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霍桑实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霍桑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泰勒;梅奥;经济人;古典管理理论;霍桑试验

一、引言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从20世纪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二、“霍桑试验”概况

“霍桑试验”正是古典管理理论所引发的劳资矛盾激化这一背景下的产物,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为首的一批学者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总称为霍桑实验。霍桑实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著名实验:

第一,照明实验。实验人员先在厂内选择一个绕线圈的班组,把它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而对照组的照明条件不变,实验结果却显示两组的产量都在增加。分析表明,让工人们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实验,工人们认为这是管理当局对他们的重视。同时,由于在实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工人之间有融洽的关系,促使了实验中两组产量都有提高。这表明,人际关系是比照明条件更为重要的因素。

第二,福利实验。梅奥选出6名女工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装配继电器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增加一些福利措施,如缩短工作日、延长休息时间、免费供应茶点等,在实验进行了2个多月之后又取消了各种福利措施。结果仍与实验者的设想相反,产量不仅没有下降,而是继续上升。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参加实验的光荣感。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二是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在调动积极性、提高产量方面,人际关系因素是比福利措施更重要的因素。

第三,访谈实验。为了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其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计划持续了2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三、“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

从1924-1932年,霍桑实验持续了9年。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对实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第一,社会人理论。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人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工作的,因此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因此传统管理理论也被称为“经济人”理论。而霍桑实验表明,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第二,士气理论。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作效率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好的工作条件,所以管理者应该关注动作分析、工具设计、改善条件、制度管理等。而霍桑实验表明,士气,也就是工人的满意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方法、工作条件之类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

第三,非正式群体理论。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尽可能避免工人在工作场合中的非工作性接触,因为其不仅不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降低工作效率。而霍桑实验表明,在官方规定的正式工作群体之中还存在着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着自己的规范和维持规范的方法,对成员的影响远较正式群体为大,因此管理者不能只关注正式群体而无视或轻视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道挣钱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美)斯帝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美)麦考密克,伊尔根著;王垒译.工业与组织行为学[M].科学出版社,1991.

4、徐联仓.管理心理学及其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霍桑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霍桑;城市化;社会变革;现代意义

一、引言

《福谷传奇》(The Blithedale Romance)是霍桑浪漫主义小说三部曲之一。该小说以1840年代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包括作者在内的意欲改变社会现状的知识分子,构建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制度模式,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小说的创作年代恰逢美国社会发展正值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容这一最为直观的经历涤荡着当时人们固有的认识和观念。小说《福谷传奇》在对当时美国城市化进程及社会变革中催生的制度弊病意欲根治时,面对回归田园牧歌和展望乌托邦的抉择,霍桑在社会现实和文学虚幻构意之间勾勒出一种若隐若现的关联。这反应出作家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一种考量和反思,也折射出作家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二、对城市化的认识

美国是最早开启城市化的国家之一。18世纪末,美国已经开启了城市化之路,到《福谷传奇》付印出版的1852年,美国的城市化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停留于脑海中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移民等紧迫的社会发展现实进程。19世纪中叶,受欧洲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美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以新英格兰及五大湖地区为核心的制造业区在全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个时期,伴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及铁路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城市空间体系发生了巨变,即由早期非常紧凑的城市空间结构开始以同心圆或摊大饼式地向外不断扩展,而且在中西部地区产生了大批新兴城市。从1850年到1870年,铁路通车里程由9000英里迅速增加到53000英里,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城市人口也在急剧膨胀。在此期间,美国国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迅速出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80%增加到23%。此外,欧洲移民的大量迁入也是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1820-1840年间移民至美国的人口约有3260万人,他们主要定居在城市。农村人口和欧洲移民向城市的大量涌入为城市工业化工厂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并共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急剧膨胀的人口规模导致城市"过渡拥挤"而使其居住环境日渐恶化,正如卡佛台尔讲述老穆狄为躲债刚逃到波士顿所居住的那条"肮脏不堪的街道"那样:"他在那儿跟穷人、罪人、孤寡而善良的人、爱尔兰人以及其他赤贫的人住在一起。每一幢房子里,不管楼上楼下,也不管狭小的角楼,甚至阴暗的地窖里都挤满了许多人家的人……现在睡着二十个爱尔兰人……。"霍桑敏锐地窥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增长与建筑密集所造成的压抑,这也与卡佛台尔出城时所观察到的别无二致。在早期美国拓荒式的工业化时代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对如何对自然的征服及怎样从自然界汲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源,由此而产生的关于人与自然间关系的一种"共识"便是人类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是无穷尽的。于是在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未成为人们普遍认识的煤炭动力那个年代,"便发生了用看到了这种漠视自然和不加思考地滥用自然资源可能出现的后果"。他们一边接受"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主导生活方式"的事实,一边又"倾心向往着乡村的牧草和田园"。在《福谷传奇》中,霍桑通过卡佛台尔表达了他对压抑、肮脏的城市环境的厌恶和反感,对平等、自由的田园牧歌式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是他前往布鲁克农场进行乌托邦试验的原因所在。此外,美国联邦宪法确立的土地私有制度导致土地资源的配置更多地依赖于资本市场。其结果就是城市发展自由散漫、杂乱无章,"城市无法提供良好的商业、居住和健康环境"。

