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房树人测验

房树人测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房树人测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房树人测验范文第1篇

“房树人测验”是人格测试中的心理投射法测验,既可以用于群体测试,又可以用于个体测验。方便易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法。

【关键词】“房树人测验” 象征感情 应用 体会

“房树人测验” 是人格测试中的心理投射法测验,就是在测验时给被试铅笔、橡皮以及几张白纸,要求他们在白纸上描绘一些图画,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图画进行分析、评定、解释,以此来了解被测验者的心理现象、功能,判定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等问题,为临床心理上的诊断和治疗服务的一种测量工具。

“房树人测验”开始于Buck的“画树测验”。“房树人测验”相对来说方法多种多样,在测验的形式上又有许多变通。例如:有的简单要求被测者画出房、树、人,有的要求被测者在画完房树人后,再用蜡笔对画进行涂抹上彩,还有的对人物画要求画性别相反的两个人物;另有一种为综合性“房树人测验”(或称统合性),要求被试在同一张纸上画有房树人来进行测试。而这种统合型“房树人测验”测验要求将房子、树、人三项合画于一张纸之中,不仅可大大减轻被测者的负担,扩大测验对象,提高成功率,而且能简捷有效地探测被测者的人格特征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也是我最喜爱测量工具之一。下面就我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体会:

1.该测验既可以用于群体测试,又可以用于个体测验。特别是在初中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利用半小时的时间对全班同学进行一个检测,会为班主任今后开展心育工作的方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埋下一个很好的伏笔,这是我从事心里教学和课题研究感受最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是因为对学生而言易操作、简单,只需给他一支笔、一张纸、一个橡皮擦就能根据你的要求去画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班主任或心理老师的做法觉得是新奇的,既有趣又好玩。内心是敞开的,特别是房子和树的描绘完全暴露在开放的状态下,避免了在会谈过程中阻抗的产生,他们会自主自发的把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去觉察去洞悉。

其次是因为做这样的群体测验避免了耗时长和沟通无效的困难,新生刚入校,一对一的谈话每人半小时你得花费几十个小时,最关键的是这种测验他具有非言语性的特点,避免反应内容在言语化过程中的变形,从而更具体地了解被测者的人格特征,捕捉到难以言表的心理冲突,并且不易造成心理创伤。

2.“房树人”是从总体的水平来进行测验的,所以这种测验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还能反映学生未知的潜能。因为在指导语中所提到的房、树、人是一种有关事物的分类语,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事物。在测验中所描绘的“房树人”是一种特定的形象,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像”,因为测验者总是在描绘中考虑要把最重要的描绘特征表达出来,而这些特征可以说被测者内在心理特征的再现。所以被测者在描绘过程中,他们就会把情绪状态在画面上描绘下来,甚至通过画面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愿望。如:“房子”代表家庭,是人们成长的场所,可以投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表达对家庭的感受并反映了家庭的沟通模式。“树”的成长与人相似,他能够反映自我成长,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树上果实的多少有能告诉我们孩子的梦想有多大。而“人”能够投射受测者的自我形象和人格的完整性,反映出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

做了测验以后我们可以很方便、直观把学生问题进行归类,然后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来设计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了方向并能做到有的放矢。

3.由于该测验具有再度测验不会导致练习效果的特点,我们还可以方便地用于个体的心理治疗。每周给他安排2-3次绘画,不断地指导和矫正个体在绘画表达中的异常部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加以指导和矫正,随着描绘表达的变化都会间接地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个体的症状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变。特别对那些缺失家庭温暖和情感支持的留守孩子,重塑他与父母关系和融入新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校的留守孩子占62%,他们大多数属于缺少严与爱及规则感的孩子,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松懈,学习动力不足,易冲动。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在进行了“房树人”的测验之后,把营造和谐班级放在了首要任务,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的团辅活动如“我爱我家”、“我爱班集体”;大家齐唱“感恩的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活动。针对个体采取了抽样的绘画治疗,在追踪一个月后,效果良好,学生也很乐意配合。这种方法将会在我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发挥他独特的作用。

总之,在心育的路程上,我觉得找到一个不仅适合你而且学生又能欣然接受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你觉得呢?

房树人测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95后”。他们在思想、行为特点上有着自己更鲜明的特点。大学生活极富有弹性,有的学生过得忙碌、充实而快乐,而有的学生则过得迷茫、单调而郁闷。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工作来引导、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多样、松弛的大学生活,尽快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获得班级归属感。

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方面的特点

(一) 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已经稳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模式,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遇到问题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归因方式,而且多是外归因,更容易接受和自己亲近的人的建议。

(二) 急功近利,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开篇就谈到了一个问题:“推迟满足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的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我曾给我学生做过《房树人心理投射测验》。测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条件优越,备受呵护和宠爱,成长过程较为顺利,不曾积累太多应对困难的经验。他们不用太努力就可以被过度满足,所以缺少推迟满足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希望今天所学的知识明天就可以为他们带来巨大收益。尽管很多学生已成年,但仍然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不能勇敢面对学业中的困难。

(三) 现实感较弱,面对问题容易逃避

当代大学生,物质丰富,成长普遍较为顺利,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勇气。当学业中遇到问题了,他们往往逃之夭夭,期待问题自行解决。这就不难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手机成瘾。他们不管外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沉浸在不用费脑子的虚拟世界里,依然自乐。

(四)渴望被理解和认同

虽然很多学生常常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但其实他们内心敏感脆弱,对自身的闪光点并不明确。所以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被欣赏。一旦有人对他们性格中的某一特质加以肯定,或对于他们的某一行为表示欣赏,他们内心会非常满足。

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 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帮助和教育学生的前提。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了解、认识学生:

1.访谈法

这是最常用、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宿舍关系、兴趣爱好等。只有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因材施教。

2.测验法

访谈法的优势是具体、直接,但效率较低,不适合班级整体情况掌握。在大一刚开学时,我会给学生做《房树人心理投射测验》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试。通过这两项测验,我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征、情绪状态、人格结构、心理健康状况。如此可以使我的班级管理更为有效。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有焦虑、抑郁、敌对等症状的学生,我会专门进行心理疏导,并定期跟进,避免心理问题严重化、扩大化。

