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药保健品

中药保健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药保健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药保健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药美容保健品;药效学指标;测定方法;进展

我国是研究美容抗衰老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中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在延缓皮肤衰老、美化容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美容保健体系。其中中药美容保健品是这一传统医学宝库中最为引人注目。我们在参阅大量的医药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中药新药与美容保健品的开发经验,综述了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指标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的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与方法。

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定义

美容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工具[1-2],备受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推崇。目前,中药美容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头重的地位,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开发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所谓美容中药是指用来调整脏腑功能,美化肌肤,延缓皮肤老化的药物[3]。从广义上讲,美容中药主要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药物,当然也包括食物。中药美容保健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先进的制备工艺技术研制而 成的美容保健制剂。

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主要药效学指标与测定方法

2.1 抗氧化实验指标

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引起细胞破裂和进行性病变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因此,自由基学说已被公认为人类衰老机制现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

2.1.1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常用邻苯三酚法,即在碱性条件下,能迅速自氧化,释放出O2-,生成带色的中间产物,其反应开始后溶液先变成黄棕色,几分钟后遂转绿,几小时后又转变为黄色。中间产物在420nm时有强烈的光吸收,在有SOD存在时,由于它能催化O2-与H+结合生成O2和H2O2,从而阻止了中间产物的积累,因此通过计算就可求出SOD的活性。

2.1.2 老化代谢产物测定

(1)过氧化脂质(LPO)测定

LPO含量测定,是国际上公认的看衰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美容抗衰老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检测指标。主要检测方法为荧光法,即LPO的二级分解产物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此红色化合物是荧光性物质。四乙氧基丙烷与LPO在同一条件下能进行化学反应产生丙二醛,因此用四乙氧基丙烷作为标准物质。

(2)脂褐素(LF)的测定

目前,脂褐素已被公认为生物衰老及皮肤老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许多养颜法药物如菟丝子、玉竹、黄精、何首乌、五味子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减少组织细胞内脂褐素含量的作用。脂褐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荧光法,即待测样品中的脂褐素经有机溶剂提取后,其提取物在360nm波长激发下,于发射波长450nm处可测得其荧光。以硫酸奎宁作为荧光相对强度的标准,从而计算出样品所含脂褐素的荧光单位数。

2.1.3 胶原蛋白和羟脯氨酸(Hyp)的测定

美容中药及方剂具有抗老防皱、增加皮肤弹性的作用,应用胶原蛋白等指标,从而证明美容中药的作用机理。一般采用P-DMAB比色法,即将待测样品加酸,在高温下水解,可使结合状态的羟脯氨酸游离,用氯胺T法将其氧化而形成吡咯环的氧化物,然后用过氯酸终止氧化,以对二甲氨基甲醛作为显色剂,生成紫色化合物,于562nm处进行比色测定。

2.1.4 酪氨酸酶活性测定

据研究,许多美容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如川芎、防风、叶本、独活、柴胡、白芷、当归、乌梅、楂皮、蔓荆子、白头翁、附子、大黄、益母草、皂荚、黄连以及有效成分大黄素等,其抑制率在60%-100%之间。而某些中药如补骨脂及制剂则能提高人体内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的合成,从而能有效的治疗白癜风。一般采用比色法,即酪氨酸酶的化学本质是铜蛋白,其酶蛋白借巯基与铜离子结合,从而催化多巴及5-s-半胱氨酸生成黑色竖。其生成量大小与酶活力的大小呈正比。

2.2 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衰老与内分泌功能密切相关,并存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同环节不同层次均有明显的衰减现象。而补肾填精,滋阴壮阳药物能有效地改变内分泌衰老症状,使人面色转红润、色斑消失、恢复青春、增强。可见,调节或延缓内分泌衰老,对于延年益寿、养颜嫩肤是大有裨益的。

2.3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

就美容而言,人类皮肤的免疫功能在青年期表现最强,各种有害病菌一般不易引起疾病,而35岁以后皮肤由于胶原蛋白合成量日趋减少,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率下降,加上微循环障碍,以至于皮肤疏松,皮脂分泌减少,表皮生长因子下降,因而不能有效地防止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害,从而诱发各种皮肤疾病。因此,面部美容、皮肤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密切。在美容保健品药效学试验中,无论抗皮肤衰老制剂,还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新产品,均应做免疫学试验。

2.4 补血药理实验指标

补血是养颜润肤的重要治则。补血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是利用人工办法制作血虚模型,然后给模型动物灌服药物,测定用药前后血象变化,由此判定药物有无补血作用。

2.5 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有些皮肤是由于细菌、皮肤真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感染。因此许多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类中药如黄连、黄柏、黄芩、山桅、丹皮、白鲜皮、金银花、知母、板蓝根、等之所以能医治皮肤病,抗菌、抗炎、抗病毒可能是它们共同的作用机制,当然可能还包括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其他作用途径。因此,开发和研制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新药,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是必不可少的药效学指标。

3 结束语

美容中药的确切功效和现代研究成果,广泛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研究,是利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美容中药及方剂的美容护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实验美容学科。由于我国美容实验研究起步较晚,许多方法与指标尚缺乏。我们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实践,认为美容药物药理研究,应以中医药美容理论作指导,充分吸收现代抗衰老学说和实验方法,在整体、组织、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揭示美容中药的作用与机理。药效学指标包括:抗氧化实验指标、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免疫功能检测指标、补血药理实验指标、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皮肤止痒试验等,有的实验指标则通用,可根据新产品功能与主治特点来加以选择。总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我国的中医药美容事业发扬光大,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美容保健品及药效学检测方法,为人类的健康美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 琦. 源远流长的中医美容学[J].现代中医药,2012,1:21-22.

