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药文化

中药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药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药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庸小说 中药 词语 传统文化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和领域有很多,如中国哲学、史学、文学、武术等。中医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它既受中国文、史、哲等学科的影响,又为这些学科提供研究的文化标本。金庸小说反映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医药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要论述的是中药文化,它与中医文化关系密切,但又存在差异。中药文化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中药词语体现出来的。这些词语点缀于小说之中,是小说的一个亮点,一方面自成体系,体现着厚重的中药文化;另一方面又与医学、哲学、宗教、武术等内容相结合,体现了独特的“和”文化和“辩证”观。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金庸小说中的中药词语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它们亦真亦幻地构建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中药文化图:药材、剂型、功效、炮制、制作者以及记载相关内容的秘籍等。

一、中药词语的构成

按钟舟海、徐婕《金庸小说里的中医药》,金庸小说中的中药词语约有70个。这些词语按功效主要有:毒药、解药、治疗用药、增强功力用药、延年益寿用药;按剂型主要有:丸、丹、膏、胶、散、酒。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药物词语从名称上无从判断其剂型。这类词语或直接以配方命名,如“冰蚕、通天草、雪莲、曼陀罗花、七星海棠、孔雀胆、鹤顶红、彩雪蛛、蛇胆”等;或以药效及服药后会出现的症状命名,如“悲酥清风、生死符(自《天龙八部》)、情花(自《神雕侠侣》)、蒙汗药”等。

从结构分析,这些中药词语均属偏正结构,它们在音节上以多音节为主,其中五音节和三音节占多数,如“通犀地龙丸、三尸脑神丹、黑玉断续膏、天香断续胶、三笑逍遥散、五宝花蜜酒、雪参丸、绝情丹”等。这是因为作为药剂,最为重要的是介绍清楚其中的药材、功效、服药后会出现的症状等内容,其次才是介绍其剂型。这符合汉语语序的表达习惯,重要的信息置于前,次重要的信息置于后。

从构词语素分析,这些中药词语有一定的真实性,体现在取材、炮制、剂型三个方面。

中药的取材极为广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液汁;动物的肉、皮、毛、骨、血及五脏六腑;矿物中的铜、石、土等。自然界的事物几乎无所不能入中药。金庸小说中的中药词语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精髓。如“九花玉露丸”(自《射雕英雄传》,黄药师创)由九种植物的花和不同时、不同季的露水密制而成;“通犀地龙丸”(自《射雕英雄传》,欧阳锋创),其中,“通犀”为犀角的一种,“地龙”的别称就是蚯蚓;“白云熊胆丸”中的“熊胆”取自熊胆汁;“续命八丸”由八种珍贵的中草药制成,有千年人参、茯苓、灵芝、鹿茸、首乌、熊胆、三七、麝香。而“天香断续胶”(自《笑傲江湖》)和“黑玉断续膏”(自《倚天屠龙记》)都使用了“断续”一词,这是由中药材“续断”一词改造而成。这类逆序且词义比较接近的词语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并不少见。综上,小说中的中药词语虽是作家的构思与创作,但却是以真实为前提和条件的。固而小说在叙说这些中药所具有的神奇药效时,我们却未能加以全盘否定,因为“露水”常作为药引入中药,“地龙”通经活胳,“三七”活血化瘀,“人参”“灵芝”延年益寿,“熊胆”清热解毒,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药的传统炮制法有“炙、烤、焙、泡、浸”等等。于此,金庸小说在情节上也有体现。如《射雕英雄传》第13回介绍“九花玉露丸”的制作“要搜集九种花瓣上清晨的露水,调配这药丸要凑天时季节,极费工夫”,第18回介绍“通犀地龙丸”则写到“得自西域异兽之体,配以药材制炼”,第23回说起由欧阳锋所制蛇毒的解药时,这样写到“解药的单方说给你听本亦也无妨,只是各种药料不但采集极难,更且得三载寒暑之功,方能泡制得成……”小说以艺术化的笔法,为我们简单再现了传统炮制中药的情景与过程。至于中药的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曲、茶、锭等。从上文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在创造中药词语时,延用了部分传统的中药剂型,大体是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的。

