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之翼》 80后作家 儿童文学 历史

“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这是电影《岁月神偷》里的一句台词。每个时代的人,不分国界,不分种族,都在用生命谱写着人类的历史篇章。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车轮重重地碾过,曾经的风云变幻真正能在孩子们的心弦上留下几道印记?时间风化了历史的风貌,岁月偷走了历史最鲜活丰满的一面。如何留住历史的记忆并且使其代代相传?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怎样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传递历史的记忆?正如作者童喜喜所说,“儿童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她恰到好处地掌握了这一条儿童文学的创作理路,所作的小说《影之翼》将沉重的历史事件融入欢快的童话故事之中,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历史在孩子的生命中鲜活起来。

《影之翼》的故事情节是由孩子们的好奇与疑问串联而成的。许多孩子多想插着翅膀在梦中飞翔,多想在阳光下问问地上和自己形状相同的影子是否也有生命,多想知道那一刻不停的时间到底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或许孩子们只能在真正为他们而作的童话中才能够找到答案,即便那答案也是如气泡般五彩缤纷却一触即破的幻想:作者童喜喜让影子变成主人公的朋友,使影子变成翅膀带着孩子在城市和乡村的天空自由翱翔,让记忆变成一个个有形的结,连时间也能够用一个闹钟似的炉子来控制……这些神奇飘渺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被生动地具象化。小读者们可以透过生动的文字,在想象力所构造出的奇幻世界里自由体验他们所好奇的事物,徜徉于童话中的幻想世界。

小说的开端轻快无比,阳光的午后小主人公们相遇,一环又一环的情节接连展开,让小读者先被神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然后渐渐走入历史的沉重,跟随作者思维的理路,去探询、拷问现代人灵魂深处的遗忘和麻木。小说中,当听到影子大头和爸爸提到南京大屠杀,主人公王杰这样想过:“‘南京大屠杀’,其实这个字眼我并不陌生。从电视、报纸上,从老师嘴里都曾听说过,但我从没太在意,也没觉得历史上的事情和自己有什么联系。”[1]可能大部分的孩子和王杰一样,他们都没有真正考虑过历史与他们自身的关系,以及学习历史的真正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远去的历史事件的色彩与生命被时间无情地泯灭,孩子们无法真正地了解在历史舞台上演过的一幕幕真实的悲剧究竟给国人带来多少代价与启示。不只是孩子,即使是现下大多数的成年人,又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那一段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然而,历史不容忘记。小说中,当父亲直观地用数字形容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三十万遇难同胞是六百个操场上人的数量,并告诉他日本人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认罪时,王杰那句“我恨日本!”“我恨日本人!”[2]的反应,应该是大部分儿童的共同反应。孩子幼小而柔软的心灵头一次直观地想象生灵涂炭的惨烈场面,巨大的悲伤与同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涌动。极端的民族主义并不可取,纵然孩子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在他们激情甚至偏激的热血中,沸腾着稚嫩却暴戾的复仇的潮涌。同时,小说中的影子王国正在蓄意一次复仇,这样屠杀日本人偿命的复仇方式似乎是孩子们惯常思维中化解仇恨的第一选择。此时,作者在准确地抓住了孩子们的这种思维特性后,便借用父亲的角色告诉孩子们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应当承担罪责,而且也只有少部分的人否定和篡改历史,不愿悔改。“我们真正要恨的,不是日本,不是日本人,甚至也不是日本士兵,而是侵略战争和法西斯暴行。”[3]我们纵然不可以忘却历史,但并不意味对于这段民族仇恨必须血债血还,而应当用历史的经验与启示照亮现实与未来的路途,让那些悲痛的记忆化作历史的尘埃,而努力使悲剧不再重演。这的确是童喜喜对于历史理性思考的结果,不过在通过父亲的角色传递给小读者时,加入“少数右翼势利和激进分子”等超出孩子理解范围的概念,以及对日本和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人士姓名的一一列举,都不免有些说教的意味。

