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7-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5]张晓庆,刘秀玲,宇红,大连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现状;问题;对策;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8-01

云和县位于浙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发展衍生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近年来云和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初具规模,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但产业附加值不高,极大地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与效益提升,亟需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1-2]。

1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现状

1.1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是云和县传统产业,早在1 800年前先人们就采用“砍花法”种植香菇,通过千百年的技术革命人类已撑握食用菌的人工种植技术,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代料香菇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食用菌成为云和县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为6 440 t,产值2.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2%。并已成功研发了杏鲍菇、茶树菇、金福菇、滑子菇等10余个珍稀菌品种[3-4]。

1.2 茶叶产业

云和茶园主要集中在石塘镇朱村一带,全县20年前茶园面积仅有400 hm2左右,现在发展到2 533.33 hm2,增长了约6倍;全县从事茶产业的有6 000余人,有1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同时该县还积极打造“云河绿羽”“仙宫雪毫”“金枝玉叶”等品牌,茶叶产业对云和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强的推动作用。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为2 533.33 hm2,总产量805 t,总产值达1.10亿元。

1.3 雪梨产业

雪梨为云和县名果,至今已有540余年的栽培历史,在全国市场都有较好的口碑,销售业绩高。云和雪梨作为浙江省的三大传统名梨之一,具有果大汁多、肉细味甜、爽脆美味等优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各大超市卖场广受欢迎。目前全县栽培面积已达1 440 hm2。

1.4 板栗产业

板栗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以科技示范园为引领,带动全县板栗产业发展,由于经济效益高,全县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品种开发,板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云和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食品基地项目的建设、无公害板栗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云和板栗的质量及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板栗2 000 hm2以上,从事板栗种植的农户有5 000余户。

1.5 有机鱼产业

云和县是渔业大县,水域面积3 466.67 hm2,水域范围内水质优良、光照充足、水面开阔,适宜于渔业生产。2013年,全县水域养殖面积达2 733.33 hm2,其中水库养殖2 233.33 hm2,各类水产品产量4 050 t,实现渔业产值5 800万元。近年来,云和县大力发展渔业品牌,不断提高有机鱼的知名度。

2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

目前,云和县共有10余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食用菌类加工企业有13家,茶叶类加工企业有10余家,水果生产销售企业有7家,有机鱼类加工企业有3家,禽类养殖销售企业有3家,蔬菜加工销售企业有5家。但经营规模较小,品牌效益不高,并且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实力不强。

2.2 加工技术与装备落后,增值水平不高

云和县农产品加工还停留在贮藏、保鲜和初加工,深加工产品少,深度开发的产品更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经营效益。

2.3 品牌建设混乱

如茶叶产业,全县就有天恩、仙宫雪毫、云禅、梅之源、山里人、天成、高山阿婆等企业、合作社,创建有“金枝玉叶”“秀山翠羽”“云河绿羽”“山里人”“仙宫雪毫”等多个品牌。同类型的产品品牌多且杂,品牌定位不高,难以推广,不仅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5-7]。

3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对策

3.1 推进资源整合

一是加速品牌整合。加快品牌整合步伐,将全县同类型农产品繁杂的多种品牌进行整合,确定全县统一的品牌定位,形成产业发展规模,同时制定统一的生产加工标准规程,并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在做强农产品品牌的同时,可适当开发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整合研发力量。农产品深加工由于涉及面较广,需全面统筹发展,例如云和雪梨酒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奖,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仍未有雪梨酒的规模化生产。应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研究,借助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雪梨酒产品,必能提升雪梨的经济价值和保健价值,为云和县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2 招商引资,加大投入

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的外来企业和商人参与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引进一批加工技术成熟、实力强大的企业进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鼓励企业、大户、经营能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产品产业基地。

3.3 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于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难以扩大规模、发展自身实力,因而也不利于其示范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应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3.4 积极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深层次开发

特色农产品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应集中于与旅游文化主体相吻合的产品,这样既可借旅游地名声为农产品宣传,又有利于旅游地的推广,是一个双赢的开发项目。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深层次开发,既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又能推动该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月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33.

