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坚持与时俱进凸显育人为本

作者/王爱忠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王爱忠

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现已正式公布。它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实施建议,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也是思想品德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那么,基于哪些原因修订《课标》?相对现行《课标》,修订后的《课标》有什么明显变化?结合对《课标》的学习研究,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日俱增,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正在世界上树立起一个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些都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在于他的知识与技能,更在于他的思想品德。没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力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统帅的人是盲目和危险的。而“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宗旨的《课标》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这就要增加科学发展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其中、完善“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民主与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未来的主人。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也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人们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修订前《课标》内容中,法律内容总体偏少(约占25%左右),相对于法治社会中一个公民所需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而言,还有相当差距,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法律的教学内容。

平等的权利义务观,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法律崇尚平等,保证平等。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是平等的社会主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做贵族和主子,也不做奴隶和奴才,而是要做具有现代民主法律意识的公民。因此,课标增加了“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容。提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活动建议”,意在强化、强调、突出“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重要法律原则。原文中在“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后增加了“加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内容。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保持一致,又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内容、新要求,更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这是公民的责任。公民对国家履行义务,是国家繁荣强盛、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在当代社会矛盾突出、危害国家安全因素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强化公民对国家的义务很有必要。因此,增加了“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的内容。

环境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多发,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此次修订增加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有助于初中学生增强规则意识,与他人平等相处、与后代人平等相待,领会享受权利就要履行义务的道理。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并将之升华到爱党、爱国、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

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实际,这次《课标》修订,“我与国家与社会”的部分也增加、修改了不少内容。比如,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良莠不齐、具有放大效应等特点,而现实是我国有五六亿网民,包括了大多数初中学生,这就要求有个合理、正确利用网络的问题,有个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新增加了:“网络的方便快捷,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也让学生更深刻更及时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制约我国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现实的国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增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课标》相关内容修改为:“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针对现实生活中学生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鄙视体力劳动的问题,《课标》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其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有分工,但都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各行各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做为中学生要尊重各行业的劳动者,平等看待职业,将来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是心灵的家园,民族的血脉。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固本强根,就要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就要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济全球化同时要求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沟通对话。我们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尊重各民族人民的实践和创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就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增加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和对话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对外交往的平等主体,我们也应具有全球意识与观念,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增加了“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体会时代精神对年轻一代的要求,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内容。

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凸显育人为本

思想品德课程从本质上说是德育课程。从《课标》“前言”的表述,到“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基本理念”的描述、“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达、“课程目标”的定位、具体“内容标准”的调整完善,建议的实施可以说教育均指向品德观念、公民意识、生活态度和行为要求,彰显着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加强品德教育的意图,凸显了“育人为本”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课标》的修订,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确立初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关系依次构成了课程的三大内容版块。每一版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内容。体现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逻辑上显得更加科学、合理、自然、流畅。《课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行为实践,以学生视觉,呈现一个真实的逐渐扩大的世界。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学生道德践行。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学科的本质属性。初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和实践的认识逐步形成的。《课标》坚持以初中学生逐步成长为主线,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载体,要求创设生活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学生良好思想方式与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品质。《课标》共有36条活动建议,其中新增加达14条,多数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其目的是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切身践行中提高道德学习与践行能力,从而在实践中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尊重自然,关爱生命,促进学生与自然、家庭、社会和谐。在《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有关“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课程目标的要求,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关注。对于青春期现象,修订稿采用了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对于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课程内容中增加“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和“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的活动建议,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爱。增加“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和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观念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13-02

2014年11月14日,云南省教育厅下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调整后的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的通知》,在附件《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第四部分第(三)条中规定: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原始成绩,通过一定比例折算量化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数。1.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学科卷面分值均为120分,按实得分的100%记入高中录取总分。2.物理、化学和体育3个学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00分,分别按实得分的80%、50%和50%计入高中录取总分。3.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

一、认真领会,转变观念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功能和任务,才能真正领会《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的精神,才不会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浪潮中感到困惑和迷惘。

《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的出台,并没有违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正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正确解读。《方案》中指出:“为了引导学校全面有效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省教育厅对原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直行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和优化。”“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面衡量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量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水平考试。”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学业水平考试,其性质是学科学习的达标考试,并不是选拔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目的是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值中占10分,并没有淡化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也没有弱化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和德育性,而是以考促学,减轻学生对知识的背诵,解放教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让教师放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真正达成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和德育。

二、更新理念,提高实效

1.研读课标,精心备课。《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2.联系生活,学科融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最鲜明地体现“德育为先”的课程。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进行了探索。