童喜喜的这篇小说将童话与沉重的历史相联系,小说的末尾她仍然用童话中的神奇意象――啪嗒花与时间炉来化解仇恨,使作品的教育意义得到升华。因同情影子大头的悲惨身世而留下的泪珠,竟然在大头的身上变成了美丽的啪嗒花,它能够拯救大头无家可归的灵魂,而使他真正忘却仇恨而回归灵魂的安定之所。这神奇的场面,表现的正是作者寄托于作品之中包含人道主义的理想:化解仇恨的方式并不是直接以残忍的杀戮来报复,无穷尽的杀戮只能酿造更多惨痛的悲剧;每个人都应当牢记南京大屠杀那段悲惨的历史,将自己的悲伤与同情化作理性的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未来,这样才能够真正让那些被屠杀的人们的灵魂安息。当大头得救后,他没有被欢喜的氛围淹没,而是理智地想到时间炉中燃烧和酝酿着复仇的计划,他勇敢地飞去关闭时间炉,而自己也随着时间炉的爆炸而灰飞烟灭。大头愿意牺牲自己去拯救那些将被无辜杀戮的日本人,他抱着时间炉时如红日般光辉的身影,也体现了作者自己对历史宿怨宽阔的胸怀与高尚的气度。此时此刻,或许童喜喜已经找到了避免普遍存在于儿童文学中的说教意味的方法,她真正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艺术的想象融入一系列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之中。因而,在读过这部作品后,孩子们并没有在枯燥无味的说教中被动接受正确的历史思维,而是在泪水中主动领悟到童喜喜的良苦用心。

有评论者将“80后”作家的创作题材大致分为了三种类型,即对个人的“奇幻体验”、“孤独迷惘体验”以及“伤感叛逆体验”的书写。“从某种意义上说,‘80后文学’其实是自我存在的一种扩张。但是将这种自我存在中的孤独体验仅仅停留在感性的程度,那么‘80后文学’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不能有更大的突破。”[4]这个可以称之为“80后”文学的致命缺陷来源于他们对自我的高度关注,注重对于个性体验的书写而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然而,童喜喜的这部作品在此意义上脱颖而出。从表面上看,《影之翼》是向儿童读者演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其实作品隐含着作者抵达人性深度的三重谴责:对那些不肯悔改甚至泯灭历史事实的日本人进行谴责,对中国现下僵化的历史教学方式与效果的谴责,还有对现代人的麻木与遗忘的谴责。这无疑是这部作品成就的关键,它包含了这位“80后”作家对于历史与现实泣血的思考。小说以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以及离奇经历为主线、并融入自己对于历史深刻的理性反思,传达给小读者完全不同于教科书的历史记忆。童喜喜这位“80后”作家紧紧把握住了儿童的心理、思维的特性,一方面致力于让那些不可忘记的惨痛历史进入孩子们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告诉孩子们,使他们懂得历史的真相与正确对待历史的方法。可见,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她真正地立足于孩子的思维角度来观照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而对于那些成年读者来说,《影之翼》也以生动童真的情节脉络与语言风格,翻动了成年读者的“记忆结”,唤醒了他们的童年回忆、以及对于历史的深度思考。童喜喜曾一度钻进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之中,对那段历史进行了一番深度的研究与思考,并将这些思考投入儿童文学创作,正是出于她自身对历史、对社会(主要是对儿童教育事业)、更是对生命与自我的深刻责任感。

注释:

[1]童喜喜,《影之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61页。

[2]童喜喜,《影之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62页。

[3]童喜喜,《影之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63页。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价值 局

限性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0-0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牛津大学的教授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笔名为刘易斯·卡罗尔)于1862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掉进兔子洞后在一个神奇王国之旅。它开启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爱丽丝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形象展开论述,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局限性,提出突破局限性的建议。

一、儿童与儿童文学

有了人类,就有了儿童。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曾有两千多年没有把儿童当成区别于成人的、有独特心理特点、有精神个性的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看待。直到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世界图解》,人们才第一次表现出一种崭新的认识;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为他们创造的读物应遵循一些区别成人读物的特殊规律。夸美纽斯这部教科书的出现连同这一个崭新的观点,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人生阶段来认识。于是,以文学为内容、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产品——儿童读物出现了,儿童文学伴随着儿童被发现、被重视拉开了帷幕。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者是儿童,是关注和表现儿童成长、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文学。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初,郭沫若就在《儿童文学之管见》提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是故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我国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春的特效药。”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从中可以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儿童与自然的亲和力,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健全儿童人格。三是积累“入世之资”,培养交际能力。实践证明,伴随着儿童文学长大,受儿童文学作品滋养的儿童,其语言思维、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明显高于没有受过儿童文学作品熏陶的儿童。

二、儿童文学的价值

价值取向是指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思考或行动的过程中,不自觉遵从一组价值标准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17世纪英国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指出的那样,儿童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儿童的,然后是文学的。因此,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而儿童也只有在生活中生存才能建构自己、超越自己,并获得新生或再生。这正是对儿童发展价值的体现,发展儿童,再生儿童,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体现。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是神化了的儿童,她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她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其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这些无疑符合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

