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应用语言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语言学的实质是理论联合实际情况两者互相结合为一体。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它与其他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的学科没有太大的区别。应用语言学不但重视把环境与语言运用结合为一体,而且与社会发生的实际情况相衔接。所以,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过程是多向动态的互动过程。语言学理论不但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和实践活动的真实反馈,还是为了丰富了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基础。
(二)理论基础的特点
传统上对语言学的认识将其分为应用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认为应用语言学是对理论语言学的各方面应用。然而实际上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程序、技术、实用为一体且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有利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应用语言学面对各种问题时进行原则、依据、假设、规律等方面的探究。然而,应用语言学不是照搬理论语言学,它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对其进行总结的理论依据,并且丰富理论语言学的领域。因此,应用语言学比理论语言学在社会发展中更注重实践。
(三)多元性的特点
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不受理论语言学的限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面临的问题也向着复杂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而应用语言学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展示的程度来借鉴其它各种学科领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当然,应用语言学只是涉及部分学科的部分领域,而不是部分学科的全部领域,由此说明应用语言学不受其他学科领域各种要求的限制。除此之外,应用语言学涉及到的理论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四)应用语言学的动态性和跨学科性
应用语言学具备应用性、实用性、综合性等性质,由此可知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这表明了应用语言学发展的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等特征。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展示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是动态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也是动态的,因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不仅是第二语言的学与教,还有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发挥的各项属性,这样才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然而,无论是广义的去理解应用语言学,还是狭义的去理解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都离不开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性,这表明了应用语言学具有跨学科的特征。
二、跨学科的概念与特点
(一)跨学科的概念
跨学科是跨学科领域的简称,又称交叉学科,多学科,综合学科或复杂性学科,虽然称谓不一致,但是它的内容是相同的。应用语言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创新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实际情况遭遇的问题整合性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部分具有跨学科性质。
(二)跨学科的含义
其一:是与交叉科学(interdiscipline)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因此,许多人也称跨学科为交叉科学。具体而言,跨学科是指专门学科的综合科学含量,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的跨学科性(包含其他的科学范畴)和跨学科发展。其二:是指超越原学科界限,从事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跨学科考研,跨学科就业。这里的学科是指跨越《国家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设置。根据《国家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普通高校的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十一个学科门类,军事院校还设有军事学。
(三)跨学科研究的三大范畴
简而言之,跨学科研究是专门探索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影视等;文学与自然科学,如:模糊数学、数理逻辑、数理统计、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学、电脑技术、耗散结构理论等;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思想史、语言学等。如: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文学家、历法家,而且还是天文学家;现代的丁西林,不但是现代剧作家,还是物理学家;中古波斯著名诗人海亚姆,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天文学家。
(四)跨学科研究的前景
因为跨学科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对各项领域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跨学科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在进一步扩大平行研究范围的同时,又对原有的两种方法从理论的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并专门探究文学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的关系。这种方式表现了应用语言学平行研究的广泛性,表明应用语言学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五)从应用语言学理论看跨学科性
应用语言学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由此表明应用语言学具有跨学科性的特征。曾有人对应用语言学的层次理论、动态理论、中介理论、人文性理论进行探讨。应用语言学语言层次理论是认识语言研究方法层次的基础,也是表现语言层次鲜明的特征;应用语言学动态理论表明了语言的动态和语言的发展规律离不开社会对它的推动作用;应用语言学中介理论表现其现象在某些方面和运动的发展存在共性;人文性理论表现了应用语言学中语言的人文性特征。虽然这些理论是从不一样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不一样的研究,但是每种理论之间也有共通之处,这表明了应用语言学的多元化特点。除此之外,应用语言学的广泛性体现了它跨学科性的特征,这是因为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要借鉴于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方法。从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今的计算及科学技术,完整的借鉴了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进行软件程序编写,如:计算机各国语言翻译、计算机输入法、词库的建立,这些都离不开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六)从应用语言学性质看其跨学科性
应用语言学具备综合性、独立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等性质表明了应用语言学的多元性特征。应用语言学一定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重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衔接,这样才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寻找解决的规律和方法,这样才能建立完整的应用语言学体系。由此可知应用语言学与其它学科既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七)从应用语言学发展看其跨学科性
