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波动

思想波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想波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波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房地产周期波动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对于区域房地产周期的研究正在兴起,但是对于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这一多元统计工具,对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进行研究。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在1933年首先提出的,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在本文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综合分析。将影响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多个指标的数据标准化,以解决各指标的可综合性问题;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表,形成指标的主成分表达式,进而计算得到合成指标。

二、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1、指标体系的选择。本文借鉴国外研究指标体系的思想,并结合国内的各种指标,从宏观经济和市场的角度,采取四类指标共11个具体指标来建立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指标体系。(表1)

2、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综合指数。由于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属于增长型波动,本文选择各个指标的增长率进行主成分分析。

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主成分Fi的表达式。再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如下:

根据以上模型即可计算各年份的综合指数值,并根据时序绘图。(图1)

3、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特征。根据图1,可以看出重庆房地产业呈现出周期波动特征。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从1991年至今大致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991年至1997年,1993年达到第一个高峰,1995年达到第二个高峰,此后逐渐衰退,1993年和1995年为繁荣阶段;第二个周期从1998年至2000年,1999年达到谷底,2000年出现回升;第三个周期从2001年至今,2004年第一次到达谷底,2006年出现衰退的现象,出现又一次的谷底,2007年出现回升,但本轮周期的波峰至今仍未出现。

三、结论

1991~2007年的重庆市房地产市场明显存在周期波动,且波动特征明显。从对其波动特征的分析来看,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活动干预和控制能力强,构成了特有的政策周期。从而说明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可控阶段。由于未找到第三周期(2001年至今)的波峰位置,说明重庆市房地产市场长期仍具有上涨趋势。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霖.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J].市场研究,2005.12.

思想波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币种期权;交易成本;Leland期权定价;随机微分方程

期权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自它在金融市场中出现,其定价理论及定价方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深入,投资者可以投资境内的股票市场,也可以投资境外的股票市场,为了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各种期权应运而生。双币种期权就是其中的一种,其收益不仅依赖于外国资产价格的变化,还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因此对双币种期权在更加符合实际的假设下对其进行定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Leland-Lott的思想

在连续时间的B-S模型框架下,假设在给定时间间隔进行避险调整,通过在波动率中加入包含交易成本因素的项,使得波动率的增加导致的期权价格的增加恰好能抵消交易成本,从而对B-S公式进行修正,使之仍可用于避险操作。他的模型假设标的股价波动服从离散的标准对数正态分布;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交易成本与交易量成固定比例k。将这些离散时间下的结论进行扩展,考虑比例交易成本的影响,得出使用修正波动率的期权定价公式。他要求交易的费用比较小且对冲的过程不可进行的太频繁。本文借鉴Leland-Lott的思想,考虑了固定汇率制度下有交易费用的双币种交换期权定价。

2 基于Leland-Lott的思想的双币种期权模型

2.1 基本模型及假设

设用国外货币表示的标的资产价格为X,这个变量和交易市场满足下面假设的条件:

①股价适合离散时间的随机过程

②买卖股票需要按股价支付比例交易费kvX,其中v是交易股票的份额,v>0是买进,v

③对冲的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等于无风险利率。

④对卖空没有任何限制。

⑤无税收,无套利机会。

⑥证券可以无限细分且证券交易是连续的。

⑦期权为欧式的,即只能在到期日履约。

2.2 有交易费用的双币种期权价值微分方程

设Vff(X,F,t)是用国外货币度量,依赖于国外货币表示的标的资产X,固定汇率F以及时间为t的有交易费用的双币种期权的价格,它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为:

定理:用国外货币表示,依赖于国外货币表示的标的资产X,固定汇率F以及时间为t的有交易费用的双币种期权的价格Vff(X,F,t)=Vff满足下面的微分方程:

σ是股票的价格X的波动率。

3 结论

可以看出交易成本对双币种期权定价的影响与普通欧式期权相同 ,即仅仅增大了定价公式中的波动率,因此交易者可以认为有交易成本相当于在另外一个风险更大的市场上进行连续的无交易成本的情形,因此双币种期权的闭式解在有交易成本下仍然适用。由于定价公式是解析形式,故可以通过求出相应导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从而得到其对应的各个避险参数。因而这种显示表达式和数值方法得到的数值解相比较就体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而这些参数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了依据,从而也促进了双币种期权的应用。

【参考文献】

[1]Leland H. Option pricing and replication with transaction costs[J]. J. Finan, 1985, 40: 1283-1301.

[2]Kabanov M, Safarian M. On Leland’s strategy of option pric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J]. Finance and Stochastics, 1997, 1: 39-250.

[3]Davis M H A, Panas V G, Zariphopoulou T. European option pric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J]. SIAM J. Control & Optimization, 1993, 31: 470-493.

思想波动范文第3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2.了解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光本性发展史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光本性发展史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和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物理学家的思维方法。

2.对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节课的内容,就课本而言,十分简单,而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抽象。但它是本章的开头.本章贯穿主线--人类对本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因而,上好这节课,对认识光的本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十分必要。重点是了解人类对光本性认识的发展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了解物理学的曲折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且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学习的难点。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较多的演示实验,穿插介绍物理学史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功能激光仪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五、学生活动设计:

主要包括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观察实验,类比分析,归纳推理,质疑等,激发起兴趣,落实"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目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引入课题:

演示一:激光仪演示观察:光的直进、反射、折射、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的反射与折射。

演示二:激光器上演示在宽窄不同的三种单缝下所发生的直进、衍射现象等。

演示三:单色光通过双缝屏所发生的干涉现象。

在实验演示前可由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产生何种现象,然后演示观察,一方面检验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对演示二与演示三所发生的现象产生惊奇,产生学习兴趣,可以激发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以上种种现象已经无法用光的直进、反射、折射等规律解释和说明,需要我们进一步弄清光的本质,光到底是什么?

