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 创新 方法

一、思维逻辑创新

(一)求同思维法

也就是“收敛思维”。即在多种事物中寻求相同的规律,或寻找解决多个问题的相同方法。具体在化学上如多题一解、多仪一用(多种仪器同一用途),多物一性(多种元素、多种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和具相似的规律)等。 多题一解:即多个题目用同一种方法解答。如已知某两个量及这两个量的平均值,求这两个量的比值的题目,都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二)求异思维法

即“发散思维”。解决某一问题时提出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并比较得出最佳途径和方法。如一题多解,一仪多用(同一仪器、同一装置多种用途)等。

一题多解:同一习题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一仪多用:如制氧装置还可以作什么?(制NH3,制CH4,加热Cu2(OH)2CO3、NaHCO3检测其分解产物……),洗气瓶还有哪些用途?(倒过来通气可用作排水集气、可作贮气瓶、不装液体用于两种气体的混合……);水浴加热装置可以用作制银镜、制酚醛树脂、酯和糖类的水解,加上温度计可用于测定物质的溶解度等等。

(三)逆向思维法

即从逆方向假设推理。可用于理论和性质推断、改进实验及解答习题等。如解某些框图推断题、步骤较多的计算题,可以由结论向前步步推出条件;又如追踪化学实验中的反常现象:通过测定反应产物的性质倒推回去。

二、操作方法创新类

(一)模拟法

模拟某一事物进行创新思维方法。其特点是要受原型启发,模拟出新的原型,或模拟出有所改进、用于别的方面的新东西。

(二)分解法

即将某一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分析和利用各部分的功能及特性的方法。如化学实验的加热分解、电解。这是西方的“点金术”、中国的“炼丹术”及近现代化学发现和制取新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分析某化学反应原理、某有机物特定官能团的性质、某化学污染物的组成,解答过程比较复杂习题,都可以用此方法。

(三)重组法

将不同类型和功能的事物以适当方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新功能事物的方法。这在化学上应用非常之多。如化合反应,将不同仪器组装成具有新功能的装置,将特定性质的官能团连接到某有机载体上合成新材料及新药品,利用数学或物理方法解决化学问题……都是重组法的应用。

(四)替换法

将原有事物中的某一部分,用其他事物的某一部分进行替换,形成具有新功能的事物。

例:(1)学习了铜丝在Cl2中燃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将Cu丝换成镁条、铝铂、锌片,会有会么现象?(2)喷泉实验:把HCl、NH3换成HI、HBr、HF、CO2、SO2能产生喷泉吗?再将水换成石灰水、NaOH、KOH溶液行吗?(3)CH4与Cl2的发生光卤代反应:把Cl2换成F2、Br2、I2可否?需要什么条件?再将CH4换其他烷烃、烯烃、炔烃或苯的同系物,光照下能否取代?会在哪些位置上取代?条件会不会变化?(4)将制氢简易装置的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可否?有什么好处?如此等等。

(五)改变角度法

即换一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时候会有新的发现或突破。它包括正向改为逆向、平面改为立体、首尾改为中间等方法。上文提到的“逆向思维法”是其中的一种。

(六)类推法

比照某一事物的道理或性质,推出跟它同类的其他事物的道理或性质。化学教学中,据已知物的性质推断类似物质的性质、解答信息题、改进化学实验等都广泛用到。

三、思维形式创新类

(一)抽象思维法

抽象思维是“应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就是将不同事物的相同属性抽象出来,概括成普遍适用的,具一般规律性的概念的思维方法。在化学上,将实验结果、题目条件,转化为一定的数量关系、计算式、含未知数的方程,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提出,化学平衡表达式等数学方法应用来解决化学问题,都是抽象思维法。

(二)形象思维法

是指用直观形象或表象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活动。与“抽象思维法”相反,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直接观察或想象的事物,转化为可看到、可接触或容易想象的形态。如道尔顿的原子说、阿佛加得罗的分子说、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晶体或分子结构等,都是将难以琢磨和想象的事物,利用形象思维变成了易于想象和理解的形态。