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互相推动的因素:其一,应用语言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是外部因素;其二,满足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是内部因素。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应用语言的发展。从外部因素可知,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各种科学技术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延伸,新的时代对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为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物质条件。从内部因素可知,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传统语言的研究,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由古到今,我国的语言学理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完善,并丰富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人类的交流离不开语言沟通,人类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和丰富语言的运用手法,这是应用语言学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应用语言学跨学科性的特征。
三、结束语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概念隐喻;隐喻意识;跨文化变体
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即是运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与语言有关问题的学科;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参见王宗炎)1988,胡壮麟2001)。事实上,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参见何英玉、蔡金亭2005),广义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语言规划和语言计划,语言与计算机的结合,语言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狭义的则指“研究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和学的学科”。
1、隐喻概念分析
如今人们发现隐喻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突破了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如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同时,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组织的一种工具,给人类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其中,隐喻的载体形式与其承载的概念相比较为简单。也已成为语言研究的全新方法。人的认知与思维是运用概念的心理活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个将已知的具体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而形成隐喻性表征的过程,即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诚如戴炜栋和陆国强(2007)所言,“人脑用概念思维的主要途径是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这也是人们使用和理解隐喻时所体现出来的概念特征,而隐喻的其他本质特征也离不开对隐喻概念特征的认识。近年来,隐喻在教育中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如陈玉凤(2009),指出以隐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已经证明了隐喻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原理方面的中心作用。吴松初(2009)认为,不同于当前流行的隐喻分析,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的意义的实现与主体特征和语境特征的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是人们思维和认知活动中概念影射与整合的概念表现。可见,研究隐喻概念的相关领域,有助于建立文化―隐喻之间的部分和间接联系,将有利于在外语课程中培养文化意识提供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注意汉外化中隐喻概念的不同,提高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
2、隐喻中的跨文化变体分析
由上述可知,正如于睿(2006)所言,隐喻意义的理解,着重于将已明确的源域的经验映射到未确定的目标域里,进而对目标域的特征重新认识。其中,概念隐喻是自然语言中系统和重复出现“始源域―目标域”的映射;概念隐喻使用上的跨文化因有了鉴别概念隐喻的一致性而有所差异。我们大致把隐喻用法中的跨文化变体分为以下三大类。
2.1 隐喻模式中跨文化变体的类型之一
源于常规隐喻的跨文化变体,指的是来自某一文化中且已变为常规的特定“始源域―目标域”映射的差异。就语言教与学的本质而言,不少语言学研究人员更直接地关注“在隐喻应用中实际的跨文化不同和其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我们可将由认知语义学家鉴别的概念隐喻,根据Grady(1997,1999)的看法分为两种类型,即初级隐喻和复杂隐喻,不少实例研究显示,复杂隐喻比基础隐喻更具文化归属性。其中,多数初级隐喻把意象图式映射到抽象体验中,再通过普遍的概念隐喻把结构转到抽象领域,如:“LESS IS DOWN;MORE IS UP”等;而由不同主要隐喻结合在一起的复杂隐喻,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最易受文化的影响,随文化的不同隐喻映射中的特殊域也可而有所差异;(2)当涉及第二种隐喻,即复杂隐喻时跨文化变体就会出现,这种类型的隐喻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3)一种特殊隐喻的高频率和多样性有时是国家历史的反映或是民族特性的反映,如Deignan使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不同语言中多种隐喻中的始源域,并着重比较它们对应程度的生产力;其研究结果透露出:研究隐喻表达的历史角度及分析其各种系统分析,有助于借助概念隐喻理论进行英语词汇的教学。
2.2 隐喻模式中跨文化变体的其它类型
如源于始源域目标域中相同映射的价值判断的不同的另一种跨文化变体。这种类型的跨文化变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者缺乏特定文化的内涵来表达隐喻,反过来使交流不成功。还有,人们也借助主导地位的修辞惯例来认识特有的隐喻,此类隐喻随言语团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Hofstede(1980)所设计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Littlemore在英国学习的外国学生需要翻译教师所使用的隐喻研究中涉及的问题。最后Littlemore认为:对师生两者而言,当应用承载着价值判断的隐喻时,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且掌握误解产生的地方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有关源于隐喻的普遍性程度不同的跨文化变体类型,即指与其他修辞格相比,隐喻的普遍性程度的不同。如Charteris-Black对马来语和英语的比较研究扩大了隐喻使用的第三种跨文化变体涉及隐喻使用普遍性中潜在的不同的讨论领域。
