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设问题情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1篇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动力,是成就事业的沃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用字母表示数"(放录音)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以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作为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用字母表示数字的简明性和一般性,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

二、创设开放式情境,培养儿童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传统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针对该问题事先确定一个并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问题的设计也要保证其答案正确或者错误,并且正确答案是唯一确定的,我们称这类问题为"完整的"或"封闭"的问题。与之相对,我们称那些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为"不完全"或"开放式"的问题,这类问题渗透在我们身边[3]。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扩散性的目的 。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工作既要面对全班又要兼顾差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适应数学教学,开放的教学内容就能达到此目标。

因此,设计练习题时我没有片面追求题量,增加学生过重负担,而是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的不唯一。

例如,前不久教学完工程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30天,乙要20天,丙要10天。"要求学生选择条件,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学生可尽自己的水平得出:

①甲乙合作几天完成?

②三人合作几天完成?

③三人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

④甲乙合作完成这项工程的3/4后,余下的由丙做,还需几天完成?

⑤丙先做3天,余下的工程甲乙合作,还需几天完成?

…………

这样开放性的习题,学生能自由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发挥其创造的潜能,并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哪个题,大多数学生能完成3道基本题,优秀生做了5道题,甚至有的学生又给自己出了2道题做。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开放。

开放题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维的积极性、敏捷性、开放性、创造性。如在教学完百分率的应用以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把含糖20%的糖水改制成含糖30%的糖水,怎么办?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糖水中的糖变多──加糖;使糖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可以引出两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到底要加多少糖或蒸发多少水呢?这题通过学生思考角度、思维方法的不同,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这些题都源自于学生生活,设在了新旧知识的增长点上,解决了优生与中、下生个性差异的矛盾,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各自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巩固新知的同时又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教师的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并给予每个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三、创设直观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演示等途径利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探索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如教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提问:"图上关于蝴蝶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了,有的观察,有的动手分白蝴蝶、黑蝴蝶,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上台汇报研究结果,找到了不同的方法:(1)点数出蝴蝶的总只数,有一个一个地数,也有两个两个地数的方式;(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蝴蝶10只,黑蝴蝶5只)后,算出总只数。这样的探究,旨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和探究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 创设操作式情境,培养儿童思维的敏捷性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趣味性;生活性;冲突性;挑战性

“问题自主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教师创设的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获取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不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因此,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上好一节数学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此,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验和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这样进行情境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将近中午,大家又饥又渴,唐僧就叫猪八戒去找水喝。不一会儿,猪八戒就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拿出刀子正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人四分之一个。这时,猪八戒不干了,说西瓜是自己找来的,至于也要分到八分之一个。孙悟空很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唐僧和沙和尚却在旁边哈哈大笑……唐僧和沙和尚为什么发笑呢?”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趣故事或童话世界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时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最佳的结合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让学生学喜欢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要重视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所以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要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生活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无所不在,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位置》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标明的位置,让学生分别说出分别位于北京、福州、台北的什么位置,以及北京、福州、台北分别位于的什么位置。教师可以根据的位置展开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小培养学生喜欢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冲突性

“问题自主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调节手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旧知识背景中积极思维,形成新的知识矛盾冲突,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认识心理趋势,从而产生自主思考、探索、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因此,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如何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课:如何把圆通过类似的方法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因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都是同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通过切割很容易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如何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与学生学过的知识就形成了新的认知冲突。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富有冲突性的问题情境中,能够大胆猜测想象,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验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突破了旧知识的认知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情境创设的挑战性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总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的这些角色更有激情和信心地发挥,从而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特别是学习完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一种自行车的前后轮胎大小一样,而且前后轮胎的位置可以调换,后轮胎属于驱动轮,磨损较快,最多能行驶800千米,前轮胎最多行驶1000千米,一副轮胎(前后轮胎各一条)最多能行驶多少千米?这样的问题极富挑战性,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中,学生的智慧被激活,思维异常活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具有诱惑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3篇

