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药抗生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蒲公英在《唐本草》中又名黄花地丁。苏颂云:“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齿,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钱。”李时珍说:“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嫩苗可食。”仲春二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在春风的吹拂下,蒲公英从大地的怀抱中蜂拥而出。此时的嫩苗,用沸水烫过,冷水淘洗,用来素炒、凉拌、做汤,都不失为一种佳肴。
杀菌解毒有奇功
蒲公英甘苦性寒,入肝、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效。《本草正义》记载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症,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认为,蒲公英味甘,属土,能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朱公常用蒲公英和忍冬藤煎汤,入酒佐服,治乳痈,患者服罢欲睡,睡时微汗,病即安矣。史籍记载药王孙思邈于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左手中指触及庭中之树,第二天,患处痛不可忍,过了十天后,疼痛加剧,疮面红肿。孙思邈曾经听长者说蒲公英可治,遂用蒲公英捣烂外敷,“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如故”。
药方数则
乳痈(yōng,即急性乳腺炎):蒲公英、夏枯草各30克,水煎,分3次服。若再用上方鲜品捣敷患处,效果更佳。
疔疖(dīng jiē,发生于四肢、面部皮肤浅表的疮疡):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各30克,野、紫背天葵各15克,生甘草9克,水煎,分3~4次服。连服5~10天。
臁疮(即小腿慢性溃疡):蒲公英30克,明矾末少许,共捣,以温开水调敷患处,每日一换,以愈为度。
瘰疬(luǒlì,颈部、腋下处淋巴结结核):鲜蒲公英、鲜夏枯草各等分,捣烂如泥,调适量浙贝粉,敷患处。每日一换,愈则停用。
肠痈(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鲜蒲公英90克,败酱草30克,赤芍18克,水煎,分3次服。
肺痈(类于肺脓疡、肺坏疽):鲜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薏苡仁各30克,水煎,分4次服,连服1周。
眼疾肿痛、赤脉络目:蒲公英、白各30克,车前子12克,水煎,分3次服,2~3剂即见显效。
小儿腮腺炎:蒲公英、绿豆、白菜各30克,金银花15克,水煎,分3次服。
【关键词】外剥内扎术;抗生素;中药坐浴;混合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47-01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62例,男95例,女67例;年龄20-71岁,平均41岁;病程3天-20年,平均3年。均有便鲜血和痔核脱出,伴有痛者52例。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取截石位,行局部扇形麻醉,麻醉生效后扩肛。松弛后手法充分扩张至可容3-4横指,查清混合痔分布、数目、大小、脱垂程度及齿状线关系。手术采用采用外剥内扎法:选取较明显三处痔核各为一段之中心,共分三段,段与段之间以痔核两侧自然凹陷处为界,用组织钳提起混合痔外痔部分,向外牵拉暴露内痔部分,在痔块基底部两侧皮肤用小剪刀做尖端向外的“V”形切口,用剪刀以钝锐结合方法分离外痔部分静脉丛,沿外痔静脉丛和内括约肌之间向上分离,并将痔块两侧黏膜切开少许,充分显露痔块蒂部和内括约肌下缘,直至齿状线上0.5cm,于内痔蒂部用弯血管钳钳夹,10号丝线贯穿“8”字缝扎,于距结扎线约0.5cm处剪除痔块,修整外痔剥离后多余的皮赘,使创面细长而敞开,便于引流。注意保留肛管皮桥和直肠黏模桥,内痔结扎位要尽量高低不一,呈齿状互错,避免皮肤愈合瘢痕形成后发生狭窄。术毕检查能容两指通过,肛管内填人无菌油纱布卷,创面用可吸收数字纱布覆盖止血。
2.2 抗生素治疗 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选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应用3-5天。防治局部术面感染。
2.3 中药坐浴 从手术次日开始,每日用中药汤剂熏洗、坐浴局部,时间10-20分钟。药物组方:栀子20g、野30g、蒲公英30g,芒硝30g、艾叶20g,黄柏15g、当归15g,五倍子30g、冰片10g、白及15g。
3 治疗效果
162例全部治愈,创面愈合时间14-23天,平均16天。
4 讨 论
混合痔在我国人群发病率高,患者多有出血、脱出、疼痛等不适症状,重者可致贫血。目前混合痔手术治疗方式常见有传统的外剥内扎术(MMH手术)和新近流行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手术)。PPH手术住院时间短,痛苦少但费用较高,且只做了黏膜环切术,没有很好的解决外痔部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2],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和普及。MMH手术,最早由Miles在1919年提出,1937年英国圣?马克医院的Milligan和Morgan对该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良,目前一般称为Milligan-Morgan手术即MMH手术。该手术的要点是在痔下端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作尖端向外的V形切口,沿内括约肌肌表面向上剥离到离线0.2-0.3cm,并将相应点位内痔于基底部结扎。MMH手术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器械,不需要特殊培训,容易为基层医师熟练掌握,因而临床应用广泛。MMH手术疗效确切,复发率低,费用低廉,也容易为广大患者接受。我们采用外剥内扎术、配合术后抗生素治疗及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其主要优点为:①采用手术方法解决痔核,相对彻底。②术中保留齿状线及肛管肛周皮肤。齿状线神经分布极其丰富,若手术过多损伤齿状线,则影响正常的排便功能。肛管肛周皮肤具有特殊性,切除过多易造成狭窄。本术式最大限度地保留肛管肛周皮肤,有效地避免了狭窄后遗症的发生。③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促进术面愈合。④术后以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坐浴。方中芒硝、冰片具有消肿止痛、收敛固涩之功效;栀子、黄柏具有活血祛瘀泻火之功效;野、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五倍子、白及具有解毒消肿、敛疮生肌止血之效;当归、艾叶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消肿、止痛生肌之效,有利于肛缘水肿消退,促进创口愈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呼吸内科;药物应用;抗生素;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33-01
