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展示

数字化展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字化展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化展示范文第1篇

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扬州何园》是同济大学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GHDD)计划团队出版的“世界遗产与文化景观•数字档案系列”的早期专著。全书釆用中英双语,以扬州何园为实例,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前四章内容,包括系列概述、序言、记录和表现场所和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计划,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发展现状和扬州何园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计划。二部分为第五至七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何园的基本概况、历史沿革和整体特征。三部分为第八至十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将园居院落、西园、东园、片石山房及其他区域,通过历史资料、实景图片、航拍影像和测绘图纸相结合,再辅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与分析,展示了何园的建造细节和艺术特征,尤其是园林内庭院的测绘图纸和照片,釆用了高准度点云影像作为主要的展示方式,对研究何园及其他古典园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第十二章是附录部分,汇集了书中图纸目录、参考书目,以及项目团队、支持单位和作者信息。该书资料丰富、图文并茂,釆用的前沿数字化三维技术,形象展现了云测绘和可视化技术在古典园林遗产、建筑研究方面的较新应用,为我国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设计提供了借鉴。

我国古典园林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乃至艺术审美体系,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笔者认为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设计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一,明确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设计原则与目标。数字化展示设计应以真实、完整、准确地阐释古典园林价值体系为原则。所谓古典园林价值体系,就是反映古典园林的时代沿革、建造技术、文化价值、人物关系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价值阐释体系,这既是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原则,也是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前提。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设计目标是多角度展示古典园林文化,将展示内容与数字创意融合,注重展示设计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尽量给用户带来新的视觉和触觉体验。二,采用线上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方式。

包括古典园林的门户网站及微信小程序、移动导览APP、科普教育游戏APP、数字绘本、3D虚拟展馆等,方便参观者随时在网上浏览,提髙观众对古典园林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例如,通过3D技术打造“云端”古典园林虚拟漫游,真实再现古典园林的古、秀、雅,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自由游览与探索,增加用户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三,建立线下古典园林的数字化展示方式。

数字化展示范文第2篇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 年和2011 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 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非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图像、表演、音乐、制作技艺、模型等形式。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架构、内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各地建设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标准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呈现,这将直接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1.2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 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 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 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进行相关文化、物品、技艺、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传承。非遗原生地作为非遗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观再现了非遗生存现状及传承状态。

2.2 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 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 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众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华文化贯穿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及专题展示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展示。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育,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宫开展手工艺类非遗制作培训等,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 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 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 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 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 Watch,Google glass 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 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 款APP 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 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遗展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丰富、数量庞大等众多优势,势必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3.4 基于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馆、美术馆、购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作为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在数字化建设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10]。以博物馆为例,在展示陈列展品的设计中融入数字化手段,同时借助全息投影、可触摸屏幕、3D 影像、感应设备等互动设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联网实现影像、信息的同步传输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展示了当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互动设施。观众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并将试穿合成照片发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简单的体验,使观众对当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数字化展示范文第3篇

2015 年6 月16 日~ 19 日,在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期间,新松工业机器人结合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物流装备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打造出了涵盖仓储、物流、上下料、点焊和激光焊等技术为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工厂。

本次展出的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工厂分为焊接装配及物流仓储两部分,其中焊接装配环节包括2 台负责上下料工作的20kg 六轴工业机器人,一台负责激光焊接的50kg 六轴工业机器人和一台210kg 点焊六轴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工厂物流仓储部分,则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轻型堆垛机和智能移动机器人等产品。

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工厂的核心系统是制造执行系统(MES),是新松机器人为企业量身打造的MES 系统,可与erp、CRM 或MIS 系统实现完美对接,通过信息传递对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从而优化企业生产制造管理模式,强化过程管理和控制,达到精细化管理目的。

数字化展示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ic display, dynamic display as well as static and dynamic combination display of ancient artifacts three-dimensional art form; points out the display atmosphere of the digital display design, including realistic sense, history sense and space sense; clarifies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s of the digital display design planning; and confirms that the efficient antiquities 3D modeling digital display make a new level for enhancing the appreciation display of ancient artifacts, popularizing the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

关键词: 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数字展示

Key words: ancient artifacts;modeling of three-dimensional art;digital display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79-02