人类对光本性的探讨,从很早就开始了,不过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直到十七世纪,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才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的完成过程:

1.光的微粒说:

多媒体课件:"关于光的本性问题,在1704年出版的《光学》一书中,牛顿认为光是从发光体发出的而且以一定速度向空间直线传播的微粒。这种看法被称为微粒说。牛顿用弹性小球撞击平面时发生反弹现象的类比,来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从空气进入透明介质时,由于介质对光微粒的吸引,使它们的速度发生变化,即造成光的折射。按这种解释,应该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大于真空中的光速。当时,人们不能用实验方法测出光速,又因牛顿的威望,这种学说在18世纪取得了统治地位"。

按照牛顿的微粒说,解释光的直进、影的形成、反射、折射十分方便,但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下反射,何种情况下折射?微粒说在解释时遇到很大的困难。

2.光的波动说;

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678年写成的《光论》一书中,从光与声的某些相似性出发,认为光是在"以太"介质中传播的球面纵波。"以太"是一种假想的弹性介质,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就是惠更斯的波动说。这种学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以太"介质中的传播。按此学说解释光的折射时要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惠更斯成功地推导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但是,"以太"这种连续弹性介质,难以想象,给波动说本身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光的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进和影子的形成原因时也遇到困难。

可见,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在解释光现象时,都各有成功的一面,但都不能完满地解释当时的一切光现象。

直到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从而波动说得到很大发展。19世纪未,又发现了波动说不能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证实了光的确又具有粒子性。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光的本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3.牛顿的辩证思想:

牛顿虽然提倡了微粒说,但他并不排斥波动说。他根据所做过的大量实验和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不少卓越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如牛顿提出"周期性"概念,这是波动的一个特征,而惠更斯却否认波的周期性。因此,牛顿在它的微粒说理论中包容有波动说的合理因素。牛顿认为"我只是对尚待发现的光和它对自然结构的那些效果开始做了一些分析,对它做了几点提示,而把这些启示留等那些好奇的人们进一步去用实验和观察来加以证明和改进"。牛顿的严谨、兼收并蓄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三)总结扩展与作业布置:

关于光本性的探索又一次证明了物理学是通过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物理学理论的形成经过实验假说实验完善和发展假说……的辩证过程,这期间往往要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这种探索精神,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这种探索过程,使我们再次领略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

布置学生预习下二节内容,提出预习目标,按课本要求自己观察所讲述的现象。

七、板书设计(投影)

第一节 波动说和微粒说

八、参考资料:

1.牛顿在1675年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

思想波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组;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35--02

东方电机5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自90年代东方电机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来,东方电机的质量管理走上了稳定上升的轨道,然而,我们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近几年随着东方电机产值产量的大幅提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保证东方电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正常、有效,使企业能健康蓬勃发展,建设百年东电,是摆在全体东电人面前的难题。如果把东方电机比做一棵大树,要想这棵大树能枝繁叶茂,依靠的是每一条小枝和每一片叶子的茁壮成长。在东方电机,这些小枝和叶子就是我们的班组,班组是企业产品的直接生产单位,是产品质量的直接控制者,班组质量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抓好班组产品的质量,搞好班组质量管理,打造产品质量磐石,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

一、影响班组产品质量的因素

(一)操作波动。质量波动一般分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正常波动一般因原料质量差异,设备磨损,操作调节微小变化,工艺偏差控制范围的正常变动等因素引起,对产品质量影响不大。异常波动一般因操作不按规程进行,工艺执行不严,设备带病运转,监视测量不准,原料不符合质量标准等因素引起,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影响班组生产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操作波动,操作波动是指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操作因素,影响班组生产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设备、工艺、材料、环境,切实有效地把这五个因素控制起来,及时消除异常波动,就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五个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因为班组生产是靠人监控的,监控者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最终结果。产生操作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是责任心不强,也就是质量意识问题,没有做到勤观察勤调节;二是没有“三按生产”,执行工艺和操作规程不严,操作失误多;三是技术素质低,既不会分析又不会处理;四是设备维护保养差,设备带病运转;五是上下工序协调配合差,生产不稳定。这五点是导致操作波动的主要问题,只有把造成操作波动的问题解决好,把影响产品质量的“五个原因”控制起来,才能稳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XXX电厂在安装汽轮发电机后做电气试验检查时发现转子有匝问短路现象。将转子汽端护环拆除后,发现在25#槽距槽口约300mm处1、2匝之间有一根磷铜焊丝,通过清理,共发现4根使用过的磷铜焊丝遗留在发电机转子内。事故原因是:在电机制造厂内焊接转子线圈接头时,由于操作者没有认识到该工序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未能将使用过的焊丝完全清理出去,使焊丝留在线圈端部内腔,在后序焊头、装拆木桶、配装极问块等多项工序的清理过程中,仍未能及时发现,致使将此问题遗留到电厂。前面的案例就是由于操作者责任心不强,执行工艺和操作规程不严等原因产生操作波动而造成质量问题。

(二)错误的思想观念:1 依赖检查把关。“班组出产品,质量靠检查”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职工中依然存在。反正质量有检验人员把关,只要把工时挣到手,自检(特别是手工作业)做不做没关系。出了质量问题,找检查、找工艺,跑质量处理单回用了事。2 生产进度第一。生产单位的口号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是,往往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就成了保量不保质,把“质量第一”放在嘴上,把“生产第一”放在手上,“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还存在。这是分配模式的考核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以产量为主的考核方式让一些人注重多挣工时,多拿奖金,反而忽视了产品质量。

