混凝土构件中埋有油桶、报纸等杂物,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钢筋绑扎位置有误,构件间钢筋缺少连接等,以及有偷工减料行为.

3深化近源强震地震动的研究

发展断层附近的强烈地震动是造成房屋建筑破坏的重要原因,但在我国台湾地震之前,在发震断层附近的强震记录十分缺乏,目前抗震设计规范中使用的设计反应谱主要是由震源距为几十公里以远的强震记录统计的.法学

我国台湾强震观测台站密集,在集集地震中获得的距震源20公里以内的强震记录达60余条,为强震数据库增添了宝贵的资料。集集地震中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地震动加速度近1000伽,加速度等值线呈复杂的花瓣型,最大地面速度推测可达300cm/s。这些记录为深化近源地震动的研究、修订和完善反应谱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抗震设计反应谱作为设计地震动参数,必须力求反映真实地震动的性态,近源谱的标定,反应谱特征周期和长周期幅值的确定应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新晨

4关注发震断层引起的地面错动

建筑结构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建筑抗震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国外的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建筑工程师还不能把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很好的结合,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还比较慢,并且抗震设计也不能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我国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工程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

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不高,不能准确的判断地震的成因,并且对其预测,造成居民的很大损失,还有在地质地震等方面的研究不够,特别是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方面。这就导致我国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发展滞后,而且也没有统一规范的设计理念,因而很难实现建筑设计的抗震目标。

1.2工程师对实际情况的考量不足

目前,很多建筑工程师只是根据数据和固有的一些参数进行施工,缺少对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因为不同地区地质的构造截面的实际承载能力不同,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计算。不能根据固定地震降级系数来进行施工,例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把地震降级系数固定为2.81,容易导致工程师把小级别的抗震应用到建筑抗震设计中,当遭到大级别的地震时,建筑物不具备抗震能力,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建筑抗震设计的注意要点

2.1坚持建筑结构设计的对称原则

目前,根据相关的建筑抗震设计规定,建筑工程师要坚持建筑结构的规则,同时要求结构设计师做大简单、规则的设计,从而做到建筑物遇到小级地震不坏、中级地震可以修补、高级地震不会倒的目标。并且要求工程结构设计师遵循竖向形态的建筑规则,通常选择方形和圆形的形状,因为矩形和梯形的形状规则比较均匀。按照此类形状设计的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时内部构件承受力比较均衡,通常只会出现平移震动,而一些非对称结构的建筑在地面平移时,会出现扭转震动,主要是因为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不能重合,当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的内部构件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发生变形。

2.2注重建筑构件与连接点处质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筑构件的合理配置以及连接点处的质量与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直接的联系。并且在新型建筑材料问世的同时建筑物的外部设计大都会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大理石、瓷砖等。而建筑室内装饰也会使用到吊顶等技术。这些室内以及立面装饰本身存在抗震性能的问题,并且其与建筑主体的牢固连接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近几年,在一些地震灾害中,发生过很多下“玻璃雨”的事情,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防止地震中玻璃幕墙的变形,因此,在很多地震中,一些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遭到很大的破坏。所以,如果在建筑中采用玻璃幕墙,必须提高建筑构件与连接处的质量,从而保证玻璃幕墙在地震时不会变形。并且在遭遇地震时能够与建筑物脱离,将所受到破坏的程度降到最小。此外,在内隔墙、玻璃隔断等构件的设计上也要提高连接点的质量,保证建筑主体连接点的牢固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

2.3关注建筑顶部抗震

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物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师十分重视建筑顶部的抗震设计,在遭遇地震时,建筑屋顶过高、过重都会加重建筑的变形程度,特别是我国的高层建筑物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重视高层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发生地震时,下层建筑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建筑的屋顶与下层建筑的重心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建筑屋顶的抗侧力墙也会与下层建筑的抗侧力墙出现分离,当地震出现时则会加剧损坏。因此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使用新型高强度轻质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保证屋顶的重心与下层建筑的重心位于通一条直线。当建筑屋顶的较高时要保证其抗震定性,缓解地震带来的变形作用。此外顶部结构的设计也适当的选用强度高、刚性均匀轻质的结构材料。