(三)灵感思维法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2篇

2、想象截留法,想象包括了梦想、联想、幻想等。

3、角色互换法,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

4、相似构想法,就是用形体相似的东西来刺激自己产生构想。

5、逆向思考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3篇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尤其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文章论述了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11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而这些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从创新思维做起,更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并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着巨大的智力开发潜力和对知识进行再创新的潜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的主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创新思维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培养创新思维要教会小学生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与表象的相似因素有关,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前者是创造性想象,后者是再造性想象,二者都是形象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对于小学生来说就要鼓励他们去联想和想象。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上和课下注重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也可以对语文课上的结尾进行扩散性思维。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学的艺术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的艺术。”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想就怎么说。”

二、培养创新思维要教会小学生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指在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遇事要大胆地敞开思路,不要仅仅考虑实际不实际,可行不可行。这正如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所说,“你考虑的可能性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要努力提高学生多向思维的质量,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什么应该被视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去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找到最好的办法。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为自己提出一些“假如……”、“假设……”、“假定……”等,才能从新的角度想自己或他人从未想到过的东西。

三、培养创新思维要教会小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贯穿于小学教学过程之中。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创新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以模仿为主,表面上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模仿学习,其实还有隐形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教育有识之士认为,现今的教学应鼓励求异,改变传统的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行性,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找出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观察、操作、比较、迁移、解题、思维等方法进行指导。

四、培养创新思维要教会小学生质疑求异

古人云:“学贵有疑。”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因为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指导学生自行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获得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学生的探索。“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层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善于有针对性地设计疑难,恰当地提高设问,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共同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不更艳丽?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积极鼓励求异,不“死读书”,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在科学殿堂里,大凡能登上一席的,往往都是一些标新立异者,他们往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创新的火花定会不断闪烁。

五、培养创新思维要教会小学生勇于实践创新

创新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思维被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而创新思维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检验创造性思维的正确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发明家都从小就开始自己制作各种模型。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筝,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实验。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各种学具,对特别爱好者要给予重点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提供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时机,要使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开动脑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掌握新知识。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项目和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善于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会。那么,深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还有许多,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培养出一批创新人才,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韩春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92

[2]范俊平.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4篇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校教育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在诸多因素里,阅读教学方法的指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中学生每年能用于阅读学习的时间约为40周,每周学习约50小时,总计大约1.2万小时,它等于一个人参加工作后的全部阅读时间(3.6万小时)的1/33)。在这弥足珍贵的阅读时间里,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呢?首先要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在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导引下,逐步习得高效的阅读方法。下面我推荐几种创新思维阅读法:

一、发散式阅读――其目的在于博览群书,拓展积累。

发散,在这里是指思维方向呈多向辐射。发散式阅读是指在现有的学识基础上,竭力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读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书籍,读自己兴趣所指方向的书籍,也适当涉猎一些陌生领域或非兴趣领域的书籍,这样中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知识面,并为以后有所发展研究奠基。那些陌生领域的书籍,或许更会带来不同于往日的新思维、新思想,从而使阅读者找回理念全新的自我。

首先我们选择读“第一流的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要经过认真筛选和比较,就不难发现传统经典著作,以及属于某一学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读这些著作,就可以领略某学科的概况,了解学科的全貌,以及学科的前沿和发展。

其次我们选择读“一流学者写的书”。所谓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他们站在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洞察该领域的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

当然,阅历和学识都尚有很多欠缺的中学生,要准确了解“第一流的书”和“第一流作者写的书”,其方法是通过推荐书目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