二、中药词语的文化价值

中药词语可谓是金庸小说中的一抹亮色。它一方面自成体系,体现着厚重的中药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另一方面,它又与小说中反映着中医文化、中国哲学文化、武术文化等内容的词语一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不同分支在本质上是相通相融的。

第一,中药词语体现了“和”文化的理念。“和”是和谐,即人和自然的相融与相通。《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药的取材之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人类应善待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勿过度利用自然才能长久利用自然。另外,有部分中药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它们既可作药用,也可作食材,功效相通,例如“蜂蜜”。《神雕侠侣》中有小龙女长期服食蜂蜜,于不知不觉中解了身体中的毒素。《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这与小说所述是一致的。

第二,中药词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辨证”观。万物都有两面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在《神雕侠侣》中,解“情花”之毒用的竞是与它毗邻而生的“断肠草”。毒性药未必都是置人于死地,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小说中亦有一些服食毒药后内力大增以及以毒攻毒的情节设计。如《天龙八部》第五回,段誉本因被闪电貂咬伤而中剧毒,孰料随后误食了一只通体血红的蛤蟆“莽牯朱蛤”而解了闪电貂的毒,且变成了百毒不侵之躯。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只因那只“莽牯朱蛤”乃是万毒之王。

三、中药词语的文学价值及其出现在小说中的原因

中药词语入小说,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善、合理,更有文化含量,因而更具可读性。如有的药能起死回生,有的药能立竿见影发挥药效。中药词语入小说,还使小说的人物更有个性和传奇性。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借周伯通之口对其名字作了解说:“你的丹药很灵,无怪你的名字叫药师”。黄药师也确是小说中的一位制药名师,可谓名不虚传。再如“西毒欧阳锋”的名号“西毒”也不是徒有虚名,他所制的蛇毒,少有人能解。

中药词语入小说的原因有二:

第一,“医武一家”的理念。金庸小说系武侠小说。武是小说的基础。武术起源于古人类与自然界动物的搏击,或自卫,或猎取。后来,习武一为强身健体,二为比超他人。医学养生的理念与为强身健体而习武在底蕴上是一致的。而在以武格斗中,难免发生死伤病残,此时用药用医便顺理成章。只有武,没有医、没有药,是不完善的、不系统的。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医家便是大武家。

第二,小说的真实感使然。小说是作家的自由创作,但金庸小说又并非灵异魔幻,它讲求一定的真实感,这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中药词语的运用恰能提升这一效果。小说中多有交待或暗示故事发生的大时代背景,如《越女剑》为春秋末,《天龙八部》是北宋末,《射雕英雄传》是南宋,《鹿鼎记》是清代。而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可见中药的使用已有上千年,它是从那时直至现在的人们,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四野平民,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中药在千年的发展中,虽有变革但更重传承,因此现在的读者读到这些内容时,会因其中的真实感而产生极大的共鸣。不懂中医药学的年轻读者既能认同中药词语存在的必然,又能从这些词语中获得新信息。王永洲提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复兴”是有道理的。

(本文为“金庸小说武侠名词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为[YY1223]。)

参考文献:

[1][清]孙景衍,孙冯翼.神农本草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7.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白话手绘彩图典藏本)[M].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2011.

[3]金庸.金庸作品集(口袋本)[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4]王力.金庸小说服食增功力母题的中外文本来源[J].苏州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147~151.

[5]钟舟海,徐婕.金庸小说里的中医药[J].江西中医药,2004,

(6):56~58.

[6]周志彬.文学、人学与中医学——读金庸小说杂议[J].中医药文

化,2006,(6):18~20.

[7]王永洲.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复兴[J].环球中医药,2012,

中药文化范文第2篇

1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学生自填的方式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6~20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2009级)、二年级(2008级)、三年级(2007级)以及四年级(2006级)全日制在校学生。发放问卷份379份,收回379份,回收率100%,其中一年级问卷109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9份、中药资源专业30份、生物制药专业28份、中药制药专业22份),二年级问卷111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9份、中药资源专业29份、生物制药专业24份、中药制药专业29份),三年级问卷108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4份、中药资源专业27份、中药制药专业57份),四年级问卷51份(中药学专业25份、中药资源专业26份)。使用EpiData3.02软件对相关信息进行录入,所有数据采用专人“双份”录入及核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内容与设计

