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肿瘤

脑肿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脑肿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脑肿瘤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作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人高级别胶质瘤具有极强的侵袭能力,显微镜下显示其恶性细胞大大超出经造影剂强化的影像学边界,甚至可以在瘤边界以外7cm处发现。这种生物学特征使先进的脑功能显像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以此为支撑手段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也因此失去它们在治疗其它疾病的良好疗效。新近统计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治疗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期分别只有18个月和12个月。为提高疗效,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2003年Sing[1]从脑肿瘤组织中分离到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这种新的研究视角必将对胶质瘤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1 BTSC提出的基础

BTSC的概念是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成年后中枢神经系统由成熟的终末分化细胞构成,很难或不能再进行分裂和增殖。1992年Reynolds[2]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到能够不断增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并提出了NSC的概念,其后人们又陆续在哺乳动物及人的不同脑区体外分离到了NSC,说明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确实具有神经再生的潜能。

个别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成功是BTSC提出的另一个前提。白血病的相关研究最先提供证据:Bonnet等[3]报道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起源于原始造血细胞的一个异质群体,它们能在糖尿病免疫缺陷鼠(SOD/SCID鼠)中发生人类白血病,而该细胞群大部分具有与造血干细胞相同的表型,即CD34+CD38-,相反CD34+CD38+表型的白血病细胞绝大多数不能形成人类白血病。这使人联想到白血病具有类似造血干细胞的特殊群体。最早从实体瘤中分离鉴定出肿瘤干细胞的报道来自Muhammad研究小组[4],他们从乳腺癌中分离鉴定出一类表型特异的小比例细胞群,即ESA+CD44+CD24-/lowLin-。将少至100个此类细胞注射到NOD/ SCID 小鼠皮下乳房垫上即可生成与人原发乳腺癌相似的肿瘤。这群成瘤能力极强的细胞被称为乳腺癌起始细胞。该研究还显示,成瘤细胞和非成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相似,从形态学上也无明显差异,故肿瘤干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对于其鉴别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 BTSC的鉴定

证实脑肿瘤具有干细胞的关键问题是找出特异的分子标记,并以此筛选出强致瘤能力的细胞群——肿瘤干细胞。在这方面,Singh 迈出了关键一步。他们以CD133标记分离的脑瘤病人肿瘤细胞,CD133为跨膜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及细胞浆,其表达起始于神经胚胎形成时,随着NSC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而停止表达。观察发现, CD133阳性组分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占19%~29%,在髓母细胞瘤中占6%~21%,而这一比例与神经球形成实验的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将CD133阳性球体分离成单个细胞以不同数目接种于小鼠脑内,即形成肿块并呈浸润性生长。更为特别的是,少至100个这样的细胞即可导致脑瘤形成并连续传代。免疫组化显示,CD133阳性肿瘤细胞同时表达神经前体细胞标志nestin和vimentin。该研究显示,脑肿瘤细胞中存在与正常脑组织类似的等级现象,具有干细胞特征的少数细胞是胶质瘤发展的基础,而CD133是这类细胞的有效鉴别标记。

Galli[5]以原发胶质瘤和髓母细胞瘤术后标本为研究对象,以胎儿NSC作为对照,也发现在高级别胶质瘤及髓母细胞瘤都产生了与NSC同样的神经球,其形成率在胶质瘤为0.5%~31%,在髓母细胞瘤为50%~80%。分离神经球行无血清培养,其中高级别胶质瘤经长期传代形成稳定细胞系。值得注意的是此细胞系中的单个细胞即能够形成克隆。将上述细胞系培养液中的EGF和FGF2去除,加入白血病抑制因子以诱导分化,随后的免疫组化显示细胞带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标记。可见,在高级别胶质瘤及髓母细胞瘤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干细胞样肿瘤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而在分化培养条件下又显示出多向分化能力。同年Yuan[6]也报道了针对胶质母细胞进行的类似体内外实验,并得出相似的结果。

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脑肿瘤细胞失去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构成肿瘤的表型特征;小部分脑肿瘤细胞具备了正常NSC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而经系列传代及原位接种仍保持其生物学特性。这说明脑肿瘤中确实存干细胞,而CD133可以作为鉴定BTSC的特异分子标记。

3 BTSC的来源

目前多数肿瘤病因学理论都假设细胞分子遗传改变是肿瘤发生的原因。随着BTSC被分离鉴定和NSC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发现BTSC不只是在分离、扩增、分化和鉴定指标等方面与NSC类同,而且两者在发生学上可能存在渊源关系。

室管膜下区位于侧脑室外侧壁,是一层待分化细胞,即使到成年,仍持续保持神经元增殖分化的潜能,能够不断产生神经母细胞;同时形成吻侧迁移流,迁移到嗅球,替代其中不断更新的中间神经元。有人提出富集于该区的Nestin阳性细胞即NSC,而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脑胶质瘤源于室管膜下区的胶质细胞,这使人想到脑肿瘤发生于正常的NSC。据此,Recht等[7]利用ENU(N-乙基-N-亚硝基脲)致瘤模型,并选择Nestin为标记物进行胶质瘤起源细胞的研究。结果发现,幼鼠出生后最早30d即可在室管膜下区附近的脑实质中出现单个或成团的Nestin阳性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Nestin阳性细胞团逐渐增大,最终形成实体瘤,而对照组相同部位未发现Nestin阳性细胞及肿瘤发生。

其实,在更早的时间就有人证实NSC具有潜在的致瘤性。Holland等[8]将致癌基因Ras和Akt联合转入小鼠星形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结果在后者成功诱发神经胶质瘤。这说明,分化终末期的星形细胞致瘤性减小,而畸变的NSC更易于发生恶变。有学者向小鼠脑内注入携带shh和c-Myc的逆转录病毒,结果在其表达的NSC上也成功诱发髓母细胞瘤[9]。

脑肿瘤源于正常的NSC另外的理论基础是两者具有共同的分化增殖调控通路,前者的发生常常与后者信号通路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Shh(Sonic hedgehog)通路、PTEN(phospho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基因、Wnt的下游基因β-catenin、多聚体转录因子Bmi-1等在保持NSC的自我更新能力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Shh信号的异常活化依次通过抑癌基因Rb失活和原癌基因n-myc激活促进易感神经祖细胞发展成髓母细胞瘤[10];在髓母细胞瘤和其它脑肿瘤中β-catenin发生突变[11],而Bmi-1表达增加[12]。PTEN编码一个调节NSC增殖的磷酸酶,在恶性胶质瘤中是最普遍的基因突变[13]。上述共同通路仅能说明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但不足以说明正常干细胞就是肿瘤干细胞的起源细胞,要确认肿瘤干细胞的来源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

近年来,由干细胞和出现一组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发生融合而成为肿瘤起源细胞的学说正在形成。该理论认为,在人的成神经管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干细胞中观察到染色体的紊乱可能是由细胞融合引起的[14]。它解释了肿瘤发生早期——并不一定要后期才出现的染色体紊乱现象,而成熟细胞也可通过细胞融合得到去分化机会并重新获得自我更新能力。总的来说,细胞融合后的去分化或转分化在肿瘤发生的起动、形成和进展期均可发生,但目前仍不清楚干细胞融合理论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4 BTSC与NSC的差异

在目前阶段,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相似性研究占主要地位,但肿瘤学家们最终的任务是确认两者的差异。Singh[1]和Galli[5]都注意到,在所有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分化培养基中一细胞同时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标志,而这一现象从未在正常胎儿NSC中出现。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双标记细胞在各种胶质瘤细胞中比例不同,其数量与增殖力指数具有相关性。Yuan[6]也发现,充分诱导分化从神经球分离的BTSC,然后转到NSC增殖条件下继续培养,结果这些单个细胞又能重新生成神经小球,而正常NSC则失去这样的能力。

Singh针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是,肿瘤干细胞错误的分化程序被激活。Galli 对BTSC核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各种细胞中普遍存在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同时非整倍体频繁发生。而在正常NSC却不存在这种变化。特别的是,上述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在长期培养条件下仍然保持不变。与正常细胞不同,在几乎所有的肿瘤中都发现非整倍体和染色体数目改变,近期的研究显示染色体过客蛋白的表达调节紊乱是其发生原因之一[15]。细胞恶性转化进而形成永生表型往往与端粒维持机制有关[16],Galli的研究也显示出BTSC的端粒酶逆转录酶高度表达。总之,BTSC经诱导分化后的逆分化机制尚不明确,其可能原因是染色体不稳定及相关调节蛋白表达失调。