(二)制定班规,共同遵守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以约束大家的行为。大一刚开学时,我便桶学生一起协商制定了本班班规。里面详细说明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奖惩措施。

班规制定好后打印出来,人手一张,签字生效,并且在此后每学期都进行强调和学习。

(三)建立稳定有力的班委队伍

班委是一个班级体的核心,求其班长更为重要,是一个班级的领头羊。班委的确定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个人性格、学习水平、组织能力。班委必须得是热心、耐心、愿意牺牲部分个人时间来服务班级事务。同时成绩还要在中等以上水平,这样才能在处理班级事务的同时不影响自己的成绩。此外,还要有想法、有组织能力,能策划班级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们班采取推荐、自愿报名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选定里本班班委。

(四)打造舒适的教室环境

根据“破窗效应”理论,一个房子只要有一块玻璃被打破,马上就会有第二块、第三块玻璃被打破。一个破败的环境会激发人的破坏欲望,让人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我的班级管理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美化教室。教室的墙上贴有每一个学生的照片和他们自己设计的图案;窗台上摆着每个人亲手种下的小植物。所以每个人都能在教室里找到归属感,能安心上课和学习。

(五)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

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不但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形成,更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和班委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中,注意与各类节日,以及当下流行的一些元素相结合。例如我们组织过班级生日、儿童节活动、中秋座谈、元旦晚会、趣味运动会、“你比我猜”比赛等一些列的班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班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比赛,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还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彼此的感情,从而增强了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六)通过沙盘游戏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由于当代大学生急功近利,缺乏耐心,遇到问题常常逃避,而且归因模式外归因偏多。例如我班里有几个学生,有序高中基础比较薄弱,上了大学后一些理科课程听不懂,慢慢地就不爱上课,开始逃课。通过和学生一起沙盘游戏,我了解到,学生以前不曾在学习上或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相反,因为成绩不好,总是挨骂受罚。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一个人在做事之前都会对效果进行预期,如果觉得成功的概率很小,可能就丧失了动力。这几个学生表现的就是如此,自我效能感偏低,学习没有信心,认为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学生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让学生逐步获得成就感,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结束语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班级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而作为班主任,只有自己具备清醒高尚的灵魂,才可能去唤醒另一个可能还在沉睡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宋谋胜,李兢,欧永康,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新生的班级管理工作[J].大学教育,2016(10:):174-176

[2]张晓京,文书锋,进添,“90后”大学生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14-117

房树人测验范文第3篇

时光倒转回一次期中考试,我正运笔如飞地答着题。笔尖里流出来的不仅仅是墨水,更是胜利的喜悦。我环顾四周,同学们眉头紧锁,焦躁不安地咬着笔杆。看到这幅场景,我心里十分得意。“鲁迅,原名周树人,字……”原本正飞速移动的笔尖戛然而止。“鲁迅的字是什么?”我在心里反复问自己。几分钟前还保存在脑海里的那个词突然开始隐身,任凭我怎么召唤它,它都不肯现行。我也开始烦躁地咬着笔杆。是仲尼吗?不对。难道是润之?也不对。我狂躁地挠着头,可那个词却再也想不起来了。

几分钟后,我终于放弃了自己想下去的念头,准备“剽窃”一下同桌的劳动成果。我心虚地把后背靠在椅背上,躲开书包的阻挡,埋头做思考状,眼睛却瞟向了同桌的卷子。虽然只是一瞥,但我的心如同坠入了冰窖。天啊!同桌也空下了,老天啊!你这是要把我逼上绝路吗?我仰天长叹。回头看了看表,只剩下十分钟了。我毅然“化悲痛为力量”,开始想我的出路。

深思熟虑之后,我想: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了——作弊!为了我的成绩,为了我的面子,我豁出去了!看了看正在认真批本的老师,我的心里顿时充满了愧疚之情。这只是一个测验,我何必这样呢?我抬起头,目光刚好与一个答完题的同学交汇,在她的眼里,是满满的自信,仿佛早已胜券在握。这又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我咬了咬牙,把手探进桌堂,做贼似的翻出语文书。我的心突突狂跳,提到了嗓子眼,每隔几秒钟就瞥一眼周围的同学,轻轻翻动书页,不让它发出声响。啊!找到了,是豫才!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写下了答案,可心里又抑制不住的恐慌。最后,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房树人测验范文第4篇

一、背景描述

小明,男,12岁,六年级学生,成绩中等(班级排名25位),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根据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描述,该生主要的问题行槿缦拢

1.情绪很容易激动,控制不住自己,两次扬言要跳楼。最近一次在放学之后,情绪失控,爬上五楼的护杆准备跳楼,被老师及时抢救下来,自杀未遂。

2.经常违反纪律,小动作多,经常撕书撕纸;下课时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三年级曾有偷窃行为发生,并有欺负同学的情况发生;四年级时早上来到学校不读书,大吵大闹,踢凳子,课间经常倒水在地上,弄得地板湿湿的;在体育课时跟其他同学到隔壁班把别人的蚕弄死,把汁液擦到书本上;五年级有次上音乐课时曾与同学怄气,把音乐书撕烂了。

3.过分敏感,自尊心强。该生认为老师对其有偏见,其他同学都在嘲笑自己,没有同学愿意和自己一起玩。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他就会认为别人是故意的,所以经常产生报复行为,有时会扔凳子,用连环拳打别人等,但在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不好受。

二、个案评估

初步诊断为爆发性冲动性情绪障碍,经来访者同意,对来访者做了MHT(学生心理健康测验)自评测试,统计量表各因子得分如表1。

根据测评结果,该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较高的对人焦虑,过度自责倾向以及较强的过敏倾向。

首先,该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好感情用事,易冲动;在遇意外或突变事件时,因情绪激动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情,有时还可能会做一些不考虑后果的事;在挫折面前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有时甚至会有失常的行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够。

其次,该生存在较高的对人焦虑,害怕与人交往,在众人面前容易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是想不开,受到批评总是闷闷不乐。

再次,该生总是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但是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常常将自己的缺点扩大化,使自己陷于抑郁与焦虑的不良情绪状态。

