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缺失

道德缺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道德缺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德缺失范文第1篇

关健词:道德道德缺失表现对策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五、六千年,而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她贯穿古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较大的社会利益。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百年来却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原因在于,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强,文化就先进的错误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缺失了。

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只是间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反被中国人继承了,如重男轻女、官本位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再如儒家学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原则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使人们自然形成崇尚权利的意识。同时,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也使得人们交往的圈子狭小,社会公共意识淡薄,自私保守,缺乏创造性思维。

人类没有抽象的道德,人类所有的道德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要想提升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巫需拯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2.健全道德建设中的制度机制

唤醒人们的良知,养成人们的善恶道德理性,形成正确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仅靠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加强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因为只有提供一套公正、健全的制度机制系统,并将基础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经法定程序予以权威化,这样才能为人们划出行为的界限,使之明确道德行为选择的合理空间,促使个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充分考虑可能招致的利害得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一方面,我国法制不健全。由于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造成对违法违纪的败德者惩处力度不够。例如,对制假售假,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上述规定可知: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者而言,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执法不严,执法弹性过大,出现“以党纪代替法律处罚”的现象,从而使法律丧失了尊严。司法人员、政府官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他们负有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义务。连这些社会公正的守护人都为了私利而弄虚造假,那就证实了公共权力的霉变、腐烂,社会诚信则将化为云烟。权大于法,使法律臣服于公权,整个社会就会导致出现“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的不良后果。

道德缺失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 道德缺失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68-02

一、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网络道德绑架现象

大数据时代使得信息互通共享、公开透明、及时反馈。随着微媒介、自媒体规模的不断壮大、日益完善,网络热点事件持续发酵,成为全民关注的头条焦点。[1]然而,部分网民有盲目从众、随大流的心理特点,他们通常会从自身角度出发,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热点事件妄加言论,并且大量转发跟帖,制造网络混乱现象,对热点事件的当事人及参与者进行人身攻击,触犯道德底线,甚至违犯法律。例如,在2015年8月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各界明星纷纷捐钱筹资救灾。同时,舆论也掀起了一场“逼捐风”,中国首富――阿里巴巴总裁马云首当其冲,不少网民在微博留言“首富至少捐一亿”“不捐不是中国人”。诸如此类的言论实质上是道德绑架,强迫公益慈善,是网络霸凌现象。

(二)网络诚信缺失现象

电商、网络支付、海外代购等这些网络附加产品为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诚信问题。比如,网购假冒伪劣产品,实物与产品描述不一致;黑客袭击公司企业内部网站,盗取商业机密,进行网络信息诈骗;网聊征婚交友虚假信息;网络剽窃他人成果为己所用等。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十以来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一些网民不计道德和法律后果的行为,使得诚实守信面临严重的挑战,这些因网络引发的诚信缺失给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

(三)“网络水军”现象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以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若要为一个企业炒作,他们会事先分析网民的心理,按照愤青、仇富、同情弱者等因素制作网帖。[2]他们用言论去引导舆论,恶意竞争,破坏市场秩序。例如,国内闻名的“蒙牛陷害门”“霸王洗发水致癌门”“封杀王老吉”等事件,利用网络水军,通过网络媒体传播负面消息,进行攻击诽谤。尽管有的企业利用网络水军策划宣传,但也有过度炒作现象,使用不正当手段参与竞争。例如,淘宝网的部分商家雇佣网络水军进行产品质量好评刷单,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明星雇佣网络水军进行炒作涨人气等将个性事件演变成共性热点事件。过度炒作将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不利于互联网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四)拜金主义现象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也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最近,网红作为一个与时尚、品位、奢侈的代名词横空出世。一些网络流行语如“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国民老公”等传播错误价值观,诱导网民一切向“钱”看,过度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唯钱、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二、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网民个人层面

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新高765万,加上2015年未就业的数量,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6年国外某知名网站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全球排83名,这与国内激烈的竞争、人均收入及环境舒适度有很大关系。网民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挑战。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导致部分网民沉溺网络进行情感宣泄,对国家、政府、社会进行语言报复。把自己糟糕的境遇归结于社会黑暗,以曝光出来的极少数官员贪污受贿、公职人员的个例以偏概全地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给网民造成精神污染。

(二)网络媒体缺乏约束规范

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和人的道德运动方式。2016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了禁播令,责令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剧下架。文化部关于《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条例,针对网络同一谣言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可以入罪。网络虚拟的第三世界,缺乏现实生活的监管,呈现出自由且杂乱的状态,这些会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网民的思维方式,影响其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

(三)网络舆论过分追求功利

互联网拉近了普通人与偶像大人物之间的距离,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网络红人,这刺激着更多的人利用网络舆论,造势包装自己,蹿红网络。2016年2月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引起了网络就城乡差异、地域歧视、婚嫁观念等热门话题的全民讨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一些网络舆论为博眼球,追求利益,批判当事人爱情观,利用支持草根农村,进行网络表决站队,受到追捧,从而牵制舆论导向,进行圈粉获得大批关注量。后来该事件经网络部门证实,纯属虚构,发帖人仅为了宣泄个人情绪。网络舆论追求功利的心理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络秩序。“一夜成名”“圈粉无数”“路转粉”等,这些短时间内蹿t看似不可能的举动,在网络空间会变得皆有可能。一些网民为了捧红自己,歪曲事实,利用网络舆论,抢占先机,这与我们所倡导的网络道德是相悖的。