5 对胶质瘤治疗的启示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为非均质群体,其中占少数的干细胞是复发转移的根源。为此,人们对这部分细胞与临床治疗相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Liu有关胶质瘤病例耐药的报告显示,在含有替莫唑胺、卡铂、Vp-16和泰素的培养液中CD133阳性细胞较阴性细胞具有更高的活性。耐药基因表达分析显示,CD133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相比,耐药基因(BCRP1和MGMT)和抗凋亡基因(FLIP、Bcl-2和 Bcl-XL)均有显著性升高[17]。研究证实了BTSC对细胞毒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也为脑肿瘤较差的化疗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强调逆转干细胞耐药对提供脑瘤化疗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对DNA损伤做出应答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检查点活化,当细胞受到照射时检查点激酶CHK1和CHK2使关键蛋白磷酸化,从而阻止正常的细胞周期进行。受到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放射敏感性研究的启示[18],Bao[19]以胶质瘤病人标本和人胶质瘤异种移植物为对象,检测肿瘤干细胞放射敏感性。结果显示,CD133阳性细胞较阴性细胞放射敏感性显著降低,原因是前者更早活化DNA损伤检测点,并且高效修复射线所致损伤。实验进一步采用CHK1和CHK2特异抑制剂,结果明显提高肿瘤干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该研究从肿瘤干细胞角度分析胶质瘤辐射耐受的产生机理,为脑瘤放疗生物靶区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细胞和组织,调节细胞分裂、凋亡、迁移和分化,进而参与全身多种器官的发育和形成过程[20~23]。其基因表达异常和突变将导致胚胎死亡、组织器官发育异常。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和米兰大学的科学家用骨形态发生蛋白4 (BMP4)预处理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把这些处理细胞注射到小鼠脑内,结果未见肿瘤生长,而对照组可见大片浸润性癌肿生长。随后他们将含有缓慢释放BMP4的粒子直接送达植入恶性胶质瘤细胞的小鼠脑内,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生存时间显著延长[24]。证实上述抗瘤作用源于 BMP4与肿瘤干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激发Smad 信号通路,进而阻止后者的分裂能力。利用BTSC与干细胞的相似性,抑制其分裂增生能力,进而控制肿瘤,上述研究对脑瘤治疗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类似的研究也见于Aguado的最新报道[25]:已知大麻可通过诱导转化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产生抗胶质瘤作用,Aguado以多形性胶质瘤活检组织分离得到的细胞和具有大麻受体的U87MG、U373MG细胞为对象研究大麻的抗肿瘤干细胞作用。结果发现,大麻在体内阻止干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在体外减少神经球形成。研究显示,大麻受体激活后可改变BTSC增殖分化的基因表达,通过加速分化抑制胶质瘤形成。

BTSC理论的提出有着重要意义,使临床脑肿瘤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同时,也为广为关注肿瘤发生问题提供依据。另外,BTSC与NSC属性上的相似,暗示着BTSC与NSC可能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对BTSC的研究也必将推动对NSC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Singh SK, Clarke ID, Terasaki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cancer stem cell in human brain tumors [J]. Cancer Res, 2003, 63(18):5821-5828.

[2] Reynolds BA, Weiss S. Generation of neurons and astrocytes from isolated cells of the adult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J]. Science, 1992, 255(5052):1707-l710.

[3] Bonnet D, Dick JE. Huma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s organized as a hierarchy that originates from a primitive hematopoietic cell[J]. Nature Med, 1997,3(7):730-737.

[4] Al-Hajj M, Wicha MS, Benito HA, et al. 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7):3983-3988.

[5] Galli R, Binda E, Orfanelli U,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umorigenic, stem-like neural precursors from human glioblastoma[J]. Cancer Res, 2004, 64(19):7011-7021.

[6] Yuan X, Curtin J, Xiong Y, et al. Isolation of cancer stem cells from adult glioblastoma multiforme[J]. Oncogene, 2004, 23(58):9392-9400.

[7] Recht L, Jang T, Savarese T, et al. Neural stem cells and neuro-oncology:quo vadis[J]. J Cell Biochem, 2003, 88(1):11-19.

[8] Holland EC,Celestino J, Dai C, et al. Combined activation of Ras and Akt in neural progenitors induces glioblastoma formation in mice[J]. Nat Genet, 2000, 25(1): 55-57.

[9] Rao G,Pedone CA, Coffin CM, et al. c-myc enhances sonic hedgehog-induced medulloblastoma formation from nestin expressing neural progenitors in mice[J]. Neoplasia, 2003, 5(3):198-204.

[10] Pomeroy SL, Tamayo P, Gaasenbeek M, et al. Predi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mbryonal tumor outcome based on gene expression[J]. Nature, 2002, 415(6870): 436-442.

[11] Olson LE, Dasen JS, Ju BG, et al. Paired-like repression/activation in pituitary development[J]. Recent Prog Horm Res, 2003, 58:249-261.

[12] Leung C, Lingbeek M, Shakhova O, et al. Bmil is essential for cerebellar development and is overexpressed in human medulloblastoma[J]. Nature, 2004, 428(6980):337-341.

[13] Groszer M, Erickson R, Scripture-Adams DD, et al. Negative regulation of stem cell/progenitor cell proliferation by the PTEN tumor suppressor gene in vivo[J]. Science, 2001, 294(5549):2186-2189.

[14] Bjerkvig R, Tysnes BB, Iboody KS, et al. The origin of the cancer stem cell: current controversies and new insights nature[J]. Cancer Rev, 2005, 5(11): 899-904.

[15] Nguyen HG, Ravid K. Tetraploidy/anerploidy and stem cells in cancer promotion: The role of chromosome passenger proteins[J]. J Cell Physiol, 2006, 208(1):12-22.

[16] Masutomi K, Hahn WC. Telomerase and tumorigenesis[J]. Cancer Lett, 2003, 194(2):163-172.

[17] Liu G, Yuan X, Zeng Z, et 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chemoresistance of CD133+ cancer stem cells in glioblastoma[J]. Mol Cancer, 2006, 5: 67.

[18] Chen MF, Lin CT, Chen WC, et al. The sensitivity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to ionizing radiation[J]. Int 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 2006, 66(1):244-253.

[19] Bao S, Wu Q, Mclendon RE, et al. Glioma stem cell promote radioresistance by preferential activation of the DNA damage response[J]. Nature, 2006, 444(7120):756-760.

[20] Piccirillo SG, Reynolds BA, Zanetti N, et al.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inhibit the tumorigenic potential of human brain bumor-initiating cells[J]. Nature, 2006, 444(7120):761-765.

[21] Lagna G, Nguyen PH, Ni W, et al. BMP-dependent activation of caspase-9 and caspase-8 mediates apoptosis in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J].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 2006, 291(5):1059-1067.

[22] He XC, Zhang J, Tong WG, et al. BMP signaling inhibits intestinal stem cell self-renewal through suppression of Wnt-beta-catenin signaling[J]. Nat Genet, 2004, 36(10):1117-1121.

[23] Chen D, Zhao M, Mundy GR.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J]. Growth Factors, 2004, 22(4):233-241.

脑肿瘤范文第2篇

恶性肿瘤包括胶质瘤、转移瘤等;良性肿瘤包括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等。

根据肿瘤的来源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神经上皮肿瘤,又称胶质瘤,约占40%,其次是脑膜瘤和垂体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正在悄悄增加,有的地区统计发病率已经超过了垂体瘤。

脑肿瘤三大症状:头痛、恶心、呕吐

头痛是十分常见的症状,感冒、高血压、休息不好、情绪激动及血管神经性因素等均可引起头痛。

在众多引起头痛的疾病中,最隐匿、最危险的莫过于脑肿瘤。

脑肿瘤患者大多数头痛在夜间和清晨发生,尤以晨起痛感最明显,常在熟睡中被痛醒。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逐渐缓解或消失,故称“清晨头痛”。

早期常为间歇性发作,呈搏动性疼痛和胀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当肿瘤继续增大时,头痛可转为局部剧烈性、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并伴有喷射性呕吐,在咳嗽、打喷嚏、排便时头痛症状加重。

调查发现,因头痛就诊的患者占五成,以中老年人居多。

脑肿瘤的其他伴随症状

脑肿瘤常常会引起精神异常。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25%~40%。临床上以情感淡漠、精神迟钝、记忆力下降多见,有时表现为傻笑、语言错乱、定向障碍、缺乏自制力。有的脑肿瘤早期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差而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

脑肿瘤患者也会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并伴有头昏、头痛,且常被误认为眼疲劳。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还可引起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骤降甚至失明。脑肿瘤还往往伴随视野缺损,患者为洞察物像的全貌,常常需要歪着头斜视。其他的临床表现还包括行走不稳、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失语、月经不调、肢体麻痹等。

早期发现脑肿瘤很重要

由于脑肿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预防也无从下手,因此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如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品及放射性物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另外,正确合理使用手机也很重要。

平时尽可能减少手机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可以选择耳机接听或使用固定电话。

脑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脑肿瘤; CT; MRI

[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0-0112-02

CT and MRI diagnosis in cerebellar tumorous

YE Guanfeng REN Weiduan

Department of CT/MRI,the Seventh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4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and MRI imaging features of cerebellar tumorous. Methods The CT and MRI findings of 31 cases cerebellar tumorous with pathologically proved were reviewed and concled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mong 31 cases,there were medulloblastomas in 9,hemangioblastomas in 8, astrocytomas in 6, metastasis in 4, ependymomas in 2, papilloma of choroid plexusin in 1,arachnoid cysts in 1. Conclusion CT and MRI has respective characters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o one another,can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of correct diagnoses obviously in cerebellar tumorous.