[2] 朱维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71-73.

[3] 刘春泉.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7(5):22-25,99.

[4] 章杏杏,路建忠.浅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5):69-70.

[5] 王俊平,王硕.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前景与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4):32-34.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黑龙江省;土豆深加工;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黑龙江省是农业资源大省,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农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应有贡献。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区域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老工业的经济结构现状亟待优化。农产品深加工业作为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的支柱产业之一,劳动技术密集性强,产业的关联度高,在吸纳就业方面有较强作用,并且对于优化农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培育和形成农业的比较竞争优势也有重要作用。土豆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大力发展其深加工业,充分开拓新产品,对于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土豆深加工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土豆深加工是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深加工有利于挖掘农产品市场潜力,对于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发挥工业反哺农业作用,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发挥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有重要意义。

(一)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土豆深加工的发展通过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有效沟通土豆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目标,从而带动土豆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大省的优势。同时,土豆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促进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实现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规模化、高效、优质方向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搞活农村经济,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助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土豆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土豆加工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通过建立与原料基地的紧密联系,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土豆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生产与工业化发展有效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产品或技术创新,加速农业生产与加工的融合。同时,逐步形成高产、优质、高效、价优的土豆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并实现土豆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引导农民按照深加工产品的要求组织、安排生产,实现在产、加、销各环节的增值,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和农业生产效益。

(三)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土豆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随着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富余逐渐增多,因此,解决好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农村的稳定,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然而,土豆深加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有重要促进作用。土豆深加工的发展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也有积极作用,深加工的发展要求合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要求对城乡产业布局有较好的规划。土豆深加工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生产业和生活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充分释放农村经济活力。

(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

土豆深加工实现了对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以及销售等的提升,进一步增加了土豆产品的附加值,切实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一直以来,黑龙江省土豆产品的产量较高,但是加工转化率较低,进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土豆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能够有力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转型,实现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分散化向专业化和经营组织化发展。土豆深加工的发展也使得三次产业有效融合,能在较大程度上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与加工向经营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并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进而向现代农业推进。

二、发挥土豆深加工促进作用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

土豆深加工业存在盲目发展、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且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当前,省内部分地区以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小型加工企业较多,小型生产和加工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出率低,产品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产品较多,甚至还带来了资源浪费。同时,土豆深加工品牌企业少,行业内知名龙头企业较少。

(二)比较竞争优势不足

与西方国家比,土豆深加工产品有上百种,包括淀粉以及淀粉深加工产品等,这些发达国家通过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也不断开发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包括各种糖类、胶粘剂、发酵类制品、高能量功能食品以及生物降解材料等等。然而,我省甚至我国,在土豆深加工产品开发中,产品品种、加工技术等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土豆深加工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不足。

(三)科研投入较少

土豆有其经济价值,关系粮食安全,在我国一直被作为蔬菜或小作物。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对其的生产投入较少,科研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对以土豆为原料的产品加工业中,我省对其的资金投入更少,从而使得土豆产业基础薄弱。现有的深加工产品主要还是局限在淀粉、粉类制品等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上,科技投入多、产品层次高的产品极少。依托地方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进行相关研究的也较少。

(四)产业化标准尚未健全

黑龙江省土豆深加工发展迅速,主要产区均有不同规模加工企业,其使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产品的标准化不一。由于我国土豆深加工起步较晚,相关的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和行业标准尚未健全,与其他国家以及行业需求的发展变化有一定差距。由于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造成土豆产品市场混乱,生产效率较低,而且产品质量不高,缺少相关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部分已有标准也未能与时俱进,相对落后,与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差较多。