(四)社会方面因素

一方面,“互联网+”催生了各领域的互联网信息大战。面对民众对信息的疲劳期,需要捕捉热点吸引眼球,这难免会使一些人为了热点而去制造热点,违背网络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从社会教育体制来说,我国当前教育偏重应试,而忽略了实践技能及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育课,依靠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老套,对道德法律方面知识的普及差,应用型不强。遇到问题时,民众缺乏相关的应对策略和技巧。

三、针对网民网络道德缺失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网络道德观教育,发挥名人榜样引导作用

道德观教育是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网络道德观仍是道德观的范畴。道德观教育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其目的在于教育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公民克己奉公、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品格。更新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其方式,增添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块,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所提倡的“诚信慎独”“知行合一”等时代精髓同样适用于当代道德教育。微博、微信、Facebook(脸书)等社交网站,各个领域的明星精英等公众人物有较大的关注量,粉丝较多,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影响力,发挥名人的榜样引导作用,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湖南共青团聘用人气组合成员张艺兴担任宣传工作推广大使,艺人张艺兴拥有上千万粉丝关注量,且大多数是“90后”“00后”的新起之秀,张艺兴积极向上、正能量、热衷公益的行为会给青少年以正确的引В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榜样看齐则会产生积极的正能量。

(二)引入大数据技术,把握网络舆情导向

将大数据引进网络舆情的分析,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变革舆情监控思维、改变舆情研判方式及变革舆情数据分析技术。对于网络热点利用大数据分析各方面的网络舆情,及时依据收集监控的信息进行研判、疏导与处理转化。此外,依靠智能监控系统,专业的处理模式是专业团队+人工智能。随着EB到ZB时代的到来,我们更需要应用网络大数据进行专业的舆情分析,及时做好引导,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大数据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分析事件的关注程度、传播情况、发展趋势、网民情绪变化等,也可以深入某个观点的影响程度、影响人群,从而预测舆情走向,辅助决策和判断。建设网络良好的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3]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网络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主流媒体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微信等宣传阵地,针对网络热点大事件,及时权威性观点,予以网民以正确的引导。此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时,改变传统的语言说教,创新方式,易于网民接受。例如,开通官方微博,其推送内容积极向上,接近网民生活,对国内外新闻及社会热点,以其新颖独特的宣传方式、独特的见解,深受网民追捧。在其新闻的同时,也达到了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四)建立完善网络立法体系,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当前,我国出台的和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这些和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都能对公民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4]规范网络空间行为,坚守网络道德,离不开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成熟完善。除了法律手段,维护网络道德还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以及个人的配合监督,做好维护网络道德人人有责,及时举报制止各种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四、结语

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提倡坚守网络空间的净土,做到文明上网。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道德绑架现象、网络诚信缺失现象、“网络水军”现象、拜金主义现象等网络道德缺失。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发现个人、社会及网络媒体本身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发挥名人榜样力量、法律约束、大数据分析等作用予以规范引导,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这是我们所关注的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祝永梅.浅谈网络道德所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J].北京:中国科技博览,2016(5):313.

[2]王宁.论“网络水军”对网络舆情的影响[D].河北经贸大学,2011.

道德缺失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力拓案;营销道德;问题;对策

一、企业营销道德行为缺失的具体表现

1.反映在产品生产上。企业为获取更多利润,在生产中对产品做一些手脚,导致产品缺乏应有的质量保证。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SK-n品牌多项化妆品被查出含有禁用成分铬和钕:2008年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奶粉等,这一个个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无不危害着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2.反映在产品价格上。企业为牟取暴利变相涨价、哄抬物价;为压垮竞争对手而实行差异性歧视价格;有的企业利用顾客买贵心理,以高价销售紧俏商品,攫取超额利润;有些行业甚至实行价格共谋,共同制定行业价格等。

3.反映在产品促销上。销售人员通过操纵或强迫手段向顾客推销其伪劣产品、滞销积压产品,或者是设计与播放虚假广告、误导性广告及内容和形式不健康的广告,使消费者作出错误的购买决策等。

4.反映在产品分销上。有的企业凭借经营优势,为了自身利益控制供货;或者是凭借自己的经营性垄断地位,胁迫分销商屈服自己的要求等。这在大型卖场与日用消费品厂家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

5.反映在节约和环保上。市场营销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浪费问题,主要包括:鼓励或诱导使用新产品所导致的浪费;通过增加广告提高商品知名度从而提升商品价格增加了消费负担;各种捆绑式促销,诱导消费者购买过量或闲置不用的商品等。营销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所导致的污染,促销中产生的噪音、垃圾以及破坏绿化等等。