0 引言

展示,英文翻译为“display”,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利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将物品统筹配置或组合,并以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体现出物品的外在和内涵。“一个好的展览不是简单的器物堆列,而是借助艺术手法,适当的予以展现。”[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展示设计的新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文物展示设计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传统的“文物+图片+说明”单一形式向科技与艺术融于一体的数字化展示设计转化。这种现代化形式的展示设计,高效、快捷并拉近了受众者与文物视觉上的距离感,为提升古文物鉴赏过程的真实感受、文化感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的数字展示设计类别、氛围的营造、展示规划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数字展示设计类型

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数字化展示,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去表现和承载文物本体,但是其展示和设计的艺术原则仍然和现实世界的方法原则相同,是展示艺术的数字化,其基本要素离不开“图”“文”“声”“像”这些方面,主要可分为静态展示、动态展示和动静结合展示三个类型。

1.1 静态展示 将古文物艺术造型以数字化图像形式点击翻看的展示方式逐帧鉴赏。静态展示的数字图像,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及高精度数码影像技术,获取原文物艺术造型相关信息,如质地、材料、形态、色彩、纹饰、装饰手法等数据,进行二次复制,存入计算机内,再优化结构,可以说是原文物艺术造型及相关信息的忠实仿真。相对于观众,静态展示的数字图像以及展示空间都是静态的。

1.2 动态展示 利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化图像进行动态处理,并以各种动态、静态化以及声音的非线性编辑制作,形成生动形象的虚拟真实的动画形式展示。文物艺术造型数字化动态展示,实现了文物信息的多元化、立体化包装和展示,更利于解读和传播。

1.3 动静结合展示 以上两种形式以人机对话的方式,灵活的获取静态的或动态的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数字化图像进行观赏。动静结合展示,巧妙地运用幻灯、全息摄影、激光、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技术,结合数字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使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的静态展示得到拓展,造成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展示环境,使参观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达到全面的了解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的“图”、“文”、“声”、“像”。

2 数字展示设计氛围营造

数字化展示范文第5篇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古生物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就是展览,向观众展示史前生物的种类以及生存情况,是观众了解史前生物的主要窗口。在传统的古生物博物馆中,以藏品为中心,以对藏品的研究为重点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下人们的需求。需要积极转变展览策略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古生物博物馆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运用的研究,分析现代古生物博物馆展览的特点,并提出相关的数字化展览策略并对其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

关键词 ]古生物博物馆;展览;数字化

古生物博物馆是集征集、典藏、保存、修护、教育、娱乐、陈列和研究自然人文遗产于一体的实物场所,通过对这些具有科学性和历史性的物品进行分析整理,之后为大众提供欣赏和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不仅仅是对外的展示窗口和研究基地,还对于古生物遗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古生物博物馆作为一个供人们教育和娱乐的场所,需要不断的去调整自己来迎合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再将古生物博物馆当做是生物遗迹的仓库,古生物博物馆必将被历史淘汰退出时展的舞台。目前古生物博物馆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注重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新旧资源的整合,才能使展品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是新时期下对古生物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

1.古生物博物馆展览中数字化展览的概念

由于对古生物博物馆的数字化的认识理解不同,对于古生物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定义也不相同。就目前较为流行的几种说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有人认为展品数字化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将展品转化为数字信息,再通过计算机将这些数字信息加以整合,再展览给群众。还有些人认为数字画展览就是大信息存储量、快速度、便捷的数字展览方式。

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笔者认为古生物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实体的古生物博物馆展品数字化,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给观众,为观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2.古生物博物馆数字化展览的特点

古生物博物馆数字化展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参观需求的提升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它打破了原有的展览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些互动式的展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展品的教育功能,还可以提高参观者的兴趣。

数字化展览在设计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设计空间和展览方式三个方面。这一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以往传统古生物博物馆展览中静态为主的展览方式,而采用了以动态为主导的展览方式。传统的古生物博物馆展览中虽然也会用到灯光和声音等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停留在表面,以静态表现为主。在数字三维空间里,这些可以配合相应的空间形成流动的声音光电信息,使展览更加生动丰富。在展示的物品上,开始打破空间和实践的限制,由“实体”展品逐渐向“数字”展品过度。传统的展览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无论是从信息量还是从展览空间都存在一些问题,利用数字化展览技术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不必受空间的制约,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多的展览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数字化展览技术扩大了展览的教育功能。