三、对社会变革的观点

霍桑生活于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工业化时代,阶级对立、劳资矛盾是当时美国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另一番景象。工业化生产方式中生长出的各种社会矛盾催生了作家对现实社会心存不满及改变现状的"冲动"。当这样的"冲动"力量足够大和持久,则必然将之付诸行动。正是如此,一批不满社会现状、意欲变革的乌托邦实验社团和身体力行的乌托邦改革运动实践者们孕育而生,比如布鲁克农场的创建者里普利以及作家本人。里普利试图以自由、平等原则超越阶级分化,来"促成文化人与体力劳动者的联合"。这一政治理想也充分体现在福谷社团中,如卡佛台尔所说的,我们所指望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彼此都以兄弟姊妹关系相处的快乐世界"。但是,当人们萌生一种渴望改变现状的愿望时,其思想总会向别处或彼时投射。这是一种必须在过去与将来之间的抉择,也是解构当时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中建构理想社会形态的一种态度--或保守或激进。当像霍桑这样一群没有多少农业生产经验的知识分子真正投身于布鲁克农场激进改革实验却最终"走上死亡的道路"时,印证了构想与现实之间存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验证了"智力劳动和大量的体力劳动是不相容的,农民和学者是两种不同的人,绝对不能融化或焊接成一个东西"。

在这一抉择中,对于作家霍桑而言,由于其忧郁、孤僻、多疑的性格使然,小说在人物塑造中更趋保守。正因此,《福谷传奇》的叙述者卡佛台尔被作家描写为一个田园传统的质疑者。如在"现代的阿卡狄亚"一章中,从病榻中重获新生的卡佛台尔"半信半疑地认为弟兄们的劳动实现了傅里叶的一些预见",并指出像他们这样聚集在一起的团体是非常少的,或许按理也不能期望它维持得很长久;宣称他们在田野间的劳作,经常是费尽了力气,翻了又翻的泥块却始终没有感化成为思想。相反,思想却很快地变得像泥块那样呆笨,一切劳动等于零。总之,卡佛台尔冷静的声音是对田园牧歌传统的种种寓言心存否定,是对意欲以农耕社会的田园生活来消弭工业社会的种种流弊,以期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乌托邦改革设想的一种质疑。

四、总结

由于受到时代和家庭的影响,霍桑的性格中既有保守趋向,亦有进步因素。就《福谷传奇》而言,小说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对人和社会的观照,但霍桑并不同与他同时代的爱默生、惠特曼等具有强烈"当代意识"的作家一味地讴歌当时美国"伟业迭起,壮举层出"的欣欣向荣局面,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诠释了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一味征服和索取进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竭力探求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社会制度。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正如戈林所言:霍桑在他的小说中写的是他前面的时代,却也写的是他的时代,而我们今天读来发现他也写了我们的时代。这对当下我国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宋金平.美国的城市化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1).

