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肿瘤中药

抗肿瘤中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肿瘤中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肿瘤中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肿瘤血管 抑制因子 综述

近年来中药或有效成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研究非常活跃,也具有明显的广度和深度。

1 中草药研究动态

1.1 去甲斑蝥素 范跃祖等观察了去甲斑蝥素(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NCTD可有效抑制、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胆囊癌的增殖与生长。其机制可能与NCTD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管内皮细胞PCNA/凋亡比、下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和上调血管抑制因子TSP、TIMP2表达有关[1]。

1.2 小檗碱 小檗碱(berberine)为黄连(毛茛科植物)、黄柏等(芸香科植物)植物的一种生物碱,作为抗菌药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步研究表明它在体内、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作用[2]。娄金丽等研究小檗碱对bFGF活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小檗碱对bFGF活化HUVEC的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后细胞周期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细胞形态、细胞内钙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小檗碱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小檗碱能明显抑制bFGF活化的HUVEC增殖,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使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明显增多;使细胞核浓缩、甚至裂解成碎块,同时使细胞内钙增多;并诱导活化HUVEC发生细胞凋亡。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将bFGF活化的HUVEC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活化HUVEC的增殖;诱导活化HUVEC细胞发生凋亡等机制,阻止新生血管形成,发挥其抗肿瘤作用[3]。

1.3 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和多种药用植物中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目前至少已经在21个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发现了白藜芦醇。早期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保护心血管,调节血脂、抗病原微生物、护肝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自从Jang等于1997年系统报道了白藜芦醇的抗肿瘤作用后,迄今已发现白藜芦醇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起始,促进,发展三个阶段,而且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1.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能够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及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血管的生成。2.对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调控,可以通过下调各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及受体的水平,近而抑制血管的形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白藜芦醇能够直接抑制MMP2的表达及活性,同时体外实验发现白藜芦直接抑制HUVEC细胞分泌MMP2溶解明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管形的形成.4.抗凝作用,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抗凝作用阻止血管的生成。5.对黏附分子的影响,白藜芦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激活的人HUVEC和人单核细胞产生ICAM1及VCAM1,降低细胞之间的黏附能力。6.对环氧化酶的影响,白藜芦醇使肿瘤组织环氧化酶2(COX2)MRNA的表达减少,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的形成。7.对INOS的影响,研究表明白藜芦醇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脂多糖诱导的NFKB而减少胞质蛋白稳定的MRNA水平[4]。

1.4 姜黄 姜黄主要活性成分是姜黄色素和挥发油,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姜黄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是姜黄中的三种主要色素,混称姜黄色素。李剑明等研究证明,3种姜黄色素单体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生长,表明抑制血管生成是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之一[5]。

1.5 逆癌酮 以往研究发现丹参酮具有抗肿瘤作用。逆癌酮是以丹参酮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作者以逆癌酮对A549细胞系和PLA801D细胞系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状态下,逆癌酮可下调肿瘤细胞VEGF、CD44V6的表达水平,上调PLA801D细胞的nm23H1的表达水平。提示逆癌酮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效应[6]。

1.6 海参 实验研究证实,海参的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血、抗肿瘤、增加免疫力及抗病毒等作用。胡人杰等发现海参与可的松合用有极为明显的抑瘤增效作用。肝素与可的松合用具有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而海参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与肝素有相似之处,故推测海参与可的松合用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7]

1.7 乌三颗粒 乌三颗粒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石锦萍等进行了乌三颗粒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干预的研究。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病理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对小鼠S180肉瘤组织进行了MVD、VEGF、bFGF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乌三颗粒能明显下调MVD、VEGF、bFGF的表达,表明乌三颗粒对肿瘤血管生成有明显的干预作用,这可能是乌三颗粒抗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8]。

1.8 人参皂苷Rg3 人参皂苷Rg3是中药人参中的四环三萜皂苷,其分子式为C24H72O13。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3体外对小鼠腹水肝癌细胞(MM1)、黑素瘤B16FE7细胞、人小细胞肺癌细胞(OC10)和人胰腺癌细胞(PSN1)的浸润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3对高转移性小鼠黑素瘤B16FE7细胞肺转移及Balb/C小鼠结肠癌细胞肺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与其抑制肿瘤细胞浸润、黏附和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有关[9]。

1.9 大豆异黄酮 选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异种移植,探讨大豆异黄酮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观测移植瘤的重量、出瘤时间、成瘤率,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VD。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可见形态不规则,且无明显管腔的新生血管,血管分布以肿瘤组织的边缘处为多见,各组微血管计数金雀黄素组最少,出瘤时间及成瘤率各治疗组都明显减少,以金雀黄素组最为明显,其次是高黄酮组和低黄酮组。根据实验可以看出,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能减少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裸鼠移植瘤在体内生长[10]。

1.10 鲨鱼软骨提取物 近10年来,不同的实验室从不同的鲨鱼软骨中获得了相对分子量大小不一、生物活性也有差异的鲨鱼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它们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和对荷瘤小鼠的确切抑瘤效果。2000年和2001年,有学者从我国沿海鲸鲨软骨中提取分离子两种高度纯化了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1和SCAIF80,它们对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11]。

2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血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肿瘤血管生成,这其中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内在联系。活血化瘀药物通过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其增殖,可能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血瘀"状态,而消除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条件,在血管形成前期阻断肿瘤病变进一步向恶性发展。加强活血化瘀与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关系的研究,对明确不同类型的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的适应证,筛选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活血化瘀方药,探索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等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跃祖,陈春球,赵泽明,孙伟.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93699.

[2]Trape J,Buxo J,De Olaguer J P.Serum concentrations of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ang cancer [J].Clin Chem,2003,49(3):523524.

[3]娄金丽.小檗碱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22(3),235236,243.

[4]曾文涛,白藜芦醇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12):918921.

[5]李剑明,杨和平,刘松青.3种姜黄色素单体抑制人内皮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2,31(9):804.

[6]秦建军,周清华,袁淑兰.逆癌酮对人肺癌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2,17(5):463.

[7]聂卫,王士贤.海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天津医学,2002,14(1):12.

[8]石锦萍,杨红,周毅,等.乌三颗粒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1):22.

[9]高勇,王杰军,许青.人参皂苷Rg3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1):40.

抗肿瘤中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药提取物RX;抗肿瘤作用

中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抗肿瘤中药多具有毒副作用小,抑瘤作用确切,同时具有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生存质量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为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开辟了新的途径。中药提取物RX是采用现代化科技提取的抗肿瘤中药。 为观察其确切疗效,我们对其进行了体内抑瘤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昆明系小鼠,雌雄兼用,6~8周龄,体质量18~22 g,购自吉林大学实验动物部(动物合格证号:10-1023)。

1.2 肿瘤细胞株 S-180肉瘤细胞株、Hep-A-22鼠肝癌细胞株、U14小鼠宫颈癌细胞株、EAC艾氏腹水瘤细胞株均由吉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提供。

1.3 试剂与药品 受试药中药提取物RX(吉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提供)。环磷酰胺,规格:200 mg/支,批号:980101,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1.4 方法 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取指数生长期肿瘤细胞按常规方法接种于小鼠腋部皮下,次日开始灌胃给药,1次/d,连续10 d,给药剂量分别为200、100、50 mg/kg,同时设阴性对照组(蒸馏水ig 20 ml/kg),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ip 20 mg/kg)。给药结束次日,将动物称重后脱臼处死,剥离出皮下肿块称重,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情况。

