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目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目标范文第1篇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重点目标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害人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的作用。目标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对教师则有管理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是目标明确、妥当、主次分明的课,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也能有效完成目标,并且善于用目标来激励学生,用目标引导教学展开的教师。而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也必定具有目标意识,并具有不达目标决不放弃努力的决心与意志。

    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目标导向×教学效率=教育效果。该公式表明:目标导向如果是正确的,刚取得正向教学效果;如果目标导向是错误的,取得负向教学效果。在前者情况下,教学效率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在后者情况下,教育效率越高,则越是帮倒忙。这表面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得选对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教育方针,必须坚持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从根本上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以满足学生正当学习需求为前提。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的关系。如果不顾整体盲目选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样也是不正确的。从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上。应试教育是偏离教育方针、课程标准要求,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标,以提高应试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以知识、情感、觉悟三位一体为教学目标的教育。因此,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并不是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而是偏离正确目标的教学,其负面效果就是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目标不仅有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它起着激励的作用。目标的实现就是需求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多层次的,知识的增长、技能的习得、情感的满足、观念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实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偏爱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喜欢技能的提高,而有的人希望有探究的过程,还有的人则想常有表现的机会。因此,对等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的测重点是不同的,既要满足学生偏爱的目标需求,又要引导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用目标的全面性来激发学生,目标越明确越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目标具有方向性,但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考虑完成目标的操作性。一般来说,问题的解决、习题的训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而讲解、对话、讨论则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的方法。把目标细化成问题、练习,使学生有了具体的操作方式,攻破一个问题、做对一道练习,就进行表扬、鼓励,就能实现目标的激励功能。

    目标的导向是优化教学的前提,目标的激励使优化教学不断生成,而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价,通过反思、调整、完善,才能真正使优化教学得到实现。长期以来,教师只是努力地去完成教学目标,因为这是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责任。但很少教师能对自己的课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优化教学的实现只能在动态中实现。这个动态不仅仅指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而是指教师的课一堂比一堂课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适用于教学。没有努力是不可能更好的,认真地备课,有激情地上课是一中努力,但要使自己的课不断增值,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每一堂课,反思每一堂课,才能明确下一堂课应改进的地方,也能使自自己做得更好。这个评价、反思的过程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因在哪里?这个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过程是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前提。也是使优化教学在动态中实现的必要环节。

教学目标范文第2篇

一、整体把握,精确制订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里包含若干主题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弄清楚单元目标的落脚点,再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的目标,结合教材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预设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确定为活动目标。教材是个例子,教师一定要先熟悉教材,领悟编者给出这个例子的意图是什么,然后结合本地区、本学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确定合适的主题目标进行教学。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教材中的学生和教室中的学生一起要面对和思考的。例如本班学生中有不少回族生,于是我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增添了“回族饮食知识问答”,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回族人饮食的认识,形成相互理解与尊重彼此的饮食习惯。对土家族的吊脚楼特点的探究,知道其特点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再通过与蒙古包、黎族船形屋、哈尼族蘑菇房比较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建筑差异性。同时,学生在整理与收集过程中,处理与筛选信息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等均得到了发展与提升。而对文本中的纳西族文字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添、重组,教材资源得到整合,不但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而且学生的活动体验与文本教材融为一体,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有效。在整体把握中,我紧扣教学目标而设计了谈话设疑,形成探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提炼方法等三个教学环节,可谓是相得益彰,使课堂活动更加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合理设计,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活动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在设计每个活动时,我充分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基础和生活现状,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应该是有条不紊进行的,不能乱而无序。总的来说,一节课中的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都为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而设计。为了精准把握教学目标,课前确定了以“饮食、建筑、文字”三个内容进行探究解决,在活动中提炼方法,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实际运用。如:板块一的回族饮食的特点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品尝馓子”“问答互动”活动中,都是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学习,并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方法,这样无形中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向。板块二:在梳理归纳回族饮食的学习方法中,用已学习方式初步尝试运用到土家族的吊脚楼中,从中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观察、讨论也是帮助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更明确地帮助学生指出研究问题的方向。板块三:在前面两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该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纳西族的东巴文字,由组织小组讨论填写学习单,到生生互动猜东巴文字,教师由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从板块一梳理归纳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搜索、查阅书籍、亲身体验、小组讨论、询问有经验的人等学习方法继续解决板块2及板块3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合理教学流程的设计,不但精准把握了教学目标,而且保证教学目标不偏不倚的以落实,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活动也更加明确有效。