在化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化学课堂知识变得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化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可让学生从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然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式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情境要具有有效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考虑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具有有效性,并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化学实验,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述“指示剂”时,我在课前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画了一朵花,将纸晾干,上课时在白纸上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白纸上显出了红花,实验如魔术般,学生既兴奋又好奇。接着我发问:花是怎么出现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魔术怎样做的?然后慢慢提出指示剂的概念,学生怀着求解的欲望,认真地听取每个知识点的讲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富有趣味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悦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化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以此来引入新课,可增加趣味性,满足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引发联想,使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使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我先讲述了“屠狗妖”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我做了一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情境要体现生活性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化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化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化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培养化学意识。我在每节课中都力求创设出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而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四、问题情境要具有适度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绪状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

五、问题情境要体现新颖性和开放性

新颖性即所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意外之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不同时段对同一知识进行问题设计时,运用变式的方法可以达到所设计问题的新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化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的化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认为:“有效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趣味性”和“适度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生活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开放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只有结合五个方面的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适合教学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教师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才能走出化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化学、探索化学的绿洲。

参考文献: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4篇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与学生相比,教师“闻道在先”,具有知识上的优势。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烂熟于胸,讲起课来行云流水,学生也听得懂,可就是学不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过分提纯,过度包装,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因此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应自觉进行“心理换位”,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眼光和心态去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难学生所难。不要光讲“应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如何做的”,尽量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还原展示,引导学生去思索,从中受到启迪。其次,教师应善于“稚化思维”,即在备课或讲课时,教师应使自己的思维降格,后退到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上。面对一个问题,要有意识地产生一种陌生感、新鲜感,尽管这个问题你已经多次遇到过了,多以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学生是怎么想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是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还应会什么?……要力求做到教学双方的思维活动始终同步协调和谐并进。一些问题如果从教师的思维水平出发,一开始就循着正确的思路前进,给出的启迪与印象,远不如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做错”,然后逐步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来得深刻。

二、优化问题情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实施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主要的、最本质的过程。正如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的是什么更为重要。”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这样做,既可以取得学生思维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和改进教学,也有助于学生迸发出可贵的思想火花,或暴露其隐藏的思维障碍,从而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轨迹,可以通过上课提问、作业练习、考查等方式反映出来,但作为一名教师,不应仅满足于学生思维的自发暴露,而要善于主动出击,采用多种方法,设置巧妙的诱境,迫使学生将潜伏得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暴露出来。

从“自发暴露”到“诱发暴露”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三、教的设计,学的展示

为了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学,简单说,即把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以学生如何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为实现学习的目的提供信息、手段、时间和空间,设计学的形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通过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是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充分展示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轻松愉悦地接收知识。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情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思维过程的。

1、在新授课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思维过程

①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善于通过提问、演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可以采用以下模式: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②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中间阶段,要以例题形式创设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受到问题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向深处,把学生的学习推向。

③课尾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总结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要以课后小实验、练习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把课堂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对所学的内容有个回顾总结,有个新的认识。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5篇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做法: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例如,在教“机械能守恒”的内容时,我将学生带出校园外的一段坡路上,用“骑车自由上坡”的实验拉开序幕: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各挑出骑车最快的一名学生;具体做法 1 在平路上加速,至坡底停止加速,使自行车自由上坡,做法2 由坡顶使自行车自由下行至坡低;问题1平路上加速,___能变大,至坡低做法 ___最大;自由上坡时,___能逐渐变小,___能逐渐变大。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1)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2)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3)乒乓球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4)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5)“嫦娥一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例如,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读文章、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6篇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一、故事法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趣味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童话故事接触比较多,通常对童话故事、小动物很感兴趣,若是将教材中生硬古板的数学问题设计成小故事或是小童话,用童话故事中的主角或小动物作为问题的主人翁,使学生仿佛进入到美妙的童话世界,就能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讲《准备课》(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时,讲到“比多少”时有一个问题是“还可以比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前准备了一张海报,上面印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做游戏的图案。我把海报展示给学生们看并问道:

“同学们,你们认识海报上的人吗?”

“认识――”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

“他们都是谁?”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

“那你们都听说过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听说过――”同学们显得更兴奋了。

“我们看看这张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正在做游戏,对不对?谁能告诉老师,白雪公主和小矮人,谁更高?谁更矮?”

