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矿产

城市矿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矿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矿产范文第1篇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与传统的天然矿产相比,城市矿产具有矿产品位高、埋藏量确定、易于熔炼、兼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特征。包头市作为区域性重工业基地,自身产业具有资源需求量大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的双重特征。建设以回收利用废钢铁、废铝等金属类资源为主的城市矿产园区具有良好的资源集聚优势,具有坚实的地区产业基础支撑。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规范化、规模化回收废旧资源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可以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既有效缓解了资源约束,弥补资源不足,又能探索出一条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环境的新途径。

记者了解到,铝业产业园区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从2012年10月着手准备到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同意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等6个产业园区为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通知》,历时两年。记者面前的数据记录了内蒙古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这份荣耀的锻造之路:申报工作历时两年,总计取得相关部门支撑性文件59件,编制实施方案7.5万余字,先后修改16稿,市、区领导赴自治区、北京协调相关事项12次,带队外出学习考察4次,国家部委、协会来园区检查调研3次,自治区相关部门来园区实地检查5次。期间,园区做了大量工作来整合现有再生资源产业和帮助企业实现扩能升级,同时在现有土地、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规划一万亩土地,一期5000亩,用于该产业项目发展建设的配套实施工作。“要是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没有整个团队的团结协作不懈努力,我们的申报工作不会取得这么圆满的结果。”管委会副主任张勇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铝业园区在经过长时间产业基础的能力建设以及两年来积极申报争取,最终代表,与全国8个省区竞争,以综合指标79.7的高分名列第二,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商务部的认可和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等专家的高度评价。给予园区的评审结论为:“产业特色鲜明,目标制定合理、产业链较为清晰、支撑项目及投资可行、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能够发挥较好的产业集聚和区域带动作用。”最终,铝业园区成功获批国家45个示范基地之一,并给予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为包头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取得了国家的支持。

据了解,截至目前铝业园区依托现有再生铝高值化利用和废钢回收龙头企业基础优势,引导相关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整合全市及周边再生资源,已构建形成四条产业链。分别是:以平远物资回收公司为龙头,年加工销售废钢60万吨的报废汽车拆解、废钢铁加工利用产业链;以富城铝业公司和汇泽铝业公司为龙头,年废铝再生利用量4.15万吨的再生铝高值化利用产业链;以及逐步整合形成的废旧塑料、废旧轮胎回收利用两条产业链,并在钢铁、铝业、装备制造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协作关系。园区龙头企业通过牵头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并与各工业园区产废企业建立有效合作,自建了覆盖呼包鄂、辐射陕甘宁等中西部地区的近200个区域性资源回收网点,建立了废旧金属集散市场,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园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在谈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发展愿景,白璐表示,下一步园区将根据国家、自治区的战略部署,在现有产业和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市再生资源产业的整合,在园区东扩区域内规划建设创建祖国北疆以废旧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为特色,区域资源高效集聚、耦合共生,生态化清洁环保的区域性“城市矿产”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到2018年,园区达到年回收各类“城市矿产”资源80万吨以上,占全市可回收资源量的40%,加工利用75万吨以上,利用率达到95%。

链接:“城市矿产”国外发展概况

城市矿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各国的发展速度惊人。以再生金属为例,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生产再生金属已经达到许多国家金属总产量的45%以上。其中,钢材产量中有65%以上的原料是废钢铁,再生铜的产量也超过了总产量的50%,在铅的总产量中,再生铅的产量也已经超过原生精铅的产量,达到了60%。

在亚洲,城市矿产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日本,其塑料和橡胶等的废旧回收率已经达到了近90%,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也达到了32%以上。另外,日本也拥有相对成熟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和交易市场。特别是在近10年以来,日本的再生利用资源的回收和再加工方面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例如,在日本的再生金属产业中,再生铝的产量几乎占总产量的99.6%,可见原生铝的产量是非常少的;再生铅的产量也达到了总产量的62%,再生铜产量占总产量的13%等等。总体说来,日本的城市垃圾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化。

在欧洲国家中,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方面,都是比较先进的。同样以再生有色金属为例,在欧盟各国中,各种有色金属的平均回收率约为34.8%,其中有大量常用金属的回收利用率达到了40%左右,如铜、铝、镍、铅和不锈钢等。此外,在包装物的回收利用上,欧盟国家也一直处于领先世界的水平,平均达到了55%的水平,其中以德国最为突出,达到了70%以上。

