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学实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创新;巧借;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3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根据切身实际教学体会,介绍以教材实验为发散源,对教材实验进行拓展和创新。

1 巧借

“巧借”其实质也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已知的概念、原理或方法直接或稍加改造后借用到其他领域可实现创新。

以医用注射器等的拓展使用为例,将医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乳胶(或塑料)管、青霉素瓶和各种医药瓶等利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开发途径。下面以教材实验为发散源,就注射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拓展利用进行开发,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例1 乙醇分子活泼氢的测定

下列装置(如图1所示)可以用来测定乙醇分子的结构,用足量的金属钠和无水乙醇反应,测出生成的氢气的体积,就可推算出乙醇分子中的活泼氢的个数,从而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在右边的大注射器中放入一颗较大的钠块(保证乙醇反应完全),将活塞推到6mL处。用1mL的注射器用针头准确地通过胶帽向100mL注射器内注入0.4mL的无水乙醇,待反应停止后,记下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VmL(注意冷却到室温,并且要除去6.4mL的体积)。将H2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根据氢气的物质的量与乙醇的物质的量之比,就可以得出乙醇分子中的活泼氢。该反应操作方便、简洁、快速。

注射器还可以用来制备一些具有污染性气体的实验,例如,NO、NO2、H2S等。注射器除了可作为简易反应装置外,还可以代替分液漏斗、胶头滴管、量筒等的使用,并可以用于各种气体的制备和收集,例如H2S、SO2的制备及其相互间的反应等。

同样,在化学实验中,也可以借用其他一些领域的器材,例如:用核磁共振来测分子结构、数字化信息系统、传感器等先进的一些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等。家用微波炉在比较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时,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用微波炉同时加热冰和干冰,会发现冰融化了,而干冰却没有,这会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由于微波炉的加热方式就是利用食物内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分子的取向随微波场高速震动,产生热量,而干冰是非极性分子,在微波作用下没有热量产生,故不能融化。如今,微波化学与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除了仪器等的借用,我们也可以借用许多其他领域先进的理念,如,管理学方面的鲶鱼效应、蝴蝶效应等管理理念,定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这些显示着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起,化学实验不仅仅只关系到化学,更是与生活实际、各个领域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2 改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利用身边易得的物品来进行实验的改进,定会使我们的实验充满乐趣与发现。粉笔是师生接触很多的物品,如果用粉笔来进行简单的实验改进,化学实验将会简单而有趣。

例2 有机物可燃性的性质实验

许多有机物具有可燃性,但是在课堂上却很少做有机物燃烧的演示实验,这里介绍一种简单、可视性强的液体有机物的燃烧演示实验。以苯的燃烧为例:取一支粉笔,将较细的一端沾取少量的苯,另一端用坩埚钳夹住,用酒精灯点燃,看到明亮的火焰,同时产生大量的浓烟,片刻后火焰熄灭,粉笔完好无损。

例3 固体粉末在气体中燃烧的实验

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固体在氧气或氯气等气体中燃烧的实验,都可以使用下列的方法,操作简便,现象十分明显。先将粉笔浸泡在酒精中,再取少量拟做实验的单质粉末放在小烧杯中,将一小段浸好酒精的粉笔放在烧杯中滚动使其沾满单质粉末,然后取出点燃,放入集气瓶中,会观察到剧烈反应。同样的操作也可以用于焰色反应等。

粉笔还可以用在课堂演习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生成氯化铵的固体,教材上是用玻璃棒来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的,如果改用粉笔,取两支粉笔,用小端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使两支粉笔靠近,但不接触,立即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持续时间可达10多分钟,现象非常明显。

化学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微型化学实验 优点 不足 教育改革形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

一、微型化学实验的优点

由于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具有小巧便携、不易破碎、液体试剂在多用滴管中不易流出等优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条件装备自己的化学实验箱。这就为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与可能。实践证明,微型化学实验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有如下主要优点。