1.5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以(x±s)表示。

2 结果

2.1 中药提取物RX对4种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抑制作用见表1-4。

表1-4的结果表明,中药提取物RX对S-180、Hep-A-22、U14小鼠移植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但对EAC艾氏腹水瘤生长抑制作用较弱,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术、放疗、化疗是当今世界上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大多数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血象降低、免疫功能下降、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影响放化疗的进行,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困难。而中医扶正培本治则的应用往往和减轻放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因此,开展抗肿瘤中药的研究,重视中医中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药提取物RX在 200、100和50 mg/kg 剂量下对S180、Hep-A-22和U143种小鼠移植肿瘤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瘤率均在35%~60%之间。这说明该药对鼠肉瘤、肝癌、宫颈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艾氏腹水瘤(EAC)体内抑瘤作用不明显。由此可见,该药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抗肿瘤中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药;相关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常见性疾病,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不断发展及深入研究,为恶性肿瘤的治疗积极寻找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及防治方法已是当今医学界中关注的课题及面临的难题。而中医药对于抗肿瘤的研究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在防止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复发和应用中药抗恶性肿瘤生长的方面,既能明显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命时间,显著增效减毒等,还能良好地配合放、化疗治疗,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由于运用西医中的化学合成药物来对抗肿瘤,会产生不同程度地毒副作用损伤人体器官及其功能,同时容易产生抗药与耐药性,不宜长期治疗,会降低疗效,而中药不但疗效确切,更是极少有不良反应,较少有遗传毒性,不会对人体的器官及其功能造成明显损害,相对安全可靠,另外,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西药治疗效果,降低其带来的毒副作用。中药在肿瘤治疗中也尤其局限性,中药无靶向性,无法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因此需要用药的周期长,发挥药效较慢。本文通过对中药的抗肿瘤作用药理机制做相应的研究分析,探讨中药对抗肿瘤的有关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中的相关参考依据,针对目前应用中药进行抗肿瘤的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指的是细胞受到某些病理及生理的信号刺激后,自主启动体内的生理机制,从而引起的细胞死亡的一种主动过程。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利用药物对肿瘤细胞自身及其生存的环境进行改变,维持其在特定的病理、生理条件下,进而诱导肿瘤细胞进行程序性的死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快速扩增,逐步起消除肿瘤的作用。研究显示,肿瘤细胞的凋亡是多种基因直接作用下的结果,如凋亡诱导和bcl-2,c-myc凋亡抑制基因家族,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转化阻滞的G1/S 期,使合成DNA得到抑制;人参皂苷Rh2具有的抗肿瘤效果是通过阻滞了细胞周期,起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也同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2]。

近年来的新药研究中,发现有部分中药也具有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除典型的人参皂苷的细菌代谢产物经处理后对抗人肝癌内的Hep G2细胞,引起细胞凋亡外;还发现紫杉醇能使尤文肉瘤对剐阻ES细胞系中有丝分裂的作用起明显抑制,也能诱导其凋亡,另外,通过Caspase途径能将人宫颈的癌细胞诱导凋亡。

2 抗肿瘤血管的生成

肿瘤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特征就是能无限增殖,有关体内外的研究证明,中药对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是安全高效的,由于肿瘤的生长及其转移的过程需要依赖血管的生成,而中药治疗既不会抑制骨髓生长,也不会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同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肿瘤细胞是缺乏对端粒酶进行调节的机制的,也因此才保证其供养需要,使肿瘤能持续地快速地生长,并发生转移,若能抑制其血管生成,肿瘤的生长过程将明显受限甚至凋亡、坏死。羊藿单体羊藿苷具有使 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的作用[3],具有时效的关系,能强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阻断其无限增殖的能力。相关研究的结果中显示,莪术油也具有能明显使宫颈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抑制的作用,诱导肿瘤细胞走向凋亡。

3 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指的是肿瘤细胞对某种抗肿瘤的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也对其他不同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及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也有耐药性,MDR已成为显著提高治疗肿瘤疗效中的巨大障碍。相关研究中指出,对11种具有对钙通道有拮抗作用的单体进行试验,发现多数细胞株对长春新碱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并会增加体外细胞的毒副作用,进一步地提高了细胞内药物的有效浓度,此机制也是导致长春新碱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分化

诱导肿瘤发生分化指的是通过中药的抗肿瘤机制在体内外进行分化诱导对磷脂酰肌醇通路、cAMP-PKA通路、钙及钙调蛋白通路等方面起作用,促使恶性肿瘤进行重新分化,转向为正常细胞,由于中药不管是单味还是复方的制剂,其成份皆复杂多样,因此对应的药理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能对肿瘤的防治起积极的作用,也是近年来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分化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剑.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8):114-117

抗肿瘤中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肿瘤;安全性评价

近年来,中药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中药日益增多,但由于肿瘤病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不良反应却往往被忽视,实际上抗肿瘤中药剂型多样、应用时间长久、药物成分不明确等特点,加之有毒中药常被用于治疗肿瘤,若是使用不当或者滥用,常常引起过敏反应、心脏损害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而要重视中药安全性的问题,并建立和完善中药治疗肿瘤安全性评价体系,不仅对预防抗肿瘤中药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性信号和指导。

1中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辨证论治)的综合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稳定瘤体,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作用,并且参与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可以说,中医药与手术、化疗、放疗、生物学治疗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

中药用于治疗肿瘤的主要剂型为汤剂和中成药(注射剂、口服剂、外敷剂)两大类,笔者对120例住院患者进行调研显示:汤剂占96.7%;西注射剂占93.3%;口服药占39.2%[1] 。上海龙华医院通过对681例患者使用中药针剂情况分析:54.18%的患者合并使用了2种中药注射剂[2] 。307医院在2007―2009年抗肿瘤中药制剂消耗金额分别占每年抗肿瘤药品总金额的15.4%,16.8%,13.7%[3]。由此可见,中药在中医院和西医院治疗肿瘤均占居重要地位。

2不同来源中药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需要区别对待

2.1抗肿瘤口服类药要注重慢性毒性反应 抗肿瘤口服类药主要由辨证汤剂以及由经典名方、临床经验方制成的口服药物组成。此类药物临床疗效确切,用药时间长久,基本都具有较为广泛的人用历史,因急性毒性并不明显,导致此类药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往往很难观察到药物对动物的致死剂量,甚至在最大给药剂量下也较难观察到受试动物的明显毒性反应[4]。

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肿瘤定义为可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5],这就意味着肿瘤的治疗需要经过长期的治疗,甚至终生治疗。中药治疗肿瘤需要通过长期时间(一般临床分为1,3,5年3个阶段)的作用才能改善患者宿主-肿瘤微环境,以防止肿瘤转移或者使宿主-肿瘤微环境达到“稳态”平衡状态。笔者通过对451例复诊患者调研显示,服药3个月以上的66例,6个月以上的93例,12月以上的136例,服药3年以上者的41例,其用药形式主要以汤剂为主,从而看出口服类中药用药时间长,故而对此类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应从观察急性毒性向观察长期慢性毒性(警惕草药的蓄积性毒性)、注重安全性检测的方向转变,从注重临床前试验的毒性反应向收集临床应用或者上市后再评价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等观念的转变。

