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浆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血浆脂蛋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血浆脂蛋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脂蛋白(a);血浆脂联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左心室重构;冠状动脉病变;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3-0203-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12

血浆脂联素可作为判定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指标,具有较好的诊断作用[1]。此外有研究显示,脂蛋白(a)[LP(a)]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因此LP(a)的水平能够有效评估冠心病的病情发展情况[2]。本研究通过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LP(a)与血浆脂联素水平,冠状动脉病变、左心室重构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尽早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性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1例,男31例,女30例,年龄52~89岁,平均(68.14±13.17)岁。所有患者由我院急诊内科就诊,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标准[3]。排除:(1)严重脑、肝、肾疾病;(2)神经疾病;(3)各种慢性感染性疾病;(4)3个月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类药物患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LP(a)水平高低进行分组,LP(a)≥300mg/L为高LP(a)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52~89岁,平均(68.71±15.81)岁,体重60~79kg,平均(69.70±15.18)kg;LP(a)0.05)。

1.2方法:所有研究对象于次日清晨空腹12h后抽取静脉血,血浆脂联素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LP(a)通过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对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发病10日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得出的造影结果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进行分析[4],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通过Gensini积分系统进行定量评定。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两组患者发病2周内及第12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容量、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情况进行测定。

1.3评定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靶血管重建的心血管事件发病情况。

应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多投照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每支血管至少进行三个角度的投影,并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判断,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至少1支狭窄程度>50%,即可诊断为冠心病。单支病变包括前降支及分支、左回旋支及降支、右冠状动脉及分支,根据狭窄所累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入院时高LP(a)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低L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的比较:高LP(a)组再发心绞痛、靶血管重建和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均高于低L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冠状动脉狭窄所累血管支数与血浆脂联素的关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Gensini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6,P

2.4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比较:高Lp(a)组重度病变和3支病变例数明显高于低Lp(a)组(χ2=11.97、8.29,P

2.5LP(a)与血浆脂联素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LP(a)与血浆脂联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P(a)与血浆脂联素呈负相关(r=-0.73,P

3讨论

本文对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冠心病与血浆脂联素的关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LP(a)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明显低于低LP(a)组,而且LP(a)与血浆脂联素呈高度负相关。为排除FPG、血脂及肥胖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笔者做了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的研究,组间Gensini积分均有明显差异,再次印证上述结果。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LP(a)水平的增长,左心室舒张末容量、左心室收缩末容量也随之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随之降低[5]。高LP(a)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明显高于低LP(a)组患者,由此可见,LP(a)低水平在控制冠状动脉病变再发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冠状动脉狭窄所累血管支数与血浆脂联素及Gensini积分也具有密切联系,冠状动脉狭窄累及多支病变时,血浆脂联素水平相对较低,但与双支病变间差异不显著[6]。由此可见,血浆脂联素不仅能够早期评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还能够对病变累及程度作出大致的预测。Gensini积分系统对每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定,使结果更加量化,有助于临床诊断[7]。血浆脂联素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本研究显示,对不同冠状动脉狭窄所累血管程度不同进行随访,发现多支病变、双支病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由此可见,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累及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冠状动脉累及程度越高,冠状动脉狭窄所累血管支数越高,血浆脂联素水平则越低。

综上所述,高LP(a)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低LP(a)患者,高LP(a)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容量、左心室收缩末容量与低LP(a)患者相比差异较为显著,显示脂蛋白的升高和血浆脂联素降低有一定相关性,两者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左心室重构及预后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王丽英,王国,陈亚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脂蛋白(a)及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7):789-791.

[2]李珊珊,贾玫,殷悦.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的活性与冠心病风险预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2):272-276.

[3]刘颖,刘卫宾,朱建中,等.脂蛋白(a)、血浆脂联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左室重构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0):11-12.

[4]0' Donoghue ML, Arai K. Lipoprotein (a) for risk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 AmCoil Cardiol,2014,63(6):520.

[5]刘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脂蛋白(a)、脂联素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3):130-131.

[6]张成秋,唐剑,胡和生,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联素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价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12-4513.

血浆脂蛋白范文第2篇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前后妇女性激素变化与血浆脂蛋白水平的关系,了解性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三组妇女共76例,分别测定FSH、LH、PRL、P、E2、T、TCH、TG、HDLC、LDLC、apoA1、apoB水平。结果 绝经后妇女E2水平较绝经前期及围绝经期妇女明显下降(P<0.01),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绝经后与围绝经期妇女的FSH及LH均较绝经前期妇女明显升高(P<0.01),绝经后期较围绝经期组升高更明显,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绝经前期与围绝经期妇女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绝经后期与绝经前期相比,TC、TG、LDLC、apoB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P<0.05)。绝经后妇女E2与TC、LDLC水平呈负相关,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围绝经期前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与血脂异常改变有关。

【关键词】 围绝经期 性激素 血浆脂蛋白

妇女随着年龄增长,经历不同的生理阶段,体内性激素发生很大的变化,生理代谢系统也发生变化,各种疾病随之增多,尤其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绝经后明显增加。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绝经后妇女的冠心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比绝经前高4~5倍[1]。为探讨女性激素变化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我们测定了76例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性激素六项及血脂六项,了解性激素在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76例妇女均无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史,无服降血脂及类固醇激素药物。根据生理阶段分组,绝经后期组32例(47~81岁),绝经1~36年;围绝经期组17例(44~56岁),既往月经规律,出现不规则月经或闭经<1年;绝经前期组27例(20~51岁),正常育龄行经妇女。

2.标本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于清晨7~9时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两管送检,2小时内分离血清,一管留本院检验科检测血浆脂蛋白,另一管送合作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核医学科检测性激素六项。绝经前期及围绝经期组有月经者选择月经后13天内采血,于冰箱冰冻保存,集中检测。

3.性激素六项检测方法

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睾酮(T)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使用由美国进口的贝克曼ACCESS2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测定,各项目试剂盒质控正常,批内变异<6.5%,批间变异<9%。