1.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验。

2.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可以帮助理解和形成化学概念,可以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盼着上微型化学实验课,做作业、复习或预习等,根本不用教师督促。有利于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3.使随堂实验、实验室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都得以开展。对办学条件较差,缺少仪器药品和实验设备的农村中学,促进了其对化学实验代用仪器药品的开发和推广。能改善实验室环境,可大幅度地减少实验室空气和水体排放污染,有益于师生的健康。操作安全、污染小。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实验中不会造成危险,同时生成的污染物物质的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小。

二、微型化学的讨论

把传统的演示和教学实验由常规方法转为微型化的工作,是推广初期所必须的。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微型仪器的设计和制造的做法,只应是从无到有的启蒙阶段的重点。但是仅止于此是不够的,除去因为更换仪器设备时必然存在的经费问题外,由于对教学的改进作用并不明显,使用者不一定愿意为了熟悉新的实验仪器花费自己的时间,也是一个很现实的原因(不应加以对新生事物不敏感或不重视的责备)。

例如,淀粉、蔗糖水解的实验,书上只有一种方法来鉴别水解产物(即先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水解液的酸性后再加班氏试剂,加热至砖红色沉淀产生)。采用微型实验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重新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来鉴别。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机械操作者,他们必需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结果学生设计了实验方案:银镜反应,实验现象是产生光亮的银镜。由于班氏试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铜,在酸性条件下它首先起中和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还原,因此可先加班氏试剂,再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碱性(加班氏试剂后溶液颜色会变浅,加氢氧化钠溶液后使溶液颜色重新转变成班氏试剂的蓝色即可),再加热至砖红色沉淀产生。这样就可避免加氢氧化钠溶液时需不时测水解液酸性的麻烦。用费林试剂代替班氏试剂操作。由此可见,微型化学实验由于反应时间缩短,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使自己成为实验的真正参与者。这样的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不断的锻炼,这是常规实验无法达到的。

以前做实验时有部分学生由于害怕实验试剂对身体有危害作用(特别是一些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有些试剂由于操作不当还会发生爆炸、烧伤等事故。因此,很多学生做这些实验时常常走过场,既造成资源浪费又达不到实验效果。改为微型实验后,由于试剂用量减少,安全性增强,学生不再感到害怕而敢于放手操作了。如氢气爆鸣的实验,常规实验时学生点燃氢氧混合气体时有种害怕心理。特别是一些女同学,还没等点燃气体就跑掉了,常导致失败。现改为微型实验操作如下:取一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投入已装有3ml水的6孔井穴板中,立即盖上带导气管的盖子,将导气管插入另一孔里的肥皂水中,当肥皂水表面布满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泡后点燃,发出轻微的爆鸣声。实验既安全,效果又好。又如尿素水解的实验,常规实验时由于试管被直接加热,橡皮塞很容易冲出试管口,不小心还会冲到学生的脸上,不够安全。现改用微型实验操作如下:小试管中加入少量尿素和氢氧化钡溶液5滴,装上导管(多用滴管制),导管与试管间插一红色石芯试纸,导管口通到一装有3滴氢氧化钡溶液的9孔井穴板中,稍加热即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当然,微型化学实验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较忽视基本操作的规范性,较少考虑实验中有关的安全因素等。因此,微型实验虽然具有许多优越性,但也并不是所有实验都可用之代替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验的内容、目的、现象和定量要求等进行选择,使常规实验和微型实验相结合,两者取长补短。这样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微型化学实验有它独特的优点,不失为实验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花而受青睐。但它的不足之处也决定了它无法完全取代中学化学现有的实验手段和方法。我们在积极研究、推广微型化学实验时不应过高地夸大它的作用,而应实事求是地逐步引用,以便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青山.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J].化学教学,2008,(2):108.