最后,该生一有点什么事就放心不下,就连小事都放心不下,感到担心。

三、个案干预

一般情况下,当出现危机个案时,学校会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的三级预防体系。由安全主任通知学生家长来学校召开危机干预联席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员还有校长、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安全主任、班主任、心理教师。会议决定让父母带该生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并建议在家休息一个星期,如果医院开具可以上学的证明,学校与该生签订一个不自杀协定,准予上学。事后会安排心理教师继续进行辅导,并定期召开危机评估会议,直至心理教师评定该生自杀风险已经解除,方可结束咨询。

本案例中,首先,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然后使用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方法,让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并学会处理情绪;再次,使用家庭系统排列、社会关系图、投射测验等方法,让其觉察自身拥有的支持力量,并学会扩大支持系统;最后,使用房树人测验和自杀评估测验,评估其自杀风险,最终将该生的自杀风险降到最低。

四、辅导过程

第一次会谈:放松训练,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

在辅导之前,我了解到该生因在课堂上睡觉,被班主任提名了几次,在上课期间,情绪突然失控,扬言要跳楼。所以,应第一时间进行放松训练,安抚该生的情绪,使其平静下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师:(拍拍肩)你是受了什么委屈吗?可以跟心理老师说一说吗?(将手放置其胸口)你的呼吸非常急促,心跳得很快,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对吗?先试着跟老师做几个深呼吸,大力地吸气,慢慢呼气,吸,呼……

生:(跟着老师的指示进行深呼吸)呜,呜,我没有在睡觉……

师:现在感觉有没有好一些?我们先把心跳控制一下,不然你会很不舒服的,等你情绪平稳了,老师再跟你慢慢聊一聊。(一直拉着他的手,给他支持,也是为了确保他的安全)

生:(情绪稳定后)我上课只是趴在桌子上,没有在睡觉,但是语文老师却说我在睡觉,第一次说的时候,我起来了,后来我又趴下去了,老师就把书包放在我的背上说,睡吧,别着凉了。我非常生气,明明没有睡觉,老师为什么一直要说我在睡觉。后来我受不了了,就转身往教室后面跑,我不想活了,我想跳楼,这样我不就正好是睡着了嘛。

师:老师知道你肯定是有什么委屈,不然不会这样激动。说完这些,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好多了,谢谢老师,但是我好怕我妈妈,她肯定会骂我的,可能还会打我。

师:等会妈妈来了,老师先跟她谈一谈,我们先让自己坚强一些,勇敢地面对将到来的一切,老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的。

从咨询对话中可以看出,该生自尊心强,较为敏感,不允许任何人冤枉他,情绪容易激动,控制能力差,有冲动行为。

辅导过程:第一步,先利用深呼吸的方式帮助该生缓解心理紧张情绪;第二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给予该生完全的信任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并共情;第三步,教会该生正确表达自己,学会调控情绪。

辅导效果:安抚了该生激动的情绪,并获得信任,辅导效果良好。

辅导感悟:遇到有跳楼冲动的孩子,不管他是真的想跳楼,还是把跳楼作为一种威胁人的手段,都要高度重视。无条件地信任和共情学生,才能换取他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才显得有意义。

第二次会谈:自杀未遂的心理辅导。

在辅导之前,我了解到该生因前一天班主任将他身边的同学都换掉,在放学之后,情绪失控,爬上五楼的栏杆要跳楼,被老师及时救下来。通过第一次的自杀意念到这一次的自杀行为,初步可以判定该生存在自杀高风险,因此学校决定由心理教师对该生进行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

师:今天感觉怎么样?

生:嗯,好多了。

师:看你的脸色不是很好,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吗?

生:一个晚上都睡不着,想了很多,不明白自己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冲动,做出那样的事情。

师:老师看到你现在平安无事地坐在这里,感觉很踏实。现在可以具体跟老师讲讲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我一起来理一理思绪。

生:我那天上午就心情不好,因为在信息课上打了同学,老师打电话给家长,爸妈在电话里骂我,我感觉受不了。下午的时候,班主任要换位子,把我周围的同学全部换掉了,我不想让老师换位子,其他同学嘲笑我,说那个位子是留给大爷坐的。本来心情就不好,再经历了换座位的事情之后,我的愤怒就到了极点,就冲出教室,爬上栏杆,想要跳楼。

师:哦,听你的意思,你是积累了很多不好的情绪,然后在老师换位子的时候爆发了,是这样吗?

生:是的,我那一天心情都不好。

师:你可以跟老师讲一讲,你站在上面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吗?

生:站在上面的时候,头有点晕,脑袋一片空白,看到下面有点害怕。

初步分析:该生可能有冲突性爆发性情绪障碍,情绪容易失控,并伴随有严重的抑郁情绪。该生很自卑,对未来不抱希望,感觉自己死了也没什么,心理能量严重不足,遇事就想逃避,害怕责罚。

辅导过程:第一步,先询问该生现在的状态;第二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给予该生完全的信任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并共情;第三步,教会该生正确地表达自己,学会调控情绪,像班上情绪控制好的同学学习。

辅导效果:安抚了该生的情绪,并获得信任,辅导效果良好。

辅导感悟:对待这样的小孩,应该从家庭入手,给予孩子力量,使其与父母和解,增加自身价值感和意义感。

第三次会谈:家访。

因该生自杀未遂,在家中休息一个星期。

家访过程:

第一步,先表明来意,把全体师生写的话送给他,给他温暖和力量,并送给他一本《小王子》,安全主任送了水果和礼物给他。

第二步,安抚家长的情绪,给予家长一些有效的指导。如副校长说,改变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家长乐观了,孩子自然就乐观了。

第三步,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明确孩子的问题,对症下药。

第三步,肯定他的进步,给予他期待和关爱。如班主任表达了会在学期末对进步最大的孩子给予奖励。

辅导感悟:对待这样的小孩,应该从家庭入手,结合学校的力量,与他建立稳定的关系,增加该生的心理能量。

第四次会谈:保持关注,维持信任关系。

学生自述:最近感觉还可以,就是中午的时候跟同学有了点矛盾。那个同学是班长,我中午的时候跟同学讲话,她记了我名字,可是她却没有记后面同学的名字,这让我很生气,这不公平。所以,我就拿书卷成一个圈轻轻地打了她的头,还用手打了一下她的额头,后来她就哭了,哭得很厉害,我感到很内疚,很想跟她说声对不起,可是我不好意思说。