3、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在不同民族中隐喻概念的普遍运用,表明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的认知存在共性;但隐喻概念也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有着一定的差异。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发展与合作交流,将增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而文化通过隐喻来间接表达,语言又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方法相比,教育者和语言学习者不断提高的隐喻意识的不断提高更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陆国强.概念能力与概念表现.《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第03期
[2] 陈玉凤.通过隐喻概念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认知能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6)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量化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41 ― 03
在西方有关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法引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面滞后性已经显而易见,尤其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只是局限于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与汇总,缺乏相应数据的强有力支撑.应用语言学的未来发展必然是将质化与量化相结合,以此促进应用语言学的健康发展。
一、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及质化研究综述
(一)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
1.当代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在不同领域之中应用的一门研究性的学科,一般可以划分为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就是指外语与第二语言,诸如语言的描述与理论、语言学科,以及语言教学学科都是其所涉及的范围;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则是指将语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中,其最终的效果即是得到语言学能够突破学科的限制而起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在应用语言学的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质化与量化的区别,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主观与客观、数字与文字之间的差别。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具有数据性、客观性与普遍性的特点,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解释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的就是对语言知识的主动性的学习,在学习的实践中寻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二)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
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就是指在对应用语言质化的方式与领域的研究,其具体的过程包括对研究模式的选择、研究资料的搜集、研究资料的应用、研究资料的剖析、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杨延宁,?2014?)一书中就对应用语言质化研究予以深分析,为当前质化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现状
从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的开放性、实验性与跨学科这一层面矸治觯有良好的社会发展前景,但是,因为语言的质化从归属上来说属于应用语言的范畴,使之从语言的领域跨越到了心理学、教育学、自然学科等领域,当代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基于此而具有较大广泛性。
(一)西方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现状
从Kuhn,Kuhn提出“范式转移”理论,到Mead将对社会中的客观性的现象的现场的观察与实地的访谈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式,都为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从上世纪的70年代开始,随着应用语言质化研究所处的环境的较大变化,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从语言学科逐渐扩展到诸如心理学、社会交际学与文化人类学等诸多的学科,相比较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更容易可以对社会中的事物与现象具有深层次与细微化的剖析,其优势较为显著。
在上世纪90年中期,Lazaraton明确了应用语言质化研究的广阔的发展趋向,在其《Current trends in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statistics in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中认为1992年至1997年这一事时间阶段的核心期刊的10%内容就涉及到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其研究的核心期刊的羊本为“TESOL Quarterly”、“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和“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当前西方有关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对内容的描述中探究出其中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规律。这一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持续,2009年Benson与Richards在自己研究中认为从1997年至2006年期间,应用语言质化研究的程度在进一步加大,其研究的依据为“Applied Linguistics”等核心期刊中的477篇论文,其中的105篇论文为有关质化的研究论文,最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为《Qualitative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s, 1997-2006》,与之相似的研究则是Richards,Richards在自己的研究后发现,在进入新的世纪,应用语言研究中的质化研究不但没有得到弱化,反而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从实践的层面来予以分析,就是因为在教学的实践中的语言质化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才使得其研究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Trend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 since 2000》一文中,Richards对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研究的成果予以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其研究的样本是在2001年到2008年在“TESOL Quarterly”等核心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其中质化研究的文章占到25%。
当前西方有关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集中于内涵特质与实践的手段这两个方面。从内涵层面来说,应用语言有关质化的研究着力于探求事物的本质属性,将研究的价值、经验的取得、客观的描述作为实现其特质的途径,从实践的手段而言,相比较于应用语言的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的手段主要是对个案现场的观察与实地的访问、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综述、历史性回顾与总结等,实验性的方法并没有受到质化研究的重视。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个案研究是应用语言质化研究最具有特色的手段之一,个案的研究对研究的主体与对象、研究的范围与内容都提出一定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求研究的主体与对象必须要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并对内容进行有利于研究的描述。
