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趣味数学

趣味数学

趣味数学范文第1篇

2008年

二月17日

星期日

今天,我闲着无聊,便打开电脑,在网上“闲逛”,想找点事儿干。

忽然,几道数学题把我的视线“钩”了过去,我就想:反正没事儿可干,找几道题做做也不错呀!于是,我开始看题目。

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说的:

小兰请同学们到她家里去吃饭,每一个人一只碗,两个人一只汤碗,三个人一只菜碗,已知有11只碗,问有几个同学去她家吃饭?

这道题应该不算难,让我来想想,应该怎么做。

噢!我知道了!就这样做,一定错不了!我是用倒推法做的,我的推理是:既然三个人有一只菜碗,那就可以先算3个人,可下一个条件:两个人一只菜碗,那就不行了,第三个人就没有碗了。现在看来,这个人数,一定要能被“2”整除。如果是2只菜碗呢?可以耶!2×3=6(人),也就是说一共有6个人。6÷2=3(个)。除下来正正好好3个汤碗,接下来,也就是6个人,6个饭碗。2+3+6=11(个)。

太棒了!终于算出来了!一共请了6个人。

看来做点数学题也满不错的嘛!今天我好开心呀!

金阊实小

趣味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特征;趣味性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⑴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⑵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当前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型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主要源于教师对于传统课程教学形成了公式化的教学模式,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得小学课堂缺乏活力,许多低年级的学生从一二年级起便开始对于数学失去了兴趣,这是典型的教育失败结果。因此,新课改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学方法在一堂课程中往往是交替使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通过引起学生注意、给予学生关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而趣味性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进而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新课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了解到新课标对于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⑴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新课标中要求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基础性就是“三基性”,即数学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概念。⑵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的价值教育,即要重视数学应用功能的发挥,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趣味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枯燥 兴趣 趣味 高涨

教研活动结束了,回来的路上,一位老师说:“今天听了三节数学课,真是累啊!”“别提了,真是太枯燥,太无趣了……”另一位老师说。听了同伴的话,我陷入了深思。现在的数学课还真是这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一练到底,数学课成了“讲、听、练”三个的“单音符”弹奏。其实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都是天生的,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探知欲望。学生进入初中,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有的学生数学课没上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一提起数学就头疼,甚至越学越讨厌数学。我不禁想问:是谁夺走了数学的趣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权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们总担心讲得少,学生就学得少,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老师满堂灌,学生象容器一样被动接受。把学生的学习乐趣放在一边,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这样一来一往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数学课堂只有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课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单调、枯燥、无趣、乏味、平静如水,很难产生教学“涟漪”。怪不得一位教授说,孩子没上学时还挺聪明的,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 上学后就变傻了,眼里只有老师,没有自己。

那么,如何改进现状,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学生一门妙趣横生的数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情境,提出悬疑

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学习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知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数学出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或问题,讲一个数学故事,善用新颖的导语和有悬念的问题,吊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胃口”,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冲动和欲望。

例如,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壁虎遇难问题来导入新课:有一天壁虎在圆桶的下方,发现上方有一只蚊子,饥饿的它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最近呢?如果蚊子在下方,小壁虎在上方,你是这只小壁虎,有何高招?

这样富有情趣的问题,把学生吸引到学习数学的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求知的好奇心和欲望,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特别后面这一问,巧设悬念,以疑激趣,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中。

二、寓教于趣,激活课堂

把学生引进了数学的大门,还要看能否留得住学生。这时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用愉快的情绪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对数学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将其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因素,创设益智益趣的环境,情境交融。同时,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学生主体的思维活动,培养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采用讲故事创造求知氛围、做游戏创造教学情境、直观形象创造乐学情境等方法。

学习旋转后,在图案设计的课题学习中,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在计算器上按出两位数“69”,这个电子数字可以看成一个中心对称图案,你还能写出多少个组成中心对称图案的两位数?三位数?题目一出现,学生就积极寻找。并与同学们交流.短短几分钟就找出了很多。有时为了争论一个图案而换不相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就连平常不闻不问的学生都踊跃交流和发言。

三、动手操作,数形结合

教学中,不怕学生懒动,不怕学生不动,就怕学生“无事”可动。要让学生会“动”,即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首先,鼓励动手,再动手,动眼,不会的动口、动脑。当然,不是盲目动手,而是根据要求,结合图形,动手操作。若能仔细挖掘题目中数与形的结合点,通过数形结合即可化难为易,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形中有数,数中有形,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及和谐美。数和形是有机整体,离开了图形的数学,就像鱼儿离开水。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更激起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做到诱发主动性、感受性、渗透教育性。

