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竞赛

生物竞赛

生物竞赛范文第1篇

一、运用激励手段,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学生对生物竞赛不够重视,参加生物竞赛的学生往往成绩中等,而且有些学生参加生物组的活动后,由于担心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不够积极主动,当然参加自制教具活动不需要成绩拔尖,而应选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但参加生物知识竞赛,则还是应选取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

通过初赛对于选上的同学首先应给他们作思想工作,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不可能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研究生物,于是便将他们带到实验室,通过实验室所陈列的各种标本,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丰富有趣的生物知识,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向他们宣传在竞赛中获奖的同学,会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成绩突出者还会在升学中给予适当的加分。

二、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学和自已动手为主

1、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对于参加自制教具的学生,首先我给出各种可行性计划,让参赛同学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选择,选定题目之后,我便一个一个给每一位同学讲解他们所制作的教具适用于哪部分知识内容,所制出的教具应达到怎样的演示要求,具体应该选用什么材料制作,则由他们对教师语言的理解而自行设计制作。首先让学生做出样品,我根据样品,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做出成品,并写出制作过程和演示方法的报告。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竞赛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竞赛;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物理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物理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物理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物理学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例如我国著名的物理家钱学森,是我国核物理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两弹元勋。他潜心研究核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核技术的垄断,让学生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不但有激情,还有集体荣誉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物理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物理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学生会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物理读物,做过一定量的物理竞赛题,参加过物理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物理竞赛活动还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

        物理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物理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物理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者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逞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物理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物理竞赛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挥物理竞赛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青少年学生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竞赛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设置物理竞赛内容的趣味性。

        物理竞赛内容设置的趣味性及开放环境的创设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是师生们发展创新思维所渴求的。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提高物理教学和开发学生创造力。

        物理竞赛创设的实验中的趣味性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一般都是从游戏(动手)开始的。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物理竞赛的实验题中加强动手能力是提高物理教学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物理竞赛各方面的锻炼和实践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未来并不以研究物理为职业,但他们从物理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考打下扎实基础;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素质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是特长加创新,物理竞赛就是实现此目标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谢连荣.通过化学竞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2

[2]刘明东.小议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6

[3]马良.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2

[4]侯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渗透[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2

[5]信息动态[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7

[6]胡红彬."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学.2010.1

生物竞赛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物流技能竞赛;影响因素;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15.181

1 引 言

2012年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选手在中等职业物流技能竞赛的市赛、国赛中发挥出色、成绩优秀。市赛中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共获得2个一等、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其中5名选手通过层层选拔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职组“龙工杯”现代物流技能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名)、全国二等奖(1名)、全国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受到国赛评委的高度肯定,各个项目的指导教师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对物流技能竞赛的深刻认识和研究。

但是,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选手在参加竞赛项目中也初显一些问题。一是获奖总量偏少。尽管代表北京队参加了全国中职物流技能竞赛,但是与经济发达的上海、山东相比还相差甚远,尤其物流单证竞赛中还出现了一名选手没有获得奖项的情况。这充分说明,我们与沿海地区省市学校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二是层次不够高。获得奖次中一等奖数目少,而且在一等奖的获得者中也是最后几名,如物流单证竞赛中虽然选手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也是在一等奖获得者中的最后一名;叉车选手也是一等奖中名次比较靠后的位置,与上海市、山东队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作为物流专业科的专职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刻总结竞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准确分析影响中职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的各项因素,并能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提高技能竞赛成绩的有效对策。

2 影响中职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的因素

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物流技能竞赛,影响其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参赛选手的物流技能水平、学校的培养程度、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当时技能竞赛的各种环境等诸多因素。参加技能竞赛的选手们都想取得最好的成绩,为校争光。技能竞赛又是所有选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现场环境下进行,这就使得选手的技能水平成了主导比赛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历届全国物流技能竞赛好成绩的获得者主要是由他们自己临场发挥的技能水平决定的,而这些和选手对比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训练的熟练程度分不开的。其他的如选手的心理素质、指导教师的水平、比赛现场的环境和其他的因素无疑也会对技能竞赛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竞赛选手的临场发挥状况。

2.1 学生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手的技能水平能体现其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水平。通过技能竞赛,选手们可以互相学习和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促进各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选手的技能水平主要由内在的学生个体因素和外在的学校培养因素构成。

2.1.1 学生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体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因素、兴趣爱好、吃苦耐劳的精神与谦虚的好品质等方面。

(1)学生个体差异因素。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包括学生个体的生理因素、气质和性格等方面。首先,技能竞赛对选手基本素质的要求不仅有心理方面还有生理方面。我们看到仓储进出库团体赛中基本都是男生,就是因为需要进行装卸搬运货物和熟练使用堆高车,这就要求选手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完成物流团体竞赛的基本保证。技能训练在比赛中的高强度,要求参赛选手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技能操作,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这些都受到个人生理因素的制约,这是参赛选手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气质和性格。二者也影响着选手的技能形成过程,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技能竞赛不同的项目对参赛选手有着不同的要求。如物流基础知识竞赛要求选手知识全面、做题仔细、速度快;叉车技能竞赛要求选手沉稳;仓储进出库团体赛要求选手反应迅速、具有合作精神;物流单证竞赛要求选手制作单证精细、正确。这就需要在选拔选手的时候,应针对比赛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气质特征,在学习途径、方法上加以个别指导,使其扬长避短。

(2)学生的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也是最大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参加的比赛项目产生兴趣与爱好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去,从而有助于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比如我班学生王鹏程参加叉车比赛时就是这样。以前的他对理论学习非常不感兴趣,常常上课睡觉、开小差,后来在进行《装卸搬运》课上学习如何开叉车的操作,他对开叉车非常感兴趣,常常课上课下都在认真琢磨,理会操作要领,反复熟记操作流程,经过自己刻苦训练成为一名熟练操作叉车的好手,最后被选为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大赛选手,果然在北京市中职物流技能竞赛中不负众望,获得了叉车操作单项比赛第一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3)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与谦虚品质。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一般都会超出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选择现实生产中更先进、更高深、更实用的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法。这既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机会,又是一个巨大的自我挑战和艰巨的任务。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应该抓住时机、勇创佳绩,他们既要练习脑力也要练习体力,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进行艰苦的训练。因此,必须有吃苦耐劳与谦虚的好品质。参加仓储进出库团体赛的学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入库、出库、补货、包装、流通加工等相关工作任务。在平时的训练中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天天要将已装箱的货物进行若干次装卸搬运,还要用堆高车进行上架、下架,可想而知,强度之大,体力消耗之大,压力之大。一次完整的训练下来,浑身是汗,全身都湿透了,更何况天天如此。正是他们具有这种能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坚强的意志才可以完成比赛的任务,取得好成绩。