初步分析:该生的愤怒情绪很容易因为一些不公平事件触发,但是本性还是很善良的,只是因为内心自卑,所以对于批评事件很敏感,常常感觉别人是针对他。

辅导过程:第一步,认真倾听该生最近的困惑;第二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给予该生完全的信任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把另一个同学带来,让他们当面解开误会;第三步,教会该生不要先入为主,凡事不要往坏处想,勇于说出自己的质疑点,不要闷在心里,自己胡乱猜测,误会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辅导效果:该生及时与同学化解了误会,并获得同学的谅解,辅导效果良好。

辅导感悟:对于这种敏感多疑的小孩,应慢慢帮助其树立自信,只有从心底里自信了,才能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生活。

第五次会谈:追踪个案情况,给予个案支持的力量。

辅导缘由:因该生自杀未遂,学校决定每个星期对该生进行一次辅导。

学生自述:最近感觉还行,就是不喜欢学英语,语文数学都还行,数学老师经常单独辅导几个后进生。跟同学关系还行,就是经常冷战,不过一下课就会和好。但是上课的时候还是会开小差,偶尔搞些小动作,觉得好玩。

初步分析:该生比之前更自信一些,但是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彻底改正。

辅导过程:第一步,询问最近的情况;第二步,帮助该生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学习的信心,鼓励其有不懂的问题及时大胆地问老师;第三步,教会该生同学之间相处有些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无须介怀,勇敢地去跟同学沟通交流。

辅导效果:该生及时与同学化解了误会,并获得同学的谅解,辅导效果良好。

辅导感悟:对于这种自卑敏感的小孩,应对他们保持期待和信心,不能因为他们的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现,就放弃,要保持希望。

第六次会谈:进行社会关系图分析,确定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自认为有以下改变:1.不打架;2.恶作剧变多,为了引起注意,与同学玩;3.不爱吃饭,没胃口,经常胃痛,持续一年多;4.有三四个月每天九点左右睡觉,早上五点半就醒了,躺在床上等时间过去;5.情绪更加稳定,几乎没有自杀冲动,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做三次深呼吸;6.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求助的资源很少,可能会离家出走,去海边吹风,放松自己;7.老师和同学对待自己没有变化;8.爸妈对自己有求必应。

初步分析:该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薄弱,如果遇到突发紧急事件,仍存在一定的自杀风险,仍然需要后续跟进。

辅导过程:第一步,进行抑郁自评测试,结果显示轻度抑郁;第二步,对该生进行了一个自杀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仍有轻中度的自杀风险;第三步,教会该生学会寻求帮助,扩大自己的求助资源,获得更多的支持力量,如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寻求我的帮助,并留下我的联系方式和QQ号。

辅导效果:辅导效果良好,给予了该生求助的渠道。

辅导感悟:对于这种曾经有过自杀冲动和行为的孩子,对其进行自杀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保持长期的信任关系对这种缺乏关注和关爱的孩子也特别重要,总之不能让他再一次感受到被抛弃。

第七次会谈:利用房树人测验和访谈进行自杀风险评估。

通过前面几次的咨询,该生的自杀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通过一个寒假的休整,该生的精神状态良好,身体状况也良好,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这一次会谈主要是针对个案进行自杀风险评估。

师:今天,老师想跟你玩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张纸,你在上面画上房子、树木和人,在你画的过程中,我可能会问你一些问题,可以吗?

生:好的。

……

辅导效果:已经基本可以排除自杀风险,辅导效果良好。

辅导感悟:孩子状态的改变都写在脸上,当他满面笑容地走进咨询室时,我也笑了,终于雨过天晴了,但是后续还需要定期跟进。

五、咨询效果追踪

房树人测验范文第5篇

0 引言

大学阶段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发展、判断能力、社会经验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发生扭曲,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下降,对学习也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所以,必须要抓住网络环境的优势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互联网的正面作用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

1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1 正面影响

1.1.1 满足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为其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很多网站建立了“网上学校”,方便了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地查询和学习。网络知识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便捷性等特点,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因此,非常适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喜爱。

1.1.2 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与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网上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进行学习,丰富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总而言之,网络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1.2 负面影响

1.2.1 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处在正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和观念的影响,因此,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所以,要对网络环境下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虽然大学生是具有高级文化素养的人群,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是很健全,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到网络思想和网络言论的影响,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2.2 学习积极性差

网络环境除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之外,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的学生迷失了自我发展的方向,整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导致了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外,网络上的影音视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思考,阻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1.2.3 人际关系紧张

在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感情的抒发,缓解由于学习和生活不顺带来的压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两个彼此不熟悉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建立良好的友谊,形成自己的交际圈。长此以往,大学生就会与周围的人交流产生困难,他们也会对身边的事漠不关心,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原则

2.1 预防性原则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必须要在网络环境下坚持预防性原则,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问题,坚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预防、早教育、早治疗。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中不可自拔,迷失了自我,所以,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化的轨道发展。

2.2 灵活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遵循预防性原则之外,还要遵循灵活性原则。这是因为大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不同。所以,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性的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灵活掌握心理教育的方法。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的条件下,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运用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加强计算机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网络

在网络环境下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首先需要加强计算机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网络。据调查显示,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等,对网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计算机伦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首先,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分辨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其次,可以借鉴一些具有成功经验的西方国家的网络伦理规范建设成果,比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运用到我国的计算机伦理教育中,指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计算机带来的利与弊,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还可以带来网络垃圾、网络犯罪等不良因素,要帮助大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防范手段,提高自身的防范技能。

3.2 建立网络档案,加强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

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首先需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此获得大学生的心理测验的数据;另外,还要建立网络心理测验平台,要及时更新心理测验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此外,还要配合使用“房树人”测试等方式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要制定一系列的班级管理制度,对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采取及时报告制度,建立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心理健康监控机制,对于一些即将发生或是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要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反馈,尽量做到提前预防。