二、提升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应有对策

1.对国家而言。(1)弘扬传统的优秀伦理与文化。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市贾不二,国中无伪”,“要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从古到今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更被人们所遵守。(2)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完善法制环境。道德与法律尽管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手段,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保障,“法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的精神支柱”。(3)发展社会生产力,强化竞争机制。只有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商品供应才更丰富,消费者选择面才更广,遵循营销道德规范的企业维护了顾客和社会利益,产品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反之必将遭到抵制而被淘汰。(4)调整行政部门行为,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部门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对企业不道德营销行为的预防和治理,果断打击有违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建立和完善消费者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全面、公正地企业的信用等级及其产品的成本、质量、材质等信息,为消费者识别和购买商品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借助新闻媒介对不道德营销行为予以监督和约束,增加道德缺失企业的营销风险和“投机成本”。(5)发挥行业协会力量。行业协会一方面可以督促政府制定和颁布各种有关规范企业营销活动的立法:另一方面可以迫使企业转变经营思想,要求企业的营销活动不仅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还要考虑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

2.对企业自身而言。(1)端正经营思想,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更是社会组织。它应关心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而非仅仅是自身利益,应注重与社会各方面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关注消费者与社会的长远利益,努力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2)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哲学及精神文化即企业文化,它是制约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重要因素,融于企业经营思想、价值观念、管理方式、道德规范及行为标准中。(3)制定自律准则,积极实施SA8000认证。

3.对消费者而言。(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强监督道德失范行为的责任。必须在全社会广泛进行消费观念和营销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时,使公众认识到营销道德是对法律规范的补充,使公众认识到消费者不是局外人,也有监督营销道德缺失行为的责任和义务。(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抵制不良营销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消费者是评价企业营销行为是否道德、抵制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市场力量。我国大多数消费者消费知识缺乏,维权意识淡薄,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道德缺失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小企业;融资;企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24-02

1 微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微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活跃的力量。有数据表明,目前各种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微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我国企业单位数为434364户,大、中、小型企业分别为3254户、38036户、393074户,分别占企业总数的0.74%、8.76%、90.49%;大、中、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当年计)分别为175812亿元、159374亿元、213125亿元,总体来看,我国小企业约占国民经济38.9%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微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微小企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这对于我国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微小企业已发挥出了重大作用,但是外源融资困难却一直困扰着微小企业,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使微小企业的发展基本上被限制在自我融资的狭小范围内,发展潜力和速度都受到严重制约,有时甚至因为融资困难而被迫退出市场。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高度重视,各地方政府及时跟进,相继出台鼓励发展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政策,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微小企业融资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为了响应这些政策,各地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纷纷涉足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微小企业自身规模小、产出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使得微小企业借贷的风险较高。微小企业融资与大企业融资相比,除要承担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存在着道德风险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微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那么,如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在破解微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基础上,有效地防范微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在支持微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共赢局面,就成了金融业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二十年前,为了加大对微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世界银行提出了以财政补贴形式向微小企业贷款的传统战略,这种战略也曾为中国政府所采用。近年来,各地也积极探索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途径,但是,微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进而制约着各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2 因融资问题而出现的微小企业道德缺失的危害 (1)缺乏诚信的骗贷,使融资机构的社会成本增加。微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加之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意识等原因,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风险承受能力差,经营状况不稳定,一般金融机构不愿意与微小企业发生借贷关系,微小企业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就会铤而走险,伪装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以骗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使部分微小企业毫无诚信可言,如果一旦骗贷成功,微小企业就可能出现连续骗贷情况,给金融机构带来连续风险。一旦债务方拒不履行还债义务,债权方就不得不追债,追债过程中难免增加债权方运行成本,走上法律追债程序的债权方不仅要忍受资金被占用、成本增加的痛苦,还要忍受漫长的诉讼和等待期,整个社会成本被大大提高,严重影响了金融秩序。

(2)三角债危机爆发概率高,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商品流通的进一步扩大。微小企业在找不到金融机构支持的情况下会向有实力的企业来进行举债,这种债务关系如果是建立在良好信用的基础上,会出现企业与企业间相互抵消的现象,会减少社会中对货币流通量的要求,但是这种关系一旦出现一方无力支付债务的情况就会危及其他企业的生存,甚至增加经济危机出现的概率。虽然我国政府对这种债务债权关系进行了治理,但却从未根除,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某些道德缺失企业运用这种方式获得的负债资金既不用支付利息,又不受契约合同的法律约束,而债权人一方则被动地眼看着自己的资产让债务人占用。为了催债,债权企业不得不加大业务费用,许多好企业被这种不讲理的恶意负债给拖垮。这种不良关系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商品流通的进一步扩大。