霍桑实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困生;小学美术;艺术

小学美术与其他学科都存在着学困生,其实,这些学困生并不笨,与其他学生同样具备聪明的头脑,我们老师如何引导他们学习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中利用了两个战术对付这部分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霍桑效应给学生以期望,让学生感受存在的价值

对个人施加压力以说服他去做某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我们是真正关心他,非常希望他做好这件事。

通过操作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注视他的工作,会使这个人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某个在实验室进行的典型的心理实验一样,霍桑工厂的女工们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尽管女工们所想到的并不是实验者所期望的,但她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产生适当的结果。

我们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就可以给这个学生以特别的期望,比如某学生在小时候一同学带他去溜冰,但他身上没有钱,结果其他同学替他付了这次钱,并教他溜冰,为了报答这位“真正”的朋友,以后就从父母亲那儿偷了钱给这位同学溜冰,此后偷东西就成了习惯。为此,教师对这位同学进行了多次教育,但仍无效,又是偷奶奶的钱,又是偷同学的笔等等,让人有点无奈。我抓紧机会表扬了他,然后不失时机地告诉他如果别人知道你会偷东西该是多么没面子,希望他改正。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后,这个同学偷东西的恶习彻底改变了。这是我成功运用霍桑效应的一次经历。

二、登门槛艺术与砍价艺术,给学生的要求有多高,学生就会做得有多好

有时,一项目标是要让某人同意别人通常不会接受的重大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依从性的一个方法是引诱这个人首先同意一个很小的要求,一旦他同意了这项小的活动,就有可能同意另一项较高的要求。

弗里德曼和费拉瑟的一项研究(1966年)证明了这种作用。实验者挨家挨户地去找各家的主妇,说他们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对这―运动的支持,请她们在一个请愿书上签名,这个请愿书将送到从加州选出的参议员的手中,请求他们为立法鼓励安全驾驶而努力。几乎所有接触到的妇女都同意签名。几个星期以后,不同的实验者在与这些主妇打交道的同时,也与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主妇打交道。这一次要求所有主妇都在他们的院子前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牌子,上面写着:“谨慎驾驶”。结果很明显,以前同意在请愿书上签名(一个小要求)的主妇,百分之五十五以上同意立这个牌子,而以前没签名的主妇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七的人同意。让那些主妇同意最初的小要求,是后来顺从大要求的量增加了三倍多。

另一方面,有时候相反的技术也会起作用。有两个实验证明,首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比仅仅提出较小的要求效果要好得多。在一项研究中(西阿弟尼等人,1975年),要求一些被试者腾出大量的时间做某事,当所有的人都拒绝时,实验者马上问,他们是否同意做别的事情;对另一组被试者则只提出了较小的要求;而对第三组被试者提出可以在两种要求中间选择一个。结果,在只提较小要求的被试中有百分之十六点七同意,在有选择的被试者中有百分之二十五同意小要求;而那些先听了大要求的被试者中有百分之五十同意了较小的要求。这很像卖买东西时的砍价艺术。

在矫正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以采用先让其接受一个小建议(改正小错误),然后再逐渐提出较高要求,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当然也可采用先提出高要求,比如期末考一定能考到九十分(几乎不可能),而后学生往往脸露难色,趁机提出先能保证上课认真听、作业及时上交等较小要求,学生往往会接受,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上所述,运用心理学知识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基本教育行为。应避免传统的教育行为造成对学生的不必要伤害,也可以防止学生自伤报复教师的行为,这样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有违教育初衷。

参考文献:

[1]许峰.改进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家教世界,2011-06.

[2]董云志.综合学科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艺术研究,2011-01.

[3]黄一丹.欣赏,让小学生在视觉审美中张扬个性.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6.

霍桑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 现代教育管理学 霍桑实验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36-01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来表示,即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而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在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

普通中学教育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道德品质形成时期,因此打基础,不仅包括在知识技能的发展方面,也包括在身体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心理素质发展等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

3.现代管理学理论

古典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 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照明实验

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

3.3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4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担当组织性作用;

(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从而干扰学习活动,应当是以劝导为主;

(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

(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的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

(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

(6)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来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帮互助对子、英语角等目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示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的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中学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3]卢胜忠等,现代管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霍桑实验范文第5篇

沟通――倾听,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在不同社会环境成长的几十个学生和具有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师共同组成了班级这个集体。班级学风的形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团结协同的班级集体构建,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同学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认为某教师对他好,他就会认真地听这位教师的课,该科的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如果学生认为某教师对他不好,则会以不认真听课来消极对待。在生产领域这种关系的强弱只会阶段性地影响生产率,而在教育活动中却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甚至对他的一生发展产生影响。