许多学生抢着举手,有几个甚至手都来不及举,就大声喊了出来:“白雪公主高,小矮人矮!”

“对了!”我因势利导说,“其实可以比较的不只是多少和大小,还可以是长短、高矮,对不对?”

同学们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比较,他们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游戏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除了童话故事,小学生的另一大爱好就是做游戏。将问题情境设计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参与其中,获得游戏的乐趣,同时还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并寻求解决疑问的知识、方法和途径,实现主动学习。这就是教学常常提倡的“寓教于乐”。

例如,我在讲授“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时,许多学生觉得我讲的知识枯燥、难懂。即使我拿着一架模拟的时钟不断调拨时间,让学生辨认这是几点,学生们还是不领我的情,有的在开小差,有的东张西望,回答问题也不积极。见此状况,我马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然后规定游戏规则如下:其中一个小组上台用自己的两个手臂来当时钟指针显示时刻,另一组的同学依次回答时钟显示的时间点(一个负责说,一个负责写),读或写正确各加一分,读或写错误各减一分,第一组为第二组调时间,第二组为第三组调时间,第三组为第四组调时间,第四组为第一组调时间,我做裁判。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最低小组则要接受小惩罚。同学们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进入全神戒备状态。经过一轮紧张的游戏,学生们不仅将这节课的知识都很好地掌握了,甚至超额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会读写整时半时,更由于负责调拨时钟的同学为了难住其他组的同学,迫使同学们学会了读写其它的时刻。

三、悬念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欲望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利用这一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制造一点“悬念”,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教师,我们就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尽可能多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在讲《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时,在认识了11-20这十个数字之后,我们要讲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加法。这节课所讲的知识比较难,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说: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大家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数手指。”有个学生答道。

“对了。今天我们要学20以内的加法,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

“数小棒。”有个学生脱口而出。

“加上脚趾。”又有个学生答道。同学们都笑了。

“嗯,这些都是好办法。但是老师还有更好的办法。你们想知道吗?”我一脸神秘地说道。

“想――”全班同时答道。于是在学生们的期待中,我很顺利地把这堂课的内容讲完了。

四、生活化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将问题情境生活化,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讲《6-10的认识和加法减法》(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时,由于这是一个难点和重点,为了不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和枯燥,在开始上课之前,我先跟同学们“寒暄”了一下。

“同学们今天都吃早餐了吗?”我问。

“吃了――”同学们回答得很齐。

“张三同学,能告诉大家你今天早上吃的是什么吗?”我点了一个同学问道。

“面包、牛奶和鸡蛋。”张三不假思索地答道。

“很好。假如一个面包3块钱,老师给你10块钱,请问你应该给老师找回几块钱呢?”

张三想了一会儿,没找到答案。于是我又问全班,

“有同学知道答案的吗?”

“老师,是7块。”有预习过的同学回答道。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答案对吗?”

全班都沉默了。于是我微笑这示意这两位同学坐下,说道: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看看到底是不是应该找回7块。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以后我们就可以帮妈妈买早餐了,大家说,好不好?”

“好――”在一片响应声中,我们很愉快地开始了这次教学旅程。

五、结语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比较差,同时理解能力也较为有限,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所列举的四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几种。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富有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王健.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问题情境 兴趣

一、问题情境与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 在学习燃烧条件时,我先演示“水下白磷燃烧”的实验:

先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待白磷熔化,用一支大试管垂直倒插入水中,罩住白磷,可见白磷发火燃烧,形成白烟,不一会儿,白磷就熄灭了。取出试管,口朝下抖动片刻,再插入水中,罩住白磷,白磷又发火燃烧,形成白烟(可以重复操作直到白磷耗尽)。每当我重复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紧盯着水中的白磷,一颗颗原本平静的心又被激荡起来。接着我问学生: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热水下的白磷为什么能燃烧?从化学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答案。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 在学习“蛋白质和维生素”中蛋白质知识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对蛋白质的来源、作用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我引入了如下问题情境:

(1)当我们把鸡蛋或鸭蛋储放在冰箱里时,蛋的大头朝上还是朝下?是直立还是横放比较好?为什么?