(3)非法集资,扰乱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阻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在当前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一些大型企业追求大而全从而进一步的挤压了微小企业生存空间,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也会促使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生存而抱团发展。一旦金融机构和企业间融资两个主渠道被堵死,而民间借贷在风险和利率都无法满足微小企业需要时,微小企业很可能会出现不顾国家法令而自发融资,在不顾自身实际经营状况下,夸大业绩水平,掩盖真实财务状况,以种种高回报等欺骗方式获取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经营。一旦出现经营滑坡、市场波动等市场竞争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时,其抗风险能力差的本质将会暴露无遗,那么以前曾经的许诺都会成为泡沫,为了掩盖泡沫不得不用更大谎言来掩盖,这样泡沫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微小企业主万劫不复,社会投资者出现巨大经济损失。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3 完善微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的实现途径 (1)增加融资渠道。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冒着违反国法的风险战战兢兢地搞经营,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冒着被贴上道德败坏标签的风险去销售自己的产品。微小企业甘愿冒着这样的风险无非是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而生存和发展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微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大的困境就是资金,在外资大企业苛刻的准入高门槛和国内大企业追求大而全的双重夹击下,没有资金支持就没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而我国目前对于微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又太过狭窄,虽然国家给了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金融企业仍然顾虑重重,认为风险较大而不愿贷款。而企业之间的拆借承受的道德风险太大,也不为国家所允许。民间借贷虽然发展很快,但是这里面管理不规范、不成熟。所以对于微小企业而言,极度缺乏一个安全、快速、可靠的融资渠道。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健全法律体系是加强微小企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健全法律体系首先就必须明确微小企业的法律责任,制定专门针对微小企业道德体系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惩罚力度和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也是必需的。

(3)造就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企业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企业的自然属性,而是企业自身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在这种道德水准高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企业,会迫使企业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促使企业合法诚信;反之,社会环境道德水准比较低,社会风气较差,造就出来的微小企业必定道德水准不高,欺诈、野蛮的经营就会出现。

(4)完善微小企业自身发展。强化规范微小企业的管理活动,使微小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增加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增加金融机构给予贷款的概率。完善微小企业自身的道德建设,增强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道德水平,通过自我学习、培训等方式完善自身的道德建设,增加企业道德水平。企业内部要树立微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要明确微小企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利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害关系。加强自身的生产经营建设,打造属于微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游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J].商场现代化,2008(6).

[2]王凤霞,许海燕.浅谈中小企业道德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7(7).

[3]贺辉南.企业生命周期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J].科技广场,2007(12):107-108.

[4]李日新.欠发达地区微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07(2):13-14.

道德缺失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是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职责、承担会计义务应当遵守的各项行为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事务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会计人员调整自身与利益团体之间以及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提供道德标准。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敬业爱岗。会计从业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以端正的态度对待会计事务,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会计从业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首要前提。会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会计主体以及会计主体中的经济业务,帮助管理者决策,提高所服务会计主体的经济效益。

2.熟悉法规。会计从业人员只有在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法律知识,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正确处理业务,不至于因法律意识淡薄或者相关法律知识缺失触碰法律底线。

3.依法办事。会计法律对会计工作具有强制约束力,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会计法》要求会计人员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完整,严禁弄虚作假行为发生,并强调各单位应当加强对会计的监督管理并为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4.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会计工作应当秉承的重要原则。在处理不同的利益团体的经济利益时,会计人员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作假,不偏袒,客观公正的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5.搞好服务。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会计人员应当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会计主体的经济效益。会计人员应当结合专业知识全心全意为会计主体服务,为其提供有用的财务数据,提高其经济效益。

6.保守秘密。除法律规定等其他特殊情况外,会计人员应当对会计主体中的经济业务负有保密责任,不能随意泄露业务信息,对企业和各单位造成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损失。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计人员道德缺失的内部因素

1.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滑坡从根本上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行为。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无时无刻不与金钱打交道,会计人员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一,面对诱惑,自制力差的会计从业人员难免利欲熏心,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损害会计主体的利益。

2.专业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助长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目前会计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很多会计人员在进入会计行业之前更注重财务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和法律的要求,致使部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对法律法规不熟悉,业务操作水平较低且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讳莫如深,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会计人员道德缺失的外部因素

1.国家监督体系不完善和法律漏洞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企业和单位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提供虚假财务数据吸引投资,地方政府为提高政绩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对弄虚作假行为视而不见,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妨碍了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

2.会计行业长期形成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积重难返。会计行业内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会计行业内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风气积重难返,部分刚入职的会计人员可能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工作中出现谋取私利,私吞公款行为。

3.企业和单位未有效履行监督义务,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滋生提供温床。会计人员不法行为的屡次发生往往是由于在企业和单位内部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各单位应强化会计监督。经济市场是由无数个企业和单位组成,如果各个企业和单位认真履行监督义务,杜绝不法行为的发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也将迈进一大步。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提高会计行业整体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虽存在较多的外部诱因,但归根结底会计人员才是实施不法行为的主体,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是解决会计行业道德滑坡的关键。定期开展会计人员道德教育培训,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中,让会计人员把遵守道德、遵守法规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而非强制,从而提高会计行业的整体素质。

(二)完善会计行业的监督体系,填补会计法律法规漏洞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加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借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来减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一方面,企业和单位要建立内部监督体制,及时处理会计人员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国家监督机构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不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严肃处理。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时填补会计法律法规漏洞,为经济运行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建立严格的奖惩激励制度,加强岗位间的分权制衡

企业和单位要建设现代管理制度,对会计工作采取严格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原则,对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全心服务的会计人员给予奖励并积极宣传,对弄虚作假、、的会计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同时,适当的分权制衡既有利于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会计主体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但是仍有许多会计人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实事求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影响,会计人员应当在日常的工作和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严守法律底线。随着财务制度透明化的发展和道德教育的推广和深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也将逐渐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广超.如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3(6).

