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回报率

资本回报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资本回报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本回报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价值链 嵌入资本 回报率 浙江

浙江省作为沿海大省和进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全球经济,近十年外贸出口额占省内总产值1/3以上,2006年最高达到52%,其余年份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对外依赖程度高。融入全球价值链为浙江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的条件,促进了浙江经济发展,而资本回报作为企业的重要指标,往往决定资本的走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消失,成本上升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浙江省资本回报率呢?

一、文献综述

以往有关价值链嵌入与资本回报率的研究较少,学者们往往集中在价值链或资本回报率的一方面,很少有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而现有研究结论也存在分歧,一方面参与全球价值链,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者提供了参与分享全球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刘维林,2012),主导企业将质量、安全、环保、产品款式等高标准要求传递给代工企业倒逼代工企业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企业技术、管理、组织能力及社会制度体系,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国外消费者的高要求(王玉燕、林汉川等,2014),存在明显的干中学效应,从而提升自身的资本回报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认为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主要是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依赖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产品利润较低,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甚至于陷入“悲惨增长”的境地(卓越、张珉,2008)。

综上所述,价值链嵌入与资本回报之间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尚未得出统一结论。

二、价值链嵌入的测度

用FVAR表示价值链嵌入度,Mp 、Mo分别表示加工贸易进口价值和一般贸易进口价值,Xp、Xp分别表示加工贸易出口价值和一般贸易出口价值Mo*Xo/(G-Xp),表示一般贸易进口中间品用于出口的价值,分子表示进口中间品用于出口的含量,Xi为总出口,G为总产值。

利用上述得到的(3)公式,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依据上述公式测算的结果如下:

上图反映的浙江省进15年的价值链嵌入,均值稳定在0.2左右,最高点出现在2003年达到0.261,最低点出现在2014年,整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

三、回归分析

被解释变量资本回报率采用学界使用较多的方法,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r(t)是实际资本回报率,Y(t)是表示产出,Py (t)表示产出品价格,Pk (t)、K(t)表示资本的价格和资本存量,δ(t)是资本的折旧率,α(t)是总产出中资本的份额。本文中我们用r表示资本回报率。另外本文添加资本深化(h)项作为控制变量:用从业人员人均资本存量表示,资本存量运用永续盘存法得到。

单位根检验:各变量都是二阶平稳,检验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结果如下

r=0.375gvc+0.027h+0.023

(1.68) (5.22) (0.41)

R2=0.743 F=17.35

其中括号内为t值,表示相关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对误差项单位根检验如下:

协整模型的残差项通过的了平稳性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模型中价值链嵌入系数为正值表明价值链嵌入对资本回报率有正向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浙江省资本回报率。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将面临全球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对浙江省落后的企业形成打压,从而淘汰掉部分落后企业,也提高了本土企业的竞争意识,努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从而帮助提升资本回报率,优秀的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之后能够实现全球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节约成本,从而受益。资本深化项系数显著为正值,表明资本深化是显著促进资本回报率的,资本回报率本身对于资本深化项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现阶段浙江省的资本投入依然能够提升资本回报。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2.r=0.404d2.gvc-0.025d2.h-1.563l.e+0.018

(1.71) (-0.24) (-4.49) (-0.03)

对误差修正模型的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如下:

残差项通过平稳性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反映的是价值链嵌入与资本回报之间的短期关系,与协整模型相比,价值链嵌入依然与资本回报率保持正向关系,而资本深化的显著性降低,并且其二阶变化对资本回报率的二阶变化负相关,说明随着资本深化的加速上升,资本回报率将会减速上升或者加速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浙江省为对象,通过以上理论及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价值链嵌入能够提升浙江省资本回报率水平。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仍是浙江省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于津平,邓娟.垂直专业化,出口技术含量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3);44~62

[2]卓越,珉.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131~140

[3]王玉燕,林汉川,吕呈.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9),65~77

资本回报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 资本回报 马太效应

农业资本回报率的测算

(一)测算原理

根据Bai(2006)与Codeli的算法,假设资本品j的名义回报率为:

(1)

其中,i为资本名义回报率,P为价格指数,δ为折旧率,Δ为增长率,MPK为边际产量。决定资本回报率的不只是资本的边际产出,它取决于资本取得收入份额中的资本边际效用。假设α为资本的实际回报率,容易得到:

(2)

将(1)式带入(2)式,容易得到资本投入效率的最终测算公式:

(3)

(二)数据说明

在测算1978至2006年我国农业投资回报率时,由于各统计年鉴不同的统计口径,而农业资料数据较为繁杂,农业资本投入的数据来源于前文的估算结果,其余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对于国民收入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指标,我们采用各省农业GDP平减指数指标,能够度量农业的价格指数效应。由于统计资料中没有给出资本获得收入份额的具体信息,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假设国民收入中除去劳动所取得的收入份额,其余为资本所得(Bai,2006),即:

(4)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农业资本存量。本文沿用较为成熟格德史密斯所开创的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Approach,PIA)的基本原理,得到关于农业资本投入量的估算基本公式:K(t)=K(t-1)(1-δ)+I(t)。将该公式进一步变形,可得到:K(t)=K(t-1)+I(t)-K(t-1)δ。同时按照曹跃群(2008)所确定农业资本基年资本投入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当年投资I的取舍以及折旧额或折旧率测算农业资本存量估算数据。

(三)估测结果

我们利用式(3)分别测算了我国1978至2006年全国农业资本投入回报率。1978年以前计划农业制度时期,农业增长出现停滞,甚至个别年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孟祥林,2003)。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资本利润率与农村经济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之后,随着改革开放进入纵深阶段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与波动阶段。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的重视以及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大幅度改善和提高,然而农业资本利润率历经了平稳上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呈现出波动并有下降的趋势。农业资本回报率远低于第二三产业中资本的回报水平,这也是农业资本匮乏外流的根本原因。

农业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提出假说

第一,资本回报率会受到产业内资本密集度的影响,资本往往在产业中具有集聚、规模递增的特点,但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农业投资的主体(农户)往往具有分地而耕的特点,未形成资本的规模效应,而在家庭内部却明显显现出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这很可能是农业资本回报率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第二,农户的收入水平会对资本回报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收入达到一定临界水平时,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会有一次突变,但收入对资本增长的影响必定是滞后的。第三,市场条件对资本回报率有着很大的影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会极大的影响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第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尤其是农村工业化对农业资本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集体与私人资本与劳动通过“体外积累”建立农村非农企业的方式,一方面达到收入反哺农民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补充了匮乏的农村公共投资,减轻了农民对社区建设费与农田建设费的负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落后状态,成为农业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洪银兴,2007a)。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

根据上述理论假说我们建立对农业资本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AKRt=β0+β1NKRt+β2APRt+β3 APRt2+β4 LPKt+β5 LPKt2+β6 REt+β7 REt2+μt (5)