[2]朱雷,余丽丽,张莎,等. 传统中医药及其原料在美容化妆品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化妆品,2008,20:78-85.

中药保健品范文第2篇

糖尿病患者 保健品中常见的鹿茸、何首乌、甘草、人参等,与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同服时,中药成分会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

高血压病患者 降压药不得与人参、麻黄及含麻黄碱的中药同服。同时,珍珠母、龙骨、瓦楞子、牡蛎、石决明等含钙高的中药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不然会使药物的毒性增强,易导致心律失常及心衰。

维生素E、银杏影响阿司匹林药效

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美容等保健功效,是中老年人的常用保健品。但维生素E不宜与阿司匹林同服,否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银杏叶、人参、当归等中药共同的作用是益气活血,与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抗凝剂同用可能造成流血不止。特别是银杏叶制剂,由于其抗凝血作用比较强,与抗凝血药合用造成牙龈出血、皮肤淤斑、黑便、血尿的病例屡见不鲜。此外,银杏和某些止痛药(扑热息痛、麦角胺)合用还可能引起脑出血。

吃钙片少用抗生素和强心药

有些心脏病患者可能会用到洋地黄等强心药,此时最好不要同时服用含钙和维生素D的保健品,否则容易诱发洋地黄中毒。如果老年人骨质疏松非常严重,必须补钙,应在严密监测下应用钙剂,最好定期监测血钙水平和洋地黄不良反应。如果仅是常规补钙,最好通过食疗补钙,比如多摄入牛奶、豆制品等。

红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会形成牢固的络合物,延缓和减少药物的吸收。而钙离子和甲硝唑结合会形成沉淀,既达不到补钙的作用,又降低药物疗效。

维生素D影响抗溃疡药疗效

消化道溃疡是常见病,正在吃含钙、镁等抗溃疡药(如含碳酸钙、碳酸镁的抗酸药)的人,不要过量补充含维生素D的保健品,以防引起高钙血症或高镁血症。

蛋白质粉影响抗过敏药疗效

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粉是保健品中的“老牌主力军”,但如果摄入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粉,就会产生大量组胺,此时抗过敏药往往争不过组胺,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常会令过敏症状去而复返。

服保健品后不能喝茶或牛奶

中药保健品范文第3篇

中药材铁皮石斛,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恐怕会比较陌生,但其实现在它在市场上很流行。铁皮石斛制作成干品,就叫铁皮枫斗,现在有人说它是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是钻石补品,药用价值要远远高于人参、灵芝等名贵中药材,甚至有抑制肿瘤的作用。这种中药材的价格的确也很高,要几千块钱一斤,那么这种人称仙草的铁皮石斛到底是不是仙草?是不是真的很神奇呢?

在杭州市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宣称使用铁皮石斛为原料生产的保健品市场畅销,而且销量很大。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保健品畅销的主要原因就是使用了铁皮石斛为生产原料,因为铁皮石斛是一种昂贵的“仙草”,吃了对身体很好。

野生铁皮石斛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禁止采挖和销售。据销售人员介绍,市场上的铁皮石斛都是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采收后经过烘干,加工成干品又称为铁皮枫斗。

《本草纲目》记载,铁皮石斛具有滋阴补虚的作用。铁皮石斛除了用来生产保健品,还作为中药材直接销售。

这些所谓的铁皮石斛价格差异很大,价格高的每公斤卖到三千多元,低的只卖几百元。在浙江嘉善医药公司,这种铁皮石斛包装精美,上面印有“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字样。

相对于药店每公斤几百元的价格,批发市场上铁皮石斛的价格却高得出人意料。吴山花鸟城是杭州市石斛类中药材最大的批发市场之一,这里销售的一两千元一公斤的都不是铁皮石斛,而是标称为石斛。

但是在一家摊位,一些产品竟然标称是野生铁皮枫斗。

据了解,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生长周期长达4年左右,因此产量较低,市场价格很高。目前使用铁皮石斛加工的铁皮枫斗每公斤最低售价约一万元,品质上乘的能卖到两三万元。那么,售价几百元到一两千元不等的所谓铁皮枫斗到底是什么呢?这名摊主不肯再多说,只是告诉我们,现在一些市场流行的铁皮石斛类保健品使用的就是这种原料。

这些铁皮石斛类产品品种繁多,有铁皮石斛颗粒、铁皮枫斗晶、铁皮枫斗冲剂、胶囊等近20个品种,在杭州市各大超市大量销售,仅单个品种在单个超市每月的销售额就高达十万元。

由于种种原因,铁皮石斛目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野生的铁皮石斛资源几乎枯竭,而目前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也因为生长周期过长,对环境的要求高等等原因,产量还很少。既然铁皮石斛这么稀缺少见,为什么市场上还会出现那么多?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呢?