三、注重探究,精细实施教学目标

“悟”是学生个体体验的整合和提升。品德课活动中,我们要给“悟”创设一个合适的场所,需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余地;这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的问题必然是深刻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为此,在课中展示的活动中,采用了问题解决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课前所搜集的材料及所产生的感受,凸显学生的探究体验主动性,营造了开放、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了解吊脚楼的特点,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观察、讨论中发现吊脚楼的独特之处,与我们平时居住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从比较中了解到是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都是原自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而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及时运用学习资源包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方式不仅使学生理解不同民族存在着生活习俗的差异,形成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提升民族团结情感,顺利达成了预设的目标。

教学目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制定;落实

前言

课程的不断改进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树立了强烈的目标意识,也就是说,教师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来大概的对教案进行设计,但是在实际的目标制定和落实环节仍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主要包括目标制定环节较为多余,目标的制定脱离实际情况等,这就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的主要涵义,来完整的对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进行制定和落实。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学目标主要指的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方向和想要达成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在本质上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有着较多的共同之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学目标等三个环节,而在这样的三个环节当中,又包含了不一样的内容。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来说,其中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学生的情感价值等方面。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整体质量,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中所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当中的主要内容,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则是教学目标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是,在对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生的整体情感态度,不能采用一种学生与教师相互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强调以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在实际制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知识能力目标,也就是需要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另外是过程和方法,主要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而不是只看重教学结果。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这一方面主要是需要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整体价值观和情感导向来进行,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

三、小学科学“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1、从兴趣入手。要想完整的落实教学目标,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小学阶段,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很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使学习兴趣变成学习动力,以此来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2、实验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相应理论知识的支持下,结合学校中的资源和设备,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相互结合,能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3、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对其中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可能会显得较为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相应的教学资源,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模型和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可以引进大量的资料信息,扩展学生的事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4、适时引导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制定之后,需要结合目标的实际内容和整体过程,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引导和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创造能力的引导需要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合理把握的基础上,来对其创造能力进行引导。5、关注异样声音,培养科学精神。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一些新鲜的知识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阶段当中,可能会提出相应的质疑,而这样的质疑正是科学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对这样的质疑声音进行约束,而是需要在进行完整听取之后,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解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总结:小学科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对其目标进行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从知识技能和学生情感等方面出发,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爱好的引导和培养,这样才能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宁赞,乐滢滢.课堂教学的“脉络节点”你找准了吗——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环节目标的落实[J].吉林教育:综合,2014(2):67-68.

教学目标范文第4篇

一、 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制定中的问题

研究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学生学习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Cruickshank&Kennedy,1986)。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让学生“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但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导致出现以下问题:

1.目标空泛

笼统、模糊的目标容易造成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偏离教学重点,或是课堂重点不明确,课堂评价无依据。

案例一:《牛津英语(上教版)》6B Module 1 City life Unit 3 Dragon Boat Festival教学目标

1. to learn the new words…

2.to use preposition phrase: with/without…

3.to develop the good habit of reading

首先,“learn”和“use”这样的词汇太笼统,没有明确听、说、读、写具体的要求。教师无法确定在一堂课里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理解、模仿、听说还是简单的运用,抑或是综合运用?教者自己模糊不清,也就无法测量教学效果。笔者建议改为“听懂会说新单词……”和“The students can identify with and without”。

其次,“to develop the good habit of reading”并没有明确指出通过怎样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阅读技巧。笔者认为,可改进为:The students learn to skim. 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设计指明具体的思路。

2.目标单一或缺失

英语课程的价值在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案例一中教师只设定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方面的目标要求。这样容易使课堂变成单词与句型的机械操练,不能体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何谈提高人文素养?