本次问卷涉及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您想要成为哪方面的中药学专业人才?选项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②您觉得理想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应是什么?选项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③您认为目前的就业状况最急需哪方面的中药学人才?选项包括中药调剂、中药销售、中药检验、中药研发以及中医药兼通;④您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学人才吗?此外,针对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设计了2个问题:①您觉得作为创新型中药学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吗?②您觉得比较喜欢学习哪些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选项包括大学语文、医古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医学伦理学、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本草学简史、周易、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概论、中国医学史、四书五经,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各年级学生自我定位分布情况

根据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分析各年级学生未来自我定位情况,结果见表1。表1显示,低年级同学大多自我定位于中药研究和中药临床应用,如一年级学生定位倾向频率最高的是中药临床应用,占41.07%,而39.64%的二年级学生倾向于中药研究。高年级同学在肯定中药研究的同时,比低年级学生更加关注中药流通,其中三年级学生中倾向中药流通的比例升高至27.78%,四年级的学生中药流通增至29.31%,各年级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2理想中药学人才的分布情况

在各年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结果见表2。表2显示,各年级学生中超过75%的人认为中医药兼通是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其中一年级为89.0%、二年级88.4%、三年级78.7%、四年级78.8%。同时,认为精通中药的专才是理想中药学人才的比例也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3目前社会急需中药学人才的调查情况

针对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调研目前社会急需的中药学人才,结果见表3。表3显示,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46.5%的学生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18.9%的学生认为是中药研发型人才,17.2%学生认为是销售人才,三者占所有比例的79.3%。数据说明,学生认为的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与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学生自我定位的人才类型相一致。

3.4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必要性的调查情况

由于毕业班学生(四年级)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调研学校开展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的必要性,结果见表4。表4显示,对大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后,82.4%的四年级学生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人才。

3.5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必要性调查

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针对低年级学生(包括1~3年级),调研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结果见表5。表5显示,调查1~3年级各专业学生,各年级学生中超过90%的人认为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其中一年级为94.50%、二年级93.69%、三年级96.61%,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6各年级学生喜欢学习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分布情况

由于大多数学生认为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进一步调查学生对哪些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感兴趣,结果见表6。表6显示,调查各年级学生平时喜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发现20%以上学生认为比较喜欢学习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论、周易、中医与传统文化、医古文等课程。

中药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出口;壁垒;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我国中药出口的基本情况

(一)中药出口的商品结构状况

总体来看,在中药出口中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是主要部分,2004年前,中药材出口额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到2004年以后,出口比重仍然不断走低,但是总体来说仍然是中药出口商品结构中的主要部分,绝对出口额变化不大;植物提取物在中药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整个中药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20%左右上升到40%左右;与前两类中药商品相比,中成药的出口所占比重偏小,从表中可以看出,中成药出口额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中成药出口额在整个中药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5%到20%之间,所占比重偏小。

(二)中药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分布状况

我国中药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连续几年出口额都在60%以上,北美洲和欧洲出口量大致相当,徘徊在13%到14%之间,位居第二、第三位,而对于南美洲、非洲、大洋洲这些地区,中药出口量非常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中华文化具有相似性的亚洲各国,是中药出口的重点市场,而欧美由于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对中药的接受程度并没有那么强,中药出口受限比较大。

(三)中药出口状况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中药出口主要以附加值较低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为主,主要作为进口研发及制造新药的原材料,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出口状况并不乐观。中药出口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所占出口比重高于50%,欧美国家市场虽然是世界主要的医药市场,但中药材在欧美植物药市场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近年来,欧洲国家对植物药越来越重视,中国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出口增加,但是,中成药的出口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出口量仍然很小,在欧美国家市场,欧洲的单方制剂和日韩的中药产品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中药出口遇到的壁垒