“登峰”牌铁皮石斛颗粒是杭州销量最大的保健品之一,宣称“钻石补品”,能滋阴养胃,甚至能抑制肿瘤。

杭州登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延明宣称,他们是专业从事保健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十年来一直都很重视产品质量。从2003年至今,一共生产了9吨多铁皮石斛颗粒,销售额近三千万元,使用的铁皮石斛原料多达两吨。 他信誓旦旦地拍胸脯保证,他们用的铁皮石斛是纯正的铁皮石斛, 来自他们基地的种植公司,这个种植基地是与浙江乐清双峰铁皮石斛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面积有三四十亩,他们使用的近两吨铁皮石斛原料都来自这个基地,验收原料时还对铁皮石斛进行过检验。

在原料验收明细中,这些标称铁皮枫斗的收购价格每公斤有的一千多元,有的三千多元,与铁皮石斛每公斤最低八千元的市场批发价相差悬殊,这种低价收购的生产原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铁皮石斛呢?

原来,杭州登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所说的三四十亩的基地,实际面积只有4亩多。在这家基地的塑料大棚内,成活的铁皮石斛数量稀少,都是一些小苗,其余大部分已经枯死了。

这个铁皮石斛的种植基地从建立到现在只有两年多的时间,而铁皮石斛的生长周期是4年左右。这就是说,这个基地种植的铁皮石斛到现在还没有成熟,但是杭州登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却能源源不断地收到这个种植基地的原料,这些铁皮石斛到底是哪儿来的?种植基地的金所长绕过了几道弯却没有说出这些原料的真实身份,但他却说出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这些原料出自当地一些加工户之手。这些加工点用于加工枫斗的原料看上去和铁皮石斛有些相似。加工人员透露,这种原料是专门从外地贩运过来的。

一般真正的铁皮石斛长度不超过一尺,但是这里的原料长短粗细各不相同,和真正的铁皮石斛仔细比较起来不太一样。

这些原料被一些加工点买回去加工枫斗。一盆炭火,一个簸箕,一些草绳,就是全部的加工工具。这些新鲜的原料经过烤炙、卷曲、捆扎、烘干,就成了枫斗。加工出来的枫斗还要经过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就是火烧。据双峰乡利寿枫斗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样做是为了去除枫斗上面杂乱的毛皮,使这些枫斗看上去更像铁皮枫斗。

石斛类植物品种很多,有五六十种,其中一些品种的外观与铁皮石斛比较相似,加工成枫斗干品后,一般人不容易分辨。这些用来加工所谓铁皮枫斗的原料实际上是从云南、缅甸一带贩运过来的紫皮、刚节、水草等其他品种的普通石斛。用这些普通石斛加工的枫斗,最高一斤能卖1000多元,如果冒充铁皮石斛销售,最低能卖到4000元,这样每斤就能多赚3000元。

原来,杭州登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打着和双峰铁皮石斛研究所合作开发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的名义,通过研究所所长金定松在当地大量收购使用普通石斛类植物加工的假冒铁皮枫斗,用作生产原料,生产所谓的铁皮石斛颗粒保健品。按照假冒铁皮石斛原料的收购价计算,这种所谓的铁皮石斛颗粒每盒成本不过二三十元,但是进入超市后,却卖到了二三百元。

在乐清双峰乡一带,每年使用普通石斛加工的枫斗成品达一百多吨,其中大部分被一些生产铁皮石斛类产品的企业收购回去了。除了企业使用这种假冒的铁皮石斛生产保健品外,一些药店、商场也把这种石斛直接收购回去,冒充铁皮石斛,作为中药材销售。

原本使用紫皮、刚节、水草等普通石斛类植物加工的枫斗,到了医药公司就摇身一变,成了包装精美的所谓铁皮石斛,每盒成本不过几百元的假冒铁皮石斛售价高达三千元。

在《本草纲目》中,铁皮石斛不过是滋阴补虚的中药材。但是在市场上的一些宣传中,铁皮石斛却成了“仙草”,号称不但滋阴补虚,而且还能防癌抗癌,具有直接补精、补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等“神奇功效”。

在最新版的《中国药典》中,主要收录的只有包括铁皮石斛在内的三种石斛类植物。专家认为,即便是铁皮石斛,其药用价值也很普通。

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副主任郭增喜说:“铁皮石斛的功效并不是宣传的那么好。中药里面滋阴生津的中药一般来说功效都不明显。包括石斛、麦冬、地黄,这一类都是养阴生津的中药,其他的养阴生津的中药效果应该说比石斛更明显。但是石斛这几年商业炒作太厉害了,尤其是铁皮石斛,把它吹得神乎其神,宣传成‘仙草’,包医百病,这会误导消费者。”

中药保健品范文第4篇

@长小碎:保健品是绝对的坏东西吗?