3.目标偏离

笔者听课中,常常见到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导致课堂教学行为变得随意、盲目,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想面面俱到,结果却什么都没抓到,犯了贪多求全的毛病。还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任意拔高或是降低,偏离主题。笔者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牛津英语(上教版)》6B Module 3 Unit 2 Sea water and rain water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本应该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水的重要性,而执教者却离开文本,制定了“用When it is hot, it becomes clouds. 这样的句子描述水循环系统”的目标。这样设计拔高了学习难度,偏离了教学重点,本末倒置,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4.主体错位

有的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训练学生用5~7句话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样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主语仍然是教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体现这一点。笔者建议改为“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课文”和“能有条理地用5~7句话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二、 制定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定位问题,必须要有整体观,综合考量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因素。一般来说,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五方面的基本要求。要落实课程标准,就要做到“国家课标校本化”。因为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无论是发达的城市学校还是落后的农村学校,都应该落实这一标准。而事实上,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制定本校本班的具体标准,力求做到国家课标校本化、班本化。

2.在三维目标框架内确定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我们不能把三维目标简化为一个平面的三类目标。尽管课程标准是按照这三个维度来陈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一味机械地按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而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

3.研究教材,立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不仅要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编者意图,梳理清楚话题的设计、功能的运用、词汇的分布、语法的编排、技能的要求、策略与情感的渗透,明确新的语言材料的语境与语用功能,同时还要研读单元教材内容,突出单元的主题。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知道本学期或是本单元的目标是什么,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再思考这堂课要具备什么样的语量、语境和语用基础以及学生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教师要通过全面考虑,设计有层次的完整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4.关注学生,预设教学的底线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预设的最低要求,是教学效益的底线。教师要明确当这堂课结束时,全体学生应该知道及能够做到什么,一部分学生可以超越底线达到什么程度。要关注重点,坚守底线,否则教学就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总之,教师要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单元主题和学生的发展来确定教学目标。

三、 准确制定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方法

书写规范的教学目标通常可以采用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提出的ABCD目标陈述法。它包含4种类型的信息,及对象、行为、条件和程度。

A 对象(audience)

行为主体是学生,目标描述的应当是学生的行为,即以“学生能……”开头,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省略“学生”,以“能……”开头。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是思想上要牢记,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是学生个人表现的测量标准。

B 行为(behavior)

行为动词是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即“学什么”。这也是教学目标表述中最重要的部分。常用的词语有背诵、辨别、了解、理解、喜欢、描述、改写、比较、发现、分析、抄写、解释等。例如:能准确运用“What do you like…? I like…. He likes…”进行食物喜好的交流,感知动词在一般现在时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的变化,归纳总结该语言规律。

C 条件(condition)

条件是指学生展示自己所掌握知识、技能或者态度的条件,即“怎样学习”。例如“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课文”、“在板书的提示下复述课文”等。

D 程度(degree)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所能达到的最低标准,即“学到什么程度”,用以评价学习效果或表现。例如“能准确运用本课句型说3~5句话与同学交流课外生活”。这里的“说3句话”就是上文提到的学习的“底线”,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标准。“说5句话”就是超出“底线”的一部分学生可以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程度。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制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语言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评价。

下面是一个教学目标的案例,供老师们参考。

案例二《牛津英语(上教版)》44A Module 2 Unit 2 How do you feel?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听说读写单词happy,sad, hungry, thirsty, full, have(=eat), 认读单词afraid, angry, tired,并能正确运用“I have a skateboard. I am happy.”和“Are you happy?”这样的句子简单介绍自己的感觉并询问他人的感觉;能在原有介绍自己简单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写1~3句话介绍自己的情感。

(2) 在看图说话的讨论中,积极参与活动,感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转化,体验语言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他人的表达,做出合理应答。如他人说“I am hungry.”适时提出就餐邀请“A cake, please.”并用“No, thanks.”婉转表达拒绝。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明确后,我们才能思考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才能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这样小学英语教学才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 崔永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范文第5篇