城市矿产范文第2篇

为确保城市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根据《城乡规划法》、《安全生产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城市建设需要,为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矿产资源开采,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中心城区开展矿产资源开采整顿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

近年来,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导致资源环境破坏,安全生产隐患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区周边石膏矿山的开采,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空间的拓展,而且因开采形成的大面积采空区已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地、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控采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上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措施,下大力整治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矿产资源无序开采、过度开采问题,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采,扎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二、明确工作重点

(一)划定控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

将城市规划区(东至牌楼镇的城山村,南抵麻城镇和团林镇,西达漳河镇的新建村,北到子陵铺镇的龙泉村)总面积约718平方公里的范围明确为控制开采区。该区域内今后不再新设采矿权。将正在修编的城市规划建成区(初步为北到高店收费站,南到团林镇,西到西外环线,东到襄荆高速)总面积约107平方公里范围(以规划最终确定范围为准)明确为禁止开采区,“十二五”期间,按照“分期实施,逐步关闭”的原则,对该区域内的矿山进行关闭。由东宝区、掇刀区人民政府分别提出分期分批关闭计划,于年6月20日前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有关部门依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关闭计划决定矿山企业证照是否延续。将现行规划建成区()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范围明确为限时关闭区,该区域内的现有矿山采矿许可证等证照到期后不再延续,于年底前关闭。

(二)整顿规范老矿区。

关闭取缔一批。对禁止开采区内的现有矿山分期分批逐步依法实施关闭;禁止开采区外的现有矿山,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环保及最低开采规模的,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到期后不得延续,依法实施关闭。将现行城市规划建成区7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矿山企业,于年底前全部关闭;将城市规划区718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过整顿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于年底前限期关闭。

改造提升一批。对禁止开采区外的现有中、小型矿山企业,按照规模化、环保型的要求和有关安全标准实施改造升级,逐步做大做强。

淘汰退出一批。小型矿山企业,凡一年内发生一次死亡3人事故或当年事故累计造成3人死亡的,或发生一次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或资源回采率不足80%的,依法实施关闭。鼓励老矿山企业自主退出,并给予政策优惠。

(三)强化生态恢复治理。

凡因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进行恢复治理。区、区人民政府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和“分步治理、综合治理”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5年规划方案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抓好石膏矿采空区的治理和监测预警。

三、加强组织领导

城市矿产范文第3篇

毕节市赫章县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市西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赫章县坚持走“矿业兴县”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其拥有的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赫章县经济快速发展。但长期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不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赫章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较低,恶劣的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因此赫章县这样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趋势。本文通过对赫章县矿产资源枯竭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叙述,提出了赫章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赫章 资源枯竭 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所谓不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没有自我繁殖能力的资源。由于不能自我繁殖,这种资源就可能被耗竭。我们可以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初始禀赋数量是给定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可能再增加,消耗一点就少一点。也即相对人类无穷的欲望来说,不可再生资源是稀缺的。本文所说的资源是指不可再生资源。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一般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之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之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二、赫章县矿产资源枯竭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赫章县矿产资源枯竭现状

1、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不断衰减,可开采年限日益缩短

矿产资源是耗竭性的、不可再生的,是自然资源中使用价值相对较高的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不可再生资源是在地球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人们的使用来说其生成时间几乎可以视为无限。因此,人们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资源可供开采的年限也越来越少。

2、开发利用方式粗放,集约化合理利用资源尤显不足,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大缩短了资源的可使用年限

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装备陈旧落后,生产水平低;较多矿山采选冶回收率达不到国家标准,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更是不足,低品位难选冶矿产利用与研究不够;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破坏浪费资源状况仍有存在。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较多矿山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矿山废渣、废气、污水随意排放现象普遍,土地破坏也较为严重。采矿诱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4、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长远乏力。

赫章经济、财政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第一产业、加工业、服务业极为脆弱,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传统行业技术更新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单一,矿产粗加工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原料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低下。

(二)赫章县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贫矿较多富矿少,开发利用难度大,以铁矿为例,查明资源储量为3.6亿吨,但80%以上是难以直接利用的贫矿,铁平均品位仅为34%。