二、聚合式阅读――指定向阅读,主要用于研究性阅读,这是前人积累的一种比较成熟的高效的阅读方法。

聚合,相对于发散,是指思维聚拢,指向同一目标。聚合在阅读教学中,是指有固定目标、朝向专一的阅读。当树立专一的阅读目标之后,在长期的聚合式阅读中,会积累大量的同一题材的素材,这些素材往往会是将来学习过程中进行定向研究的基础。并且,在长期的阅读中,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对于日后的成长,或对于中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从事研究,大有裨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确立终生从事的职业。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小就博览群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研究水稻杂交课题,做到了专精,他的成功轰动了世界。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就立志为国,书海探宝,广泛阅读社会科学文史哲学典籍,潜心寻求治国之道,终究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阅读,给了人知识,给了人思想,造就了一代成功者。所以,在兴趣目标的感召下进行定向性阅读,势必使目标聚焦,方向恒定,读而有获。

在阅读学习中,运用探究性阅读法,做研究性课题阅读,大多需要运用聚合式思维,以确定阅读方向和目标,从中定向、快速地获得学习研讨所需资料,以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阅读效能。有人曾统计: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约共70万字;而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在课余进行感兴趣的课外阅读,阅读量分别可达700万字和1000万字,课内和课外的平均比值为1:9。挖掘阅读潜能,面对如此浩大的阅读量,如果我们能确立自己的兴趣中心,根据个体的兴趣、目标、能力培养定向阅读习惯,一定会收获多多。

三、求异式学习――借助选择性阅读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性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在阅读练习中,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学习,克服思维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5篇

一.举作家作品为例。举作家作品旨在充分发挥课文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即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把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通过老师的再点拨,让学生把作家的作品内化、吸收,并巧妙地运用。例如,教学时,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在阅读感受与听讲后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举教师的下水文为例。作家作品有时候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一时还不容易完全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下水文”引领学生习作,这样,老师就成了作家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老师这座桥去与作家对话,作家通过老师的帮忙让学生把自己的东西吸收内化。例如我们选取了下水文《爷爷与羊》中的片段作为例子:

爷爷推开羊圈门,羊以为爷爷来添草,便涌向爷爷,爷爷一手手牵一只出圈,一手关上圈门,然后在羊的头上地抚摸,羊以为爷爷给它挠痒痒,很乖顺地站着,爷爷乘其不备双手抓起轻轻地放倒在地,羊还等爷爷给它舒服,静静地躺着,这时候,爷爷一手从羊的肚皮处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钟,羊半个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爷爷把羊翻个身,又剪,毛剪完了,爷爷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觉疼了,这才站起来,爷爷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术——爷爷所剪的羊毛是个整体,你不仔细看的话会认为爷爷在抖动一张整羊皮呢。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动词将爷爷剪羊毛的过程写得具体细致,生动有趣。爷爷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着,爷爷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个整体,这些足以爷爷的技术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三.举教辅读物之例。借用优秀的教辅读物,对同类话题的作文进行阅读理解,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我们从《学生天地》杂志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下课铃一响,王小刚不等老师离开教室,就飞奔出门,直冲操场上的单杠。敏捷的他,纵身一跃,抓住横杠,在杠上旋转起来,那形象,真像奔驰的车轮。突然,他停止翻卷,骑在杠上,一只手遮在额头上,眼睛眨巴着,呲牙裂嘴,发出几声尖叫,活脱脱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课间虽短,但学生的时候内容却是丰富的。在这段时间里,有的人急于上厕所,有的人急于准备下堂课的用品,有的人急于解答下节课老师要提的问题,有的人急于和好友聊天。这段话描写出一个爱好锻炼又有体操天赋的活泼机灵幽默风趣的美猴王形象。

四.自己创新。自己创新即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作文。知道了“怎样写”和“用什么样的词句写”这两件法宝,学生就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了。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后,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妈妈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一个小红包,走到灯下,一层一层地接开红包,钱呈现在眼前,妈妈的眉头一挑,嘴角一翘,一种欣喜写在脸上。她伸出一根指头在舌头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湿指头搓钱,边搓边数,数了十多张,用细线轻轻地一捆,递给我,说:“这是报名用的钱,装在内衣兜里,到学校后就赶紧交给老师。”

这个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把妈妈取钱数钱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真是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细节虽然是作品中细致描绘的最小环节,往往却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对人物的某一特征、环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于有意间播撒的细节珍珠处,作品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6篇