(一)文化贸易壁垒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在原理和思维方法上的差异产生中药出口的文化贸易壁垒。大多数西方人都无法理解中医药应用原理,视中医药为巫术,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不高。这种文化上的壁垒可以说是中药出口中遭遇到的最大壁垒,基于这个原因,中药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韩、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地域上和历史上的相关性,对中华文化接受的同时对中药的接受程度也较高,而欧美国家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天壤之别,对中医药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因此中药对欧美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出口非常有限,市场占有率很低。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限制中药出口的主要壁垒,许多国家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抬高中药市场准入的标准,限制中药出口。中药出口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表现有:(I)标准化壁垒。标准问题是制约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从法律角度拟定了一系列的植物药类产品行业指南或管理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宗旨是保证产品的安全、质量及疗效,并以安全为第一性,对植物药及其原料的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微生物及外生性毒素等指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传统中药对重金属和农业残留等问题并不是很重视,往往出口到国际市场达不到要求,因此,标准化问题对中药的出口限制很大。(2)知识产权壁垒。中国中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都很低,因而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知识产权壁垒非常严重。一方面,中药企业缺乏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中成药一般得不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知识产权方面的侵害时无法名正言顺申请相关保护,另一方面,没有知识产权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很难立足,但是国外对中药知识产权申请认证程序非常复杂,一类中药若要得到最后的认证,不仅需要严格的符合认证标准,还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因此,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对中药出口也有很大的限制。

三、应对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中药发展关键靠自己

中药企业要加快体制改革。我国中药企业规模大都较小,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技术能力、资本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往往缺乏应有的魄力,在进入欧美国际市场时,看不到长期获益,短视情结严重,往往打不开国际市场,而落后的企业体制在面临众多国外知名医药公司入侵中国市场时,又会受到致命一击。因此,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企业体制,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变革原有企业体制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

(二)制定符合国际市场对中药要求的标准

中药出口遭遇的最大问题,一是中药成分标准化问题,二是中药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在于国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中药生产,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中药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眼前的高额利润,粗放式经营,中药材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量大,不符合国际标准。因此,政府就要制定专门的中药生产和销售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同时设立监督保障体系,对中药的生产和出口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

(三)加强贸易谈判,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国中药出口遭遇的主要壁垒,各个国家通过法律法规,设置不同标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至于中药无法以药品形式出现在国际市场,根本无法打开国际医药市场的大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双边或多变贸易谈判,就不同国家设置的具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谈判,为中药出口打通道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经济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小,中国甚至被视为能够拯救国际经济的重要力量,很多国家都希望能在中国的帮助下恢复经济,中国可以借此契机就国际市场对中药进入标准进行谈判,签订相关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协议,降低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中药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药;科学技术;发展;对策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繁衍做出重要贡献,中药对于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今,国际医药领域竞争激烈,虽然我国中医药发展健康平稳,但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中医药产业明显处于劣势,如何将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接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发展道路,关系着中药发展的未来[1]。本文收集近5年关于中药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以我国中药行业状况为背景,对中药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探索适合新时代中药发展的新模式,积极为中药领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1 中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国外医药领域缺乏对中医药的了解 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国学传承,从古至今,中医药在我国疾病斗争史在占有重要地位,其应用范围是十分宽广的[2]。在西方国家,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中医药理念存在一定的偏歧。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到来,如何顺应潮流、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关系着中药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国外专家对于中医药文化及思路不甚了解,习惯性思维造成对我国中药文化理解的偏歧。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药物性能需从四气五味入手,药物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如何让西方国家更全面的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是关系到他们是否接受中药、发展中药的重要途径。

1.2 有待提高的科学技术 中医药行业发展的迟滞和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我国中药相关产业的科技实力偏低,时长覆盖面更是不及邻近的日韩两国,国家对于中药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产业阶段,出口中药材和相关产品动能明显不足,对于中药的科研项目、质量检测、安全检测、生产监管等领域尚缺乏统一指标,不符合国家市场对于医药产业的准入指标[3]。

1.3 尚待健全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环节 中医药在我国使用历史久远,但是其专利和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较迟,相关法律条文缺乏约束力,导致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弱势,中医药产业相关机构及相关制度不完善,保护范围涉及面较窄,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4 国家扶持力度不足 国家对于中医药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偏低,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我国中药产业人力资源、政策保护、资金力度都缺乏竞争力,政府应当对中药产业及相关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打造适应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品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药事业发展道路。

2 加快中药发展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 中医理论是世界上最完整、系统、规律的古老医学体系,中医药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繁衍做出重要贡献,中药对于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国家中药机构,增强中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了解度,这样中药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广阔。