3.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其次,高校要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制度,并定期开展一些活动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综合水平,这样便于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4 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支持力度,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社团活动组织过程中,高校要选择一些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社团工作进行指导,要充分调动每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还要对社团干部的选拔进行监督,提高社团活动的效率。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社团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及时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为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提供一定的基础。

3.5 及时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转换成现实的面对面的心理帮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将网络上收集起来的心理健康资料进行整理,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面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房树人测验范文第6篇

成福国民小学:就地取材的“爱”与“智慧”

新北市成福国民小学是一所强调环境行动力的生态数位学校。学校位于城郊结合部,生源是台北周边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有些还是残障儿童,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尽管如此,成国小的校长和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校园特色,结合身处边缘区域的生态优势,打造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分为“生态环境”“环境行动”“生活应用”三大类。

成国小有这么一个小水塘,周围青草灌木,水面莲叶浮萍,塘中水草茂盛。一群孩子拿着相机,穿着青蛙服(齐腰的桶状的防水服)来到塘边,从边角的一个木质的台阶上,慢慢下水。水有些深,孩子们缓缓地在塘中移动着身子,举着相机对着各种植物、昆虫拍照。小水塘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就地取材的教学区,也是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户外教室。

欣赏完孩子们以摄影为载体的生态环境教育后,我们来到了塘边山坡上的一排木桌前,上面摆着水果打浆机、粗糙的纸张、木质的道具、木方框的筛子等,还有几个学生正在桌子后面忙碌。这群孩子在就地取材,自制手抄纸。这也是他们的校本课程《生活应用》中的造纸课。

环境行动课活动也很丰富。在操场边,学生为我们讲述微距镜头里的昆虫。在大树下,两个孩子给我们讲述这棵大树和台湾蓝鹊的故事。大家都耐心地倾听着,被孩子们或稚嫩或自信或有趣或羞涩,但都透露着努力认真的样子所感染。

这个校园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建筑,最新的可能就是孩子们手里握着的单反相机(可以随意取用)。但走进校园,到处都能闻到泥土和青草的芳香,让我们感觉身处大自然。成国小的校长和老师们的智慧就在于,给这所校园里的每棵树,每一块草地,甚至只剩下空壳的鸟巢,都取一个美丽的名字,编写一段细腻的故事,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乐观豁达的天性,就地取材的教育智慧,给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满满的爱与美好。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精英”学校里的“自由”

如今大陆很少有男校女校,这次台湾游学行,我们有幸去了建国中学参观学习,这是一所男校。一进校门,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建于1909年的红楼,散发出时代旧物温润的光泽,成为建国中学校园的精神象征,呼应着该校所倡导的自由学风。在台北,最好的女子高中是市立第一女子中学,与此对应,最好的男子高中是建国中学。在台湾,只有PR值(台湾中考中关于国中基本学力测验的结果)等于99的男毕业生,才能进入建国中学就读,都是全台湾百里挑一的优秀男生。该校每届毕业生超过四成(约500人)进入台湾大学各系就读。在国际竞赛中,该校学生有着优异的表现。台湾选派参加国际科展的正选代表,大多为建中生,获得美国国际科技展览会大会奖及其他各国科展的奖项。在台湾当局“教育部”举办的高中数理及资讯学科能力竞赛中,建中选手亦经常囊括各学科前三等奖项,学校也是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单一学校获奖数”最多的学校。

“精英”与“自由”能并存吗?建中林明进老师在《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讲座中谈到,有一次,为了让学生感悟生命的轮回,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时间带着学生观察荷花池的变化。从春天的萌芽到夏天的蓬勃,从秋天的凋零到冬天的枯寂,学生在自由、自然的状态下去酿造、去感悟。建中的氛围是自由、活泼的。“不入社团,犹如未入建中”,校方有记录的社团共有72个。校方从未对社团活动做限制,因此,社团活动有相当高的自由度。社团可大致分为服务性、音乐性、综合性、学术性、技艺性、体育性等六类。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学生能尽情发展自己的兴趣,获得自我认同。轻松活泼的社团活动,有效地缓解了孩子们紧张的课堂学习情绪,为学业成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与“玩”,“精英”与“自由”,其实并不矛盾。建中教师始终相信,“玩得痛快”,才能“学得踏实”,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生活、有灵性的人,很多时候都需要自然的真实和足够的空间,陪伴着这些孩子自信地成长。

台湾道禾实验学校:孩子就应该像个孩子

道禾实验学校位于新竹。道禾教育的创始人曾国俊先生,主张华人传统文化的教育,他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生活里、在经典里、在大自然里,若是离开生命的遭遇、真实的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就会脆弱不堪,没有根基。因此,道禾的“校本课程”中,有登山、茶道、弓道、剑道、书法、古乐器等等。

教学区的建筑,如果从上俯瞰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在教学楼的中央,透过玻璃窗,挺立着一株极具生命力的树。陈校长给我们介绍说,这是“树人”的寓意,校园文化深入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操场是一片大草地,草地旁边的一棵大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陈校长说:“这棵树就是让孩子们爬着玩的。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尽可能地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自然资源,让孩子的野性尽情释放。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安全问题就扼杀了孩子们调皮的天性。孩子,就该尽情地玩,孩子,就得像个孩子。学校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做好安全措施。你们看,这树底下的一层厚厚的树叶,就是我们有意保留下来的,给孩子的安全上一道保护网。”

经过几棵大树,我们看到树下有几张桌子、一块长黑板和一个窑洞。陈校长说:“这里也是上课的地方。我们有许多课程适合户外上课。像这个窑洞,就是我们的陶瓷制作场所。我们的校园不大,但每一处自然资源都会被充分利用起来。当孩子们坐在树阴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脚踩着片片落叶,心情放轻松了,学习自然更愉悦。”露天教室旁边的另处几棵大树也没有闲着,被搭建成了两个艺术创作室。因地制因,简简单单,通风透气,光线充足。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听到的是虫鸣鸟叫,目之所及是青草红花,太惬意了!工作室里面除了摆放着木材、陶泥、水彩等工具外,还有许多孩子们的手工制作半成品和成品。

当然,他们也有“正儿八经”的教室。其实,这哪像是教室,准确地说,这更像是一个家――木质地板一尘不染,孩子们任意地或站或坐或躺。里面设有客厅、书房,还有餐厅和厨房(厨房里有烤箱、电锅、电磁炉等)。校长说:“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的教室都是这样设计布局的。尤其是餐厅和厨房,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教孩子们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可以做饭、切菜、做糕点……孩子的生活自理技能,应该从动手开始,从动口开始。”“我们每间教室都配备一个生活导师和一个协同导师,就像一个家里的妈妈爸爸,不管上什么课,妈妈(生活导师)总是一直陪伴着孩子们,而爸爸(协同导师)有时会在家里,有时会出去上课。他们的办公室就在教室里。”参观结束后,陈校长还请我们品尝了孩子们精心准备的小点心。

陈校长的那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孩子,就该尽情地玩;孩子,就得像个孩子。”我们,愿和道禾一样,经过努力,乐见中国教育生态的美好!