2.4建筑竖向布置

建筑竖向布置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高度结构质量以及刚度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的竖向布置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建筑楼层的使用功能差异导致建筑物楼层分布的质量和刚度均不一致,例如楼层包括游泳池、会议室、健身房等。楼层的功能导致楼层上下之间的刚度差异过大。高层建筑中刚度最差的楼层的抗震性能最为薄弱,在出现地震时即为变形严重的薄弱层。在建筑设计中由于楼层功能不同导致的墙体不连续,柱子不对称等极大的限制了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尽量保证竖向的刚度分布靠近,尤其是在结构上刚度转换层更加要着重注意。

2.5建筑设计需要达到的设计限值

在实际的工程操作以及设计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我国相关部门的标准规范要求,例如在8度的防烈度情况下,粘土砖多对地震降级系数固定为2层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够高于18m,建筑层数不能大于6层等。一旦超过相关的规定,就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除此之外,对于建筑物局部的墙体尺度也要控制它的最小值,保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证墙体截面的抗震强度能够满足抗震要求,避免墙体在地震时不会出现开裂或者倒塌等破坏情况的发生。

3.结束语

建筑结构范文第7篇

主要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彩钢板的结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了在轻型钢结构的施工技术难度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轻钢结构;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中的轻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具有速度快,建设周期短,强度高,重量轻等

许多优点。因此它相比传统的砖石建筑外观更美观,灵活。轻型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与特点的简单,可广泛用于建筑业。目前,轻型钢结构是建筑结构只对大跨度钢结构、高层钢结构,二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并与钢结构建筑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新的结构体系。

1.建筑结构中轻钢结构的主要特点

1.1节能环保且经济效益好

轻钢结构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砖石构造,使得建筑结构能够灵活多变且避免了灰尘满天,施工废弃物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时,废旧钢材的回收利用价值高,拆除方便且不易产生固体废物垃圾,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再者,轻钢结构的综合经济效益较好,施工速度快和施工周期短的特点能够大大降低施工成本,提前投入使用,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若是采用彩色压型钢材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能够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轻钢结构自身的重量较轻也使得建筑工程的总体投资得到节省,并且持久性和耐久性较好。就目前我国的轻钢市场而言,轻钢结构的造价远低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造价。

1.2节约钢材与节约工期

轻钢结构大多是采用薄壁构造,其自身重量轻的特点能够有效节约钢材。在同等外负荷的条件下,轻钢结构较之其他钢结构构能够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相关资料显示,轻钢结构的应用较之传统钢材节约了15%—30%的钢材。同时,钢结构的制造、施工、安装不仅仅局限于工地而是由专业的制作厂进行建造,在工地的施工仅仅是拼装、安装。因此,施工周期短,制造速度快,且加工精密度高,结构拼装简单、快速。

1.3建筑结构灵活多变

轻钢结构自身的钢结构使得在建筑结构应用中布局更为灵活,净使用的面积最大化。钢结构建筑的柱距最小化,开间最大化。在轻钢结构的建筑中几乎所有的墙体都是非承重墙,用户可以更具自己的需要随意转换建筑的空间布局,使得建筑的造型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并且,轻钢结构的建筑可以根据建筑的位置对建筑的分隔、保温、散热进行更为人性化的变化。同时,轻钢结构的钢材构建可以在垂直方向满足用户跃层、错层的需求,使得建筑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空间更为开阔、简约、明快。

1.4自有强度高,抗震性能强

工业化的生产使得轻钢结构的精密度高且拥有较高的强度。轻钢结构的材料比普通的钢材截面更为合理。轻钢结构较高的轻度也使得它在承受同样负荷时所使用的钢材较少,自身的重量相应减轻。此外,轻钢结构的韧性较强,变形能力更好,相应的抗震性能也较为优越。