三、更好实现土豆深加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要做强作大土豆深加工企业,切实增强深加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黑龙江省要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开发更多深加工产品,实现产品由初级加工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同时,引导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吸引更多消费者消费。具体而言,可通过兼并、联合或收购等办法,实现企业整合,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增值水平高和出口能力强的产品,组建和打造土豆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比较竞争优势;其次,鼓励土豆加工企业积极创建优势匹配,通过采用新工艺提高质量,努力创建更多知名品牌,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要加快技术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二)健全行业发展标准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实际,结合土豆深加工产品的特点,制定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行业产品标准。同时,要通过法律渠道建立健全监管,强化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产业安全和食品安全观念,并要严格管理,努力限制土豆深加工企业“小、散、乱、差”的蔓延,控制器发展趋势。特别的,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深加工生产工艺、产品认定标准等,要实行严格管理。

(三)打造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

生产加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土豆原料基地的建设,从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上,将土豆原料作为第一车间来建设;要通过政策协调、多方宣传和引导,吸引更多投资,将企业周边的县、乡发展成为原料基地。同时,要让农户、生产加工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使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有效衔接。

(四)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作用

土豆深加工的发展要实现科研理论成果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充分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升土豆深加工产品的应用水平,扭转成本高、收益低、竞争力低、抗灾能力差等问题。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实现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与土豆深加工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研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特别是实力较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建立与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参 考 文 献]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改进

一、我国现有的物流模式

(1)自营直销模式。自营直销模式是我国小农经济下的传统的、原始的物流模式,它是由农户或小型农产品基地将农产品自行配送至超市、集市或消费者手中,所以呈现规模小、范围窄、分散化的特点,已不适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只在少数不发达地区存在。(2)批发市场物流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供应链的核心,由批发市场这个交易平台协调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形成了典型的“散-聚-散”三段式物流模式。这是我国最为主流的模式。但其缺陷在于,一方面由于处于一个战略联盟下,随着交易量的扩大,管理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中间批发商仍然会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3)协议流通物流模式。第一,农户+合作社。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签订产销相关协议,由合作社负责农产品进入市场。该模式将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者一定程度上联合起来,但合作社规模有限,只能联合一部分农民,不适合现代化、大规模配送模式。第二,农户/合作社/中介组织+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中介组织签订协议,由农产品的加工企业为主导者,把农产品初级生产者和农产品批发及零售企业联系起来。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加工企业的自有物流模式使得配送费用昂贵;二是这种模式受加工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第三,农户/合作社/中介组织+流通企业。农产品的供应者和流通企业签订供销合同,由大型流通企业(这里的流通企业主要指大型超市、大卖场和仓储式商场)从事农产品批发、零售或者批发零售兼营。这种模式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物流模式,产销对接,带有第三方物流性质,社会化、专业化较强。但是,只适用于小范围内的无需深加工的农产品,具有一定局限性,也往往不能满足个性化物流服务要求。(4)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完成农产品的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物流运作,但现在此模式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现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

二、优化现有物流模式的必要性

(1)我国农产品物流量大,但呈现分散的局面。我国农产品的供应者绝对数量大,但是规模小、层次低、产量小且分散,难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规模化。因此,必须有一个组织来将分散的农产品集中,比如批发市场、生产加工企业或配送中心。由此可见自营直销模式已不适合我国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2)批发市场规模小,功能不完善。首先,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由传统集市型市场发展而来,所以布局不合理、商圈小、辐射能力低,缺少大型龙头综合性批发市场。其次,市场参与主体单一、批零兼营、商品品种少、质量难以保证。最后,批发市场的基础建设落后,主要功能还是提供交易场所,物流(配送、冷藏、加工等)及其他相关服务功能(金融等)开发不足。(3)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环节。由于农产品供应链是“生产与消费双驱动”,所以它不同于工业品的最大特点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这部分价值是在农产品离开生产领域后,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长产品链而实现的增值,比如粮食深加工和精加工、水果加工、畜牧产品加工及海洋水产品加工等。(4)农产品物流专业化要求高。从农产品物流来看,农产品由于其易腐性等特点,在包装、存储、运输等过程中对于物流技术和存储环境的要求较高。同时,在食品安全方面,由于涉及农产品产地、粗加工、存储、运输等过程可追溯,因此对于信息化要求也比较高。这就要求农产品物流需要一个专业化的物流组织来进行配送,比如第三方物流。(5)物流功能单一,缺乏相互合作。现存的4种模式相互独立,只是在各自的供应链核心机构的主导下进行物流运作,从而形成了4种物流模式的相互竞争,没有整体优势。比如,加工企业主导的模式,虽然对产品进行了深加工,但是由于是自营物流,没有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导致配送成本高、效率低。再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模式,虽然在配送技术、设备、网络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

