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下腔静脉滤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 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91-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临床常见病症,是导致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最主要原因,肺栓塞发病、死亡率、致残率高。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的置入以有效的预防PE,使溶栓治疗更为安全[1]。26例下肢DVT患者,应用IVCF置入后溶栓,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4-76岁,平均59.5岁。病程3天至6个月。病变部位:左侧16例,右侧12例。诱因:13例为外伤后,4例为慢性疾病长期卧床。所有患者均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6例均行血管多普勒证实DVT。其中全下肢DVT 20例,2例伴髂-股静脉狭窄,局部DVT形成6例。

1.2方法:全部病例首先实施IVCF置入。26例均选用南京微创生产腔静脉滤器,在C臂透视下,经股静脉穿刺成功,置入5F动脉鞘,行下腔静脉造影,测量并记录下腔静脉直径。在导丝引导下使用白泥鳅造影导管,行双侧肾静脉造影,并标记肾静脉位置。将滤器上端标记定在右肾静脉开口下方1.5cm-2cm处,鞘释放滤器,完毕后下腔静脉造影。观察血液回流是否通畅。拔管后、加压包扎穿刺点。3例病例为病史在4天内,急诊行股静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第二天经患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每日1次,每次30-50万U,总量不超过500U。推注踝关节上方和膝关节下方扎止血带,当患者感胀痛时松开踝关节上方止血带,缓解后扎住止血带继续推注,以使尽量多的药物进入深静脉。治疗在血液凝血机制动态监测下进行。治疗中运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并加强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以后口服肠溶阿斯匹林每曰1次,每次50mg。口服华法林片治疗,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剂量。并行下肢气压治疗和腓肠肌锻炼。停药指征:凝血4项测定PT>对照值2倍;FIB明显下降或APTT、TT明显延长;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溶栓治疗3天无效者。治疗期间每日测量患肢足、小腿、大腿周径。根据患肢周径、活动度等综合评价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级。

2结果

26例均置入一次成功,成功率100%,经术后溶栓取得良好效果。显效23例,有效3例。溶栓治疗1天所有患肢水肿及胀痛感减轻,皮温肢张力降低,20例患者3-5天后肿胀及疼痛逐渐消除,基本恢复正常。2例伴髂-股静脉狭窄者,3天后大腿肿胀完全消除,小腿肿胀明显缓解,但1周后小腿肿胀也未能完全消除。全部病例均未出现临床可查的PE。复查滤器位置满意。对4例血栓完全治愈患者于术后12-16天取出滤器。继续服用阿司匹林75mg qd。及继续锻炼腓肠肌治疗,3月后复查未发现血栓再次形成。

3讨论

下肢DVT主要危害是患肢疼痛水肿、远期静脉功能不全,以及可能发生PE造成肺动脉高压症或病人死亡。治疗方法包括抗凝、全身溶栓、手术取栓、局部溶栓和各种介入取栓。目的是预防PE,恢复静脉通畅,防止复发和保护静脉瓣功能。各种治疗方法中,传统的单纯抗凝治疗不能迅速缓解严重的静脉阻塞,减轻病人的临床症状。文献报道急性或亚急性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有效率72%~82%,较全身溶栓效果好[2]。

近年来,IVCF安置的适应证扩大与以下因素有关:每年发生PE的人数增加;滤器的不断改进,更为安全和有效;发现在溶栓治疗中血栓脱落和PE增多。多数学者认为在下肢DVT明确诊断后,经造影证实为长段、游离血栓,应尽置IVCF,以预防致死性PE。本组26例均使用南京微创先健滤器,可作为临时及永久使用,4例血栓完全治愈患者于术后12-16天取出滤器。未再行口服华发林抗凝。

IVCF术后发生PE原因有:微小的血栓通过IVCF导致;施放不当,单伞IVCF倾斜大于15°严重影响血栓拦截效果;直径过宽的下腔静脉中IVCF过度张开;栓子通过侧枝循环(腰静脉、卵巢静脉和精索静脉等);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部位高于IVCF顶端。其他并发症:下腔静脉穿孔、VCF脱落、VCF移位、VCF打开不全或折断和放置VCF静脉通路血栓形成[4]。本组病例无上述并发症,同以下几点有关。术后严格的抗凝,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血栓脱落,从而降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在采用IVCF时, 应用血栓拦截能力较高的双伞型;根据下腔静脉直径选择适当的IVCF;避免IVCF倾斜;尽量将IVCF近心端平于肾静脉开口下。

术中血栓脱落造成致命性PE,术后抗凝治疗而出血和术后PE等引起病人死亡。因此,注意防止IVCF相关并发症的同时严格掌握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和术中影像学检查,明确下腔静脉和静脉通路有无血栓是必要;经右颈内静脉放置IVCF,避免术中血栓脱落。本组病例无PE发生, 当然,微小血栓多导致无症状的PE,可能漏诊了一些无症状的PE。