2.1.2 学校培养因素

对于学生的技能水平发挥而言,学校的培养因素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的一环。它主要包括领导的重视、师资到位、硬件齐全、训练氛围浓厚等方面的因素。事实证明,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学校都离不开这几点。领导重视是强化训练成功的保障,师资到位是强化训练成功的关键,硬件设施齐全是强化训练成功的基础,氛围浓厚是强化训练的灵魂。

(1)领导重视的程度。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新形势下,技能竞赛不是一所学校、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大量的物资投入,需要坚强的后盾。事实上,技能竞赛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激励措施等方面都给予了特殊的照顾。

(2)师资力量到位。没有技能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就难以培养出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要培养出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必然要求其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要达到相对较高的层次。指导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就代表了学生的技能水平,竞赛选手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无不蕴涵着指导教师们的智慧与汗水,竞赛学生的成功,首先就是指导教师的成功。为此,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指导教师要非常熟悉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指导选手参加技能竞赛或亲自参加技能竞赛,强化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硬件设施齐全。技能竞赛要求的硬件设施包括各种竞赛项目训练相关的机器、设备以及最新版本的各种专业书籍及标准文件。所有竞赛项目都有相应的全国统一的比赛规程和比赛环节,而这些标准统一的硬件设备是比赛项目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如单证比赛系统、仓库进出库信息系统使用的都是络杰斯特公司提供的信息系统,叉车技能竞赛用的车辆型号都为龙工牌叉车。因此要求我们参赛学校都必须具备这些标准统一的操作设备,才能保证选手的训练效果,也才能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

(4)训练氛围浓厚。营造竞赛训练氛围是技能竞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需要全体指导教师与参赛选手有高度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的好品质,有勇攀高峰、争创佳绩的信念。一方面,人人都进行参与、班班进行层层选拔、校际之间有比赛的良好氛围激励着学生刻苦训练技能,促进了参赛学生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各个集训队既有良好的竞争又通力合作的良好氛围也激励着学生们奋勇向前、为校争光。

2.2 参赛选手的心理因素

在技能竞赛中,经过层层选拔的参赛选手,其技能水平的差距已经日渐缩小,其成绩往往更取决于选手心理因素的稳定程度。在激烈的比赛中,每个项目一等奖的获得者都只有很少的几个,有时不一定是实力最强的学生,但一定是发挥最好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选手临场竞技状态的发挥成为参赛者取得优胜最重要的因素,而临场竞技状态的发挥很大程度上由选手心理因素决定的。据统计,在体育比赛中,55%的运动员都会受到比赛压力的影响,并产生不利于取得好成绩的心理活动,患得患失、紧张焦虑情绪,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且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与体育比赛有很多的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也该对选手进行心理疏导。

2.3 参赛选手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经过大量思考过程后,所做出的决策。高水平的技能竞赛要求选手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将各方面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拥有高超的应变能力。如物流单证竞赛就是这样,给出相当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与题干相关的而有的与题干是无关的,考查的就是让选手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有效地分析题干,从而完成单证的制作。仓库进出库也是如此,在进行出库的操作下,首先得保证货品充足,如果货品不够数量就要先补货处理。堆码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堆码层数极限要求,这些都要求选手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2.4 技能竞赛的环境因素

在技能竞赛的结果中,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心理因素、应变能力等无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技能竞赛的环境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竞赛的过程和结果。如叉车比赛场地的各项设备,托盘的高度、厚度、车辆的型号。还有仓库进出库的各项设施设备如堆高车的型号、功能、装货物箱子的不同尺寸,还有设备的隔离程度、通道面积尺寸、行进的方向等,都需要细致说明,并配清晰图片详解。必要时还要在比赛之前让选手们到现场进行观看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

3 提高物流技能竞赛成绩的有效对策

按照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看到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成了主导成绩好坏的内因,其他的如指导教师的水平、参赛学生的心理、应变能力等则是外因因素。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

3.1 精挑细选,确保选手素质

在进行职业技能竞赛备战时,指导教师要选好苗子进行培养。在选拔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时,应注意这样几项原则:①参赛学生要对参加的项目感兴趣。比如:叉车项目的学生应该喜欢开叉车,单证项目的学生应喜欢文字处理,同时也喜欢学习外贸英语知识。②参赛学生要有职业意识,做事有目标感,有勇气承担重任,有团队合作精神。技能竞赛中有很多比赛项目都是两个人以上的团体小组比赛项目,这就要求参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如仓储进出库项目就是要求三个选手在一起通力合作完成比赛,选手们必须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③参赛学生综合素质要好,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好、有谦虚的品质、有较好的理解能力等。几乎所有的比赛项目的第一项工作都是认真阅读竞赛题目,要求学生对竞赛要求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④能吃苦耐劳。只有经过刻苦的训练,选手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练就熟练的职业技能,从而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3.2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从2009年5月开始每年承办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年的时间,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无论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还是在激励机制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校领导多次亲临集训场地、给指导教师和选手们鼓劲加油,点播训练方法。技能竞赛不是一个部门、一个科室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很多的部门大力配合,通力合作。学校的全体老师都给予了大力的配合,这是物流技能竞赛得以顺利进行的坚强后盾。

3.3 行业结合,提高师资力量

对于技能竞赛的强化训练而言,师资是必要的前提条件。现在的技能竞赛内容几乎不是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而是现实社会生产中更为先进、更高深、更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因此指导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学生的训练水平。因此技能竞赛指导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各比赛项目的理论和技能操作高手。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指导物流技能竞赛的教师都是物流专业的专职教师,多年来从事物流课改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都参加了物流企业实践活动,熟悉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除此之外,我们还聘请了物流企业有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对我们的选手进行指导点评。让我们专职教师认真汲取经验,及时发现指导中的盲点,修正和改进指导思路,使选手水平更高、更贴近企业实际水平。如在训练叉车方面,外聘的企业技术人员对叉车选手就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转弯辅导,使学生达到了物流企业的岗位要求。在物流单证方面,外聘的企业人员对国际物流各种单证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各种物流单证在物流业务流程中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4 科学管理,合理安排

指导教师们认真研究比赛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训练方案,有周计划、月计划、阶段计划,对训练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每一个阶段都及时进行反馈,在训练中不断纠正选手的错误,力求完美。比赛的选手们在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渗透了指导教师的心血。