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同为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传统的“教学目的”制定的只是教师教学活动所需达到的结果,它只是一个模糊的大方向。因为实现这一结果有许多不同的方向和过程,无论教师是用哪种方法达到这一结果即可。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则强调过程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目标,这一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每一步骤是明确和可评价的。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结果上。如歌曲是否会唱,知识是否已理解,技能训练是否已掌握,而现在则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生动活泼地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是否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是否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等等。“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获得的只是形式上的捷径,这种排斥个性思考,否定智慧参与,只关注知识掌握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人的发展,它使一个个鲜活的人成了一架架机械、呆板,只会接受与记忆,不会思考与评析的学习机器。”(《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第一期,金亚文《高中音乐课程目标》)

例如同为关于“歌剧”这一单元,1992年版的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师用书》“教学目的”是:

1. 通过欣赏中外歌剧音乐,让学生了解歌剧这一体裁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以扩大音乐视野。

2. 通过欣赏中外著名歌剧选段,让学生感受歌剧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时的丰富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3. 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几位中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

4. 通过欣赏我国歌剧选曲,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学习革命烈士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神。

而2002年版的《音乐教师用书》中“教学目标”有三条:

1. 欣赏中外优秀歌剧选曲,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歌剧的基本常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2. 通过欣赏中国经典歌剧,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了解老一代革命家的艰辛,增强学生爱国情感。3. 引导学生哼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差别。“教学目的”指令性较强,但操作性不够。这就会使得一些教师在面对教学目的执行过程中容易走捷径,而不顾音乐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知识、体验,从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与见解,片面追求教学中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教学目标”却是简洁明确,可操作性强,从而强化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这绝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一种改变,“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过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音乐,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艺术创造,为学生终身学习、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模块化;分化瓦解;教学目标;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95-02

一、新课教学――层层剥壳,分化瓦解

案例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学设计

在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教学中,以往我时这样设定目标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论证能力。通过复习平面内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不断强化数学论证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获得知识的愉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现在我是这样设计的:模块1:复习引入时间安排:8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5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明确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及判断依据,为探寻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准备2.通过直观感知体会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键因素;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1.在初中,我们学过的平面上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是依据什么来分类的?2.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是依据什么来分类?

(二)自主学习:1.照上述思路,分析空间中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用图形如何表示?用数学符号如何表示?2.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直线不在平面内,则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用数学符号如何表示?

模块2:形成定理时间安排:8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5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将定理用三种语言表示。

2.通过4个判断题,巩固判断定力中的三个关键条件.教学过程:问题1:每一小组用手中的书和铅笔按照下面的步骤操作,能看到什么现象?

(1)如果将铅笔看作直线,书看作平面,将两支铅笔平行放在课本上,将其中一支沿着一个方向平移(保持与另一支平行),这时直观感知:平面外的直线和平面的关系是________。

(2)在上面的探索过程中,如何得到平面外的直线和平面平行?

(3)上述问题如何来证明?先用语言叙述出来。根据小组讨论得到的方案,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根据你与同位的推导,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思考:该定理可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用数学符号表示)

巩固练习:判断对错

(1)与两相交平面的交线平行的直线,必平行于这两个相交平面。(2)若直线l与平面不平行,则l与内任何一条直线都不平行。(3)若直线a平行于直线b,则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平面。(4)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平行。

模块3:典例分析1

时间安排:12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6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能利用中点找中位线证明线线平行,从而能正确书写并证明线面平形,并规范书写格式;2.通过空间四边形中线面平行的的寻找及时巩固定理,运用定理,培养识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过程:典型例题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问题2:如果已知线面平行,那么不在平面内的直线和平面内的直线位置关系怎样?模块4:典例分析2时间安排:12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6分钟)教学目标:

1.通过线面平行的寻找,直观感知利用判定定理寻找线面平行的方法;2.通过学生板书规范书写格式;3.通过探究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线线平行的寻找方法:中位线、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典型例题2已知:如图, 平面 , ,且 与 分别相交于点 。求证:AC=BD巩固练习:已知直线AB平行于平面 ,经过AB的三个平面和平面 分别相交于直线a,b,c.求证:a//b//c学生板书,教师视情况指导。