沟通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师要从“尊者”的神坛走下来,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愿意倾听他的讲话。为了取得师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认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习惯,寻找沟通的介入点,架起沟通的桥梁。

学生对一件事情的不满情绪,往往会用某一种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如能及时发现并认真倾听学生,帮助其解决困难,学生也就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情绪。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使学生好学、好奇的天性充分展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期待――关注,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教化能力总是体现在师生的教与学和日常的细微行为之中。师生关系是师生交流思想、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会认为自己长大了,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的行为能力,却由于阅历的浅薄,各方面都显得还不是很成熟,会表现出一种激进、甚至是偏执的情绪。1927年梅奥著名的“霍桑实验”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正式组织(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群体)。根据这一实验,他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这一学说解释了群体成员之间精神、心理、情感、价值取向和行为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同样的道理,学校教育的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在师生的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校的校风、学风的改善,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霍桑实验”的启示告诉我们,学生是“社会人”,他们有受到关注、受到尊重的需要。学生通过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一种“义气”自然而然地形成小圈子、小团体,梅奥称这种小团体为非正式组织,它是伴随着班级组织这个正式组织的形成而出现的,教师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了解和关注他们的发展。思想道德上的影响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是来自于他的道德素养和人格的魅力,期待和关注是教师对学生关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学生缺少教师的关注,会被认为是教师对他的漠视,会想出一些办法来引起教师的注意,如课堂中调皮学生,会对同学、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产生一些冒犯的行动等,教师这时应对学生实行冷处理,不宜当场采取严厉的指责性的批评,宜课后再处理或是采用教育机智化解。

霍桑实验范文第6篇

(武汉纺织大学 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

摘 要:对人性的认识和探索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条逻辑线索。本文追溯了西方人性假设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到“文化人”的演进,梳理了相应的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放权自治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到文化管理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西方人性假设和管理理论从低级向高级、从表层分析向深层分析、从分析性研究向整体性研究、从强调人的自利性向关注人的利他性、从以控制人为中心向以发展人为中心、从硬性强制模式向柔性协商模式转变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西方管理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西方人性假设;管理理论;演进;特点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64-02

人性假设是管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美国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57年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了“人性假设”这一概念。他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而不同的人性假定有不同的管理学理论,不同的管理学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更是衍生为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管理原则、方法、制度、准则。“人性假设”概念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实质上就是管理向人性回归的过程,是从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化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张扬的过程。

一、西方人性假设的进化轨迹

首先是“经济人”假设。18世纪,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斯密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体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在经济人看来,多数人天生懒惰,对工作抱有一种天生的厌恶感并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胸无大志,乐意任人摆布,不愿负责,缺乏抱负;大多数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对他们严加管制,实施威胁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之为组织工作;工作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以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由此管理大师麦格雷戈把有关“经济人”的管理思想归纳出了X理论。

第二是“社会人”假设。1924年开始,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 1880-1949)主持了历时九年的“霍桑实验”后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绝不仅仅为了追求金钱,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满足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社会人”较之“经济人”假设无疑前进了一大步。它不仅看到了人具有满足自然性的需要,而且认识到人还有安全感、尊重、友情、归属感等社会性需要。

第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理论是建立在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之上。主要观点是: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包括五个层次,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就是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使自己的才能全面展现,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人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外部的控制和刺激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它使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维护。

第四是“复杂人”假设。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1982-)在 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中提出了“复杂人”人性假设。认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等,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并且只适合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人,而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不能把人的动机假定在一两种之上。因此提出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随着人自身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需要层次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期有不同需要和动机,各动机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机模式。

第五是“文化人”假设。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发表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成为“企业文化理论”的代表。认为:企业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人,人的心理和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人的价值观决定的;人的价值观、责任感及人们在生产中的行为表现,与他长期以来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关。它认识到人性的可塑性,将人在生产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将人类对人性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西方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演进脉络