3.5 狠抓核心,提高成绩

3.5.1 加强心理辅导

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消除参加比赛的紧张心理,特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学辅导老师分析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原因,让选手们知道适度的焦虑有时反而会使其在比赛时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潜能,取得好成绩。然后,在了解每名选手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原因之后,心理辅导老师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缓解紧张情绪。最后,我们多次组织了模拟比赛,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当评委,制造紧张气氛,从而提高选手们的心理素质,使选手们能做到在各种场合操作时都能做到“胸有成竹”“临危不乱”。整个过程都用DV机拍摄操作全过程并适时回放给选手们,让他们能及时看到自己的问题。在比赛当天我们还运用了音乐潜能调节法。音乐能够影响人的身体和大脑,人们可以听着催眠曲进入梦乡,唱着歌曲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使人产生兴奋、镇定、平衡三种情绪状态,在比赛前让选手们听有节奏的轻音乐,这样减轻了竞赛的压力和繁杂的噪声,也能调节身心训练氛围。

3.5.2 营造浓厚的技能竞赛氛围

为了提高选手们的技能竞赛成绩,我们营造了许多浓厚的技能竞赛氛围。如,让叉车选手在全体物流专业学生面前进行技能展演,营造技能竞赛场面,让选手们把展演看成比赛,进行实战演习。还有,我们让仓储进出库和叉车的选手到兄弟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与那里的选手们一起进行了物流技能大比拼,互相学习专业知识。让选手们丰富了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实战经验。

3.5.3 加强应变能力训练

针对选手们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缺乏自主思维、自主分析能力,只会重复固定不变的流程、动作,缺乏灵活的应变技巧等情况,指导教师们在训练中开始设计题目、安排货品、设计操作流程方面都不断设置障碍,让学生在竞赛中能够冷静分析题目,找出这些障碍,从而能顺利完成竞赛。如,在物流单证中,题目的设计每次都有变化,小到入库货物单位的变化,大到整个题干的变化;仓储进出库路线的安排、货位的指派、货物的补货、货物的包装等。每一次的训练中指导教师们都要费尽心机想到可能出现在技能竞赛中的题目,让学生灵活地处理,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4 结 论

总之,技能竞赛成绩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要想提高技能竞赛选手的成绩,需要指导教师、参赛选手、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认真分析影响技能竞赛成绩的各种因素,并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不断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地提升,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建中.技能大赛要在“做中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9(21):64-65.

[2]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64-70.

生物竞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62-01

一、新疆实验中学生物必修课教学基本情况

生物学作为高中阶段通用的必修课程,其概念的建立与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实验室,试验效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理论课程在室授课,实验课则根据实际内容与实验设备的配置的情况在实验室进行。从开设情况来看,实验教学通常以教师结合理论演示实验内容,再由学生统一进行练习。学生遇到问题再由教师个别进行指导,主要突出了学生独立总结实践操作能力。但受实验课时少,实验设备不足,讲实验多,做实验少等现象的影响,实验教学多数达不到预期效果,以及个别的学生由于不善表达或不擅提问就放弃了对相关实验的深入了解。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课教学组在个别班级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实践,将“5E教学模式”“问题串”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物教学模式融入到实验教学课堂中。在几种教学模式的不断调整后,这种“推进,实践”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高效的兴趣,将这种主动参与的热情应用于实践中。因此,面对多种教学方法选择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才是教学实践的最终目的。

二、“竞赛式”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1.“竞赛式”教学模式相关概念

“竞赛式”教学法或称为“竞赛型”“比赛”教学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制定规则,并进行各种教学竞赛,目的是让学生更快的掌握技能与技术。它也是在竞争条件下,按照统一比赛规则,以最大强度完成练习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重视创新教育,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竞赛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选择竞赛教学模式进行试教,发现这种模式以兴趣为诱导,以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动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史绍典谈到在高中论语文教学中开展了“竞赛式教学”,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整个过程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1]。马传琦[2]用实例研究了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发现技能竞赛在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整合的推进作用。

三、“竞赛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实验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1.实验题目的研究框架

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对其中的实验进行了分类。如验证性实验,观察类实验,其次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掌握各类实验步骤和技能,采取了“验证性实验+探究类实验”或“观察类实验+模型制作实验”的题目,比如还可以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和“观察线粒体”进行打包,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同时,还可以延伸实验内容,选取材料时可以适当做改变,如高倍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建议实验材料选取“酵母菌”,也可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此时,在其他材料的选取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象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了解实验目的,不因条件限制,而拘束了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弹性选择。兼顾学生全方面掌握,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实验操作面过窄的现象。

2.课堂竞赛实验阶段

课堂竞赛实验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在班级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分组讨论实施计划,展示,阐述等环节进行相互学习而达到对传统讲授形式的教学改革。

2.1分组合作实施实验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内容,进入学生分组实施实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提示实验步骤,不回答任何与实验操作有关的问题,可以对实验资源使用方法进行介绍,让学生在试验中培养创新精神,以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为目的,并讨论及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且监督小组成员都能参与进实验,以预期的进度完成每组规定的实验题目,通过时间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进行加分奖励并优先进行演示讲解。

2.2 竞解实验演示进行汇报

整个实验课程结束前一节课,每个小组以提交的先后顺序进行演示汇报,两种试验中选择一种实验进行详细汇报。组长汇报时限制时间,且具体详细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操作步骤,并交代每位成员任务分工和实验期间的表现和熟悉程度,通过阐述并回答教师及其他学生的问题后,教师会对该组在具体实验实施过程中的技能表现及演示汇报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及素质评定。实际上,此过程中教师教师观察到每位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技能操作熟连程度,及能否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教师总结

考虑到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总结可以围绕着这些内容开展,明确重点难点,这样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在整个实验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一步做前沿性引导,可以对所做实验提出是否可以改进等,因此,随着生物学知识的发展,在实验课后进行一些前沿性引导或实验改进都能直接或间接提升学生科学技术理解能力及操作水平,让学生真正认识验的含义。

四、讨论

1.“竞赛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开展意义

对高中教材生物必修的“竞赛式”教学的试点,教学组对试点班级的教学效果做了总结分析。“竞赛式”教学模式是基于PBL教学协作式教学的一种模式[3]。它充分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再是教师一味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授课,更能个性化体现出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说,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体现自己的用处和发挥了能力。同时,课程结束的同时应总结该堂课中应改进的方面,不仅要保留并发扬学生关注的方面,而且还要记录教学模式中出现的缺陷。

2.“竞赛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实验课程中遵循的原则

对课堂的效果的观察可知,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是遵循原则之一。首先,学生参与主要涉及方面为:课前准备,组内参与讨论,参与实验等环节,这些环节每位学生100%参与,有些学生除倾听意外,还积极做笔记,其次,针对实验课程而言,实验要遵循科学原则。如:“对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检测”的实验中,我们可多样化的选择实验材料,如各种水果或蔬菜,但同时不能违背实验的本质,偏离实验目的。虽在教学过程或实验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单一的方式,但所有的改进都是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违背科学就是假科学。因此,教师对科学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方法的正确态度。

3.生物实验教学的资源保障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实验课大多数停留在实验设备少,实验课时不足等方面。根据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扶持及投入加大了力度,很多市(县)级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至少保证了有充足的课时保证实验课的开展,此外,教学组在实验课开展集思广益因地制宜的发现教学资源,并在保证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对个别实验进行实际改进操作,如:在原实验的基础上为发挥学生的兴趣与创意适当的增加了探究性实验,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也培养了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索的能力。虽然课时得到了合理的安排,但由于资金匮乏,实验设备少已成常态。除此之外,实验室少,面积小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学生数量多,每个班都要完成实验,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解决实验室条件迫在眉睫,只有实验室整体环境和设备得到改善,才能满足生物实验室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自身也要提供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及教材知识结构点,进行合理规划资源购买资源,才能避免资金的浪费,设备闲置现象。

参考文献

[1]史绍典.论语文教学的优化――从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谈起[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03,(2):12-14.