(三)班组长领导意识。班组是企业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单位,班组长俗称“兵头将尾”。面对“兵”,班组长是质量管理的策划者、监督者,质量工作的先行者;面对“将”,班组长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实践者。承担如此多职能的班组长,其质量意识好坏往往决定班组整体质量意识的好坏。XXX电机在进行厂内空载试验时,电机一次冷却水不能循环,导致电机高速空载运行时的空载损耗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的带出,电机温升过高,致使多个部件报废。事故原因是:由于试验负责人未按程序认真对试验前准备状态进行检查确认,试验人员未开启一次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进水阀门,就开车试验,从而造成质量事故。

(四)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班组内部缺乏质量监督机制,质量指标没有落到实处。质量上的大锅饭好坏说不清,责任落不实。凭感觉,“拍脑袋”定质量,不是靠数据说话。

二、搞好班组质量管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一)班组质量管理应该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质量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影响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影响企业声誉。不能把加强班组质量管理仅仅看做是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而要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来对待,建立以产品质量优劣作为衡量班组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建设以质量为核心的班组生产管理体系,创建质量优先的班组精神。

(二)强化质量意识教育。强化质量意识是抓好班组产品质量的思想基础,进行质量意识教育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教育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懂得产品质量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优质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兴旺和发达,能给国家带来繁荣与富强,劣质产品会导致企业丢失市场、亏损,甚至倒闭。作为企业的员工,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要有企业光荣我光荣,企业收益我受益,我与企业共命运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以一流的工作质量,为社会生产出优质产品。其次教育职工懂得产品质量优劣与生产进度,经济效益等的密切关系,没有产品的高质量,就谈不上生产的高速度,优质才能有效地增产,增加效益。产品质量低劣,是生产中最大的浪费,要克服那种只重视产量、进度而忽视质量的错误思想。

(三)严抓平稳操作,减少操作波动。平稳操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平稳操作就是要稳定工艺,一是要抓好交接班,交接班是了解上一班生产、工艺、质量、安全、设备运行及遗留问题等的过程,对于稳定下一班生产工艺和质量至关重要,要严格按交接班要求进行交接。二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求班组成员能熟练掌握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如工艺操作法,工艺条件,工艺参数,安全技术要求等。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特殊情况听从班组长或上级指示进行调整。

(四)提升员工素质,打好质量基础,广泛开展QC攻关活动。开展岗位练兵,提高技术素质。以练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学习基本理论为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实际训练,通过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增强岗位实际操作本领。使其在生产

过程中同生产工具实现最佳结合,达到优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在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活动中,可根据生产中实际问题广泛开展QC活动,增强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增强员工自信心和责任心。

(五)建立质量看板。每个班组设立质量看板,将班组员工质量业绩状况,每日发生质量偏差情况,班组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形成班组员工质量排名,质量排名和收入挂钩,建立严格的班组经济责任制。形成公开考评,公平考核的质量考核制度。班组员工每天的质量状况,产生了多少缺陷,质量评分如何,质量看板上一目了然,而到了月末,当月员工的质量考核结果也自然得出。由于考核结果与月度奖金挂钩,本月因质量问题该扣多少钱,员工心中有数。每个员工的质量评分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班组的产品质量达标成绩,将班组的质量达标成绩与班组长、工段长的月度奖金考核挂钩。这样,质量看板不仅是员工个人关心,管理人员从中可以看出各班组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质量管理员和技术人员从中可寻找质量改进的切入点。

思想波动范文第5篇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风险的危害逐步显现。金融风险的波动性建模显得尤为重要。1982年Engle首先提出了ARCH模型,随后Bollerslev(1986)提出了GARCH模型;之后ARCH类模型经历了从单变量GARCH模型到向量GARCH模型、又从常系数GARCH模型到变结构GARCH模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以其良好的统计特性和对波动现象的准确描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今波动性建模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

二、变结构特征与波动持续性的关系

条件方差的持续性最早由Engle和Bollerslev(1986)提出,他们对IGARCH模型的研究揭示了条件方差存在的持续性,并认为波动的持续性等价于方差 序列的单整性。这个定义认为方差序列的单整性就是波动的持续性,即把单整性与持续性当作等同的概念。

许多基于时间跨度较大的金融时间序列的GARCH建模都表现出了高持续性,如Engle和Bollerslev(1986)研究12年间汇率的周收益率,Baillie和DeGennaro(1990)研究18年间股指的日收益率等。Lamoureux,Lastrapes(1990)提出假设认为经典GARCH模型应用于时间跨度较大的时间序列时表现出来的高的波动持续性可能是因为忽视了时间序列中变结构现象的存在,他们通过在GARCH模型的条件方差方程中添加虚拟变量构建变结构模型应用到股市收益中验证了这一假设,这一研究使得金融时间序列中的变结构现象开始得到关注,促进了ARCH类模型在变结构建模中的新发展。

目前,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变结构点的探测和变结构模型的构建,而模型的构建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思想。一、马尔科夫转换和GARCH模型结合:Hamilton和Susmel(1994)首先把马尔科夫转换模型引入ARCH模型之中,提出了状态转移的ARCH(Regime-switching ARCH)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Walter Krämer(2008)构建了带有时变转换概率的马尔科夫转换GARCH(1,1)模型,其中GARCH模型条件方差的所有参数都由马尔科夫状态转移决定。二、在GARCH模型的条件方差方程添加变量:Ping Wang , Tomoe Moore(2009)通过使用ICSS(平方迭代累积和)算法来调查欧盟股票市场中的变结构点,并通过在条件方差方程中添加虚拟变量给出了一个修正GARCH模型;李松臣、张世英(2007)通过添加一个虚拟变量构建了变结构门限模型;冯勤超,江孝感,蔡宇(2011)在向量GARCH模型中引入Markov转换机制,构建了向量MRS-GARCH模型。