[Key words] Cerebellar tumorous;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小脑内不同部位好发的肿瘤不一样,相同部位在不同年龄好发的肿瘤类型也不一样,诊断主要靠影像学发现,CT和MRI是重要手段[1]。本文分析了31例小脑肿瘤的CT和MRI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10月~2012年4月间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2~70岁,平均34.2岁。

1.2 检查方法

21例全部行CT和MRI检查,6例仅行CT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CT检查使用岛津4800TE型机,层厚层距5 mm,增强时使用造影剂碘海醇,静脉注射剂量儿童3 mL/kg,成人总量70 mL。MR检查使用日立AIRIS 0.35T磁共振机,使用SE及FSE序列,同时配合STIR及FLAIR,行横、矢、冠状面扫描,T1WI(TR/TE=550/25ms)、T2WI(TR/TE=3500/117 ms),层厚层距5 mm;GE Signal 1.5T磁共振机,同样采用SE及FSE序列,同时配合STIR及FLAIR,行横、矢、冠状面扫描,T1WI(TR/TE=400/15 ms)、T2WI(TR/TE=4000/90 ms),层厚距3 mm;矩阵256×192,增强使用Gd-DTPA,静脉注射,剂量(0.2~0.4) mL/kg。

2 结果

髓母细胞瘤9例,其中5例CT表现为境界清楚、边界不规整呈分叶状生长的等或稍高密度灶(封三图5),MR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2例MR呈等T1稍长T2信号,边界均较清楚。增强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1例,3例见少许囊变(封三图6),1例见斑点状钙化。肿块最小径线2.2 cm×2.5 cm,最大约4.0 cm×5.5 cm,均见脑干受压,小脑幕上抬(封三图7),继发性脑积水,四脑室梗阻狭窄呈细线状。

血管母细胞瘤8例,分为囊实性7例,占87.5%,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囊壁薄,小结节在CT上5例呈稍低密度影,2例呈等密度影,增强小结节均明显强化,囊壁6例未见强化,仅1例囊壁可见轻度强化。囊实性在MR上则呈长T1长T2信号,伴等T1稍长T2信号的附壁结节,增强囊壁不强化,结节影明显强化。实质性1例,占12.5%,CT呈密度欠均匀的高密度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生长,边界欠清,增强明显强化;其MR呈等T1混杂长T2信号,肿块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影。

星形细胞瘤6例中4例呈囊实性结构,占66.7%,2例呈实性结构,占33.3%,肿块周围轻至中度水肿,增强后4例囊实性肿块的实性结节均见强化,其中3例囊壁强化,1例囊壁未见强化,曾被误认为是血管母细胞瘤。MR可见囊实性肿块实性结节呈等T1稍长T2信号影,囊大小不一;实性结构肿块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均可见强化。

转移瘤4例中2例大小脑多发转移,2例仅见小脑转移,其原发瘤中2例为肺癌,1例为鼻咽癌,1例为甲状腺癌。位于小脑区的转移瘤1例呈薄壁囊性,1例呈厚壁囊性,2例呈实性,肿块周围均可见大面积水肿,增强后2例囊性者环形强化,2例实性者均匀强化。转移瘤中3例先行CT检查,后再行MR检查,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者2例、等T1等T2信号2例,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增强后环形或均匀强化。

室管膜瘤2例仅行MR检查,位于四脑室的肿物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内见斑点状更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混杂信号。脉络丛状瘤1例,位于四脑室,CT表现为菜花状,大小约0.9 cm×1.2 cm,四脑室扩大,肿块内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明显强化。蛛网膜囊肿确诊1例,囊肿CT表现典型,边界清楚,内部密度均匀,增强无强化。

3 讨论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CT上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生长,部分可有小囊性变、钙化。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等密度肿块边界欠清,周围水肿明显,增强均有强化,大多数强化均匀。MR表现为等或稍长T1信号、等或稍长T2信号,边界较清。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血管源性肿瘤,分囊肿结节型和实质型,前者最多见,表现具有特征性,通常为较大的囊肿及附壁一小结节,小结节多数小于2 cm,CT平扫多为低密度,MR多显示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时结节明显强化,囊肿壁不强化,极少数囊肿壁轻度强化。实质型本组占12.5%,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等混合密度,MR显示为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肿瘤内多数可见流空血管信号影,增强肿瘤显著强化。肿块内或病灶周围可见粗大的蛇形血管引入是其特征性表现[2]。星形细胞瘤发生于幕下者最常见于儿童。CT图像上囊实型星形细胞瘤一般呈边界模糊的等及稍低密度影,钙化少见,水肿明显,增强呈花环样强化,可见较大附壁结节,囊性部分等或小于实性部分,实性结构通常强化,囊性部分其壁一般环形强化;实质型星形细胞瘤呈等或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强化较均一。两种类型MR图像上肿瘤实性部分T1均呈低或等信号,T2均呈稍高或等信号,囊腔信号依蛋白含量而定,增强特点与CT相似。脑转移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小脑肿瘤。位于小脑的脑转移瘤CT表现多样,或境界清楚的圆形病灶,或境界不清的等密度灶,或囊肿样改变。MR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多数可以囊变,囊变区域从小点状至整体囊变不等,增强时均有强化,囊性肿块呈环形强化,强化环厚薄不均。室管膜瘤最好发部位为四脑室[3],CT平扫表现为菜花状或类圆形的高密度影[8],MR平扫T1WI呈混杂的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其强化可能与血脑屏障破坏及肿瘤血供有关[4]。脉络丛状瘤及蛛网膜囊肿各占1例,CT表现为等或高密度,呈菜花状,易钙化。蛛网膜囊肿诊断较易,主要是需要观察其壁的特点及颅骨受压情况。

综上,CT和MR结合显示小脑占位病变明显具有优势;肿瘤钙化时CT较MR具有价值;显示肿瘤与脑干的关系时MR优于CT,当病变累及脑干或病灶较大,周围结构显示不清时,应行MR检查。CT和MR的各自优势相结合,对诊断小脑肿瘤具有极高价值。

[参考文献]

[1] 符有文,刁胜林. 小脑半球肿瘤的CT诊断[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9(5):214-216.

[2] 张永革,张宏远. 63例小脑肿瘤的MRI分析[J]. 实用肿瘤学杂志,2003,17(3):228-231

[3] 李龙. 小脑肿瘤的影像诊断[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1,24(6):328-331.

脑肿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肿瘤卒中;出血性脑梗死;误诊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 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7)04_0273_02

脑肿瘤卒中是颅内肿瘤导致的自发性颅内出血,具有颅内病灶、典型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 ,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脑肿瘤卒中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与出血性脑梗死相似,容易被误 诊而影响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肿瘤卒中患 者中,9例被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例脑肿瘤卒中,其中颅内多发性肿瘤4例,单发性肿瘤5例;年龄为46~8 3岁,平均年龄63.25岁;就诊时间为发病1d~5d。

1.2 临床表现:发病当时有头痛6例,偏侧肢体麻木无力5例,恶心呕吐5例,意识障碍至 昏迷3例,失语3例,追问病史既往有肺癌术后1例,发病前有头痛史2月~3年6例,有癫痫发 病史1~3年2例,有肢体麻木无力2月~4年4例。

1.3 影像学表现及辅助检查:9例病例均在入院前行头颅CT检查:见均匀的高密度血肿, 血肿周围有低密度区(其中颞叶3例,额叶2例,额颞叶1例,颞顶叶2例,枕叶1例)。入院后 查头颅MRI表现为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3例,T1WI、T2WI均为高信号2例,T1WI、T2W I均为混杂信号4例;其中颅内单发病灶5例,多发病灶4例。经过检查后考虑原发脑肿瘤3例( 手术记实为脑膜瘤1例,胶质瘤2例),发现原发肿瘤4例(其中活检证实为肺癌2例,前列腺癌 1例;CT证实为肝癌1例),另2例放弃继续治疗,诊断未明确。