2.2抗肿瘤注射剂安全性评价应关注微剂量试验与质量控制 近几十年来, 中药研发的热点是中药注射剂,其是从中药或复方中提取、纯化、精制而成,且常含有毒中药提取物的复合成分因其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在肿瘤、心血管等方面发挥着传统剂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由于其在机体内作用强烈,致使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因而在动物实验方面,更应该注重此类药物的急性毒性等相关实验;国内学者对33种中药注射剂(2007―2009年)ADR/ADE进行文献系统分析显示,中药注射剂ADR/ADE病例报告占整体中药病例报告的72.64%,其中严重ADR/ADE报告占中药严重病例报告的76.57%[6]。临床试验方面,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除依据传统临床试验以及上市后再评价等执行细则为指导外,一方面应关注微剂量临床试验,另一方面则应重视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从目前文献报道来看,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微剂量可以反映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情况,而 “微剂量”研究周期内可收集必要的药物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试验数据[7]。质量控制欠缺是引起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质量标准不完善、制备工艺参差不齐、辅料安全性差以及说明书不规范等[8];因而安全合理的使用抗肿瘤注射剂就必须依据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加强医师对注射剂应用的规范化培训,完善企业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全面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工作。

2.3重视和合理评价有毒抗肿瘤中药的安全性 有毒中药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目前所讲的有毒中药是指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9]。有毒中药(砒霜、蟾蜍、斑蝥、天龙、全蝎、蜈蚣、僵蚕、南星、山慈菇等)由于抗肿瘤作用明显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但这些药物往往引起心、肝等脏器造成损害或者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故而应重视和合理评价有毒中药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时,有毒中药应按照规范的加工炮制-辨证准确-“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合理配伍-严格限制剂量-正确的煎服方法 -选择适当剂型的程序合理使用,做到“有故无殒”的效果。临床有经验医师需要加大剂量或者违反药品规定时,应做到医师与药师共同签名确认。

对于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应在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上,参照古今文献记载的安全使用剂量及常见不良反应,以早期毒性预测和筛选研究为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以临床前药物的毒性以及毒性机制研究为前提,以临床试验为延伸,上市后评价为补充[10];对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进行炮制减毒研究;建立常用单味有毒中药的数据库、中毒谱;应重视有毒抗肿瘤中药的量-效、量-时的研究,探究有毒中药量-效-时之间的平衡,找出其毒性规律,为防止中毒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3完善抗肿瘤中药特色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现代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虽有基本成型的体系,包括临床前的毒性实验、安全性药理实验、三致实验、免疫学毒性实验、药物依赖性实验以及开展Ⅰ~Ⅳ期临床试验,监控不良反应等方面,但复杂干预与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特征,评价体系显然还需要中医学思维的参与和方法学自身的完善,才能客观、正确的评价中药的安全性。

3.1引入证候分类理论的评价理念 动物模型是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健康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价,这与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存在很大差异。临床实践中,中药的运用是建立在中医证候分类理论基础上的,即中医学认为“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有是证,用是方”的辨证理念。以证候理论为核心,进行肿瘤证候分类的基础上实施辨证论治,选择相应的动物模型,对于抗肿瘤类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至关重要[11],但是由于证候的动态性演变及其与疾病的不对应性,因而建立既具有特异性又有广适性的证候模型具有一定的困难,将病证结合的思路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以建立荷H22肝癌阴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例[12],现代医学认为阴虚证型与交感神经-β受体-cAMP轴系统偏亢密切相关,运用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用及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馈抑制,可模拟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或抑制状态,其表现出的许多症状与阴虚症状相似,其阴虚模型建立成功后对实验动物接种H22肝癌瘤株,这种以疾病为基础、结合中医证候分类理论进行研究的思路,不仅使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更具针对性,也符合中医诊疗的理论特色。

3.2代谢组学可从 “整体理念” 评价抗肿瘤中药提供方法 代谢组学是对一个生物系统的细胞在给定时间和条件下所有小分子代谢物质的定量分析[13],从而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应答规律的科学。从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念与中药作用的整体观念的一致性的认识看,它适用于抗肿瘤中药整体性和和复杂干预的体系研究,其可通过动态检测生物体液代谢组图谱的变化及其趋势。

近年来,已经通过代谢组学阐明了一些中药的肾毒性作用以及与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等。如学者们通过核磁共振(NMR)、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TOF-MS)、核磁共振氢谱法、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定性定量发现生物体液(包括尿液、血浆等)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如三羧酸、犬尿烯酸、马尿酸、醋酸盐、乳酸、甘氨酸、丙酮等)[14]。通过代谢组学重新分析传统的上品(无毒)、中品(小毒)和下品(大毒)的3类中药进行毒性分级的科学评价,由此逐渐形成中药安全性的评判标准,这对于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可为中药复方进行“减毒增效”的机制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3.3真实世界研究有利于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再评价 最佳的临床试验是在真实临床环境下开展的,且应具有受试者广泛性,观察指标全面性,收集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真实性等特点。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均符合上述特点,在RWS中,研究者倾向于在大样本量和广泛受试者人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的病情和意愿选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这一方面在肿瘤治疗中最能集中体现,其用药表现在辨证论治和复杂干预上),而不是采用随机的方法来安排对受试者的干预和用药,这是RWS和RCTs在试验设计上最主要的区别[15]。RWS是临床研究中的一种新理念,针对具体研究目标和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但是由于在中药临床再评价实践工作中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且相对较长的临床观察期和随访期,开展RWS的成本可能是相对昂贵的,选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可解决费用昂贵的问题,如研究人员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真实世界”数据仓库探索中成药安全性再评价方法,研究选取10 家医院的HIS临床数据,通过清理、整合形成RWS数据仓库,并从中提取中成药单品种数据,选取相应的安全性评价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对上市后中成药的安全性做出评价[16]。

3.4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要注重中医理论的自身特色 目前中药研究有2种模式可以借鉴,一种是“美国模式”, 要求化学成分清楚;另一种是“欧洲模式”,没有化学成分要求,但要确保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思想,其用药方式以中药复方汤剂为主,并随证型动态变化,因而目前对于复方成分的鉴定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成药基本上也是数十种药物组成,也是很难达到美国模式的“化学成分清楚”的要求,而对于中药提取物化学成分相对清楚的,则很难反映中医药的治疗疾病特点,也不符合中医理论的自身特色。欧洲“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不要求化学成分”的模式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其主要体现在“不要求化学成分”,不做成分、机制要求,而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相对于西药而言,中药的安全与有效并重是其优势,从欧洲模式分析得出,质量标准的可控性是中药研究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饮片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过程,严重影响了中药质量可控性以及标准化,因而积极的探索中药标准化体系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前提。

4展望

有效和安全是对药物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如何客观评价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严重限制中医肿瘤学科研究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关键性问题。但由于肿瘤病种的特殊性,其安全性评价往往被忽视,更有不少医师和患者认为中药是无毒的,导致抗肿瘤中药的滥用引起不良反应,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合理评价抗肿瘤中药的安全性,如加强“安全性信号”的识别与评价或者引入药物警戒理念等[17],积极建立和完善中药治疗肿瘤安全性评价体系,不仅从药材来源、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以及中药ADRs/AEs的报告、监测和评估等方面制定准则,还要建立中药GLP, GMP, GCP安全性评价中心,培养高素质中药安全性评价人才、建立实验-企业-临床研究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开展,客观的看待人用经验对中药安全性的提示价值,并且要加大安全用药的宣传力度,鼓励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合作,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推动抗肿瘤中药合理的规范化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瑞, 张玉人, 董莹,等. 中医院肿瘤科患者老年化特征及治疗转归[J]. 中国肿瘤, 2011, 20(8): 584.