1、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把孩子的这份好奇留住,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春游、秋游时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学了《雨点》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一下雨点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雨点在花瓣中捉迷藏,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怦然心动。教师要依据小学生思维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在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去进行开放性、多项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创新思维活动。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2、提供自由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而创造想象力是想象基础上的高一级境界,也是创新思维的高级形式。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多搞点启发创造想象,对搞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电教教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奇结局,对于课文的续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小麻雀》一文结尾未写明小麻雀的结局,而学生从上文了解小麻雀的悲惨遭遇后,感情上有所触动,对小麻雀的关心和同情促使他们很想知道小麻雀的结局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顺着文路推想小麻雀该有怎样的结局,学生想象的具体情节不相同,结局也迥异,至于细节更是杂彩纷陈。总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习惯。

3、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思,鼓励独立思考,不搞“一言堂”。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予以表扬,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凭借语文训练,培养多向思维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75-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工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地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主而又不局限于文本,引领学生突破课堂,拓宽创新的思维领域。下面是笔者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益尝试。

一、启发想象,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要以想象为基础。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思维上的“留白”,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的形象更丰富充实。教学中精心设计好能够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想象教学,这便是创新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就布置了以“游行大典结束后”为题的写作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续写故事,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有的用智慧的笔写了皇帝被天真无邪、大胆直言的小孩感动,最终悔过自新,严惩骗子;有的写皇帝自知颜面扫尽,恼羞成怒,下令抓捕说了真话的小孩,回到皇宫,继续着骄奢的生活……引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自由驰骋,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更深层次,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引发学生想象诗的意境,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诗中有画”,教学古诗文时,总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这样,学生总能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一幅山水画,或一幅田园风光图。当然,鉴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教学中,多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怎样画?这样,学生绘画过程中,以合作的主人公姿态,各抒己见。如教学《观沧海》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诗人形象时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人认为花草树木要矮,诗人形象要高大;有的学生认为山、诗人等几笔勾画,而大海则要画得突出、宽大……这些争论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在这种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时不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将不断地让位于教师和学生的互教互学,再成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作为搬运工把知识挪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学得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有了疑,才能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疑问,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如让学生谈谈感受、想法,对重点词句是如何理解的等,发挥学生思维的潜力,只要说得有道理就算对了,教师应及时表扬。例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而是首先点拨学生联想“安史之乱”与“暴风雨侵袭,茅舍”这两幅惨景。经过“社会背景”与“自然背景”的点拨,即把学生引入到深沉的历史回忆之中,拉近了时间的距离。通过创设特点的背景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归纳说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师只有给学生创造轻松、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对因求知好奇受到奖励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发表新见解、新设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这样引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有语言会说话,人们又常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也就是说各种动物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但是谁又听说过大自然也会说话,会向人类报告信息呢?如果同学们认真地研读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大家赶快行动吧!”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鼓励学生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或零散的,或浅显的,或深奥的,甚至是怪异的,但作为教师,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为孕育创新思维的火花打下基础。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的意识。

三、寻机表演,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8篇

1营造有利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培养的学习上的好苗子,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学习上的紧张心理会消减,学生会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nose,ears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教师不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她)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2创设想象情境,鼓励思维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心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再要求学生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在练习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们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 Yes,I do. Do you like the big bear? No, 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构建语言情景,运用实践创新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练习Is this jacket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手里拿着一件夹克衫,一边走进教室一边问:Whose jacket is it? Is this jacket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件夹克衫是谁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件夹克衫去问别人:Is this jacket yours?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例如,在练习句型What is it like?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在对话,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支长的、蓝色的铅笔。请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反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一段对话或小短文来画画。这也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要绘图,必须熟读对话,反复揣摩,才能将脑中的图画绘诸笔端。

4强化小组合作,提升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有实践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如在操练Who''s …? How old is …?句型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幅家庭成员的画,然后几个一组相互看图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练习I can ….句型中,可以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can dance. I can sing. I can play foot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