2.建筑结构中轻结构的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的现状,轻型钢结构因其突出的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在单层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办公楼和高层建筑的非承重构件,特别是用在工业厂房的建设。就单层工业厂房而言,通常采用门式刚架结构形式,采用焊接连接的H型钢作为梁柱,以Z型或C型冷弯薄壁型钢用作檩条和墙梁,屋盖系统或楼面系统用压型彩色钢板作面层,上面可浇混凝土,压型钢板既可作为钢筋,必要时也可以再配钢筋。墙面围护结构也可采用单层或夹层压型钢板,夹层板内部可填充各种保温层。

3.建筑结构中的轻钢结构应用技术

3.1轻钢结构的防腐应用技术

轻钢结构的耐腐蚀性较弱。在建筑结构中应用轻钢结构需要注重对轻钢结构的防腐性进行加强。轻钢结构若受到腐蚀会使得建筑的承重截面减小,钢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影响轻钢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建筑结构中需要对轻钢结构的防腐蚀性进行加强。非金属涂层保护在轻钢结构防腐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我国建筑轻钢结构中的非金属涂层也体现出种类多、价格低、施工易等特点。因此,在选用涂层时不仅要注意对钢结构的防锈起到作用也要注重涂料对钢结构检查、清刷的影响。在轻钢结构建筑中,建筑死角、凹凸角以及建筑内的湿气都会对建筑钢结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注重对建筑轻钢结构的设计能够对建筑钢结构的防锈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2轻钢结构的防火应用技术

在火灾等大型的火场中,建筑所承载的温度要高于550℃。此时,钢结构在高温的环境中会失去相应的承载力,容易造成倒塌。外墙、屋面当采用阻燃性能低的板材时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火灾。因此,在轻钢结构建筑的应用中还需要注重防火技术的处理。首先是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利用喷淋等系统设置保护轻钢结构。其次,可以在建筑轻钢结构的外层涂上一层具有高防火性能的保护膜或者包裹一层防火板材。再次,可以通过提高承重墙、外墙、屋内材料的防火性能来增强轻钢结构的整体防火性能。最后,可以增设消防通道,加强对安全出口等应急通道的管理,确保通畅。

4.彩涂板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彩涂板具有一般轻钢结构的优点,充分发挥了重量轻、墙体薄、节省空间、占地面积小的优点。在建筑二层时,传统的砖混建筑结构承重墙需要240mm厚。同时由于内外墙需要抹灰的因素,还需要加上20×2=40mm厚。因此,总体墙的厚度达到了280mm,而彩涂板只需要50mm。墙体的厚度薄了230mm,并且每10延长米节省的占地面积为2.3m。在厂房一类的建筑结构中,彩涂板的应用相对于砖混的结构而言,还能在承重柱与墙边之间形成面积开阔的休息室或者办公室。在进行厂房结构的设置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布置简洁灵活的轻钢骨架结构,在外侧连接较为紧固的50mm的夹芯彩钢板墙板或者屋面板,同时还可安装上窗户、照明设施和塑钢门。这样就能够使用简易的轻钢结构搭建起简洁、美观、环保的休息室、办公室了。轻钢结构的应用优点也在于此,不需要装修,不用做基础,环保、简单、方便、施工期短,精密度高。对建筑的建造,厂矿的生产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缩短延误生产的时间,还能提前投入使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结语

轻钢结构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多应用于厂房建筑、农业建筑、小型民用建筑、商用建筑等。近年才在大型的商用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的轻钢结构发展还较为缓慢,在应用板块的技术实践、理论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上也未能及时踏上标准化、产业化的道路。因此,我国需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不断完善轻钢结构的制造、应用规范,真正实现轻钢结构技术的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轻钢结构的现状及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2]陈钱商.轻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6).

[3]卢跃华.浅析轻钢结构厂房的制作及其耐火保护[J].硅谷,2008(20).