其中AKR为农业资本回报率,NKR为全国平均资本回报率,APR为农村人均纯收入,LPK为劳均资本存量,RE为农村用电量。

劳均资本存量展现了农业资本的禀赋变化,资本回报的影响有两种变化趋势。首先,资本的边际递减规律使得过于密集使用资本会造成资本回报率下降,另一方面,资本又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建立在规模效益递增的基础之上,资本展现出一种回报递增趋势,这两种力量的均衡最终造成了一个均衡资本回报。我们通过研究也发现资本回报与资本密集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结构变化,两种力量在作用过程中规模效应过早的结束主导作用。

(三)计量结果

在消除异方差与序列相关后,得到表1的估计结果,由此可看出对农业资本投入回报率产生影响最大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全国平均资本回报率、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用电量。其中全国平均资本回报率对农业资本回报率有着正的影响,全国平均资本回报率增长1个单位,农业资本回报率将增长0.51个单位。而农村人均纯收入目前来说对资本仍有着正向的影响,而农村用电量却对农业资本回报率有着负向的影响。这表明农村基础设施仍旧不完善,农村生产仍旧受到基础设施的影响。

农业资本匮乏与城乡统筹发展

面对利润率较低的农业,农村企业对农业与农村的要素反哺作用大大降低,甚至起到负效用。本节将利用面板模型与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说明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反哺作用。我们建立联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1986至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一步分析农村工业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农业资本深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要素反哺与收入反哺的现状。

RRi=α0+α1 LRi+α2 FGDPRi+α3URi+α4 XRi+α5 RPi+α6 FKRi+α7 REPRi+εi (6)

RERt=β0+β1PGDPRi+β2CRi+β3 URi+β4 XRi+β5 RRi+μi (7)

FKRi=γ0+γ1 FGDPRi+γ2URi+γ3RPi+γ4 RRi+γ5 XRi+γ6 RERi+νi (8)

在模型6中,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影响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增长率、农业GDP增长率、城市化程度、农业资本存量、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农村企业对农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内生变量。在模型7中,对影响乡镇企业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而模型8主要集中于对农业资本深化的主要因素进行检验。联立方程模型中,变量含义分别为:RR为农村人均纯收入,LR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率,FGDPR为农业GDP变化率,UR为城市化程度,XR为出口占GDP比重,RP为人均公路里程,RER为乡镇企业年产值增长率,PGDPR为人均GDP增长率,FKR为农业资本存量变化率,CR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REPR为乡镇企业人数增长率;回归结果见表2。

在方程4中,农业劳动力增长率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现出显著的负相关,1978年至2006年我国总人口共增长36.56%,而农村人口却下降6.67%,城市化水平也由17.92%上升到43.9%,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创造了条件。农业产值增长率与乡镇企业发展均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农村中“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劳动力转移模式成为关键性的制度安排。随着开放度的提高,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显然承担起了出口创汇的使命,国外FDI的进入也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乡镇企业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检验中发现,乡镇企业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一方面由于其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劳动力而产生的农村居民就业效应显著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也因为工业相对农业更高报酬而得到了收入反哺。最后,农业资本深化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但农村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资本积累机制。1978至2007年间,工业资本增长7.63倍,而农业资本增长只有4.8倍,到目前农业已经显现出明显的资本匮乏,仅仅维持了过多劳动力和过少资金、技术要素结合的低效率结构。同时现有的农村金融秩序不能起到为农业筹资的目的,反而通过财政性的金融通道,将农村要素输入城市,导致农村资本匮乏进一步加剧。

方程5中,农村企业的发展主要来自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其中,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要素支持与市场贡献,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则大大扩展了乡镇企业的产品市场范围。城市化与市场化程度却在对农村企业的发展中表现出不显著甚至负面的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农村企业在产权与治理结构上的模糊性使其在脱离农村经济环境后出现了治理问题,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转型为大型企业集团,但这些乡镇企业均是在明晰产权,改革治理结构后产生的,这也就说明了产权的模糊性仅是在当前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延存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在方程6中,可以明显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资本积累带来了较为显著的负效用,这使得资本向同具有本地效应的农村企业集聚。而农民依靠乡镇企业的“体外积累”所得到的收入反哺才间接性地影响着农业资本深化,这种反哺作用与农村工业对资本的集聚力量相比显然是微弱的。同时城市化与市场化也同样没有显著产生对农业产生要素反哺的效应。因此转变农业资本集聚的制度基础才是完成农业资本深化的根本手段,否则即使资本深化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在长期中将形成促进作用,若没有合理的制度激励方式,投资主体也将选择农村工业作为投资对象,而农村工业在没有政策负担的情况下必然不会对农业产生要素反哺效应。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农业资本匮乏陷入了低均衡的马太效应。

政策建议

农业资本匮乏的马太效应是政府不恰当干预与基础设施薄弱的共同产物,而政府不应当过多借用财政的手过多地干预农业的市场过程,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政府应当做到而未能做到的事,在这样的偏误之下,必然导致资本的错位,最终使得官方资本挤占私人资本,基础设施不健全或者是交易费用高最终导致资本的离去。因此,政府必须在行政中规范其行为,让市场配置资源,通过财政改变资源的使用费用,这才是真正的新农村道路,才能走出农业资本匮乏的马太效应。

参考文献:

1.黄泰岩,王检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1.3

2.黄季 .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J].管理世界,2004.3

3.张军.中国国有部门的利润率变动模式:1978-1997[J].经济研究,2001.3

4.曹跃群.我国农业资本投入及其运行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

5.洪银兴.二元结构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b.1

资本回报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发电企业;EVA管理;资本结构;融资方式

作者简介:闫军芳(1971-),女,山西天镇人,北京汉慈投资有限公司,会计师。(北京 10220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66-03

2009年12月28日,国资委了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决定从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三任期(2010~2012)开始将全面推行EVA考核体系。这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业绩考核从以利润为核心上升到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重大转变,它意味着中央企业的管理模式将由战略管理转型为价值管理,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关注点已由资产规模和利润转移到以EVA为导向的价值创造能力。

发电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发电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发电企业如何在国资委倡导的EVA先进管理理念下理性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发电企业当前的行业背景及突出问题

1.行业发展背景

电力弹性系数作为宏观经济学中反映电力工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总趋势的概括性指标,是衡量电力发展是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世界各国长时期的电力工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来看,合理的电力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

来自国网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后20年我国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新增电量将达6.2万亿千瓦时,新增负荷将达10.7亿千瓦。201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3万亿千瓦时,最大负荷10.1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6%和8.9%;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8.3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率为5.6%;从人均用电量来看,我国人均用电量水平远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未来增长空间巨大。现阶段中国电力弹性系数为0.95,即电力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为0.95。据国网预计,2015年全国装机容量将达到14.7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9%,“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6%,2030年将达到24.7亿千瓦。[1]