[2] 谢瑞芳, 周昕, 赵秋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情况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11 (11): 970.

[3] 贾立华, 刘泽源. 307医院2007―2009年抗肿瘤药中药制剂应用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 26(11): 865.

[4] 李秦川, 陈永法. 中药复方和欧盟草药复方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要求的比较研究[J]. 中国执业药师, 2011,8 (11): 30.

[5] 孙燕. 从可控慢性病、肿瘤靶向治疗看中西医结合[J]. 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6): 13.

[6] 杜晓曦. 中药注射剂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37 (18): 2679.

[7] 谢雁鸣, 魏戌, 张占军,等. 0期临床试验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0): 2874.

[8] 李馨龄, 宋立刚, 刘颖,等.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企业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10): 1326.

[9] 屠哲玮,陶一飞,董缙,等.细胞毒药物与肿瘤血管生成[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28(7): 618.

[10] 谭勇, 古洁乃特, 吕诚,等. 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 15(9): 696.

[11] 简晖, 谭勇, 赵静,等. 基于中医证候分类理论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思路和方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9): 652.

[12] 陆宁, 董晶, 史国军,等. 荷H(22)肝癌阴虚证小鼠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2,19 (6): 481.

[13] Nicholson J K, Lindon J C, Holmes E. "Metabonomics": 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 Xenobiotica, 1999, 29(11): 1181.

[14] 陈海彬, 周红光, 俞晓忆,等. 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6): 831.

[15] 王连心,谢雁鸣,王志飞. 建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网络的思考[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7(18): 2692.

[16] 杨薇, 谢雁鸣, 庄严. 基于HIS“真实世界”数据仓库探索上市后中成药安全性评价方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0): 2779.

[17] 庄严,谢邦铁,谢雁鸣,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号自动预警算法的研究与实现[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695.

Safety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on tumor therapy

LIU Rui, HUA Bao-jin*, LI Jie

(Onc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As a characteristic tumor therapy in China, Chinese medicine(CM) play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umor. It′s a critical issue of objective realiza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CM safety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n tumor safe medication and it also is a pivotal issue which affect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CM includes three phases: pre-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trials (micro-dose studies and traditional clinical trials) and post-marketing CM safety assessment. The key point of evaluation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among different stages and various types of CM (such as classic formulas, Chinese herbal extracts, etc)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to chronic toxicity when evaluating oral Chinese herbal , micro-dose studies and quality control must be underlined while injection is evaluated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y to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and time-effect relationship when turned to toxic Chinese medicine , and so as for the toxicity grading study. Moreover, we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CM safety assessment method in various stages of tumor treatment, such as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theory, bringing in metabonomics and real-world research method which are similar to the CM therapeutic concept. Most importantly, we must keep its own feature of CM theory when we learn the concept of safety evaluation from abroad. Actively exploring the anti-tumor medicine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it can provide supportability platform to CM′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抗肿瘤中药范文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0.039

白血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造血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受阻、凋亡受抑并引发正常的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1-2]。近年来,虽然对白血病的治疗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但仍未找到治愈本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白血病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对机体正常的细胞亦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3]。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中药不但具有靶向抗肿瘤作用,还能够通过免疫调节等于化疗药物协同作用杀灭肿瘤细胞[4-5]。本文就近年来临床采用中药治疗白血病的最新研究综述如下。

1祛邪扶正相结合

白血病属于中医学中的“温病”“热劳”“急劳”“血瘀”“血证”等范畴,邪毒侵袭,入血伤髓,表现为正虚邪实,正虚是指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常以扶正疗法扶助虚弱之正气,同时为正邪斗争提供支持,提升抗邪能力。邪实是指毒和瘀,可用解毒、化瘀法,即祛邪疗法,中医通过祛邪,以祛除体内邪气,调整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疾病早期或缓解后复发者,正气尚存,邪气实,以攻法为主,佐以扶正。疾病中期本渐虚而表尚实,攻补兼施,化疗后期或疾病晚期,正气大虚,佐以祛邪,以补为主。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扶正和祛邪,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2辨证论治

白血病西医诊断主要根据免疫学及细胞形态学分型,中医上主要根据舌脉变化、临床证候等分型。

2.1急性白血病

可分为气阴两虚、热毒炽盛、气血双亏、痰瘀互结四型。①气血双亏型:证见头晕耳鸣,唇甲色淡,面色淡白无华,动则心悸气短,舌质淡,体温低烧或正常,脉濡动或虚大。方药选用八珍珠汤加减,以达补肾解毒,益气养血之效;②气阴两虚型:证见自汗盗汗,头晕乏力,舌质淡红或有齿印,舌苔白或黄,脉细数,时有手足心汗或低热,多用生脉散合青蒿鳖甲汤,以达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之功效;③热毒炽盛型:证见头晕唇焦,肿痛,尿赤便秘,口舌生疮或咽喉肿痛,苔黄或无苔,舌质红或淡,脉弦数或细数,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以达清热凉血解毒之效;④痰瘀互结型:证见协下肿块,伴发热、面色不化,脉弦细,方用膈下逐瘀汤和消瘰丸加减,以达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效。

2.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医可分为3型,即气滞血瘀型、正虚瘀结型、热毒炽盛型。①气滞血瘀型:证见协下有块,固定不移,脘腹胀满,脉弦,苔薄,方用膈下逐瘀汤合青黛雄黄散加减,以行气逐瘀;②正虚瘀结型:证见积块疼痛,坚硬而不移,神疲倦怠,面色萎黄,消瘦形脱,自汗盗汗,妇女闭经,头晕心慌,脉弦细或沉细,舌质淡或紫暗,方用八珍珠汤合青黛雄黄散加减,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③热毒炽盛型:证见壮热持续,胁下肿块,痛而坚硬,面色晦暗,形体消瘦,骨节剧痛,汗出不解,口焦而喜冷饮,烦躁不安,可有尿血、便血,神昏谵语,方用清营汤合青黛雄黄散加减,以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2.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医可分为四型,即痰瘀隐扶、气郁痰结、痰瘀互结、痰瘀湿热。①痰瘀隐扶:患者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中医证见舌体胖大,脉细,方用二陈汤合红桃四物汤加减,以化痰逐瘀;②气郁痰结:证见周身结节串生,软而可移,不痛不热,脉弦滑,苔白,方用柴胡疏肝散和消瘰丸,以化痰散结,疏肝解郁;③痰瘀互结:证见结节渐增变硬,协下有块,固定不移,形瘦神疲,脉细,舌质紫暗,方用失效散消瘰丸合八珍汤加减,以化痰逐瘀,益气养血;④痰瘀湿热:结节渐增变硬,协下有块,固定不移,伴面黄、目黄、尿黄、身黄,或有皮肤丘疹、疱疹、紫癜等,脉滑数,舌淡,苔黄腻,用茵陈无苓散合消瘰丸加减,以化痰软坚,清热利湿。

3中药单药治疗白血病研究

目前研究证实,一些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靶向治疗作用。中药靶向研究的理论主要以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础,每种中药均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因此具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靶向性”确定靶器官,选择合适的引经药,对提高抗肿瘤效果具有较高的意义。

3.1雄黄

雄黄的主要成分包括三氧化二砷、亚砷酸以及硫化砷等。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已有学者采用单味雄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6]。有研究在羟基脲(HU)的基础上加用雄黄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7例,总有效率达到100%,经过3~30个月、平均9个月的临床随访,仅有1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血砷浓度进行监测,发现所有患者的血砷浓度均低于砷中毒的血砷浓度(0.1mg/L),表明雄黄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属于无毒安全的制剂[7]。