三、三种优化的物流模式

农产品按加工程度分为粗加工和深加工。在以上的4种现有模式中,自营直销模式、协议流通模式中的“农户+合作社”和“农户/合作社/中介组织+流通企业”以及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模式均是针对粗加工农产品的物流模式。除批发市场物流模式外,其余三种现都不适于大流通模式,所以粗加工农产品物流模式应以批发市场物流模式为主流模式,批发市场应重点加强自身建设,拓展自身服务功能,建设成为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园区模式。而流通企业模式是较为新颖的一种模式,尤其是对于“生鲜”市场,它不仅有国家“农超对接”的相关支持政策,而且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首先,产销对接的形式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其次,生鲜市场上以超市为主导的物流模式正在替代批发市场主导型的流通格局,从发达国家来看,美国食品市场份额的90%,日本生鲜市场的50%~70%,英国生鲜果蔬的48%,法国蔬菜的55.7%和水果的59.5%都是经超市销售给消费者;最后,大型零售企业往往既有零售,又有批发,其加工配送中心与农副产品基地直接形成产业链条,比如国内的上海华联,外资的沃尔玛等。所以,以流通企业为核心的物流模式要作为粗加工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补充物流模式而存在。而对于深加工产品,着重应建设“农户/合作社/中介组织+加工企业”,由于此种模式的核心是一个生产加工企业,所以企业应关注自身核心业务,将自身不擅长的流通配送阶段外包,提高配送效率。下面具体分析给出的三种优化物流模式。

(一)“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模式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深加工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农产品物流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犹如催化剂,活跃着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1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物流起步晚,基础设施落后。我国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我国

农产品物流也是最近几年才渐渐兴起的。由于农产品物流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应与农产品物流相适应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仓储设备、通讯等基础设施未能及时改善,导致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物流业发展的步伐,物流硬件设施落后是制约农产品物流效率提高的直接因素。例如,有些偏远的农村没有公路,交通不发达,几乎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样使得农产品从农田到达初级市场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大城市超级市场间的调配运输时间;又如,目前农产品的运输和仓储条件落后,得农产品初期的浪费程度相当惊人。

1.2 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目前,整个农产品物流系统从农产到零售终端,各流通环节缺乏完善的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体系及手段。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各经营环节信息滞后,失真现象严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得农产品价格稳定性差、波动幅度大、地区特点鲜明。此外,我国农产品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前有关农产品的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依靠同行传播和对方上门供货,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的农产品信息较少,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由于缺乏面向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农产品物流链上的各类组织如农产、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贸批发市场等相互之间难以进行信息交流,造成农产品物流不畅。

1.3 农产品物流业人才匮乏。人才缺乏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现代农产品物流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创新相伴而行的,传统上对农产品物流管理的理解和操作已跟不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和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适应时展的、掌握农产品物流相关知识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也没有建立物流行业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物流师的培训、考试和认证工作虽已全面展开,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侧重于工业品物流人才的培养,而缺少对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致使农产品物流人才少,层次低。

1.4 农产品物流加工过程增值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精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增值的有效的途径,世界各国对此