首先是“经济人”假设下的“古典管理理论”,由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等人引领。泰罗1911年基于车间工人视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1916年基于办公室经理的视角提出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1907年从组织的视角出发,基于对法定权力、传统权力和神授权力的分析,提出了独到的以法定权力为基础的行政组织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为当时的企业组织协调劳资关系、构建管理制度以提高生产效率等,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指导。

其次是“社会人”假设下的“人际关系理论”。梅奥“霍桑试验”发现,工人不是被动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 社会人”假设的观点。受梅奥“霍桑实验”及其“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管理理论的重心开始从过去的“以人适应物”向“以人为中心”转移。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际关系理论”逐渐演化为“行为科学学派”。

第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下的“放权自治理论”。根据“自我实现人”的观点,人具有主动性,能够自治地开展工作,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以能够保证员工充分施展才能,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马斯洛主张,企业管理要下放权力,建立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使员工将个人需要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

第四是“复杂人”假设下的“权变管理理论”。沙因、莫尔斯和洛希、卢桑斯、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等人基于“复杂人”假设提出和完善了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合于一切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管理者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复杂人”假设过分地强调了人的差异性,而相应忽略了人的共同性,使管理理论趋于“泛化”而捉摸不透。

第五是“文化人”假设下的“文化管理理论”。由泰伦斯·狄尔和艾伦·肯尼迪开创。一方面认为管理应以制度化、理性化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卓越的团队精神、高超的管理艺术以及参与式激励方式等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主张以文化价值等人文因素统摄物质、制度等理性因素,以含蓄代替严厉,以微妙取代精确,以人性充实理性,试图实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价值、个人与整体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与统一。

三、西方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的演进规律

1.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转变。每当旧的人性假设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生产中遇到困难以后,社会发展就要求对人性进行重新审视,这时新的人性假设就会应运而生,从经济人假设到现实人假设无不如此。从物质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再到人的整体性、全面性的发展和完善,后出现的理论总比前面的理论有所进步,所强调的需要层次逐渐提高,暗合了人类文明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

2.从表层分析向深层分析转变。早期的人性假设基本上研究的是人的外显行为,并不能完全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全貌。科学管理派的人性认识并未能使生产经营的参与者和谐相处,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泰勒主义与工会主义之间的争斗,使“科学管理”对生产实践的影响有限。而霍桑实验使人成了注意的中心,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伴随“工具人—经济人—道德人”概念的转换,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理解正在深化,从人单纯作为管理客体向逐步成为管理主体的转变尤其可以反映出其从表层研究向深层研究过渡的特点。

3.从分析性研究向整体性研究转变。梅奥作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对于人性的研究始于霍桑试验,将人性研究扩展到组织层面,其对人的看法更接近人的本来面目。但是由于过分专注于对霍桑实验中对人的心理元素的分析和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功利性目标很强,并未能够从人的心理结构整体,对社会结构的外环境和人性的交互影响的方面来把握人性问题,而这种整体性研究,恰恰又正好是人性研究的大趋势之一。当然,整体性研究必须以分析性研究为立论基础。

4.从强调人的自利性向关注人的利他性转变。“社会人”假设强调人们对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自我实现人”假设则更多地关注人们对自我才智发挥的需要,而“复杂人”假设则对人性给予多元化的动态性阐释。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与“经济人”假设共同的性质,即自利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学家们才关注到了人性的利他性这一面,从而提出了管理的“文化人”假设。

5.从以控制人为中心向以发展人为中心转变。古典管理理论是封闭和静态地把人当做物看待而提出来的,人际行为理论是封闭和静态地将人视为有感情需要的群体而产生的,权变理论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动态地将人视为具有多种需要的群体的前提下形成的,文化管理理论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动态地将人视为既具有自我需要,又能够自律、具有利他精神的群体的假设下生成的。

6.从硬性强制模式向柔性协商模式转变。古典管理理论是根据如何通过“权威”去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的。而文化管理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员工是价值的来源,以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为目的。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努力通过各种机制,使员工与组织多向沟通、建立共识、互助合作和自我控制,鼓励员工在每一项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创新学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实际是管理模式从硬性强制模式向柔性协商模式转变的演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江华、凡印.“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

[2] 宋培林.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演进[J].经济管理,2006(11).

[3] 苏百荣.从人性假设视角探析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及运用[J].