道德缺失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道德教育 道德缺失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一)道德认识模糊

留守儿童均处在未成年阶段,这一阶段正是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关键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来自家长的正确道德观念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判断对与错、好与坏的直接依据的来源被切断了,他们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是模糊的。

(二)道德情感缺失

良好的亲子家庭关系是培养儿童健全情感的温床。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子女表达出无尽的关爱,并尊重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也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心。儿童会逐渐形成较为健全的道德情感。但是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情感的交流碰撞,他们不愿意向他人表露自己内心的情感,造成了道德情感比较淡漠。

(三)道德行为偏差

首先,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引导,使得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其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使得留守儿童们形成了一些骄纵、任性等不良习惯,在生活中不顾他人感受任意妄为;再次,留守儿童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缺乏强有力地自控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儿童自身因素

首先,留守儿童处在成长和发育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面对光怪陆离、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很多成年人尚不具备完善的辨别能力、防范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更别提处于社会化初级阶段又缺乏家人监护和指导的留守儿童。其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有效地监督,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也很难形成。

(二)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外出打工后,父母与孩子之间是聚少离多,有的孩子一年之内与父母聚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几天,父母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基本是缺失状态。对于那些由亲戚朋友代为照顾监护的留守儿童而言,亲戚朋友很难把握与处理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关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大多持放任态度,对留守儿童也只是做到生活上的照顾,对其心理、道德等方面的管理严重不足。

(三)学校教育失当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补充,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要承担起主要的责任。但是,学校因为升学率的压力,自身教育理念的束缚与师资力量的制约等因素,课程中关于德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德育课程设置,一些学校即使安排了德育课程,但也基本上浮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学校的教师由往往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文化课成绩上面,对一些有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美育方面的课程缺乏关注。

(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也纷纷蔓延到了农村。尤其是学校周边地区,网吧泛滥。由于农村地区有关部门对这些新兴的产业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网吧任由未成年人自由出入,一些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加剧了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严重性。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儿童需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得不到正常家庭的温暖与呵护,无法像其他同伴一样感受父母每天的关爱与照顾,从这一角度来看,留守儿童是不幸的。但作为留守儿童自身而言,不应该就此堕落。他们应该明白家长不得已的苦衷,明白父母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才离家打工的。面对父母的苦心与期望,自己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通过阅读一些道德修养方面的书籍,主动与老师和优秀的同学交谈等,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家长需提高自身责任意识

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亲情教育的作用,承担自己的教育引导责任。父母应该尽量抽时间回家看望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亲情的温暖。如果因为种种的原因不能经常回家,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网络聊天等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定期与子女进行谈心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教育和指导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三)学校需强化德育课程设置

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学校在进行正常的基础义务教育课程的同时,还应该为留守儿童设置一些有关于心理、道德、法制教育方面的专门课程,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意识,培养健全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对学校内的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与其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定期的交流与沟通。对于学生在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意见的交流,并指导学生家长与儿童进行积极地亲情沟通。学校老师还应该根据掌握的留守儿童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四)社会需积极宣传引导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教育的问题,现在已经演变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首先,社会媒体等应该积极地宣传和引导,把业已存在的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公布于众,这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其次,一些社会上的自发组织也应该积极行动,尽自己的努力来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相关部门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与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此外,还可以倡导一些社会上的志愿者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鼓励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开展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和道德意识行为上遇到的问题。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道德缺失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博弈论

资产评估业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中介行业,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资产评估业在为我国市场经济保驾护航、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虚假评估等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使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公信力受到质疑。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影响我国部分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基本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现阶段资产评估职业道德状况

资产评估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职业道德因素对评估结果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道德的完善比技术能力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职业道德乃资产评估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相适应的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绝大多数资产评估师在评估实践中认真遵守职业道德,维护了公众和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然而,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现实中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违规操作、评估结果有失公允的事件时有发生。“麦科特欺诈案”、“新宇软件事件”、“中诚事件”、“红光事件”、“ST圣方事件”等一系列资本市场的重大事件背后,都有着资产评估师不光彩的身影。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阻碍了资产评估机构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缺失的博弈理论分析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和影响之中的,分析各方利益冲突与合作的博弈论对研究千变万化的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资产评估职业道德缺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遵守与缺失就是一场“利益”的博弈。