化学实验范文第3篇

一、常用化学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1.可加热仪器

2.计量仪器

3.过滤、分液、注液仪器

4.分离、提纯仪器

二、化学试剂的存放

1.试剂瓶的选择

2.特殊试剂的存放

三、常见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2.试纸的使用

【归纳总结】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几个先后关系:

(1)制取气体: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2)排水法收集气体: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实验结束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用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

(4)点燃可燃性气体:先验纯再点燃。

(5)焰色反应:每做一次,铂丝应先蘸稀盐酸灼烧至无色,再做下一次实验。

(6)定容操作:先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下1~2cm后,再用胶头滴管定容。

(7)检验卤代烃水解产物中的卤素离子:先用HNO3酸化(中和碱),再加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

(8)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水解是否生成葡萄糖:向水解液中先加NaOH溶液中和硫酸,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观察现象。

3.仪器的洗涤

4.物质的溶解

四、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原理:使封闭在装置里的气体与外界大气形成压强差。

(2)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的措施:①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加热法;②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加水法(液差法);③增大装置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吹气法。

五、化学实验安全

1.认识常用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

2.预防实验安全事故的“五防”

3.常见实验事故及其处理方法

4.实验安全装置

【归纳总结】气体通入溶液发生倒吸的原因:①气体极易溶于该溶液;②气体易与该溶液反应,如SO2通入NaOH溶液;③加热不稳定或撤掉嵩础

六、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

1.冷凝装置

化学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实验;含义;内容;方案

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污染、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环境污染最主要的表现为化学物质的污染。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有力手段。然而,学生通过实验手段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在向环境释放着“三废”,而且自身也处在污染之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必修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要让学生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还在选修模块《实验化学》中规定要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显然,新制定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绿色化学思想的形成和应用。

一、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含义

1.绿色化学是一种理念。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而且进一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实现化学实验室绿色化管理的最基本保障,化学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还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不良习惯。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好场所,在实验课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要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一定要从我做起,从实验室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后就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用绿色化学的理念来设计自己的实验,使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按照美国《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它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绿色化学是“防污染”,环境保护是“治污染”,只有实验过程实现绿色化,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二、开发绿色化的教学内容

要实现“绿色化学”实验,首先必须从源头上制止化学污染物的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实验内容时,不要忽视实验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应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题目的选取既满足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又考虑到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选择环保型的实验项目。

绿色化学实验的设计要求:如果一个化学实验对环境无物质种类改变的影响或物质种类改变量极小,就可说该化学实验达到了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具体有如下几类:(1)化学实验反应中原子的利用率达100%。(2)化学实验体系放给环境的物质种类是环境体系正常组分中所固有的。如放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固有的正常组分如02、N2、H20、C02等。(3)实验体系不向环境放出物质。(4)污染废弃物集中处理后转化为非污染物。(5)在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对不可避免会形成污染的实验尽可能使其微型化。根据不同情况达到上述任一条或几条要求的化学实验可以认为是达到了绿色化学实验的设计要求。

三、绿色化学实验方案

1.优化污染实验

很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会造成大气及水的污染,教师应对污染严重的实验进行优化,使其成为绿色化学实验。例如,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按常规方法,会损坏很多玻璃管、蒸发皿和石棉网,浪费很严重。更重要的是生成的过氧化钠呈烟状挥发到大气中,既污染环境,又不容易观察生成物的颜色。优化以后的做法:用一块白铁皮(或铝片),折起四边成小盒状,将一绿豆大小的钠,吸干煤油后放在其中,将其置于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钠很快便可熔化、燃烧。实验现象:看到钠逐渐燃烧,呈黄色火焰,生成菜花状的淡黄色固体。改进后的优点:生成的过氧化钠基本上都留在白铁皮(或铝片)上,既有利环保,又容易观察到产物的颜色;冷却后取出燃烧产物,将白铁皮(或铝片)清洗干净擦干以备后用。

又如硫酸的脱水性实验,取白砂糖10g,研细后放入小烧杯中,加入1~2 mL水调匀,加入10~15mL浓流酸,小心搅拌,观察现象。此实验由于白砂糖和浓硫酸用量多,其碳化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酸性气体副产物,造成严重的室内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的优化,采取的方法:取2g白砂糖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3mL浓硫酸,搅拌后迅速盖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用大试管代替小烧杯,白砂糖的用量由10g减少至2g,浓硫酸由原来的10~15mL减少为3mL。