(2)冷藏一段时间的鸡蛋或鸭蛋一旦出库放置是否更容易腐坏,为什么?

(3)煮熟的鸡蛋或鸭蛋的蛋黄表面往往呈现灰色,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腌制的咸蛋在蛋黄表面会出现黄油,这是什么原因?

(5)把一个鸡蛋小心地放入装有食醋溶液的大烧杯中,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3.聚焦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 在学习“化学与材料”时,我先运用图片向学生介绍众多的新型金属、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然后结合资料所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思考:

(1)哪些事实可以说明人们在对材料的利用时,经历了直接采用天然材料、加工改造天然材料、合成材料的过程?

(2)在我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材料中,有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合成材料,哪些是复合材料?

(3)有人说,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并非现代才有,在古代、近代都有复合材料的发明,许多复合材料现代还一直在使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4)现代人提出要回归自然,甚至拒绝使用合成材料,你认为从环境保护和健康的角度看,使用天然材料是否比使用合成材料好?

4.通过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 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传说:据说,在印度尼西亚某荒岛高耸入云的大山的山脚下,有一条细长的峡谷。很久以前,有一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带着一条狗,从这条峡谷中通过,还没走出山门,他带的狗突然晕死了,为什么突然死去呢?当他蹲下来想看个究竟时,没过多久自己也晕过去,再也没有起来。后来的探险家发现这条峡谷中有不少人和狗或羊的尸骨,人们对这条“死谷”望而生畏。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进入峡谷后狗和羊都死了?为什么人站着安然无恙,蹲下来反而会晕过去?学生很惊奇,急于解开谜团,积极参与探究。

5.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 在学习石灰石时,我运用图象、Flas的形式,将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煅烧石灰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接着提出问题:诗中表现了作者清白做人,不畏权势,刚直不阿的高贵品质。你能从化学的角度阐述其中包含的化学原理吗?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点

1.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提出问题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问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提出问题要有操作性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8篇

一、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事先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汽车模型,上课时,同桌合作操作汽车,进行单车行驶、双车相对行驶的活动。在进行了几次操作之后,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我第一次采用这做法时,发现全班学生一下子提出十多个数学问题,很多学生不需要老师提示、说明、讲解,就能正确、迅速地解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还把解题的策略、算理表达得清清楚楚。惊喜之余,我借一个班级又上了这节课。这次,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对于“两车经过几小时相遇”这个问题,我没有让学生口答,而是要求学生直接在练习本上解答,发现大部分中下等生也能求出正确答案。课后,我找几个学生座谈,学生说:“我能提出这个问题,自然就会解答。”“××同学能提出这个问题,我能不会做吗?”“我在推汽车时,就发现两辆汽车是怎样行驶的,要经过几小时相遇。”……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学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激起学生探索、获取新知的强烈欲望。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

如果数学问题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就会觉得这个数学问题亲切、有趣,并乐于探究,有助于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我利用一次卫生大扫除的活动创设了问题情境法。我说:“前些天,学校组织了一次卫生大扫除,谁记得我们班是怎样分工的?”学生抢着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全班42位同学,留下10位同学打扫教室卫生,5位同学帮助隔壁班的同学打扫卫生,其余的同学打扫公共卫生责任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个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

如果学生面对的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其思维能很快地与生活经验对上号,激活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产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从而形成各种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发现新知,建构数学模型。

三、创设原始性问题情境

创设原始性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地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的一些情况,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为学生提供原始的材料,在动态中生成,便于学生探索新知的情境。比如,我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时是这样做的。我说:“教师看到××同学用的那支钢笔既便宜又好用。××同学,请你告诉大家,那支钢笔多少钱?”“谁能把‘一支钢笔5元钱’在黑板上写出来?”“老师想给我们班3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一人买一支,要买几支?”“谁会写‘买3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在学生解题的方法之后,再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然后,让学生自编以日常生活中购买东西为素材的题目并解答。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发现“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及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

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创设问题情境积累可资利用的资源,再加以开发和发掘,为教学服务。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价值,也体会到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必须做到:

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要耐心地期待、及时地引导、有效地点拨、积极地合作,真正做到师生民主、和谐、互动。

2.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尽量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且具有激趣性、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