2、开采规模小,无大中型矿山企业,而小矿山众多,造成总量低、产值少、效益差、总体回采率低,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如锗矿的开发利用至今仍是空白,在经济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不仅部分资源被浪费,而且由于开发利用难度大,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4、找矿勘查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随着地勘体制的改革,国家勘查资金投入的减少,商业性勘查还处于起步阶段,造成找矿勘查滞后,资源储量增长有限,急需的矿产后备资源短缺,难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需。

5、矿业发展与资源大县不相匹配

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低,未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6、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偏低

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装备陈旧落后,生产水平低,集约化合理利用资源尤为不足;较多矿山采选冶回收率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更是不足;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破坏浪费资源状况仍有存在;矿产开发多以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值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较少,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7、矿政管理尚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由于现行的一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矿业活动的特殊规律,兼以矿业权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的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矿政管理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8、产业结构单一,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长期以来,赫章对资源进行的是粗放式开采和利用,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改造对资源产业进行纵向和纵深发展,进而扩展其产业链。同时,赫章还长期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新的支柱和替代产业。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赫章形成了对资源产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的单一产业结构。

三、赫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勘探力度,保障经济转型平稳过渡

为了延缓资源枯竭时间,应加强资源深部勘查,挖掘矿区内资源潜力,稳定生产规模,延长服务年限。加强矿区周边及深部的煤炭勘查工作,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加开采后备储量,开展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及综合利用,探索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有效模式。

(二)加快赫章县的市场化进程,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赫章县经济转型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来推动的,在当前情况下可能是比较有效的,但从长远看,仍需要加快赫章县的市场化进程。

(三)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赫章县资源产业的主导地位将为逐渐衰弱,必须通过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鼓励公众参与

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对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经济和社会转型十分重要。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保护他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贺莹 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8(5).

[2]张秉福 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与对策[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4).

[3]刘庆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1).

[4]罗珺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J].经济与管理.2007(9).

[5]王树义,郭少青.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战略与决策.2011(9).

[6]张新营,佟连军.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问题分析[J].绿色经济.2010(7).

[7]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

[8]赵景海.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6(3).

城市矿产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截止2002年底,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共同的、不可规避的首要问题。由于 政治 、 经济 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灾难对于经济弱势区域和经济弱势群体表现得更为突出。资源型城市矿产开发引发的 地质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的影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人们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严重。伴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人们心中的赖以生存的支柱开始坍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资源的开发必然产生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我国“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人、生态”的和谐,更好地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资源型城市及其市民的将来寻找出路,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及

四、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特点

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出路,才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

1、补偿方式的多样性

应当说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钱”。对于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应当在“破坏者恢复、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的指引下,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集。生态补偿资金,既要依靠国家 投资 ,因为生态建设属于公益事业,国家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确保生态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同时也要依靠其他渠道,包括: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收取矿产资源费,用于自然资源的养护、更新与恢复;建立生态 环境 补偿基金,集中 社会 财力、物力进行生态建设;开展对外交流,引进外资;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企业负责解决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不允许转嫁给社会,地方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运营费由收益者合理负担。

2、 经济 发展与生态补偿的同步性

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的开发滋生出大量的生态问题。同时,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加上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大量原来以矿业为生的人员下岗,产生这些人员生活的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新滋生的贫困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压力,因为他们必须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生活资料。同时,由于面临生存压力,这些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难得到提高,也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生态投资,加大了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的难度。如何进行资源枯竭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制度的确立与实施同等重要。并且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确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生态产业的建立。我们应当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调整时尽量选择生态产业以及对环境污染损害较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3、注重生态补偿的 市场 性

单纯依赖国家 财政 的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市场机制是一种效率机制,在生态补偿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增强其灵活性,而且也可以拓宽 融资 途径,增强人们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的积极性。一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绩效主要取决于其生态产权市场的配置效率,这种效率来自“公”权市场与“私”权市场的组合。对于生态补偿市场性的建设,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生态保护领导责任制建设。将生态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将过去单纯地强调gdp转化为通过对绿色gdp的考核作为 行政 人员特别是领导者政绩的依据。同时,政府间引入准市场化的竞争,可以迫使政府对公民的环保需求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生态资源的使用权获得市场化。特别是为生态保护创造市场,如实行资源开发权拍卖和交易,对一些缺乏税费征收标准或难以专门制定标准的开发项目,可在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开发权进行招标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第三,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赔偿的标准市场化。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无价、资源低价的现象,造成许多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单纯注重“投入——产出”比,而未把环境影响,环境损害计算到生产 成本 中去。