3.古生物博物馆数字化展览技术的运用

3.1“扩增空间”技术的运用

“扩增空间”技术就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虚拟空间转嫁到现实中来,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创设一个半虚拟的空间环境,来加强人们参观实体展品时的感受。例如,可以在数字化古生物博物馆实体展出的基础上采用区域定位系统、立体眼镜等技术观看或者触摸展品。当有些展品要表达的信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时候,人们可以利用激光指示器扫描到展品上边,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通过相应的设备进入到虚拟空间中,可以更加直观生动的体验展品背后的故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扩展了展览的空间。

古生物博物馆中“扩增空间”展览是在实体展览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虚拟展示空间,具有交互和导航的功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实际的参观过程中,当参观者靠近展品的时候,智能系统就会启动相应的虚拟空间,将现实的展品与虚拟空间的展品相关信息结合起来,创设半虚拟空间。第二,通过智能数字定位系统设立的空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观众在里边可以灵活的调整自己的参观路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查看相似的展览或视频图像。

3.2“定位系统”的运用

利用定位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参观者的位置,及时的根据参观者的兴趣需要规划相应的参观路线。在这一技术手段下,可以将有用的信息汇总到数据库中,然后分为不同形式的展示信息,提高参观者的参观兴趣。通时还能够利用音频系统,提示参观者如何参观有关展品,询问是否增加展品信息补充,这使得古生物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更具互动性和人性化。

3.3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虚拟现实就是运用计算机相关的技术,造出一个虚拟世界,通对人的多种器官的刺激让人感觉到在这个世界里的事物不管是从听觉、视觉、还是从触觉感觉起来都像是真的。在这个系统创造出的世界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人们可以通过现实方式对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进行操作。

运用到展览中的“虚拟现实”最早在国外的古生物博物馆展览中,被称为Fanta- View Magic Vision。它主要是利用光学原理,再配以相应的音乐投射到背景空间中,给人制造一种视觉上的假象。这种技术主要与三维造景技术相结合使用,把虚拟图像与搭建的三维框架结合,通过固定的展示口供人们参观。

从观众观看成像的角度来看,虚拟现实可以分成单面成像和360度全息投影。单面成像就是将拍摄的图像投射到布景箱中构造的场景中。360度全息投影就是将收集来的三维图片,在半空中悬浮成像,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这种投影通过控制投射的图相差令观众看到的画面具有层次感,就像看到实体展品一样,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来模仿相关自古生物灭绝时的相关场景。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古生物古生物博物馆展览方面的展出也出现了众多新的数字化展览模式。这些新的技术可以给人带来传统展览无法带来的参观体验,给人以沉浸其中的感受,并且可以与这些展品进行随时的互动,开辟了古生物博物馆展览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李井沿.《浅析新时期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丝绸之路》,2011年第4期,总第197期.

[2]陈宇滔.《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大众文艺》,2012年第23期。

[3]李东文.《论博物馆展览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众文艺》,2012年第18期。

[4]尹书倩.《现代科技在世博会展示空间中的应用》.《艺海》,2010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数字化展示范文第6篇

一、完善数字化合作课堂的物质基础和物理环境

1.硬件建设――“三板一网”

我们的数字化教室,包括以下教学硬件:教学平板(智能交互式教学一体机)、教师操控平板(7寸平板电脑)、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平板(10寸平板电脑),以及教室局域网或无线网络。

2.软件平台――“多终端数字互动教学平台”

“多终端数字互动教学平台”包括电脑端、教师端和学生端。电脑端,用于架设课堂网络服务器,展示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收集并展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端,可通过无线鼠标实现掌上黑板及教学任务管理;学生端,可用于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作业上交。

3.成熟的教学软件

虽然早就有了“互联网+局域网+教学应用终端”的模型设计,但是教学软件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件,其成熟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以往的多媒体软件往往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一是纯技术类的,如班班通,很多老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老师,一年中的使用率不到三成;二是纯资料类的,如清华同方、西沃等交互式平板教学机,资料很全,但是需要教师在使用时进行加工、提炼。开发成熟的教学软件,是我校推进数字化合作课堂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为此,我们开发了易课系统1.0版本:教师机可以控制交互式平板,可以做课件、展示课件、即时搜索,也可以控制学生机,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机可以接收教师下发的任务小纸条,可以上传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可以通过交互式平板教学机来展示学习成果。