2.2 培养更多中医药专备人才 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和阐明,加大对医药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我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和科技支撑。对中药产业和企业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选择国际化药品质量标准作为指标,提高医药行业在国际中的认可度。加大对古方、验方的研究,运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相结合,加速新药特效药的研发,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4]。

2.3 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注重中医药产品品牌及产权的保护意识,国家应当增加对高级中医药专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关注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动态,建设中医药产权专门机构,提高我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断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加工、采集、质控、检测技术,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质量和技术储备,借鉴邻近及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提高中药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竞争力[3]。

2.4 完善中医药行业发展及保障制度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亲给的中医药行业发展道路,对中医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等项目综合管理,节能减耗,增加对中药材资料的偶差、普查,稀有资源应当尽量减少使用并努力寻找替代品,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为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做长远规划。

3 总 结

中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国际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应当加大政府扶持,提高相关产业品牌的竞争力,增大对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中医药的宣传,配合新理念、新技术的培养,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强化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我国中药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解决对策是促进中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17.

[2] 杨春云.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亚太传统医药,2010,6(5):125-126.

中药文化范文第5篇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中药学本身内容丰富、中药品种繁多、教学信息量很大,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实用合理,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合理设计,将知识和技能操作分解到每一次课堂教学中,确保了教学效果。

二、引入中药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传统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璀璨夺目,其底蕴十分丰厚。然而,许多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甚至存在某些误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药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不够,宣传和推广力度和强度也不够。因此,中药学教学应该承担起弘扬中药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中药故事,能增强趣味性,加强学生记忆效果;在教学中引入诗文,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创作中药故事,能增加教学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之,在教学中引入中药文化,能够丰富教学内涵,提高“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1]

三、“中药学”教育要与国际接轨

中药文化范文第6篇

1、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2、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3、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4、诚于心,精于勤,创于品,健于民。

5、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6、崇德弘医,见高思齐。

7、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8、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9、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10、当品位员工,做品质中药,创品牌企业。

11、道地磐五味,健康千万家。

12、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13、德广聚人心,大爱济天下。

14、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15、发扬神农精神,传承国药精粹,打造世界品牌,健康天下百姓。

16、房陵文化传千古,神农本草饮天下。

17、服的,就是神农本草。

18、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19、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20、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21、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22、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23、济世中药材,经典磐五味。

24、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25、健康中国梦,神农本草情。

26、美丽大盘山,道地磐五味。

27、磐安,让磐五味告诉世界。

28、磐安人·厚道,磐五味·地道。

29、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30、磐安药乡,五味天然。

31、磐五味,服了!

32、磐五味,和六脉,康万家。

33、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34、千年中医,五味磐安。

35、千年中医药,百年健康人。

36、人厚道,药地道——神农本草。

37、山清水秀出好药,磐五味里品人生。

38、深山瑰宝,磐五味药。

39、神农本草,标本兼治就是好。

40、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41、神农本草,来自天然药库的问候。

42、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43、神农健康梦,本草养生情。

44、神农心,本草韵,中药情。()

45、态度决定高度,专业铸就伟业。

46、天赐好药材,地道磐五味。

47、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中药文化范文第7篇

答:中药确实是药店销售与利润增长点,这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药店中药销售的平均占比将很快从目前的8%增长到10%以上,主要推动中药销售提升的原因如下:一是大健康理念的推动,大健康很多是药食同源的产品,也就是中药,因此中药扩大得益于大健康;二是新医改对药店销售的冲击导致药店中药加大:现在的观念是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健康到药店,而慢性病的调理,中药是首选,同事大健康养生、保健、康复等都需要中药;第三是药店重视,很多药店都陆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比如北方的连锁成大方圆、漱玉平民都每年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活动,大力普及与销售中药;四是去年是中医馆年,很多连锁药店都陆续开了中医馆,带动了中药销售。

2、 但也有业内人士说,不少药店在中药销售上并不乐观,甚至不断萎缩。就您的观察,您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答:我不认同这一看法。中药不会萎缩下降,中药肯定越来越大,只会随着大健康保健观念的增强而加大。

3、在一些药店,中药营销是否确实不太成功?这种不成功的案例,在您看来,原因是哪些方面?