学完对称,紧接着我提供了一个学生动手的机会:用6个全等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些中心对称图案,请你用它们构造一些中心对称图案,并与同学们交流. 你能用它们再构造出既是中心对称图案又是轴对称的图案吗? 学生更加的活跃了。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作品,有些同学甚至有几个。这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喜悦。最后,学生把所有作品制作出成了一本画册,公示本次活动的过程和所获得的成功与喜悦,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因为每个学生都在用心灵创造生活。

四、语言表达,幽默诙谐

课堂是严肃的,但严肃不等于死气沉沉;如果我们总是板起面孔、一本正经的讲,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沉闷难熬,甚至有压抑感, 久而久之,学生便讨厌这门课;相反,教师如果适度、恰当地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便会打破沉闷的局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如杨明森在《教师美学》中说的:“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小说一样的情节,戏剧一样的高潮,相声一样的幽默,朗诵一样的激情。”其实,数学教师也可以这样做。

在讲到“分式的化简”时,学生不注意先确定正负性。这时,教师可幽默的进行启发:“要想走出去,得问你姓啥?是姓‘正’,还是姓‘负’,或是姓‘0’,不通名报姓者,休想走!”这样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解答,远比强调一次又一次,甚至批评学生一顿效果要好得多。

一节课上完了,有时我会这样结尾,“本节课就此结束,欲知分式方程如何应用(下节课的内容),且听下节分解!同学们,休息吧!”学生会心一笑,一节课的疲惫随笑而走。

当然,要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有很多方法和手段。无论使用什么,都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适可为止。善于运用和适当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还学生一门趣味数学。做到:教学伊始,兴趣盎然;教学进行,兴趣高涨;教学结束,兴趣更浓。真正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爱上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自由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浅谈数学兴趣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

[2] 左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途径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趣味数学范文第4篇

创设趣味性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跃,很难长时间地保持精神集中,并且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富有趣味性和新鲜的事物能够将学生的吸引力牢牢抓住,甚至有时候可以让学生主动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究。因此,课堂内容能够富有新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精神能够集中,便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能够加速授课速率,传讲更多内容,最主要的是学生用心学习的知识能够为己所用,真正掌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在数学课堂中引进趣味性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凝聚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此,创设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是改善数学教学方式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很弱,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周边的一些新鲜事物都有可能将其吸引。要保持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力,不能只靠学生的自主性,而是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保持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新鲜化和多样化,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自主的、带着兴趣的学习过程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并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逐渐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课堂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创造环境,多样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认识物体》单元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中提前对商场中的场景进行摄像并处理;而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投影,将其展示出来,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能够畅所欲言和讨论;最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来进行解答,并且在解答中充分对物体的特性进行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听了教师的讲解后,会更快地掌握知识。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声音等内容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同时又处于一个富有趣味性的环境中,变换的影音效果会吸引学生对课堂有更多的关注,同时在影像等内容中,学生还可以学到很多数学课本以外的知识,可谓“一举三得”。

加强课堂交流,了解学生 课堂中的讲解并不只是将课本上写的内容口头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将学校课堂中的内容设计得具有趣味性,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钟表》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嘀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更加直接的交流与对话,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更多的相互对话中加深对学生的能力、喜好和性格等方面的了解。课堂内容的教授摆脱古板的形式,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受到趣味,自然会与教师关系更加融洽,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多彩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竞赛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以及竞赛的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对内容深入研究,并且分组的参与形式可以使学生掌握团队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是很有益处的。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单元中,将部分联系内容设计成智力闯关竞赛的模式,为了提高竞技氛围,教师将学生划分为5组,并设置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的课堂内容设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有趣味性的游戏或是竞赛模式本身就对好动的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在学生分组准备、竞技或是游戏的过程中,又能培养他们合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结束语

趣味数学范文第5篇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以任务驱动式引导学生

数学既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自主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增强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实际用途,使学生在“生活”与“数学”的交替和互动中更热爱数学、更热爱生活。

在讲授定积分的应用中利用定积分求曲面面积、旋转体体积的时候,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例子,身边实际存在的或者经常碰到的东西或者事物。如可利用定积分求某隧道的横截面积,可利用定积分计算我们平时吃饭所用的碗的侧面积,也可以利用定积分求家里电水壶的容量、求挖一个隧道所需要开挖的采石方量等。采用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实际操作,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在讲立体几何“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时,可以与国际航班的最佳飞行路线相联系。在讲等差数列时,可以与电影院的座位安排、工厂里堆放钢管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