@吴海云医生:也不能这么绝对。有些“保健品”,对特定的人群适当使用还是有益处的。

@绕道儿:吴医生,大家都知道,每一个药都有一个特定的作用。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关的管制。但是,保健品就不一样了。没有人会承诺任何效果。国家在这方面的规定也很少,很多时候是归类于食品的。我想知道什么是药品,什么是食品,什么是保健品。

@吴海云医生:您的问题很专业,看来是喜欢思考的人。按我国药品管理法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按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定义,“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保健品”是一个定义不明的词。主要是因为商业推销而广泛使用,没有专业机构下过定义,“保健食品”属于食品的范畴。

@马政_mazheng:在国外,保健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国内,保健品真的能实现这样的情况吗,国内的保健品能让人放心食用吗?

@吴海云医生:中国是保健品市场最红火的国家。美国也被认为是一个喜欢使用“保健品”的国家,大约40%的美国人经常服用维生素类,但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使用的人在逐渐减少。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保健品,都不应“放心”地去食用。

@如海:和您核实一下讨论的范围,您这里所说的保健品,是指带蓝帽子的保健食品,还是指包括以普通食品形式存在,只是宣称具有某些益处的食品?比如宣称清火的绿豆膏,还有来源于美国的膳食营养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

@吴海云医生:我这里说的保健品,主要是指市场上以“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械”名义推销的产品。美国的Dietary Supplement和我们国家说的保健品还是有差别的。比如我们的中成药,在美国属于Dietary Supplement,但在我们国内,属于药品或“保健药品”。

@刘东宁:吴老师,您觉得保健品的功效和食补的效果哪个更好呢?大家普遍认为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您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误区呢?

@吴海云医生:也不能说保健品“都是”骗人的,至少并不都是有意“骗人”的。健康的饮食是最好的保健品。

@周天威:保健品是一种药物,对人体是不是有刺激作用?如果依赖成性,会导致什么危害?

@吴海云医生:保健品不是药物。一般保健品也没有成瘾性,对健康也不会有太大的危害。我觉得,“保健品”的主要坏处,是掏弱势人群,特别是老人的腰包。

中药保健品范文第5篇

保健品不一定“保健”

近日,80多岁的张大伯因身体乏力进住了医院中医内科。该科医生说,已经记不清这是张大伯第几次住院了,因为张大伯可算是该科室的“老”病号了,一年因为低血糖总得住个一两次院。原来张大伯是名糖尿病患者,近几年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住院后检查发现,他经常服用一些宣称可以替代降糖西药的“纯中药”保健品,服用了这些保健品之后,张大伯自行停减了降糖西药后,仍出现低血糖情况。医生高度怀疑这些保健品非法添加了西药成分,因为它的降糖效果太好了。单纯中药的直接降糖作用并没有这么好,那些宣称可以替代降糖西药或胰岛素的保健品中有可能添加了某些西药成分。医生进一步解释,这些不明的西药成分降糖效果不错,但服用之后却会出现顽固性的低血糖,就像张大伯这样,而反复的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更大,易引起心脑血管病症,严重的可能导致老年痴呆。虽然医生每次都劝张大伯别再乱吃保健品了,还是服用正规降糖药比较靠谱,但张大伯不听,连药都停了,这不,又住进来了。

营养均衡比吃保健品更靠谱

从临床来看,几乎每个老人都提过自己曾吃过保健品。其实营养均衡比吃保健品更靠谱。比如不少人吃过的蛋白粉,事实上,它跟我们平时吃的大豆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而且长期补充一种物质,反而会造成人体的营养摄入不平衡。营养专家一再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就是让你的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任何一种营养成分摄入过多或者摄入过少都是失衡的状态。另外,对于自己到底缺少什么营养,事实上你并不清楚,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吃保健品,就有可能造成你的某种营养补过头了。如果你补的这种物质,恰巧是你身体并不缺少的甚至是多的,那后果就严重了。

肝脏、肾脏是人体的解毒、排毒“场所”,你想想,每天已经有那么多东西够它们去解决了,你还再乱吃保健品,给它们增加负担,长期超负荷“工作”,肝肾早晚得“崩溃”。医生给老年人的建议是:少食多餐,低盐、低脂;休养生息,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等;早睡早起,注意控制情绪。

孕妇猛补维生素也“中招”

只有老年人吃保健品吃出问题?当然不是,连孕妇都有“中招”的。

笔者就曾碰到过一名“中招”的孕妇。这名患者30岁左右,当时来看病时已经怀孕四五个月,她说自己转氨酶一直偏高,也去了其他医院看,却始终降不下来。笔者询问病情时,了解到该孕妇一直补充维生素,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笔者怀疑可能是维生素补充过量导致的。于是建议该孕妇停服维生素。半个月后,该孕妇过来复查,转氨酶已经降下来了,后来该孕妇的情况比较稳定了。

事实上,美国饮食指导意见建议:并不提倡人人都吃保健品,只有需要补充某种营养物质的人才可适当服用保健品。现代人比较喜欢吃保健品,有些还是国外带回来的,但是可能你对这种保健品并不了解,又或者你并不缺乏这种营养物质。而在这种情况下乱吃,可能会吃出问题来。

夸大治疗效果的保健品别信

中消协曾过一份关于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调查报告,其中的数据显示,在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中,六成左右的会关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远高于“保健品成分”,而对于“保健品不是药品,对疾病没有治疗的效果”的认知意识不够强。