2.发电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发电企业资本回报率参差不齐。电力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在上述行业发展背景下,各发电企业的积极反应便是加快电源建设、增加发电能力。因此近几年行业资产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大部分发电企业年资产规模增长率超过了10%。但资产规模的扩张并不等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增强,由于长期以来中央企业的考核方式均是以利润为核心,大部分发电企业在规模与利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各发电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却参差不齐,尽管有些发电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快速发展中兼顾电源结构的优化,但是如何实现资产规模与资本回报率的协调发展,将是大部分发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2)发电企业积累减缓,难以支撑市场的高速发展。近几年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火电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电价提升空间有限,而火电企业又面临燃料价格上涨的困扰,尽管电力技术的发展使得发电煤耗与供电煤耗等技术指标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依然无法弥补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火电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企业的经营积累非常有限。电力企业的经营积累逐步放缓与电力市场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企业很难通过自身经营积累来支撑市场高速发展的需求。随着EVA考核的引入,股权资本不再是“免费”的资本,发电企业必须理性解决资产规模增长与合理融资的协调问题。

(3)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2008年以来,国内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据统计,2009 年我国发电行业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0.02%,超过了位居工业行业第一的石油加工与炼焦业的68.76%,行业资产负债率排名第一。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2002年五大发电集团成立时资产负债率平均在67%左右,经过几年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五大发电集团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85.4%,发电企业已进入风险攀升阶段。[2]

从发电企业的资本与资产匹配度来看,发电企业呈现出流动负债比例偏高,长期负债与权益比率偏低,与发电企业以长期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匹配度很难有效匹配。企业的短期资本不仅支持短期资产的运行,还支持了相当一部分长期资产,流动负债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融资成本,但企业要使用过量的短期债务来维持正常的运营,必然会增加短期偿债压力,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影响了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因此长远来看,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是每个发电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EVA理念倡导的发展模式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 Added)的缩写。它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推出并逐步风行的一种经营业绩考核工具,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克·莫迪格莱尼关于公司价值的模型。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公司正式推出EVA体系。EVA是指企业经营产生的税后净利润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后的剩余部分。直接表现为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所有资本成本的差额。

从历史的角度看,会计准则下会计报表主要是给债权人看的,更偏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债权人关心的事情与股东及管理层不同,资产负债表并没有按照“永续经营原则”提供一个股东资本度量的指标,就像纽约大学会计学教授巴鲁克·列夫关于会计失真问题的概括:“公司会计数据和市场价值之间的联系不仅脆弱,而且还在继续恶化。概括地说,会计数据与资本市场价值之间的脆弱联系表明,财务报告的用处是相当有限的”。[3]

正是由于会计报告的上述缺陷,从股东和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特别需要一种业绩度量指标,这种指标能够逐月显示管理者的决策是否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并且需要将自己占用的资源与他们创造的收益对应起来,以便及时获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EVA恰恰能满足这种需求,EVA方法不同于会计利润的最大特点是承认了企业的全部资金成本,通过把会计利润调整为经济利润,把会计账面价值的资产调整为经济账面价值的资本,解决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存在的偏离实际经营情况的问题。同时因为调整后税后净营业利润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整后资本也更好地反映了股东和债权人的资本投入,EVA的理念也更便于股东与管理者理解与接受。

国资委在对第三任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细则中,结合中国国情修订了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如下:[4]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税后净营业利润与资本占用的比例即资本回报率,计算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调整后资本×资本回报率-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调整后资本×(资本回报率-平均资本成本率)

=调整后资本×EVA回报率

其中:EVA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平均资本成本率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EVA价值创造的前提是EVA回报率大于“0”,即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必须超出资本成本率,在此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经营规模决定了EVA的大小。为此,以下将立足发电企业实际,重点从提高存量资产资本回报率、资产规模增长与资本结构协调发展以及增加企业财务弹性、降低资本成本率等方面协助企业实现EVA理念下的理性增长。

三、发电企业在EVA理念下实现理性增长的思路

EVA的理念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发电企业长期以来对利润指标的偏好,以及在经营管理理念、融资方式上的惯性思维,很难马上将EVA的思想自如地运用于实际。为能更好地实现EVA理念下发电企业的理性增长,结合发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在实施EVA的管理中需要关注以下事项:

1.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存量资产的资本回报率

电力作为重要的上游能源,因其价格波动将会影响到下游许多行业的生产成本,所以控制电价一直是国家预防经济过热及通胀的措施之一。以火电为主导的发电行业长期面临“计划电、市场煤”的双重挤压,发电企业要想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变其生存状况,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本回报率显得尤为重要。

发电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固定资产占比高、回收期长等特点。大部分发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或其他方面因素形成除发电之外的其他存量资产,即便是以发电为核心的主业资产其收益质量与资产规模水平也良莠不齐,因此实施EVA价值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每项长期资产(可以作为独立考核单元的一组或者一类资产)的资本回报有效性。以下将波士顿矩阵原理与EVA管理理论相结合,以分析资产回报的有效性,并通过资产回报的有效性分析来优化企业的存量资产结构。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定义了市场价值增长与EVA回报率两个维度,据此可以将企业的存量资产分为四个象限:幼童、瘦狗、明星与现金牛。[5]

图1中的第1、2项资产EVA回报率小于0,但是市场在高速增长,只要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且具有资源优势,预计将来可以实现价值增长,因此可以考虑采取增长战略,否则应该减少资产占用;第3、4项资产是由幼童型资产继续投资发展起来的明星资产,EVA回报率大于0,但因为市场在高速发展,企业必须继续投入,因此企业应采用增长战略,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可以发展为现金牛的资产上;第5、6项资产是企业实现EVA价值的源泉,由于市场已经成熟,企业不必大量投资来扩展规模,应采用稳定战略;第7、8项资产属于蚕食股东财富的资产,这类资产常常是微利经营,但是企业不忍放弃,由于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是得不偿失的,企业应采用收缩战略,尽快出售或清算,以便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利的领域。

通过上述矩阵分析,可以帮助发电企业厘清存量资产的价值创造现状,并指明哪些资产是有效的,哪些资产宜于从资产组合中剔除,从而使公司的资产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存量资产的资本回报率。

在利润导向下,发电企业的短期资产如应收账款、存货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EVA创造能力,因此,企业在优化长期资产结构时应高度重视企业短期资产的管理,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减少企业流动资产的占用来提高企业的资本回报率。

2.增量资产引入EVA全寿命管理考核

在电力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幼童资产及明星资产,波士顿原理也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简单的方法。即通过对资产的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率进行比较,综合考虑项目投入资本总额,来确定增长战略中各类资产的优先次序,如图2所示。