二、复习教学――承上启下,环环相扣

高三数学复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科学实施。如何做好复习工作,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是每个高三老师都在考虑的问题。案例2:《导数的应用》复习教学设计模块1:复习旧知时间安排:8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6分钟)教学目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起点低,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动手,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导。教学过程:1、函数 导____。2、设函数 ,若 ,则 =_____。3、函数在处的切线方程____。4、已知曲线 上一点,求①点 处的切线斜率;②点 处的切线方程。5.若则____。模块2:函数的单调性时间安排:10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5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2.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3.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学过程:函数 在某个区间 内,若 ,则 在 为增函数。函数 在某个区间 内,若 ,则在为减函数。问:下列函数的单调性如何?(1);(2);(3);(4)例题 函数 的单调性?极值?在 上的最值?变式 你能作出上面函数的图象草图吗?

模块3:极值时间安排:10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4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2、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教学过程:求的根,然后检查 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 在这个根处取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 在这个根处取极小值。问:求下列函数的极值。(1);(2);(3);(4)例题 函数 在 处取极值,求 的值。变式 函数 在 上没有极值,求 的取值范围。模块4:最值时间安排:12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6分钟)教学目标:1、会求在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2.会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求在内的极值,将 的各极值与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问:求下列函数在 上的最值。(1);(2);(3);(4)

例题 某产品的销售收入 (万元)是产量 (千台)的函数: ,生产总成本 (万元)也是产量 (千台)的函数: ,为使利润最大,应生产产品多少台?变式 可口可乐易拉罐的容积 cm3, 当它的高和底面半径为多少cm时,材料最省?

三、试卷讲评――依据学情,学生主体

案例3: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模块1:自主改错 激励评价

时间安排:10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7分钟)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过程:1.表扬成绩优秀的同学,进步明显的同学

2.不要急于讲评,公布答案,让学生独立改错,分类出哪些是粗心做错的,哪些是通过看书可以解决的,哪些是不会的,在学生自主改错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交流自己解题心得,成绩较差且不理想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决的方法并分享别人的成果。

模块2:呈现错误 诊断矫正时间安排:15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5分钟)教学过程:第13题 函数 的单调增区间是。1.错解展示:错解1: ;错解2:

2.解法修正3.错误归因对数函数的定义域理解的欠缺。模块3:突出方法 变式训练时间安排:15分钟(其中缄默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间10分钟)教学目标: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教学过程:第20题 设 ,函数 , ,若 ,使,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道典型的“恒成立与能成立”问题,本题是将问题转化为 在 上的值域和 在 的值域的交集非空,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将条件和结论作如下一些改变.变式1:若对任意 , ,均有 ,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变式2:若对任意,总存在,使,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变式3:若存在,,使 ,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变式4:若对任意 ,总存在 ,均有 ,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

《数学课标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新课程目标下,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的意识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师生有效互动等课题成为关键课题。

数学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确定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制定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学生运动为主体。课堂设计模块化,可以让老师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中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 (新世纪出版社)

[4] PME:数学教育心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范文第7篇

[摘 要]以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基于一线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实例,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能力准备情况出发,把课程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借助评价结果,整体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可观、可测、可评价。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整体功能,发挥出数学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标;评价

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明确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引领教与学的方向。怎样才能设计好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呢?按照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观点,要设计好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把握好学生观、课标观、整体观和评价观这四大观念。

一、学生观:教学目标依学而定

一是设计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分析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用语会发现: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学段目标,行为主体都是指向“学生”。如总目标的叙述中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综合运用……”。又如学段目标中的叙述: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目标的叙述都是以学生为主的。

举例说明,一位教师对“5以内加法”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下: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对照上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用语,可以发现,第1和第3条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第2和第4条中的“使学生”“培养学生”表明目标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因此,虽然名为教学目标,却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使目标显得模糊、混乱,缺乏明确的引领作用。

二是要把握学生的一般年龄特征。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五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但他们的思维常常需要借助具体表象(中间桥梁)进行。基于此,在用字母表示盗抗叵凳保一位教师用自己的年龄与学生小林年龄的关系来举例,从现在的具体年龄之间的关系,抽象到若干年以后师生的年龄关系,请学生思考怎样用字母表示,这就是考虑到了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当教师提出“如果用字母y表示老师的年龄,又该怎样表示小林的年龄呢?”有的学生答不出来。问题出在教师直接省略了一个推理,即“y比学生大23岁,学生和y有怎样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说法,如:老师比小林大23岁,小林比老师小多少岁?设老师为y岁,就是说小林比y小23岁,小林多少岁?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这个桥梁知道小林的年龄是“y-23”了。