一、树立大教材观念,找准教材中的德育立足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也不是惟一的学生学习资源;而是首先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根据课程总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教材”,并且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要及时、恰当地补充新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资源。

(一)吃透教材,从教材中选择适当的德育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渗透着德育功能。要想真正实现这些德育功能,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教材本身凝结的德育价值,并认真细致地分析、领会,结合国情、校情、生情找准德育结合点,融合重大时事整合德育教育点。如在七年级《学习新天地》一课中,我从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入手,介绍经验,确立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数初中学生的好胜心和上进心又是很强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与事,更能激发他们的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选择恰当德育点的目的所在。

(二)拓展教材,从重大时事中挖掘德育教育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一门集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仅靠教材作为我们中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从 “教材实际”出发外,还要积极开辟新的领域与途径,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延伸或拓展。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利用重大时事来发挥其德育功能。笔者认为:第一,站在中学生的思维角度,联系社会热点开展;第二,采用多种形式去开展,如开展课前5分钟“时事评论”、举行时政新闻摘录或剪贴活动、进行“社会大课堂”的展示活动。第三、分析时事时要注意紧扣教材,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注意利用广州市《中学生时事小册子》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初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思想品德课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真正的德育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的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应与学生内心相联系。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就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兴奋点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讲的“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亲自经历的生活、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的生活。在对 “当下的、即刻的、正在进行的生活” 关注和实践过程中,让我们的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搭建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生活的桥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置身自己的生活情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在反思感悟中践行”,从而澄清认识,升华情感,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例如:在探究《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时,笔者在课前指导学生观察横沥水道、各村河涌的污染状况,向老人打听横沥环境的历史状况。上课时,问题刚抛出:“横沥以前是番禺有名的水乡,现在的水质怎么样?”同学纷纷展示从河涌装的散发着臭味的污水,讲述自己所在村的河涌状况和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当有同学讲到在“广州纸厂”、“绿由公司”等落户横沥后,横沥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鱼虾多样变成了“臭鸡蛋”气味冲天、河道里鱼类减少、甚至是人人自危的可怕的情境时,同学们更是激动万分。他们都真切感受到目前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接着大家共同探讨污染的成因、解决方法,最后,甚至有同学提议要给市长写一封信,反映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希望市政府能够重视环境保护,还人们一个可居、安居,让人们乐居的生活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以“生活案例作为依托”,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品、通过音乐、使用漫画等来创设生活情意,使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实现德育生活化,最终让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力。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德育在学习中深化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只有当孩子们有了情感上的体验和感化,才会对特定的价值观有认同并心悦诚服。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通过“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辩证思考”三个阶段来建构“体验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相爱相亲一家人》时,笔者就开展了“假如我是妈妈”、“假如我是爸爸”等角色转换的假设对话,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到底是父母过分要求,还是自己没做到最好?自己屈服父母的严威,还是说服父母的过高要求?通过这样的情景模拟学习,让学生自己“回忆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取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由于真善美在不同年龄段所需的教育是不同比例的,对于初中生来说,真实、真诚更是他们渴望的东西。真实是创造思想品德课教学魅力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讲授《自强》时,笔者不仅选择了一些众所周知的道德模范,更从本校、本班的同学中挖掘具有自强精神的榜样,让学生发现自强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存在着。在整个过程中,都以“真诚、真实”贯穿其中,这无疑增强了知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也给了学生实现自强人生的动力。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榜样教育提升德育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挑战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及教育素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敢于并善于接受这种挑战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让自己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组织讨论、对话的能力,并懂得根据教材中每个部分的德育目标,选择科学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在本人看来,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教师要甘守清贫、不受社会上的“功利思想”干扰、坚守信念、无怨无悔;第二,严格自律、具有博爱之心,勤于育人,;第三,夯实基本功、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加进修培训;第四,注意自身的形象,要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如,教师应端庄大方,以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让学生体会礼貌礼仪魅力;以微笑的面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令学生感悟民主平等的真实内涵……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为学生做出示范。这些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善良品质高尚情操的一种楷模和示范,更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学会做人。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向初中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恰当地从思想品德的“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能。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晓东等编著.《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M].