抗生素曾名抗菌素,种类繁多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抗菌、抗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与杀灭作用,单为呼吸内科对于感染疾病的治疗就已达90%,如何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引起呼吸内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其滥用后带来的副作用较为严重,本文随机抽取2010年3月一2012年3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资料,探讨抗生素的药物应用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一2012年3月期间,经我院内科呼吸系统治疗的资料,调查分析比较140例患者治疗期间抗生素应用情况。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20.5~75.5岁。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抗生素的名称、用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联合用药、进行分析,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抗生素治疗90例,经中药治疗5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调查的140例患者中,中药治疗组患者采用传统中草药方式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抗生素治疗组治疗期间使用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单一或采用二联、三联、四联用药,配伍联合应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根据治疗情况比较治疗效果进行分析[1]。
1.3 判定标准
治愈:即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无明显内科系统类症状及不良反应;有效:患者各项恢复较好,有少量并发或不良反应;无效: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较差,有严重并发或不良反应,用药无效。
2 结果
中药治疗组用药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者12例,抗生素治疗组用药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者10例。抗生素治疗组中头孢拉啶、青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与环丙沙星使用率较多。两组用药后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用药后两组效果比较(例,%)
注:与中药治疗组比较,X2=23.8206,P
3 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2]。现今积极有效的方法为抗生素的介入,抗生素为在低浓度下对所有的生命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不仅能够杀灭细菌、对支原体和衣原体及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抑制杀菌作用,临床效果显著。与传统中医治疗相比,抗生素的使用给患者带来便捷的用药方式,减轻患者喝药的痛苦。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种类繁多高效快速给药确立病原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3]。抗生素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用药;注意抗菌类药物的禁忌症。临床中的细菌感染可用一种抗生素控制,选择用药之前先进行痰涂片检查根据细菌磁头与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用药,确定是何种病原体的感染进行针对性的给药,避免凭经验盲目给药;严格控制给药剂量,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多以静脉给药为主,口服给药次之,肌注相对较少。
抗生素的联合配伍应用:对于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病原菌不明及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的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毒性、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中应严格适应症和合理配合,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药物剂量减小,减小毒性反应,应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避免导致联用不当,达不到控制感染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加病人痛苦的情况。如联合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增多,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应提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14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中,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有90例(64.3%)。从64.3%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来看,说明抗生素的使用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X2=23.8206,P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使用抗生素应严格遵守用药指证,切忌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刘素云,马丙兰,姜秀春等.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7):73-74.