三是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的准备状态。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学生的起点往往决定教学的成败。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设计了下面的引入方式:让学生快速进行连续加2的运算。学生们的表现都很好,这时教师就问“8个2相加是多少呢”,结果学生答不出来,于是教师说“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类计算”。但教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立即说出”二八十六”,教师一下子不知如何接下去了。这就是没有做好学情分析带来的教学意外。课后了解到原来是学生的爷爷教过他乘法口诀表。如果教师事前了解学生的情况,或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在这时候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样,教师依旧可以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课标观:课程标准统领目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的具体化,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相应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也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总体目标和学段标准。因此,设计数学教学目标时,应以此作为重要的基本依据。由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是学生在一段较长时间后的学习结果,叙述得比较笼统,因此,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找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二是结合学情进行分解组合;三是根据课时需要形成合适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做到可观、可测、可操作。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首先,在课程标准中找出与“三角形的面积”相关的课程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次,课程目标中有两个动词“探索”“掌握”,动词指向的名词是“面积公式”。分析“掌握”这个词,有“能记住”“能推导”“能运用”的含义。名词“面积公式”则包含“公式本身”“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运用原理”。最后,通过上面的分析,结合课时需要,可以确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在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活动中,能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

2.至少90%的学生能记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通过一些具体运算解决三角形面积运用的实际问题。

三、整体观:数学素养得到落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学课的总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应该具有整体观念,要在每一节课中逐一落实这些要求。当然,不可能每一节课都需要设计四个方面的目标,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重点目标。如上例“三角形的面积”一课,课程目标中的“探索并掌握”里的“探索”,在目标设计时如何落实呢?在一次课堂观察活动中,笔者发现一位教师由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引入,然后要求学生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三角形进行 “探索”活动,学生由此想到把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于是将三角形面积计算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面积计算。其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问题就出在该教师对“探索”二字的理解上。按照课程标准的注解:“探索”应包含“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提出问题”等。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计算公式是经过截拼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再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是用两个三角形先拼接再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图形。在这里,“转化”的思路相通,但“转化”的方法不一样:“截拼”在一个图形上变化,而“拼接”需要再找到其他图形,这样的思路不能直接迁移。这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整体思考如何落实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真正地探索,要把“探索”的目标设计出来。因此,结合教材,“三角形的面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这样确定:学生在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提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在思维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就可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导入。教师可以问学生: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如学生可能会画出很多小方格,把三角形置于方格图中,数出三角形所占的小方格数,发现这样不够准确,于是可能引发进一步的探索。教师问:可否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样,借用底乘高呢?可否将三角形通过截拼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一步引发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学生的思路只在一个三角形上变换时,教师就可由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接对角线后得到的两个三角形和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进行引导。这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目标就能在“探索”中得到落实。

通过以上的设计,可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四个方面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四、评价观:通过评价达成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目标达成的主要证据是哪些?怎样说明学生实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这些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都要考虑周全。也就是说,在设计好教学目标时,还要设计好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评价任务。按照王少非在《课堂评价》一书中所提到的观点,设计评价任务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所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属于教学目标设计的范围;二是评价对学生在特定内容上的表现要求应当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一致;三是评价任务的情境条件应当与学习情境或条件一致。

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针对前文提到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下面的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操作过程和言语交流,查看目标1的达成情况,并作出随堂记录;

2.在小组和全班交流叙述的语言中,了解目标2的达成情况,及时补充说明;

教学目标范文第8篇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基础教育的历史课应该有教学目标,但问题是目标设定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依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历史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象棋,起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局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对手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亦是如此。

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局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堂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是应由教师开发。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即是教师实施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点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但要目中有“史”更要目中有“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史实,少给结论或不给结论,提供方法或敲门砖,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该把学生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望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无疑是历史教学的“纲”是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课堂中也不能定真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