1.4 治疗经过:入院后经过降颅内压、改善脑代谢、支持治疗等,症状有好转4例,逐渐 加重5例。其中5例转外科手术治疗,4例放弃继续治疗。

2 讨论

脑肿瘤卒中是临床上并不少见的颅内出血的病因,脑肿瘤出血约占同期所有的颅内出血的1 ~11%,而严重的颅内出血源于肿瘤的至少占10%[1]。易出血的颅内肿瘤有转移瘤 、恶性胶质瘤、脑膜瘤、黑色素瘤、垂体腺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神经鞘瘤等。其诊断依据 为:(1)有颅内原发肿瘤或者全身肿瘤脑转移的征象;(2)有卒中发作的临床表现;(3)CT或M RI显示颅内肿瘤或转移瘤伴脑出血的影像学改变。根据以上的诊断标准,脑肿瘤卒中诊断并 不困难,但脑肿瘤卒中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往往不典型,故临床上容易误诊。

本文中病例误诊原因主要由于: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吸烟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急诊查头颅CT出血灶周围较广泛的大片低密度区,而脑肿瘤瘤 体被颅内出血的高密度区所掩盖或者密度相似(图1)。因此从其临床症状及CT影像学改变分析容易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

以上误诊病例,通过回顾病例来分析:1.应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发病以前有无相关病史 ;2.仔细查体,注意全身情况,以及早发现有无其他部位肿瘤转移的可能;3.部分病人发 病以前即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癫痫发作或精神行为异常等;4.如病灶非脑卒中常见部位 ,应尽早查头颅MRI及增强,5.患者经治疗后症状进一步加重,病情恶化,尽早查头颅MRI 及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类似的误诊的发生。

从影像学角度分析:脑肿瘤卒中的CT特点是出血征象和肿瘤征象并存[2]。CT检查 显示脑瘤急性出血相当敏感,需时短,可为脑肿瘤卒中提供快速定位诊断。如果表现为有液 平的高密度病灶则诊断较易[3]。但对于瘤体较小且被血肿掩盖或瘤体与血肿等密 度,CT诊断较困难。出血灶周围有较广泛的大片脑水肿低密度区,且灶周水肿与血肿期龄不 符,但脑水肿低密度区容易被误诊为脑梗死灶。此时灶周水肿并非血肿引起,而是肿瘤性水 肿。因此在脑肿瘤卒中CT上容易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脑肿瘤卒中在MRI上表现为T1WI为 等 信号,T2WI为高信号,或T1WI、T2WI均为高信号,血肿周围存在部分或全部缺失、厚 度不均 匀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圈,含铁血黄素沉积圈即短T2环在脑肿瘤卒中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 [4](图2)。MRI对于脑肿瘤定位和显示脑肿瘤出血优于CT,故诊断率优于CT[5] 。因此对诊断不能明确的患者,应及早查头颅MRI。

参考文献

[1]Goetting MG, Swanson SE. Massive hemorrhage into intracranial neuri nomas[J].J Surg Neurol, 1987,67(6):852-857.

[2]张明波.脑瘤卒中的早期CT诊断探讨[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4,(6):581.

[3]吴恩惠.颅内肿瘤出血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3,17,385.

[4]刘洪武,陈艳.脑肿瘤卒中的发病机制与MRI表现[J].中国CT与MRI杂志,2005,(3) :19-21.

脑肿瘤范文第5篇

作者:甄海宁 章翔 张志文 黄文晋 张萍 梁景文 刘先珍

【关键词】 SV40

关键词: SV40;大T抗原(Tag);脑肿瘤;p53;pRb

摘 要:目的 探讨SV40早期区域基因编码产物大T抗原(Tag)的表达及与抑癌蛋白p53,pRb的相互作用在人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共沉淀结合银染色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65例人脑肿瘤及8例正常人脑组织中Tag的表达,并对18例和15例Tag阳性瘤组织分别检测Tag-p53和Tag-pRb复合物的形成. 结果 SV40Tag在人脑肿瘤中广泛表达,阳性率为66%(43/65),而8例正常人脑组织均无Tag表达,二者差异显著(P

Keywords:simian virus40(SV40);large tumor antigen(Tag);brain neoplasms;p53;pRb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SV40early re-gion gene coding product,the large tumor antigen(Tag),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umor suppressors p53and pRb in human brain tumorigenesis.METHODS Tag was investi-gated by immunoprecipitation followed by silver 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 in65cases of human brain tumors and8cases of normal brain tissues.Tag-p53and Tag-pRb complexes were screened by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Western blot in18and15Tag positive tumor tissues respectively.RESULTS SV40Tag was expressed generally in human brain tumors with a positive rate66%(43/65),while in8normal brain tissues Tag was negative in all case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P

0 引言

近年有关猴病毒40(simian virus40,SV40)与人脑肿瘤及其他某些类型肿瘤发生的病因学关系,已成为肿瘤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对于SV40是否存在于人脑肿瘤组织中,以及是否表达癌蛋白大T抗原(Tag)仍无统一认识.已知人体细胞是SV40的半允许细胞,即使SV40确实存在于人脑肿瘤组织中,是否具有致瘤性,以及机制如何,对此国内外均未见报道[1,2] .我们采用免疫共沉淀结合银染色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了SV40早期区域基因编码产物Tag在人脑肿瘤中的表达,并发现Tag可与抑癌蛋白p53及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进一步讨论了SV40与人脑肿瘤发生的病因学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人脑肿瘤65例及正常人脑组织8例新鲜标本均由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标本库提供.脑肿瘤按1990年WHO标准分类,包括胶质瘤45例,脑膜瘤和垂体腺瘤各10例.以表达SV40Tag的HFSV40细胞株作为阳性对照.

1.2 方法

1.2.1 免疫共沉淀[3] 组织标本或培养细胞经裂解处理后,分别用SV40Tag单抗、p53单抗或pRb多抗及A蛋白-sepharose珠沉淀目的蛋白.阴性对照用无关肝癌小鼠腹水代替上述抗体.

1.2.2 银染色[3] 蛋白样品经100g L-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凝胶用新配制的1g L-1 硝酸银溶液染色.

1.2.3 Western印迹 [3] 蛋白样品经100g L -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电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分别用Tag单抗(1 5000)或pRb多抗(1 1000)或同时加入Tag单抗(1 5000)及p53单抗(1 1000)作为第一抗体,用硫酸镍铵加强法DAB显色.

统计学分析:应用美国SPSS7.5统计软件包,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SV40Tag在人脑肿瘤中普遍表达 银染色及Western印迹结果一致,其中胶质瘤阳性率为60%(27/45),脑膜瘤70%(7/10),垂体腺瘤90%(9/10),而8例正常人脑组织均无Tag表达;脑肿瘤SV40Tag总阳性率66%(43/65),与正常脑组织比较差异显著(P

图1 - 图2 略

2.2 18例Tag阳性瘤组织 包括胶质瘤12例,垂体腺瘤及脑膜瘤各3例,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印迹均显示Tag及p53蛋白带共同存在,表明Tag与p53可形成特异性复合物(Fig3).

图3 略

2.3 15例Tag阳性瘤组织 包括胶质瘤11例,垂体腺瘤及脑膜瘤各2例,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印迹亦均显示Tag及pRb蛋白带共同存在,表明Tag亦可与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Fig4).

3 讨论

SV40是一种DNA肿瘤病毒,在体外可使人及动物多种组织类型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在啮齿类动物及转基因小鼠体内可诱发多种肿瘤形成[4] ,但与人肿瘤发生的病因学关系始终未能明确[1,2] .近年国外学者采用PCR结合Southern印迹杂交发现,在人脑肿瘤组织中存在SV40基因组结构,RT-PCR及免疫组化证实Tag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有表达[5-8] ,提示SV40与人脑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由于以往未见有在人肿瘤组织中单纯用Western印迹检测到Tag的成功报道,推测这可能与SV40Tag表达水平较低有关.故本研究结合使用了免疫共沉淀法,意在首先对可能存在的Tag进行“浓缩”,继而用比West-ern印迹灵敏10倍的银染法进行蛋白显色.结果发现在Mr (9~10)×104 之间存在一条显见的蛋白带,提示Tag(Mr 9.4×104 )的存在.进一步用Western印

迹检测,证实Western印迹与银染色结果一致,SV40 Tag在人脑肿瘤中普遍表达,而正常脑组织中无一表达,二者表达阳性率差异显著.SV40Tag在人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不仅间接证明了SV40基因组的存在,而且其早期区域基因具有转录和翻译的功能,提示SV40与人脑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图4 略

体外实验证实SV40Tag具有多种促细胞恶性转化活性,包括与抑癌蛋白p53,pRb,p107,p130和p400等形成特异性复合物,使其抑癌活性丧失;整合至细胞基因组破坏其正常结构及稳定性;反式激活细胞基因异常表达;具有ATP酶和解旋酶活性,刺激细胞DNA复制等[4] .SV40Tag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发现SV40Tag在人脑肿瘤组织中,仍具有类似于其在体外的与p53,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的生物学活性,这可能是人脑肿瘤中p53,pRb基因除突变、缺失、甲基化及重排失活外另一种在蛋白水平上的失活方式,而在SV40致人脑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9] .SV40Tag在人脑肿瘤中是否还表现其他致癌活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Carbone M,Rizzo P,Pass HI.Simian virus40,poliovaccines and human tumors: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J].Onco-gene,1997;15(16):1877-1888.