当您随便走进任何一家药店,就能发现“中药抗生素”果然很有“市场”。清热解毒类中药往往摆在正对大门口的显眼位置其品种最为丰富,大败毒胶囊、三、板蓝根冲剂、穿心莲片、双黄连口服液,应有尽有。
清热解毒药能替代抗生素吗?可以随意吃吗?据报道,不少医院就接诊了不少清热解毒药“吃坏了”的病例:
病情被耽搁,甚至迁延难愈 原来,很多病人的“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属于细菌感染,需要抗菌治疗。如果这时一味地只使用清热解毒药,肯定达不到理想的抗菌效果,因为这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弱,拿“弱旅”对“强敌”,后果可想而知,造成患者病情迁延,咳嗽、发热反复发作,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此外,对于咳嗽等症状,过多地用寒凉的清热解毒药会造成邪气内郁而不能外散,病程反而延长,迁延难愈。
清热解毒药和抗生素不能互相替代。虽然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单用这类药物疗效难保证。因此,如果吃药两三天病情没有痊愈,最好上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吃药吃坏了胃肠 很多人认为,中成药安全无毒,长期服用没有问题。因此,有的人为了预防感冒经常喝板蓝根,有的人为清咽利喉长期用胖大海泡茶等。实际上,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现代研究,都表明清热解毒中药不能久服。原来,清热解毒药属于寒凉之品,长期服用会造成脾胃阳气受伤,而致食欲下降、腹胀腹满、腹泻等。很多人吃这类药吃出了肠胃不适却浑然不知,蒙在鼓里,还以为是其他疾病引起。
[关键词] 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诊治;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b)-0024-02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气促、咳嗽、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音等症状[1]。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为主,中医治疗则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喘类中药为主。但是,由于目前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规范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使西药治疗的疗程较长,且病情往往反复。又由于小儿支气管肺炎多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急性感染所致[2],故发病较急,中药治疗很难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因此,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仍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重点,现将目前临床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1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因
小儿支气管肺炎在临床上又称为小叶肺炎。在我国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类疾病[3]。西医认为其发病原因大都由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嗜血流感杆菌等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引起。由于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如正气不足,身体抵抗力较差等,往往会使这些致病菌进入支气管或者末梢肺组织,从而繁殖,进而导致小儿肺炎的发生[4]。尤玉娜[5]依照中药辨证施治的方法将小儿支气管肺炎分为风寒闭肺型、风热闭肺型、痰热闭肺型和正虚邪恋型等4种类型。李长波[6]从中医角度将小儿支气管肺炎纳入肺炎喘嗽病范畴,认为该病是由于外感风邪及夹寒夹热或者由热毒灼伤肺络引起。赵巧红等[7]将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定义为由脾肺两虚所致,从而导致气虚血虚,机体易受外邪侵袭,且不易康复。
2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
2.1 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主要发挥中药辅助抑菌、抗病毒、消炎、祛热、镇咳、止痰、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促进肾上腺激素分泌等方面作用。目前,临床主要使用的中药成药有: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安儿宁颗粒及细辛脑注射液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临床汤剂主要有:泻肺化瘀汤、宣肺化痰汤、止咳汤、宣肺清热活血方等。叶雪波等[8]采用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辅助治疗64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总显效率达95.3%;赵素香等[9]比较了炎琥宁、痰热清及清开灵3种临床常用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结果3种注射液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5.0%和80.0%;朱安[10]在行常规抗菌、抗感染等的基础上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按照0.3~0.5 mg/kg的量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1周,结果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仅行常规抗生素治疗组的73.5%;张月仙[11]将患儿分成安儿宁颗粒辅助抗生素治疗组和仅行常规抗生素治疗组两组,结果安儿宁颗粒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抗生素治疗组;除使用中成药外,临床上汤剂也经常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沈鸣等[12]以炙麻黄、杏仁、桔梗、枳壳、黄芩等酌量加减金荞麦、苦参、蜈蚣末等组方配合抗生素、头孢等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7.37%;韩文宇等[13]自拟宣肺化痰汤(炙麻黄6 g、炒杏仁9 g、石膏20 g、瓜蒌15 g、鱼腥草12 g、炙紫菀9 g、炙百部12 g、赤芍9 g、薄荷9 g、甘草3 g)与对照组抗感染、止咳治疗相比,宣肺化痰汤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可见,目前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方面,中成药主要发挥了辅助治疗的作用,其辅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抗生素治疗的方式,并且中药毒副作用小、药性相对于西药较温和,对于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2 西医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因小儿支气管肺炎大都由致病菌等感染细小支气管和末梢肺组织所致,因此,西医在其治疗方面常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这些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奇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此外,一些α-受体阻断剂如酚妥拉明,黏液排除促进剂和分泌物溶解剂如盐酸氨溴索也被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辅助治疗上。