答:中药销售不成功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没有会卖中药、识别、鉴定中药的药师、店员,这需要长期培训,师傅带徒弟;二是做好中药销售人员的激励、工资提成都要高于西药才行,中药不想西药可以按照每盒每瓶给店员提成,且琐碎,因此,必须加大奖励力度;三是加强国医馆建设,针对建立中药销售氛围是大有裨益的;四是不重视中药、从总部到门店都没有销售氛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中药;五是对货源把关不严,低价销售一些劣质甚至假冒伪劣中药,导致消费者反感,进而影响销售,笔者曾在关系南宁调研,南宁消费者买中药,一般都选择原南宁朝阳大药房,因此他们作中药历史久、品质好,货真价实,价格贵消费者也认可。

4、药店如何做好中药营销以带动中药销售的增长?具体到门店,在中药营销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答:首选是开展中医药文化节;二是营造中药养生销售氛围,从地面到空中都要根据24节气,布置相应药食同源的中药养生产品销售;三是门店店长、药师重视,政策奖励向中药销售倾斜,店面陈列面积加大、品类增多,这样才有氛围,消费者才愿意过来,尤其是药食同源类中药是药店的增量品类,不与药店的传统品类抢夺市场,更应该全员重视;四是持续不断店员中医药知识教育培育,使店员比消费者更懂中药,这样才有可能卖好中药。

5、您认为中药在药店内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您觉得贵细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哪种更具优势?

答:中药在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尤其是药食同源类中药,更是引领大健康潮流,比如康美药业的中药组合菊皇茶,创新了润燥降火养生茶新品类,给药店提供了增量品类;参茸贵细类中药更是进步、养生、保健、康复延年益寿的首选;高档的中药饮片,疗效确切,是连锁药店形象体现之一。

其次,中药是药店利润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一般中药都有50%个点以上毛利,比普药类化学药毛利高多了,且通过药食同源中药的联合用药销售,可以提高客单价。

6、就中药来说的,营销方式上与西药是否有一些区别(具体到陈列、服务方面)?在中药营销上您认为要怎么做到差异化,体现中药特色呢?

答:中药营销方式上需要提出两点:一是坐堂医生处方,或者中药师建议;二要养生组合处方提供和宣教,药食同源类中药,有些地方医保政策,需要两个以上组合才能销售,这就需要四季养生组合处方,当然最好是组合配方集中陈列,以便组合销售;在服务方面,需要免费煎药或者体验式销售(花茶养生、美容类产品)

中药文化范文第8篇

1.中药基本名词术语的选词

1.1选词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一级中药学学科作为选词范围;(2)以中药学常用、基础词为收录重点;(3)突出中药学特点,以中医、中药学特有的词为重点收录对象;(4)强调公认性:术语正名争议大或词义界定不清者暂不收。

1.2中药基本名词术语的选词方法以各类标准、教材、辞书、论文和中医药学著作中涉及的中药学相关术语为对象,根据选词原则,参考现代应用该术语的频次确定入选术语。(1)总论:根据本标准界定的收词范围,结合建立的术语标准概念体系酌情选收;(2)采集类:收录采收中药的时期、部位和方法三类术语;(3)贮藏类:以《中华本草》、《中国药材学》等著作的贮藏部分收载术语为主要收录对象,重点收录常见的变异现象和常用的贮藏方法两方面的术语;(4)鉴定类:以鉴定常用的五大鉴定方法为框架,兼顾传统特点和系统性,重点收录鉴定方法术语和经验鉴别术语;(5)炮制类:主要收录炮制原则和炮制方法两类术语;(6)药性理论类:重点收录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的基础术语,部分术语因目前存在异议暂未收录,如毒性等;(7)功效类:功效类主要以《中药学》各论部分所分章节为收录对象,多以章和节名为术语名称;(8)配伍、禁忌和用法类:主要参考历版《中药学》教材以及《中医药学名词》、《中华本草》等文献收录;(9)药名类:以《中华本草》、《药典》(一部“药材及饮片”部分)、《中医药学名词》、《中药学》教材收载的中药为检索对象,通过数据库(数据库选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全文检索,然后根据检出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频次)多少确定该类术语。