4.血脂六项检测方法

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测定均采用氧化物酶终点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利用Friedwald公式LDLC=(TC1)/(5TGHDL) 计算。使用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测定,质控使用LANDOX质控血清,批内误差<7.2%,批间误差<9.8%。

5.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性激素水平变化

围绝经期组与绝经前期组相比较E2水平有所下降,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后期E2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前期组及围绝经期组(P<0.01);绝经后期组与围绝经期组FSH和LH水平均显著高于绝经前期组(P<0.01),而绝经后期组较围绝经期组升高更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围绝经期组与绝经前期组PRL和T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后期PRL和T水平明显低于绝经前期组及围绝经期组(P<0.05);而三组相比较P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项检测结果见表1。表1 三组妇女性激素六项测定结果(略)注: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1;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5。

2.血脂水平变化

绝经后期组出现异常脂质改变,与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前期组相比较TCH、TG、LDLC、apoB明显升高,HDLC明显下降(P均<0.01);apoA1下降不太明显(P<0.05),而围绝经期与绝经前期组上述血脂水平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项检测结果见表2。表2 三组妇女性激素六项测定结果(略)注: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1;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5。

3.性激素与血脂的关系

经多元回归分析及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脂蛋白的变化仅与六项性激素中E2有较明显的关系,E2与TCH、HDLC、LDLC、apoA1、apoB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2、0.658、-0.791、0.573、0.526 (P均<0.05) ,而与TG无相关性(r=0.174,P>0.05)。

讨 论

1.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的FSH和LH水平明显高于绝经前期妇女,但E2水平则无显著性下降,提示此期妇女的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素的能力已降低,但卵巢细胞功能尚能代偿,经FSH和LH对卵巢细胞的作用加强后,使其合成和分泌能力代偿性增强,表现为血液中的雌激素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而绝经后期妇女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前两期的妇女,FSH和LH水平显著增高,与妇女的生理变化相符[2]。

2.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合成和分泌卵巢激素的量也逐渐减少,从而使体内性激素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引起许多生理功能紊乱,心、脑、血管病变增多和骨质疏松等问题[3]。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CH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绝经前期妇女CHD的发病率与同年龄组男性比较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约为1∶4,但绝经后期妇女的发病率却与男性趋于一致。研究表明[4],脂代谢系统、糖代谢系统等的异常改变可引起CHD发病率增高,脂质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TCH、LDLC、apoB升高,HDLC、apoA1降低,这些变化成为绝经后妇女CHD发病率增多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TCH、LDLC、apoB水平明显升高,HDLC降低,均与E2水平的降低有较强的相关性,也说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是血脂代谢紊乱及CHD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3.雌激素对心血管功能有保护作用[5],表现在:①保护血管内皮系统,增加血管舒张因子的活性,具有舒张血管,改变微循环的功能;②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血管平滑肌对α2肾上腺素的效应,增加前列腺素合成;③通过改善血管壁胶原和弹性蛋白比例,保持血管壁弹性;④参与BL代谢的调节。因此,雌激素从多个环节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降低斑块的脆性,减少斑块破裂、阻塞所引起的合并症,促进冠状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研究结果表明[6~7],给予绝经后妇女行雌激素替代治疗(ERT)可有效的防治CHD的发生,这为绝经后妇女的ERT提供了理论依据。

4.根据文献报道[8],雌激素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绝经期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比未接受替代治疗者的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降低50%~70%,由此可以看出,绝经期妇女血脂的异常改变与雌激素缺乏有明显关系,尤其是绝经后妇女E2水平严重降低可能导致脂代谢异常,是绝经后妇女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绝经期女性,尤其在已发生冠心病及有冠心病危险的高危人群,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会对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建建,许春平,曾 波,等.绝经后女性性激素、血脂变化与冠心病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53-454.

[2]刘涵涛,林亚梅.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20):139-140.

[3]王 颖,包 艳.绝经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5):660-661.

[4]布庆侠,徐 军,许玉霞.绝经女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Lp(a)与性激素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7,47(1):40-40.

[5]李连香,陈亚琼.雌激素受体和绝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4):214-216.

[6]王凤英.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性激素替代疗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0):589-635.

血浆脂蛋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预测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a)-006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plasma 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 level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ACI) at different stage and its clinical meaning.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our neurology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5 were divided into acute stage group(n=22),convalescence group(n=60) andsequelae stage(n=18) according to disease period that they located.100 healthy examined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of age,total cholesterol (TC),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 and Lp-PLA2 concent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Logistic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①TC,HDL-C and LDL-C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②Lp-PLA2 concentra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Plasma 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Prediction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更有学者视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前兆,动脉硬化程度可通过颈动脉硬化情况进行评估。有文献[1]显示,颈动脉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通过研究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达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phospholipase A2,Lp-PLA2)是磷脂酶的重要亚型,源自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大量文献证实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触发效应[2]。然而目前尚未有相关文献分析不同病程与Lp-PLA2的关系,本课题为此进行一系列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5年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龄(61.15±7.99)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2.78±3.2)个月。根据病程长短将其分为急性期组(22例)、恢复期组(60例)及后遗症期组(18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58.82±9.23)岁,各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受试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的患者;②无感觉、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者;③无其他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项目者。

1.3排除标准

①出血性脑卒中、梗死后脑出血者;②腔隙性脑梗死、无症状性脑梗死者;③动脉炎所致的脑梗死者;④有明确栓子来源的脑栓塞,包括房颤、感染性心内膜炎、空气、脂肪、癌细胞等者;⑤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的脑梗死,如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者;⑥各种凝血机制异常及高黏血症所致的脑梗死者;⑦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者;⑧临床及生化资料不完善者。