4、注重生态补偿科技性

依赖科技进行生态补偿,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依赖科技进步,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赖科技,一是要改变规模扩张、粗放开发的资源利用方式,对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着力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名牌 发展战略 。二是采用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深部勘查找矿,并对共生矿、伴生矿床进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把没有找到的矿找出来,把原先不能利用的矿利用起来,提高探矿、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的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回收率和产出率。(2)依赖科技进步,大量研发生态环保产品及寻找新的环保型替代能源。资源型城市应当通过减免 税收 的方式鼓励研发生态环保产品,减少环保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的环节,并且大力提倡各种生态环保产品的使用。对于各种新开发的项目,制定各个环节的生态环保系数。对于使用环保产品的应当给予各种方式的优惠。同时,传统的能源使用污染大,对环境破坏相对严重。鼓励依赖科技,寻找新的替代型能源。(3)依赖科技进步,研究解决 地质 环境恶化等资源环境保护整治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保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依赖科技,建立高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5、生态补偿的层次性和连续性

从微观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仍然会有矿山新开发。对于新开发的矿区,从矿产资源开采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之始就应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破坏的矿产开发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开采矿产资源。限制在 人口 密集区、环境敏感区开采矿产资源。对新上的矿产开发项目,矿山基建时环境保护的设施、环境问题的 预防 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项目的上马;对于正处于开采鼎盛期的矿区则采用“边开发,边治理”以及“谁治理,谁受益”的方式,加大利益导向机制。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我国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料,但伴随着资源开发其自身生态环境恶化却成了禁锢其继续生存乃至发展的“恶疾”。正确认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存在的各种特点,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刘云刚:《大庆市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经济 地理 》,2000.9.

城市矿产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City Geology

主管单位: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主办单位: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1903

国内刊号:11-5519/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城市矿产范文第6篇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及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态势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当地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和地区类型。对于中国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而言,在资源被探明之前往往处于一种纯自然的状态,伴随着资源储量的探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开始了城市的兴建工作。在资源型城市进入鼎盛时期之前,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于围绕支柱性产业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阶段,由于矿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员的投入,所以经济发展往往比较迅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期之后,资源的大量被开采,开采难度开始增大,资源储量下降,矿区开始萎缩,资源型城市的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如,竞争力不强、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单

一、科技含量低、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等。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晚期或枯竭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或者在现有探明可采储量条件下,以当前的采掘技术水平和开采能力,剩余资源可采储量最多只能维持5年开采的城市。截止2002年底,中国县级市(县)以上的资源型城市约有120余座,但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开采,其中有50余座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如辽宁阜新、吉林辽源、山西大同等。除了少数历史较长的资源型城市之外,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而兴,先有企业,后有城市”。由于这种城市的发展进程,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上都是围绕矿业发展的需要而建设的。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战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衰亡型”模式;另一种是“持续发展型”模式。在一些地广人稀,人口流动性大的国家采取“矿竭人去”、“人去城衰”的“衰亡型”做法,如美国现在就有上百座无人烟的弃矿废城;而对于采取“持续发展”对策的资源型城市,则要调整产业结构、分流矿业从业人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美国的休斯敦已经成功地由石油城市转型为航天中心。就我国的实际而言,“人多地少”、“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产品的平均能源消耗量大”这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保护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生态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受利益驱动,对矿产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对环境和生态保护重视不够,形成了矿产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大量“掠夺式”的开采使得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阜新为例,长期的矿业开发使矿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

1、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多年开采导致采空区日益扩大,多煤层重叠重复开采,岩浆岩侵入及断层的影响,在矿区范围内形成了20个相对独立的地表沉陷盆地和2个大露天采坑、4个小型露天采坑。总沉陷面积为10138公顷,总采空区面积7369公顷,沉陷面积是采空区投影面积的1.38倍。