4.课堂上师生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熟练运用

各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偏重对硬件的投入,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师生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熟练运用的程度有待加强。我校的数字化改革,与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着共同的发展理念,它们都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依归,因此,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成为合作课堂教学之必需,而这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为便捷、高效。从今年我校举行的几次大型展示课和接待课来看,我校师生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较为得心应手,对教师机和交互式教学平板机双备课功能的开发和使用比较到位。我们的教师可以随时在教师机上将导学案和课件调出使用,还可以将它们作为资料存入资料库;学生小组学习展示机既可以迅速上传和展示学习成果,还可以瞬间修正自己的知识错误,即时搜索想要的学习资料。

二、数字化合作课堂的创新实践

数字化合作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使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模式与手段等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它在教学实践上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观念的变革

合作课堂在教学设计上解决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数字化则使我们的课堂容量更大、密度更高,更能适应课改多维教学目标的需要。例如我校的英语课,就经常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植入”课堂,使教学情境的设计更加多元、立体而充满趣味,真正实现了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性化、个性化;数学课上经常使用的几何画板,不管是在教学交互机,还是在老师操控机、学生学习展示机上,都可以随意应用、展示。数字化的教学设备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开放,不再限于小黑板和实物投影仪对“实物”的刚性要求。比如有了无线网络的即时搜索功能,我们随时可以在课堂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甚至通过网络视频演示一些危险的实验等。例如化学课上会有一些具一定危险性的爆炸实验,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根本不敢操作,也没有办法解决;有了数字化交互,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从网上调取有关的资料,观看实验的演示过程。另外,我们老师自己设计的动漫、影像或实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把这些任务“开放”给各个学习小组,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自行设计,就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效果。

2.教学过程的高效

合作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的精讲时间控制在10―13分钟,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合作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行数字化合作课堂教学改革以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习的过程更加投入而高效。数字化合作课堂的实施,解决了三大问题:一是实现了课堂容量与效率的提升;二是使课堂的跨度得到延伸;三是优化了课堂管理,使课堂更加高效。在数字化合作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面貌、班级凝聚力等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化。

数字化合作课堂与传统的合作课堂相比,有三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小黑板变成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平板。小黑板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存在耗时、不清晰和不便于修正等弊端,也不便于展示;而小组平板电脑在书写、展示和修改方面都更为简单、快捷。各小组将本组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写在平板电脑上进行展示,使得展示更加细微、直观,教师借此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这让我们的合作课堂更加深入教学的细节,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发展,使得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加真实和高效;而经由小组补充、质疑和点评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修正,也可以让师生一目了然,便于教师真实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是教师在操控平板时,不但可以在教室的任何一个地方控制教室的交互式平板,也可以控制学生机,这就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上走动的时间;教师的精彩点拨和纠正,通过教师控制板传达到学生的学习机也更加方便、快捷。

三是无线网络(WIFI)的引入和即时搜索功能的开通,使数字化合作课堂更加开放,量贩式的信息和生活化的趣味,给数字化合作课堂带来了更为乐观的前景。节约时间,增加信息量,提高准确度,这些便是数字化给合作课堂带来的最大便利。

3.课堂互动方式的变革

数字化合作课堂的“三板一网”不但高效地实现了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还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疏通了渠道。

数字化合作课堂在实践中探索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互动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得我们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有效转变了教师观念,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相互影响。它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内互动、外互动、认知互动、情感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这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数字化合作课堂的未来展望

1.更为人性的数字化合作课堂

数字化合作课堂的主体是在课堂中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人,所以未来的数字化合作课堂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对教与学双方的关注,在技术设计与应用上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在数字化教室的资源和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应考虑绿色环保和无障碍设计,智能无障碍课堂尤其可以满足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

2.更为现代的数字化合作课堂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未来的数字化合作课堂,每一个班级都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来灵活选用教室,甚至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跨地域互动的合作课堂教室,使学习无边界成为现实。在这种无边界的合作课堂中,学生人手一台iPad或笔记本电脑,既可以跟本校的师生交流,也可以和远端的友好合作学校的师生交流,进而使交互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理念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3.更为开放的数字化合作课堂