图2很直观地展示了增量资产的优先投入顺序,在备选方案中只有项目A、B、C符合EVA价值投资的标准,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资产增加的顺序是ABC。实践中由于项目的资本回报率会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为使资产投入更加理性,在此须引入增量资产的全寿命EVA考核,这样便于管理者在投入资产之时就能全面考虑企业的资金成本,EVA管理对这种战略性资产不是从资本投入之日就开始扣减资本成本,而是先在“在建工程”中搁置起来(含资本化利息费用),在带来经营利润时再考虑其资金成本。这样可以鼓励管理者积极考虑长期投资的机会,同时让管理者从开始就了解他们将为资产投入的资本负责,从而实现资产的理性增长。

3.资产规模扩张兼顾优化资本结构

由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等原因,近年来发电企业除以自建与扩建的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外,企业并购也逐步成为发电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主要方式。并购的根本动因是增加企业价值,也就是为股东创造财富。按照并购支付的方式可以划分为:现金购买式并购、承债式并购、股份交换式并购。[6]笔者认为股份交换式并购对于改善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由于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二是由于并购后资产规模扩大,改善了公司的资本结构,企业实现再融资也将变得容易。

股份交换式并购一般有“股份换资产”与“股份换股份”两种情况。目前发电企业应用比较多的定向增发即是股份交换式并购中的“以股权换资产”,通过定向增发引进大股东的优质资产,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改善发电企业的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当然,在企业并购中并非所有的并购资产对并购后的企业都有效,因此对并购中产生的低效或者闲置资产可以按照本文对存量资产的整合思路进行二次优化,实现每一分资本占用都能产生其应有的收益。

4.加强企业的内部融资,增强企业的资本弹性

根据EVA的价值计算公式,EVA回报率大于“0”是企业实现经济增加值的前提。EVA回报率越大,企业的EVA值越大。由于EVA回报率是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率的差额,因此不仅需要通过提高资本回报率来增加企业价值,合理降低资本成本率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国资委考核中使用了统一的资本成本率,但由于统一的资本成本率并没有揭示不同企业间的风险与差异,就企业管理者而言必须立足发电企业实际,结合自身企业的资产经营特点,通过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率。资本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7]

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率=×KL×(1-T)+×KE

式中:L为企业负债的市场价值;E为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KL为企业负债的税前成本;KE为企业权益的资本成本;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

由上述公式可知,资本成本率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各类资本的资本成本及其资本结构,各类资本的资本成本更多地取决于资本市场的状况,因此通过合理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是发电企业的重大课题。

由于不同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资金成本,为了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取得所需资金,企业应分析和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组合。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顺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因为内部融资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成本相对较低、风险最小,因此应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只有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企业才能转向外部融资。通过对我国发电类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研究发现,我国发电企业融资顺序与优序融资的顺序正好相反。由于企业的融资结构不能与企业的资产规模相适应,导致财务弹性越来越差,所以通过拓宽发电企业的内部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显得尤为重要。

发电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高内部融资:一是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处置企业的低效资产与增强企业资产的收益能力,逐步改善发电企业内部积累不足的局面;二是逐步引入EVA薪酬考核计划,增加或提高发电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使其切身利益与公司长期利益挂钩。这样通过拓宽发电企业内部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强企业资本结构的适应度,为公司外部融资提供良好的信誉保障,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率也将逐步降低,使企业的再融资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不管发电企业采取何种增长形式,只要关注到所有的资本占用均有资本成本,企业就会努力提高资本回报率并合理降低资本成本。这样企业的存量资产结构就会逐步优化、增量资产效率就会逐步提高,由此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也会逐步增强,资本结构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发电企业会在EVA管理理念下实现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十二五”用电量年均增长8.6%[N].中国证券报,2011-09-23.

[2]殷.发电企业负债率高企成因及应对[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8).

[3][美]A·I·埃巴.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国资委业绩考核局、毕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企业价值创造之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谭忠富,候建朝,王成文,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资本回报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托公司 净资本管理 财务管理

2011年初,随着银监发[2011]11号文的下发,信托公司的净资本管理由理论层面进入到实质操作层面。实行净资本管理后,信托公司将面临很多需要统筹协调的新问题,包括资本及资产结构、营运资金配置、风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收益结构与业务结构的配比、资产规模与净资本的关系等方面。如何为“净资本管理”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分析,如何满足“净资本管理”后经营管理与经营决策的新要求,也对信托公司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一、信托公司实施净资本管理办法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净资本管理理念早先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全球金融业。如何构建一个灵活弹性而又有效的监管规则,是各国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都特别关注的问题。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来看,目前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

从国内金融监管体系看,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采用了资本充足率、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与银行、证券公司相比,信托业的法律基础、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有自己的特性和差异,但是信托业最本质的元素仍然是风险。因此,应当充分参考银行、证券公司等一些相对成熟的管理理念和基本方法,在考虑信托制度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信托业的风险管理框架。

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信托公司爆发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内控不健全、风险监管约束不足,导致业务规模增长与公司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不匹配。风险监管指标较为单一,缺乏持续监管和动态监控机制,急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随着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调整转型和创新发展,亟需建立一个能综合反映信托公司潜在风险的风险监管体系。

(二)意义

信托公司实施净资本管理,有助于弥补监管工具和手段的不足,推动信托公司建立并完善动态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引导信托公司调整、优化资产和业务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内容要点

2010年,《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5号)正式颁布实施。办法既借鉴了净资本管理的实践经验,又体现了信托公司的经营特点,突出了审慎的监管原则。

净资本的定义是指根据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公司固有资产负债结构的特点,在净资产的基础上对各资产项目、表外项目和有关业务进行风险调整后得出的综合性风险控制指标。净资本是信托公司净资产中流动性较高、可快速变现的部分,它表明信托公司可随时用于变现以满足支付需要的资金数额。要求净资本应能覆盖公司各项风险资本。所谓风险资本,是指信托公司开展各项业务存在可能导致资本损失的潜在风险,应当按照一定标准计算风险资本并与净资本建立对应关系。

信托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大类,绝对指标规定了净资本的最低数额(底线),相对指标则是与净资本挂钩的比例关系。

2011年初,《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11号)正式印发,作为净资本管理的重要配套文件,要点包括:一是对不同监管评级的信托公司实施不同的风险系数;二是明确了不同类型业务的指标归属;三是对关联交易、银信合作业务引入了附加风险资本约束。

在净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资本之和这一刚性约束下,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净资本水平,二是降低风险资本。

提高净资本水平的途径,主要有增资、提高盈利水平和调整业务结构。从短期效应看,增资可以直接增加净资产,同时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但股东的回报预期也相应加大;从中长期效应看,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盈利水平,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也是实施净资本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

降低风险资本的途径,主要有调整业务规模和业务结构,逐步达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实现动态管理、均衡发展。

三、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难点

信托业实行净资本管理办法后,如何记录、反馈与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如何提供与此相关的财务分析资料是当前信托业财务会计的一大难题。

要落实净资本管理办法,首先是厘清各项业务规模与净资本、风险资本的对应关系,明确公司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逐步实现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