反应物用量减少,反应产物用品红溶液吸收,大幅度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生成的碳块儿沿着试管壁向上延伸,既增强了实验的演示效果,又保证了实验者的身体健康。

2.倡导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遇到危险性较大或者伴随有毒、有害物质生成较多的演示实验时,可以借助三维立体画面、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真实情景,还能够节约药品、水电等,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和需要,可以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也可以学校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在Cu与浓HN03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大量N02有毒气体,对实验者危害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该实验改为投影实验,全体学生都能够通过大屏幕,清楚地观察到Cu与浓HN03反应的全部实验现象。

3.推广微型化学实验

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使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小巧便携、不易破碎、抗腐蚀等优点,完全可以做到人手一份,人人可以动手操作。为发展绿色化学实验提供了方便与可能。

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若按常规实验每次需硫粉0.3~0.5 g,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0.6~1 g,而微型化学实验每次仅需硫粉0.02 g,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0.04g,排污量大大降低,而效果也一样明显。

又如,钠与水的反应,向装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小块钠(绿豆大小)观察实验现象。将这一实验改进为微型实验。操作步骤:切割1/2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置于石英尖嘴导管的管口,用小团棉花堵住管口(以免金属钠滑落下来),并将其插入盛有水的六孔井穴板中(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金属钠与水迅速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金属钠球沿着尖嘴导管上升,钠球继而由于重力作用下降,其又与水接触发生剧烈反应,钠球上下跳动,并发出“嘶嘶”的声音,烧杯中的水已经变成红色,说明有碱生成。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尖嘴导管里的空气已被排净,导管内的气体完全是纯净的氢气,此时将燃着的木条靠近导管的尖嘴处,然后移开,发现尖嘴处的气体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此实验的微型化,原料用量减少、安全可靠,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宗旨。

4.改进化学实验仪器,向无污染的方向发展

用密封的成品化仪器代替有毒实验,避免了有害物质的产生。这种仪器和药品可以循环使用,不存在污染毒害。如碘的升华实验,可用碘锤来完成(碘锤的两头向内凹陷,内封有碘晶体)。操作方法:一头滴冷水,另一头在酒精灯上加热因冷水起到冷凝作用,碘升华后凝聚在碘锤上方内壁,在碘锤中部可以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汽,反之也可以。

5.加强排污设备建设,规范有害物质处理

目前许多学校实验室的排污设备比较简陋,处理废弃物的能力不足。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排污设备建设,使实验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小。规范有害废弃物的处理:(1)有害气体的处理。可选用适当的吸附剂吸附,也可安装尾气吸收装置;(2)废液的处理。有机废液可以通过蒸馏、重结晶等方法回收,有害重金属离子废液,可加入合适的试剂或调节溶液pH使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的沉淀物,过滤,沉淀物妥善保存,确认滤液不含有毒物质后方可排放;(3)废弃固体处理。实验中用过的金属,如铁钉、锌粒、锡粒等应经水洗、烘干处理后继续使用。

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按以上方法探索和实践绿色化学实验,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学校化学实验室每天都排放着化学成分复杂的污染物,影响着生存环境。绿色化学实验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作为化学教师,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培养具有环保理念的技能人才,应站在这一化学改革的前沿,持续地去探索绿色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晓红.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硅谷,2008(10).

[2]曹琼瑶.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绿色化学[J].科技资讯,2006(17).