Engle和Bollerslev(1993)进一步讨论了向量模型的持续性问题,提出了协同持续的思想,给出了向量GARCH模型协同持续的定义。协同持续的实际含义是:若干具有波动持续性的条件方差过程之间的某个线性或非线性组合可以消除这种波动持续性的影响,类似于均值过程的协整性,即协整概念在时间序列二阶矩意义上的体现。

国内学者李汉东和张世英(2001)从单整的角度给出一个基于GARCH模型的协同持续定义和其充分条件,分析了向量SV过程的协同持续性,并引入了BEKK表示形式;江孝感、王利(2006)研究了基于GARCH过程存在单整的向量金融时间序列协整与协同持续的数学关系。

三、问题分析及发展

根据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可见,国外研究更多关注于变结构现象对金融时间序列建模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的对变结构时间序列建模而忽视了金融时间序列间的均衡关系,国内研究更多关注于分析多个金融时间序列矩意义下的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忽视了单个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持续性是否合理的描述。因此在对金融时间序列建模之前先进行变结构分析,才能合理描述方差波动的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讨论多个具有变结构波动持续性的方差过程的协同持续关系,才能真实反映多个金融时间序列的二阶距意义下的长期均衡关系。

由于当前对金融时间序列建模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它还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的空间,主要发展和完善方向有:

1、将金融时间序列的变结构现象引入向量金融时间序列的分析中,构建变结构模型以真实描述多个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及其内在关系,这是长期资产组合投资能够实现风险规避的前提。

2、将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持续性和协同持续性定义拓展至动态意义上,令线性协同持续向量依结构变化,来描述金融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3、对多个金融时间序列构建的变结构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动态协同持续关系的存在性分析和求解方法等。

4、研究金融时间序列中的变结构特征对多个金融时间序列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这在金融市场内,即为研究变结构特征对资产投资组合的影响,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5、将变结构特征拓展至高频数据,分析金融时间序列的结构变化特征以实现对金融时间序列结构变化的预测。

这些发展有利于ARCH类模型全面的刻画金融时间序列波动持续性的多种特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策略消除这种波动的持续性影响,对于防范经济或金融风险、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Engle R F.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U. K. inflation [J] .Econometrica. 1982,50(4):987-1008.

[2] Bollerslev Tim.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J] .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31(2):307-327.

[3] Engle R.F.,T.Bollerslev. Modeling the persistence of conditional variance[J]. Econometric Reviews,1986,(5):1-50.

[4] Bailline R T. Long memory process and fractional in-tegration in econometrics[J] .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6,73:5-59.

[5] Lamoureux, C.G., Lastrapes, W.D.. Persistence in variance,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GARCH model [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1990, 68, 225234.

[6] Hamilton J. D., Susmel R.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dasticity and changes in regime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4,64 : 307-333.

[7] Walter Kr・mer. Long memory with Markov-Switching GARCH [J]. Economics Letters. 2008,99:390392.

[8] Ping Wang, Tomoe Mooreb. Sudden changes in volatility: The case of five central European stock markets [J]. Int. Fin. Markets, Inst. and Money. 2009, 19: 3346.

[9] 李松臣,张世英. 多元变结构门限GARCH模型的伪协同持续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0).

[10] 冯勤超,江孝感,蔡宇.向量MRS-GARCH模型波动持续性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11(08).

[11] Bollerslev Tim R F.Engle Common persistence in conditional variances[J].Econometrica.1993,61(1) :167-186.

[12] 李汉东,张世英.BEKK模型的协同持续性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1,16(3):225-231.

思想波动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思想在价值投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根据其价值投资基本原理,从两个重要理论假设出发,以风险控制为逻辑主线,分析了资金管理中的资金属性、资金投入比例、个股安全边际与分散投资四个风险控制环节,得出对普通投资者的操作启示。研究表明,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思想是一个建立在股市波动不可预测的基础上,针对普通投资者设计的,以安全边际为核心的多层级风险控制体系。

关键词:本杰明·格雷厄姆 资金管理 资金属性 安全边际 分散投资

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思想的理论假设与逻辑主线

(一)股价波动不可预测性的理论假设

资金管理是为了应对股价波动,但股价波动是否可预测,价值投资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观点截然不同。技术分析理论有三大假设: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价格沿着趋势运动并保持趋势,历史会重演。显然,该理论认为股价波动有规律且具有惯性,直接肯定了其可预测性。当投资者采用技术分析进行资金管理时,实质已接受了股价波动可预测的隐含假设。相反,格雷厄姆旗帜鲜明地提出股价波动的不可预测性。首先,在市场信息方面,格雷厄姆认为正确的信息并不一定能保证投资者对股票价值与价格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在股价的可预测性方面,格雷厄姆指出,“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最后,在投资策略方面,格雷厄姆强调指出,“不管方法多么复杂和微妙,投资策略应注重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因此,在转变和多变的时代,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一定要准备应付各种情况,绝不能断了自己的后路,也不能把一切冒险建立在对股市未来进程的乐观或悲观态度上”。综上,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思想是建立在“股价波动不可预测”这一重要理论假设上。