1.4 检测方法

1.4.1 Lp-PLA2浓度检测 收集各组空腹、无菌条件下用无肝素真空采血管采集的肘静脉血5 ml,在4℃ 14 000 r/min条件下离心5 min,用高压枪头吸取离心后的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试剂盒由天津康尔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显色后采用492 nm波长,TMB反应产物检测需要450 nm波长。检测时首先进行空白孔系统调零,用测定标本孔的吸收值与一组阴性标本测定孔平均值的比值(P/N)表示。以空白对照孔调零后测各孔OD值,若大于规定的阴性对照OD值的2.1倍,即为阳性。

1.4.2 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 收集各组空腹、无菌条件下用无肝素真空采血管采集的肘静脉血5 ml,分置于常规非抗凝生化管中,以3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层血清,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采用酶法测定血浆TC,化学遮蔽法测定HDL-C,LDL-C。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使用Shapiro-Wilk test对数据正态性进行检测,并用Levene test分析方差齐性。采用χ2检验或LSD-t检验,将P

2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基本资料的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C、HDL-C及LDL-C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时期基本资料的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时间的TC、HDL-C、LDL-C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各组Lp-PLA2/内参(IOD比值)的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清Lp-PLA2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

2.4 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Logistic分析法分析后得知TC、LDL-C、Lp-PLA2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表4)。

2.5 Pearson相关性分析

Lp-PLA2浓度变化与年龄不具相关性,与吸烟、TC、LDL-C成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表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促使机体无法及时清除生成的自由基,导致自由基在体内浓度堆积,激活一些可损害细胞的物质,导致细胞过早、过度凋亡[3-4]。在此过程中一氧化氮(NO)浓度应激性升高,进一步导致加速血流活性物质的下降,使得过多的胆固醇及脂质代谢产物在血管内堆积而形成斑块,随着血管壁的逐渐增厚,管腔空间逐渐缩小甚至完全堵塞,导致脑血管事件发生。Lp-PLA2作为一种炎性因子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系,Lp-PLA2的主要合成场所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其浓度分泌受白介素等炎症介质的调控。Lp-PLA2主要与脂蛋白颗粒相结合而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其中3/4与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余下的1/4与高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在机体脂质代谢中占据重要位置[5-7]。有研究人员[8-14]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外周血清及斑块Lp-PLA2的蛋白及mRNA浓度均明显上调,Ninio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角度阐述了Lp-PLA2的基因多态性确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正相关性;Dohi T等[15]也认为,通过Lp-PLA2的正反馈效应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且发现其浓度的上调可进一步导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Lp-PLA2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Lp-PLA2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随后的相关性分析显示,Lp-PLA2浓度变化与年龄不具相关性,与吸烟、TC、LDL-C成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提示Lp-PLA2是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报因子。

本研究结果显示,TC、HDL-C、LDL-C指标是动脉斑块硬化的危险因子,于此同时,通过Logistic分析法得知Lp-PLA2亦是导致动脉斑块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不同发病时期患者,结果显示,随着病程的延长Lp-PLA2活性逐渐下降,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提示Lp-PLA2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稳定性的指标。

本研究仅凭患者病情时期做为分组的标准,并未进行随机分组,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倚,另一方面可能与此次入选样本量较小有关,故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扩大研究予以证实Lp-PLA2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明确机制,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健丰.ACI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血清NSE、NPY联检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4):381-382.

[2] McCullough PA.Darapladib and athemselerotic plaque:should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be a therapeutic target?[J].Curr Atheroscler Rep,2009,11(5):334-337.

[3] Jenny NS,Solomon C,Cushman M,et al.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a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older adults:results from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Atherosclerosis,2010,209(2):528-532.

[4] 叶芸,李苏亮.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及临床意义探讨[J].检验医学,2014,29(3):249-252.

[5] 郭旭,华川.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关系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15,7(2):112-114.

[6] Stafforini DM.Biology of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PAF-AH,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J].Cardiovasc Drugs Ther,2009,23(1):73-83.

[7] 李月春,刘国荣,闫洁,等.缺氧对磷脂酶A2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溶血磷脂酸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8(2):99-103.

[8] Vickers KC,Maguire CT,Wolfert R.Relationship of 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and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J Lipid Ras,2009, 50(9):1735-1743.

[9] 李翠玲,马爱军,王琨,等.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因A379V多态性与TOAST亚型的关系[J].中国卒中杂志,2012,7(11):858-863.

[10] 张彤格,贾玫.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7):493-497.

[11] Sanchen-Quesada JL,Vinagre I,Juan-Franco ED,et al.Effect of improving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size,electronegativ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distribution[J].Am J Cardiol,2012, 110(1):67-71.

[12] 李青芳,梁江红,邓胜玲,等.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224-226.

[13] Vittos O,Toana B,Vittos A,et al.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a review of its role and significance as a cardiovascular biomarker[J].Biomarkers,2012,17(4):289-302.

[14] 邱石,杨旭,魏衡,等.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卒中相关性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2,7(5):388-393.

血浆脂蛋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8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122-02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环节的一组疾病的总称。目前,冠心病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增高倍受关注,有研究证实上述因子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过程。本文旨在探讨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早期干预指标的筛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中资料完整的57例病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为(65.8±13.0)岁;其中MS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为(63.1±13.0)岁;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CHD+MS)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为(67.0±12.0)岁;正常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来自健康体检人群,年龄61~72岁,平均年龄为(63.5±3.5)岁。

1.2 观察指标和测定方法:每位受试者脱去外衣和双鞋后, 测量身高(m)、体重(kg)、腰围(cm)和血压(mmHg)。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 胰岛素敏感指数(ISI)-Log(FINS×FBG)。

测定空腹血浆胰岛素、静脉血糖、P-选择素、MCP-1、hs-CRP、ox-LDL、TG、总胆固醇(TC)、HDL-C、LDL-C等指标。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单纯MS组、CHD+MS组和正常对照组空腹血浆MCP-1和P-选择素水平,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上述三组hs-CRP水平,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述三组ox-LDL水平和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5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 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单纯MS组、CHD+MS组和正常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结果发现三组年龄、性别构成比、血压差异不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MS组、CHD+MS组体重指数(BMI)均显著大于前者(P