3.2砒霜

砒霜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能够与组织中的巯基进行结合,以达到使含巯基酶失活的目的,进而抑制白血病细胞过多的增殖[8]。三氧化二砷还能够干扰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9]。另外,三氧化二砷还具有破坏细胞包膜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DNA、RNA的合成以及克隆、增殖[10]。上世纪90年代,陈竺等[11]首先采用砒霜治疗全反式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发现砒霜同时具有诱导白血病分化和凋亡的双重药理学机制,在低浓度(<0.5μmol/L)时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在高浓度(≥0.5μmol/L)时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90%左右的患者能够达到5年无病生存[12]。

3.3冬凌草

药理研究表明,冬凌草中的冬凌草甲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作用,对多种恶性肿瘤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尤以对白血病的治疗疗效最佳。细胞试验证实,冬凌草甲素能够通过Fas/FasL信号分子调控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启动线粒体凋亡途径引起U937细胞发生凋亡[13]。体内研究发现,冬凌草甲素能够显著延长AMLM2b移植小鼠的生存期,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表明其属于对t(8;21)AML患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14]。

3.4藤黄

藤黄酸是藤黄的主要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对多种肿瘤均有着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有效剂量范围内的毒副反应较小。研究表明,藤黄酸对K562、HL260、Jurkt、Raji、U937等多种肿瘤细胞均有着较强的诱导凋亡作用[15]。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周期阻滞、诱导凋亡、抑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核孔蛋白分布的改变及水平的调节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16]。有研究发现,藤黄酸能够抑制SRC-3以及AKT信号转导通路诱导K562细胞组织阻滞在G0/G1期,进而引发Bcl-2介导的细胞凋亡[17]。有学者发现,藤黄酸对U937细胞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与磁性纳米Fe3O4颗粒联用能够显著上调Caspase-3、Bax等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下调Bcl-2、NF-κB、survivin等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18]。

3.5汉防己

汉防己甲素又称粉防己碱,是汉防己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表明,汉防己甲素能够显著逆转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19]。体外研究发现,汉防己甲素能够下调K562/ADM多药耐药株MDR1/P-gpmRNA的表达,从而造成肿瘤细胞内抗癌药物的聚积,显著逆转K562对肿瘤药物的多药耐药[20]。近年来,研究发现汉防己甲素的新衍生物H1是一种能够逆转P-gp介导的MDR上有效且有潜力的药物,其能够通过增强P-gp遍在蛋白化促进P-gp的降解,并显著缩短P-gp蛋白的半衰期,研究推测这可能与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下调有关[21]。

3.6其他

除上述研究较多的中药外,还有很多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作用。如黄芩、通关藤、南蛇藤等。体外细胞试验表明,黄芩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有着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能够通过诱导凋亡以及细胞周期停滞而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瘤及骨髓瘤细胞的增殖。研究认为其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主要与线粒体损伤、Bcl家族基因活性调节、CDK抑制剂p27KIP1水平增加及c-myc癌基因水平下降等有关[22]。南蛇藤素是南蛇藤的一种三萜内活性物质,研究表明其能够通过下调细胞存活蛋白及上调死亡受体而增强ARAIL诱导凋亡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南蛇藤素对伊马替尼耐药的CML细胞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可以显著下调Bcr-Abl蛋白的水平[23]。体内外实验均表明,南蛇藤素能够通过诱导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而抑制CML细胞的增殖,表明南蛇藤素具有抗野生型Bcr-Abl或T315I突变的CML细胞活性[24]。通关藤是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具有抗肿瘤效果的中药,研究发现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白血病作用,对K562细胞以及HL-60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5]。

4中药复方治疗白血病的研究

随着临床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白血病或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白血病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中药不但能够减轻化疗期间的毒副反应,还能够延长白血病复发,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等作用。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采用六神丸治疗白血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6]。随后,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靶向控肿瘤作用,且毒副反应相对减低,能够减少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伤。有学者通过抗白丹(主要药物为雄黄、巴豆、生川乌、乳香、郁金、槟榔、大枣等)联合化疗药物治疗10例急性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75%。中药复方白血宁I号治疗9例白血病,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4例,总有效率达88.89%[27]。中药扶正合剂(主要药物为黄芪、当归、女贞子、黄精等)联合化疗药物治疗30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10例,总有效率达80%。此外,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其造血功能以及免疫功能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药扶正合剂能够促进白细胞介素-2(IL-2)、IL-6、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促进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的恢复。此外,其还能够通过增强血调节因子(GM-CSF)以及IL-6的活性,达到促进骨髓再生的作用,以改善患者的外周血象,减轻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28]。有学者在中药扶正合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药理学机制研究。戴锡孟等[29]通过制备L615小白鼠白血病动物模型,从细胞免疫学角度探讨中药扶正合剂介导白血病生物治疗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中药扶正合剂联合化疗药物能够显著延长L615白血病小白鼠的生存时间,并调节紊乱的T细胞亚群,进而提高IL-2、IL-6以及IFN-γ等表达水平。该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扶正合剂能够有效地用于介导白血病的生物治疗。复方藤梨根制剂(主要药物包括藤梨根、虎杖根、水杨梅根、党参、白术、茯苓等)能够部分逆转荷瘤裸鼠的多药耐药性,且其逆转效果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复方藤梨根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为下调肿瘤细胞膜上P-gp的表达或抑制P-gp的活性,进而增加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M)的蓄积浓度实现[30]。复方补益中药(主要药物包括黄芪、太子参、炒白术、云茯苓、生地黄、熟黄精、麦冬、天冬、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小蓟、蒲公英、生甘草等)能够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其与复方补益中药可以上调白血病细胞Caspase-3基因的表达有关[31]。廖斌等[32]通过体外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君子汤联合环孢霉素A对K562/VCR细胞的耐药性具有显著的逆转作用,其能够明显提高K562/VCR细胞对阿霉素(ADM)的敏感性,且在药物有效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本身并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5结语

抗肿瘤中药范文第6篇

现行的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以及中医治疗是目前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五大基石。但前四种疗法均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创伤性治疗手段,在现代医学的抗肿瘤疗效差强人意,毒性反应令人沮丧,唯有中医治疗,才是顺应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虽然中医的治疗效果较为缓慢,但无数的临实证明,其最终疗效确是“水滴石穿”的。

2中医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在临床中十分引人注目

总体上说中医治疗肿瘤最显著的特点是:①疗效确切。②无明显毒副作用。③适用于带瘤生存的全过程(早、中、晚期),而无其他疗法的局限性。

当前肿瘤的疗效评价体系归结起来有:①实体瘤疗效标准。②生存期延长标准。③生活质量改善标准。这些评价指标实际上是反映肿瘤治疗所追求的目标。

3中医肿瘤学在临床中发挥的作用

就当前治疗肿瘤的疗效而言,中医肿瘤治疗学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3.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为中医最基本的特色。强调从整体出发,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经络机能,使气血旺盛、津液平和,因而提高抗病力及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3.2直接抗肿瘤作用中药中含有许多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可直接抑杀肿瘤、控制疾病的进展。

3.3免疫刺激作用大量中药含有多糖、糖甙、糖蛋白等免疫刺激因子,刺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加强免疫监测和免疫杀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防止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从而发挥间接抗肿瘤效应。