[3] 李敏.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研修班.2012年4月在

东莞的讲话精神.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程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08

思想品德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之一,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由于思想品德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和理论性教学特征,学生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同时,很多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普遍停留在机械式记忆的浅显层面之上,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如何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成为该门课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教学效率,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深入而全面的进行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和探讨,还可以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那么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的展开课程教学,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教学,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时,应该从自身做起,扩展自身的思想品德课程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教学要求和更为严峻的教学挑战,这就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断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顺利有效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适应新的时展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材料在课程教学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和支撑性教学作用,不断加深自身对于思想品德教材的研读和整合,深入而全面的挖掘教材中具有的教学内容和思想品德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自身对于教材的熟知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主要分为正文部分和小字部分,@两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相互依存、互相补充的教学功能,小字部分是正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剖析,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和注意力集中在对于教材中的正文部分的讲解和分析,而很少对教材中的小字部分进行研究和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改进自身对于教材的研读水平,全面的掌握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教学组成部分,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备。教师还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教学敏感度,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教学表达能力和讲解能力,向学生更好的传达出思想品德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涵和教学核心,提升自身的课程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明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课程教学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指明方向,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知识点较多,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往往难以准确的把握和抓住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难以深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进行体会和感悟,从而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率,使课程教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设置,并且将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精神,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的认识到,通过这堂课程的教学讲解和学习,应该学会和掌握哪些思想品德知识,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从而突出课程教学的指向性和针对性,避免课程教学时间的浪费以及学生课程学习精力的消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真正的深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不能过于追求教学形式,而是关注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感知,不断提升学生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时,所具有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的培养和提升,使思想品德程的教学内容真正打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有所触动,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其自身的教学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境;兴趣;理论

新课标在中小学实施以来,各门功课都面临着改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思想品德课程的任课教师要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提高学习主动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学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提高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性思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体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情境教学设置,充分利用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的具有启发性的事例进行情境教学氛围的设置,创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故事情境,既可以活跃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在进行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角色与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创设了以下几种课堂情境:有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指责;有的学生的父母经常深夜打麻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休息和学习,引起了孩子的愤怒和厌恶;有的行人在过十字楼口时,不遵守交通规则强行闯红灯,受到了交警的警告和批评。从这些情境中自然地可以看出,学生、家长、行人虽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却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使学生明确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不承担与社会角色相应的责任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促进了其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如何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应该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师应该利用学生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在课堂的导课部分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在课堂导课部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兴趣培养之外,对学生上课兴趣的培养还应该贯穿课堂的始终,在平时思想品德课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中涉及的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方法来练习,如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事情的背景等,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公平合作”这一课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导课教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与同学或者他人合作的生活事例,有的学生通过和同学的合作取得了成功,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学生与学生合作不尽如人意,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和无奈,那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发言,引导学生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合作过程,分析这位学生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从而调动大家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由于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因此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新课标对思想品德课程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和相关原理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有关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进而发展和完善政治观点和理论。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积极实施,很多地方对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这种考试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智能,同时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在考查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结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对学生以往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单纯依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是一种教育模式上的转移引导,对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导课部分还是其他教学环节,都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 情感作用

中学的政治课给人的印象总是“沉闷、枯燥、乏味”,即使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政治科教学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情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还是摆脱不了给人的这一不良的印象。因此,“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为了摆在所有初中政治科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

一、成因的分析

为什么在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仍然会给人一种只会讲“大道理”,课堂沉闷,内容乏味的感觉?为什么在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学生仍然提不起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授课被视为现所当然的事情。而在教师讲授思想品德课内容的时候,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考试、成绩、课时等。家长对子女的成绩过分在意,学校也有升学率的压力,学生夹在家长和学校之间,也不得不为了考试成绩而去学。因此,课堂上,学生为考试成绩而去学,学得辛苦也学生没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为考试升学而“逼迫”学生一定要记下知识点。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只注重知识记忆的考查。于是出现了一个现象:学生学得辛苦、学得没趣、学得乏味,却不得不学;教师也教得辛苦、教得无耐、教得意兴阑珊,却只是一如既往地教。

这样,要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就成了一大难题。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要求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作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要求“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授课,不单要在课内――课堂之上进行,而且更要在课外――课堂以外,生活之中进行。要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去学习、体验、感受、践行,从而逐渐造成和发展自身的思想品德。

三、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学生在学习上是否成功,是否有成绩,往往并不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的智力因素决定的,而是更多地由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的非智力因素所决定。

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少年再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上,他们尚未能像高中生或成人那样比较理性地去分析事物,然后比较好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既定的目标方向而不懈地努力。他们也会为自已制定一定的目标,如学习上的某一目标等,但他们的行为却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们的喜好所影响。在某些他们不是很感兴趣的科目上,在意志不是很坚定的情况下,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半途而废。

四、寓情于教,能让学生爱上学习

由上述分析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重用。而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在长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情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虽然并不是直接起作用,但却有着非常明显的间接作用。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不但在课堂之上,也在课堂以外,把情感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之中,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建立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老师