2.2 血浆P-选择素、MCP-1、hs-CRP、ox-LDL和ISI的比较:血浆P-选择素、MCP-1、hs-CRP、ox-LDL在CHD+MS组与MS组比正常对照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三组间MCP-1、hs-CRP、ox-LDL和ISI的比较(x±s)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

2.3 血浆P-选择素、MCP-1、hs-CRP、ox-LDL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血浆P-选择素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r-0.460,P

MCP-1与ISI呈负相关(r-0.468,P

hs-CRP与ISI(r-0.304,P

Ox-LDL与ISI呈负相关(r-0.472,P

3 讨论

近年来系列研究证明,有一组特殊的危险因子能够明显促进冠心病、卒中和2型糖尿病的发展,这组特殊危险因子的组合被称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心发病环节。代谢综合征的大多数临床表型已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P-选择素是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成员之一。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局部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明显升高[1],说明P-选择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结果显示,单纯MS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MS+CHD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进一步升高,提示血浆P-选择素水平增高在MS发展为CHD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结果表明,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ISI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二者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P-选择素与胰岛素抵抗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P-选择素通过加重胰岛素抵抗促进代谢综合征发展为冠心病。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脂质浸润,促使单核细胞浸入内皮吞噬脂蛋白成为泡沫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2]。结果表明,血浆MCP-1水平与ISI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MCP-1与IR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全身非特异性炎症的敏感性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具有更高的敏感性。hs-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是冠状动脉疾病病人体内炎症应答的标志物[3,4]。hs-CRP 高于基线水平的健康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明显增加[5]。结果表明,hs-CRP水平与ISI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hs-CRP与IR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MS患者中IR越严重,hs-CRP代谢紊乱则越明显; hs-CRP就是通过加重IR促进MS发展为CHD。hs-CRP的升高提示MS存在慢性炎症, 可能是导致MS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危险因素。

天然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经氧化修饰形成的脂蛋白,称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ox-LDL 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因子之一。结果显示,单纯MS组血浆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MS+CHD组血浆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提示血浆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在MS发展为CHD中可能起一定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与Yamagishi SI等[6]对亚洲日本MS患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浆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二者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胰岛素抵抗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MS患者胰岛素抵抗越严重,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则越明显;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就是通过加重胰岛素抵抗促进代谢综合征(MS)发展为冠心病(CHD)。

参考文献

[1] Shebuski RJ,Kilgore KS.Rol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thrombogenesis. J Pharmacol Exp Ther,2002,300∶729-735

[2] Park SY, Lee JH, Kim YK, et al. Cilostazol prevents remnant lipoprotein particle-induced monocyte adhesion to endothelial cells by sup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and monocyte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expression via lectin-like receptor for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ctivation[J]. PharmacolExp Ther, 2005, 312(3):1241-8

[3] Han KH,Hong KH,Park JH,et al.C-reactive protein promotes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ediated chemotaxis through upregulating CC chemokine receptor 2 expression in human monocytes[J].Circulation,2004;109(21):566~71

[4] Pasceri V,Cheng JS,Willerson JT,et al.Modul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mediate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induct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by anti-atherosclerosis drugs [J].Circulation, 2001, 103(21): 2531-4

血浆脂蛋白范文第5篇

血浆中的“脂”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它们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以载脂蛋白的形式被转运,载脂蛋白主要包括有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五种。目前根据以上五种载脂蛋白升高或降低程度的不同,将高脂血症分为五型,降血脂药的选择就要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具体如下:

Ⅰ型:此型以CM升高为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较明显。此型最少见,目前尚无较好的药物可以治疗,主要通过低脂饮食控制。Ⅱ型可分为Ⅱa和Ⅱb型,Ⅱa型以LDL增高为主,Ⅱb型LDL和VLDL均增高,Ⅲ型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Ⅳ型以VLDL增高为主。Ⅱ、Ⅲ、Ⅳ型均较常见,其中Ⅳ型最常见。Ⅴ型较少见,是CM增多与VLDL增多的混合型。

目前降血脂药物品种多,效果各异,其作用机理一般为干扰脂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如减少脂质吸收或加速脂质的分解与排泄,干扰肝内脂蛋白的合成或阻止脂蛋白从肝内传送入血浆,增加脂蛋白从血清中清除的速率等。

氯贝丁酯(安妥明)

能抑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增加固醇类的排泄。降甘油三酯作用较降胆固醇作用明显,对Ⅱ、Ⅳ、Ⅴ型高脂血症均有效。此外,尚能降低血小板的粘性,因而可减少血栓的形成。该药需长期服用,停药后,血中胆固醇可逐渐回升至原有水平。本药起效缓慢,有时在开始服药的第一个月内疗效不显著,继续服用即可见效。

该药服用后可出现以下不良反应:(1)个别病人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为减少肠道不良反应,开始时宜采用小剂量,以后逐渐增量,但要在治疗的第一个月内达到规定剂量。停药时最好也采用递减方式。

(2)治疗8周后,转氨酶偶见轻度上升,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如有条件,应定期检查转氨酶、白细胞、胆固醇。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本品能通过胎盘屏障,故孕妇禁用。

(4)本品有降低凝血作用,与抗凝剂(枸橼酸钠、华法林、链激酶、尿激酶)合用,需加大这些药物的剂量。

非诺贝特(立平脂)

为氯贝丁酯类降血脂药,其药效较强,具有显著的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而毒副作用较小,用于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小。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利贝特(降脂新)

作用与氯贝丁酯相似,但其降胆固醇作用较显著,因其能增进胆固醇的氧化及胆酸的排泄,并且有明显降β-脂蛋白作用,尤其适用于Ⅲ型高脂血症患者,对氯贝丁酯无效的Ⅱa型高脂血症也有效。部分高血压病人服药期间血压下降。