2、矸石山堆积引发的污染

阜新矿区范围内有大、中、小型矸石山近240余座。全区矸石山占地面积为2885公顷,总堆积量为12.1085亿立方米。阜新矿区矸石山长期侵占土地并暴露于外,经风化和瓦解,在雨水淋滤作用下有毒、有害物质入渗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系严重污染、土壤贫瘠化、植被破坏。

3、开采引发的水均衡破坏及污染

一方面,煤炭开采伴生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再则,大量的工业“三废”任意排放,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4、其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矿山开发,还引发了一些其他的地质灾害,如矸石山流动、煤矸石放热、尾矿堆积、滑坡等现象。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困境

1、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阜新市财政状况十分困难,地方财政入不敷出。阜新是全省14个市中唯一一个和所辖七个县区全部享受省补贴的市。2006年,阜新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全市人均467元,为辽宁省平均水平的34.5%。

2、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

2006年底,阜新市实有下岗职工、失业人员9.3万人,其中,下岗职工人数为7万,占全市职工的27%;失业人数为2.3万,登记失业率为4.6%,居全省之首。在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矿区职工占45%。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矿区下岗职工还将逐年增加。2006年,阜新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598元,比全国和辽宁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163元和2772元。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特困居民有17.3万人,占市区人口的22%。

3、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

2006年末阜新市人口占辽宁省总人口的4.7%左右,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辽宁省的1.7%,居全省倒数第一位。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228元,是辽宁省平均水平的43.0%。煤炭资源枯竭,替代产业没有形成,地方工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0余户,最高的不足10亿。

4、煤炭资源逐渐萎缩

在阜新3.3亿吨可采储量中,经济可采储量少,煤层过深,条件复杂,采掘成本过高。阜矿集团(原阜新矿务局)作为百年老矿,进入80年代后,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已累计报废主体矿井14对,而现在,全国闻名的海州露天矿也将报废。如果没有新的接替矿山,阜矿集团的煤炭年产量将骤减至500万吨左右。煤炭资源枯竭导致主要的经济来源丧失,各种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特点

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出路,才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

1、补偿方式的多样性

应当说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钱”。对于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应当在“破坏者恢复、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的指引下,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集。生态补偿资金,既要依靠国家投资,因为生态建设属于公益事业,国家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确保生态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同时也要依靠其他渠道,包括: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收取矿产资源费,用于自然资源的养护、更新与恢复;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集中社会财力、物力进行生态建设;开展对外交流,引进外资;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企业负责解决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不允许转嫁给社会,地方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运营费由收益者合理负担。

2、经济发展与生态补偿的同步性

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的开发滋生出大量的生态问题。同时,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加上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大量原来以矿业为生的人员下岗,产生这些人员生活的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新滋生的贫困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压力,因为他们必须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生活资料。同时,由于面临生存压力,这些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难得到提高,也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生态投资,加大了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的难度。如何进行资源枯竭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制度的确立与实施同等重要。并且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确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生态产业的建立。我们应当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调整时尽量选择生态产业以及对环境污染损害较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3、注重生态补偿的市场性

单纯依赖国家财政的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市场机制是一种效率机制,在生态补偿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增强其灵活性,而且也可以拓宽融资途径,增强人们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的积极性。一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绩效主要取决于其生态产权市场的配置效率,这种效率来自“公”权市场与“私”权市场的组合。对于生态补偿市场性的建设,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生态保护领导责任制建设。将生态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将过去单纯地强调GDP转化为通过对绿色GDP的考核作为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者政绩的依据。同时,政府间引入准市场化的竞争,可以迫使政府对公民的环保需求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生态资源的使用权获得市场化。特别是为生态保护创造市场,如实行资源开发权拍卖和交易,对一些缺乏税费征收标准或难以专门制定标准的开发项目,可在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开发权进行招标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第三,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赔偿的标准市场化。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无价、资源低价的现象,造成许多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单纯注重“投入——产出”比,而未把环境影响,环境损害计算到生产成本中去。