四、财会部门在净资本管理中的职责与分工

财会部门在净资本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包括:及时收集净资本指标相关的业务数据,加工、整理并准确计算监管报表;建立净资本管理的会计指标体系与核算方法,分析指标变动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结合净资本风险控制指标,分解与落实年度预算指标;与风险管理部门配合,完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与人力资源部门配合,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业务部门及时沟通,将各类业务占用的风险资本存量和余量数据及时传递给业务部门,保证业务及时准确按照监管要求进行调整,同时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及时提醒业务部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五、净资本管理的会计指标体系与核算方法

(一)风险资本回报率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引入风险资本回报率作为项目的评估指标之一。风险资本回报率,即单位风险资本产生的预期收益。其中:

风险资本=资产净值×风险系数

预期年平均收益=投资本金×预期年化收益率

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预期年平均收益/风险资本×100%=(投资本金×预期年化收益率)/(资产净值×风险系数)×100%

对于新增业务,投资本金与资产净值趋同,则有:

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预期年化收益率/风险系数×100%

从信托公司的收入来源来看,主要是固有业务收入和信托业务收入两大部分。固有业务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等,信托业务收入主要是信托报酬收入。预期年化收益率,固有业务可采用预期年化投资收益率,信托业务可采用预期年化信托报酬率。

对固有业务而言,因其受到扣减净资本、计提风险资本双重因素的影响,可采用合并风险系数。

按照银监发[2011]11号文公布的计算标准,归纳结果见表1。

固有业务风险资本回报率=预期年化投资收益率/合并风险系数×100%

信托业务风险资本回报率=预期年化信托报酬率/风险系数×100%

考虑到固有业务合并风险系数普遍处于高位,其风险资本回报率较信托业务不具可比性,在实务中建议与信托业务分别计算,分别考核。

(二)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

由净资本≥固有业务风险资本+信托业务风险资本+其他业务风险资本,可以推算出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上限)=净资本-固有业务风险资本-其他业务风险资本,则有:

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上限)-报告期信托业务风险资本

当新增固有业务时,可以推算出该业务对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的影响数(减少额)等于新增资产净值×合并风险系数。

当新增信托业务和其他业务时,可以推算出该业务对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的影响数(减少额)等于新增资产净值×风险系数。

当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趋于零或为负数时,说明信托业务已无空间,需要压缩。

(三)净资本收益率

采用净资本收益率衡量信托公司单位净资本产生的收益水平,即:净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本×100%

(四)加权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

采用加权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衡量信托公司单位风险资本的收益水平,主要分为固有业务、信托业务两部分。

固有业务加权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加权年化投资收益率/加权平均合并风险系数×100%

信托业务加权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加权年化信托报酬率/加权平均风险系数×100%

六、净资本管理对财务预算的影响

公司的财务预算,主要涉及到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的规划,一方面要依据最新的监管政策调整资产结构,同时还要兼顾盈利预期。实施净资本管理后,财务预算还要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1)流动性要求,即净资本/净资产≥40%;

(2)风险管理要求,即净资本≥各项风险资本之和;

(3)盈利性要求,即满足(1)、(2)条件下,利润达到预期水平。

可以说,公司资产配置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财务部门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到动态管理。

七、净资本管理在项目评估决策中的应用

以信托业务为例,净资本管理在项目评估决策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在信托业务的预审环节,增加“单位风险资本产出”作为项目评估参考指标之一。鉴于各信托公司的战略规划、业务特点与风险偏好不同,在应用该指标时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充分权衡风险与收益,合理进行业务布局。

针对某一笔信托业务,该项目的单位风险资本产出=该项目的预期年化信托报酬率/该项目对应的风险系数

具体详见表2。

其中:信托业务风险系数区间按照银监发[2011]11号文公布的计算标准确定;信托报酬率区间可选用近一年的同类业务的实际年化信托报酬率,如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适当调整,以更符合预期。

通过考察某一信托项目“单位风险资本产出”所在的区间,可以基本判断该类业务的风险收益水平(高位、中位、低位),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托业务风险资本指导价格,举例见表3。

八、结论及建议

信托公司实施净资本管理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需根据自身的业务模式、风险偏好、内部管理等方面综合权衡,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和分析对净资本和风险资本进行合理配置,引导公司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不断提高净资本资源运用效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造效益。

目前信托公司净资本与风险资本的计算规则采用系数法,该方法的优点是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缺点是难以准确描述项目的特定风险,即使是同一类业务,具体项目的风险偏好也可能不同。建议监管部门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适时对系数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王玉国.信托公司如何实施净资本管理[J].当代金融家,2011(5).

[2]陈众.浅谈净资本管理办法下的信托公司财务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2(2).

资本回报率范文第5篇

判断一个行业的景气度方法:

1、初期高投入高增长, 预期资本回报率高于整个经济体的平均水平,销售额增长率高于整体经济平均水平。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互联网初期,每个网站都不赚钱,但是销售额增长率非常可怕,是以实体经济的倍数。

2、平稳发展阶段,资本回报率依然高于整个经济体的平均水平,销售增长额略高于或相当于整体经济水平。这个时候,行业开始整合,有了盈利模式。行业依然值得投入股权投资,但也可以通过债权融资。行业有了一定的壁垒,行业领跑人出现,但未达至垄断地步。

3、发展停滞阶段,资本回报率等于或低于经济体的平均水平。销售增长额低于整体经济体水平。行业参与者人数逐渐减少。这时候行业只剩下巨头,基本上不会有新的股权投资进入这个行业,融资需求由债权融资主导。

(来源:文章屋网 )

资本回报率范文第6篇

一、RAROC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是当今国际先进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信孚银行首创RAROC技术,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度量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和在特定损失率下为限制风险敞口必需的股权数量。RAROC模型改变了长期以来银行主要以账面的资产收益率(ROA)或股本收益率(ROE)为中心考察经营业绩和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强调了风险控制在银行这一特殊行业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RAROC在国际先进银行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成为金融理论和银行业实践中公认的风险管理核心技术。

RAROC又称经济资本回报率,是指经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和以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计量的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EC)调整后的收益率,其基本理念是:银行的经营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反映银行真实的盈利水平。其一般形式表示如下:

与传统的ROE指标相比较,RAROC 在分子项扣减了风险成本(预期损失),在分母项使用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在数额上等于非预期损失)替代了账面资本。RAROC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中盈利目标未充分反映风险成本的局限性,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体现了业务发展中经营效益与风险管理的内在统一。

从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来看,RAROC在银行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单笔业务层面上,RAROC可用于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为银行决定是否开展该笔业务以及如何进行定价提供依据。在资产组合层面上,银行在考虑单笔业务的风险和资产组合效应之后,可依据RAROC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及时对RAROC指标呈现不利变化趋势的资产组合进行处理,为效益更好的业务腾出空间。在银行总体层面上,RAROC可用于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管理层在确定银行能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即风险偏好之后,计算银行需要的总体经济资本,以此评价自身的资本充足状况;将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业务部门和各类业务之间进行分配,以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并通过分配经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将股东回报要求转化为对全行、各业务部门和各个业务线的经营目标,用于绩效考核,使银行实现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之下的收益最大化,并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二、基于RAROC的贷款定价方法