(二)我国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应用语言质化的研究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我国的学者陈向明将质化研究作为是一种研究的工具,在作者看来,自然情境下的资料收集是最为客观与科学的,这是因为自然性的情景最为接近社会的现实,因此如果才采用资料搜集与归纳分析的方法则会更容易与被研究的对象产生互动,进而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上世纪的90年代末期,我国的学者高一虹等人对应用语言质化研究现状予以统计,研究的样本是“TESOL Quarterly”、“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Applied Linguist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四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时间的跨度为1985年到1997年期间的十三年期间的论文,在研究后高一虹等人认为,应用语言质化研究已经从量化研究逐渐过渡,这对于中国的相关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阎莉则是从应用语言质化研究的领域这一层面来予以理解,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综述》一文中作者认为在1960年,应用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学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这一学科是语言学在新时展的重要的趋向,涉及到诸如语言学科、心理学科、自然学科,以及社会交际学科等,这就使得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应用语言质化研究基于此所处的初起性的阶段,而出现基本概念与应用标准方面的争议,这也就成为国内对应用语言质化研究焦点之一,刘熠对此予以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质化研究报告:定义、规范与挑战》一文中,刘熠首先是对质化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手段予以分析,继而重点分析民族志个案研究这一方法方式,研究的过程则是借助于三篇国际期刊质化研究报告为样本,探讨了规范的要点,最后对研究报告所面临的时代性的拓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化的解决策略。数据源的研究在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这是因为诸如案例研究、对话研究、观察研究、人种志都需要采集数据源。数据源基于此而成为质化研究方法方式择取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原则,尤其是在语篇研究、语料库研究等,都是需要采集数据源而使得文本研究得到有力的支撑,张培在《新世纪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一文中研究后得出结论,人、情境、过程是应用语言质化研究的三大要素。
三、我国与西方的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对比
(一)质化研究的方法类型
当代应用语言学质化的方法研究主要有案例研究、行友芯俊⑾窒笱А⒎此挤椒ā⑿鹗鲅芯俊⑷酥种尽⒃根理论和会话分析等。
1.我国
(1)案例研究。就是根据实际设定具有真实语言情境的典型案例,然后在对典型案例予以剖析的基础上来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与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从特殊到一般、从问题到方法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张立(1988年)的研究中就是以三位在英国留学学生为案例的研究中以“出声思考”来研究其在材料阅读者的思维活动。
(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对传统教学研究的一种颠覆,具体来说,就是指在行动的实践中寻求课题,行动研究注重的是协作性与过程中,研究者与实验者之间达成互动性的协作关系,在参加实验性行动的过程中促进行为目标的达成,对过程中的及时性的反思与总结就构成课题研究的两大要素。张玲(1991年)则是在研究中与九位留学在加拿大中国留学的互动与协作的过程中对其外语学习行为予以研究。
(3)现象学。所谓的现象学就是通过对现象的研究来探求事物本身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刘润清(1991年)在与Jeffrey的合作研究中就是从现象中来揭示应用语言的规律。
(4)反思方法。反思方法就是在对他人或是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或是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得出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潘绍嶂(1992年)认为对写作技巧的研究应该注重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5)叙述研究。叙述研究就是在掌握原有理论、现象,以及规律基础上,借助于自己的实践来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2.西方
(1)人种志。简单的说,就是在对某一个体语言研究的现实情况下,从这一个体所处于的自然背景、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来予以研究,借助于个体来反思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语言与行为特征,在研究的时候,往往就会采用案例分析、非结构性访谈、实践材料采集等获得,其理论的依据就是社会人类学的理论与自然主义的理论。
(2)对话分析。语篇分析来源于美国的社会学家Arfinkel与Sacks等人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的时候,主要是采用录音材料来予以分析,从而揭示出日常交际活动中的内在的规律。对话分析就是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应用,其主要的应用领域在第二外语、口语测试、第二外语技巧的运用等诸多方面。对话分析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情境的设置,设置出接近真实的情境,从而使得口语交际可以具有实用化的特点;第二就是词汇与语法的实用化,凸出词汇与语法在一个实用性的环境中得到应用,词汇与语法只是使用者的语言交际的工具;第三,语言的沟通性,语言交际的双方共同来构成具有秩序化的语言,从而共同推动语言会话交际的发展与进步。
(3)扎根理论。扎根理论就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在掌握一定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观察与实验入手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得出实践的经验,再由经验总结出具有规律价值的理论。
(4)语篇分析。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R.Frith在上世纪的30年代提出来语篇分析,要求语言学家必须要关注语言发展中的言语行为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哈里斯与米歇尔则明确提出语篇分析的概念,在上世纪的60年代,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引发应用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Barthes就是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来对语篇予以分析,从70年代至今,语篇分析的专著与相关的文献大量出现,德・博格兰编写出版《话语语言学入门》则具体论述语篇分析的起源、发展,以及研究的成果,因此可以看做是有关语篇分析的总结性的专著。
(二)质化研究的重点领域
当代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认知,下文则是从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1.我国
我国有关质化研究的重c领域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一领域,语言的质化主要是体现在交际式语言的实践,即教师对语言交际的观念、信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产生互动性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在坚持语言交际的观念信念的指导下,教师对在自己的课堂上注重听说读写的交际性作用的发挥,这一教学实践上的行为继而则会对教师有关交际性教学的观念信念做出反作用。语言的质化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就以会话分析为例来予以分析,听说读写要求交际的双方可以在共同努力下建构适合于双方对话的渠道,会话成员可以采取诸如访谈、记录、录像、观察,以及问卷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种建构,从而在展现出交际双方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2.西方