[2]Zhen HN,Bu XY,Zhang X.Study on SV40and brain tumor [J].Guowai Yixue.Shenjingbingxue&ShenjingwaikexueFence(Foreign Medical Sciences.Section on Neurology&Neuro-

surgery),1998;25(5):234-237.

[3]Jin DY,Li MF.Fenzi Kelong Shiyan Zhinan(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M].2nd ed.Beijing:Kexue Chubanshe(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1996;867-897.

[4]Butel JS,Lednicky JA.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simian virus40:Implications for human infections and disease [J].J Natl Cancer Inst,1999;91(2):119-134.

[5]Bergsagel DJ,Finegold MJ,Butel JS,Kupsky WJ,Carcea RL.DNA sequences similar to those of simian virus40in ependymo-mas and choroid plexus tumors of childhood [J].New Engl J Med,1992;326(15):988-993.

[6]Lednicky JA,Carcea RL,Bergsagel DJ,Butel JS.Natural simi-an virus40strains are present in human choroid plexus and ependymoma tumors [J].Virology,1995;212(2):710-717.

[7]Woloschak M,Yu A,Kalmon D.Detection of polyomaviral DNA sequences in normal and adenomatous human pituitary tis-sues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Cancer,1995;76(3):490-496.

脑肿瘤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脑肿瘤白质纤维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2.007【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08-01

弥散张量成像是临床可以对水分子弥散测量和成像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水分子的围观运动,从细胞水平研究脑部疾病。而成人脑肿瘤所占比例较高,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左右[1],其包括良性与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对化疗和放疗均有较高的耐受性,复发率较高。因此临床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案对患者十分重要。本文研究分析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肿瘤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两组,其中良性肿瘤患者51例,恶性肿瘤患者26例。良性肿瘤患者51例中,男性34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为(48.02±7.85)岁;其中包括良性脑膜瘤28例,星状细胞瘤I级23例。恶性肿瘤患者26例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28~74岁之间,平均为(50.51±6.02)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进行了常规的MRI检查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开颅手术治疗确定肿瘤的性质。

1.2方法。患者使用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方法: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序列进行横断面成像,扫描层面需平行前后连线。b值为1000s/m2,使用15个方向弥散敏感梯度。其中TR/TE为3401ms/81ms,视野为230*230mm,矩阵为128*128,以256*256为重建矩阵。扫描层数为28层,层距为0mm,层厚为3.5mm,做一次激励。

扫描结束后将各个数据传入到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角阈值为27.0,其他异性阈值为0.15,能够显示出最小纤维束长度为10.0。

1.3观察指标。将脑肿瘤对瘤周白质纤维束的影响进行分类,包括正常、推移、水肿、浸润和破坏。观察比较良性与恶性肿瘤白质纤维束的差异。

1.4数据处理。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

2结果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患者均伴有瘤周白质纤维束移位;良性肿瘤的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多伴有水肿、浸润;恶性肿瘤白质纤维束多破坏,两组各情况比较,P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患者均无白纸纤维束正常情况,且均出现了移位。通过统计学软件计算得知,良性肿瘤组患者发生水肿比例更高,与恶性组比较,X2=5.02,P

3讨论

颅脑肿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肿瘤,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MRI和CT等均能够进行较好的诊断和鉴别。但是从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很多不典型病例,使用MRI和CT的诊断价值并不高,会对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肿瘤良性与恶性的定性诊断方面,更需要医生引起重视,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更好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而使用常规的MRI、PET和MEG等,尽管均被用于对肿瘤组织和周围皮质功能区进行研究,但是不能提供关于白质纤维束的信息[2]。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其能够在活体上显示出白质纤维束的图像,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颅内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在三维空间内观察到组织的微观环境中水分子的弥散特征,根据弥散情况分为各项同性弥散和异型弥散。而在脑脊液中一般弥散为各向同性,在白质纤维束中为各向异性,其在平行于纤维束的方向弥散程度一般大于垂直方向。这主要是与白质纤维束的直径、密度和神经胶质细胞密度、磷脂化程度等有关[3,4],并与神经纤维方向及结构有关。

因此,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对水分子的不同方向弥散情况进行反应,进而判断出白质纤维束的细微结构及解剖结构,有效地显示出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判断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进而对肿瘤良性与恶性进行判断。

从本次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良性组患者多发生白质纤维束的移位、水肿和浸润,患者的纤维束多较为完整,一般仅有位置和走向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纤维束的血管源性水肿。此外,21例患者有浸润现象,是指出席那了纤维束的走行结构异常,并伴有轻度的破坏。而恶性肿瘤患者一般对对纤维束产生完全的破坏,在瘤区一般无纤维束。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出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是由于恶性肿瘤,例如胶质瘤等,会出现大量的血管生成,导致白质纤维束被破坏和消融,进而会影响纤维束的连续性与完整性[5]。

通过手术前对脑肿瘤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患者白质纤维束的变化,为手术提供导航作用,并有效地避开移位的白质束。这样手术中能够更明确患者的手术切除范围,为医生提供直观依据,保护已经变形和移位的白质束,进而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手术后生活质量,并将受损白质束切除,避免手术后复发。

综上所述,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对脑肿瘤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其能够清晰直观地观察脑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判断脑肿瘤的良性与恶性。参考文献

[1]刘圣源,高宗辉.磁共振技术在神经上皮肿瘤分级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9):642-644

[2]刘泳坚,黄飚,杨万群等.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脑肿瘤对皮质脊髓束的损伤[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7):1049-1052

[3]林超群,曹作为.BOLD-fMRI联合DTI在侵及运动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9):21-24

脑肿瘤范文第7篇

通常情况下,MRS的定位技术可分为单体素MRS、多体素MRS和化学位移成像定位方法(chemical-shift imaging,CSI)或磁共振波谱成像术(MRSI)。1H MRS通常用的定位方法包括:深部分辨表面线圈法(depth-resolved surface coil spectroscopy,DRESS)、点分辨表面线圈法(pointed- resolved surface coil spectroscopy,PRESS)、空间分辨法(spatially resolved spectroscopy,SPARS)、激励回波法(the stimulated-echo acquisition method,STEAM)、在体成像选择波谱分析法(image selected in vivo spectroscopy,ISIS)、快速旋转梯度波谱(fast-rotating spectroscopy,FROGS)、点分辨旋转梯度表面线圈波谱(point-resolved rotating-gradient surface-coil spectroscopy,PROGRESS)和提高选择体激励法(volume-selective excitation,VSE)。其中,ISIS是采用选择性脉冲及梯度磁场的MRS定位方法,它测量出的波谱可直接在常规MR图像上定位(位置、形状、大小都可变),且可定义一维、二维及三维敏感体。STEAM缩短了回波时间,提高了代谢物的分析,然而它对于运动更加敏感;而PRESS技术对运动不太敏感。为了更充分地观察到其他代谢物的波谱峰,需要抑制水的信号,最常应用的抑制水信号的方法是化学位移选择性激励法(chemical shift selective excitation,CHESS)。VSE、SPARS、FROGS、PROGRESS等技术有的仅处于实验室阶段,有的已用于临床,但大多未广泛应用。

1 代谢物的测定及意义

1.1 NAA 人脑中含有大量的N-乙酰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为NAA。NAA的存在主要基于N-乙酰甲基团,其化学位移在2.02ppm。NAA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内,被公认是神经元的内标志物(endogenous marker),其含量多少可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况及脑神经元细胞的完整性,许多对脑有损害的疾病均引起其浓度的下降。Canavan病是唯一NAA浓度增高的疾病[1]。在正常脑波谱中,NAA是最大的峰。现在已经证实,肿瘤内NAA浓度降低是由于神经元的缺失或正常神经元功能下降所致,常提示肿瘤侵犯神经元导致神经元减少或功能受损。对于起源于脑外的肿瘤,因肿瘤不含神经元结构,因此肿瘤内不会检测到NAA浓度。