对银行而言,资本作为稀缺的资源,资本的使用必须达到一定的最低回报率要求(Hurdle Rate,与股东账面资本回报要求相联系,也取决于银行的风险偏好,国际上通常以税前25%或税后15%为标准)。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将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计算结果与Hurdle Rate相比较,银行管理者可以基于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做出业务决策和确定定价水平。当RAROC大于要求的资本最低回报率,表明可以发放这笔贷款;相反,如果RAROC小于要求的资本最低回报率,则拒绝发放这笔贷款或需要重新定价。

RAROC贷款定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贷款的目标收益一方面应覆盖贷款所支付的各项成本和预期损失,另一方面要使为弥补该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所占用的资本获得相应的回报。以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等于股东要求的资本最低回报率为条件,就可以推算出银行所要求的最低贷款利率。

具体计算程序如下:

(一)计算各项成本

1.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指信贷部门从资金营运部门获得可贷资金所需支付的成本,反映本行资金营运的平均收益率,也代表本行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资金成本可根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提供的对应期限产品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确定。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对应期限产品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该笔贷款占用资金日均余额

对于到期一次还款的,贷款占用资金日均余额=贷款金额

对于分期还款方式的,贷款占用资金日均余额=(∑每期还款前贷款余额×该期天数)÷贷款存续期天数

2.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是指银行发放贷款和维持与客户的借贷关系所需要的非利息性成本,包括人员工资、设备成本及其他未被补偿的相关费用。计算营业成本的基本方法是分贷款产品计算成本费用率,由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计算公式为:

营业成本=相应贷款产品的成本费用率×该笔贷款日均余额

对于到期一次还款的,贷款日均余额=贷款金额

对于分期还款方式的,贷款日均余额=(∑每期还款前贷款余额×该期天数)÷贷款存续期天数

3.风险成本

以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可根据对应信用等级客户的违约率(PD)和对应贷款产品、贷款方式的违约损失率(LGD)和风险敞口(EAD)计算预期损失(风险成本)。计算公式为:

预期损失(EL)=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

各风险因素可按如下方法取值:

(1)根据内部评级系统中客户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的映射关系取得PD值。

(2)违约损失率(LGD)的计算:

在内部评级初级法下,由监管当局给定的标准进行测算,即根据交易的性质,包括是否有抵押品及其类型来确定违约损失率的大小。

①无抵押或未认可抵押的债项违约损失率LGD:

LGD=45%(优先债权)或75%(附属索赔权)

②有抵押债项的违约损失率LGD*:

LGD*=Max{0, LGD×[E*/E]}

上式中,LGD为无担保贷款的违约损失率,E为当前贷款值,E*为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敞口。

对满足最低合格抵押品的要求,但抵押品的当前值(C)和贷款当前值(E)的比率低于标准水平C*(即贷款要求的最低抵押水平)的贷款,以及对无抵押部分或由不合格的抵押品抵押的部分,将采用45%的违约损失率(次级债为75%)。

对C与E的比率超过另一个较高的标准水平C**(即要求对全部违约损失率超额抵押的水平)的贷款给予一个最低违约损失率。

风险敞口被分为全额抵押或无抵押部分。风险敞口全额抵押的部分可获得此类抵押品的最低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的剩余部分被认为是无抵押,获得45%的违约损失率。

(3)风险敞口(EAD)的计算:

初级法的风险敞口根据监管当局制定的标准测算。对于表内项目,其EAD为名义贷款额;对表外项目,EAD为账面金额乘以信用转换因子,信用转换因子按不同的产品分别为0、20%、50%、75%、100%。

(二)计算贷款占用的经济资本和相应的资本成本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风险敞口(EAD)×资本要求系数(K)

巴塞尔信用风险委员提供了计算资本要求系数K的模型:

1. 相关系数 (R)=0.24-0.12×(1-exp(-50×PD))/(1-exp(-50))

2. 期限调整 (b)=(0.11852-0105478×1n(PD))

3. 资本要求(K)

上式中,exp为自然对数函数,N(・)为标准常态累积分配函数,G(・)为标准常态累积分配函数的转换函数。

资本成本=经济资本×最低资本回报率

其中,最低资本回报率(Hurdle Rate)通常由银行的董事会决定,主要取决于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股东对投资回报的期望。

(三)计算最低贷款利率

1.贷款收入=利息收入+费用收入≥资金成本+营业成本+税收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

其中,税收成本=贷款收入×营业税率

三、案例分析

四川某大型钢铁企业,信用等级为A,申请一笔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贷款方式为信用方式,期限1年,假设该笔贷款的资金成本为4%,经营成本为1%,营业税率为5%,银行设定的最低资本回报率为20%。

(一)该笔贷款的最低定价应当是多少?

1.从已知条件可得资金成本为40万元,经营成本为10万元。

2.计算风险成本

从上表可得,该客户的违约概率为0.89%。

(2)该笔贷款没有担保品,则违约损失率(LGD)=45%

(3)预期损失(EL)=EAD×PD×LGD=1000×0.89%×45%=4.01万元

3.计算经济资本和资本成本

将PD、LGD、期限M=1代入公式,可得

R=0.1969

b=0.1423

K=5.57%

经济资本(EC)=EAD×K=1000×5.57%=55.7万元

资本成本=55.7×20%=11.14万元

4.最低贷款利率=(40+10+4.01+11.14)/1000×(1-5%)=6.86%

(二)如果该笔贷款为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价值为1500万元,则最低定价应当是多少?

1.从已知条件可得资金成本为40万元,经营成本为10万元。

2.计算风险成本

(1)违约概率同上,即PD=0.89%

(2)违约损失率(LGD)

(3)预期损失(EL)=1000×0.89%×37.5%=3.34万元

3.计算经济资本和资本成本

将PD、LGD、期限M=1代入公式,可得

R=0.1969

b=0.1423

K=4.64%

经济资本(EC)= EAD×K=1000×4.64%=46.4万元

资本成本=46.4×20%=9.28万元

4.最低贷款利率=(40+10+3.34+9.28)/1000×(1-5%)=6.59%

(三)如银行同时就该笔抵押贷款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获得财务顾问收入2万元,则贷款的最低定价应当是多少?