未来的数字化合作课堂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更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在未来的数字化合作课堂中,桌椅等设备可以灵活调整,可采用便于移动的多边形桌子,拼接成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在教学资源方面,教和学双方都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内外学习资源的共享。

4.更为生态的数字化合作课堂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数字化合作课堂需要遵循教育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链法则等。这就要求未来的数字化合作课堂既要关注环境,也要发挥合作课堂的生态系统效应,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打破以前学生学习的孤立状况,将课堂内个体的学习和群体的学习、人性化的学习与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使用等有机结合,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和谐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体。

数字化展示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应用;博物馆数字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历史底蕴的象征和文明程度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也越来越信息化,由原来的传统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更加创新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模式,不断运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博物馆的功能,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向大家呈现藏品,展示技术更加高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科技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进入了数字化建设成熟阶段,运用的技术也非常多样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渐渐采用了这一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媒体与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况

(一) 新媒体的概况

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媒体技术的更新,它的概念在不停的变化和丰富,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报纸是新媒体,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广播是新媒体,七十年代阶段,电视是新媒体,而当今的新媒体则是互联网,手机等形式,这些是新媒体的具体表现形式,总的概念来定义就是新媒体是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手段将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与互联网和通信网络连接起来,最终实现传播信息的目的的新技术。我国的新媒体主要有移动通信媒体与互联网媒体,这些新媒体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当下流行的各种网站,论坛,微博等形式,这些媒体形式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获得信息的途径。

(二)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况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实体博物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管和展览中,并延伸至博物馆服务、教育和科研功能的发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博物馆的藏品置于网络,展示效果更加逼真,以更好地保护藏品,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文物,突破博物馆的传统展览模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博物馆数字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博物馆数字化对文物藏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实现数字化,可以将藏品放到虚拟的网络中来展示,不仅能够生动逼真的展示文物还可以减少对文物的损坏,对保护历史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第二,博物馆数字化对文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博物馆通过信息化将文物的所有信息放到网络中便于其他学者更好的研究文物,还能永久保存文物信息。第三,博物馆数字化对服务公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字化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众在网络上就可以看到文物,了解到文物的信息,更好地认识这些藏品,数字化对博物馆的价值有很大的提升。

二、新媒体应用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新媒体应用推动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

新媒体技术是数字化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自然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应用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新媒体包含的内容和信息非常丰富,应用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可以为博物馆提供大量的信息,博物馆的藏品可以用多种形式例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提高了博物馆的信息检索功能。第二,多媒体的触屏系统技术被应用在博物馆中,可以使公众通过触屏导览技术搜索到需要的信息,使公众更加了解博物馆的内部设置和展览内容,从而可以更好地确定观赏计划,带来更好的感官享受。第三,新媒体的应用让博物馆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藏品保管和陈列展览更加多样化,采用新媒体技术给公众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冲击,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文物的距离,为博物馆的展览进行更好的宣传。

(二)新媒体的应用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更加网络化

新媒体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信息的新手段,新媒体的应用可以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更加网络化,网络化建设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媒体将博物馆的信息放到网络上,公众可以在网络上访问博物馆的各方面信息, 突破了在时间与空间以及经济实力的限制,极大地延展了博物馆展陈的时间和空间, 公众用户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省份甚至世界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博物馆将会实现信息全球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通过网络化,可以将信息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例如通过新媒体设置的网站消息,博物馆拥有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通过这个网站了解到各个博物馆的信息,博物馆更加网络化,中华文明传播到其他国家,促进外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更好地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提升国际地位。

(三)新媒体应用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更加具有移动性

移动通信技术是新媒体的一项重要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博物馆的移动性,促进新型移动博物馆的建立与发展。博物馆用户可以通过使用移动通信终端了解到博物馆的信息,促进图文互动,获得海量资讯;博物馆用户通过移动通信的导航功能可以自助进行导游,导航系统可以讲解和播报博物馆的藏品信息,用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赏,及时了解博物馆的最新动态,最新活动;另外,博物馆用户还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手机订阅展览门票,例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微信,消费者通过关注微信的方式获得了关于博物馆的信息,然后很具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消费,在微信的带动下,促进了博物馆的活跃程度,方便了公众的生活。这一作用可以通过以下的图表看出来:

(四)新媒体应用可以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更加信息化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主要致力于信息化建设,新媒体的应用可以促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更加信息化。计算机是新媒体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计算机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将博物馆的信息系统化,把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公布到网络上,展示文物的信息以及博物馆的动态与展览活动信息,使博物馆的信息更加透明,方为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多样。具体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博物馆通过新媒体对博物馆的各类业务工作进行管理,将博物馆的业务信息,藏品信息,人力信息等整合到一起,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统一管理,方便快捷,全面公开。二是博物馆通过新媒体与公众建立联系,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为公众提供信息咨询平台,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的信息化,从而促进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新媒体应用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正在不断引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了综合全面的数据库和数字化网站,博物馆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庞大,公众可以更多的了解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发展的越来越快,更加网络化,移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在博物馆今后的数字换建设工作中应该不断深化和创新新媒体的技术,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博物馆信息公开平台,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和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远,巢臻. 谈“数字媒体”应用在新阶段博物馆建设中的作用[J]. 文博,2011,02:93-96.

[2]刘宇驰. 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合理应用[D].复旦大学,2012.

[3]熊奇伟. 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对博物馆文物信息传播能力的优化与实现[D].武汉纺织大学,2011

数字化展示范文第8篇

(初稿)

1引言

今年6月18日我馆正式营运开馆以来,馆内的实体建设业已完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建设已基本就绪;各部门的计算机设备配置和联网工作运行已转入正常;展览陈列、网站宣传、安防监控、多功能会议厅、票务管理、人事财务等部分业务也实现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管理,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已具有了良好的基础。抓住时机,加大力度,尽快尽早地切实推进我馆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进一步深入提高我馆经营管理服务水平,迈向“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建馆目标的必然选择。 2目标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个长期的、不断完善、发展的任务,是一个有始无终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应遵循“统筹规划、需求牵引、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想,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与共享为主线,采用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十一五”期间三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馆藏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办公决策现代化和科学化,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程,力争使我馆数字化工程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任务

(1)完善馆内计算机局域网和网络集成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统一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存储系统,实现多媒体辅助展示导览系统的统一管理和运行监测;

(2)完善三峡博物馆网站建设,实现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资源与展示的整合,通过Internet 强大的表现能力,面向不同层次、不同访问对象的网络用户,系统、全面、生动地真实反映博物馆内容,传播博物馆的理念,更好地为社会进步、为社会公众服务,同时实现国际化的交流;

(3)通过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存储系统,为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对文物的保管、研究、保护、利用提供便捷的查询、统计、分析手段;

(4)通过办公系统和网络的支持,建立远程办公环境,实现诸如田野考古工作实时会诊、汇报、资料调阅等功能。

4计划

2006年 开发或引进藏品管理系统、文献图书管理系统、影像图片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实现藏品著录、文献编目、媒体采集、保管管理等基本业务的自动规范化管理。完成重点馆藏文物的信息化著录整理、重要文献资料图片的信息数据录入。为博物馆内部管理和专家用户提供采编、检索、读者管理和系统监控工具,克服目前博物馆文献、档案等资源得不到快捷方便的有效利用和安全共享的弊端。

2007年 开发或引进办公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形成以电子文件流转为

核心,覆盖行政和业务等各部门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办公系统。面向办公核心业务流程,提供行政公务、文档管理、电子邮件、票务、电视会议、视频点播、信息、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博物馆电子化办公及网络远程办公,有效提高员工的办公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集声音、图像、文字、三维、视频为一体,不断充实完善馆内藏品、文献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丰富网站内容。

2008年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实现考古工作和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管理,通过网络支持田野考古现场和远地的实时会诊,为三峡地区的考古工作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工作手段。完善三峡文物考古发掘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充分展示三峡文物考古工作的成果,体现三峡博物馆本身的重要特色,为人们全面认识三峡地区的人文历史,进行长期的综合研究提供服务。

2009年 完善已实施数字化建设的各子系统的资源整合,建立大规模的多媒体资源库,实现文博数字资源的统一制作、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图文多媒体制作、音视频编辑、动画制作、光盘能力,为馆内的业务建设提高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资源平台。