在讲授概率知识的时候,可以从简单的博弈游戏入手。教师准备两枚骰子,在准备同时抛掷这两枚骰子之前,教师让学生每个人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结果的数字。如果选对了就有小奖励。这个游戏只玩一次,让学生思考选择什么数字最有可能获奖?善于动脑筋的学生会选择数字七。这时,教师给出一张简单图标,道理显而易见,同时将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思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情境中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能够激发兴趣,兴趣又能够激励思维。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疑问,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数学知识包括数字、公式、定理、图形等,不仅抽象而且枯燥,可是学生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学生本身比较活动好动,自主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很不好,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在讲授微分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微分概念非常抽象,却是高职数学微积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笔者在引入的时候,通过设置连环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入教学内容。开始上课时,复习高中三角函数特殊角的值,设问:“sin30°=?”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回答:“等于■。”接着问:“那么sin31°=?”此时,尽管大多数学生可能已经猜测到老师的意图,就是可以利用sin30°的值帮助求sin31°的值,但一时之间学生谁也回答不出来。他们开始努力思考着这个似乎比较容易却又好像相当困难的问题。接着进行第三问:“如果给出自变量x的增量x=0.017弧度(≈1°),能不能精确地求出正切函数的增量y?”学生回答不能。于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像,之后再进行第四问:“请问能不能找出一条线段,其长度可以近似替代正切函数的增量y呢?如果有,请找出来。”学生根据前面刚学的导数的几何意义,结合图像观察,基本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再进一步追问道:“这条线段是x的什么函数?为什么它可以替代呢?如果想要使这个替代精确度高,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通过思考,学生大多能比较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最后笔者指出这个线性函数sin′(■)?x就是正切函数y=sinx在点x=■处的微分,同时强调微分其实就是借助导数将比较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转化成线性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我们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微分找到算术的计算方法的。

在讲授定积分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个城市需要在一座山内修建一条隧道方便人们通行,一个工程师接到任务要求计算出开挖这个隧道所需挖的采石方量。师问:怎样才能计算出来呢?生:横截面积乘以隧道长度的乘积就是所要求的。师:隧道长度是一定的,可以测量出来,那么隧道的横截面积怎么求呢?生:……师接下来介绍隧道的横截面积是一个曲边梯形,引出曲边梯形的概念特征,进而引出定积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融入数学典故史料,丰富数学文化学习

现在的学生对数学史的知识量非常缺乏,对著名的数学家也不熟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增加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机会,抓住学生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感兴趣的机会,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地渗透数学典故史料与数学文化知识。数学史是数学家们为了真理跟困难斗争和战胜错误的艰难的历史,是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的经典记录。数学史上那些重大的发现,无一不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挫折,经过艰难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如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即使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也是每天埋头研究数学工作,最终才迎来他解开了世界众多学者为之困惑的课题的那辉煌时刻。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渗透数学典故史料,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能够全面而且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数学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地了解数学史和中外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了解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谜题、趣题和数学小故事,比如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历史上著名的悖论、哥德巴赫猜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成功的故事,激励学生。在教学中穿插这些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同时又有知识性的内容,寓教于乐,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增强数学的亲切感有很大作用。

例如,在讲授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时候介绍科学家牛顿与科学家莱布尼茨的生平趣事,以及两人对这个公式的研究与对人类的贡献。在讲授贝努里公式和贝努里分布的时候,可以穿插介绍贝努里家族一门四代中出现十多位数学家的历史典故,使学生更了解数学家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讲授极限知识的时候,穿插介绍我国三国时代的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采用动画效果展示其通过不断倍增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逼近圆的过程,形象又生动。刘徽不断努力研究,计算了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和周长,从而推得3.141024

四、活用名言俗语,穿插神话故事,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高职数学课堂趣味教学的桥梁。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所要讲授的数学内容,充分发挥在知识、阅历、经验、思想成熟程度等方面的各种优势,灵活运用名言俗语,适时穿插神话故事,偶尔也可用诙谐幽默的语气或使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方言与学生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展现数学课的魅力。

如讲授二项分布时,可以用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进行引入。首先让学生讨论这一俗语的含义,接着举出这样的例子:刘备帐下以诸葛亮为首的智囊团一共有9名谋士(不包括诸葛亮)。刘备遇事喜欢与众位谋士商议,假设对某事进行决策的时候,每名谋士贡献正确意见的可能性是0.7,而诸葛亮贡献正确意见的可能性是0.85。现在刘备正在为某事可行与否而分别征求每位谋士的意见,然后决定按多数人的意见再作出决策。求刘备最终作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学生一听跃跃欲试,纷纷尝试求解,最后师生共同利用二项分布公式验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确实是具有一定道理的。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之下进行的,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知识。