各项成本计算同上,即资金成本=40万元,营业成本=10万元,风险成本=3.34万元,资本成本=9.28万元。

资本回报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资本;经济资本配置;银行业务

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业务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这一原则确立了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银监会明确鼓励商业银行逐步确立以经济资本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积极研究内部评级法的同时,已经将经济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管理工具进行研究和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前沿理论,经济资本已成为商业银行制定经营战略的决策依据,代表了未来银行业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

一、经济资本与经济资本管理

西方银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是一个经计算得出的数值,是一个量的概念,之所以称其为“经济”资本,是因为它在度量风险时的经济真实性超过账面资本与监管资本;而之所以称其为经济“资本”,是因为它代表了支撑银行风险所需要配置的资本(Perli,2004)。

经济资本是银行自身根据其风险量化、风险管理能力认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金,由商业银行内部评估而产生并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刘建德,2004)。经济资本并不等同于银行所持有的实收资本,也不等同于银行的监管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对应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经济资本计算公式(武剑,2004)为:

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重叠计划的损失

经济资本管理的建立是基于资本的两个重要特征: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资本又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即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并充分考虑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统一(毛奉君,2006)。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风险因素调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

(一)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实施经济资本的配置是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银行主动运用经济资本进行指导战略和业务决策的体现(刘建德,2004)。经济资本配置是指,在理论上或形式上计算支持一项业务所需要的资本额(即经济资本额),再对全行经济资本的总体水平进行评估,综合考虑信用评级、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等因素,在资本充足率的总体规划之下,制定经济资本目标,将经济资本在各个机构、各项业务中进行合理配置,使业务发展与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

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银行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偏好、监管要求,确定整个机构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二是根据银行内各业务部门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在各部门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分配,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对经济资本分配进行动态调整。经济资本配置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与银行的总体风险战略和股东目标相一致的业务风险组合。

资本配置并非完全等同于资本的实际投入,由于经济资本量表现的是风险量,因此在银行内部各部门以及各业务之间的资本配置实质上是风险限额的分配,是确定与风险限额相当的业务或资产总量,但在银行整体层面上需要实在的资本投入,这是考虑到风险分散化效应之后银行对总风险的反映。

对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Merton和Perold(1993)提出的以“边际风险资本”进行银行经济资本分配,决定是否开展或取消一项业务。

RogerJ.A.Laeven(2004)提出了最优动态经济资本配置方法,提出了配置原则以及风险管理措施,这些方法既可以用于集团层面,也可以用于具体分支机构,对经济资本配置提出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YuriOkina(2004)认为银行整合的风险管理,其中心工作在于对经济资本在部门之间进行分配。银行的健全必须通过克服这些问题并公开对于投资者的手段措施。现在对于银行配置经济资本最紧要的问题就是对于不良贷款企业所带来风险的配置,以使风险暴露相对于股权资本没有增加,体现风险收益匹配。

关于如何进行经济资本的配置,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的有系数法、收入变动法(EarningsVolatilityApproach)和资本变动法(AssetVolatilityApproach)。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系数法,其基本思路是对于银行的每一种资产,都给予配置一定的经济资本,即经济资本是资产属性(指余额、期限、资产质量等)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经济资本=f(资产属性)=f(余额,期限,质量),同时给每一类资产确定一个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即:经济资本=资产余额×经济资本分配系数。根据资产对象的不同,系数分别可在交易基础上以及资产组合基础上测算得到。

(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来,各商业银行在建立风险资产扩张的资本约束机制、以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已经尝试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国建设银行经济资本计量范围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资本性占用四个方面,其经济资本配置和计量结果是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2004年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其对各分行经济资本计量对象仅涵盖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已经纳入了信贷管理流程;中国农业银行在2005年已经制定并下发《中国农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暂行办法》,力图以此加大业务调整力度;中国工商银行也在研究向业务单位分配经济资本的方法。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以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为代表的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开始意识到转变传统的战略管理手段的必要性,并试图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光大银行2004年下达了各分支机构风险加权资产总量计划,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量进行度量。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已经得到了各银行的普遍重视。

实践中经济资本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前者考虑的是对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未预期风险的抵御,后者则是通过对不同的产品、部门和区域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来传导总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计划时,重点是对增量经济资本的配置。(毛奉君,2006)

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认识到,经济资本配置应当在资产组合基础上,充分了解风险分布状况,并据此分配经济资本。具体而言,要科学分配经济资本需要具备三个前提:其一,了解各种风险的概率分布;其二,了解并估计各种风险来源的银行敞口的额度,以及这些敞口的相关性;其三,确定银行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在三大前提具备的条件下,采取自上而下(top-down)的原则对经济资本加以分配。

三、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管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一)强化资本约束意识,推动业务规模发展。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强调了资本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性,具有效益约束和风险约束的双效应。一方面,通过经济资本重新配置程序,将经济资本从低效率使用者转向高效率使用者,提高银行整体经济资本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尽量增加经营收益的同时,应尽量少地占用经济资本,以推动业务规模的合理发展。比如由于中间业务不分配经济资本,个人银行业务因风险较低而分配少量经济资本,所以这些业务价值创造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应成为当前银行致力发展的亮点,并实现快速增长。

(二)调整业务结构,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也会有力地扭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促使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心改为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益。银行可以根据各个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决定业务发展的方向。对回报率水平和价值创造较高的机构、部门和业务,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回报率很低甚至是负贡献的,则应采取限制和收缩政策,以避免价值损失。比如,如果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某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商业银行在编制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预算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系数设定等方式,向全行传达总行对于此类业务的倾斜支持导向。

(三)加快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随着外部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银行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确保占用的经济资本能够达到最低回报要求或高回报水平,银行必须要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到风险较低而回报水平较高的业务上,重点支持和发展这类业务。在今后的业务经营过程中,银行应当及时更新经营理念,加强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实现业务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加快实现业务增长方式转变。

(四)准确计量各项业务的成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以利润、资产规模的绝对量考核为主,忽视资本占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片面追求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而漠视潜在风险的短期行为。二是绩效考核评级体系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未经风险调整。三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横向为主,无法具体量化具体产品和业务条线的经营绩效,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可以克服上述缺陷:RAROC强调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扣除了为预期风险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更真实地反映了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同时,RAROC技术还可以衡量具体的交易和账户,有助于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给银行所创造的价值。

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管理来衡量业务单位业绩,并将报酬和业绩挂钩,可以给各业务单位最大的制约力,约束其只为增加收入而不顾及风险地扩大资产和业务的行为,同时给予业务单位动力去设法采用对冲、转移、出售等方式消除或减少风险,以减少经济资本占用,提高RAROC。

(五)优化业务战略规划,增强对业务发展的引导。以经济资本配置管理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标准方法,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不仅能够预测业务发展的业绩,而且能够考虑业务发展与所面临的风险变化之间的关系,提高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以此推动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资本回报率范文第8篇

一、以价值驱动因素衡量指标构建我国保险公司价值评估体系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盈利能力、会计信息质量、增长前景、宏观经济及保险行业发展这五方面是保险公司价值驱动的主要因素,我们尝试寻找出能够衡量这些价值驱动因素的财务指标,以这些财务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估我国保险公司价值。