在我国特殊国情下,资产评估师与各种社会因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的联系。资产评估活动中涉及多方当事人,主要包括资产评估师、评估机构、客户、监管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资产评估过程中相关当事人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也是博弈参加者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当这些人的个人理性选择达成一致的结果时,就形成了纳什均衡。但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在总体上可能并不导致帕累托最优结果的出现。由于所形成的均衡状态是受现有的环境和各种条件限制下的一个相对的均衡,因此这样的均衡是不稳定的,随着影响博弈双方利益的条件发生变化,博弈参加者的策略选择也可能发生改变。这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博弈会不断地演进,从而形成新的均衡。所以通过改变影响博弈各方策略选择的条件,就可以形成自己需要的均衡状态,这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评估机构与委托方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评估市场中,客户和资产评估机构之间是一种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客户关心的主要是评估结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以便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并倾向于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使评估机构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评估;而评估机构在客户压力影响下。就会相应权衡满足客户特殊要求进行违规操作获得的收益和由此可能被监管部门查处受损的大小,并作出是否进行违规执业的抉择。这样,资产评估师能否坚守职业道德出具高质量的评估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客户与评估机构双方在博弈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及博弈的结果。

假设客户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获得的超额收益为L,评估机构在客户的影响下进行违规操作得的超额收益为R1,客户对评估机构不施加影响获得的超额收益为0,评估机构在客户不施加影响下进行违规操作得的超额收益R2。R1不仅包括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节省的成本的金额,还包括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进行违规操作所收到的客户所给的金额,所以R1>R2。根据博弈理论可以构建客户与评估机构之间在各种策略选择下的收益情况即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由于博弈双方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对于客户来说,无论评估机构是否违规执业,他都会选择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的策略,因为客户由此获得的收益L绝对大于选择对评估机构不施加影响的策略所获得的收益;而对于评估机构来说,无论客户是否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评估机构的最优选择都是违规执业,因为评估机构由此获得的收益同比都要大于选择不进行违规执业的策略所获得的收益。

特别地,由于R1>R2,对于表中的博弈模型来说就可以形成一个均衡状态。从客户与评估机构之间博弈的结果可以看出,评估机构对客户的影响一般是采取妥协的态度,满足客户的要求。也就是说,评估机构对客户压力影响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客户对评估机构评估活动的干涉严重影响了资产评估的公正性。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评估市场中激烈的竞争,由于评估市场中评估机构数量较多,而对评估业务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评估机构之间存在恶意的压价竞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力度,在博弈模型中引入监管这一因素,使评估机构的违规行为可能被监管部门发现并进行处罚,从而降低评估机构可能得到的超额收益。

(二)评估机构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资产评估过程中,监管部门和评估机构是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我国目前对评估机构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协会两个方面,但是,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是否能够发现评估机构的违规行为是不确定的。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就是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即能否发现评估机构的违规行为和资产评估机构是否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违规操作行为选择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

假设此博弈中,资产评估师违背职业道德时可获得的超额收益为E;违规操作被监管部门查出后处以的罚款F;监督机构的监督成本为C,其中认真监管为C1,未认真监管为C2。那么,监管部门和评估机构在各种策略选择下的收益情况即博弈模型如下表2所示。

从资产评估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评估机构是否进行违规操作、监管部门是否进行监督、监督部门进行监督时是否会发现问题都是不确定的,也就是(E-F)和(F-C1)的正负不知道,所以该博弈模型不存在占优战略均衡,也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从我国目前评估业的监管情况来看,对违规的评估机构的处罚力度不大,即F相对于E来说是很小的,笔者可以假设(E-F)是远远大于零的,而且评估机构的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发现的概率

也很小。所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评估机构选择违规操作是相对最优的策略,这也是导致我国目前评估行业的资产评估质量普遍比较低下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做进一步的假设。假设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的概率为p,则其逆事件即评估机构不进行违规操作发生的概率为(1-p);监管部门认真监管的概率为q,则监管部门不认真监管的概率为(1-q)。假设在上述概率发生的情况下,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为R1,评估机构的预期收益为R2。这时,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为:

R1=q・(p・(F-C1)+(1-p)・(-C1))+(1-q)・(p・(-C2)+(1-P)・(-C2))=pq F+q(C2-C1)-C2

资产评估机构的预期收益为:

R2:p・(q・(E-F)+(1-q)・E)=p・(E-qF)

监管部门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аR1/ap=0

资产评估机构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аR2/аq=0

于是,可得该监管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q=E/F;

p=(C2-C1)/F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它将以q=E/F的概率选择对评估机构进行认真监管。因为F是由监管部门即自身决定的。这里先假设F是固定的,E的增大将使q增大,也就是评估机构由于违规操作而得到的收益越大,监管部门选择认真监管的概率也越大,这跟评估业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合的。评估机构由于违规操作得到的超额收益越大,说明评估行业越不规范,这时候就需要监管部门进行必要的监管来约束评估机构的行为,规范评估市场,这样才能保证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评估机构来说。它将以p=(C2-C1)/F的概率选择进行违规操作。其中,(C2-C1)是评估机构不可控的,跟评估机构是否进行违规选择的关联度不大。假设(C2-C1)是固定的,则评估机构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F的大小,这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加大对评估机构由于违规操作而受到的处罚将减少评估机构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也是提升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对策。