化学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101―0123―01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学科特点,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实验多,而且系统性差等,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1 授课教师和实验员要过好实验关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最有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的主要形式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要过好实验关,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①坚持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实验,切不可只靠实验员准备好。②不要怕麻烦,对实验现象差,成功率低的实验,要反复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演示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

教师过好实验关方面,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在抓好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实验教学计划,传帮带活动,并建立实验教学考核档案,使青年教师顺利通过实验关。②教研组内积极开展演示实验,探讨与改进,对成功率低,在实践中可观性差的实验设立专题共同研讨,大家动手设计实验,改进方案,使得实验效率明显提高。例如:对甲烷制取采用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中加入适量氧化铁,并用座式喷灯加热的方法,使甲烷气体产生平稳。③积极创造条件,协助实验员搞好学生实验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能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新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易于取得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 提高学生实验学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创设趣味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2.2投影演示实验,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下加点水,滴一滴品红、观察现象,效果更佳。

2.3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中学化学开展的探究性实验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很好的素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动手实验和渴望创新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氢气时,介绍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了某些金属与酸(无强氧化性)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氢气的方法,在工业上虽无实用价值,但却是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的极为简捷的方法,设计化学实验是个需要技巧和能力的问题。

3 化学实验设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

(1)熟练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范文第6篇

一、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

1、引导主题:就是旨在设疑创境,激发引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化学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实验能力确定化学问题的层次与坡度,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铺设问题台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迁移。

2、实验研究:目的在于获得主动、具体的感知材料,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来自实验活动的外部刺激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设计带有目标定向的实验方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对象和条件,要求学生遵循合理的顺序和步骤进行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连接和装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作好实验现象的记录,能够准确地、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学生,以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事实与现象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开拓思路、培养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实验事实和现象,提出讨论问题或出示讨论提纲,学生讨论以实验小组(或相邻4人为一组)为单位进行,先是学生闯的自由交谈,互相争辩述理,再是师生共同讨论,此时指定几个学生汇报不同的讨论内容,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以补充完善讨论结果。学生在对实验事实和现象的推理分析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同时使科学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4、归纳总结:是对知识规律系统整理的过程。旨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知识规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推理分析,对新知识有了粗浅的认识,但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且不易准确掌握。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将零星的知识点用一条知识主线串联起来,才能使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5、反馈实践: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过程,旨在运用知识规律,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选择变式或发现式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设问,将知识规律巧妙地隐含在练习题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消化巩固,更在于进一步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问题本质的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创设情景可采用故事、实物、实验等手段,关键是要去设置“悬念”、“疑问”、“障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弄清事理的迫切需要。

2、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指学生为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各种设想。要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化学原理比较复杂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可以在课前进行布置,请学生通过途径先查阅资料,并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

化学实验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探究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笔者针对新课程的要求,进行了探究实验教学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养成了学生的探究习惯。

一、问题解决教学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探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实验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解决教学呢?这里笔者主要采用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探究目的是铁和水蒸气能不能反应,如果能,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在探究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很关键,直接决定着探究过程是否成功!老师可以先讲解实验设计原理,一套反应装置主要包括:制气装置→发生装置→产物验证装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个验证性的实验,首先要解决的是反应物的问题:怎么制得水蒸气?学生提出问题后就开始设想一系列制水蒸气的方法:可以用试管加热水来制水蒸气,也可以将试管换为圆底烧瓶或其它可以加热并利于水蒸气导出的玻璃仪器,另外还可以直接加热一个湿棉花团,最有趣的是利用输液装置提供水蒸气。有了水蒸气接下来是用什么来做发生装置?回忆曾经做过的实验,学生立刻想到在初中做过固体和气体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的实验———H2还原CuO,这个实验与该实验有相似之处,反应物的状态相同,且都需要加热,仿照H2还原CuO用试管或硬质玻璃管作为反应的发生装置加热铁粉,将制水蒸气的装置与发生装置用导管连在一起,接下来是如何验证产物,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铁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是否反应?反应的产物可能是什么?这里再给学生点提示,引导学生观察金属活动顺序表,学生受钠与水反应的启发,联想铁和水蒸气反应也应该有H2生成,设计实验验证产物是否为H2。学生分组思考,交流探究方案,将各位同学的想法综合,得到最优化的实验方案。在本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奇思妙想设计出许多优秀的实验方案,还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实验的安全性!实验中有氢气产生又在加热的条件下,如果点燃酒精灯前不验纯,很容易爆炸,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常规教学总是对实验安全进行说教,说教往往被学生当作“耳旁风”,而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犯错,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任何精彩的讲解都无法代替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提出的方案优劣不一,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越全面深入,设计的方案就越趋于完善,越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