1.2 Cho Cho主要存在于脑胶质中,是细胞膜磷脂生物合成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磷酸甘油胆碱、磷酸胆碱和磷脂酰胆碱,反映了脑内总的胆碱量(TCho)。Cho的化学位移在3?22ppm。胆碱是细胞膜磷脂代谢的中间产物,是髓鞘形成、细胞代谢和胶质增生的指标,反映了细胞膜的转运。它还可预测乙酰胆碱和磷脂酰胆碱,后者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而前者是有关记忆、识别和情绪行为的关键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脑白质的Cho含量比脑灰质高,在病理状态下,神经细胞膜、髓鞘和神经脂类崩解以及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膜修复等因素导致Cho浓度升高[2,3]。Cho浓度升高反映肿瘤细胞膜的转换增强[4]。但研究发现,Cho浓度升高与肿瘤细胞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呈负相关;换言之,Cho浓度升高提示肿瘤细胞密度增加[5]。那么Cho浓度升高是不是意味着肿瘤的增殖活跃呢?有研究发现,Cho浓度升高肿瘤细胞确实增殖活跃[6];但也有实验显示,Cho浓度和肿瘤细胞增殖无关[5]。因此,肿瘤内的Cho浓度升高的原因目前仍是一个推测,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确切地了解脑肿瘤Cho浓度升高的临床意义。

1.3 Cr Cr反映的是能量代谢,化学位移在3.03ppm,包括肌酸、磷酸肌酸及较低水平的γ-氨基丁酸、赖氨酸、谷胱甘肽。在3.94ppm位置上可以看到Cr的附加波峰。Cr的作用可能是在脑细胞中通过贮存高能磷酸键—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充当缓冲剂来维持能量依赖系统,Cr/PCr是一个能量代谢提示物[7],Cr在能量代谢减退情况下增加,而在能量代谢增加时降低。在正常脑1H MRS中,Cr紧连Cho右侧,是第三高的波峰,Cr波峰值总是非常稳定,常用来作对照值。

1.4 Lac 乳酸峰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波形,它包含两个明显的共振峰,称为双尖波;Lac双峰的位置是1.32ppm,第2个Lac峰发生在4.1ppm,因为后一个峰非常靠近水,所以常被抑制下去。正常情况下细胞能量代谢以有氧氧化为主,脑内Lac水平很低,Lac在正常人脑波谱中往往测不到,而在病理状态下,它常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而积聚。在脑缺氧、癫痫、肿瘤等情况下会出现Lac峰;Lac峰的出现常提示正常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不能有效进行,Lac通过改变局部神经元的兴奋性来行使神经调节者的职能。可以肯定1.32ppm的关于Lac的波峰可通过改变回波时间(TE)来得到。恶性胶质瘤的有氧代谢能力虽减低,但是乏氧代谢不是恶性肿瘤的特有表现,良性肿瘤的MRS中也会出现Lac波或Lac峰增高。良性肿瘤内出现Lac信号,说明良性肿瘤的代谢活动增强,特别是以无氧酵解为主要途径提供能量时,葡萄糖的吸收增多。良性肿瘤的Lac浓度增高并不一定就是肿瘤坏死所致,可能和肿瘤的线粒体减少、功能异常、肿瘤携氧能力和携氧比例下降有关。

1.5 Lip 正常脑组织中的Lip结合于细胞膜和髓鞘上,MRS检测不到。当这些结构遭到破坏时,Lip转运加快,产生更多的游离Lip,而在波谱的0.9ppm、1.3ppm出现波峰。在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膜瘤中Lip的增加反映了组织坏死的进展状况。肿瘤内的Lip信号,以往认为来自于Lip膜,而最新研究解释为肿瘤细胞内的Lip小体[8]。这个观点有助于了解和评估成活细胞和调亡细胞内的Lip生化过程。一般认为,Lip是肿瘤细胞分解、坏死所致。肿瘤内出现Lip信号提示为恶性肿瘤。虽然在长TE(TE=135ms)MRS中,良性肿瘤如脑膜瘤、听神经鞘瘤、垂体瘤、纤维细胞型胶质瘤、低分化级星形细胞瘤以及少数胶质瘤中没有测到Lip信号[9],其实并不是肿瘤中不存在Lip,只是在1?3ppm处肿瘤的Lip信号和Lac峰重叠,利用反转Lac信号技术,就可以发现肿瘤内的Lip成分[10],用短TE的MRS能较容易获得Lip信号,还能定量分析与Cho的比率。现已知道良性肿瘤中的Lip类型和恶性胶质瘤不同,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短TE MRS序列中在1.3ppm处可测得明显的Lip信号,而用同样的序列就不能发现纤维型星形细胞瘤的中性Lip信号[11],这就提示结合长TE和短TE的MRS评估Lip/大分子的代谢比率,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胶质瘤。

1.6 Inosine Inosine是激素敏感性神经受体的代谢产物,是一种星形细胞标志物和渗质,调节渗透压,营养细胞,抗老化作用[12]。肌醇峰的位置在3.56ppm。肌醇是短T2物质,需要在STEAM序列才能检测出。在新生儿时,肌醇的水平较高,后迅速下降。肌醇升高见于阿尔茨海默病、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可复性低氧、高渗状态等;肌醇降低见于慢性肝性脑病、乏氧脑病、休克、弓形虫病、淋巴瘤和某些低级别的恶性肿瘤。此外,三磷酸化派生出的肌醇,肌醇-1,4,5-三磷酸,被确信是细胞内钙调激素的第二神经递质[13]。肌醇峰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组织中出现具有临床意义,例如头颈部癌。

1.7 Glu和Gln Glu和Gln的共振峰相邻很近,它们的总峰常在2.1~2.4ppm。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线粒体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参与脑内氨的解毒,γ-氨基丁酸是Glu的重要代谢产物。Gln参与解毒和常规的神经递质活动;同时,它是星形细胞标志物之一[14]。Glu和Gln在脑组织内含量低,MRS信号弱,需在高场强(≥1.5T)、短TE(10~20ms)下才能获得好的谱线。

1.8 Ala Ala是一种不太重要的氨基酸,它的功能还不十分确定,它的波峰在1.3~1.44ppm之间,因此可被Lac峰的出现所掩盖,可能测不到。Ala峰与Lac峰相似,当TE从136~272ms变化时也会发生翻转。

正常人脑中代谢物浓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3岁前这种变化最明显,可持续至16岁。其中最明显的改变为NAA/Cr比值的提高和Cho/Cr比值的下降,这可作为脑成熟的标志。这些变化可能反映出新生儿脑成熟的程度和轴索、树突及突触在数量上的增加,目前还不清楚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任何有意义的变化是否都会在MR波谱上反映出来。此外,正常人脑中不同区域其化合物浓度也不同。

如何对人脑内代谢物进行绝对定量分析一直以来是个难题。有学者通过应用外置标准溶液或内置标准溶液的方法来定量地测量代谢物浓度,虽所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5],但是由于受许多MR设备和生物体本身有关因素的影响,准确绝对定量分析是很困难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许多研究者仍习惯于采用半定量和(或)相对定量的方法。半定量是通过测算某代谢物波峰下面积来比拟代谢物浓度,而相对定量是利用某代谢物波峰下面积与某内参照物(多用Cr)波峰下面积进行测量。

2 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2.1 胶质瘤[11,13,16] 胶质瘤分级研究发现:(1)肿瘤组织和对侧正常组织及低级和Ⅳ级肿瘤组织间的NAA/Cr和Cho/Cr比值差异存在显著性。(2)低级与Ⅳ级的Lac/Cr比值差异也存在显著性。(3)Cr一般较稳定,可随肿瘤恶性度的增高而轻度下降,NAA呈显著下降,Cho则显著增高。(4)在肿瘤坏死组织内,NAA、Cho和Cr浓度达到最低点,STEAM序列Lip峰常见。(5)胶质瘤可在NAA/Cho、Cho/Cr、NAA/Cr和Lac/ Cr基础上分级,其中NAA/Cho和Cho/Cr比值反映肿瘤级别较稳定。另外,Lip信号可有助于辨别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Negendank等[17]报道在41%的高级别胶质瘤中可见Lip峰,而低级别胶质瘤中出现的比率仅为16%,且Lip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星形细胞瘤典型的1H MRS特点包括NAA峰的显著下降,Cr峰的中等下降和Cho的升高。Lac峰出现于各级别组胶质瘤中,且峰值差异无显著性。因此,Lac峰的存在不能反映肿瘤的良、恶性,但其浓度的增加可反映肿瘤的缺氧程度。NAA的减少可能提示正常神经元由于被破坏和(或)被恶性肿瘤细胞所代替而减少。在星形细胞瘤,NAA减少到正常组织的40%~70%,低Cr浓度常与坏死或水肿有关,而Cho的升高可反映细胞膜合成和细胞增殖。1H MRS可以指导星形细胞瘤的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于MR成像出现异常之前发现肿瘤的复发。Tarnawski等[18]研究51例Ⅲ~Ⅳ级胶质瘤的预后与MRS的关系,发现Lac/NAA值>2时,1年生存率为20%,而Lac/NAA值<2时,1年生存率为85%,二者的显著差异提示MRS可评价胶质瘤的预后。