(二)投资者智力与性格的理论假设

格雷厄姆把典型投资者界定为:具备一定知识和理解力,但不具有聪明的智力或超常预见力与洞察力,在性格上是理智的,能够遵循一般的投资准则行事。该定义隐含着两个基本假定:一是投资者智力一般,不具备专业金融技能与超常的股市预测能力;二是投资者性格一般,不具备超常的情绪控制力。实践中,资金管理方案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投资者的智力和情绪控制力,其回报率也取决于投资者的金融技能与努力程度。事实上,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方法操作简单且对回报率的期望非常保守,因为要符合对普通投资者的基本假定。需要特别指出,格雷厄姆资金管理策略如资金比例控制、选股标准设定与分散化组合,都是针对普通投资者而不是专业投资者设计的。

(三)以风险控制为逻辑主线进行资金管理

格雷厄姆坚持在股价波动不可预测的前提下,采用多层级风险控制的方式进行资金管理。第一层级,控制资金属性。投资可能存在股市短期剧烈波动的风险、价值回归缓慢的风险,只有长期资金才能有效承受这些风险,故资金管理第一要求是资金的长期性。第二层级,控制资金投入比例。由于无法预测股市波动,因此格雷厄姆特别提出了“固定比例法”。这种固定保留50%现金或债券的资金分配法基本能够适应于任何市场波动的情况。第三层级,控制个股安全边际。这是价值投资的核心。为了应对各种风险,资金应该投入于具备足够安全边际的个股。格雷厄姆分别针对防御型投资者与进攻型投资者的选股设计了安全边际的数量标准。第四层级,分散化投资组合控制。个股的安全边际并不能确保投资不会亏损,投资者必须分散化投资,既防止个股风险造成重大亏损,又提高盈利概率,总之,在格雷厄姆资金管理策略中,资金的长期性是价值投资的前提,资金投入比例控制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必要手段,个股安全边际是本金安全的基石,分散化投资是盈利的保证,四个环节都是为了控制风险,应对市场波动的不可预测。

风险控制第一层级—投资资金属性控制

(一)界定投资资金的范畴

首先,格雷厄姆把投资资金限定于投资者准备放在证券中的那部分存款,不含活期储蓄、定期存款等其他金融媒介。其次,格雷厄姆把投资对象限定在证券范畴(即普通股、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对资金属性与资金投向的限定使得资金管理具有针对性,尤其对区别投资与投机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格雷厄姆还特别指出,保证金交易(如国内的融资融券交易、杠杆基金)不属于投资资金,应计入投机资金。他认为在思想上与操作上,都不应混淆投资资金和投机资金。

(二)资金的长期性是资金管理的第一要求

因为股市涨跌时点与涨跌幅度不可预测,非长期性资金将面临以下风险:第一,价格向价值回归缓慢的风险。由于市场的忽视或误解导致股票价值低估的情况可能会持续极长的时间,投资者可能在价值回归之前被迫出售股票导致损失。第二,市场波动带来心理压力导致投资者决策出错的风险。第三,短期交易降低盈利概率的风险。股票交易从长远看是正和游戏,但就短期看大多数是零和游戏。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是:在证券低估时买入,在价格回归价值时卖出,其他时间则等待。由于股价波动不可预测,只有长期性资金才能承受股价长期低迷、缓慢回归价值的风险,并最终获得投资收益。因此,资金管理的第一要求就是投资资金的长期性。格雷厄姆将投资者定义为: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并将长时间持有证券,注重本金安全与股息收入,重点放在本金的长期增值而非价格的迅速变化。

风险控制第二层级—资金投入比例控制

(一)防御型投资者的资金投入比例控制方法

由于防御投资者关注本金安全且不愿意经常做决策,格雷厄姆建议其应简单地将资金分配于高等级债券(国债、高等级公司债券)和高等级普通股(大盘蓝筹)之间,控制资金比例方法包括两种:固定比例法与程式投资法。

第一种方法是“固定比例法”。例如固定比例为50%,当股市大幅上升或下降使得比例改变后(如到55%或45%),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不经常的调整以恢复到50%的比例。“固定比例法”操作将获得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但也很难超越市场平均水平。“固定比例法”应成为防御型投资者主要的资金管理方法:一是操作方法简单,投资者容易对市场变动做出反应,且操作有章可循,近似于机械式地调整债券与股票的比重;二是操作方向正确,价值低估加仓与高估减仓的操作符合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原理;三是最重要的,通过数量比例控制避免投资者受市场情绪影响,在市场不断上涨甚至到危险时加大投资。对于“固定比例法”的适用范围,格雷厄姆指出:“如果投资者愿意,可以采取一种适用于任何情况的策略,即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资金各占一半”。

第二种方法是“程式投资法”,即投资于蓝筹股组合的资金比例在最低25%和最高75%之间变化,并与市场水平保持反向关系。当市场水平高得危险时,降低股票比例,最低可达25%;相反,股价下跌到很有吸引力时,提高股票比例,最高可达75%。正是基于股市波动不可预测的事实,格雷厄姆给最高与最低持股比例均留出25%的余地,他明确指出,“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投资者不能把全部资金投入一个篮子里:既不能完全投入债券篮子里,也不能完全投入股票篮子里”。同样重要的是,熊市中持有25%债券或现金,牛市中持有25%股票,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心理压力,能够坚持长期投资并最终获得收益。

综上,对资金投入比例的限定是针对股市波动不确定与投资者心理不确定进行的一种风险控制。“程式投资法”实质上是一种逆向投资法,原理简单但操作困难。人类的本性是涨时看涨、跌时看跌。因此,在大众都看涨时减仓而在大众都看跌时加仓,特定的投资者也许能做到这一点,但要求大多数投资者也应如此则存在困难。因此,格雷厄姆认为只有两种情况可以采用“程式投资法”:一种情况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未来股市将会出现大幅上涨或大幅下跌,另一种情况是投资者具备完全理性,可以不受情绪影响独立完成与大众相反的操作。