[2]马传琦.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54-56.

生物竞赛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物流竞赛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目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人才培养特色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独立学院来说至关重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日益成为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物流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及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同时更需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将物流专业知识付诸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中的物流管理类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物流企业“用工荒”与物流人才“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促进物流教育与物流行业的科学对接,实现物流教育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的科学发展,许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开始注重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实践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竞赛型教学法便是其中一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独立学院物流管理的教育。

1 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竞赛为核心、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及技能融入比赛项目,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知识、发挥专业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现代物流知识的热情,同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高度逼真性的专业竞赛。通过让学生自主处理一个完整独立的比赛项目,使他们在比赛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操作技能,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实践操作少,教学不够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同时,独立学院也深深地感受到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历与能力不符等现象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无法迎合学生的学习爱好,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推行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完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的不足,进而推动我国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的发展。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创新性地引入专业竞赛,能够实现“三促”的目的:一是以赛促教,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促进指导教师专业知识及实践指导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二是以赛促学,通过竞赛对学生进行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专业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三是以赛促改,通过竞赛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检验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成效,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

总之,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模式,营造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协作的热烈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促进物流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做到专业竞赛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了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又能给物流从业人员和物流企业新的启迪。

2 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竞赛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创新方式,要发挥其对教师、学生及教学改革的三重作用,离不开具体、有效的实施。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物流竞赛平台以及促进物流模拟教学四个方面进行。

2.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竞赛计划

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竞赛计划是竞赛型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中顺利实施的关键。独立学院应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具体需求,再结合各专业技能和校内外各类竞赛项目,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每学期至少设置一门与物流专业竞赛相匹配的实践课程,并合理构建竞赛型实践教学体系,将物流竞赛融入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需求及行业规范去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国内举办的物流专业竞赛都紧跟当前最新物流技术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而且能够密切联系物流企业实际,为学生系统呈现专业知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独立学院在物流管理教育过程中,应合理制订竞赛计划,在竞赛时间上,保证校内竞赛和校外竞赛相衔接;在竞赛内容上,保证专业竞赛结果能够有效对接企业,并较真实地反映独立学院各项教学改革的成效。

2.2 建立健全竞赛实施机制

健全完善的竞赛机制是竞赛型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首先是组织机制。必须成立由物流教研室牵头,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赛前指导小组,注意教师的专业、年龄和特长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在应对全国性竞赛时,根据学院组织的分阶段比赛成绩,精心挑选出参赛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其次是健全制度机制。建立教师及学生激励办法,将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评和职称评聘工作,并对学生实施“以赛代考”等教学改革,即针对专业课程采取校内或班级竞赛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获得全国专业竞赛奖励者可用竞赛成绩直接折算成学分,并免修相关课程。通过这一系列制度,鼓励教师及学生积极融入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竞赛教学氛围。最后是经费保障机制。不管是组织校内竞赛还是参与校外竞赛,充足的经费是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学院应出台相应的文件政策,根据竞赛级别对物流教研室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并对竞赛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的奖励。通过组织、制度、经费这三个方面给予完善,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机制基本上已经健全,能够发挥其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的推动作用。

2.3 搭建物流竞赛平台

物流竞赛平台是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载体。为了将物流竞赛与教学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物流竞赛平台的搭建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独立学院为了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可以依托实验实训基地、围绕课程设置、借鉴校外竞赛等方式搭建校内物流竞赛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竞赛中学习的机会[1]。实验实训基地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学习、研究和创造的环境,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日常技能训练顺利实施;课程设置将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竞赛项目中,组织学生围绕课程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并通过竞赛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组织参与校内及校外竞赛,校外竞赛具有较高的社会及行业认同度,竞赛结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校内竞赛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能有效考察学生对物流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竞赛平台的利用上,还应大力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对应的第二课堂活动或校外实训活动,保证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实训活动与竞赛活动有效对接。

2.4 促进物流模拟教学

全国物流精品赛事是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积极组织独立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参与全国精品竞赛,包括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并主办的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全国物流技能竞赛、由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等。这些公开竞赛是政府或者行业组织开展的各种通用性比较强的物流专业竞赛。大赛紧扣市场的需求,具有较高的社会及行业认同度,实现了物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充分展现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水平,推动了独立学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物流竞赛促进了物流实践教学的研究,是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的一大创新。

3 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对独立学院物流教学的推动

3.1 以赛促改

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独立学院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独立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将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富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物流专业竞赛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前瞻性的思维视角[2]。积极践行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及校外各项物流专业竞赛及社会各种竞赛平台,并在竞赛任务的驱动下,组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注重企业和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竞赛使得物流业内各企业、组织间接参与到独立学院物流教育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独立学院物流教育实现新跨越。

3.2 因材施教

物流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若只局限于课堂讲授,从课本上获取知识,那么学生接受的仅仅是物流理论和观念,缺少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也不同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些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学习的深度也受到限制。但是他们思维积极活跃,在学习中不满足于课本知识,更乐于在实践中寻找真理,而物流专业竞赛恰好能够满足独立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强烈的实践动机需求。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因材施教,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建立竞赛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组织专业性较强的竞赛,提高了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了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的特色。

3.3 贴近需求

学生的就业情况及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衡量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物流专业竞赛,让学生进行具体企业运作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提高了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贴近了用人单位的需

求[3]。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缓解物流企业“用工荒”与独立学院物流人才“就业难”矛盾的一大利器。如每届全国物流技能竞赛都吸引了全国近百家院校的数千名学生和近2千名来自企业、高校的在职员工报名参赛,该竞赛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赛引领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紧扣市场的需求。在物流竞赛的项目中,物流沙盘经营决策模拟、物流管理系统软件操作比赛、叉车操作、物流配送方案设计等竞赛项目正是当今物流行业发展中急需人才的岗位,培养社会急需的物流类人才。如全国大学生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就是以实际物流企业为背景,让每个参赛者都置身于实战场景,锻炼参赛者全局观念及规划能力。依托于各项物流竞赛的竞赛型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生实践教学相结合,拓宽了物流专业学生的成长通道,实现了物流管理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

4 结束语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给独立学院物流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唯有发展和创新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要。竞赛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完成教学过程中设定的竞赛项目,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技能和理论水平,而且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团队合作及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该教学模式把独立学院、学生、企业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紧密结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使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不仅为全体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同场竞技的机会,而且挖掘和培养出了一批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竞赛型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前瞻性的思维视角,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杰. 交流技艺、促进成长——借鉴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J]. 成功教育,2011(1):213-214.