西方关质化研究的重点领域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师的教学认知在教学的实践中据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到上世纪的90年代才逐渐为理论界所重视,这一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认知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师本体这一层面,而是要关涉到极其复杂的认知对象,从这一视角来分析,教师的认知就具有被动化的特点,对于教师教学认知的对象而言,都是具有个性化的复杂的对象,因此在教师的认知实践中,必须要从教师原有的经验经历与信念、教师认知的背景、教师认知的双向沟通交流等诸多因素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用诸如回忆性的解说、启发性的回顾、书面的记录、课堂上的观察与面对面的访谈等方式来搜集足够的资料,这就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四、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发展趋势
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过程中遭遇到诸多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科学化、标准化与实践化就应该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科学化。从上文的分析中就可以得出结论,当前我国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区别,处于滞后性的发展状态,从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未来发展的趋向来说,就应该经历“个人经验论―实在论―相对论”的发展路径,一方面避免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另一方面不能够过于倾向与实证主义,这就要遵循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以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标准化。当应用语言学质化遭遇到学科知识滞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举例来说,在我国,从事英汉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与汉语的时代背景在快速进步,语言的应用随之发生改变,然而自己的知识的更新速度却缓慢发展,相比较来说,则是呈现出倒退的窘境,这就对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深入,从根本上来进行分析,就是因为标准语的确定还处于初级阶段,语言文字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进程,据此而使得应用语言必须要面对纷繁芜杂的文字与语言,因此立足于基础方言来确定标准语与标准音就十分重要,这也就会使得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标准化成为其发展的趋势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将一线的外语教师引入到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的过程中来,从标准化范式的确定为着力点来实现研究的标准化建设。
(三)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实践化。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是基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就使得当代应用语言的理论无法支撑起应用语言的发展,举例来说,在应用的语言的发展中,词汇是其基础性的构成单位之一,当然其变化也是最为明显的,新的词汇会不断产生,而语言的意义也就会出现大的变化,这就对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提出实践化的要求。就本文而言者,则是要承认我国在应用语言量化研究实践成果的积累,在质化的研究中不排除量化研究成果的应用,将二者有机相融合,形成具有指导性与可选择性的理论,从而对教师的实践活动形成互动性的关系,使得实践对理论研究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五、结语
在我国当前应用语言的质化研究过程中,承接了量化研究的成果,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逐渐从经验主义向实证主义过渡,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强调建构主义的指导性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就应该是从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的科学化、标准化、实践化等方面着力。
〔参 考 文 献〕
〔1〕王志银.应用语言学热点及前沿问题探究〔J〕.才智,2010,(02).
〔2〕黄国文.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4).
〔3〕石林平.应用语言学发展史综述〔J〕.河西学院学报, 2005,(04).
〔4〕张培.理论欲求与混合方法设计〔J〕.中国外语,2013,(02).
〔5〕张培,张昕昕,韩子钰.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法类型:2000-2010〔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1).
〔6〕张培.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应用语言学概述
应用语言学这一概念是在1980年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首次提出。应用语言学即是介于人类语言理论描写与语言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学术命题。一般而言,应用语言学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也即是人们使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各学科领域的问题。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特指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
2.文化导入教学概述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apir曾说:“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同样,人们在学习英语时也必须基于英语所发源乃至普遍应用的国家的文化土壤,而不能单纯地学习这一门语言不考虑它所植根的文化环境。因此,依照应用语言学的教育法则,文化导入教学是教授英语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把文化导入教学应用到现实课堂教学中去。而在应用语言学视阈下,文化导入教学即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和生活方式,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综合能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教学。
二、基于应用语言学视阈下的文化导入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中介,文化约束和影响着语言的交流。因此,在应用语言学视角下探讨的文化导入教学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结合起来。下面从听、说、读、写、译及词汇等几个方面系统探讨文化导入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文化导入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影响
听力在英语学习中十分重要,而这又是很多英语学习者的薄弱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习惯性的母语思维模式来理解内容大意。例如:
W:Sorry,I'm afraid I can’t go shopping with you tomorrow.
M:Why?
M:Oh,I've been under the weather today.