建筑结构范文第8篇

1.1剪力墙肢种类按照高度与厚度比,可将剪力墙的墙肢分为一般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如果剪力墙高度超过其厚度7倍即高度与厚度比为8:1时,为一般剪力墙,短肢剪力墙中剪力墙的高度和厚度比则为6:1。按照剪力墙墙面开洞大小可将剪力墙的墙肢分为整截面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墙、连肢墙、壁式框架等,其中,整截面剪力墙开洞或不开洞面积小于15%,这种剪力墙的变形主要为曲型,在整个墙肢高度上弯矩图没有弯点,不会发生突变;整体小开口墙开洞面积大于15%,变形主要是弯曲型,整个墙肢高度基本不存在反弯点,弯矩图主要位置发生了突变;连肢墙或是开口较大,或是成列分部,受力特点与整体小开口墙类似;壁式框架有着很大的洞口尺寸,剪力墙的变形为剪切型,在受力特点方面与框架结构十分相似。

1.2剪力墙的具体结构布置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一般而言,高层建筑需要具备良好的空间工作性能,所以其剪力墙结构的设置应双向布置,这样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结构空间,进而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特别是在抗震区域,剪力墙双向墙体的刚度应接近,平面分布要均匀平衡,剪力墙刚度中心与建筑物的中心位置要合理,这样才能确保剪力墙稳定性,使其具备较高承载力。对于截面较小的楼面梁的设计,可采用半刚接或铰接的形式,这样有利于避免剪力墙出现平面外弯。此外,实践经验表明,约束性的截面剪力墙往往比无约束性的截面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大,抗震消耗能量也高,墙面稳定性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时候考虑结构的实际使用效果和承载力,以此决定是采用约束性还是无约束性的边缘结构。

1.3剪力墙中大墙肢处理剪力墙结构本身存在延伸性,所以在设计和施工中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延伸特性,这将直接关系到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为了避免剪力墙结构出现脆性破坏现象,对于墙体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在设计时应在确保其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分层间隔方法设计,将剪力墙分隔成一定数量的均匀的独立墙段;对于墙体长度较小的剪力墙,其受弯产生的裂缝宽度就较小,这个时候可设置配筋,充分发挥墙体配筋的支撑作用。当墙肢长度超过8m时,还可采取下面两种方法避免脆性破坏现象的出现:第一,开施工洞,也就是在施工期间在墙上留洞,等到完工后砌填充墙,将长墙肢变为短墙肢;第二,在进行结构计算时在墙上留洞,这样能增强小墙肢的配筋能力。

1.4剪力墙截面厚度和墙体配筋相关规定要求剪力墙结构的厚度要根据抗震等级系数选取。为了保证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刚性和稳定性,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应大于200mm,大于层高的1/17,其他部位墙厚要大于160mm,墙端头无翼墙或暗柱的时候,墙厚要大于层高的1/12,但是这些规定不适用于低高层和八度地震区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控制剪力墙配筋有利于结构的安全性和工程的经济性,在1~3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中,竖向、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大于0.3%,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配筋率要大于0.35%,上述配筋率比较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设计;对于低层建筑、结构相对较矮小的建筑的剪力墙,其水平分布筋和配筋数量要适当增加。

1.5连梁设计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是连接墙肢与墙肢之间的梁。当剪力墙受到水平荷载的时候,墙肢可能会出现扭曲情况,连梁装置则能够均衡墙肢的水平负荷力,改善墙肢受力状态,对墙肢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稳定作用。可见,墙肢之间的连梁对整个剪力墙结构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旦设计失误或是不合理,必然会对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进行连梁结构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应按照相关规定适当折减连梁结构刚度和高度,适当增加其跨度,从而降低结构刚度,完善抗震结构的设计,缓解地震作用的对剪力墙结构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设计师也可适当增加剪力墙结构厚度,增加连梁截面,使连梁装置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