生物竞赛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哲学;竞赛道德;竞赛价值;道德二重性

人们以往大多将竞赛道德问题理解为规则有效性的问题,忽视竞赛道德本身具有二重性,即赛价值的永远现时性和竞赛道德行为的恰切性;前者回答竞赛道德为何如此的问题,后者回答竞赛道德如何如此的问题。对竞赛道德二重性存而不论,解决竞赛道德问题的尝试,必然陷入竞赛道德行为产生的悖论之中,即主体在对竞赛道德无意识的情况下,而有意识地产生竞赛道德行为。正如L科尔伯格惭指出:现有道德研究中存在着“心理学家谬误”――纯粹根据研究资料的有效性来界定道德而不涉及道德应该真正是什么的哲学关注。

1竞赛价值的永远现时性

竞赛价值是由主体意志构造的存在,与自然法则的存在虽貌似却神离。大自然的法则中没有价值判断,只有事实判断,比如:猎豹拥有的伪装色和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速度,人们不会认为这对猎物来说不公平,或者认为猎豹恃强凌弱是不道德的,自然法则是生物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竞赛不仅是在规则下身体机能的较量,还蕴含了价值判断的竞争(采用不道德竞赛手段的“获胜”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获胜)。由于竞赛道德规则没有自然法则般的普遍性,在竞赛中“为何如此”的实践竞赛价值是需要人们重新理性思考的问题。

考虑这样一种假设情况:百米决赛,使用违禁药物必然获胜,不使用违禁药物只是有可能获胜;如果对方使用违禁药物,自己不使用,则不可能获胜。因此,在竞赛主体以获胜作为行为原则的判断下,使用违禁药物成为理性判断的首选。竞赛道德的规则制定表明,人们将竞赛道德理解为具有如自然法则般的普遍性,竞赛道德被置于竞赛主体的外部,竞赛道德和竞赛主体间没有产生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竞赛道德规则只能作用于竞赛主体的行为,无法作用于不道德竞赛的动机,并且违反竞赛道德规则的行为只有在被发现的前提下,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在此竞赛伦理情景下,所有运动员的理性判断中,不道德竞赛行为均符合竞赛利益的选择;运动员使用不道德竞赛手段获胜的结果是必然的,而使用不道德竞赛手段所付出的代价是或然的。为了获胜,理性的选择就倾向于违反竞赛道德的行为原则。同时,将竞赛道德理解为某种普遍的竞赛规则,把竞赛道德置于竞赛主体外部,非但不能阻止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反而对不道德竞赛行为的泛滥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运动员不道德竞赛行为被发现,按照竞赛道德规则的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受到处罚的运动员并不会因此停止采用不道德竞赛手段,因为被处罚的真正原因不是使用不道德竞赛手段,而是手段不够“高明”。由于,违禁药物检测手段永远滞后于违禁药物的使用,所以永远没有可能发现所有不道德竞赛行为。人们虽然以违反竞赛道德规则为由处罚不道德竞赛的运动员,但实际上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处罚理由却是不道德竞赛手段不够“高明”。在处罚“不道德竞赛行为”的外力驱使下,使得不道德竞赛手段将越来越“高明”,不道德竞赛行为将愈演愈烈。因此,竞赛道德规则无法具有自然法则般的普遍性,如果非要把竞赛道德与自然法则等同视之,势必适得其反。

笛卡尔推断“我思”的不可怀疑,进而推导出意识的存在――“我在”,即“我思故我在”,这个推论为意识存在的普遍性奠定了稳固根基。“我思”在竞赛中创造竞赛价值,竞赛价值无法脱离“我思”存在。当人们运用“竞赛”一词时,想要表达的是蕴含无穷变化可能性的事情整体,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事件。事情普遍联系并且总是处于流变之中,而事件是从动态变化的事情中截取的静态节点;由于事情在流变,所以事件与事件之间各不相同,事件被客观描述就成为事实。人们基于竞赛流变对主体的行为进行判断产生“好”或“坏”的价值观念,例如:足球比赛中本方故意将球踢出界。如果对主体行为是否将球踢出界进行“是”或“否”的事实判断,那么只能得出“球被踢出界”的事实。如果我们要对主体行为原则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判断,就需要找到主体为什么故意将球踢出界的原因。由于竞赛的流变是普遍联系的(逻辑上的因果联系),所以在时间上前一个事件就是后一个事件的原因。如果前一个事件是受逼迫,为了不让对方获得比赛的优势,所以故意将球踢出界。这是基于竞赛利益的审慎做出的判断,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合理的,但不是“善的”。如果前一事件虽然没有人逼迫,但对方有人倒地,本方为了中止比赛故意将球踢出界。我们通常认为这样的行为原则虽然不符合技战术要求,即不合理的,但却是“善的”,是一种“好的”行为。这是“我思”在竞赛流变中,分析竞赛事件之间普遍存在的因果关系产生的观念。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类似的思考,“塞翁失马”形容的就是将生活视为永远的流变,从福、祸转换的角度说明,只有在生活的流变中才能产生有效的价值观念;依照具体事件进行价值判断永远只能形成“焉知非福”的猜测。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竞赛的流变永远存在,所以流变状态先于竞赛行为原则存在。逻辑上,主体可以顺应流变的趋势产生行为原则,反之亦然。也正因为如此,主体顺其自然地主动回应流变,在意志作用下产生的竞赛行为原则才被认为符合竞赛价值观念,具有竞赛价值。由此可见,竞赛价值是竞赛主体主动使行为原则与竞赛流变保持一致,从而应对具体竞赛变化的观念。