在上述对话中,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一个生词的。即便这样,大多数的学生却仍不能得出正解。在这组对话中,Weather的词义是天气,而 under the weather 词组则是一种俗语表达,在英语语言的国家,人们常用以表达身体不适。那么若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学生就很容易会理解为天气的原因了。
2.文化导入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口语对话可以说是学生最差的环节。学生在口语方面因为缺乏一定的词汇积累,在套用语法的表达方式时与英语语言国家的工作以及生活习惯等产生很大的偏差。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很多场合都需要与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是各国人们沟通的桥梁。有些中国学生对外国友人非常热情,见面不知所措,常常用中国式的英语打招呼:“Hello,have you had your meal?”从语法来看,这句话是十分符合语法规则的。而国外友人却摸不着头脑,甚至会觉得干涉隐私。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中国人的见面问候形成了“吃了没有”的固定模式,而对外国人却不然。
3.文化导入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影响
目前的英语教材选材宽泛,很多文章都会涉及英语语言国家有的文化历史知识背景,这也为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鲜明生动的材料。因此,文化导入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专有名词方面就有很大的讲究。就英语中姓名和称谓来讲:
(1)名+姓,如Lily Green。名+第二名字(多为长辈的名或姓)+姓,如Edward Adam Davis。女性婚后随夫姓,如Marie Curie。
(2)亲戚和好朋友之间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或昵称,如David/或Dave(但对长辈,而用“称呼+名”,如Uncle Alex)。
4.文化导入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影响
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写作中需要准确使用所学过的语法和短语,并且要掌握英语国度的人们常用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进而写出合乎语法与生活习惯的英语文章。例如,在作文中因为不知道英语国度中人们的固定表达方式和日常习惯,有些学生会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怎么老是你”翻译为how old are you?等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当运用英美文化的导入,注意开拓学生英语知识视野,进而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积累。
5.文化导入在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影响
翻译,可以说是对文章的充分理解消化之后重新写作的过程。因此,学习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知识背景与各种百科知识融入到文章的准确翻译的过程中。在翻译“When it comes to swimming I beat him by miles.”时,不能简单组合词汇翻译成“当去游泳时,我把他踢走了好几米。”其正确翻译是“谈到游泳,我比他强得多。”
6.文化导入在词汇方面的教学要求
对于简单的问候语的掌握方面,教师需要重点介绍和补充与之关联的文化历史生活背景知识,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汉语文化的比较,不但让学生知道词语的表层词义,更要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对比汉语,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少,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亲戚关系;“农民”这个单词在汉语中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根据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差异,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在指代范围上的差异,表现出了中西方人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观念和社会习俗。通过同一单词的不同阐述意义,可以窥见汉英两个民族不同态度和习俗。关于汉语中的“请”,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汉语中的“请”与英语中的“please”相当,但在英语国家某些场合却不适合用“please”,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而说“After you”;在饭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请人吸烟时,英语中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这些都是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不是语言本身的结构所能说明的。
关键词:适用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适用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具有适用性的语言学理论。“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发展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适用语言学”是一种全面的和理论上强有力的语言模型,它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适用语言学要解决语义的发生过程和积累过程,研究和探索“语义发生”系统。该理论可以在语言实践和应用的各个领域指导语言活动。同时,语言的实践和应用的成果能够推进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系统功能语言学由M. A. K.Halliday(韩礼德)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该语言学始终致力于解决有关语言的和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2006年3月26日Halliday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研究意义: 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的主旨报告。由于Halliday在这次会议上首次使用了“appliable linguistic” 这个词语。至此,国内外的语言学界开始进行“适用语言学”的研究。
一、建立“适用语言学”的目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最近几年,为了全面推进此目标的实现,Halliday 提出了“适用语言学”的新观点来解决语言使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I have always tried to work with a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o language;not eschewing theory, because without theory there can be no consistent and effective practice, but treating a theory as a problem-solving enterprise and trying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language, which can be brought to bear on activities and tasks. I call this an “appliable” linguistics: appliable rather than applicable, because “applicable” refers to one particular purpose, whereas “appliable” means having the general property that it can be put to use in different operational contexts.“Halliday 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功能为导向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规避理论。因为离开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一致性的和有效的语言实践。适用语言学是用来解决语言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创建出一种理论方法和语言理论模型,以此来解决人们从事语言活动和完成语言相关的任务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这里Halliday 还就“applicable” 和“applicable” 两个词进行了比较:这里的适用(appliable)与可应用(applicable)不同,“appliable”的含义是“适用”,是指在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使用的一种总体性质。 “applicable”是指特定的应用目的范围。而“applicable”适合更宽泛的目的。applicable linguistics只是说明哪些语言学理论有实用价值,而appliable linguistics要回答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能更好地说明和处理人类活动领域中的问题,偏重于从语言外部估量语言研究的目标和价值。(黄国文,2006a,2006b )