(三)各评估机构之间的博弈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评估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偏小,为了争夺客户。各个评估机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个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假定甲评估机构和乙评估机构为博弈双方,某项评估约定的收费为R。甲评估机构是风险规避的,如果接受委托,则花费的评估成本为C1,潜在的惩罚为0;乙评估机构是风险偏好的,如果接受委托,则花费的评估成本仅为C2。潜在的惩罚为P。构建甲评估机构和乙评估机构的博弈模型如表3所示:

若R-C1>0,甲评估机构的最优策略选择为接受委托,相反,则拒绝委托。若R-C2-P>0,乙评估机构的最优策略选择为接受委托;相反,则拒绝委托。如果R-C1>0,R-C2-P<0或R-C2-P>0。同时R-C1>R-C2-P,即甲评估机构接受委托的效用为正,乙评估机构接受委托的效用为负,或者博弈双方接受委托的效用都为正,但是甲的效用大干乙的效用,则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甲评估机构接受委托,这是符合社会整体效益的正常结果;相反,如果R―C,

所以,要得出风险规避的甲评估机构接受委托的纳什均衡,必须对风险偏好的乙评估机构加大惩罚力度,使P增加。必须对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资产评估师进行严格处罚,防止评估机构之间竞相压价行为的发生,使职业操守好、执业水平高的评估机构接受委托。当然,也可适当提高行业评估收费,规范行业的最低收费标准,使自利的资产评估师不至于在过低的评估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评估程序以损害评估质量的方式来减少评估成本。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与各关联方的自我选择有着复杂的联系。牵动着每一关联方的经济利益。为了提升资产评估职业道德水平。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协调各关联方的关系,对各关联方的行为实行严格的监督。

(一)加大对评估机构的监管力度

单纯的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资产评估行业的公正性,这就需要外部的干预和调控,需要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产评估行业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检查监督部门的监督质量和水平,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行业执业规范,加强资产评估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应建立有效的违规执业信息反馈机制,以便使资产评估机构始终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中,减小客户影响的机会。

(二)加大对评估机构违规执业的处罚力度

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追求的目标。在目前评估业各项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仅依赖道德约束的作用是不够的,加大惩罚力度是实现诚信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使评估机构因违规所得收益无法弥补由此受到的惩罚,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无利可图,才能有效制止违规现象的发生,增强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风险意识。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相应的民事赔偿制度,使失信的成本加大,增强评估机构违规执业的成本和风险,评估的真实性才有可能保证。

(三)适度发展评估机构数量,促使评估机构规模化发展

1 要提高评估机构准入门槛。提高评估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评估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今后应适当提高进入资产评估行业机构的要求,不仅要在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数量上提出要求,而且要对其执业质量、执业年限、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要求。2 要鼓励评估机构上规模,增强评估机构承受客户压力的能力。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需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资产评估机构,以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通过强强联合、强弱兼并,可以迅速对评估行业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规模效益,打造行业品牌。有助于解决目前行业高水平评估人员不足及评估人员过于分散的问题。

道德缺失范文第8篇

毋庸置疑,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同样需要信任的维系。信任,作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度量,在其本质上,是主体对不确定状态的一种期望。很难想象,在没有信任的空气中,在处处设防的心理状态下,师生可以达成知识的传递、心灵的交融进而实现教育的自身目标。本文所说的信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信任,而是脱离经验领域的道德信任。

道德信任及其特征

信任是交换和交流的媒介。在此基础上,信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策略信任和道德信任。

策略信任的立足点主要在于交换,就是那种计较利害的信任,因为行动和兑现较之诺言和约定必然置后,所以,信任即是预测。策略信任所面对的往往是特定的熟人圈,是基于以往的相处经验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因此,它往往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某个人的个别信任。策略信任需要具体经验,主体常常用过去与某人或某事的交往经历来推论当下某人或某事是否可信。正因为如此,策略信任是脆弱的、容易变更的,往往一种经验就能改变主体的观点,由信任转为不再信任某人。一如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记录,一旦有不良数据发生,当事人即被机器视为不可信任者。推而广之,现代生活中,许多人谨慎地与客户、同事、邻居乃至机器交往,目的只是为了使对方有良好的印象,保持对自己的信任。深究这种目的的背后,不难发现:策略信任者是希望得到回报的――策略信任的全部意义就是通过获取额外的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信息都是如此。(埃里克・尤斯拉纳《信任的道德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5页)

而教育语境下的信任应该是一种道德信任,至少理想中的教育如此。

道德信任的立足点主要在于交流,这也是教育最为看重的境界。道德信任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道德信任是善的。即,这种信任是一种道德律令,是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不能依照经验而裁断。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事业,要求教师对一切学生绝对信任,且这种信任不以学生的生理、成绩、经济条件或者教师的薪酬而改变;教师一旦觉得谁有希望或依据可能的回报而打定主意信任谁,他就由道德信任转向了策略信任。第二,道德信任是理性的。由于被信任对象行为的自由性、个体性,教学不是一种可以完全预料的活动。教学有可能失败,信任更有可能落空,但一个理性的教育者“仍要有勇气信任并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信任,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能够深入青年人内心的教育才会得以成功,才能真正激发内在的更强的能力。”(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8-49页)可以说,这种信任中洋溢的理性的光辉,是教育得以合理延续的根基。