永恒性(eternal-ness)是不在时间和空间范畴内,将事物理解为处于完成状态,排除一切变化可能的存在概念,这是西方哲学中对象化和本质化思维的根源。永远性(continuousness)是把事物视为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中,一直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充满可能性的流变存在观念,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本质、对象概念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永恒性是没有变化可能的静态概念,永远性是一直处于变化状态的动态观念。这种关于价值的思考效力构成了对流变过程中任意节点的普遍原理。因此,这样的普遍原理不回答“是什么”的事实追问,而只倾向于如何领悟事情的流变产生“本应如此”行为的价值思考。前者构成知识,后者则是智慧。儒家从“仁”的角度领悟流变,认为生活的流变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不断变化,孟子将应对生活流变,产生价值行为的做法称之为:“吾欲仁,斯仁至矣。”有趣的是康德的思考与之相似,表述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竞赛的流变就是竞赛主体间关系的不断变化,对竞赛流变中主体间行为的原则思考形成永远性的价值观念。竞赛价值通过竞赛实践由一种思想效力成为有价值意味的行为(竞赛价值行为只能做出来,而不能想出来),竞赛道德就是竞赛价值的实践图式。从具有价值意味的竞赛行为中归纳出竞赛道德,由竞赛道德的演绎可以产生具有竞赛价值意味的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竞赛道德不等于竞赛道德规则,竞赛道德规则是人们为操作方便,将竞赛道德进行可操作的形式化结果。竞赛道德规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高的“去竞赛价值”风险,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仍然值得商榷。把对竞赛道德的理解建基于竞赛价值的永远性上,竞赛行为的现时性就不仅仅是现实性(只考虑当下利益的审慎),而是对竞赛每个当下节点价值的永远性思考,即“我”在竞赛中如何做,才能够一直在“变易”的竞赛事件中,与竞赛的流变保持同步的思考。竞赛价值的永远性使竞赛道德从根本上与暂时、策略性的现实竞赛利益,审慎和永恒性的竞赛技术规则的内在精神区别开来。

试图寻求具有永恒普遍性的竞赛道德是人们一厢情愿的迷思。揭示了竞赛道德所蕴含的竞赛价值所具有的永远性,竞赛道德就成为竞赛主体不被动态变化的竞赛流变所抛弃,一直与具体竞赛伦理情景变化保持同步的智慧。

2竞赛道德行为的恰切性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出,认识竞赛道德的过程就是面向竞赛道德现象本身的过程。人们意向性感知到的是竞赛道德的显象(schein),包含了竞赛道德现象的许多内容,其中包括:竞赛道德的现象(phenomenon),即道德的竞赛行为;竞赛道德的现相(erscheinung),即不道德和非道德的竞赛行为。海德格尔认为现相仅指外表,有时现相甚至是歪曲存在的显现;现象指的是大白于光天化日之下的一切,就是存在本身。古希腊人有时干脆把现象与存在者并为一事。竞赛道德现象直接呈现竞赛道德的存在,竞赛道德现相仅是外表与竞赛道德行为相似,甚至歪曲竞赛道德的显现。混淆竞赛的现象与现相,是人们对竞赛道德理解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澄清竞赛道德的现象是讨论竞赛道德行为恰切性的前提。

根据2004年公布实施的我国《反兴奋剂条例》(国务院令第398号)运动员被明令禁止使用各种违禁药物,并且规定了违反禁令将被处以取消比赛成绩、取消参赛资格、禁赛等严厉惩罚。在理性判断下,使用违禁药物的代价是高昂的,运动员会因畏惧惩罚而不使用违禁药物。在此规则下,运动员不服用违禁药物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竞赛道德行为。因为如果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动机仍然存在,不使用违禁药物只是理性服从利益的需要,是对利益审慎的暂时妥协。在利益审慎的逻辑中,只要惩罚的代价低于竞赛中的不正当获利,那么主体就倾向于采用不道德竞赛的手段;甚至为了较高的回报也会铤而走险。由此可见,把竞赛道德理解为“不许……”或者“禁止……”句式的道德规则,竞赛道德就有可能沦为主体对竞赛利益审慎时的斤斤计较。由于不道德竞赛行为动机仍然存在,在竞赛利益驱使下主体存在更多“投机”的可能。因此,竞赛道德规则产生他律的行为原则,行为原则本身不具有竞赛道德价值,他律的行为原则下产生的竞赛行为是竞赛道德的现相。根据第1章对竞赛价值产生原因的描述,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得出,当主体自律选择行为原则,行为原则被认为具有竞赛价值,此行为原则产生的竞赛行为才是竞赛道德的现象。儒家也有“无有作好”的道德观点,解读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竞赛中的“有心”而为就是在竞赛道德规则下出于私心刻意而为,不道德竞赛行为在竞赛道德规则的包装下,可以堂而皇之地在竞赛中出现,比如:使用还无法被检测出的违禁药物,这样与竞赛道德行为貌似的行为就是竞赛道德的现相,是伪善(hypocrisy)。主体怎样做才是自律的行为,现时的竞赛行为如何契合“我思”世界中,竞赛价值观念成为竞赛道德现象,构成竞赛行为与竞赛道德的恰切性问题。

西方哲学思维习惯于站在人的一边对存在提问,由此产生物的形而上学;人是伦理价值思考的逻辑的起点。赵汀阳…指出:思想为自身构造了一个所思世界,对超越的外在世界无所言说……我思在存在论上一无所有,我思没有生活……没有值得珍惜的事物。在西方哲学思维下,我思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隔阂。由“我思”无法必然推导出“他思”,这导致“我思”世界中的竞赛价值观念无法必然对别人的行为动机提出要求,竞赛价值成了针对自己的行为要求;同时,“我思”也不能必然推出“我做”(主观上“说一套”,实际当中“做一套”)。也就是说,我思世界越完满、越纯粹,与现实世界的隔阂就越深,我思世界如何通达现实世界这是西方哲学的超越性难题。竞赛是主体之间在现实的竞赛之中打交道,反思竞赛道德问题必然产生“竞赛是什么”的问题。把竞赛理解为人的思考对象,这种思维注定了思考本身就只能是关于竞赛的思考,而无法成为源于竞赛的思考。我思世界形成的竞赛价值观念,难以通达竞赛的现实之中,由于竞赛价值的缺失,竞赛道德成为了形式上的空壳,在现实世界中竞赛道德只能让位于现实的竞赛利益。因此,事实上的获胜成为竞赛中“如何做”的第一原则。需要说明的是,竞赛胜负判断是对竞赛结果事实和价值的双重认定,比分、成绩等竞赛事实是胜负判断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竞赛主体的行为原则是否具有“好的”竞赛价值,是胜负判断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逻辑上认为,获胜的判断中事实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获胜事实原则成为竞赛的第一原则,就有可能导致用事实原则取消价值原则,竞赛的价值现时性被误认为是某种脑力或者身体能力对抗结果的现实性。这是竞赛的堕落,也是不道德竞赛行为产生的伦理根源。