注意事项:可有氨基转移酶-过性升高,停药后恢复正常,偶见胃肠不适。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环丙贝特

作用类似氯贝丁酯,但强于氯贝丁酯,可降低LDL及VLDL,升高HDL。此外,还有抗血小板聚集、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口服吸收良好,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半衰期约17小时,每日服药一次即可。药物以原形自肾排泄。环丙贝特用于Ⅱ型和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该药的不良反应一般为头痛,恶心、乏力,偶见肝功能异常。孕妇、哺乳期妇女、中、重度肝功能异常,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如与抗凝药合用,宜减少抗凝药的剂量。

吉非贝齐(吉非洛齐、博利脂)

作用与氯贝丁酯相似,能降低VLDL的合成,增加肝外脂蛋白酶活性,促进VLDL分解而使甘油三酯减少。尚可抑制肝脏的甘油三酯合成,使HDL含量增加,其作用比氯贝丁酯强而持久,口服吸收好,70%药物以原形由肾排泄。用于Ⅱa、Ⅱb、Ⅲ、Ⅳ及Ⅴ型高脂血症。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乏力,少数人可出现一过性的氨基转移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

洛伐他汀(美维诺林、美降脂、乐瓦停、脉温宁)

新型调整血脂药。属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类药物,通过在体内水解成抑制HMG-CoA还原酶的β-羟基酸代谢物而发挥作用,而HMG-CoA还原酶可催化胆固醇的生成。洛伐他汀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及Ⅱb型高脂血症并合并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

该药的不良反应较短暂,如头痛、倦怠、胃肠道反应(腹胀、便秘、腹泻、腹痛、恶心等),偶有皮疹、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持续肝功能异常者禁用。

与洛伐他汀类似的药还有辛伐他汀(塞瓦停、舒降脂),普伐他汀(帕瓦停、普拉司丁、禁维太定、美百乐镇)。

藻酸双酯钠为酸性多糖类药物,取自海洋生物,有类肝素样生理活性,可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尚具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血浆脂蛋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分析结果

高脂血症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症,严重的对中老年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影响。高脂血症涵盖范围较广,如血脂代谢紊乱,脂肪代谢或运转出现异常,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脂质浓度出现异常改变,血浆中的TC、TG或各种脂蛋白含量过高都可以称为高脂血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脂质在真皮层内大量堆积,形成体表可见的黄色瘤,且高脂血症容易引起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血液循环疾病。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24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和51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流变结果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摘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124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这期间的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50例,年龄在41~67岁之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龄在42~61岁之间。以上患者均无影响血流变检查结果的其他血液类疾病。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检查设备 使用重庆的FASCO-3020BQ型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进行血液测定;使用日本的OLYMPUSAU5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1.3检测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分别进行静脉采血1.6ml与0.4ml枸橼酸钠均匀混合后做红细胞沉降率测定。采用魏氏法标准计时,即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1]。5ml静脉肝素抗凝,使用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进行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全血高切相对黏度、全血低切相对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聚集系数的测定。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1.4统计学评定 使用SPSS1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量以x±s来表示,组间比较则采用t检验;计数量以百分比显示,组件比较使用X2来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检测后进行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相对粘度相对粘度及甘油三酯等数据上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3 讨论

在1976年,WHO将高脂血症分为六个类型:①I型高脂蛋白血症型:血浆中乳糜颗粒的浓度增大所致,临床较为少见;②II型高脂蛋白血症,且II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IIa型高脂蛋白血症和IIb型高脂蛋白血症:IIa型指的是单纯的血浆中的LDL及胆固醇水平增高,但是甘油三酯正常;IIb型指的是血浆中的VLDL和LDL均升高,甘油三酯及胆固醇也见同步增高;③III型高脂蛋白血症:也成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主要提示乳糜微粒和VLDL残粒的水平增加,临床较为少见;④IV型高脂蛋白血症:VLDL及甘油三酯的水平增高,甘油三酯升高幅度明显,但胆固醇可正常或偏高;⑤V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外观可见“奶油样”顶层,血浆中的乳糜颗粒及VLDL水平均增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也不同程度出现增高,其中以甘油三酯升高较为明显。

从上表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里,观察组除了血沉指数以外数值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流变检查结果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增高对于血液循行和血液的流动性、红细胞的聚集性以及红细胞的变形性存在关键性的影响[2~3]。此外,全血还原黏度校正到相同红细胞体积下的全血黏度对比也可以看出观察组的全血还原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聚集力和变性指数均要高于对照组,尤其在硬性程度上体现明显。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升高显示血浆中的脂质含量高出正常值,并且纤维蛋白升高会使表面负电荷减少从而使得血浆粘稠度增高,更增加了红细胞的聚集和粘附的机会,进一步导致血液流动减慢,红细胞大量聚集,血液粘滞性增大。

高脂血症的危害就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冠心病(CHD)发病的病理基础,而脂蛋白的异常又是导致AS的主要因素。目前认为CHD发病的原因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都存在相关性[4~5],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是导致CHD脂类危险因素的最直接体现。

综上所述,血液中脂类的异常增高,引起的血流变的检测结果在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中具有相当的意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全血黏度的影响因素较多,仅仅通过血流变的检测结果来判断高脂血症存在片面性,需要对患者的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积极治疗以降低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Davignon J,Cohn JS.Triglycerides:A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Atherosclerosis,1996,124 Suppl:57.

[3]宋.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160.