初中学生如果喜欢一个学科,就必定会先喜欢这个学科的授课老师。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初中学生能够在不喜欢,甚至讨厌一个学科的授课老师的情况下,还能很喜欢这个学科,把这个学科学得很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就必须先让学生“爱”上授课的老师。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相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如此。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使学生能“爱其师”,就必须先让这个老师“爱其生”。一个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与学生民主平等地对话的老师往往最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尊重和爱戴。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要求,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包括在课堂内外运用各种口头语言、面部语言、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学生的感情世界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支持、信任、爱护和尊重。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进而爱戴该老师。

2.创设灵动的课堂,让学生“爱”思品课

初中学生常常想在成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成熟”,然而却仍然摆脱不了“大孩子”的特点。陈旧的教学方法会令初中学生昏昏欲睡,理论道理一串串会令初中学生头脑发胀。只有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特点,精心设计灵动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把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争论,鼓励学生质疑,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致高昂。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不单单在教室内。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但有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更重要的,还要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有所体验。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须要在教室以外,让学生以行动实践去体验教学的内容:如对自身的客观评价、对父母的感恩、对同学集体的情谊,对他人的尊重等。

通过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初中思想品德不再是单纯烦燥无味的文字和理论,而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能回归于生活的实际。这是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的关键。

3.运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乐于学思想品德课

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只会使学生,尤其是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分数没错能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一种激励的作用,但是仅限于学习成绩不错或者时有进步,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而对于一些成绩常常不理想,心理承受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则不然。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正确评价学生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不但在学生的知识能力上有所要求,还要求学生能做到自尊自信、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勇于创新、有责任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情的要求。因此,初中思品教师应在课堂内外,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尤其对上课时常不专心,课后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只是骂,而是对其引导,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他们。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评价,如若他们头脑灵活,上课能答问的,不管他们的答案是否完全正确,也作出正面的评价,这必能使他们内心产生巨大的满足,长此以往,就算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将会乐于学习思想品德课。

4.发挥教师语言魅力,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很难想象,初中学生会爱上一个连话也说得不明不白的老师的课,一个有活力,有吸引力的课堂,总是离不开一个上课有语言感染力的老师。事实证明,当思品老师以富含感情的语言讲述一个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的故事时,常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思品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言语讲述一个寓言故事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思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效性;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但是,在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也充斥着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思想,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人们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接触广泛而迅速传播的网络媒介,受到这种负面消极思想的影响则更为剧烈。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与演变,无疑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产生严重影响,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依据

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思想品德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已有的学习认知水平而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能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有效果、高效率、高效益。有效果就是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既定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相契合,即为课程教学有效果;高效率强调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高效益突出强调,经过教学活动后,既定的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有效果、高效率、高效益是判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依据。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必要性

第一,从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性质来看,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阶段学生所面对的学习、生活为出发点,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为落脚点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课程是在于其具有思想性、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的学科特征。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既具有比较宽泛的学科背景,同时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第二,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目的在现实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一般的政治生活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二是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以,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不懈追求的方向和努力实现的目标。第三,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缺乏实效主要表现在针对性、时效性、丰富性三方面的缺失,进而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缺乏针对性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能依据教育对象即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特点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能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教学实效性更是无从谈起。缺乏时效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所用的案例、信息过于陈旧,脱离于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难以引起学生的感想和共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缺乏丰富性,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课堂形式仍然拘泥于传统,很少通过图片、音频、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形式单调,课堂气氛乏味枯燥。正是由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丰富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衰减,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三、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应对措施

首先,教师要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并且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性质与教学宗旨。明晰学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备学情,备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明确教学目标,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主线,着重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倡课堂教学民主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真实需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身边发生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议题,在课堂中开展积极主动,形式多样的讨论探究学习,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切实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再次,在日常教学中,倡导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采取开放式体验教学。开放式体验教学表现为:教学方法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在开放式体验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把握体验的机会,进行热烈而有效的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主学习探究的乐趣,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完善相关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往的评价模式过多的强调教师的量化考核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与开放式的体验教学并不吻合。因此,学生根据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组内同学互评;也可以通过小组间展示交流,进行小组间的互评,等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新型评价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小组、主题课堂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

[2]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初中思想品德;思想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急需学校对其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执教初中思想品德多年,愿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开发和利用学生原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实施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一理念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有利于高效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

对此,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状况”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回忆日常生活中人口数量众多带来的种种不便。这样一来,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社会活动实践”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感悟,获得深刻的道德认识,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践行能力。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如,学习完“我与国家和社会”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便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各个社区内的残障人士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为基础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如此一来,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我”与国家及社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而且这一社区公益活动又着重对其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进行了培养与发展,真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