奎山学校:“野孩子”的乐园

台北市私立奎山中学是一所位于台北市北投区的私立学校,设有幼稚园、小学部与国中部。全校师生总计五百多人,是一小型(小班小校)的私立学校。

运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学校努力地为孩子提供运动所需要的一切,包括时间。我们注意到学校六层高的教学楼旁边有一个不锈钢旋转滑梯,学校董事会负责人王立天博士说,孩子们学习如此辛苦,所以,课间休息的每一分钟对孩子们都是宝贵的!六楼的孩子最快可以在7秒之内从教室直接滑到地面玩耍,风驰电掣,“从天而降”,多么富有儿童情趣!可孩子们又怎么回教室呢?“爬上去。”在旋转楼梯的中心,有一个类似烟囱形状的高高的金属爬梯,孩子们便攀爬着到达每一层楼,再进入教室。王博士说:“我们的大课间有三十分钟,下课时孩子们密集地顺着滑梯下来是没问题的。而上课时,孩子们是陆陆续续攀爬回教室的。我们不要低估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们通过滑梯进出教室,从来没出过事。”

奎山的校园非常小,却有25个篮球架,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而篮球就摆放在篮球架下面的网兜里,为了让孩子随时都可以打篮球。篮球在奎山是消耗品,它的存在是为了服务学生,而不是学校财产。奎山大概有300多个球,到底多少,谁也不清楚,因为这个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立场是以学生为本位,还是以管理者作为出发点呢?当然,篮球也不都是随时“自由”的。操场边一棵树下有一个大网兜,旁边有几个字“篮球的监牢”。要求孩子打完篮球后必须“物归原位”,放回篮球架下。如果随地乱扔,老师捡到篮球就丢进“监牢”锁起来,谁也拿不到篮球了。有一年的11月,整个球场一个球都没有,全部进了“监牢”,这是对乱扔篮球行为的惩罚,也是让孩子们学会负责。当时学校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不要害怕学生犯错,教育,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发生,在实践中成长,而绝不是老师在教室里的说教。”

奎山有一个优雅的心理辅导室。“请老师们来体验一下,抱着这棵树,眼睛闭起来,10秒钟。”非常静,周围的一切声音都消失了。所以在奎山,小孩子闹脾气罚他去干嘛?去抱树。在两棵大树之间,有一个摇椅。这摇椅相当于心理辅导室。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其实他自己情绪也很差,你还拉他去房间训他?不好!于是,老师便带孩子到树底下,坐在这摇椅上摇一摇。在这开阔、优美的环境下,孩子的情绪放松了,他就什么都愿意对老师说了。奎山尽量为孩子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比如,学校每年要花几十万台币来养这个草地。很多人建议把草地换成人工草坪。但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土,离不开草,离不开沙,离不开水。孩子脱了鞋在草地上奔跑的时候,那种脚丫子踩着青草的质感,是用钱买不到的。

教育即生活,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教育,也是体验,是一种自然的体验。在奎山,这种生活体验无处不在。孩子们养鸡是非常精彩的事。从母鸡孵蛋开始,观察成长,科学记录。这件事蕴含着两个很大的题目,第一个是生命教育。鸡死了,孩子哭,老师带他把鸡埋在树下,告诉他生命的虚幻与永恒。第二个是责任教育,就是责任感的养成。孩子们排队轮流来喂鸡养鸡,到了期末放假,鸡养得又肥又大,要吃掉、卖掉,还是带回去继续养?面临选择,做出抉择。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奎山的学生还种菜,把菜种在菜畦、金属罐子里。孩子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家里找一个废弃的奶粉罐带到学校,然后学会在奶粉罐扎孔。“认识自然,从舌头里开始。”蔬菜被虫吃掉了怎么办?要不要用肥料农药?用了农药还是不是有机蔬菜?这些问题都要孩子思考,这个过程太重要了。

奎山是一所能够“让孩子撒野的学校”。校园里有很多树。第一类是“爬”的树。操场边有台北唯一一个树屋。要上去,绝对要手脚并用,手脚协调,大肌肉活动,还有自我挑战。这就是在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而且孩子爬上树后,登高眺远,心情特别好,然后跟下面的孩子挥挥手,成就感就来了。下面的孩子也会急着要上去,斗志也来了。第二类是“吃”的树。芒果、莲雾、桑葚、香蕉……满校园都是。“爱护大自然”“爱护地球”对孩子来讲太抽象了,自然从哪里开始?从嘴巴开始。认识大自然,从吃开始。孩子对生命的成长、教育环境,是在生命中体验的。校园里有不少桑树,这是为孩子养蚕而种的。采桑、结茧、破茧……这就是体验生命的过程。蚕开始结茧时,孩子拿小剪刀把它剪开,放在扇子的骨架上,会织出一把扇子或者斗笠来,这就是大自然的人文韵味。第三类是“观”的树。教学楼旁边是几排挺拔的椰子树。为什么不种枫树、榕树?一方面是为了不让茂密的树叶遮挡阳光,更重要的是,椰子树的树形很美。当你在教室里面,你知道外面是一片小树林,春天婀娜多姿,下雨了滴滴答答,夏天挂着常春藤呢,情绪自然而然就放松了。