那么保健品跟药品到底有什么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作用对象不同。药品的使用对象是疾病人群,保健品是针对亚健康及有需要的特殊人群;药品是用来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保健品其实属于特殊的食品类,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是缓慢的,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其次是批准文号不同。药品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卫食健字……”。最后是销售渠道不同。药品只能在药店或医疗机构销售,处方药还得凭方才能购买。保健品可以在一般性超市及食品店销售。

中药保健品范文第6篇

可采的名字由来很有四川文化色彩,直接可以理解为:可以让你光彩!经策划人员创意,则变成了“阿采、阿采姑娘”——一个富有诗意的典故,令品牌大为增色,文化韵味也浓郁了。只是用“阿”有些落俗,故将“阿”字去了“耳”旁,成为了今天的“可采”。

可采是护理眼部肌肤的。在现代大都市,黑眼圈、眼疲劳、眼袋与鱼尾纹一直是爱美女士的烦恼,各种眼霜、爽肤水、睫毛膏的涌现,无疑让护眼市场更加热闹。几乎所有的眼部护理品都在诉求保湿、补充维生素C、E,可采却从中药调理入手,独创汉方“养眼法”概念,以多种中药植物科学配比而成,完全从保健的角度切入市场。显然,中医理念国人更易接受,加上可采独特的营销方式,上海的爱美女士不动心才怪呢。

可采上市,带有浓厚的保健品味道,按照保健品的营销方式做化妆品市场,多少有些新鲜感,而且消费者的防御心理也降到最低点,有效回避了保健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功效可信度反而更高。在保健品领域,竞争总是呈白热化,几千种产品,却只有24种审批功能,重复率实在太高,各路诸侯只好纷纷使出绝招,独创新卖点、概念,新的理念一浪高过一浪,从“黄金”到“白金”,从“核酸”到“基因”,每年皆出新品,各领几年。同样,化妆品行业虽也存在过度炒作的迹象,但人们的意识还没有转化为危机。为了美,宁愿相信化妆品的功效,感觉不错就行,只要宣传有道理,试试又何妨?

在化妆品领域,广告软文也越来越流行了。去年在上海媒体上大做文章的索夫特、丁家宜,运用保健品的软文营销炒概念;今年上海市场登场的日本泡泡浴,也大谈特谈深层洁肤的功效,确实让上海女性感动了一番。可采策划的关键,实质上就在于它借用了保健品最基础的功效、最核心的概念与最实在的营销,以软广告的宣传方式,在报媒上频频出击,效果不同凡响。可采眼贴膜溶新闻炒作、中药科普于一体,以传统理论为基础,诉求平复眼袋、消除黑眼圈、鱼尾纹等功能,将内外调理原理,以新闻、功效软文相结合的方式,在《新闻报》、《申江服务导报》、《新民晚报》等报上作适度宣传,犹如一支新秀,短期内令品牌脱颖而出,也打动了不少爱美女士的芳心。

其实,谈功效并非只有可采,许多化妆品都在用,祛痘消斑、除皱、恢复肌肤弹性等诉求随处可见;谈概念的也不在少数,如美白、保湿、基因。但可采却另僻蹊径,借用“药功能”观念,动用报纸、小册子与POP,并强力推出促销活动。报纸广告开道,地面派送、促销跟进,电视广告补充,三者相辅相成。

可采的包装以名贵中药植物为主体,给人以纯粹的保健品印象。并按中医原理提炼产品理念,利于突出产品的功效,区别于传统的化妆品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建立一套科学的功效理念,深入浅出的讲明产品机理,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美丽是女性的话题,概念新颖独特,也易形成流行,而且产品成分直观,科学依据充分,至少可以信任。

在终端形象上,吸取保健品与化妆品的精华,并注意与包装视觉的风格统一,在功效上要重点突出原料或成分,在外观上提升了档次,精美华贵、清爽宜人。

在通路选择上,可采充分把握市场机会,独创优势,避开商场,减少了化妆品的高额投入,走药房终端,首选成本颇低的药房铺货,减少前期成本,避开竞争风险,减少了通路成本,增强了眼贴膜的功效可信度,在终端促销上也会得心应手。待品牌知名度上升,有了一定的销量后,再进军超市、商场,在化妆品领域,无疑是另类策略。可采的通路策略一直追求稳中求胜,步步为营,废点、盲点几乎没有,这也是素文堂小投入,大操作的可取之处。

中药保健品范文第7篇

自从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近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名录》中,首次将燕窝等列入严禁携带或邮寄进境项目后,这个问题成为保健品市场的热点话题。

而同样在坊间热议的另一个话题是――熊胆药材会不会慢慢消失?