霍桑实验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企业文化;德育

职业学校是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主力军。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一线技术人才又是企业员工中的大多数,因此,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从学生刚进校园的那一刻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未来是面向企业,而不是像一般普通高中学生一样埋头苦读三年,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因此,在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德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成为一个理想职业人的励志教育,成为优秀的创业者的自信教育,成为新时代弄潮儿的耐挫折教育。

一、树立优秀榜样,培养创业精神

笔者所带班级是校企合作办学的班级,该企业是温州市最为著名的电器企业――正泰集团,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前茅。提起正泰集团的创始者南存辉――一位从修鞋匠到亿万富翁的传奇人物,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南存辉的传奇人生使学生对之极为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他是自己将来的大老板。那么,怎样利用南存辉的经历和人生为德育切入口,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让这些90年后的独生子女树立起忍耐挫折、勇敢向前的精神和能力呢?行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南存辉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恰恰是当代青少年所缺少的,因此,在班级中树立南存辉这样的榜样。学生刚入学不久,开设了一堂名为《明日的南存辉》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向学生讲解了南存辉充满艰辛和磨难的童年,对照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看看我们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更加没有理由为自己的不努力学习找任何可悲的借口。自那节班会课后,班级开始欣起一股“南存辉热”,只要有南存辉在的电视节目,只要有南存辉报道的报纸,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看到底,榜样已深入人心。

如何应用这良好的开端为接下来德育做好良好的铺垫呢?利用这种良好的风气,要把外化的教育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和动机,这才是德育真正的效果和目的。因此,笔者在班级里开设了一个固定的“讲坛”,即每个星期的班会课上,都由几位学生上台发言,畅谈自己的创业理想是什么,而你身上具备什么样的创业精神让你有信心去实现你的创业理想,今后你又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发挥你的这种精神。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学生身上的优点逐渐被挖掘并且发挥。

二、优化班级环境,创设良性竞争

人类的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夸口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育他们的环境,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任务,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于乞丐、小偷。”华生的论述自然有所偏颇,但在一定意义上无疑揭示了环境在人类社会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环境条件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引入企业竞争机制中有益的方面,在班级中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增加团体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企业员工竞争机制与学校传统的学生竞争机制不同。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其管理制度无不体现出“竞争”的紧迫性,如美国通用公司的“数一数二”、“活力曲线”、“无边界”管理,中国小天鹅集团的“末日管理”、“旭日计划”等等,从而为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内外交融、团结拼搏的和谐气氛;而学生的竞争则主要反映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达标等方面,其主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较少有群体的竞争,紧迫感不明显。正是学校教育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之间存在着这些差异,导致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种种偏差。当学生踏上岗位融入企业文化时,往往出现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胜任,而对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制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却不易适应。要让学生在走进企业之前提前适应这样的竞争环境,必须让学生在校期间感受这种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笔者在班级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开展小组竞赛,如针对住校生多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竞赛,通过评选卫生先进寝室,技能先进寝室等活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在活动中,让先进寝室帮助暂时落后的寝室,让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三、尊重学生需要,感受老师的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霍桑效应,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现代企业充分利用霍桑效应,注重人文化的管理,在满足员工各种工作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关注的是满足员工的被关爱的需要,让员工感受到企业领导对他们的重视,从而也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而在班级的德育中,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学生在知识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更多的是心理需要,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问候的话语都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关爱的,生活也更加充满了信心与动力。

因此,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除了关注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情况外,我还在班级里特设了一个“心里话沙龙”,每逢周四中午时间,笔者会召集一些学生,可以是自告奋勇的,也可以是老师任命形成的,大概十几个人,形成一个沙龙,在学校草坪中,可以畅所欲言,把你这一段时间的委屈与不满一吐而尽,不要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带到学习与生活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生中发生冲突的数量明显地降低了,即使学生想发火的时候,也学会了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一类紧急的冲突。