自主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新课程教育理念表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能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地从事各种探究活动。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中应尽可能提供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例如乙烯的实验教学中,用实验来探究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用实验指导理论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利用教材中的家庭实验创设情景,提前布置学生水果催熟的实践活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如何得到这种物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加热分解石蜡油,观察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分析使酸性KMnO4和溴的CCl4溶液褪色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的可能结构,再和已经学过的烷烃比较找出差异性,得出结论。最后评价反馈,写出乙烯的结构,化学式,分子式,说明乙烯的用途。探究实验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转变了传统教学的重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探究习惯,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二版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化学实验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现象 观察 描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去分析、推理、验证和探索问题。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既要有严密性,又要有科学性,往往一字之差,便面目全非,稍有不当,就会产生错误。所以,学生学习化学时就要有正确的观察实验、描述化学实验现象的方法。正确地观察、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1 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1.1 观察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对化学实验仪器,要观察其颜色、状态、大小、比例和构造等;对化学实验装置,要先从下至上、从左至右进行整体观察,在此基础上迅速找出装置的中心部位进行重点观察,必要时还要对构成装置的仪器的形状、大小及其各部分的比例、构造等进行观察。

1.2 观察化学实验操作。要观察实验仪器的持拿方法和使用方法,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方法,观察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1.3 观察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对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要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和酸碱性等特征;对物质的变化,要观察其熔化、溶解、升华、结晶、沉淀、冒出气泡、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燃烧、闪光、发声和爆鸣等现象。

2 观察实验现象要有顺序、有目的。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顺序为:反应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变化时,观察发生的现象;变化后,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按顺序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才完整。

化学实验不同于玩魔术,它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观察实验时要抓住实验的关键现象。如“镁条的燃烧”实验,它的目的是要说明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观察实验时,如果只去欣赏“耀眼的白光”而观察不到有“白色固体生成”,就达不到实验目的。

3 观察实验现象要细心比较。观察化学实验不能马虎了事,粗心大意。尤其是对相似的实验,必须进行细心的比较。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就必须用心观察,否则,就很难分辨出颜色变化的现象差别。再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不细心观察,就观察不到火焰明亮程度的差别,也就得不到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的结论。

4 要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观察化学实验时必须进行思考,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如观察“氧气的制取”实验时,就应想想“为什么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时,为什么先从水槽中拿出导气管然后再移去酒精灯?”。这些问题弄明白了,这个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也就真正地掌握了。

5 描述化学实验现象要注意用词,谨防张冠李戴、表述混乱。在实验中往往出现用词不清的情况:

5.1 “点燃”和“加热”、“高温”不分。如木炭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点燃”而不是“加热”。再如高锰酸钾分解需要的条件是“加热”,不是“高温”,更不是“点燃”。

5.2 “烟”、“雾”、“气”不清。“烟”、“雾”、“气”是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于空气中形成的混合物;雾是液体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小液滴),不通用。比如在描述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时就不能说“产生了白雾”或“产生了白气”而应说“产生了白烟”,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又如“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塞”观察到的现象不能称为“白烟”或“白气”,而应该称为“白雾”。

5.3 “光”和“焰”混淆。“发光”是指固体颗粒被灼烧的结果。如:点燃镁带时产生“耀眼的白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这两个实验现象中都只是发光,而没有火焰。“火焰”是气体或蒸汽燃烧时所特有的现象,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淡蓝色火焰”。“光”、“焰”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6 防止把结论当现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则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虽有联系,但决不能相互代替。描述现象时,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如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成“剧烈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显然,这是对实验结论的表述,而不是对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描述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同样的道理,若将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描述为“有氢气产生”也是错误的,因为氢气是该反应的产物之一,“有氢气产生”是对该实验结论的表述。在该实验过程中所能观察的现象是“锌粒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变小,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