刘会全[14]在研究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中发现,阿奇霉素组的总有效率达96.55%;张喜荣[15]对头孢哌酮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两种头孢类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3.3%;程钦等[16]采用酚妥拉明辅助青霉素和头孢曲松抗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结果,治疗组肺部音及其他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单纯抗生素组短;曹淑兰等[17]采用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辅助抗生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加黏液排除促进剂盐酸氨溴索组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目前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西药仍主要以抗生素为主,针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现状,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开发一种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新药物,必将会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目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支气管肺炎主要是由致病菌、病毒、支原体等引起,因此,抗生素被广泛的应用。同时,耐药菌株也会随之出现,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往往会使病程加长且病情易反复。这就需要中药配合西药辅助其抑菌、杀菌效果。其次,该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为高热、咳喘、痰多等症状,中医将其归于“肺炎咳喘”[2]范畴,而中药“宣肺平喘”、“清热祛痰”等方面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但是支气管肺炎病情较紧急,中药往往无法迅速发挥疗效,这就需要西药作用迅速的特点加以弥补。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被广泛应用。罗孝全等[18]以青霉素、病毒唑、更昔洛韦等西药配以中药穿琥宁注射液及止咳定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等),结果150例患者全部治愈;孙广宁等[19]在对照组仅使用氨苄青霉素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清肺汤(麻黄5 g、炙甘草5 g、生地15 g、黄芩10 g、杏仁10 g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相较于对照组的82.50%有显著性差异;陈琳等[20]将青霉素注射液与肺炎方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相较于单纯西药或者中药有明显优势,是目前临床的最佳选择。
2.4 其他方法
除常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外,其他治疗、给药方式也常被使用。如:拔罐法、电脑中频药物导入仪给药、超声雾化吸入给药等。王湘茗等[21]以背俞穴拔罐走罐法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良好;唐少玲等[22]使用电脑中频药物导入仪给药治疗,结果治愈率高达98.11%。
3 结语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炎症可累及到支气管壁和肺泡[23]。目前在其治疗上主要以抗感染、镇咳、平喘、化痰等疗法。但是,这些治疗主要存在以下缺点: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常常使疾病的治疗疗程加长并且病情容易出现反复,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支气管肺炎的患儿有呼吸困难、高热、咳嗽甚至肺部湿音等症状,病情紧急,中药给药固然可以对症下药,但往往难以达到药到病除迅速起效的效果。
目前,较理想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方式是中西医结合法。既能发挥抗生素抗病毒微生物的作用,又能同时针对耐药菌株的形成,中药亦可发挥辅助杀菌、消炎、止咳、平喘的效果。中西医结合疗法还可解决中药起效慢的问题。目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以杀菌、抗病毒的抗生素类药物为主,中医则将其纳入肺炎喘嗽范畴,以止咳平喘、宣肺化痰类药物为主。但这些治疗仍存在会产生耐药菌,起效慢的弊端,如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避免抗生素的使用仍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瑛.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治[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3,10(5):44-45.
[2] 孙艳.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2,6(2):21-22.
[3] 陈月英.综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5):2189.
[4] 杨育才.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8):136.
[5] 尤玉娜.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J].现代医院,2006,6(2):54-55.
[6] 李长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85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56-158.
[7] 赵巧红,邱根祥.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54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6):339.
[8] 叶雪波,陈国全,罗雯,等.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64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6):595-596.
[9] 赵素香,张永生,徐萍.3种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2):137-138.
[10] 朱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2):102-103.
[11] 张月仙.安儿宁颗粒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J].基础医学论坛,2011,15(3):21-22.
[12] 沈鸣,成华,曹拥军.泻肺化瘀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6,6(2):31-33.
[13] 韩文宇,李锦亮.宣肺化痰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8):41.
[14] 刘会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8(4):54.
[15] 张喜荣.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头孢哌酮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6(3):19-20.
[16] 程钦,滨.酚妥拉明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11(5):125-126.
[17] 曹淑兰,郑丽.盐酸氨溴索静点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顽固性痰鸣音的辅助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9):103.
[18] 罗孝全,杨盛琼.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50例[J].四川中医,2006,24(2):88-89.
[19] 孙广宁,刘萌春,李军石.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2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7,29(4):164.
[20] 陈琳,何龙韬,李群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0例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5,25(5):47-48.
[21] 王湘茗,徐涛,张仲源.背俞穴拔罐走罐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274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3):25.