都很重视。但是,我国大多数省份的农产品仍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的初级阶段,例如,黑龙江省有祖国大粮仓的美称,农业资源丰富,是优质的绿色食品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可是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却很低。玉米、大豆和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深加工率只有60%多,而发达国家已达80%以上。以玉米为例,国际上玉米的深加工产品已达4000余种,而我国玉米深加工产品却十分有限,国际上对马铃薯的深加工也有2000多个品种,而我国马铃薯90%则用作蔬菜,有限的加工转化也仅限于粉丝、粉皮之类,深加工几乎为零。加工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成为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一大制约因素。此外,包装技术的落后也是制约农产品的增值的一个因素,例如,日本的物流业在日本港口码头附近就有工厂,拆开集装箱后,迅速改成小包装,两根大葱一个塑料袋,两三个青椒一个小塑料盒,立刻送到超市,甚至送到居民家里,这样就能赚大钱,而我们利用原有的包装技术,只能赚很少一部分,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农产品包装技术的落后。

2 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政策建议

2.1 加大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应该大力完善。

首先,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道路是农产品物流的主要运输途径,要做到村村通公路,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为农产品物流的运输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储运设施建设,如扩大冷藏保鲜设备的使用范围,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等。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由此导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严重。所以要不断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建立现代化的储运设施,对农产品进行储藏、保管,是完成农产品保鲜流通的重要环节。

2.2 加强农产品物流环节的信息化建设。要发展农产品物流,就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重点来抓。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支撑,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复杂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要有一个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消息,才能使农户取得准确、统一的产供销信息。在政府部门(如农业、贸易、供销、交通等部门)的直接参与下,由有关部门负责搭建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象气候信息,农民以协会或者合作组织为单位参加农产品交易,这样可以减少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2.3 加强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而了解和熟悉农产品物流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培养的渠道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增开物流专业,开展对物流各个领域的研究,大力培养高级的专业物流人才;二是利用企业的自身条件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或定期组织人员到高校进修等方式培养物流人才,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派遣有悟性的员工到国外有先进物流经验的企业进行实习和考察,掌握先进的物流理念和技术。

2.4 提高农产品物流加工过程的增值能力。我国目前农产品增值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运输、储存保管技术和深。加工程度落后所致,所以要提高农产品的增值能力,就应解决以上几个方面技术的落后性问题。

一是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输技术水平。针对果蔬产品在运输中的损失率高的特点,应采用集装箱运输,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冷藏运输技术,大力发展冷藏保温汽车代替传统的常温运输。

二是提高储藏保管技术。对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可引进绿色储藏技术,诸如粮库温湿控制技术、低温储粮技术等,对于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积极采用新型保鲜技术,加大产地蔬果贮藏库和冷藏库的建设,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减少储藏过程中的损失率。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7篇

1.龙头企业不断发展,拉动作用日渐凸显

目前,全市重点“龙头”企业有30余户。其中,有亚州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吉林德大公司;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长春大成集团投资建设的德惠玉米工业园区;全国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长春皓月集团投资建设的皓德公司;全国食品行业排名首位的福建达利集团投资建设的吉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黄河集团投资建设的长春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为“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工逐步走向精深,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德惠市农产品加工业由简单的初级产品加工步入了多元化、系列化精深加工阶段。几年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按照精细、营养、安全的标准来加工农产品。该市素有“中国松花江大米之乡”的美誉,全市有以上禾、百顺、松川、绿州等为骨干大米深加工规模企业130多户。坚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精深加工,企业的产品已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牌、精包装的绿色健康食品,使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吉林省著名商标6个;吉林省优质产品8个;有40多种产品打入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产业布局日臻优化,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3.1壮龙头,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力