(一)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再者,想象力培养是智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幻想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居首。卡洛尔虚构了一个充满奇异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揣着怀表的兔子,吐着烟圈的毛毛虫,会跳舞的龙虾,会说话的动物和玩具,扑克王国,等等。爱丽丝的奇异旅程给想象插上了翅膀,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化为真实,极大地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提出这样的原则: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而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作过这样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霹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三)自然美的欣赏。隧道一样的兔子洞,稀奇古怪的动物,美丽的花园,盛开的白玫瑰,王后的槌球场……爱丽丝的旅程,是自然空间转换的美妙之旅。她见到的美丽花园,有鲜艳的花圃和清凉的喷泉,大自然的美呼唤她,她愈加讨厌黑乎乎的大厅。于是,她竭尽所能地进入那座美丽的花园。当然,儿童读者这是也会感受到爱丽丝那颗对自然美向往的赤子之心。爱丽丝进入花园后,发现花园的门口附近有一株很大的玫瑰,上面长满了白色的玫瑰花,可让她觉得奇怪的是有三个花匠正忙着把白花染红。对爱丽丝而言,白色的玫瑰花开得繁茂,美丽无比,似乎没有必要将它染红。这里体现了爱丽丝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在她的世界里,自然美超越了一切人工的无理改造。儿童读者通过爱丽丝的眼睛和行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向往大自然的怀抱。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儿童读者更能真切体会自然之美:草儿只是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池塘中的芦苇摇曳着,击起水面的阵阵涟漪——茶杯的“乒乓”声变成了羊铃的“叮当”声,王后的大嗓门变成了牧童的吆喝声——猪崽儿的喷嚏声、狮鹰的尖叫声,还有所有古怪有趣的声音都会变成繁忙的农场上的嘈杂的喧闹声——而远处黄牛的“哞哞”的低叫也会代替甲鱼沉重的啼哭声。

一切回到现实,回归自然,大自然赋予爱丽丝奇境,更教她认识自然之美。而儿童读者借由爱丽丝的奇幻旅程,也会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四)榜样教育。榜样是人的行为实践活动及活动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借鉴、鼓励、启迪、警示作用的、人们借以模仿的对象。榜样既可以是人本身,也可以是某种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人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作风。好的榜样是好的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富有感染性、激励性、可学性、直观性,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是儿童教育主要途径,而榜样的选择是儿童榜样教育的关键。爱丽丝作为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她勇敢,聪明,有平等观念,意志力坚强,富于同情心,其榜样教育的价值极高。

三、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一)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儿童文学萌芽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儿童文学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到“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历程坎坷不平,但这一历程让人深切感到文学作品透露出的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价值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诸多的原因,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化。作家生活感觉表现的儿童文学创作,难以获得“儿童本位”的感性体验,不可避免地缺失“儿童本位”的表现,而过多地渲染属于成人世界的思想和心境,造成创作存在把儿童成人化、复杂化的倾向。

2.儿童文学作品的政治化。儿童文学应该是带给儿童快乐,在快乐中成长的文学。而现今大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说教、训诫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作品俨然成为道德教科书。

3.读者主体选择的间接性。儿童文学作品于市场而言,选择购买的主体是成人。儿童读者群的被动性导致儿童作品创作者无奈以市场的反馈创作。市场的需要并不等于儿童读者真正的需要,成人的选择剥夺了儿童选择接受怎样的教育熏陶的权利。长此以往,市场的选择将代替儿童的选择。

儿童文学发展到现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单一性、重复性,缺少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娱乐性足、可读性强、价值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突破儿童文学价值的局限性是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突破局限性的建议。针对儿童文学作品价值存在的局限性,可从实际出发,突破局限性。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要加深对儿童生命的体验、理解和认识程度,走入儿童的生命世界,将自己的生命与儿童的生命融为一体,像尼·诺索夫那样成为儿童的“自己人”,那么,他就会从儿童手中得到那把登堂入室的钥匙,从而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编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适当的政治化教育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合理的,但不能一味的迎合政治的需要。要尊重儿童,给儿童真正需要的。儿童先天具有的“有吸收力的心理”,能使儿童在正常的条件下,自动对环境产生一种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发生不需要细心的指导、奖励或惩罚,因为它的动机来自于儿童的内部需要。所以,父母为儿童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等于强迫其自发学习。因此,父母应该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从中汲取文学作品中内含教育的精华。孩子拥有选择权,市场的倾向势必会倾斜向适合儿童发展的方向,儿童文学创作者就更能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写出好的作品。如此良性循环,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还成功的儿童教育作品。

总之,儿童文学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它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是长远的。爱丽丝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神奇瑰丽的旅程,她告诉我们原来接受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在旅程中肯定自我,收获友谊,渐渐成长。她得到亿万儿童的认同,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与其说她的旅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生动教育儿童读者学习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只会被赋予更多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akewell.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M].Norton: Vintage Books, 1996

[2]Brown, Carol Lynch. ed.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3

[3]Hunt, Peter. ed.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M].London: Routledge,1990