4、注重生态补偿科技性

依赖科技进行生态补偿,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依赖科技进步,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赖科技,一是要改变规模扩张、粗放开发的资源利用方式,对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着力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二是采用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深部勘查找矿,并对共生矿、伴生矿床进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把没有找到的矿找出来,把原先不能利用的矿利用起来,提高探矿、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的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回收率和产出率。(2)依赖科技进步,大量研发生态环保产品及寻找新的环保型替代能源。资源型城市应当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研发生态环保产品,减少环保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的环节,并且大力提倡各种生态环保产品的使用。对于各种新开发的项目,制定各个环节的生态环保系数。对于使用环保产品的应当给予各种方式的优惠。同时,传统的能源使用污染大,对环境破坏相对严重。鼓励依赖科技,寻找新的替代型能源。(3)依赖科技进步,研究解决地质环境恶化等资源环境保护整治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保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依赖科技,建立高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城市矿产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济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8

1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据统计,人类目前使用大约80%的工业生产原材料、大约70%的农业生产原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而作为河南省重要的矿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济源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之路也越来越顺遂。

2济源矿产的概况

济源的矿产十分丰富,目前发现的矿产就有30余种,被开发利用的也有十几种。济源矿产的分布特征是以风门口断层为界,它的南部和太行山南部的冲积平原主要产外生沉积矿产,西北部主要产内生矿产。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济源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矿产资源开发自然也就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自从五六十年代以来,济源就凭借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五小工业闻名全省。随着改革开放,矿产资源开发更是发展至高峰。由此,济源矿产经济得到发展,矿产开发也迅速成为济源的支柱产业之一。

济源矿产主要矿产应用类别以及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矿产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矿产资源供给人类生产生活大约90%的资源,无论我们的饮用水、农业灌溉水,还是建筑用材,抑或是工业中的冶炼、锻造等。矿产资源贯彻着我们整个生活环境。矿产资源产业可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3.2矿产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

开发矿产资源能够创造产值,为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一部分贡献,也是矿产资源产业劳动者获得报酬、企业获得利润以及上缴税金的来源。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矿产业以及地质勘查能够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3矿产资源开发创造社会就业机会

开发矿产资源是一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作,可以一次性引入大量劳动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就以济源为例,仅一个小小的市就有超过五千人从事矿山方面的工作,而全国更是有2000多万人跻身于矿业。

3.4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济源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不仅仅自身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完成很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凭借矿产资源开发为千千万万个城市提供了更好的设施条件,使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3.5矿产资源是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

煤炭、钢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硅等矿产资源,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了。无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娱乐享受,我们都已经离不开了矿产资源,它几乎贯穿了我们整个生活环境。

4矿产资源开发中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及矿产资源与经济,便会很自然地联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们只有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够更广更深地挖掘矿产资源的价值,最合理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矿产资源开发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落实到具体应对措施。

4.1调整济源矿产产业结构,推动多种矿产经济共同发展

目前,济源市矿产开发格局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集体和个体为辅。但是我们在支持国有矿产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导个体矿产,加强对其监督指导,使其合理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多种矿产经济共同持续地发展。

4.2支持济源地质勘查工作,确保矿产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济源市的矿产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能够广泛开发利用的矿产种类相对还是较少,一些较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在济源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属矿产,例如铁矿、铜矿以及铅锌矿等。因此,只

有充分地进行地质勘查,才能够规避矿产开发中的投资风险,使济源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4.3回收矿产废物,促使矿产经济有效循环

矿产资源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不仅能够减少通过开采产生的矿产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倘若将矿产资源,比如金属等丢弃到环境中,不只会影响环境的美观和卫生,更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水源、空气等污染。但是,如果能够对废物进行回收,就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5结语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依然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话题。也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我们才能充分地考虑到社会、自然与经济的关系,更好地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更合理地调整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单海平.矿产资源产业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12):1618.

城市矿产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06-02

1 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 “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 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2004年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 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 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 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政府应知道本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样才能较准确的定位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优势一般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优势、原材料优势、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大气环境容量优势等;劣势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铁路运力紧张、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力量等;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东北老工业振兴计划机遇、全球金属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等;必须克服的挑战有集聚经济的挑战、现有产业链延伸的挑战、汇集周边资源的挑战、利用好周边产业和市场的挑战、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前应认真分析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为制定引导性战略提供依据。

3.3 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 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 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 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柳晓森.资源型城市不能矿竭城衰[N].人民日报,20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