2.术语及其定义的研究考证

2.1正名与定义的确定原则既要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又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单义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还要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规范文字的要求。主要包括:(1)科学性:定名与定义应准确表达1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2)简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避免生僻字;(3)国际性:定名时应考虑与国际上的术语概念接轨,以利国际交流;(4)协调性:与国内已公布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原则上应协调一致,出现不一致的应充分考证,慎重定名;(5)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

2.2正名与定义的确定方法根据中药学学科特点,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通考:对凡与考证术语有关的文献原文,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调研和相关数据库的检索进行文献通考;(2)源流考释:对每个术语溯源寻根,以内涵为准进行考释;(3)现代应用频次:如果同一术语有多个名称,一般以频次高者作为正名;(4)力求整个标准系统、简明:在保证科学性、准确性的前提下,按照概念层级表达概念,上一级的概念概括其下一级概念的共同特点,下一级的概念在表达时直接引用上一级术语,尽量避免重复表达上一级概念,重点表述与同一级术语概念的不同点。

3.中药学基本名词术语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以上原则,并利用excel软件初步建立了1500个中药学基本名词术语的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序号、拼音、定义、来源、英文参考等项目,为定量分析和统计打下了数据上的基础。

二、中药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规范化

1.翻译原则

1.1准确、规范、统一

既然中药名词的翻译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应属于科技翻译的范畴,以准确、规范、统一为标准,用规范和统一的结构、形式准确翻译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做法是:(1)对每一中文正名的英文翻译进行文献通考,建立数据库;(2)与已出版的国标、行标、《药典》以及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系列著作等规范类书中对术语的翻译进行协调;(3)根据所得结果结合英译原则确定术语英文名。这样的翻译步骤就确保了译者在翻译时对中药名词术语的翻译状况有详尽的了解,对翻译质量的优劣和术语翻译的趋势有具体的把握。

1.2简洁

中医药术语是中医药词汇中高度概括化的词汇,因此翻译的时候在准确的前提下,应尽量简洁。简洁的翻译有助于翻译后的英语术语具有术语的特征,在使用的过程中便于使用、便于记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翻译策略

2.1融合异化与归化,和谐共赢

异化(alienation)和归化(adaptation)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其实2种方法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各有其优越性和存在价值,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并行不悖和相辅相成,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译者不可能对文本中的每一个词与文化因素的处理始终如一地遵循同一种原则和方法。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始终辩证地运用两种翻译方法,从而达到译文和源语的和谐共赢。如在总论部分的部分中表达中药形状的部分,多为中药鉴定学专业术语,多用比喻以说其形,也就是意译的翻译策略。如狮子头,虽然名为狮子头,却不是狮子头形状,只是有疣点状突起,直接翻译为tuberculatestemscar。珍珠盘是指银柴胡的干燥根,其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就翻译为verrucabudsininflatedstarwortroot。金井玉兰是指某些药材横切面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黄色或淡黄色。在这里不易翻译出文学色彩,因此意译为whitephloemwithyellowxylem。再如“临睡服”这个词汇,就不能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成“takenbeforesleep。因为临睡服绝不是指睡觉前服药,因为睡觉可以随时进行,因此我们采取归化方式翻译为“takenatbedtimetakenatbedtime”,就能较好地传达出源语的内涵。当然大部分词汇我们还是采用异化的方法直接翻译。

2.2规范语言形式,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

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统一的一个整体,在保证内容准确的前提下,规范语言形式可以使译名形象易懂,便于记忆。如功效类中有相同语言结构的,可以在形式上规范一下。如以下术语都采用—ing形式的并列:清热泻火(clearingheatandpurgingfire),清热燥湿(clearingheatanddryingdampness),清热解毒(clearingheatanddetoxicating),清热凉血(clearingheatandcoolingblood)。而以下术语采用“-ing形式+todo”的统一结构:凉血止血(coolingbloodtostopbleeding)、温经止血(warmingthechannelstostopbleeding)、化瘀止血(eliminatingbloodstasistostopbleeding)、活血化瘀(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toremovebloodstasis)。此外,用词上的一致也非常重要,如所有涉及炮制的词汇,我们在保持英语用法正确的前提下,都使用了“preparation”这个词汇。