[4]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America: Bear Run Publishing,Inc., 1982

[5]Liu, Guoyun. Return to childhood in fantasy 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D].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2007

[6]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路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玲.论榜样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语教学日本儿童文学口语练习语法表达

一、引言

异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流本身就隐在一定程度的不安要素,加之与对方的亲疏度的不同,如何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将直接受制于母语文化背景的影响。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由于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国内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正确表达的深层理解。

二、日语教学突出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日语教学工作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将日语教学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来教授和习得的。而知识性的课程以注重理论概念的讲解和词汇的记忆为主,严重的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的技能培养。这种理论教学具体反映在教学中一直局限于只注重语法研究和词汇理解上,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也正是这种文化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正确理解与使用。例如日语语法中助词「は和「が的区别。「は和「が在初级日语教学中出现的较早,其译成中文的意思相近,易使初学者混淆。「私は中国人です和「私が中国人です受母语文化的影响,译成中文都是「我是中国人的意思,但这两句话在日文中表达的说话人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传达给听话人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教授初学者时,只单纯的传授「は和「が在语法上的异同之处是无法满足日语学习者对此语法点的真正理解与应用的。怎样区分两者之间的真正含义,不是固有的语法知识能够完全表达的。因此,当今的日语教学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的传递,需要的是培养出更多的有文化因素交流人才,真正有无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日语教学的终极目的不仅是知识本身的传递,而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技能培养。所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怎样才能培养能够服务于当今社会的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值得我们每一位前线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三、日语教学中日本儿童文学作品的应用

通过在高校日语教学中适当的导入日本儿童文学作品,实现减少母语文化对目标语言带来的理解影响,以及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信息传达错误带来的交流摩擦。通过日本儿童文学作品的适当导入,不但使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对不同文化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日语学习带来的影响。本次教学实践将是在大学三年级的高级日语课程中导入实施,选用的实践教材是有着日本的安徒生之称的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新美南吉的作品一般篇幅极短,最短的不足百字,最长的也不过一千来字。这些作品的文字都非常简练,朗朗上口。别看这些作品只有寥寥数百字,看似十分浅显,但其实意义深刻。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来诠释人生哲理,无论是从语言表达还是内涵上都较适合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使用。力求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从中可以体会到大众日本人的基本文化理念,进一步从背景文化理念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日语知识。如两百余字的童话《去年的树》,描写了一只小鸟与一棵树之间的友情。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在《什么是儿童文学的深度》这篇文章里说:“故事就这么简单。要说浅,它已经浅到极点,两岁的幼儿也能听懂;但要说深,它又是无限地深,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也不会不为之动容。”专业日语三年级是积累了两年的学习经验后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儿童文学作品相对于教材内容来说简单易懂,实用性较强,特别是文中作者对生活的描写、对风景的描写、对见闻的描写都朴实易懂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的掌握理解。作品的导入教学选用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方式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对文章内容进行自学理解,同时教师针对难懂内容及单词进行简单提示后,尽量争取每位学生都可以朗读到文章内容。其意在于通过简单易懂的描写语句易于朗读来满足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及积极性。其次,集体交流读后感。对于文章内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站在人物立场上进行品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针对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点进行讨论研究,分析各个语法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有无与书本中语法解释的不同运用之处,达到真正的理解。最后,课后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总结读后感。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困境;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管石华(1981-),男,江西于都人,于都县仙下乡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一、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困境

儿童文学作品指的是儿童诗、童话、寓言、课本剧等儿童文学体裁作品,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它在陶冶学生性情、增进学生美感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小学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困境:1.教学中,如何消除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时所附带的时代印记带来的消极影响,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的积极作用;2.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成人化的解读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很难做到不留痕迹的破解;3.儿童文学书籍等课外教学资源的极度缺乏,导致连教材中安排的一些“综合性学习”(如课外拓展阅读)也很难落到实处,使得儿童文学作品的教与学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

二、解决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困境的策略

针对目前农村小学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现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扣住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化”这一特性,积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逐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1.在朗读中品味。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其语言有不同的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精心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作品的不同意境,表现作品丰富的情感,表现对作品内容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对学生感悟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及促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独立的意象世界,效果十分明显。如《猴王出世》第一节,我们可设计读为主、层层深入的教学:一读,读出整体。学生自主读这一节,整体感知石猴出世的神奇。二读,读出理解。围绕预设问题“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神奇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细读,理解内容,体味神奇。三读,读出形象,读出韵味。重点品读“那猴在山中……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通过引读、师生互读、比赛读、表演读等手段,读出石猴的形象,诵出古白话文的韵味。四读,回归整体。齐读后,引导学生交流石猴的整体形象和古白话文的特点。如此设计教学,既突出了课标中的“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又可让学生越读越有趣味,使文中人物形象(即作品的独立意象)在读中不断丰富,深入人心。同时,在不同形式和要求的朗读中,更可促使学生读出古白话文的韵味,发现古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2.在想象中感悟。想象,能把学生带入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独特场景中,引领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促使学生头脑中实现相应作品情境的再现,与作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自然走进作品的意境,升华情感认识。因此,我们在把学生带入儿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储备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相似想象,去深入感悟作品表达的情感及其意境之美。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善为关;爱;关学特征