[22] 唐少玲,徐国庆.HY-DO1型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0,24(12):132.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 中药剂型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近年来,由于对其病原学的深入研究,应用中医药治疗上感得到医学界的公认,兹对其临床应用作一评介。
1小儿上感的特点和中药治疗优势
上感是鼻、鼻咽和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由于婴幼儿鼻腔短,无鼻毛,后鼻道、咽喉部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故易患呼吸道感染。资料表明,小儿上感的病原90 %以上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因此,有专家指出,普通感冒不宜给予抗生素,对症治疗居于首要地位,包括休息、供给充足水分、退热、减少卡他症状等[1]。但目前国内外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造成巨大经济浪费、耐药菌增加以及不必出现的毒副作用,其原因主要是:急性上感病原学诊断未能推广,凭经验选用抗生素有很大的局限性;医生怕担风险,力求“保险”,即使认为是病毒感染也加用抗生素;家属有使用抗生素的要求也给医生造成压力。此外,小儿急性上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但发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不是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因此对发热患儿也应摈弃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
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藩篱不密,卫外机能不固,加之寒暖不知自调,常因四时气候骤变,冷暖失常,外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又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外感时邪,易于化热,故临床以热证最为多见,迅速退热是其主要治疗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治疗小儿上感的中药一般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解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对甲1型、甲3型、乙型流感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FM1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实验及呼吸、免疫器官的病理观察,证明该药有抗病毒和免疫增强作用[3]。
2小儿上感常用中药剂型的特点
2.1汤剂
汤剂是治疗上感的传统剂型之一,其优点是能根据每个患儿的不同证情灵活加减用药,因而可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而且汤剂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地使药物有效成分溶解并扩散到药液中,生物利用度高,是其他剂型不可取代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是治疗上感的主要剂型。
2.2口服液
口服液是选用合理的工艺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在无菌或半无菌的条件下灌装制成的一种口服液体剂型,是在汤剂、合剂基础上的改进,具有吸收快、用量小、服用方便等特点。有的已经制成水果口味,小儿更加乐于接受,提高了儿童服药的依从性。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对小儿上感发热、咳嗽均有较好的疗效。
2.3颗粒剂
中药颗粒剂是将净药材经提取澄清处理,浓缩制成浸膏,减压干燥、粉碎、干压制粒或加少量辅料干压或湿法制粒、干燥而成,是在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具有用量小、服用方便、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如小儿咽扁颗粒对小儿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4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现代中药的新剂型,为中医药治疗急病重症提供了新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较口服剂型有起效快、用量小而准确的特点。如清开灵注射液对于高热不退的上感患儿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中药注射剂毒副反应近年来屡见报道,应引起注意。注射剂制备工艺、质量、稳定性等需要进一步提高。
2.5雾化剂
中药雾化剂是利用超声雾化使药液变成雾状微粒,通过呼吸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鼻咽部、气管等,进入肺部,药物迅速弥散、吸收,直接抑制病毒复制,迅速缓解临床症状。药物动力学研究证实,超声雾化吸入给药时,呼吸道局部药液浓度高,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理作用。
2.6灌肠剂
灌肠剂是将药物煎煮成药液保留灌肠,不仅解决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而且由于直肠给药吸收充分,作用迅速,药物经直肠吸收入血后直接进入大循环,减少了肝脏对药物的破坏,提高了血药浓度,同时避免了因口服给药导致的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药物的影响以及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因此,直肠给药具有疗效迅速、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保持中药传统汤剂特点等长处[4]。3小儿上感选用中药的有关问题
3.1强调辨证用药
目前,适合治疗小儿上感的中药品种很多,但由于不同组方的药物组成不同,适应证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临床应用中,最好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现代研究成果加以选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的效果。
3.2合理选用剂型
【参考文献】
[1]陈慧中,陆权,张梓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刊,2002,37(6):4.