2.3药名翻译应区别不同情况先灵活翻译再进行规范

中草药名由于产地、性味、炮制方法等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翻译,切不可机械从事。在灵活翻译的基础上总结相似性,然后对某类药名由于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进行规范。(1)药典中已经翻译的按照药典译法进行翻译:药典上中药术语的翻译原则大部分有以下几种:第一,大部分是采用“属类+入药部位”的原则,如杜仲(eucommiabark),这个翻译原则大多数应用于植物药的翻译。第二,直接译出其名,如白矾(alum),这个翻译原则一般是用于动物药。第三,直接用汉语拼音,如草果(caoguo);(2)炮制方法不同的中药名的翻译:如《药典》有上半夏(pinelliatuber)、法半夏(preparedpinelliatuber),我们的项目上又增加了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他们都是半夏的加工品,为了区别在法半夏的后面加上了(withliquorricerootandlimeliquor),当然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也都加上了炮制过程中的其他辅助成分;(3)块茎、块根、根及根茎的翻译方法:块茎这一术语《药典》上有3种翻译方法:①入药部位译为tuber;②入药部位译为rhizome;③入药部位不译。我们的原则是接近于tuber定义描写的翻译为tuber,与rhizome定义接近的翻译为rhizome,药典中没有必要翻译出部位的不译。根茎《药典》也有3种处理方法:第一绝大部分翻译为rhizome;第二部分约定俗成的如人参、生姜、黄连等入药部位省去;第三入药部位翻译成root,如重楼(parisroot)。块根《药典》上有两种翻译:第一,绝大部分入药部位翻译为root,因为有些须根也能入药所以翻译为整体的根;第二,有些入药一般是块根为主,而块根主要是由侧根或不定根的局部膨大而形成的,所以翻译为roottuber。根及根茎《药典》上有4种翻译方法:一是大多翻译为root,因为这些药的整根入药;二是其次入药部位不翻译出来;三是虎杖和白前的入药部位翻译为rhizome;四是羌活的入药部位翻译为rhizomeorroot,我们基本上遵循前两个原则。

三、翻译实践要根据文化特色进行创新翻译,保留中医药文化特色,做到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平等

1.翻译思想方面要坚持文化平等、和而不同

在翻译中,一定要按照“和而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而不同”的翻译思想是针对中医术语翻译西医化问题而提出的。在中医翻译时,有些人不能坚持平等翻译观,不论概念、文化、语境是否相同,用西医术语翻译中医术语,一味妥协西医概念。西医化的中医术语无法正确地表达传统中医学概念,对此,中医药翻译的西医化必将抹煞中医概念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是贬低中医价值的做法。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文化,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都具有客观性,从其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平等的。不论一种语言和文化影响力有多大,都改变不了语言文化平等的本质。因此,从翻译角度看,译者有必要以“和而不同”、客观平等的态度对待源语和目的语,对待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平等的翻译观从事翻译活动。就中医药术语翻译而言,我们尤其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翻译原则,因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一定要有富有特色的能体现本学科的学术词汇。

2.在翻译方法方面要创新方法,展现翻译再创造特征

在我们选定的中药学术语中,有些条目根本无现成的翻译实例可以参考,有些术语为中药学独有的特色,不要说翻译成英文没有经验可谈,就是对于非中药专业的中国人也不是太明白。这些术语翻译时,就要大胆创新,译出中药特色,译出中国文化特色。在中药鉴定学专业术语中,很多都带有修辞色彩,如“蚯蚓头”是指根头部饮片周边密集的环纹。这里用比喻以说其形,对于这类词亦使用音译加注或直译加注的方法,不能仅仅直译。我们译为earthworm-headshapedannulation;类似的术语还有过桥(根茎表面光滑如茎杆的节间),翻译为bridge-likesmoothrootstock;马牙嘴(炉贝药材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且开口)horse-toothshapedscaleleaves;鹦哥嘴(天麻药材顶端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苞):parrotmouthshapedwitheredbudsofgastrodiaetuber;疙瘩丁(饮片周边横向突起的大型皮孔)shapedlenticel。

3.在翻译态度上要开放合作、主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