二、适用语言学的内涵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具有适用性的语言学理论。“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谈及适用语言学的定义时,Halliday 指出:“What I have called an“applicable linguistics”― comprehensive and theoretically powerful model of language which, precisely because it was comprehensive and powerful, would be capable of being applied to the problems both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are being faced all the time by the many groups of people in our modern society who are in some way or other having to engage with language.”(Halliday 2008a:7)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到“适用语言学”是一种全面的和理论上强有力的语言模型,它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所适用的方面即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实际性的。
在2008年出版的《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 )一书中, Halliday ( 2008:189 ) 对“appliable linguistics” 的含义作了进一步解释:“I am committed to working towards a coherent account of language which is appliable, in the sense that it can be helpful to at least some of the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who are in some way or other engaging with languag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work.” 在这个定义中Halliday 用了“coherent” 这个词,说明适用语言学的概念与其一直以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是一致的,即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直致力于为语言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因此适用语言学是适用于帮助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使用语言的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三、适用语言学的发展目标――建立一个意义发生系统
韩礼德在开幕式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语言的关键特征在于它是制造意义的源泉。一种‘意义发生’系统;因此不论人们在何处参与,他们在与意义打交道。”(黄国文,2006b)这说明语言植根于社会意义,是交流的一种资源。语言如果不是为了人们相互交流意义的需要,将毫无用处。这样,适用语言学首先要解决语义的发生过程和积累过程,研究和探索“语义发生”系统。
此外,在《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中,Halliday 有关于适用语言学的发展目标有这样的论述:“ A final complementarity might be tha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r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remain appliable, a theory needs to go on evolving, with ongo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se two positions. But these are not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it is a quality of a functional theory that many of its cast of actors act out the dialectic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own work.. ( Halliday, 2008: 203) Halliday 认为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一定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或是理论与应用的一种辩证互动。为了保持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理论必须要基于以上两个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和实践或理论和应用不是对立的关系。适用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实践和应用的各个领域指导语言活动。同时,语言的实践和应用的成果能够推进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从而丰富和发展适用语言学理论,推进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2008. 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 (《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黄国文,2006a, 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语艺术教育研究(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号》
北京大学中文系都有中国文学、汉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国文学主要学习研究文学史、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并关注当代文化现象,下分6个方向: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汉语言学是培养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古典文献学是从事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培养古籍整理与研究专门人才的专业。应用语言学是运用语言学的知识来解决其他科学领域与语言相关的问题的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英语 语言学 语言 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47-02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在信息化、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其作用越来越重要。英语在未来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商业贸易交往中将会被越来越普遍地使用。所以,熟练掌握这门语言并能够进行日常简单的口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学好英语,不仅仅能够掌握一门语言,可以在未来就业中有语言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熟练掌握这门语言,了解外国文化、历史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下面本文围绕着英语教学以及英语语言学的使用展开论述。
一、英语语言学含义
英语语言学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三个知识板块:理论启蒙、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对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实际就是对语言的各种属性、语音学、语义学、语言和文化等各门学科的学习。通过对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可以了解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从事语言研究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从事语言研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二、英语语言学书评中的评价性态度用语研究
(一)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对英语语言的研究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英语语言学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英语语言学的深入研究,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深入思考,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运用所学的语言学技巧对自己的内心想法进行自然流畅的表达。从语言性质角度讲,英语是一种交际性语言,深入地对英语语言学中的语法、日常用语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在19世纪,英语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语言”。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发表的长篇叙事诗《查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娴熟地运用了高超的英语语言学技巧,此外还有美国伟大的讽刺幽默小说家、作家马克・ 吐温(Mark Twain , 1835 ―1910 ) 等人的文学作品都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阅读这些英文文学作品,我们发现英语语言的精炼,语言功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反过来促进英语语言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些大作家的笔下,古老优美的英语语言不断地演化,很多比较庸俗化的语言渐渐被淘汰掉。[2]
(二)研究语言学内在规律,提高运用语言交际能力