2010年 进一步充实数字化信息资源,不断完善数字化建设系统功能,提高数字化系统运用管理技术水平,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为一体,强化数字化陈展手段和个性化导航服务,通过网站动态系统、多媒体导览、三维辅助陈列展示、视频点播(VOD )、在线知识讲座、网上会议直播与发言等个性化服务,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大众,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共享,力求展示出国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

5投资

资金的短缺是博物馆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又是很耗费财力的领域。好在其数字化建设的投资,是属于“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行为,值得倡导和推行。虽然我馆数字化工作起步晚,但却能够借鉴和汲取兄弟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使投资更有实效。基于现实客观情况,和我馆每年能争取到四五百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投资的设想,拟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概算表》(附件一) 。 6要点

(1)更新观念,全馆动员

根据国际博物馆学会1989年9月海牙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与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表明,现代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文物标本的收藏和研究机构,而更应该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信息资料咨询机构。社会办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博物馆收藏、整理和研究标本,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科研和生产部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正好为博物馆发挥自己的使用价值,实现自己的社会使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

但是,在我国博物馆界还存在着严重的观念滞后,还根深帝固地保留着“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在不少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看来,博物馆的意义主要在于收藏和研究文物标本,而与公众如何有效地获得博物馆的信息,与社会科研

机构、生产部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藏品资料的关系不大。因而在实践中,他们不把文物藏品的利用放在首位,关心的仍是如何保存好藏品、如何研究藏品,并视其为博物馆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不是藏品有多少被有效地用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另外,博物馆界相当一部分人还存在严重的小生产狭隘观念和封建私有观念,具体表现为把博物馆的藏品视为本馆所有、本部门所有或个人所有,排斥社会利用,同行利用或他人利用,进行资料垄断和封锁。这样的观念和行为必将严重制约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尽管目前我国有近百家博物馆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似乎在推进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但这些网站不过是个花架子而已,所能获取的信息仅仅是博物馆的概况、展览信息等简介性资料,远远不能达到博物馆数字化的要求。除了技术、资金因素外,主要的还是观念问题。对一些人而言,内心深处恐怕还不愿推进博物馆数字化。

观念的贫困是可怕的贫困,观念的滞后也是最难改变的。要推进我馆的数字化建设,首先必须克服观念的制约。只有当我们真正转变观念,树立起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意识时,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才有希望,否则,博物馆的数字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最多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空中楼阁。

全馆员工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作为推动博物馆事业和自身发展的动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适当改变工作方式,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先行单位,参观学习取经,增长见识、拓展思路、提高素质,为我馆数字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2)加强领导,协调配合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性的、长期建设的宏大系统工程,牵连到博物馆日常业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学科众多,有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学、传媒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因此参加的部门和人员也较多,需要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合理充分地利用馆内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这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效与否的关键。

(3)贴近实际、重视资源

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资源建设优先的原则,重视持久的、可能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的数据资源采集整理工作。按资金投入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视项目开发进度,实时配置相应的软硬件,做到适用、合理、高效、便捷。力求将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成为知识、发展为技术优势。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没有足够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拥有再多再好的软硬件设备配置也只能够构成泡沫。

(4)引进为主,高效建设

鉴于目前我馆数字化工作底子薄,起步晚,经费、设备设施及人员配备都不足的现状,我馆在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时,尤其在初期,宜采取合作共享,引进为主的方式,借鉴国内一流博物馆多年来在博物馆数字化研究和建设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成功应用经验,引进其技术成果,寻求资源共享,降低投入成本,避免重复开发,力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我馆的数字化建设。

(5)争取投资,追求卓越

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型博物馆和新建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可谓是不遗余力,动辄四五千万到上亿(附件二) 。这对重庆这个全国最穷的直辖市来说,如此投资怕是现阶段的财政能力所不能承受的。这也使我馆要实现我们的

建馆目标,面临着强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财政经费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应当积极寻求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多方面、多渠道地争取筹措资金,保障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开展,力争在技术层面上使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要动员全馆职工,继续发扬这一年来,在新馆建设、老馆搬迁过程中所焕发出的团结合作,努力工作的精神和干劲,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切实搞好我馆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坚定不移地向着“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的建馆目标推进。

附件一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概算表

金额单位:万元

附件二

国内部分大型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资:

1、上海博物馆:信息化二、三期建设:4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