E・B・怀特(1899-1985)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除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这样的头衔,他还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三部作品:《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为他在儿童文学领域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故事塑造了几个主要的形象:斯图尔特、威尔伯、夏洛和路易斯,这几个人物鲜活的个性和故事彰显的主题让这三部作品备受世界儿童的喜爱,同时这几部作品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学者分别从语言学、叙事学和翻译的角度进行探讨,但是由于儿童文学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地位,即便有学者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只有《夏洛的网》被稍多提及,而对其它两部作品的研究甚少。王全根曾在他的论文《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中指出,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以善为美”,儿童文学应该劝人向善、与人为善、避恶趋善、惩恶扬善、择善而从。本文正是基于王全根所提出的“儿童文学以善为美”的基本观点,从儿童文学创作的目的、三部作品的表现形式、体现的内容和具备的功能等方面对这三部作品进行探讨。

1939年,怀特搬到了缅因州北布鲁克林的一个农场里,也正是在这里怀特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鲜活的儿童文学形象,而他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他的几个侄子侄女对故事的渴望。无疑,怀特创作这几部作品是为了孩子,但实际上,这几部作品不仅受到孩子的欢迎,也受到了世界各地成人的喜爱。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明的是,儿童文学除了面对儿童读者还可能面对成人读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更侧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作品中的真实尽管不同于生活的真实,但依然是很多艺术家竭尽全力地在作品中体现并一直为之奋斗的,所以,作品“以真实为美”。而儿童文学在这个层面上恰恰规避了成人世界中黑暗、消沉、暴力和性的方面。儿童是人类未来的希望,这种希望更大程度地寄托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善良,正是这种善良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存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艺术创作的形象来陶冶儿童的精神世界,并建立起人生最初步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因此,“以善为美”才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怀特在他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正是传递了这样的“善”,才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会成长、友谊和爱。

提到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人们总会自然地联想起奇妙的世界、梦幻般的情景或在真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想象。怀特的童话世界也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他的世界里动物们才是主角,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能够彼此进行自由的交流,但同时也跟人类世界有交集:斯图尔特就出生在人类家庭中,他只是一只长得像老鼠的孩子,他既可以和人类交流同时也可以和动物交流;威尔伯受到了小女孩弗恩无微不至的照料,夏洛织网的目的也是从人类的手中救下威尔伯的生命;哑天鹅无助时求助于男孩山姆,甚至在人类的世界中工作赚钱。在怀特所营造的世界中总是有善良的人类形象出现,相信孩子们在读到这样的作品时,心里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走进这些动物的世界,能够像弗恩和山姆一样去小心翼翼地爱护这些动物,听得懂他们的语言,并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在幻想的世界中,孩子们获得的是身心的愉悦,是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待现实世界的态度。

怀特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他有时甚至无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就为孩子们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喜的世界。在《精灵鼠小弟》的开篇,怀特这样描述:“美国纽约有一位弗雷德里克利特尔先生,他的第二个儿子一生下来,人人马上看到,这位小少爷比一只老鼠大不了多少。事实上,这个小宝宝不管从哪一个方面看都活像一只老鼠。他只有两英寸高,长着老鼠的尖鼻子、老鼠的长尾巴、老鼠的八字须,而且有老鼠那种灵活、害羞的样子。没过多少天,他就不仅是样子像老鼠,连一举一动也像老鼠了――他头戴一顶灰帽子,手握一根小文明棍。”在交代了斯图尔特的出现之后,怀特并没有接着交代他的出生背景,一个老鼠一样的孩子就这样出现在了一个正常的人类家庭。除了身材矮小斯图尔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任何的异议,周围人也并没有因为他长得像老鼠就将他视为异类。据说这样的开篇吓坏了《纽约客》的主编哈罗德・罗斯,他对怀特说:“你至少得交代一下,老鼠宝宝是那家人收养的吧。”不过,怀特依然没有做任何交代,在书籍出版之后他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询问,并且还非常生气别人把斯图尔特当成老鼠。怀特自己曾经说过:“它们都是我想象的故事,人物与事迹是幻想的,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家会有一个像老鼠一样的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蜘蛛织网不会造字;在真实的生活中,天鹅不会吹喇叭。”幻想不需要理由,孩子们能够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地释放自己,体会幻想带给他们的愉悦和满足,这就够了。