德惠市把建设和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放在农产品加工业的首位。2006年以来,全市共建设投资百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617个,其中超亿元项目92个。肉鸡、肉牛、生猪、玉米、稻米、大豆、瓜菜、酒业、休闲食品、植物化工等十条龙型产业日趋壮大。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9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11户,市级13户。形成了强龙引领、群龙竞舞的龙型经济发展新格局,步入了粮食产品―饲料产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健康美味食品―网络营销成龙配套的农牧工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3.2育基地,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力

在全市规划建设了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质水稻、特种油料、瓜菜、林果六大种植基地和肉鸡、肉牛、生猪、肉鹅、肉羊、奶牛六大养殖基地,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40.5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产值达到5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16.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9大类79种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建成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新、经济效益好的各类园区150个。通过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目前,全市与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式管理的农户每年都在10万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83个,经纪人8100多人。

3.3拓市场,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力

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4个,“农家店”、“农资店”分别发展到149户和91户,年交易额15亿元。1998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吉林德惠绿色食品节,先后有20多个国家、40个地区的官员、商界代表参会,4000多户中外企业参加了经贸洽谈和产品交易活动,加快了德惠农产品进军国内外市场的步伐,全市每年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都超过1亿美元。2006年,德惠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县级城市中首个“中国食品名城”,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加速了德惠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目前,“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已成为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在“金字招牌”。

4.抓项目,积蓄农产品加工业的后续力

项目建设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德惠市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农产品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举全市之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2010年引进的山东泉林集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大成公司玉米秸秆糖项目、青岛千叶集团甜玉米深加工项目、宝源丰熟食加工项目、天惠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粗粮加工项目、吉林永旭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大豆浓缩蛋白项目等50多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已建成或已在建设中,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蓄了较强的后发能量。

5.优环境,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保障力

由市级领导牵头,成立重点项目推进组,设立了五大奖项,每年都拿出不低于200万元重奖引资成效卓著的单位和创业有功人员。43个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全部派员进驻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开展了“千名干部服务千户企业活动”,实行跟踪服务,协助企业办理项目审批、征地、办照等一系列手续,保证企业项目建设全程绿灯,一路畅通。开展软环境千人评差活动,对排位靠后的部门和公务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基地中规模较大的农户在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每年都从农贷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较大比例扶持种养大户生产。对新办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市里能免的费用一律免收,并采取财政返还办法,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从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在驱动力。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8篇

一、功能食(药)品研究室

功能食(药)品研究室主要致力于农产品或其它植物产品中功能活性物质(植物体次生代谢物、植物蛋白、功能性短肽、多糖等)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开展农产品中功能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的集成创新;功能活性物质健康功效研究并开发健康食品、保健品,或医药化工原料产品;功能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修饰制备衍生物及其生物学功效和理化性质研究、新产品开发。功能食(药)品研究室具有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配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制备液相色谱、颗粒图像分析仪等检测分析设备,以及聚能超声提取机组、提取醇沉浓缩机组、喷雾干燥等中试设备,能实现实验室制备研究及中试生产转化。

二、果蔬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研究室

果蔬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研究室主要开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贮藏保鲜、冷链物流、鲜切产品加工、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相关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升级、质量安全控制和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等工作。研究室拥有先进的果蔬气调贮藏系统、相关检测设备及鲜切产品中试生产线,在果蔬的气调贮藏、无害化保鲜、包装、鲜切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及其他果蔬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三、粮油加工研究室

粮油加工研究室主要从事稻米、玉米和油菜籽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建有500m2的低温压榨油中试车间,拥有油菜籽低温压榨中试生产线,并与多家粮油生产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发出优质富硒大米、低温压榨菜籽油及玉米系列产品,获得市场好评。

四、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室

农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室在农用多肽技术、中药渣综合利用、中兽药产品开发、水产加工废弃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都开展了大量工作。生殖兽药产品(GnRH-A)的生产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多肽动保、养殖用健肝散、三黄散和益生素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认可度较高;同时在物料的干燥、粉碎、分离等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和设备方面取得突破,和多家企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