房树人测验范文第7篇

到2010年底,我已是一名在一线工作了20年的中学心理教师了。我于199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获得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学硕士学位,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991~1994年,我回老家靖江斜桥中学,改行教初一、高一英语和初二历史,做了一年班主任。1994年,调入南京五中,在初中部工作四年,1998年以后一直在高中部工作。其间,从事班主任工作一年,其余时间在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教研处等处室任兼职干事,2004年后,为学校教研处副主任。同时,独立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16年。这样的经历为我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建立了宏观的视野,也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知识,尤其是部门运作方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人际知识”。

尽管在靖江斜桥中学的三年工作中,我也尝试做学生的个别谈话与教学工作,但心理教育的意蕴还是朦胧的;1994年调入五中时,该学校已经在1993年引进了“现代少年”课程(由南京的陶来恒与北京的丛立新两位教授引进),由学校德育处的刘涟华兼任主任。1995年,我开始接手刘主任的课,其后,我登堂入室,正式开始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了。

说来非常非常幸运的是:我觉得“现代少年”课程是改变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该课程最重要的价值是其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的创新,在1995年前后,这种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的课程很少见。我们将课堂的大部分权利交还学生,学生还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那种畅所欲言、激烈碰撞,青春期的烦恼通过讨论一一明晰,每个人都得到关注,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看法并得到由衷赞赏。一旦暂时放下枯燥的数理化与排名的竞争压力,进入一种自由平等、交流互动、欣赏赞美的人际圈内,学生与老师都像换了人一样。在1996年的南京市建邺区政治学科优秀论文评比中,我的《现代少年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场合》一文获一等奖,后被推荐参加南京市政治学科论文比赛,获二等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995年前后,我成为学校政治教研组成员,而本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校长室的领导。因此,在我工作刚起步的阶段,就得到了郭子奇、杨昭、郑明远等校长级别的教学专家的指导,我上公开课的胆量与素质就是那时磨练出来的。

就是这篇论文,为我迎来了后面接连不断的好事。1996年9月,开学第一天,我为全市初一政治教师上了一节现代少年的公开课(当时的市政治教研员陈宗杰老师看了我的文章,想实地看看我的课)。这次上课带来的好评让我结识了另一批朋友,那就是此后我每年都接待的来自杭州班主任培训班的学员。这得益于五中的好朋友、市教科所的赵炳红老师,她是南京市最早的《心育纲要》的编写者之一。

再后来,国家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大纲进行调整,1997年,我有幸被邀请参与江苏版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当时,我是整个编写组最年轻的,来自一线的心理教师,我将“现代少年”课的“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带入编写组。据说,这套教材受到了教育部的表扬。

上课、编教材让省市初中政治教学方面的专家与教研员了解了我,接下来他们也希望我与他们一道研究“如何让更多的初中政治教师学会上心理品质教育课”这一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我有幸成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小组成员之一,加入了初中政治中心组,专门研究这一问题。进入这一组织后,我原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发挥了作用,我的研究专长发挥出来,我们经过连续六年的研究,开发出体验教学与小组教学两种模式,并将其在全市的初中政治课中推广。后来,这一中心组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参与了新课程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编写工作。

2000年前后,我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全市初中政治课的心理教育研究中,极好地锻炼了自己的教研能力与群众性科研的发动与推广能力。如果没有这次中心组工作的经历,我的口才、宏观视野、自信与自由的探索精神、团队能力等就难以被激发出来。

同一时期,南京市心理咨询工作由单一的热线咨询方式开始往正式的心理咨询员培训拓展。2002年11月,我成为了当时的第一批学校心理咨询员,并参与热线接听与面询工作。这种在校外机构的咨询经历使我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个案实践量,另一方面,也遭遇了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的挑战,也就激发了我更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为此,我开始加入自费的心理培训队伍中,至今,自学花费的费用将近十万元。这也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领略其深度必须做出的投资。心理咨询是临床工作,实效性是其存在的价值。当遭遇一些个案,无从下手,使不上劲时,是我求学动机最强的时候。至今,我学过萨提亚模式、NLP课程、焦点短程治疗、催眠、GCDF国家职业规划师课程、健脑操课程、房树人测验课程、九型人格课程等……心理咨询这一路走来,留下的是对陶来恒教授与市教育局领导的感谢,是他们对南京心理教育的总体规划使我们的探索之路越来越顺畅。同时,南京这所城市有如此多的心理学培训课程可以参加,与学员相互勉励,在艰苦求学时,一路有伴,心中也很是满足。

2000年前后,南京市教科所的宋宁同志负责《南京教育》杂志。我的第一次投稿就被录用,从此,我的写作潜能被激发。后来才得知,这位主编也是搞心理教育的,现在南京有两块心理教育品牌,一是陶老师热线(陶来恒与刘鹰等同志创办),第二就是这位宋主编的创意――“宁教授”教师网络咨询平台。现在,这两大品牌在下面的南京心理教育网站上都有链接:。

现在回到南京市心理教育的整体格局中来观察自己。“九五”“十五”期间,是南京心理教育研究的阶段。我们学校张丛琪、杨昭、易善平等校长都带头参与了南京市教育学院(现为南京市晓庄学院)陶来恒教授、江苏省教育学院林建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郭亨杰教授、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等主持的教育部或省哲社的多项大型课题。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我们实践探索的思路被打开。随着结题评估,我们意外得到了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大大增强了我们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信心。尤其在2002年五中承办的全国心理教育研讨会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马文驹教授对我校杨昭校长说,杨静平是全国心理教育的“两只羊”之一(另一只是上海七宝中学的杨敏毅老师,现为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这句玩笑式的评价,因为出自《大众心理学》主编、全国名校的教授之口,极大唤醒了我的研究潜能,我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重新认识,看来我不仅能在市里上课,而且也可以与那么多教授一起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了。

在此,不得不提南京师大的郭亨杰与班华老师。先说郭亨杰老师,他在编辑《南京师大学报》哲社版《学校心理教育特辑》时,对我说:“杨静平,这本论文集,就你待遇与我一样,我是全国课题的主持人(总课题有70多家单位参加),不过用了三篇文章,你跟我一样的待遇,也是三篇。”郭老师将我与他相提并论,那哪是一个级别的?当时能参加他的课题,也是托一位朋友的介绍才实现的,现在郭教授用这么高的礼遇对我,我真是受宠若惊。