然而,怀特的幻想也不是信马由缰的存在,事实上,怀特在这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动物形象也都没有脱离现实的基础:长得像小老鼠的斯图尔特因为身材矮小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也将身材变作优势帮助了家人和朋友;抗争命运的威尔伯跟其他的猪一样也要面临圣诞节被宰杀的危机,夏洛为了救威尔伯结网织字也没有脱离蜘蛛的自然属性。怀特在他的幻想和真实之间构筑了一架桥梁,很好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在主题的表现上,很显然,怀特也没有脱离儿童文学的基本框架,既表达了主人公的成长,也充分表达了最美的情感――友谊和爱的存在。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细读怀特的三部作品,我们能隐约看到一条成长之路。斯图尔特正如人初涉旅途之时,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踏上寻找美的路途。正如怀特自己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许多人都在过着追求一种美好事物的生活――这种事物我们常常说不清楚,对斯图尔特来说,他追求小鸟玛加洛,那是他对美好事物的理想。”成人往往会对将要踏上的旅途再三思量,揣度可能到来的艰难险阻,并预估旅途最终通往的地点,细细地评估之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在还没踏上旅途之时便戛然而止,然而斯图尔特却“出去把门砰的一声关上,只要向前走快活的一步”。旅程开始,斯图尔特就不再回头,这是一种坚实的自我肯定,是探索未知之路初始必须具备的勇气,只有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才能领略沿途最美的风景。威尔伯刚出生就已踏上生命的旅途,只是旅途艰险,小小的威尔伯面对的是生死难题,不过好在有了蜘蛛夏洛的舍身相救,夏洛用生命换来了威尔伯的第一个冬天,也让他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活的旅途中,我们失去,我们收获,并逐渐成长,让善良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懂得友谊和爱的珍贵,并将其不断传递下去,这才是旅途中遇到的最美的风景。同样,对于路易斯而言,主导他生命的是责任和爱,他是生命旅途中最为坚定的执行者,心中始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接受了自己无法发出声音的缺陷,并为解决这个问题积极努力,他从不自怨自艾,一直在旅途上坚定地走着,让自己在现实的锻炼中不断地成熟起来。从踏上旅途――旅途之初――一直在路上,这是一条人人必经的途径,是一条成长之路,无人可以回避,必须风雨兼程,而收获的定是绚丽的彩虹。

儿童文学之所以是“以善为美”的,除了成长,更重要的是直接对友谊和爱的表达。怀特的儿童文学作品正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儿童文学里的友谊是建立在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善良和帮助的基础上的,是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夏洛的网》是对友谊最完美的诠释,威尔伯和弗恩的友谊,和夏洛的友谊是人世间最好的情感。弗恩可以像姐姐一样照顾小小的威尔伯,夏洛则像妈妈一样关注着威尔伯的心理和成长。夏洛给予威尔伯寂寞中的关怀,帮他排解生活的苦闷,在威尔伯要被杀掉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威尔伯的生存,因为她知道,即便死亡也是可以选择的,也是可以有意义的。亲情和爱情则在《吹小号的天鹅》中得以体现。路易斯前进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亲情,另一方面是对爱情的期待。父亲对路易斯的爱是毫无保留的,帮助路易斯获得声音是父爱最深沉的体现,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为路易斯偷来了一把小号,父亲的爱让路易斯获得前行的勇气,并让他的未来有了更大的希望。路易斯的奋斗除了要挽回父亲的声誉、回报父亲的爱,还有对于爱情的渴望。他将爱情埋藏在心底,直到他的爱可以像正常的吹号天鹅一样表达,直到他有能力保护自己爱的人。当然,儿童文学中的爱情不同于中的爱情,这是一种最纯洁的感情,不掺杂任何利益,没有一丝功利。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朗读教学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可以充分运用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等文学作品来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细致品味的能力,陶冶性情,开阔胸怀。

一、儿歌在小学朗读训练中的运用

儿歌中浅显易懂的情理及明快的节奏感和妙趣横生的形象语言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儿歌的社会功能作用于儿童主要靠听觉,属于听赏文学,因此适用对象为低年级(1~2年级)学生。

1.分析儿歌的主题,掌握儿歌的节奏、韵律和发音

教师在教授儿歌之前,除了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反复揣摩、练习儿歌、理解主题外,还要掌握好儿歌的节奏、韵律、音调。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儿歌的教授对象年龄较小,他们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教师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咬准字音,特别要注意区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以免让学生模仿错误读音。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儿歌的主题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发生转移,因此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了教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在教学儿歌《找祖国》时,我们就可以用游戏的形式将儿歌融入其中,请小朋友相互拨地球仪,一起做找祖国的游戏,看谁能最快地找到中国,很自然地引出了儿歌。