高职教育道德信任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当代高等教育的道德信任缺失有滥觞的趋势,而其中尤以高职教育为重。原因及表现如下:

一是知识崇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通常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但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纽带。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情感”、“爱心”的纽带更重要,因为这种在信任基础上的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并不排斥知识纽带的建立和加强,反而会使学生因为与教师的感情融洽、深厚,而更加喜欢教师的教学。当今,在“重视教学质量”――实质上只是重视知识传递效果――的严重关切下,知识以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知识(技能)成为能否抵达目标(就业)的关键要素,已被奉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圭臬。然而,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或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仅仅以知识为纽带来维系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这其中,我们看不到“人”的影子,看不到道德信任的支持与观照。

二是职业傍依。纵观世界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共有的背景就是“产业大发展”和“社会转型”,这对爆炸性增长的人口而言既是机会处处、也是危机四伏,其中,“职业(职位)更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企业都只剩唯一的目标:求得生存。而为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因此‘终身教育’就等同于进行终身的‘职业生涯开发’。对于生计、生存的巨大关注,已是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核心话语,关注职业与生计,当然有各种合理性,但是否就可以成为唯一的教育价值取向?”(杨跃:《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48页)虽然这样的疑问始终萦绕于教育前行的车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对职业的傍依越来越强:从课程设置到专业定位,从师资队伍构成到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尤以高职为甚,因为高职的办学倾向更加具有针对性。职业傍依的结果从好的方面看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为产业培养了学以致用的人,最为便捷地形成就业,促成劳动力的迅速转化;但另一个方面,这种傍依加剧了教育的工具理性色彩,使高等教育的轴心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反观世界上普遍认同的、最为成功的犹太教育,其让犹太民族千百年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因在于,犹太人把学习和受教育不只局限于功利目的,而是作为一种自觉行为、甚至作为其信仰的组成部分。

三是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主要形成和发展时间不过十几年,要凝结出相对独立而成熟的文化体系似乎勉为其难。但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态势和时代的深切呼唤又时刻促使高职院校催生自身的文化觉醒、构架和繁荣。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找准高职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在多种教育思潮的激荡与碰撞中,如何创造高职文化的辉煌?高职文化在高等教育乃至民族振兴这一伟大进程将担当怎样的责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但正如前文所述,急于证明自身价值的高职教育将证书、岗位、就业放在了第一位,如同新东方“将英语出国培训锻造为工业流水线生产,满足了出国留学市场的巨大需求”一样,高职也“不需要形而上的哲学,它只是不停地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成功才是唯一的目的”(卢跃刚:《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262-264页),从业才是唯一的指向。在带有如此强烈目的性的“推手”面前,文化仍能保持一种有机体的自然律动吗,高职文化还能坚守一般意义上大学所倡导的自由独立吗?高职院校更像是培训机构,“文化”淡化为“手艺”,我们求之而不得,得之而非所得。但同时,教育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又迫使我们对大学文化尤其是高职文化的应然价值进行追问,焦虑、迷惘、质疑乃至失望情绪的不可避免。成功不得,何言信任?

重建高职教育的道德信任

除政策上的相关因素(如招生批次、拨款标准、文凭档次等),高职教育的道德信任缺失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暂时无法撼动外因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应当内省而自强。

就业导向与人生理想相统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教育强调就业导向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以“导向”来取代“理想”。“导向”作为一种政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形成个体关注,它强调客观选择性;而“理想”既是对现时展的可能性的把握,也同时反映了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望,甚至还不同程度地赋予了美的形象,是真善美的统一。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就业导向,容易导致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出现。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即使是在西方,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怀疑和否定,无论是在马斯洛、弗洛依德,还是在马尔库塞、弗洛姆那里,一般都很难找到极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诉求,而多是主张通过扬弃个人主义达到他们所界定的理想(健康)人格。正如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这段话一方面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希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放宽胸襟和视野,把个人价值建立在与社会的融合之中。

只有当就业导向与人生理想相统一时,通常意义上的职业价值与理想价值才能统一,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底气不足”、“缺乏可持续性”的短板才会得以弥补,学生和家长才会在真正意义上相信高职作为大学的存在并寄予更多的希望。

掌握技能与追求真理相统一

客观地讲,掌握技能本身就是追求真理的一部分;但严格地讲,掌握技能通常只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如果求真之路止步于技能的掌握,高职教育强国恐怕就无从谈起了。

高职教育界通常对理论“必须、够用为度”持肯定态度,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就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基层一线对这些人才的要求即为理论够用,重在技能。不过,“必须、够用”经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到各方学习贯彻落实,作为一种原则强调久了,可能无形中导致了相当程度上高职教育对理论的轻漫和求真意识的淡薄――这在当下高职学界争论较为激烈的话题:高职办学应当“产学结合”还是“产学研结合”上可窥斑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