2012年2月初,归真堂上市风波引发的“活熊取胆”大讨论,焦点的另一方指向了“熊胆入药”的合理性。其实如同虫草一样,熊胆这味名贵药材早已流向了保健品市场。

营养脱盲

对眼下的中国人而言,吃饱饭早已不是 问题,但如何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老百姓心中依然充满问号。

一项共有5035人参与的“中国网民营养知信行调查”显示,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天都应摄取包括谷薯类、豆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品和纯能量在内的五类食物,但真正能做到的不到三成,对豆类和奶类的摄取不足,每周选择不到2次的比例分别为15. 6%和31. 3%。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研究员认为,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网民已具备了一定的营养知识,对膳食指南也有基本了解。“说明这些年营养健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营养盲’的现象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在平衡膳食方面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

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都应该摄取的谷类食物,但有7. 3%的受访者每周摄取不足2次。关于油脂的消费量,1/ 3的被调查者缺乏正确的知识。

“对于保健品,到底应不应该补?应该补什么?我们希望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理性看待保健品。”马冠生说,“相比较于保健品,平衡膳食才是保持健康的最佳之道。”

保健品年轻化

据安利(中国)总裁黄德荫介绍,卫生部曾经对全国10个城市的上班族做过一个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员工达48%,其中北上广三大城市达70%以上。

以前,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观念中,似乎并没有树立起一种“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的观念。曾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甚至80%都花在生病期间的治疗上,却少有人在平时就注意预防和改进。

这种现象在急速转变。保健与养生书目成为各出版社热卖书籍,江湖“名医”层出不穷,各种偏方、滋补品也大行其道。

在上海劲松大药房,《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所有的醒目位置都放上了各种各样的实惠礼盒,阿胶、西洋参、蜂胶、虫草口服液等近年来的热门保健品应有尽有,价位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

“销售非常好,逢年过节送礼的比较多。”药房经理对《望东方周刊》介绍,对于保健品的青睐不仅仅是老年人,“现在年轻的白领,只要自己的生活条件够,也往 往来选择一些滋补类的保健品使用。”

药店销售人员介绍,秋冬季节是保健品的旺季,保健品销售也达到了。其中天然原料的产品占据了重要比例,如虫草、燕窝、灵芝、西洋参、养生酒等都是适用于中老年人的产品;蜂王浆、蜂胶、花粉片等蜂产品老少咸宜。

与天然产品分庭抗礼的是维生素类产品。“营养不均衡是现代人的通病,因此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胶囊一直都是大热门,随着消费者消费日趋理性和自主性,品牌是其选择产品的首要考虑。”药店销售人员表示。

不过专家认为,从营养学的角度,人体所获取的这些营养素,主要还应该通过食物来获取。“有的人每天补充多种营养素,这个人等于不用吃饭了,每天把20多种营养素吃进去,估计这个人差不多快饱了。这样恐怕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对《望东方周刊》说。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陶御风告诉《望东方周刊》,很多年轻人从20几岁开始注重滋补,从西洋参、维生素、钙片到鱼肝油应有尽有,一天不吃补品就好像怠慢了自己。其实,营养保健品也需因人而异,尤其是中药补药。

从药材到药片

白芷、当归、党参、甘草、莲子心……这些以前只能从中药材专卖店买到的药材,现在也可以在各大综合性药店买到。在上海同仁堂药店,包装精美的各种中药饮片也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一大热门,一个礼盒中包含了几小瓶不同品种的饮片,既可泡茶,也可煲粥、炖汤,价格从150元至450元不等。

店里的工作人员向《望东方周刊》介绍,现在居民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开始看重保健品本身的可靠性:以前消费者偏爱一些在媒体上大做广告的产品,广告做得越多,产品卖得越火。而现在,消费者认为这些口服液、冲剂很难辨别具体成分,于是开始偏爱原料“看得见、摸得着”的保健品了,因此,以西洋参切片为代表的各种饮片销量开始走俏。

随着整体科技实力的增强,保健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例如人参含片的研制成功,改变了以前人参仅能通过胃肠道吸收的单一途径,增加了口腔黏膜吸收,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吸收利用率。

“中西医技术结合,希望通过技术解开珍贵中药药材的成分做成更加方便、低价的药剂,但是经过证实,药片的疗效往往不如相应的药材。不同地区的药材效果不同,不单单只是成分的问题。”陶御风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中医告诉《望东方周刊》,“熊胆等名贵中药,虽然用得少,但在一些严重症状上有不可替代的疗效,绝非合成熊胆以及其他草药可以达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目前尚未取消活熊取胆。豹骨、虎骨这些古书里的名贵药都已经消失了,这很可惜。”

保健品的大市场

资料显示,欧美国家平均消费中,保健品方面的消费占了总支出的25%以上。我国现在是0. 07%,人均保健品消费大概是31元,是美国的1/ 7,日本的1/ 12。这正说明了中国保健品的发展潜力巨大。

金安明邦调研中心预计,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管理更新的推动下,“十二五”期间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2013年大约为1446亿元。

以安利、汤臣倍健(初期用进口的概念)等为代表的膳食营养补充剂,每个品牌多达上百个品种,占据了膳食营养补充剂的市场主流,市场呈现活跃和兴旺的景象。

更需关注的是投资、人才开始大量涌入保健行业,名列世界前三名的膳食营养补充剂企业――安利、惠氏、NBTY均将发展转向了中国。

证券商也给予佐证。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陈在2011年6月对某上市药企公司的分析报告中明确点出,转型健康消费品是公司最大的看点。

这家药企公司的某系列复方氨基酸产品2008年正式投放市场,当年的收入为4900万元,2009年收入达到了2. 01亿元, 同比增幅为308%,2010年收入为2. 25亿元,同比增长12%。