四、立足集体思想,激发创新意识

企业文化的标志是创新,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的海尔集团在创造市场方面采用的是“标新立异”战略,提炼出一些具体理念,比如: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小小神童”洗衣机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开发出来的。按中国的季节,尤其是南方气候,从6月到8月期间,天气最热的时候,也就是洗衣机销售最淡的时候。但海尔经过分析,认为销售最淡的季节,恰恰是销售者最需要洗衣机的时候,每天换衣服多,像上海市,最热的时候,人均每天换两次衣服,但为什么又不买洗衣机呢?原因是换衣服次数多,但量少,5公斤的洗衣机不合适。“小小神童”便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在上海一面世,立即火爆起来,并迅速由上海销售到全国。日本、韩国等也从海尔进口这种洗衣机。因此,要培养新型的技术性人才,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克服学生的从众心理。

霍桑实验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际关系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工程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71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1 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那么以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以及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作为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理论自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自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提出人际关系说以来,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将目光转向作为整个企业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性上来。不再只是关注企业组织生产的原材料和产品,也不只是研究人的自然性,而是对人尊严、自我价值、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需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以往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感交流与自我价值实现和团队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工程企业人员构成多样化、教育背景多层次、需求各异的现状,构建合理融洽的人际关系显的尤为重要。

2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工人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调节人际关系,提高企业绩效。

2.1 梅奥和霍桑实验

梅奥实验提出,随着工作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加重,对家庭和社会的依附感降低,企业机构内部的自发组织必须取代传统的机构对个人进行协调管理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分歧。霍桑实验提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除了基本的自然性需求以外,还要求获得情感支持、归属感、认同感等。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即职工在工作中因共同情感而自发组成的组织具有重要意义。树立新的领导观念,不只是单纯的规则管理,同时要注重职工各种需求的满足。

2.2 需要和激励理论

需要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双因素激励理论。这主要是指管理者不但要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还要制订一系列的计划,并利用该计划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通过发挥主动性来达到一系列的目标,从而满足更高的需求。

2.3 群体关系理论

群体关系理论是指,在企业机构中,尽量减少组织的层次,使各级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从而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融洽合作。麦克雷戈提出的Y理论认为,应该减少对职工的管制,而更多地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以实现工作目标给职工带来的满足感来激励员工。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认为,人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状态是从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正式的组织形式往往把人困在一个“不成熟”的状态里。为了能让职工充分实现自我,尽量打破固有组织形式,给予职工参与多种工作当中去的机会,同时管理者改变领导方式,转变为以职工为中心,让职工承担更多责任,从而能够更多地发挥自我控制等能力。

3 构建工程企业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首先,从企业角度来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多活动,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感。企业文化建设不但是企业生产发展的指路明灯,同时能够影响职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调节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发展、团结互助的价值导向。由于在建筑工程企业中,有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农民工人,只有建立起共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才能把所有的职工团结到一起,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由此在企业价值观的引导下,职工积极发挥自身的控制能力和创造性,提高个人绩效,从而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从管理者的角度讲,管理者要转变领导方式,以企业职工为中心,主动协调职工关系。企业的管理者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不但要协调组织关系使之和谐融洽,同时要激发个人的潜能,使个人绩效得到最大的发挥。工程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常常到工程工人当中去,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困难,解决职工的问题,协调工程中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最后,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多样的激励方式。高效的沟通机制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的管理政策在各级间传达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准确甚至扭曲的情况,影响企业内部政策的实施和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严重时会造成误解。有效的沟通机制,能够让企业职工充分理解公司发展目标和规划,使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能够建立个人与组织共赢方式,比如:合理的奖励制度,不但实现了职工的个人利益,同时使个人为企业盈利作出贡献。在工程企业中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能避免工人错误理解建筑工程细节,减少施工中的矛盾摩擦,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建立多样的激励方式,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工程项目的决策中,使职工能够参与进来,职工的意见能够被听取与采纳。鼓励企业职工参与目标的设立,充分调动其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给予职工表达情绪的机会,使其在工作的不满能够解决,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和效率低下。

4 结 语

目前,工程企业的职工构成多样化,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在工程企业的管理中必然处于核心地位。本文首先在强调了人际关系理论重要性的基础上,然后分别从梅奥和霍桑实验、需要和激励理论以及群体关系理论这3个方面对人际关系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针对工程企业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三点建议。要建立和谐高效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企业在尊重职工个人多种社会性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个人的潜能。与此同时,企业职工要充分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决策当中去,与领导进行及时沟通,形成在企业共同价值观引导下的和谐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