另一种方法是“美元成本平均法”,也叫“定额定投法”,实质是“程式投资法”的特殊应用,即每月或每季投资等额资金于普通股。采用这种方法,在低价时购买股票数量比高价时多,最终具有满意的平均持股成本。最重要的是,这种操作是系统和均匀的,能够有效防止投资者在错误时间集中购买而导致巨大损失。格雷厄姆非常推崇这种方法,认为定投股票虽然月度数量很小,但长期收益惊人,应成为防御型投资者理财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进攻型投资者的资金投入比例控制方法

进攻型投资者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对来自于市场、证券分析师的信息进行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做出投资决策,其第一原则是决不会购买自己没有研究过的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不满意的证券。进攻型投资者更愿意承担风险,但这不是与防御型投资者区别的标准。成为进攻型投资者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必要的决断力,大多数投资者无法做到。格雷厄姆由此建议大多数投资者应该将自己定位于防御型投资者,而不是进攻型投资者。

进攻型投资者可以根据个人能力与偏好选择更广泛的投资对象,但总体上应与防御型投资者一样,把资金主要配置于高等级债券和蓝筹股。由于没有可靠的方法判定市场水平高低,因此进攻型投资者也应主要采取“固定比例法”,即把资金按照50:50的比例配置于债券与股票中。格雷厄姆认为,对市场风险有着强烈判断力的进攻型投资者方可采用“程式投资法”,对资金投入比例在25%-75%之间与市场波动做反向调整。程式投资法看起来简单可行,但要求投资者拥有特殊才能或“感觉”,不符合对投资者智力的通常假定,仅仅适用于少数进攻型投资者。

(三)资金投入比例控制方法的中国适用性

中国从1998年开始设立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有一条重要规定是“投入股票的资金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基金资产总值的80%”。数据表明,80%最高投入比例上限的封闭式基金总体业绩优于100%最高投入比例上限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反之,2007年之后中国设立的部分采用杠杆策略(资金比例上限超过100%)的创新型基金,最典型的是“瑞福进取”,总体业绩低于同期其他类型基金。由此推出,格雷厄姆的资金投入比例控制方法在中国也具有适用性。另外,国内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定投”方案也与格雷厄姆极力推荐的“美元平均成本法”在原理上有相通之处。

风险控制第三层级—个股安全边际控制

(一)个股安全边际的数量标准

为了确保股票的安全边际,格雷厄姆同时对估值与买价进行数量控制。一方面,设定估值上限。一般地,股票价值是当期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市盈率的确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市场情绪乐观时,投资者可能给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值。为此,格雷厄姆提出,“对于任何股票,所采用的市盈率必须设置一个适当的上限,以使得估值在谨慎的合理范围内”。格雷厄姆建议把市盈率上限设定为15倍。虽然15倍市盈率仍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却排除了大多数可能的投机性估值。另一方面,设定买价上限。从安全边际角度看,如果15倍是股票估值的上限,则买价应低于这个数值,一般情况下买价应不高于平均收益的10倍。格雷厄姆认为,10倍市盈率上限是股票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购买时还应考虑公司前景、财务状况等其他因素。

(二)防御型投资者的个股安全边际控制

针对防御型投资者的特点,格雷厄姆设定了7项选股的数量标准:一是相当的规模:工业企业年销售额不少于1亿美元;二是足够强劲的财务状况:工业企业流动比率不低于2倍,长期债务不超过流动资产1倍;三是至少过去20年内连续支付过股息;四是过去10年没有负利润;五是10年内每股收益至少增长1/3;六是股价不高于净资产价值的1.5倍;七是过去3年平均市盈率不超过15倍。显然,第一至四条标准是对公司业绩稳定性的数量要求,第五条标准是对公司业绩成长性的数量要求,第六、七条标准是对PB指标与PE指标的数量要求,即对股票价格与价值的比例要求。归纳起来,第一至五条标准排除了质量明显太差的股票,第六、七条标准排除了价格过高,投机风险太大的股票,实质是对个股安全边际的数量控制。按照安全边际的严格定义,前述标准并不能保证每只股票具备安全边际,但却能排除掉大多数不具备安全边际的股票。

(三)进攻型投资者的个股安全边际控制

对于进攻型投资者,格雷厄姆提出了控制安全边际的选股标准包括六条:一是财务状况:工业企业流动比率不小于1.5倍,债务占净流动资产的比例不高于110%;二是盈利稳定:近5年没有出现过负利润;三是股息记录:目前有一些股息支付;四是利润增长:上年度利润高于5年前的利润;五是股价:不高于净资产的120%。六是市盈率:不高于10倍。进攻型投资者可以调整市盈率的高低标准来控制选股样本的大小,最终根据偏好选择30只股票作为投资组合。另外,格雷厄姆认为进攻型投资者也可以增加一条标准:标准普尔质量评级在平均水平(B+)以上,然后再选择当期市盈率与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构建投资组合。与防御型投资者相比,进攻型投资者的选股标准没有设定公司规模指标,同时财务质量指标的设定更加宽松。

(四)安全边际标准的中国适用性

格雷厄姆提出15倍估值上限与10倍买价上限源于美国经验,应用到中国是否会出现教条式错误?统计表明,中国A股18年间(1993-2010)平均市盈率为33.87倍,有14年市盈率高于30倍,只有2年市盈率低于15倍。条件变化是策略变化的依据,估值上限与买价上限的具体数值应根据中国金融机制与金融环境来调整。实际上,格雷厄姆在1934年版《证券分析》中提出的市盈率上限值为16倍,而在1973年《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中提出的市盈率上限值则变为15倍,说明格雷厄姆也是根据情况变化来调整安全边际标准的。但无论如何,严格风险控制与稳健投资的基本原理是不会随着机制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平均市盈率高企的中国股市,投资者更应设定估值上限与买价上限,确保个股的安全边际。