与此同时推出的定位高端人群的保健品增速更快。

根据福布斯2010年《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报告,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千万富豪数量超过38万人,分析人士称这些人群将是高端保健品的潜在消费群体。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越来越贵的保健品,是不是意味着其中包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在2011年末北京等地的零售市场,规格较高的虫草零售价格在每克600元以上,相当于每公斤60万元,价格堪称疯狂。公开资料显示,拉萨市场上品质较好的冬虫夏草批发价每公斤已经突破20万元;而在京、穗、沪等地零售价高的更在每克700元以上,价格是黄金的两倍。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雪线附近,每年4月至6月根据海拔高度不同依次成熟。除了生长条件苛刻以外,市场需求越来越强劲也是把虫草、人身推向奢侈品的因素之一。然而,在一些从事虫草买卖的生意人看来,虫草作为高档礼品的属性也让其市场价格不断创新高。

与它同路的还有熊胆。某制药公司的熊胆粉产品分为本元、祥元、养元、真元和正元五款,分别是3克礼装、10克礼装、精品装、养生装以及贡品装,都是属于非处方药。价格在每克100元到130元之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一位行医四十几年的老中医告诉《望东方周刊》,“我行医这么久都没用过这方药,甚至连我老师一辈子都没用过。但是患者经常迷信药贵才有疗效,就像迷信专家才能治病一样。” 据中医专家介绍,即使病人病情危急需要用到熊胆,也往往只需要米粒大小。

《本草纲目》载:熊胆平肝解毒,自古熊胆就被用来平肝、利胆、明目、解酒。中华国医医药协会香港地球仁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至少有54种草药具有与熊胆相似的功效,包括:常春藤、蒲公英、、鼠尾草、大黄等。在一般的病情症状上,这些草药作为熊胆替代品,既便宜又有效。

中药保健品范文第8篇

1、处方用药。遵医嘱,学会判断不良反应

[例1]邓某,女,48岁。因高血脂用普伐他汀片治疗。四个月后,因肌痛、恶心、腰痛而到医院就诊。除了有氮质血症外,她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转氨酶浓度均升高,还出现了血尿、蛋白尿,但无全身性感染。停服普伐他汀、血透治疗后,肌酸激酶水平下降,病情缓解。

处方药需凭医师处方购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合格药品也很难避免。除了遵医嘱正确用药、定期随访检查外,若能学会判断不良反应,则能大大减少药源性损害。

首先从症状表现来判断。若用药后出现不适,其症状与疾病表现完全不同。在排除心理、精神因素的干扰后,要高度怀疑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此时,可及时停药观察。若症状缓解,即可判断为药物不良反应,短期内不要再用这类药物。

其次,用药后若原有疾病症状明显加重,或者最初缓解但随后不适症状加重,有可能是药物剂量偏大或体内药物浓度较高所致的毒性反应。病人切勿把中毒看作病情未控制好而继续增加药量。

最后,可从用药和出现不适症状之间的时间关系、剂量关系等来判断,有的不良反应在用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比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固定性药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口服药常在用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内发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有的起始不良反应轻微,当增加药量后,不适反应加重。

病人如能做到以下三点,就基本能趋利避害了:(1)对药物不良反应要主动关心,对不适症状不可不闻、不问、强忍;(2)要用心阅读说明书,了解所用药物,重视注意事项;(3)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尽早发现用药伤害。

2、非处方药。遵说明,勿擅增剂量和用药时间

[例2]巫某,男,45岁。因感冒服用克敏感片,每天3次,每次1片。服用24片后,出现了双下肢浮肿明显及大量尿蛋白,入院治疗,诊断为药源性间质肾炎。

非处方药可在药店购买。用时,应遵说明书或标签的给药说明用药,勿自行增减给药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虽无需医嘱,但遵照说明书就是遵医嘱。这样做,可避免自我判断的偏差。

非处方药治疗的是病人能自我判断的疾病,如普通伤风、感冒、咳嗽、皮肤小外伤、一般性头痛,肌肉疼痛、消化道不适、鼻炎等,患者能清楚地感受药品是否起效。病因不清的,需要特殊诊断的,病情变化快的,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通常,非处方药有安全性好、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质量稳定、应用方便等优点。有人据此认为,既然非处方药很安全,那么加大些剂量使用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非处方药“安全”的前提是根据说明书,按规定剂量服用。如果剂量加大,也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维生素C用于补充人体所需,通常是安全的,但前提是每日用量在1克以下。超过此剂量长期服用,也可引起腹泻、尿路结石等不良反应。

在正常用药过程中,若出现皮疹、皮肤瘙痒,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或胸闷等不适,应提高警惕,尽快停药,去医院治疗。

3、保健品类。辅助品,不要擅登主药之位

[例3]丁某,男,62岁。经检查,甘油三酯超出正常值8倍。他在药店买了2瓶“降血脂”保健品,服用后常犯困,精神不佳,有头痛、恶心等症状。五个月后复检,其甘油三酯又升高了2倍!遂停服该保健品,两个月后甘油三酯有好转,但不理想。此时,他的肝功能却出现了问题。