2.2 脑膜瘤 Castillo等[1]发现,脑膜瘤典型的MRS表现为Cho显著升高(可达正常的300倍),NAA和Cr显著下降或消失,Cho/Cr显著升高,而NAA/Cho和NAA/Cr比值为零。这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增加致细胞膜代谢异常增加、细胞能量耗竭和缺氧有关。脑膜瘤生长于中枢神经系统轴以外,理论上无神经元,故无NAA峰,但有时会出现较低的NAA峰,部分原因可能与感兴趣体素中包括邻近脑组织所致的部分容积效应有关;亦可能由于肿瘤侵犯了正常的脑组织。某些脑膜瘤患者可见到Ala峰、Lac峰增高。在1?47ppm出现增强的信号峰为Ala峰,被认为是脑膜瘤的特征峰,可区别于神经鞘瘤,后者显示Cho升高和变化的Lip和(或)Lac。此外,脑膜瘤细胞的Ala/Cr比值较星形细胞瘤、少突神经胶质瘤高3~4倍[7]。

2.3 转移瘤 颅脑转移瘤的MRS表现为Cho显著升高,Cr下降或消失,Cho/Cr比值升高,无NAA峰,可出现Lac峰和Lip峰,这与肿瘤细胞增殖旺盛和有丝分裂增加,导致细胞膜代谢异常增高、能量耗竭、无氧糖酵解增加有关[2,19]。Sijens等[2]通过与MRI对比研究发现,尽管MRS不能识别脑转移瘤的来源,却能区分常规影像不能鉴别的孤立转移灶,并可对转移瘤分期:早期转移瘤仅含有Cho峰,中期转移瘤含有Lip峰和稍高Cho峰,晚期转移瘤含有Lac峰和低Cho峰。进一步对比研究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在胶质瘤中均显示Cr峰,而排除正常脑组织的干扰后,转移瘤均无明确的Cr峰显示。在转移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均显示有Lip峰,而间变性胶质瘤中很少显示Lip峰。提示可通过Cr峰和Lip峰来区别转移瘤和不同级别的胶质瘤。Kimura等[19]比较了在MRI中出现环形强化的各种病变,发现Cho/Cr比值可以用于鉴别,Cho/Cr>2.48时诊断转移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正确率分别为88.9%和60.0%,Cho/Cr<2.48时诊断放射性坏死和脑梗死的正确率分别为71.4%和100%。而对于转移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进一步鉴别,73.7%的转移瘤存在Lip峰,NAA峰缺失,而在胶质母细胞瘤中仅10.0%表现如此。

2.4 囊性肿物 Chang等[20]发现,所有的囊性肿物与感染性囊肿(脓肿或脑囊虫)和一些非肿瘤样囊肿都存在Lac峰,囊性肿瘤中无Cho峰。在脑脓肿中,发现波谱显示乙酸盐、丁二酸盐和一些氨基酸,主要是颉氨酸、亮氨酸和Ala[7],包括Lac峰和Lip峰均有所增高。这些可区别于脑肿瘤的囊变和坏死,反映糖酵解和发酵机制的活跃,氨基酸是脓液内中性粒细胞释放的酶蛋白分解的产物,可作为脑脓肿的标志物。在活体1H MRS研究中表皮样囊肿显示全面的信号减低,伴有1.3ppm Lac峰和1.8ppm小波峰出现,不强化的非肿瘤样囊肿(如蛛网膜囊肿)无此现象。因此,1H MRS可鉴别囊肿、感染性囊肿(脓肿或脑囊虫)与囊性脑肿瘤。

2.5 其他 结核瘤显示大的Lip峰,而无其他代谢物峰,这主要是由于其干酪样物质,此特点可与转移瘤、高级别胶质瘤相鉴别,后者Lip峰与其他波峰并存。颅咽管瘤显示只有Lac峰[7]。在室管膜瘤和亚室管膜瘤中发现大量的肌醇Inosine,两者可被不同的Cho/Cr和不同的Ala值而显著地区别。小儿脑肿瘤具有较高的TCho值或Cho/NAA,在小儿恶性脑肿瘤TCho/NAA尤其高[21]。TCho值在肿瘤的边缘地带较中心高,在实体肿瘤较囊性肿瘤高。肿瘤周围的水肿显示NAA、TCr、TCho均普遍降低。在神经外胚层肿瘤TCr、甘氨酸较胶质瘤高。成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中牛磺酸含量较高。

3 MRS在脑肿瘤治疗决策和评价疗效中的价值

MRS可以了解脑肿瘤代谢特性,反映肿瘤生长潜能,从而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Lin等[3]对15例MRI和临床可疑的脑肿瘤患者行MRS检查,并以此指导临床决策,预计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发现,MRS对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的判断准确率达96%,从而准确地指导了临床决策和手术方案的制订。Lazareff等[22]对10例脑肿瘤患儿治疗前后行连续代谢物成像技术(MRSI)检查,发现6例肿瘤体积减少者肿瘤/正常脑组织的Cho比值下降并保持稳定,4例肿瘤进展者Cho比值明显升高,证实MRSI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Tamiya等[23]采用增生性抗原Ki-67的表达来评价MRS组织分级和组织增生的能力,结果显示,Cho/Cr的增加和NAA/Cho的减少与Ki-67符合,提示Cho反映瘤细胞增生能力。Floeth等[24]观察2例胶质母细胞术后行放疗、化疗和IL-4免疫综合治疗的患者,MRI高度怀疑为广泛的肿瘤复发增强表现,而MRS在这些区域中未显示增加的Cho信号,提示并不是复发的肿瘤。在继续化疗后,追踪其MRI显示的增强均消失,提示MRS有助于鉴别肿瘤和非肿瘤组织,从而帮助治疗决策的制订。

4 MRS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

放射性坏死与原发或复发肿瘤常难鉴别,1H MRS在此方面似有明显优势。放射性损伤以血管内皮损害为病理特征,从而导致缺血和坏死,1H MRS显示脑部接受40Gy或更大剂量照射患者的Lac峰抬高[25],这些损害MRI可表现正常。Schlemmer等[25]研究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Cho/NAA和Cho/Cr比值升高,Lac峰出现,而具有放射性坏死的患者则显示NAA、Cho和Cr的大幅度降低和0~2.0ppm之间宽而厚的波峰,这些波峰是由坏死组织产生的,这个细胞坏死峰可能是由自由脂肪酸、Lac和氨基酸组成,Lac峰升高,反映组织严重缺血和线粒体受损。Rock等[26]采用MRSI来鉴别放射性坏死和肿瘤复发,并在MRS检查后48h内行立体定向活检证实,Cho/Cr和Lip-Lac/Cho可以用于鉴别肿瘤和坏死组织。Schlemmer等[27]报道1例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MRI发现Gd-DTPA的显著增强,FDG-PET亦显示肿瘤的恶性进展,而MRS则提示为放射性坏死波谱表现,术后病理及19个月的随访显示了MRS的正确性。

MRS虽在脑肿瘤的临床应用中已得到了一些可喜的经验,但还只是初步的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逐渐明了。MRS技术仍在迅速发展中,如主要代谢物相对浓度到绝对浓度的测定、MRSI、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等。许多学者将脑肿瘤MRI及1H MRS资料建立数据库,引入ANN,研究脑肿瘤的自动分类及脑肿瘤的鉴别诊断。Poptani等[7]利用MRS和ANN研究98例各种脑内病变,ANN可完全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及炎性病变。在病理组织学分级诊断中,ANN对肿瘤良恶性鉴别的准确率达到82%,相当准确地估计脑肿瘤类型,从而提供一种脑肿瘤自动分类的非侵袭性方法。我们相信随着软硬件的不断进步和MRS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为脑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Castillo M,Kwork L,Mukherji SK,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proton MR spectroscopy.Am J Neuroradiol,1996,17(1):1-15.

2 Sijens PE,Levendag PC,Vecht CJ,et al.1H MRS spectroscopy detection of lipids and lactate in metastatic brain tumors.NMR Biomed,1996,9(2):65-71.

3 Lin A,Bluml S,Mamelak AN,et al.Efficacy of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malignant brain tumors.J Neurooncol,1999,45(1):69-81.

4 Nelson SJ,Nat DR.Imaging of brain tumors after therapy.Neuroimaging Clinic N Am,1999,9(4):801-819.

5 Gupta RK,Sinha U,Cloughesy TF,et al.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choline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ignal intensity and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human glioma.Magn Reson Med,1999,41(1):2-7.

6 Kankaanranta L,Kakkinen AM,Joaskelainen J,et al.Choline in proton MR spectroscopy correlates with MIB-1 proliferation index in gliomas abstract 430.In :Proceedings of Seventh Scientific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Philadelphia,1999,15-18.

7 Poptani H,Kaartinen J,Gupta RK,et al.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brain tumors and non-noeplastic brain disorders in vivo using 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 Cancer Res Clin Oncol,1999,125(6):343-349.

8 Hakumaki JM,Kauppinen RA.1H-NMR visible lipids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cells.Trends Biochem Sci,2000,25(8):357-362.