在讲授极限概念的时候,可以利用“截丈问题”引入。庄子(公元前415年,战国)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实例引入极限的教学内容,既生动有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微积分知识中换元积分法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片段增添乐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把“换元”比喻成“孙悟空摇身一变,突的一下就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面去了”。简简单单一个比喻,借用神话故事西游记里的情节,幽默风趣,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使学生深刻领悟“换元代入”的含义,又让学生知道,形变而质不变,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换元的道理,掌握换元积分法的要领。

在讲授级数内容中的“周期延拓”时,通过讲述经典故事“智叟巧分十七牛”的形式,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故事得出:①有时候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将原来的数(或域)扩大才行;②数域扩大之后,再根据原有的法则来解决问题;③由于新增加的部分仅仅是为了帮助解决问题,并不是原来问题的成分,所以在问题解决之后还应该把它撤回去。类似于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上被称为“周期延拓”。由于非常强的趣味性,加上紧扣所学内容,因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自然这节课的教学获得圆满的成功。

五、灵活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趣味数学范文第6篇

初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而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学习等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注意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不同个性,制订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趣味性;初中数学课堂;运用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多数教师的授课方式比较古板,致使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出现逃课、睡觉等现象。在数学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教师会以题海战术,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这样无疑起到了反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趣味教学法,能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中的趣味教学,是趣味教学的主体。学生升入初中之后,将要面对更加抽象化、更具有逻辑性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只有接受并战胜这个挑战,学生才能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否则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趣味教学中,需要教师来活跃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教师可以讲数学历史故事,把数学问题具体化,或者把生活实际引入数学课堂。教师本身要具有足够的幽默性,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观点。当然,趣味教学并不只这些,教师还可以让优秀的学生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好奇心,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数学实验、操作数学模型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也是实现趣味教学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逐渐得到推广,也引入了数学课堂。这样,不仅为教师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还借助多媒体播放影片、建立数学模型、现场操作解决数学问题等方法,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自主练习的趣味性

相较于课堂教学,练习课堂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其中不起作用。首先,练习方式由教师确定,究竟是做题,还是活动,学生不能控制;其次,练习内容由教师确定。在以往的练习课堂中,教师布置一些数学题,让学生解答,然后通过讲解习题,帮助学生获取积极解题的经验。虽然这种方法有用,但凡事过则反,过量的练习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要设计趣味性练习,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形式上,除了布置作业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智力游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在释放压力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数学趣味知识竞赛,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练习内容上,教师要规避一成不变的习题模式,在设计问题上多费些心思。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或是在数学问题中加入图画,或是由图画组成数学问题。

三、课外作业的趣味性

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逻辑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而不单单是考查学生的做题能力,否则课外作业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把课外作业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处理生活事物的同时也能学习数学。如教师可以设计买菜价格的问题、爸爸妈妈开车速度的问题、桌椅长宽面积和体积的问题等。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学生们个个兴趣十足,课堂教学也摆脱了死气沉沉的局面,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具有趣味性。总而言之,趣味教学法的使用应适可而止,穿插其间,起到活跃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绝对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趣味数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一、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又如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的读写后,我提出:举一些我们身边有10的数。学生举了:“10块钱”、“10个垃圾桶”、“10点钟”……学生边回答,我边肯定,最后小结时表杨学生:“同学们都列举了很多很多生活中的10,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营造“乐学、善问”氛围

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育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育学记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气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一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再想一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嘲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问”的问题,只是给予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趣味数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趣味性;学习兴趣;情境;应用;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31-01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与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心理色彩的心理倾向。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倾向,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所以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下面就谈谈笔者对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思考。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改革家魏书生指出: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该是充满笑声;学生在一堂课中感受的不是压抑和沉闷,而应该是轻松和愉快。

二、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合理的情境,从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景不切合学生实际。例如,很多农村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中有出租车计费的问题,农村的学生没有坐过出租车,不理解这种计费方式,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大的帮助,但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的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父母外出打工,每月最低工资四百元,加上工作量的计件费,计算每月的实际工资。这样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切实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情境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动画情境、实践情境等,但无论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只有这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活动性。留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2、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是最美的。

3、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

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四、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激发不了学生的什么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大面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这其中最能体现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主动求知、善于求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