3.4对放疗、化疗的增效作用含抗肿瘤成分的中药与放、化疗配合,作用叠加,能使疗效明显提高,而副作用无增强。

3.5对放疗、化疗的减毒效应 某些中药,或通过辨证论治,可明显降低化疗的毒性,故可增加化疗药物的剂量强度,保证化疗的如期贯彻。亦可避免放疗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减少放射性纤维化的危险,避免生存质量下降。

3.6提高机体的耐受力有些中药可有效地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即提高对各种症状如疼痛、发热及各种并发症等的承受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生存质量。

3.7减缓应激反应疾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进而诱发重症、急症状态,有时(非衰竭状态下)是机体剧烈应激反应的结果,如失代偿则进入休克状态,甚至死亡。而休克是肿瘤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中医药能有效地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阻断休克的病理过程,从而帮助机体度过危险期。因而对避免或延缓休克、延长生存期有重大的意义。

3.8改善恶液质状态恶性肿瘤是全身性慢性消耗性疾病,在自然病程中,若无并发症发生而加快死亡,大部分机体将因慢性消耗而进入恶液质状态。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恶液质,治疗方法不多,疗效甚微。而中医可通过辨证论治、直接和间接抗肿瘤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控制消耗进程,延缓及改善恶液质状态,因而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抗肿瘤中药范文第7篇

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病因及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是复杂过程。近年来传统中医中药在肝癌综合治疗中有明显优势[1-3]。中医药治疗与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一道被称为当前针对恶性肿瘤的五大类治疗。近几年来,从中药中寻找结构新颖和作用独特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或先导化合物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上市的抗肿瘤药很多来源于中药的提取及开发,包括紫杉来源的紫杉醇、多西紫杉醇,三尖杉来源的高三尖杉酯碱,人参来源的人参皂甙 Rg3 等。

姜黄,又名黄姜、郁金、宝鼎香,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主产于浙江、福建、湖北、四川等地,为浙江省重要的本土中药材。药理研究表明,姜黄具有保肝、利胆、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艾滋病、抗生育、降血脂、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病原虫、加快创伤愈合、抗突变等作用。姜黄素主要是从姜科植物郁金中提取的一种化合物[4]。1985年Kuttan等[5]首次提出姜黄素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此后有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吉鸿等[6]发现姜黄主要提取物姜黄素可通过抑制NF-γB-Snail信号途径来抑制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EMT),进而抑制其侵袭转移能力。范德生等[7]发现用姜黄素处理鼻咽癌细胞系CNE-2Z后,肿瘤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同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其机制可能与姜黄素下调EGFR的表达有关。宛传丹等[8]发现姜黄素可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可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刘鹏等[9]通过对免疫抑制小鼠实验,发现姜黄素能够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增加B细胞抗体产生能力,增强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值,对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均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李然等[10]在药物毒性角度证实其安全性。介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及广泛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探讨其抗肝癌作用及具体的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1.1.1 细胞株及培养 S180瘤株、人肝癌HepG2细胞株引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库,将H22肝癌细胞株,S180瘤株接种于100 mm细胞培养皿中,加培养液,于培养箱中培养,2~3 d传代1次,取κ生长期细胞进行研究。

1.1.2 动物 ICR小鼠,SPF级,年龄:4~6周,体重18~22 g。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由常州卡文斯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SCXK(苏)2011-0003;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苏)2011-0036。

1.1.3 药物 姜黄素购自Sigma公司,分子质量368.38,以二甲基亚枫(DMSO)溶解,配制成100 mmol/L储存液,使用时用含10%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稀释到所需浓度,稀释后的DMSO终质量分数

1.1.4 主要仪器 生物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 IX51);台式低速离心机(中国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80-2);PCR仪器(美国ABI公司 9700型)。

1.2 实验方法

1.2.1 H22肝癌小鼠模型制备与分组 收集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悬液,浓度为1×107个/mL,以每只0.1 mL接种于60只体重(20±2)g ICR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接种后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姜黄素低剂量组(10 μmol/L)、姜黄素中剂量组(20 μmol/L)、姜黄素高剂量组(40 μmol/L)、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

1.2.2 S180肉瘤小鼠模型制备与分组 取雄性60只ICR小鼠。无菌条件下取接种S180瘤株6~7 d的小鼠的腹水,以生理盐水稀释,调细胞浓度至1×107个/mL。按0.2 mL每只接种于小鼠前肢右腋皮下。接种后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姜黄素低剂量组(10 μmol/L)、姜黄素中剂量组(20 μmol/L)、姜黄素高剂量组(40 μmol/L)、阳性对照组(CTX组),每组12只。

1.2.3 给药 接种24 h后,阴性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剂量为0.2 mL/10 g,每天1次;姜黄素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予10 μmol/L、20 μmol/L、40 μmol/L, 给药剂量0.2 mL/10 g,每天1次;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CTX,20 mg/kg,每天1次。观察14 d停药,称重,处死并剥离皮下瘤体称重。

1.2.4 数据收集 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受试样品的抗肿瘤效应。给药前各组鼠称重(第1次),并在给药2周后分别称重,给药结束后,处死,手术剥取瘤块称重。

1.2.5 抑瘤研究 抗肿瘤活性的评价指标:肿瘤生长抑制率(%),计算公式如下:

1.2.6 荧光定量RT-PCR测定肿瘤组织中TGF-β1RⅡ、NF-κB、CyclinD1、VEGF表达的影响 (1)肿瘤组织总mRNA提取:按常规进行。(2)逆转录反应:按试剂盒说明操作进行。反应条件:37℃ 60 min,95℃ 3 min。(3)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按试剂盒说明操作进行。反应条件:93℃3 min变性,然后按93℃ 45 s55℃ 60 s,共做40个循环。(4)PCR引物序列设计。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Staff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19.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姜黄素对荷H22肝癌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对肝癌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2.15%、36.04%、19.84%、以中剂量组抑瘤作用最好,阳性对照组的肿瘤抑制率48.99%。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瘤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 姜黄素对荷S180肉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c阴性对照组比较,姜黄素对荷S180肉瘤小鼠的肿瘤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4.13%、41.27%、22.23%,给药组以中剂量抑瘤作用最好,CTX化疗组的抑瘤率55.56%。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姜黄素低、中剂量组瘤重,均有显著差异(P

2.3荧光定量结果

2.3.1 TGF-β1RⅡ荧光定量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姜黄素组和CTX组的TGF-β1RⅡ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2 NF-κB荧光定量结果 与生理盐水比较,低、中、高剂量姜黄素组和阳性对照组(CTX)NF-κB的表达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均有显著差异(P

2.3.3 VEGF荧光定量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CTX)VEGF的表达水平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2.3.4 CyclinD1荧光定量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差异非常显著(P

3讨论

姜黄素是从中药姜黄、郁金、莪术、菖蒲等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天然黄色酚类色素,其抗肿瘤效应近年来备受关注,有研究证实姜黄素有确切的抗肿瘤、抗氧化、抗转移、抗血管生成等作用[11]。姜黄素因其广泛的药理作用,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而在现代医学中,姜黄素俨然成为研究的热点。因其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增殖、侵袭转移的抗癌作用和逆转耐药性,且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12-16],因此姜黄素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抗癌药物,但其抗癌作用的更具体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已发现姜黄素对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宫颈癌、肺癌、卵巢癌、肝癌、结肠癌、胃癌[17]等均有抑制生长的作 用,美国国立肿瘤所已将其列为第三代癌化学预防药[18,19],但其作用机制及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大量研究证明姜黄素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作用,不但能保护受损的正常细胞,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在抗肿瘤药物中比较有发展前景,但其疗效因口服吸收率低而受到限制[20-21]。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发现姜黄素中更易于吸收、更有效的成分。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联合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水平。