(一)盈利能力方面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股本回报率、经常性股本回报率以及非经常性股本回报率。虽然说这些指标在各行各业都是通用的,可以衡量各类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对于分析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企业来说,这些指标的衡量效果尤为明显。除此之外,综合赔付率及其组成部分、营运比率、承保杠杆、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报率以及人均经常性收入也是衡量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衡量保险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经常性股东权益周转率、准备金调整率、保费增长率、收入组合比率、账税差异率、实际税率。以准备金调整率为例,准备金调整率等于准备金调整额与期初准备金金额之比,而准备金调整额是指当期对上一期赔款准备金账户余额调整数额。之所以认为准备金调整率可以反映保险公司会计信息,是因为过去的准备金调整额反映了当期赔付成本的准确性。例如,当某个保险公司连续对其准备金账户余额调低,与其他同类保险公司有鲜明对比时,该保险公司很有可能低估了当期赔付金额;当某个保险公司对其准备金账户有多次大的调整时,那么它当期赔付成本可能会存在重大误报。

(三)增长前景方面衡量公司的增长前景可以通过分析利润、收入、股利、股东权益、资产等财务指标的历史增长率,也可以通过分析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企业特征。

(四)股权资本成本方面股权资本成本是公司普通股股东期望收益率,它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溢价。股权资本成本测算的方法一般有五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简称CAPM)、贴现现金流模型、下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D-CAPM)、套利定价模型和风险溢价法。其中,CAPM模型不仅简单易懂、操作方便,而且也被广泛认同,因此可以选用CAPM模型来测算股权资本成本。

(五)宏观经济及行业影响保险公司价值还受到宏观经济、行业等其他驱动因素的影响。在保险公司价值评估的过程中,对这些因素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个案需要而有选择性地分析这些因素。以上五方面的保险公司价值驱动因素衡量指标汇总在表1。

二、价值评估体系的实例应用———以某财险公司为例

我们以某财险公司为例,对照财险行业的平均水平(选取行业中2012年营业收入排名前五的财险公司③数据进行平均),对其2010年至2012年的价值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来源于这五家财险公司2010年至2012年年报及中国保险年鉴④。

(一)盈利能力分析我们通过计算得到反映某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计算结果汇总于表2。从股本回报率指标可看出,某财险公司这三年股本回报率保持着较大且稳定的增长幅度,从2010年与行业平均值相当的46.77%跃至2012年的84.90%,遥遥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某财险公司近三年在经营业绩方面稳步增强,能够以远高于同业竞争者的盈利能力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相比之下,行业的平均股本回报率却呈下降趋势,原因主要在于同业竞争者吸收了资本,却不能创造出相应的利润水平,使得行业平均股本回报率不断下滑。从经常性股本回报率来看,某财险公司同样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且均高于股本回报率,说明某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来源于其经常性业务,并且业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次,反映某财险公司承保盈利能力的综合成本率三年来有所提高,主要体现为综合费用率的提高,说明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费用水平也随之提升。尽管如此,某财险公司各年的综合费用率仍然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费用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抑制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其利润仍远高于同业竞争者,并呈不断上升趋势。某财险公司承保杠杆近三年来有所下降,体现了其在防止由于激进承保带来的经营风险方面所做的努力,加强了核保等工作使承保的业务质量更高。相比之下,各年的行业平均承保杠杆均低于某财险公司,同时也在不断下降,说明某财险公司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前提下仍然会给公司带来较高水平的经营风险,因此应当多加提防。从投资收益率来看,由于2011年某财险公司投资资产的大幅增加,导致当年投资收益降低至1.52%,但在2012年又跃至3.70%并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当期的投资效益不能马上见效,往往在以后几期才能实现。人力资本是保险公司的宝贵资源,由于某财险公司近几年业务规模的大幅度提升急需大量人力资本的支持,因此某财险公司在员工数量方面远高于其他财险公司,人均经常性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从表中数据来看,2011年的人均经常性收入仅有0.99百万元,这主要是因为某财险公司在2011年对人力资本进行的大量补充,由下文表4的员工增长率可知。随着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本价值的增长,定能进一步促进某财险公司盈利能力以及公司价值的提升。综上所述,某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渐提高。但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财险市场正在不断复苏,公司仍处于业务大规模扩展的初期,还有诸如上文提到的几个方面仍需加以努力,因此公司价值的实现还需要等待更为稳定的时期。

(二)会计信息质量分析经过计算,某财险公司2010-2012年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指标值见表3。从经常性股东权益周转率来看,某财险公司在近三年均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上,说明公司的经营效率较高。但从2010年至2012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某财险公司和行业平均值均有所下降,由表4中股东权益增长率可知,主要是因为投资者看到了财险市场的发展前景,使得各财险公司的股东权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而财险业务收益还未能满足投资者需求,待财险市场的复苏达到较为稳定水平时,该比率会有所提高。某财险公司三年来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但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中可以看出财险市场的发展迅猛,而某财险公司由于原先的保费基数远高于同业竞争者,因此在增长比率上略低也是有道理的。同时,已赚净保费占保费收入比率较高,并与行业水平基本持平,这也是个较好并且较准确的信号。在净投资收益率方面,某财险公司2010年和2011年持平,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在2012年实现了较高水平的提升,这与上文所述投资效益的实现相符合。综上所述,我们没有发现某财险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有重大缺陷。

(三)增长前景分析反映某财险公司增长前景方面的财务指标计算结果见表4。某财险公司这三年的净利润增长水平远高于行业平均值,这与上文所述经营业绩的提升以及盈利水平的提高是相适应的,通过比率分析,2011年相比2010年净利润增长幅度巨大,说明2011年的规模扩张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而2012年则较为稳定,但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了某财险公司在业务规模扩张之后保持着较大的经营优势,对于公司的增长前景是个很好的预示。在经常性收入方面,某财险公司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水平,提升幅度不比净利润增长率,说明某财险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较好。保费收入的增长主要有两个驱动因素:风险暴露的增长及费率的增加,一般费率的变化不会太大,因此某财险公司保费的增长主要也是因为其产品销售的增加。某财险公司和行业平均保费水平各年的增长反映了财险行业发展的大好势头,但增长率的下降也同时说明了这种发展势头将逐渐回落,进而趋向稳定。从承保净保费与已赚净保费之比可以看出,某财险公司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其业务质量相对较高,也反映了其核保工作的质量,对于公司业务水平的有效增长是相当有利的。另外,某财险公司的资产三年来均有所增长,并且在2011年达到31.65%的高增长率,资产增长带来的收益是滞后的,这里投资者可以对某财险公司的增长前景有所期待。同时,行业平均资产增长率均高于某财险公司,也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于财险市场所寄予的厚望,股东权益的增加也是如此。由上文关于盈利能力、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相信财险市场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某财险公司在无形资产方面也有所增长,但增长水平远低于资产增长水平,从中可以推测该公司的增长主要依靠内部增长,并未发生较大的并购。

(四)综合分析综上所述,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某财险这三年的盈利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良好,会计信息未出现明显质量问题,但我们也要警惕该公司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