应用语言学注重把语言研究成果运用到语言教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相比之下,结构语言学则注重句型结构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主张采用书面、声像等视听教学方法。但是应用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研究者都认为,语言本身是一个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封闭系统,它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被社会上的人们广泛使用。所以,交际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仅仅把语言当作固定的封闭系统,注意到语言的语音、词义和语法等语言内在的运用规律,忽视了语言的外向性。[3]外向性也是语言存在的价值。我们都知道语言如果不参与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现实物质生活,就会丧失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语言是记录和传递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的思想行为和劳动力成果的文字载体。它词汇的丰富可以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任何一种语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交际作用和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就联系在一起了。它是不由人们任意地改变和创造的。我们在运用语言学特点来研究英语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时候,只有加深对语言学内在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学的交际作用,让语言焕发出生命力。[4]
(三)语言的本质功能
从美国全国英语教师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和面向中高等教育的《英语杂志》(English Journal)创办那天起,就把英语语言的研究和文学理论作为主要内容,把语言教育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随着对英语语言研究越来越深,现今全球广泛使用的《牛津高级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也揭示了语言的深层结构,以及语言的创造能力等等各方面的客观规律性。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不受语境限制的枯燥的语法和固定、标准的语言形式。英国语言学会专门创办的《语言学杂志》就是讨论语言学理论以及和语言学相关的问题,他们都一致认为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交际,对语言学的研究应该和社会进行广泛的联系,并进一步开拓到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把工作范围扩展到研究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试图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之间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5]
(四)利用英语语言学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我们首先应该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语言学最值得我们发扬的传统有以下三点。
1.1重视实证和归纳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实证法来自西洋。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实证法在中国本土有厚实的基础、悠久的历史和持续的传统。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从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大量著作都是通过实证和归纳而成就的。如在《说文解字》研究上,清代乾嘉学派通过实证研究取得卓越成就。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乾嘉和传统实证方法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地位,这是不尊重传统的表现。对此,王力先生曾强调“:能不能因为乾嘉学派太古老了我们就不要继承了呢?决不能。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乾嘉学派必须继承。特别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乾嘉学派的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段王之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永放光辉。他们发明的科学方法,直到今天还是适用的。”鲁国尧先生也认为,研究汉语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可见重视实证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特色。
1.2重视书面语言及其意义研究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言文及其在历史上的功用。文言文是汉语的一个传统,一个与汉字的表意性质有关的传统。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性质差异巨大。中国学者把意义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汉字的形、音、义为研究对象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说文解字》所包含的字在离开语言环境后,还可以见到它的本义,看到其本义如何引申出新的意义。古代学者一直把意义当作可以独立研究的对象看待,而不认为它从属于语法。在训诂学中,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它运用“义界”的训释方法,就是在意义内部进行结构分析。传统语言学还特别重视语音在词汇语义系统、词源系统、诗词韵律中的表现,古人很少做纯形式的运作,而是在务实的基础上以音证义,以义证音。这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特色。
1.3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中,一直有很浓厚、很自觉的人文传统,“离经辨志”“、随文释义”“、微言大义”等说法,都表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追寻语言背后的东西。因此,传统的文字学、训诂学研究历来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文字构成的理据、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直接牵涉到文化,或是直接为文化服务。这就是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传统。中国现代语言学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影响很大,在解释汉语现象时并不能完全适合,甚至常常碰壁。原因在于西方语言本身较重形式,而汉语和汉字则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为了促进汉语研究,找到一种较为切合汉语实际的解释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兴起了文化语言学。汉语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传统。
2文字语言学的未来发展对策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现象出发,借鉴解构主义思潮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下面问题。
2.1如何看待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这些是我们继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但我们的传统研究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如传统的语言学有注重实证和归纳的优点,也有不善于演绎和推理的不足。单独的归纳法,难以产生现代意义的语言学。训诂学中字、词不分的问题,还有语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节的模糊性和笼统性限制,而没有细致精确的声音分析的习惯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反映出我们传统语言学理论的不足。
2.2如何看待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关系问题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曾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结构主义以来以语音为中心的重口语和共时的方法对当代语言学的独立具有重要贡献。但这种过分重视口语和语音、轻视书面语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汉语现象不是单纯的形式结构所能解释的。如启功先生所说,一个五言诗可以变换十种句式,只有一句不通。比如为什么汉语中那么多四节拍,多于四拍的压成四拍,少于四拍的加成四拍。虽然现代语言学重言轻文,是苦苦挣脱了因文废言的传统语文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把结构主义强调到极点,就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限制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影响了语言学研究的丰富性,导致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出现贫血现象。而解构主义则给我们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对于口语和书面语都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