本项目通过姜黄素干预移植瘤模型,进行体内抑瘤作用研究;采PCR检测肿瘤组织TGF-β1RⅡ、NF-κB、CyclinD1、VEGF表达的水平。本研究完成了既定的研究内容,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①明确姜黄素对H22肝癌、S180肉瘤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②明确姜黄素对H22肝癌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的延长作用;③明确姜黄素对肿瘤组织TGF-β1RⅡ、NF-κB、CyclinD1、VEGF表达影响。

国内外在抗肿瘤药物筛选过程中通常选择各种体型实肿瘤,这类肿瘤生长速度快,增殖比率高,体积倍增时间短。肿瘤体积和肿瘤体重是评价药物抗肿瘤活性的重要指标,给药后,各组小鼠肿瘤持续增长。给药一周后给药组与CTX组比较,出现显著性差异(P

根据国家新药研究规定,当抑制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评定该受试药物有一定的抗胖瘤活性,可见,本研究的姜黄素具有良好的抗肝癌异种移植瘤活性。

肿瘤的生长过程中,机体内血液对营养的供给能力是影响肿瘤生长以及荷瘤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中药影响因素。红细胞是外周血中起到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结合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活性成分,白细胞在机体中起到防御和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20%~30%,分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不同类型,分别起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血小板在机体的炎症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血相的变化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机体功能是否正常。本实验后续还将进一步开展研究姜黄素对移植瘤小鼠的脾脏和血小板、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等血细胞的影响,评价抗癌扶正协定方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此外,还从增效减毒角度探讨姜黄素是否具备逆转或缓解CTX等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减少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明初,龚黎燕. 中肝合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58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9(25):848-849.

[2] 何福根,钟海均. 中肝合剂预防化疗肝脏损害21例[J]. 浙江肿瘤,1998,2(4):131.

[3] 徐海燕,林能明,徐利,等. 芍药软肝方对H22肝癌、S180肉瘤荷瘤小鼠抑瘤作用研究[J]. 中国肿瘤,2011, 20(11):850-854.

[4] Shankar S,Ganapathy S,Chen Q,et al. Curcumin sensitizes TRAIL-resistant xenografts: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poptosis,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J]. Mol Cancer,2008,7(1):16.

[5] Kuttan R,Bhanumathy P,Nirmala K,et al. 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vity of turmeric(Curcma longa)[J]. CancerLett,1985,29(2):197.

[6] 吉鸿,卢桂芳,单涛,等. 姜黄素通过NF-κB-Snail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化[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99-404.

[7] 范德生,李泽民,孙宁,等. 姜黄素对人鼻咽癌CNE-2Z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2011,21(6):452-456.

[8] 宛传丹,温占朝,顾勇劲. 姜黄素单体影响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及其周期蛋白D表达的研究[J]. 重庆医学,2011,40(23):2300-2301.

[9] 刘鹏,孙风永,曹元,等. 姜黄素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7):2104-2105.

[10] 李然,刘晓红,孔天,等. 姜黄素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J].卫生研究,2011,40(6):231.

[11] Ranjan AP,Mukerjee A,Helson L,et al. Efficacy of liposomal curcumin in a human pancreatic tumor xenograft model:Inhibition of tumor growth and angiogenesis[J]. Anticancer Res,2013,33(9):3603-3612.

[12] 王奕智,张宁. 姜黄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1-47.

[13] 蒋建兰,靳晓丽,张欢,李自丹. 姜黄素类化合物及其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12,(2):325-330.

[14] 石峰,崔平. 姜黄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6):547-549.

[15] 张丽娟,陆茵. 姜黄素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4):100-102.

[16] 崔淑香,曲显俊,周玲,等. 姜黄素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探讨[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95-198.

[17] 银新,李新星,潘独伊,等. 姜黄素抗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效应的研究[J]. 中华实验外科学2013,30(6):1238-1241.

[18] 周海燕,江红星.姜黄素对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J].安徽医药,2012,16(6):749-751.

[19] 饶佳,黄仁魏.姜黄素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2011,42(2):127-130.

[20] 王晓庆,梁中琴,顾振纶. 姜黄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04,(3):113-116.

抗肿瘤中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乙醇提取物

[摘要]目的:筛选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从野生地椒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乙酸乙酯、正丁醇和丙酮3种萃取组分,以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作为研究对象。将各萃取组分与肿瘤细胞作用一定时间后,计数存活肿瘤细胞数,分析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考察各组分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去甲斑蝥素作为阳性对照组,通过形态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中药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正丁醇和丙酮萃取物对两种白血病细胞均无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实验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是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中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关键词]地椒; 乙醇提取物; 乙酸乙酯萃取物; 抗肿瘤药; K562; HL60

Antitumor effect of ethanol extracts from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on human leukemia cell lin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antitumor fraction of ethanol extracts from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and investigate its antitumor effect on human leukemia cell line. Methods: Ethyl acetate, nbutanol and acetone fraction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ethanol extracts of wild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Growth inhibiting effects of these extracts on human leukemia cell lines K562 and HL60 were determined by live cell counting and cell growth curve analysis. The possible antitumor mechanism was studied by morphological analysis with norcantharidin as a positive control. Results: Ethyl acetate frac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s of K562 and HL60 cells, and the inhibiting effect depended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ethyl acetate fraction. Ethyl acetate fraction could induce apoptosis of K562 and HL60 cells. The nbutanol and acetone fractions had no significant inhibiting effect on K562 and HL60 cells. Conclusion: Ethyl acetate fraction is the major antitumor fraction in ethanol extracts from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KEY WORDS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ethanol extract; ethyl acetate fraction; antineoplastic agents; K562; HL60

中药地椒(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又名百里香,为唇形科百里香属植物,属矮小半灌木,茎匍匐生长,常生长于山坡和海边低丘上[1,2]。药用其地上部分,阴干或鲜用,味辛、性温,有小毒,有祛风解表、行气止痛之功[3]。民间单用地椒或配伍其他中药治疗癌症,确有一定的疗效。我们在对地椒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分析的基础上[4,5],以小鼠移植性肿瘤为模型,研究了地椒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6]。随后,我们又以体外培养的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筛选地椒乙醇提取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阐明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野生地椒采自山东省平邑县山区,全草阴干后粉碎,过40目筛。经乙醚浸泡24 h后,35℃回流3 h抽滤,去滤液,滤渣用75%酒精溶液冷浸24 h,72 ℃回流3 h,抽滤得乙醇提取物溶液。乙醇提取物进一步用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逐级萃取,获得地椒乙酸乙酯、正丁醇和丙酮萃取物3个组分,冷冻真空干燥后,用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配制成不同浓度的饱和药物溶液,分别为:乙酸乙酯萃取物10 mg/ml、正丁醇萃取物20 mg/ml和丙酮萃取物2 mg/ml,置4 ℃保存。使用时用细胞培养液稀释100倍以上,使DMSO终浓度≤1%。(2)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 NCTD)由北京第四制药厂王广生教授惠赠,用RPMI1640培养液加热溶解,-20℃保存[7]。(3)小牛血清为Hyclone公司产品。(4)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台盼蓝和Giemsa染液等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1.2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将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聊城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冻存)接种于含10%小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中,在37 ℃含5% CO2的培养箱内培养传代。所有实验均在细胞的对数生长期内进行。实验所用培养液均加入庆大霉素50 μg/ml[8]。