这是生病不用药,把保健品当药吃,致使病情加重的典型例子。

临床上,常见有些病人生病了不及时就医或害怕就医,不正规用药,却试用保健品,试试土郎中的药方或民间验方,直到病情很严重实在没法了,才去医院就诊。

丁某把保健品当药品用的直接后果就是,延误病情,耽误治疗,导致血脂上升,甚至带来其他并发症。

事实上,保健品只是食品,并不是药品,不能起到药物治疗的作用。要区分保健品和药品并不难:药品有“国药准字第‘号”的标志,而保健品就是食品,最多算是功能食品。而且,根本就没“保健药”这一说法。

虽然保健食品导致消费者病情加重的例子不多,但保健食品就是保健食品,药店销售时把保健食品说成是“保健药”,是误导消费者。

患者需用药物治疗时,应首选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而不是首选保健品。

4、仿药食品。辨文号,勿信他言免生烦恼

【例4】范某,女,66岁。服用某医院开的复方甘草片(普通食品,无药品批准文号)后,感到不仅无疗效,而且咳嗽加重、皮肤发痒。遂与医院发生了医患纠纷。

这是典型的用与药品同名的“仿药食品”蒙蔽患者的真实事件。与药品同名的仿药食品主要有两种:(1)与药品(中成药)同名的普通食品,如食用复方甘草片、银杏叶片与药用复方甘草片、银杏叶片;(2)与中药饮片同名的民间中药(食药同源),如食用何首乌与药用何首乌。

仿药食品和药品的区别在于,食品仅需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即可生产,而药品则需获得“药准字”文号,在经过国家严格认证的GMP车间内由专业人员严格按国家质量标准生产,经定性,定量检验合格,方可用于治病。药用的中药饮片也需经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过程炮制,而食用的民间中药则无此过程,其质量、治疗效果和饮片无法相比。

这种现象极易蒙骗和误导消费者。这是因为:从名称上看,我国法律并未规定药品通用名称不能作为普通食品的名称,也没有规定普通食品不能与药品采用相同的剂型与规格。从外观上看,这类食品既不伪造药品批准文号,也不标示功能主治、适应症。从销售上看,只要是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获得卫生许可证并有合法营业执照的制药企业、医药公司、零售药店、医院等都可销售,这极易导致鱼目混珠。

这种仿药食品造成了食品和药品的概念混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的饮食与用药安全。除了国家需加强监管外,患者也要学会识别其是否有“国药准字”号。若没有,或仅标注“食字”号,这些食品就是在打“模糊战”。患者即使治病心切,也要眼明心亮。

5、广告药品。适者用,用或不用均遵医嘱

[例5]时某,男,6岁。因胃口不好,家长遂买了电视广告宣传的药给他吃,既有西药,也有中药,如

“葡萄糖酸锌”、“健胃消食片”等,心想总有一个管用的。不久,“小药罐子”真的不吃饭了!医生说,这都是药吃多了闹的。这个糖浆,那个冲剂,喝饱了!

面对电视中的“明星药品”,不少患者受其影响,自对病症,擅自购买。医院门口散发的众多违法街头小报上登的“药品”广告,也能使不少人盲目上当。患者要理性看待广告。选择药品时,应少受广告影响。已经在使用广告药品,就诊时要告诉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如果有意愿但还未付诸行动的,请先明确如下事项后,再根据医生意见决定是否购买。首先,明确广告有无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广告批准文号,可在WWW.sfda.省略查询有关信息;其次,只有非处方药(处方药是不允许的)可在大众媒体上广告,而处方药只能在针对医药卫生专业人士的医药学术刊物上广告;再者,广告语有无绝对化的语句,有无“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有无以个别案例作为普遍现象进行宣传,有无将科研、学术单位或医疗机构作为推荐的内容,有无治愈率、有效率或获奖等内容,有则违法虚夸,无则基本可信。此外,保健食品应有“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不能有可以治疗糖尿病或肿瘤等内容。要真正地避免被虚假药品广告忽悠,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病上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用药,遇见问题及时咨询有经验的药师和医生。

6、中药成药。三分毒,不当使用有害无益

[例4]崔某,男,65岁。因腰椎骨质增生,开始用壮骨关节丸,日剂量18克。7周后主诉乏力,食欲下降,尿黄,皮肤瘙痒,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皮肤抓痕,肝功能指标均异常。肝穿刺提示肝内胆汁淤积。停药,住院对症治疗5周,痊愈出院。

壮骨关节丸是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常用中药。近来报告此药不良反应数量呈增长之势,以肝损害为主。在2001~2008年间收到的158例报告中,肝损害47例(约占30%)。建议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壮骨关节丸等有肝损害作用的中药。

需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问题,破除“中药无毒”观念。虽然中药来自天然植物,但它也是凭借其复杂的化学成分起作用的,有的对人体有毒,有的需经肝脏、肾脏代谢排泄,加重肝肾负担。比如,壮骨关节丸中的独活、羊藿对肝脏有损害作用。独活含佛手柑内酯、欧芹酚甲醚、欧芹属乙素、花椒毒素等,可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变性和急性出血性坏死等;羊藿有雄激素样作用,可干扰肝细胞代谢,干扰胆汁排泄,引起胆汁淤积。服用中药,也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注意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