3.及时组织学生复习儿歌

要使学生记住学过的儿歌,必须保持他们学习儿歌的兴趣,加强复习。如,教师在复习朗读时,可以故意将语句说颠倒,或漏掉几个字,让学生做小老师,纠正错误;也可以为孩子戴上头饰演一演,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儿童诗在小学朗读训练中的运用

儿童诗的文学色彩浓厚、欣赏性较强,需要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来理解内容和意境,所以儿童诗的朗读教学对象主要以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学生为主。

1.精心选择合适的儿童诗

诗歌的选材除了要考虑是否适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能否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外,还要注意作品的语句要优美、构思要巧妙、形象要鲜明。

2.分析作品,反复阅读,掌握朗读技巧

首先分析儿童诗歌的主题思想,确定表达的方式。其次,要分析作品的结构,找出重点句及每句中的重音和停顿,以便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语速和语调的变化来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如,《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妈妈/妈妈/你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根据对作品思想主题、感情的处理及段落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全诗有两个高潮:一是“妈妈/妈妈/你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另一个高潮是诗的最后两句,“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第一个高潮为第二个高潮作铺垫,反衬出小熊战胜困难后的愉快心情,这两处是诗的重点,所以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该围绕这两处着重练习,注意重点句和重音的朗读。

三、儿童散文在小学朗读训练中的运用

儿童散文,既有诗一般的灵魂,又有画一般的绚丽。语言凝练、生动、优美,字里行间,跳动着真善美的童心。虽然它的篇幅不长,却富有哲理,讲究优美的意境,因此儿童散文的朗读教学适合在小学高年级学生(5~6年级)中开展。

1.充分理解散文的思想,把握朗读技巧

教师本身要对所选散文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把作品内在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因此,理解散文的意境是进行朗读的首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掌握好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字词的发音以及感彩的表现。如《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下面,把它当作小屋。

树叶落到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到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

这篇简短的散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可爱的童话世界,因此了解了作品的思想,在教学中就可以用轻柔、欢快的语言表现出可爱的意境,将学生带进童话般的世界,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

2.设计合理的导入方式,进行示范朗读

儿童散文的朗读训练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收到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活动兴趣、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

3.解释散文的内容,组织范读欣赏

在儿童散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重复文中的句子,一边解释,加深学生对散文的印象。当学生基本能背诵散文时,还要让他们再次欣赏教师朗读,以教《露珠》为例:

夏日的清晨,路边的小草上,长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摘下一片青草叶,一颗珍珠落下来,我用手心接住它,是不是小草害怕夜晚的黑暗,流下了眼泪?是不是夏天的闷热,使小草出了汗?

在朗读时,一定要指导孩子表现出相应的语气和神情,并指导学生做出思考、猜测、歪着脑袋皱眉头的表情,声音要放慢、放轻,好像在问自己,又像在问小水珠,表现出孩子渴望得到知识的心情。

总之,朗读在语文积累、体验、感悟、厚积薄发等方面,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充分运用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并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让它在开启儿童心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亚男.儿童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

[2]尹世霖.幼儿朗诵诗选.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比较贴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成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内涵、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探讨等三方面阐述笔者对小学语文儿童教学策略的思考。

1、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

何谓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切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适合 8-13 岁少年儿童阅读与学习的作品多以寓言神话故事,儿童诗歌,童话故事等为主,,与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善良勤劳的秉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养分。儿童文学作品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儿童文学作品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小学教师要通过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讲授,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兴趣,不断拓展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认识社会,体味生活,做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浅析

2.1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较差

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主动学习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也并不感兴趣,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具体的概念及范畴,自己也不熟悉儿童文学发展史,没有掌握系统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不能区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什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课程的时候最终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

2.2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3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单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生活活泼,充满欢乐与想象,它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纯真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人文素养养成。但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语文一般课文一样的程式的讲解与分析,使得本应是一节充满了快乐童真的儿童文学课变得枯燥单调,时间一长,小学生就会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儿童文学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2.4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3、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把握儿童文学特性,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3.1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小学生文学修养的启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时不我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建立全新的儿童文学观、知识观和育人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明确了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无限育人功能,才能能够深刻地去理解儿童文学,更好地去指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小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下一代的全面发展积极努力。

3.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4全面指导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8篇