风险控制第四层级—分散化投资组合控制

(一)分散化是强化安全边际的有效手段

个股安全边际控制存在很大的困难:一是普通投资者不能完全准确地选择个股;二是前述机械式的选股标准不能完全排除不具备安全边际的个股;三是具备安全边际的个股仍然可能由于不可预测因素导致亏损。为此,格雷厄姆强调构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比选择个股更为重要。一方面,分散化有助于防止出现重大亏损。个股具备正安全边际,只能保证盈利概率大于亏损概率,并不能保证不会亏损。通过分散化保护,即使组合中单只证券遭遇重大损失,也不至于给投资者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分散化有利于提高盈利概率。根据大数定律,在随机事件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一个稳定值。由于个股具备安全边际,其盈利概率大于亏损概率,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最终投资组合的盈利大于亏损的概率就越大,并趋向于稳定值。这个稳定值与个股安全边际程度及组合分散化程度密切相关。当个股具备正安全边际时,分散化提高了组合盈利机会。对于大多数投资者,分散化是增加安全边际最简单和最廉价的办法。

(二)防御型投资者的分散投资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构建指数成分股组合,把资金等额分配于指数成分股中,也可用“基金投资法”来替代。证券投资基金可避免重大投资错误,同时取得与市场水平相当的回报。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即使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也很难超越具有资金、信息与人才优势的基金公司。格雷厄姆认为,基金投资对于无法构建有效投资组合的防御型投资者很有意义,并建议资金雄厚的投资者利用基金公司的专户理财服务。关于基金选择,格雷厄姆认为防御型投资者应优先考虑封闭式基金、指数基金。巴菲特也曾多次向普通投资者推荐指数基金投资法。第二种策略是定量筛选投资组合。防御型投资者按照个股安全边际的选股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股票,然后根据偏好选择30只构建投资组合。总之,由于选股能力的局限性,防御型投资者在股票数量上要强调高度分散化。

(三)进攻型投资者的分散投资策略

高度分散化是格雷厄姆针对普通投资者提出的策略。关于股票分散的数量,格雷厄姆建议普通投资者至少应该拥有30只股票。在理论上,格雷厄姆经常构建3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进行业绩检验。在实践上,格雷厄姆在任何时候均拥有75只股票甚至更多。但格雷厄姆提出,分散化对于擅长于选股的投资者没有益处甚至是害处。因此,格雷厄姆建议投资者应在分散化与个股选择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进攻型投资者,选股能力与分散化呈互补关系,选股能力越差,越需要分散投资,选股能力越强,则可以通过集中投资提高收益。但基于普通投资者智力与情绪控制力的假定,适度分散化投资是进攻型投资者的必要手段。

(四)分散化投资策略的中国应用

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双十规定”,要求基金投资于单只股票的资金不能超过基金总资产的10%,投资于单只股票的资金不能超过该股票总市值的10%,实质是以制度的形式体现分散化投资策略。因此投资者定投指数基金(如上证30指数基金)就含有选择蓝筹股与分散化两层操作。

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思想述评及操作启示

理论上,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思想是一个建立在股市波动不可预测的基础上,针对普通投资者设计的,以安全边际为核心,多层级风险控制的体系。实践中,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方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具备基本的安全性,操作简单,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格雷厄姆资金管理策略对投资者的思想与操作产生有益的启示。在思想上,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到股市波动不可预测性的现实,在正确评估自身智力、情绪控制力及精力的基础上,将自己准确定位于防御型投资者或进攻型投资者,并选择对应的资金管理策略。在操作上,普通投资者要严格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保证投资资金的长期性;二是严格控制资金投入比例,应主要采用固定比例法,兼用程式投资法;三是根据国情制定严格的个股安全边际标准;四是根据个股安全边际控制能力充分的分散化投资。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雷厄姆著.王大勇译.聪明的投资者(第三版)[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本杰明·格雷厄姆著.王中华等译.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思想波动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用违约;中国铝业;KMV TGARCH

KMV模型是以Merton模型的基本思想为基础的一套量化信用风险的概念性框架技术。该模型把公司股权看作看涨期权,负债看作看跌期权,公司资产价值看作标的资产,并假设资产价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在KMV模型中,可以根据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则可以算出预期违约率。KMV模型对非上市公司因使用资料的可获得性差,预测的准确性也较差;不能处理非线性产品,如期权、外币掉期等。因此适用条件较为严格。

相较于传统的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具有动态性,在前向预测,量化分析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由于中国铝业2010年一季度净利6.27亿元,中报业绩却只有5.31亿元,刚刚从去年巨亏中缓过劲来的中国铝业二季度再度出现亏损。因此本文引入KMV模型对对中国铝业当前信用风险状况进行探讨。

根据Black—Scholes公式有:

其中:E(V)表示预期资产价值;DP=SD+0.5LD;本文实证中,D用违约点DP代替;漂移项系数用无风险利率r代替。其中无风险利率采用当前一年期国库券利率2.85%。T=1年,用收益率波动率代替股权价值波动率。收益年波动率=收益波动率*,价格采用复权后价格,通过历史收益率计算年波动率得0.3902。

根据2010/9/30中国铝业中报显示,总负债额8307475.1(万),其中流动负债SD=5320447.4(万),长期负债LD=2987027.7(万),违约点DP=SD+0.5LD=6813961.3。将计算结果带入期权定价公式(1),(5),利用matlab迭代算法,运行结果。

计算资产价值V20417000(万),资产价值波动率:

=0.2635。

预期违约率EDF=N(-DD)=0.57%。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铝业目前预期违约率达0.57%,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中国铝业贷款损失概率没有超过5%,应属于关注类贷款,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弱。

下面我们引入T-Garch(1,1)-AR(1)模型对2008/12-2010/12

月中国铝业波动率状况进行分析,估计结果

GARCH ZGLY=0.0614*RESID(-1)2-0.0781*RESID(-1)2*(RESID(-1)0)+0.9598*GARCH(-1)ZGLY

如下图所示,中国铝业股价存在杠杆效应,相对正面消息而言,负面冲击对其的影响较小。2009年巨额亏损造成了股价的剧烈波动,但随后波动趋缓,2010年2季度再度亏损后,波动小幅加剧,但不明显,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负面消息对股价的冲击也为市场所消化,波动减弱。

面对今年二季度不利形势,中国铝业已启动三年结构调整规划,将加大在上游资源如煤炭领域的布局,以重塑中国铝业的竞争优势。在消化前期成本上涨因素的基础上,中国铝业7月份的亏损额已大大减少。

综上结合KMV-Tgarch(1.1)模型分析,尽管遭受巨大损失,中国铝业基本面仍然向好,负面冲击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不严重。尤其是采取一系列应对调整措施之后,市场对于负面消息的影响已有所消化。目前中国铝业信用风险较为微弱,但其信用风险回归正常抑或继续恶化取决于当前的结构调整规划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思想波动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与文献梳理

区域经济波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经济理论热点,也同时深受政策制定者的关切。目前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如下的结论:第一,从经济波动而带来的消费者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经济人在风险回报间的选择问题和“创造性破坏”出发,认为经济波动最终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一个积极的影响。第二,经济波动使得企业增加了未来不确定性,其投资冲动就会被抑制,最终降低了经济增长。而且在波动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鉴于合约的长期制约,一般都会选择以低于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第三,目前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还很困难。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既取决于数据的加总的水平(Imbs,2007),又受所选取指标的影响。

国内对区域波动与增长关系也进行了诸多研究。早期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单调性。例如:胡鞍钢(1994)最先考察出我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刘金全、张鹤(2003)的回归分析则认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产率有正的弹性作用。王泽填(2007)利用我国27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各地区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具有相同的负面效应;20世纪90年代后波动对增长总体上有正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省份间有异质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情况。李永友(2006)用GARCH和TARCH-M增长模型对中国1953-2004年经济波动进行了研究,得出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减损效应,但控制改革开放这个重大制度变量后,波动对增长却有正面溢出效应。卢二坡、曾五一(2008)又在经济增长收敛回归框架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转型期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受市场化程度而具有异质性。董冠鹏等(2010)利用1978-2007年中国省级区域横截面与面板数据两种数据格式对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正如Rey和Janikas(2005)所言,经济研究样本的行政边界往往没有考虑到技术外溢、迁移、贸易往来、交易模式和公共政策等经济体之间的空间联系,这样就对经济变量的推断产生误差。本文利用有效测定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工具,检验我国2001-2010年间区域经济波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模型的构建

(一)一般模型。

分析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设立一般回归模型如下:

gi= 0+ 1 i+ 2Xi+ i (1)

其中,gi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各省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 i为解释变量,表示在样年份内各省的经济波动程度;Xi为控制变量集合,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 0为常数项, 1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 2为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系数集合,这三项均为待估系数。 i为回归残差。

(二)空间模型。

借鉴Martin&Franz(2009)的研究思想,我们将空间模型回归方程初步设定为:

此模型在一般模型上加入了解释项:。其中, j表示相邻省区的经济波动情况,wij为地理相邻空间权重矩阵,地理相邻省份经济波动对本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反映在系数 上。本文采用0-1空间权重矩阵。

依照空间计量方法的一般规律,本文将空间滞后变量(SLM)设定如下:

(2)

将空间误差模型(SEM)设定如下:

(3)

(三)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

表1 各控制变量及其指标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测定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时,经济增长和波动的指标选取对计量结果会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中国二元城乡结构下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特征和数据统计方面的考虑,以GDP的增长率代表区域经济增长。本文用(人均)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代表经济波动。其他变量参见表一。在文中,我们使用2001-2010年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计量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形成的时间截面内,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Moran值分别为0.5627和0.1631皆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存在着地理上的相关性,即空间上相互依赖。因此,在考察各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必须把空间效应纳入到模型中来。

(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使用GeoDa软件,对方程(1)、(2)、(3)进行回归分析,见表二。从回归结果来看,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有一个正效应,在引入溢出效应后,大概经济波动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将增长1.36个百分点,较OLS模型估计1.04有所提高(统计结果表明SEM模型较SLM模型更合适)。说明经济波动存在着较明显的溢出效应,即区域经济波动能提高邻域的经济增长水平。而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皆为正,表明控制变量皆推动了经济增长;从回归系数可以看出,我国在“十一”、“十二”五时期,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市场化和开放程度等制度要素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大。

表2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四、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我国各区域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多数区域的经济增长受邻域经济波动的影响。这说明我国各区行政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还是比较紧密。(2)在考察期内,各地区经济波动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可由以单一GDP指标为考核标准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来部分解释。这一制度直接引起了各地方政府的GDP竞赛,当一个地区GDP发展速度变慢而波动或低于其他区域时,政府会加大各种发展要素投入,以拉动经济增长以作为自己的政绩。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着较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因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各行政区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也提醒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更加审慎的决策,即一些熨平经济波动的经济政策也有可能伤害到长期经济增长。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Martin Falk ,Franz Sinabell. 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growth and volatility in Europe.Empirica.2009,36:193-207.

[2]李永友.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减损效用:中国的经验证据.当代经济科学,2006,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