根据药性强弱、个体的体质,科学地通过医药来养生保健,科学地选择自然的养生保健、强体延年、丽颜纤体的方法。
中药亦有“三分毒”
不少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于天然的动植物,比起化学药品来其药性平和而安全,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中药亦有毒性,中药的毒性是它的偏性,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然是一味中药;人参是大补药,若乱服也能杀人。关键是看你怎么用、药有寒热温凉平、辛甘酸苦成之偏性,人有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体质之偏颇。中药治病是以药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颇如阴虚内寒体质者,当用温热药补之阳盛热甚者,当用寒凉药清泻之,使人体内环境恢复平衡,即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有人说:“中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更是一种误解。何况中药当中还有好多靠配伍、靠炮制减弱其毒性的药物,如砒石、水银、雷公藤、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巴豆、生南星、蜈蚣、苦楝子等,用时当慎之又慎,千万别听信什么偏方秘方、防癌抗癌、长生不老而以身试毒,否则祸不旋踵。
慎用抗生素
当今社会滥用医药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滥用抗生素,不管你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是风寒还是风热,一上来就给你用抗生素,先给你挂个三五天点滴,而且是抗生素越高档越好,且不说其疗效是否事与愿违,只说其对人体的利弊是非,历史的教训好像还在眼前。上个世纪盛产的四环素牙、链霉素性耳聋都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结果。很多抗生素都有肝肾毒性及骨髓抑制作用,滥用的后果早则几天、几十天、几个月显示出来,晚则几年、几十年以后才表现出来,轻的出现胃口变差、抵抗力减弱、反复感冒。重的可使肝肾功能异常,甚至得白血病等。因此,孩子与老人用药更应慎之又慎,因为孩子机体调节功能差,解毒能力、排毒能力没有建立起来,而老人机体的调节能力、解毒能力、排毒能力都已减弱了,药物的毒性更易使他们受到伤害。
不要滥用保健品
在目前市场经济情况下,新药、特药不断问世,特别是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及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现象极为普遍,临床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抗生素的治疗作用,而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重视不够,加上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片面追求新、特、贵等药,因而临床用药隐患不断增加。现就目前抗生素的临床用药隐患分析如下:
1 习惯性用药,缺乏用药适应证,诱发药源性疾病
每种抗生素并非对所有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只有应用于对这种抗生素敏感的细菌所致的感染时才有效,特别是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长期用药,自己总结了一套“经验”,常常选择一种或多种抗生素长期应用,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往往误认为是原发病症的变化,容易导致某些药源性疾病。
2 自行购药,偏爱应用贵重药品
目前药店较多,对患者方便用药和提高保健意识确实是件好事,但由于患者随便购药或偏爱贵重药品,也难免出现问题,甚至酿成大错。有些患者认为价格昂贵的抗生素抗菌效果一定很好,这实际上缺乏临床依据,因为每种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适应证,不对症用药,药品再贵也无济于事。另外,药品并非以其临床疗效来定价的,售价的高低由多种因素决定,价格和疗效并不成比例,应在医生指导下或通过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
3 缺乏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大撒网式用药
感染有单一细菌或多种细菌及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应通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找出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并测定其药效,为选用或调整抗生素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临床上往往凭经验或认为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一定比单一抗生素效佳,采取大撒网式应用,殊不知,应用抗生素品种越多,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4 抗生素用法、用量及疗程不当
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和疗程与感染的控制有密切关系,剂量过小,其感染不易控制,而且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剂量过大,往往容易出现毒性反应,且疗效并非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又造成浪费。所以我们要依据病情来确定抗生素的应用方法、应用剂量和疗程。做到剂量充足,疗程要长,避免频繁更换,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5 滥用抗生素问题严重
少数医务工作者,把抗生素视为万能药,只要发热,不管什么原因所致,都要加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比如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所致,采用解热镇痛药与抗病毒药物合用,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可有些医生为避免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往往加用一种或两种抗生素,有的还加大抗生素用量来预防细菌感染,这样不但会干扰和掩盖病情,有时还会贻误诊断和治疗,并可造成机体菌群失调、脏器损害、免疫功能低下等不良后果。
6 “喜新厌旧”的用药习惯
个别患者以为新药一定好,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总寄希望于新药的出现,力求从新药中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新药也有弊端:其一,有些新药仅仅通过动物实验,而未经过长期的广泛的临床验证,往往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终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淘汰;其二,目前“新药不新”的情况很多,往往是"换汤不换药",大多是旧药成分的重新组合,只是换一下药名或包装;其三,某些新药在初入临床时夸大了药物疗效,淡化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最终形成误导。
7 药物使用不规律及用药途径不当
部分患者总希望能药到病除,使用1~2次未见效果,便认为该药无效,频繁换药。实际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使耐药菌株和不良反应增加,有时出现二重感染等。另外,一些患者一患病就要求输液,其实不必。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口服者尽量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者尽量不输液。是否需要输液应由医生据病情决定,因为输液不慎可导致输液反应及交叉感染等。长期输液,又可导致局部血管硬化,诱发血栓形成。
8 偏爱中药,滥用补药
不少患者认为中药无毒,用起来安全,且其剂量再大一般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实际上中药也有不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只是存在的程度不同罢了。也有人认为:“有病必虚,体虚必补”,却不知辨证论治的道理。对疾病要作全面分析,辨证施治。实证是不宜滋补的,即便是虚症,也未必都要用滋补药,滋补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