1.3台盼蓝染色活细胞计数法测定地椒乙醇提取物3种萃取组分对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和HL60细胞悬液分别接种在24孔细胞培养板(Costar公司产品)上,每孔加入2 ml细胞悬液,每种细胞接种12个孔,分为6组,每组平行2个孔。第1、6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加入20 μl DMSO,使其终浓度为1%;第3、4、5组分别加入20 μl的丙酮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药物溶液,使其终浓度分别为20、200和100 μg/ml。将24孔细胞培养板置于37 ℃含5% CO2的培养箱内培养,48 h后取样,各孔均取90 μl,加10 μl 4%台盼蓝染液,反应5 min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拒染细胞数作为活细胞数,15 min内完成计数[9]。每组有平行2个孔,取两孔的平均值。实验重复3次。

1.4测定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冷冻干燥后,用DMSO溶解,配制成3种浓度,分别为10、1和0.1 mg/ml。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链霉素和50 μg/ml庆大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配制成浓度为5×104/ml的细胞悬液。将细胞接种在24孔细胞培养板上,每孔加2 ml细胞悬液。24孔细胞培养板置于培养箱内培养24 h,然后将24个孔分为6组,每组平行4个孔,其中3个孔用来取样计数,另1个孔用来取样做Giemsa染色。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加入20 μl DMSO,即1% DMSO对照组;第3、4、5组分别加入20 μl各种不同浓度的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10和100 μg/ml;第6组加入20 μl NCTD,使其终浓度为10 μg/ml,作为阳性对照组。加药即刻及加药后12、24、36、48、60、72 h,分别取样90 μl,加10 μl 4%的台盼蓝染液,计数台盼蓝拒染细胞数,每组平行3个孔,取3个孔的平均值。实验重复3次。按活细胞密度取样时相得出对照组和各加药组K562细胞的生长曲线图。按加药24 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药物浓度得出细胞生长抑制率曲线。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方法:(1)各种浓度的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药物溶液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1% DMSO对照组活细胞数-乙酸乙酯萃取物实验组活细胞数)/1% DMSO对照组活细胞数;(2)10 μg/ml NCTD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空白对照组活细胞数-NCTD阳性对照组活细胞数)/空白对照组活细胞数。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L60细胞配制成浓度为2×105/ml的细胞悬液,实验方法同K562细胞,在加药即刻及加药后24和48 h分别取样计数,实验结果的处理同K562细胞。

1.5细胞形态学观察

1.5.1活细胞的形态学 采用日本Olympus IX70121型倒置显微镜(带保温装置),在动态条件下观察活细胞形态学。

1.5.2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及细胞核形态 取K562细胞或HL60细胞与地椒萃取物及NCTD孵育不同时间的细胞悬液100 μl,1 000 r/min离心3 min,涂片,细胞固定后,Giemsa染色20~30 min,用Olympus BX50系统显微镜观察并摄影。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0.0软件,计量资料均数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3种萃取组分对人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丙酮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K562细胞和HL60细胞作用48 h后取样,计算各组活细胞数,结果显示: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与空白对照组及1% DMSO对照组比较,K562和HL60活细胞数均显著下降(P<0.01),说明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而地椒丙酮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则没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见表1。

表1 中药地椒丙酮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略)

Tab 1 Growth inhibiting effects of acetone, nbutanol and ethyl acetate fractions from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on human leukemia cells

*P<0.01, vs 1% DMSO control group

2.2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以取样时相为横坐标、活细胞密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细胞的生长曲线。不同浓度的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以浓度为100 μg/ml的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与10 μg/ml NCTD的作用相当或更强。见图1、图2。

浓度为1、10和100 μg/ml的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作用于K562细胞24 h,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4.0%、41.1%和79.6%;作用于HL60细胞24 h,其生长抑制率则分别为1.1%、24.5%和65.6%。由此说明:虽然两种白血病细胞对低浓度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但高浓度的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两种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相应增强。见图3。

2.3NCTD及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诱导K562和HL60细胞凋亡 NCTD作用于K562细胞24 h后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学变化见图4。100 μg/ml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作用于K562细胞12 h后就出现细胞凋亡现象,形成凋亡小体,24 h后出现大量的细胞凋亡,见图5。100 μg/ml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作用于HL60细胞24 h后亦有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见图6。

图1 K562细胞生长曲线(略)

Fig 1 Growth curve of K562 cells

图2 HL60细胞生长曲线(略)

Fig 2 Growth curve of HL60 cells

图3 不同浓度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K562和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略)

Fig 3 Growth inhibiting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yl acetate fraction from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on K562 and HL60 cells

图4 10 μg/ml NCTD作用于K562细胞24 h诱导细胞凋亡(Giemsa染色, ×350)(略)

Fig 4 Apoptosis of K562 cells induced by 10 μg/ml NCTD for 24 h (Giemsa staining, ×350)

图5 100 μg/ml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作用于K562细胞24 h诱导细胞凋亡(Giemsa染色, ×350)(略)

Fig 5 Apoptosis of K562 cells induced by 100 μg/ml ethyl acetate fraction from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for 24 h

(Giemsa staining, ×350)

图6 100 μg/ml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作用于HL60细胞24 h诱导细胞凋亡(Giemsa染色, ×350)(略)

Fig 6 Apoptosis of HL60 cells induced by 100 μg/ml ethyl acetate fraction from 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for 24 h

(Giemsa staining, ×350)

3讨论

我们曾利用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首次报道了地椒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6]。本实验在此基础上对地椒乙醇提取物作进一步的成分分离和药理研究,发现其中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有较好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地椒丙酮萃取物及正丁醇萃取物则没有明显的抑制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10 μg/ml NCTD作用于K562细胞24 h,可明显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Giemsa染色可见凋亡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固缩、碎裂等[10,11]。本实验中我们发现: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同样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细胞核固缩、碎裂等形态学变化,推测其抑杀肿瘤细胞也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与NCTD诱导K562细胞凋亡不同的是,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诱导两种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并不伴随细胞有丝分裂期的阻滞[7],推测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应与NCTD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生在不同的细胞周期。

我们以荷S180实体瘤小鼠为模型,用不同浓度的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溶液进行灌胃,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能明显抑制S180实体瘤的生长。此外,在对地椒乙醇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的基础上,我们对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组成成分进行了质谱扫描,结果表明: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含有几十种黄酮成分。体外实验发现地椒黄酮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5]。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黄酮成分是否为地椒中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还有待作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及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清温, 万鹏, 孙震晓, 等. 山东药用植物[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81.

2孙震晓, 马清温, 赵庆臻, 等. 中药地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1, (增刊): 9192.

3肖培根, 连文琰. 中药植物原色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418.

4程霜, 马清温, 孙震晓. 百里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 14(5): 13.

5程霜, 马清温, 孙震晓, 等. 百里香萃取物的体外抗自由基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4, 25(3): 5355.

6孙震晓, 孙晋华, 程霜, 等. 中药地椒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3): 209210, 238.

7孙震晓, 魏育林, 赵天德, 等. 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细胞学研究[J]. 解剖学报, 2000, 31(1): 5660.

8韩锐. 抗癌药物研究与实验技术[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 286.

9徐叔云, 卞如濂, 陈修. 药理实验方法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1441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