血浆脂蛋白范文第7篇

摘 要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由于介导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过程,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受到重视。本文对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的生化特性、基因结构、在脂代谢中的作用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近期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是脂代谢中的重要的转运蛋白之一,它主要介导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过程,即在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与其他脂蛋白或细胞膜之间不断地进行脂质成分交换的同时增加胆固醇从组织细胞中流出转运至肝脏的过程。近年认为CETP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1 CETP的生化特性及其基因结构

血浆CETP是一种疏水糖蛋白,分子量为74kD。用固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人群中男性血浆CETP水平为1.50±0.26μg/ml,女性为1.92±0.52μg/ml。在血浆中CETP主要存在于HDL3和VLDL,电泳时分布于α2条带上。人类、兔、猴子和苍鼠的CETP基因cDNA已被克隆。由克隆的人类CETP基因cDNA序列推导出人CETP内含17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4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但纯化得到的CETP似乎为一宽带,此异质性与不同的糖基化有关。血浆中主要存在341位天冬酰胺的不同的糖基化的两种形式。体外实验显示糖基化的形成是CETP活性形式所必需的[1]。

CETP的C端序列(26个氨基酸)含丰富的疏水氨基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形成了中性单克隆抗体(TP2)的表位,对中性脂肪的转移活性非常重要。C端区域缺失的CETP突变体既缺乏对胆固醇酯的转移,也缺乏对甘油三酯的转移的能力。进一步研究提示C端疏水螺旋面构成了胆固醇酯的转移活性,而TP2通过局部立体空间的障碍达到此活性的抑制[2]。

人类CETP,由位于16号染色体(16q12-16q21)的25kb(千碱基对)基因编码,与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基因和结合珠蛋白基因邻近,由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组成。有趣的是人磷脂转移蛋白基因与CETP基因有20%的同源性,且在外显子和内含子结构上非常相似。人类CETP基因启动子区包括起始密码上游的类似于TATA盒的序列及SP1结合部位,还含有类似于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的结合部位的序列。晚近还确认了在CETP基因启动子区的核激素反应元件,ARP-1及其同源序列Ear-3/COUP-TF,这些都是维持CETP基因转录活性所必需的[3]。

已明确人的肝脏、小肠、肾上腺、脾脏和脂肪组织均具有CETP的mRNA,主要由来源于单核细胞的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合成。高胆固醇饮食能增加脂肪、心脏和骨骼肌的CETP mRNA表达水平。人类组织中所表达的CETP基因mRNA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全长形式,另一为缺失了外显子9序列的变异体。人们发现此短的变异体可抑制具有活性的全长分子的表达,估计为机体的一种调节方式[3]。

2 CETP和脂质交换

在脂蛋白代谢中,CETP介导脂蛋白之间脂质的交换,使胆固醇酯从HDL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和低密度脂蛋白转运,然后IDL和LDL通过LDL受体在肝脏被分解在胆固醇酯转运的同时,甘油三酯以等分子比例反方向转运,HDL因而变得富含甘油三酯而被肝甘油三酯脂酶(HTGL)水解。HDL颗粒可因此再循环,从而加速外周组织胆固醇流出[4]。人为地干预CETP的活性,可引起脂质代谢的变化。静脉注入CETP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后脂蛋白发生改变,其中HDL-C升高,VLDL-C和LDL-C均下降。

另外CETP也参与HDL颗粒的转换。将HDL3、VLDL与LCAT和CETP共同孵育,可导致HDL3颗粒转换为HDL2b样的亚成分。在形成小HDL时,CETP与肝甘油三酯脂酶有协同作用。在HDL颗粒大小分布上CETP与血浆磷脂转移蛋白同样具有一定作用,CETP在消耗HDL2a的同时促进形成HDL3b,而磷脂转移蛋白则消耗HDL3a,加速HDL2b的形成[4]。

3 CETP的转基因鼠研究

目前已建立起CETP转基因鼠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CETP在体内的生物效应。CETP转基因鼠能在肝脏和小肠中大量表达CETP mRNA,导致血浆胆固醇降低、HDL-C降低和HDL颗粒的缩小。CETP转基因鼠和载脂蛋白A-I(apoA-1)转基因鼠得到的杂交鼠,使HDL-C水平显著降低和HDL颗粒的缩小,提示含apoA-1的HDL是血浆CETP更好的底物。在Masucci-Magoulas等[5]的研究中,CETP转基因鼠和去除载脂蛋白E(apoE)及LDL受体基因鼠,杂交鼠在给予高胆固醇膳食后显示肝脏CETP mRNA和血浆CETP的明显升高,与CETP转基因鼠的表现是一致的,提示肝脏CETP的表达调节是通过不依赖apoE及LDL受体水平的一种新的机制。另一方面,CETP转基因鼠中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增加,同时检测到血浆CETP浓度与肝脏LDL受体mRNA含量呈负相关,由此apoB脂蛋白增加可能部分由于CETP诱导了LDL受体的下调[6]。

4 CETP基因多态性

在日本存在一些高α-脂蛋白血症家族,在高α-脂蛋白血症个体中血浆CETP水平低下或缺如。1989年,Brown等研究这些个体存在CETP基因的缺陷,位于第14内含子的首位发生了G(甘氨酸)A(丙氨酸)突变,妨碍了正常转录时滑移,导致没有CETP mRNA和CETP蛋白的形成。在日本此发生率很高,占普通人群的1%~2%,在高α-脂蛋白血症人群中占20%。纯合子个体中血浆缺乏CETP蛋白,HDL-C显著升高至3~6倍(1100~2800mg/L)伴随VLDL增大,LDL-C和apoB水平下降。杂合子个体血浆CETP水平正常或稍低,HDL-C和apoA-I水平中等度升高,HDL2/HDL3比值明显升高。富含apoE的大HDL颗粒通过apoE与肝脏LDL受体及apoB受体结合,使肝脏清除HDL-apoE,从而达到胆固醇逆向转运的目的[7]。位于第15外显子的442Asp422天冬氨酸)Gly(甘氨酸)的发生率亦较高,在日本普通人群为4.5%~7%,在高α-脂蛋白血症人群中达18%。442AspGly突变位点位于CETP分子的C末端,不仅影响CETP的生物合成,还影响其生物活性。杂合子较为多见,但已显著影响HDL-C水平,提示此突变可能有显性效应[7]。在日本这两种常见的CETP基因突变可解释普通人群中10%的HDL-C水平的变异。另外还发现一些少见的突变体,如14内含子的插入突变(T+3)、15外显子405Ile-Val(405异亮氨酸-缬氨酸)、10外显子的无义突变、6外显子的无义突变(G181X)等等。