班华老师是国内最早提出心理教育概念的重磅级专家,我们在师大读书时,只是闻其名,并没有机会亲聆他的教诲。“十五”期间,我们学校参与了班老师的两项课题研究:一是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是心理―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因此,我有机会多次登门拜访,多次参加他组织的图书编写工作。当时,就是因为有这样特别好的研究氛围,学校领导支持,自己大着胆子闯,同事们跟着做,旁边的专家与领导不住地喝彩与鼓励,“十五”期末,在心理教育科研方面,我被充分赋能。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五中心理教育方面的课题遍地开花。这就如所言,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群众的创造力是惊人的。2009年11月下半月刊中,北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介绍了五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情况。

以上,是我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重要的人与事件,介绍了我的成长历程。下面,我还想结合对学校心理教育的探索,谈谈我究竟思考了哪些问题,来介绍我的研究之路。

我的研究方向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围绕心理课、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在学校全面工作中的渗透展开探索。我的研究思路是:先认识清楚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班华语),然后探讨清楚心理教育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关系,再在实践中通过狭义的纯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课、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广义的心理教育活动如班团队建设、学科渗透、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创新等途径全面施教,并尝试小班化心理活动课的探索。2000年,我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校心理教育专辑》上发表了《试论心理教育的体验教学模式――初一心理品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想》、《重点高中心理教育课自助学习操作模式的建构》以及《心理教育课三要素:情境、协作、会话》三篇文章。

第一阶段(2000~2004年):“小组教学模式”的开发与推广

2000年,我参与了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文驹教授共同主持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时转化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并在我的高中心理课上开发出“小组教学模式”,我的文章《心理课上的小组讨论技术》发表在《大众心理学》杂志的2002年第7期上。后来我利用自己担任中心组组长的便利条件,先在初一以心理品质内容为主的政治课上推广“小组教学模式”,一年后在初二、初三的课堂推广。作为江苏实验区的副主任,在2004年上海召开的100多家单位参与的全国课题结题会上,我做了“小组教学现场演示”“师生关系有多远”两场工作坊。为此,我们小组荣获课题组的创新奖与突出贡献奖。

第二阶段(2004~2008年):心理教育的渗透研究与中学心理咨询技术的研发

2004年离开初中政治中心组后,我集中全力回归学校,研究学校中广泛的心理教育渗透工作,首先研究的是“学科教学中德育、心育的渗透”,核心内容是: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教育对象需要的把握;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对教学内容的新解读;开发新的教学途径;利用学生之间已有的教育资源;建立课堂规则;让规则来处理违纪事件;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我在《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这阶段的成果。该成果的核心观点有:运用四条心理教育原理,发展出各学科课堂可使用的三十六计。原理一:学生有意注意规律;原理二:学生喜爱的课堂价值观如新奇、刺激、意想之外、竞争、挑战、公平、兴奋、快节奏等;原理三:师生关系的三境界――生为生,师为师;生不只是生,师不只是师;生还是为生,师还是为师。原理四:师生互动新理念。师生配合就如八卦图,黑白盈亏总是紧紧相随,学生力量强一点,教师就要让一点;学生静一点,教师就要活泼一点。

其次研究的是中学心理咨询模式。在吸收NLP、焦点短程咨询模式等技术后,2008年我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的《促进自我认识的心理咨询模式建构》是专门研究中学背景下校内的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开展的成果。其核心观点是:中学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来访者与咨询员互动的过程中,咨询员借助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来访者面前逐步为之建构一个清晰的自我王国。它包括优势与资源分析、愿望与目标分析、途径与方法分析。咨询的流程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确立咨询目标;对质澄清,讨论目标分解与达成的方法;实践后的跟踪与回访。这一模式是教育取向的问题解决模式。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心理问题多学科视角的研究与具备心理素养的学科教师对心理教育的反哺作用研究

前项的研究成果为《从杯弓蛇影到“心理问题的系统思考”》(《中小学心理教育》,2009年二月刊),其核心观点是:人们对世界的反应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意识、潜意识与下意识。意识是正常做事,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努力;潜意识是习惯,是比较快捷的,可以处理熟悉的问题;下意识是本能,应对刺激是最迅速的,来不及思考与分析,是应对压力的最直接方法。一个人在过去的经历中,如果对世界的认知是正确的,通过反复,慢慢潜抑,这种正确的反应方式就会变成习惯,再通过时间的沉淀,会变成本能。这就是熟能生巧的原理。一旦初次的意识是歪曲错误的,也会通过“意识-潜意识-下意识”这条通道潜抑下来,以后遇到相关的刺激,就会快速地以错误的方式来反应,造成困扰,如谈虎色变,惊弓之鸟以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学生中的考试焦虑、某学科的一次失败会导致这个学生一直不喜欢这门学科,然后导致偏科的出现。可见,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会来自一次偶然的错误联结。因此,要打破这一封闭循环,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据症状,找出下意识的反应模式;在意识层面澄清下意识中的错误联结;建立新的正确联结并强化潜抑;以正确的反应模式取代错误的失效的模式,消除症状。

目前我正通过卿素兰博士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中青年教师依托项目管理丰富教学策略研究”来完成后者的思考与探索。学校成立了涵盖所有学科的15位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课题组,通过学习心理学、使用心理学,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与实践智慧,创新更多的心理教育方法。我校某化学教师16年来以学生中心组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业绩非常好,她发明的“故意作弊法”“考前对学生的暗示”完全是“渐次的强化消退法”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生活版本,给其他教师以极好的示范与启迪。

由于学校重视教科研,学校教研组重视青年教师公开课,南京市从教研室、教科所到市教育局的德宣处创设的良好心理教育实践氛围,北京、上海、南京等高校的专家进行的理论研究,蔡敏莉、李中莹、蔡慧敏等临床咨询专家对我的培训与督导以及我家人对我全力以赴工作的支持,才保证了我始终在一个被关注、被引领、被重视的愉悦氛围下幸福地探求着中国的心理教育。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我会与更多的心理同行再创佳绩,回报我们的祖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基层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