9 Gotsis ED,Fountas K,Kapsalaki E,et al.In vivo proton MR spectroscopy:The diagnostic possibilities of lipids resonances in brain tumors.Anticancer Res,1996,16(3B):1565-1567.

10 Lazareff JA,Olmstead C,Bockhorst K,et al.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 of pediatric low-grade astrocytomas.Childs Nerv Syst,1996,12(3):130-135.

11 Hwang JH,Egnaczyc GF,Ballard E,et al.Proton MR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 pilocytic astrocytomas.Am J Neuroradiol,1998,19(3):535-540.

12 Castillo M,Smith JK,Kwock L.Correlation of myo-inositol levels and grading of cerebral astromas.AJNR,2000,21:1645-1649.

13 Tien RD,Lai PH,Smith JS,et al.Single-voxel proton brain spectroscopy exam(PR OBE/SV)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rain tumors.AJR,1996,167(7):201-209.

14 Ross B,Michaelis T.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 Quarterly,1994,10:191-247.

15 Tofts PS,Wary S.Measuring metabolite concertrations by NMR spectroscopy.NMR Biomed,1998,(1):1-10.

16 Falini A,Calabrese G,Origgi D,et al.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intracranial tumors:clinical perspectives.J Neurol,1996,243:706-714.

17 Negendank W,Sauter R.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glial tumors:a multicenter study.J Neurosurg,1996,84(3):449-458.

18 Tarnawski R,Sokol M,Pieniazek P,et al.1H-MRS in vivo predicts the early treatment outcome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malignant gliomas.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2,52(5):1271-1276.

19 Kimura T,Sako K,Gotoh K,et al.In vivo single-voxel Proton MR spectroscopy in brain lesions with ring-like enhancement.NMR Biomed,2001,14(6):339-349.

20 Chang KH,Song IC,Kim SH,et al.In vivo single-voxel Proton MR spectroscopy in intracranial cystic masses.Am J Neuroradiol,1998,19(3):401-405.

21 Norfray JF,Tomita T,Byrd S,et al.Clinical impact of MR spectroscopy when MR imaging is indeterminate for pediatric brain tumors.AJR,1999,173:119-125.

22 Lazareff JA,Gupta RK,Anger J,et al.Variation of post-treatment H-MRSI choline intensity in pediatric gliomas.J Neurooncol,1999,41(3):291-298.

23 Tamiya T,Kinoshita K,Ono Y,et al.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reflects ceccular proliferative activity in astrocytomas.Neuroradiology,2000,42(5):333-338.

24 Floeth FW,Wittsack HJ,Engelbrecht V,et parative follow-up of enhancement phenomena with MRI and Proton MR spectroscopic imaging after intralesional immunotherapy in glioblastoma-report of two exceptional cases.Zentralbl Neurochir,2002,63(1):23-28.

25 Schlemmer HP,Bachert P,Herfarth KK,et al.Proton MR spectroscopic evaluation of suspicionus brain lesions after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Am J Neuroradiol,2001,22(7):1316-1324.

脑肿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静脉注射丙戊酸钠;开颅术;早期癫痫;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42.1;R97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6-58-02

System Review of Sodium Valproate Prophylactic on Early Post-craniotomy Epilepsy

ZHUO Shuangta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Second Hospital of Xiamen C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odium valproate on prophylactic post-craniotomy epilepsy through system review. Methods Using“sodium valproate” and “postoperative epilepsy”as key words search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s from 1989 to 2009 year from CNKI database or references and finally select the literatures which clarified the efficacy. Results The 10 of 89 records was analyzed and showed sodium valproate could significant control the early seizure incidence after pre/postoperative prophylactic treatment. 2 records were analyzed by fixed effects mode and suggested prophylactic decreased the rate of early seizure(OR=0.27; 95%CI,0.12-0.58). Conclusion Sodium valproate may be good for preventing early post-craniotomy epilepsy,but need large clinical control trials to prove.

[Key words] Intravenous sodium valproate;Craniotomy;Early epilepsy;System review

开颅术后易发生癫痫已得到肯定,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的问题虽仍有争论,但多数意见认为这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价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预防性治疗是否有减少开颅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的作用。

1 方法

1.1 文献检索

采用中文关键词(丙戊酸钠)与(术后癫痫),收集国内(1989~2009年)公开发表的、内容为丙戊酸钠预防开颅术后早期癫痫的临床文献[1-10]。

1.2 文献选择

纳入标准:①阐明癫痫发生率在治疗后是否得到改善;②病例诊断为脑肿瘤、脑损伤等需开颅手术的患者;③入选患者年龄及性别不限。

1.3 数据提取

从入选文献提取下面数据:患者治疗前特征(年龄、性别、疾病),试验设计,治疗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参加试验的患者人数,治疗效果,治疗后早期癫痫发生率及副作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Cochrone协作网的Revman4.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比值比OR表示及95%置信区间(95%CI)评估药效。使用χ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经检验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进行数据合并分析,计算总的OR值和95%CI。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如果P值小于0.1,则存在异质性。OR小于1表明通过丙戊酸钠治疗发生早期癫痫的机会减少。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或质量相关的问题。

2 结果

我们通过对CNKI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得到89篇文献。最后,根据纳入标准,挑选出10篇文献[1-10]。10篇中试验均在术前或术中和术后给予了丙戊酸钠,术前一般口服3d左右,剂量(15~30)mg/kg,手术结束前和术后1~4d给予静脉注射丙戊酸钠15/20mg/kg,患者能口服用药后,转换成口服剂型。6篇开放性试验结果表明预防性应用丙戊酸钠能控制术后早期癫痫,丙戊酸钠与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钠都能减少开颅术后癫痫发生率,副作用明显小于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钠。

有2篇进行Meta分析,因研究结果无异质性,采用Mantel-Haenszel6法计算OR值,OR为0.27(95%CI为0.12~0.58;图1)。这个结果表明,该治疗药物显著优于对照组。我们将每一次试验的效应尺度对其标准误差的倒数作图(倒漏斗图;图2),未见显著的不对称。因样本量小,我们不能排除存在发表偏倚或质量有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抗癫痫药丙戊酸钠预防脑肿瘤术后早期癫痫的疗效可能被高估。

3 讨论

颅脑幕上手术后癫痫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在4%~20%,而66.7%发生早期癫痫,可能与病例选择和统计方法不同有关。病理类型影响术后癫痫的发生率。手术中脑压板对脑皮层的过度持续的牵拉,引起脑挫伤甚至术后脑出血也会引发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丙戊酸钠在临床抗癫痫治疗中广泛应用。其抗癫痫机制目前主要有:①提高γ-水平;②可以对神经细胞突触后GABA亲和力进行强化,增强GABA通道;③门冬氨酸等兴奋介质含量也因丙戊酸钠而得到减少;④能对琥珀酸半醛还原酶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择期开颅手术的患者,由于手术或病理原因不能口服或禁服,静脉注射丙戊酸钠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避免了首过效应,减小了副作用。而传统抗癫痫药如地西泮、苯妥英钠等苯巴比妥类药在预防癫痫治疗过程中有明显的缺点,已逐渐不作为预防用药。

通过以上系统性分析,表明预防性应用丙戊酸钠能显著降低脑肿瘤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相比,丙戊酸钠的副作用较它们少。由于此类试验较少,样本量也小,今后有必要进行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来验证丙戊酸钠预防早期癫痫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秀英,俞美定. 德巴金预防脑肿瘤术后癫痫的护理体会[J]. 实用护理体会,2000,16(7):25.

[2] 漆松涛,欧阳辉,邱炳辉,等. 德巴金在神经外科术后应用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2):1040-1041.

[3] 张义,周良辅,社固宏,等. 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预防术后癫痫的对照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4):231-233.

[4] 耿飞,郭小武,王开磊,等. 德巴金在颅脑损伤的应用[J]. 实用新医学,2002,4(2):123-124.

[5] 邱炳辉,欧阳辉,漆松涛,等. 丙戊酸钠在脑肿瘤术后的临床应用[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4):205-207.

[6] 陈丽,耿飞,郭小武,等. 丙戊酸钠对颅内肿瘤术后癫痫发生的预防作用[J]. 实用医药杂志,2003,20(2):103.

[7] 王永刚,赵继宗,张懋植,等. 围手术期应用丙戊酸钠防治神经外科手术后早期癫痫的临床研究[J]. 北京医学,2004,26(5):291-293.

[8] 陈平,史小鹏,符长标,等. 丙戊酸钠和苯巴比妥钠预防开颅术后癫痫的对照研究[J]. 实用医药杂志,2005,9(7):76-77.

[9] 公方和,漆松涛,刘承勇,等. 抗癫痫药对神经外科手术后癫痫的预防作用[J]. 临床用药研究,2006,27(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