CETP基因还存在一些酶切位点多态性。CETP基因第一内含子的Taq iB多态性对血脂影响的研究尚存在分歧。B1和B2等位基因(存在或缺失Taq iB酶切位点)的频率分别为0.59、0.41。多数结果显示基因型为B2B2的个体CETP活性较低,HDL-C水平升高约16%~18%[8],此效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且受环境因素(如吸烟、喝酒)的影响[10]。Mitchell等[9]在澳大利亚的意大利移民和希腊移民人群中进行CETP基因Taq iB多态性对HDL-C的作用较意大利移民为明显,表明Taq IB多态性对血脂的效应具有种族差异性。

5 CETP与动脉粥样硬化

CET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十分复杂,其确切关系尚未阐明。早先的观点认为CETP活性增强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依据:①CETP活性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11]。②CETP活性较高的动物种类(兔、猴等)易于患动脉粥样硬化,他们在高胆固醇饮食时不能形成富含apoE和胆固醇酯的HDL(称为HDL-C);而CETP活性低的种类(大鼠、狗、羊等)在给予致硬化饮食后可形成HDL-C,从而对动脉硬化相对有抵抗性。大鼠体内缺乏CETP,而CETP转基因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增加3倍。从这些观察可假想CETP为前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

由于CETP在脂肪代谢中的生理作用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人们对上述观点产生了疑问。新近许多研究也显示了CETP是抗粥样硬化因素的证据。CETP活性降低或丧失是高α-脂蛋白血症的原因之一,早年认为与长寿相关。而Hirano等[12]报道在日本北部Omagari县CETP基因第14位内含子GA突变发生率较高,这些个体中冠心病发病率高于无突变者,尤其在HDL-C水平在400~600mg/L之间时,而当HDL-C超过600mg/L后,无论有无基因突变,其冠心病的发生率均较低。Haraki等[14]报道CETP的442AspGly突变的杂合子HDL-C水平显著高于无突变者,但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却无差异,提示由CETP缺陷引致的HDL-C升高对冠心病没有足够的防护作用。Kuivenhoven等[15]认为CETP基因B1B1多态性与冠心病的进展是相关的,但不依赖于HDL的水平;且普伐他汀(Pravastatin)的治疗仅在基因型B1B2的个体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实验研究显示,尽管从CETP缺乏患者中得到的HDL3颗粒显示正常的避免胆固醇累积的保护功能,富含胆固醇酯的大HDL2颗粒抑制乙酰化LDL诱导的胆固醇酯累积的功能却下降,提示CETP缺乏患者中增多的HDL2颗粒胆固醇流出能力下降,无抗粥样硬化功能[16]。在动物实验,Hayek等[17]报道高甘油三酯apoC-Ⅲ的转基因鼠中CETP基因的过量表达抑制早期粥样硬化斑的发展。由此可见CETP可能不是致粥样硬化因子,而可能在生理状态下具有抗粥样硬化功能。

因为CET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能完全定论,进一步的研究应包括对CETP缺乏伴心血管事件患者进行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CETP基因表达调节的进一步研究,抑制CETP活性药物的研究,CETP缺乏时各种脂质成分、功能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的探讨等,这将为阐明CET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提供更为充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Bruce C,Chouinard RA,Tall A,et al.[J].Annu Rev nutr,1998,18(2):297:330.

[2] Roy P,Mackenzie R,Hirano T,et al.[J].J Lipid res,1996,37(1):22-34.

[3] Yamashita S,Sakai N,Hirano K,et al.[J].Curr opin Lip,1997,8(1):101-100.

[4] Ginsberg HN.[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1998,27(3):503-519.

[5] Masucci-Magoulas L,Plump A,Jiang XC,et al.[J].J clin Invest,1996,97(1):154-161.

[6] Moulin P.[J].Horm Res,1996,45(3~5):238-244.

[7] Inazu A,Jiang KC,Haraki T,et al.[J].J Clin invest,1994,94(5):1872-1882.

[8] Kuivenhoven JA,De Knijff P,Beer JM,et al.[J].Thromb Vasc Biol,1997,17(3):560-568.

[9] Michell KL,Farl L,Williams J,et al.[J].Hum biol,1994,66(1):13-25.

[10] Song GJ,Ham GH,Chae JJ,et al.[J].Mol cells,1997,7(5):615-619.

[11] Moriyama Y,Okamura T,Inazu A,et al.[J].Prev med,1998,27(5 Pt 1):659-662.

[12] Hirano K,Yamashita S,Nakajima N,et al.[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7,17(6):1053-1059.

[13] Zhong A,Sharp DS,Grove JS,et al.[J].J Clin invest,1996,97(12):2917-2923.

[14] Haraki T,Inazn A,Yagi K, et al.[J].Atherosclerosis,1997,132(2):229-236.

[15] Kuivenhoven JA,Jukema JW,Zwinderman AH,et al.[J].N Engl J Med,1998,338(2):86-93.