道家思想站在“自然”一边对人提问,生发出道的形而上学。道的形而上学不对存在的本质发问,存在本身被认为是永远处于开放和变化过程中的状态;存在不被设想为一个已经完成的形态,当然无法产生关于本质的提问。万物的存在(包括人)一直处于正在构造、变化的流变状态,构造和变化并不是随机发生,更不是规律性产生,而是依照某种万变不离其宗的可能性有条不紊地创造。这不是西方哲学那种看似深刻却无所领悟的逻辑诡辞,比如:万变唯有变化不变。道的形而上学是领会存在本意的智慧,存在所蕴含的唯一本意就是继续、永远的存在。《周易・系辞下传》将存在的本意表述为:“天地之大德日生”,存在就是“生生不息”。道家以“自然”为伦理逻辑的核心,把“生”理解为“道生”,《王弼注》曰:“不禁其性,不塞其源。”道生是一种“自然”之生:领会事物存在的本意,不任意扭曲它就是一种“生”。海德格尔与老子有着相同的观点:把真理领会为去除遮蔽。道的形而上学思维中,竞赛不再是已经完成的形态,而是流变的状态。竞赛流变状态表述为:前一竞赛事件的变化导致主体以当下的竞赛行为原则回应,此原则下产生的具体行为成为现时的事件,现时事件较前一事件而言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变化成为后一事件中主体产生新的行为原则的原因……如此形成了竞赛流变的生生不息,这也就是竞赛的自然。因此,竞赛本身就是一种流变状态,竞赛的本意就是让流变一直延续,一直不断产生新的竞赛事件。在道的思维逻辑中,竞赛行为如何恰切竞赛道德不再是如何遵守竞赛道德规则,而是关于领会竞赛本意,在竞赛流变状态中如何施为的思考。道家思想提出以“无为”的方式恰切自然的流变,“无为”就是不刻意、不造作;胡塞尔现象学中面向事物本身的观点与之相似。以竞赛流变的自然状态作为伦理思考的起点,人领悟竞赛本意就是效法竞赛自然,竞赛道德行为恰切性就是竞赛中人人如何施为的“道”,即竞赛道德与竞赛行为的“知行合一”。

生物竞赛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奥赛思考

2009年暑假笔者有幸参加了赣州市教育局主办的高中生物奥赛教练员培训,学到了不少东西,感受很多,感觉到赣州的生物奥赛水平和赣北比这两年有了些进步,但也确实还存不小的差距。笔者想就本次培训结合我校几年来生物学奥赛选手的选拔与培训工作及我辅导学生的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搞好高中生物奥赛意义

近两年赣州在全省的一本、二本的增长比例都是排第一,特别是今年,但600分以上的优生所占比例却有下滑趋势,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整个赣州的竞赛成绩比较差,很多学校认为抓了竞赛就会影响学生的高中课本的学习,所以没有下大力气抓奥赛。但我们可以看看赣北,赣北的竞赛抓得那么好,取得的成绩那么好,可是高考成绩也一样很好呀,特别那些名校,高考和竞赛是并驾齐趋的,他们怎么搞竞赛就没影响高考呢?关键是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的认识问题和时间的合理安排问题。

现在自主招生的学校是越来越多了,在竞赛中获了奖的才有资格参加,因此搞好竞赛可以增加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提高升学率,例如2009年兴国平川中学一位学生高考分是531分,而武汉大学的录取分是580,但他还是被录取了,就是因为他参加了武汉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同时竞赛中获奖可以有加分,2009年兴国平川中学一位学生在生物联赛中理论和实验总分江西赛区一等奖,在明年高考中他就有10分的加分。

竞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拨的毅力和吃苦精神。这对于他其他学科的学习及以后的学习都是有好处的。这也是一个优生所应该具备的。

二、当前搞好生物奥赛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

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赣州这边的多数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生物及其他学科的奥赛长期以来不够重视,因此有这样的苗子也错过了,没能挖掘开发出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可以进行自主招生了,而参加了奥赛并至少获省一等奖的就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校开始下力气抓生物奥赛了。与此同时我认为学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因为很多学生家长对奥赛并不了解。因此学校要对竞赛要给予大力的支持,要选好辅导教师,要对辅导教师充分的信任,教师和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学校要为竞赛提供必要的设备、实验器材和辅导用书、并尽量减轻辅导教师的负担,同时有好的激励机制。其他非奥赛学科教师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对生物奥赛选手的选拔问题

竞赛苗子的选拔是竞赛出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于参加竞赛的学生不但要看他的成绩,看对生物是否确实很感兴趣,还要求学生要有灵气,同时师生之间要相互信任,这是基本要求。赣南人口在全省所占比例占绝对的优势,生源是充足的,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但好学生多并不等于适于参加生物奥赛培训的学生也多,而且即使参加生物奥赛培训的学生中多数也是为了更多地学习生物学,增加知识面,为高三参加理科综合考试作准备的。而真正破釜沉舟,立志参加省级和全国生物竞赛的还是少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伯乐的角色,去找到真正的千里马。

3.上课辅导问题

确定辅导教师,应该选择能吸引学生的教师,这样学生才更有兴趣,一旦选定就不要再更换。教师对竞赛负有直接的责任,要想取得优异成绩,自己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根据竞赛大纲制定周密的辅导计划,要确定近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要有比较充实的知识储备,要选好辅导用书。学校做好监督工作。

赣州的多数学校都是高二开生物课,所以高二才开始竞赛辅导,这样到预赛一共才七、八个月,而赣北的学校早在高一就开始了竞赛辅导,这样赣州的学校竞赛辅导时间比起赣北就少了一年,这又怎么去比呢?所以我认为高一9月份上课时(甚至暑期)就可以做好宣传及报名工作,让报名学生先复习初中课本及自学高中第一册课本,给他们1个半个月时间复习,在10月20日组织考试,10月25日确定参加学生名单,10月26日开始辅导(如暑假能完成选拨工作更好)。辅导计划:每周至少两次,每次2个半小时,10月份至2月份要学习完高中内容,3月份开始学学内容,4月份和高二的一起先参加一次江西省的初赛。之后根据预赛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好辅导计划。

4.处理好生物奥赛培训与中学生物学教学之间的问题

生物奥赛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生物教育的补充形式,它必须以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物教育质量为基础。作为中学生物学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奥赛教育与中学生物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切不可对立起来。中学生物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为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不可否认高考指挥棒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影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取消了生物科的高考,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生物学教师的积极性。现在虽然恢复了生物科目的高考,但中学生物教学的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目前中学生物的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中学基础生物学教学,充分提高广大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智能水平,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物学教育质量,开展生物奥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生物奥赛与基础生物学教育才能相互促进。如果丢掉了“塔座”,“塔尖”也是保不住的。

5.其他问题

在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辅导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时间紧、内容多、难度大、学生的情绪波动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辅导要早下手,要和年级组商量确保有较多的时间,对辅导内容进行压缩,对知识的讲解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多举实例。对学生多表扬,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并注意讲练结合。要密切关注竞赛的各种变化,使竞赛辅导能够顺利地、有效地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成绩。对取得比较好成绩的学生和辅导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生物竞赛范文第8篇