不是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要用儿童的语言去表达现实儿童的精神世界;也不是能写出儿童文学作品的人,就能理解儿童的内心。实际上,是否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准确描述童心,而是作者在儿童认知、表达愿望、生活积累等方面的区别。当然,期待能有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了解童年、理解童年、关注童心、鼓励童真。可以把这些作为作者的追求,但不能把这些作为衡量儿童文学作者的标准。其实,进入儿童心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它与公众的儿童意识有关。因此,整个社会的儿童观,整个社会对儿童的发展规律、需要、权利、行为特征等的认识水平需要逐步提高,这也是我国教育部为什么连续举办“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儿童、理解童年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的,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拥有多项权利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在国际社会的官方文件中得以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儿童文学作品中就越“有”儿童。其实,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宣传科学的儿童观的重要素材。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此,我们不能期待过高,必须学会等待,等待儿童观的觉醒;更要学会为维护童年、丰富童年而努力,努力宣传科学的儿童观。儿童文学滋养过无数人的童年。比如,我小时候曾经看到的很多作品,还是让人欣喜、甚至痴迷的。记得有一本书《顺风耳和千里眼》,让我痴迷了很长的时间,甚至每天爬到灯塔土坡上去,四周远眺,觉得自己比前一天看得更远,似乎离“千里眼”为期不远了。后来每每想起这件事,从一个专业人员的角度,我会觉得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书籍对一个儿童来说不只是画和字,还有一系列的假想、一系列的尝试、一系列的憧憬。童年有了文学,才更为灿烂;童年有了文学,才充满想象。当然,儿童文学作品若要在儿童内心留下印记,内容和形式需要与童心相契合。

二、教育者应与儿童一起欣赏儿童文学

今天的儿童是幸福的,因为有大量的国内外读物可以选择。但是,儿童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往往需要成人尤其是教育者的引导,儿童对作品的阅读有时也需要成人的指导。“有准备”的成人能有效地指导儿童的阅读。所谓“有准备”,就是尽可能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先读”和“蹲读”是指导儿童有效阅读的前提。所谓“先读”,就是在指导儿童阅读前,成人先要阅读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容和表现特征,有时还需要多次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否给儿童指导和给予怎么样的指导。要避免把儿童文学作品当作课文进行解读。所谓“蹲读”,是成人用童心去读绘本,要避免带着“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新词汇”等思路去指导,没有童心,成人难以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趣味、幽默和想象。因此,所谓“蹲”,就是放下心来,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儿童文学。在儿童阅读指导中记住这一点,对各位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很重要。阅读指导者,必须去研究幼小的孩子从儿童文学中得到了什么,或儿童文学引发了孩子什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够吸引儿童?阅读指导者要研究儿童听故事的专注程度,关注儿童听故事时的表情、举动和提出的问题;要关注并细致分析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包括关注儿童的注意时间,对不同页面的关注程度,对不同形象和情节的关注程度,什么样的内容引发了儿童的微笑和疑惑;还要观察和了解什么样的作品让儿童念念不忘,什么样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儿童自发的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及其他游戏里。文学作品与儿童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教化和引导的关系,儿童是文学作品的鉴赏者、解释者甚至是践行者,儿童经常在批评和改造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教育者没有在意;儿童经常在创造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教育者经常忽略。与儿童共同阅读,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仔细关注儿童的阅读行为,还应阅读儿童的阅读,理解儿童的理解。在儿童文学的学习上,教育者应该向儿童学习,因为儿童的心绪才是儿童文学最应关注和照应的,也是教育者最应研究和解读的。儿童文学不只是用来读的。在幼儿园,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用来听,用来读,用来做,用来演。幼儿多感官、多层次地投入到文学作品中,有利于扩展经验,发展能力。教育者应特别注重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因为这些游戏能让儿童文学作品情境化、立体化、多感官化,能调动幼儿的文学再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想象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交往能力等。因此,将儿童文学作品归于表演是将文学欣赏综合化,体现了幼儿园教育中的儿童“在行动中学习、通过经验学习、在情境中学习”等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度欣赏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增值。当然,这一切都应从儿童的需要、反应等出发,那些成人主导的表演会让儿童失去自由和自主。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化和拓展,还可以通过儿童喜欢的其他形式,这个过程中儿童也是有个别差异的。有些儿童更擅长综合的深化和拓展文学作品,如改编作品,制作背景、道具并表演;有些儿童擅长绘画,将故事的主要情节画成连环画;有些儿童乐于建构,儿童文学中的奇妙场景经常成为他们用积木等材料建构的内容。教育者不应束缚儿童,要给他们机会、材料、空间、时间和其他条件,让文学更深地印刻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其实,围绕儿童文学,结合现实的活生生的儿童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建构一个个充满文学气息、环境丰富多彩、充满童话气息、有无数兴奋点、让儿童能积极投入、让儿童的想象和表现欲望能得到充分实现、是童话也是生活的幼儿园课程!

三、儿童文学素养是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