血浆脂蛋白范文第8篇

高脂血症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异常称为混合型高脂血症。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群中血浆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相关。美国等“七国研究”结果表明,人群中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对冠心病的影响非常显著。“美国弗莱明汉心脏研究”通过30年的追踪观察,证实血浆胆固醇水平高于7.8毫摩尔/升者,90%发生冠心病。积极的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对已患冠心病或未患冠心病的人都可以预防冠状动脉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猝死)的发生。

除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外,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临床iW分为两大类:①原发性高脂血症:是一类多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②继发性高脂血症:常见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系统性疾病或药物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当血清总胆固醇(TC)浓度大于5.72毫摩尔/升(220毫克/分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大于3.64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低于0.91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血清甘油三酯(TG)浓度大于1.70毫摩尔/升(150毫克/分升)时,即可诊断为血脂异常或称高脂血症。

调脂治疗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冠心病防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出现包括中青年在内、数量较大的血脂异常患者和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我们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是快速增加的冠心病高危人群,另一方面是调脂治疗中,高脂血症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非常低。在群众及一部分医疗工作者中,对如何正确调节血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疑问。正因为如此,一些洗血降脂的广告铺天盖地,使人上当受骗。同时也说明,对群众进行正确的血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糖尿病、肥胖、饮酒、不恰当的饮食习惯等均可引起血脂异常。因此,我们对血脂异常不仅要进行药物治疗,更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的调整。许多研究表明,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则有利于促进外周组织(包括动脉壁)移除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对人体是有利的。

血脂水平受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血脂测定前的最后一次晚餐,应忌用高脂肪食物及酒精饮料,于空腹12小时以上取静脉血化验。化验内容至少应包括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其测定结果高于正常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水平),均应在2~4周内进行复查。只有当两次相邻的测定结果,均较正常水平升高时,才能诊断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治疗

国内外目前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更加强调生活方式改变、调节饮食,特别是控制体重和加强锻炼等非药物治疗。

1.非药物降脂治疗

(1)合理饮食是各种高脂血症的治疗基础,即使是在服用药物降脂治疗时,饮食治疗也应同时进行。饮食治疗能使血清总胆固醇降低2%~8%,对甘油三酯的降低作用则更明显。合理饮食还可以使降脂药物更容易发挥良好的作用,并具有改善糖耐量、恢复胰岛功能和减轻肥胖者体重的作用。

①合理饮食应保持热量均衡分配,饥饱不宜过度,不要偏食,切忌暴食、暴饮,改变晚餐丰盛和入睡前吃夜宵的不良习惯。主食应以谷类为主,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糕点的摄入,应适量加入玉米、燕麦等粗粮,增加豆类食品,粗细搭配,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以防摄入过多热量。

②在动物性食物的结构中,增加含脂肪酸较低而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鱼、禽、瘦肉等,减少猪、牛、羊的脂肪摄入。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减少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

③保证每天摄入新鲜水果及蔬菜达400克以上,并注意增加深色或绿色蔬菜比例。膳食成分中应有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纤维及微量元素,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少饮含糖多的饮料,多喝茶。

(2)改变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规律,进行有规律、适当的运动锻炼,戒烟、戒酒,保持合适的体重等。

2.药物降脂治疗

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调节饮食等非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已明确有冠心病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其个人特点、血脂水平、所具有的危险因素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和使用调脂药物。但不能只依靠药物来调脂。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经常督促和指导患者坚持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以期增进降脂药的疗效。

目前尚没有确定合适降脂药物的公认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合适的降脂药物应具备以下特点:①降脂效果尤其降胆固醇效果确切;②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不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③已被证实能明显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不增加非心血管病的死亡率。④因为要长期坚持服用,价格应较低廉。对如何正确应用调脂药物,专家有以下建议:

①血脂异常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才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不同个体对同一降血脂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也有较大差别,所以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定期随诊、复查。在开始应用药物治疗后4~6周内,应复查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根据血脂水平调整用药。若经治疗后血脂已降至正常或已达到目标值,则继续按同等剂量用药;除非血脂已降至很低的水平,一般不要减少药物剂量。以后每3~6月复查血脂,并同时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肌酸激酶。如血脂未能降至正常,则应请医师帮助调整药物,改换其他降血脂药或联合用药。若患者出现肌肉疼痛或肌无力等现象,应及时复查肌酸激酶。

②对于在服用降血脂药前已出现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3倍的患者,应进行护肝治疗,使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再进行药物降脂治疗。对于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且伴有甘油三酯升高者,很可能是因为血脂异常造成的转氨酶升高,如果需要降脂治疗,也可以考虑给予降血脂药物,但需密切监测肝功能。若血清转氨酶不再升高,降血脂药可继续服用,否则应停药

并给予护肝治疗。

③大部分患者服用足量合适的降血脂药4~6周后,血脂可以降至目标值,但患者仍需继续服药。如出现血脂降的太低,可以考虑将降脂药的剂量减半。血脂升高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需长期服药才能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否则多数患者停药后1~2周血脂即可回升到治疗前的水平。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显示,降血脂药服用时间越长,临床获益也越大。

④他汀类药物晚上服用可以获得最好的降脂疗效。

⑤他汀类和贝特类联合应用,常能达到最佳的降脂疗效。早期文献报道,这两类药物合用后患者发生肌病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中等剂量的他汀类和贝特类联合应用,肌病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所以,西药合用时剂量不宜过大,不要在同一时间服用两种药物。可以早晨服贝特类晚上服他汀类药物,同时密切观察肝功能和肌病的表现。

3.目前临床应用的六大类调节血脂药物

①胆酸螫合树脂类:如考来烯胺,这类药物通过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使其随粪便排出,促进胆固醇降解,适用于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但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无效。对混合型高脂血症,需合用其他类型调节血脂药。由于本类药有不良气味,用量又大,不易为患者所接受,目前它在临床上的地位有下降趋势。

②烟酸及其衍生物类:如阿西莫司,这类药物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降脂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该类药物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除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I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其严重的副作用是使消化性溃疡恶化,偶见肝功能损害。

③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C-CoA)还原酶抑制剂:又称他汀类药,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能阻断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胆固醇水平,有明确的降脂作用。尤其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作用显著,同时也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副作用很少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并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总死亡率。其主要适应证为高胆固醇血症,对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一定疗效。

④贝特类或称本氧芳酸类: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这类药物的适应证主要是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⑤鱼油制剂:疗效不肯定,可能仅有轻度降低甘油三酯和轻微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对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