一、 劳动竞赛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劳动竞赛起源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提出组织竞赛来吸引群众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列宁说:“组织竞赛在苏维埃政权的经济任务中应当占有显著的地位,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竞赛应该是我们的一项最重要而又最有成效的改造社会的任务。”从此,劳动竞赛便一路走过来,见证了一个个时代,涌现了一批批模范人物。应该说,劳动竞赛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职工群众劳动积极性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深刻认识劳动竞赛存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㈠劳动竞赛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

现代企业管理不仅是计划、指导、监督,更主要的是组织、协调和联系,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直接对象的一种组织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特殊的竞争环境里,必然引发出一种特殊的竞争心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种或多种不同于平时环境里的特殊效果。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劳动者来说,劳动竞赛可以满足他们两种需求,一是能力需求,二是精神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有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是人的本性,有能力的人就更需要一个平台来让他们施展、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容易造就先进人物,有利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竞赛就是依据人的多层次需求原理,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制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考核评比和总结表彰等具体环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它熔人、财、物、思想、行为管理为一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群体效应,是名副其实的职工群众科学管理方式。

㈡劳动竞赛是企业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有效实现形式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的组织性质决定了工会是广大职工群众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应多元化。1995年,鞍钢被亏损的乌云笼罩着,公司买原料都要向职工借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工会组织开展了“清仓挖潜,修旧利废,大力降低成本,争做孟泰式职工”的双增双节活动,充分挖掘了职工的潜能,为企业摆脱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劳动竞赛既能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引导到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等建功立业的实践之中,同时又履行了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的基本职责。工会组织既较好地摆正了“服务大局”和维护权益的关系,又有利于两项工作同时并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 劳动竞赛所面对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由于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劳动竞赛也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的竞争意识日趋增强,大家更加关注竞争能力和竞争结果,对开展劳动竞赛日趋淡化。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⑴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竞争,不讲竞赛,对开展竞赛没有积极性。⑵认为随着企业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企业的劳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干活拿钱,不干没钱,开展劳动竞赛实际意义不大。

竞赛内容上的不适应。劳动竞赛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竞赛的内容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为:⑴注重赛速度、数量,忽视赛效益、质量。⑵注重赛经验、体力,忽视赛科学、技能。⑶注重在一线、生产人员中赛,忽视在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中赛。⑷注重赛生产过程,忽视赛经营管理过程。

竞赛形式上的不适应。劳动竞赛作为一项独特的群众生产运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从整体上说,劳动竞赛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一是行政命令式的多,企业自觉主动式的少;二是群众运动式的多,立足岗位成才式的少;三是固定、重复式的多,创新式的少;四是形式主义的多,结合实际的少。

激励方式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方式、标准和程序没有形成制度,人为的因素比较多;二是偏重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奖励;三是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标准弹性大,很大程度上是轮流“坐庄”。

针对劳动竞赛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模糊认识,应该从加强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入手,有效地发挥劳动竞赛的作用。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使劳动竞赛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监督系统、考评系统和奖励系统都成为高效运行的有机整体。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要因人因地制宜开展劳动竞赛。开展劳动竞赛是为了解决生产当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就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挖掘大家的潜能和创造力,力争全员参赛。在具体组织上,可以分类进行,使竞赛在同类人员、在有可比性的群体之间展开,这样有利于公平竞争,也便于进行考核。开展劳动竞赛还要注意发现和培养骨干,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劳动竞赛就容易发动,组织起来也会顺利得多。

二要协调好与劳动竞赛有关的各种关系。劳动竞赛是在企业的大环境中开展的,与企业的各个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劳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劳动竞赛一定要取得党政工团各级领导的支持,特别是要取得党政主要领导的支持。此外,还要取得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劳动竞赛要与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劳动竞赛更合理有序地进行,同时也保证了职工主人翁地位和民利在竞赛中得到落实。

三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劳动竞赛多是围绕某些点来展开的,要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劳动竞赛必须与企业的整体工作协调一致,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来选点,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出对企业整体工作有突破意义的点,并善于发挥这个点的辐射作用,以求更大的效果。

四要统筹好劳动竞赛的全过程。从过程性来讲,劳动竞赛都有组织发动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总结阶段,这就要求开展劳动竞赛必须进行全过程筹划、全过程管理。不应只是提出设想、拿出方案,就坐等收获,还要跟踪竞赛的全过程,注意信息反馈,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注意解决活动中“重视两头,忽视中间”、“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的现象,实行动态运筹和管理。

三、勇于创新,大敢实践,实现劳动竞赛的转型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劳动竞赛在新时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各级工会不仅要创新劳动竞赛的理念,还要创新劳动竞赛的抓手,及时完成转型,使劳动竞赛走上从认识到实践、从创新到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㈠找准传统优势与时展的“融合点”,实现劳动竞赛新转型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手段、追求目标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传统的劳动竞赛工作思路、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竞赛是以统一的、大型的、体力型的居多,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竞赛应更强调个性、针对性和实事求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竞赛的目标和方式也应有所变化。新时期的劳动竞赛的内容应该包括:智力型,强调科技、技术改进;开发型,强调创新、新产品的研发,不守旧;实用型,强调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型”,体现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目标由“物”提升到“人”的全新理念。

新时期劳动竞赛应在继承中求发展,做到“五个转变”。组织形式从注重阶段突击型向常态长效型转变,把劳动竞赛的机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目标管理,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贡献力由单一的劳动、体力型向管理、智力型转变,特别是围绕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动员一线职工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为技术创新建功立业;竞赛范围由偏重一线型向全员参与型转变;竞赛目标应由追求生产指标型向生产经营、效益型转变;激励机制从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充分体现利益公平原则,保持劳动竞赛的内在驱动力。

㈡找准企业发展与劳动竞赛的“纽结点”,推动劳动竞赛的创新发展

21世纪世界钢铁业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竞争既是资本、技术、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关键在于职工队伍的

素质和创新能力。新时期的劳动竞赛就是要以创新为灵魂,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工程”的关系,通过劳动竞赛实现这两个工程的良性互动,助推企业发展。

1、创新劳动竞赛形式,提高职工群众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创新劳动竞赛的基本要求是不拘一格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多层次、大跨度、多形式、宽覆盖地将劳动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提高劳动竞赛的吸引力。

近几年,鞍钢开展劳动竞赛注重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条主线,通过在重点工程开展攻关立功竞赛、在科技领域开展新产品开发竞赛、在销售系统开展促销保供竞赛,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更好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创新劳动竞赛内容,提高企业和职工创新意识和能力。新时期劳动竞赛的内容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创先、创优。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新产品开发、降本增效组织职工开展对标擂台赛、技术攻关、技术发明和提合理化建议等科技型劳动竞赛;围绕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组织开展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竞赛等素质型建功立业活动,使劳动竞赛成为激发职工自觉为企业建功立业的有效载体,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