总而言之,简单的经皮穿刺放置,腔静脉滤器材料及技术不断更新,完善,使其应用简单安全。有报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使下腔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率由60-70%下降至0.5-0.9%。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有效的预防肺栓塞, 保证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静脉滤器 置管溶栓术 肺动脉栓塞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88

资料与方法

本组DVT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47.6岁(29~73岁)。双下肢DVT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左下肢静脉血栓29例,右下肢静脉血栓6例。中央型DVT9例,混合型DVT26例。35例病史平均15.8天(2~48天)。其中,病史≤10天10例,11~30天19例,>30天6例。术前均行静脉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置管方法:于局麻下行对侧股静脉或经右颈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临时性滤器11例,永久性滤器24例),防止肺动脉栓塞。滤器置入后即行患肢溶栓导管置入术。患者先取平卧位以双功彩超检查下腔静脉至股浅静脉,再取俯卧位检查静脉及小腿深静脉,确定血栓部位和范围,决定溶栓导管置入长度。穿刺置管处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行局部麻醉。应用超声定位穿刺部位,将前壁穿刺针通过超声探头后进针,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静脉,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导管鞘,由导管鞘内置入导丝至血栓近心端,在导丝引导下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近心端内。缝线固定导管鞘、溶栓导管,防止溶栓导管在治疗过程中脱出,再次超声检查确定溶栓导管尖端位置,尽量使其位于血栓近心端。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原;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护理

高原地区由于慢性缺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缺乏运动,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重要诱因[1]。早期预防及及时规范治疗DVT是预防肺动脉栓塞(PE)、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科对2例特殊职业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DVT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分别随访3年、1年半,目前患者情况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女性,37岁,藏族,小学教师,因“右下肢肿痛3月”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口唇紫绀,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下肢自大腿根部以下较左下肢明显肿胀,双小腿静脉曲张,两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运动不受限。双下肢血管超声示:右侧股静脉中上段血栓形成,左下肢血管无异常。血常规:RBC7.2×1012/L、HGB217g/L、HCT70%。诊断:(1)右侧股静脉血栓形成;(2)双下肢静脉曲张;(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常规抗凝、溶栓治疗1月无效。

病例2 患者男性,23岁,汉族,汽车驾驶员,自幼生活在高原,因“右下肢肿胀15天”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下肢自大腿根部以下较左下肢明显肿胀,两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运动不受限。双下肢血管超声示:右侧股静脉中上段血栓形成,左下肢血管无异常。血常规:RBC6.6×1012/L、HGB205g/L、HCT68%。诊断:(1)右侧股静脉血栓形成;(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常规抗凝、溶栓治疗1月无效。

两例患者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治疗,用美国Cordis公司的Jrapease滤器。患者平卧于DSA平台上,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静脉穿刺、插管、先行DSA,明确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有无畸形、阻塞、并测量下腔静脉横径,用输送器将滤器送入,使其上端位于肾静脉开口以下1~2cm处固定、回撤鞘管至滤器释放。完成操作后局部压迫10min,拍X线片作为随访对照。

两例均在DSA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成功,造影显示滤器位置在肾静脉开口下方,位置正常,无位移、无倾斜。术后常规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一年,服药期间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分别随访3年、1年半均无PE发生。

2 护 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及肝肾功能,行碘过敏试验及术区备皮。

2.2 术前训练

因术后需要平卧6~8小时,术肢伸直,术前要向患者讲解术后术肢伸直平卧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床上排便、翻身的方法,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术后护理

2.3.1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

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患者有无紫绀、胸闷、呼吸困难及大汗淋漓等肺栓塞症状。监测凝血四项及全身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鼻衄及血尿、血便等。

2.3.2 穿刺部位的护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及血肿,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颜色、温度情况。每天早晚测量患肢足、踝、小腿中部、膝、大腿中部、大腿根部周径并记录。

2.3.3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坚持做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卧位时,患肢抬高20~30。,避免长时间行走和剧烈运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同时让患者了解一些食物和药物对华法林的药效有影响。如菠菜、白菜、花菜等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可降低药效。阿斯匹林可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催眠药和口服避孕药可降低其抗凝作用等。

3 体 会

PE起病急,易反复发生,误诊率、漏诊率、病死率高。戴汝平报道[1],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PE的发生率高达67%~79%,病死率高达20%~30%。大块栓子脱落,可以导致患者猝死,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为0.14%~1.4%,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使PE的发生率由60%~70%降至0.9%~5.0%,效果优良。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不仅发生周围深静脉血栓,而且可发生脑、肺、肝、肾等多脏器静脉血栓形成[2]。本文两例患者长期在高原地区生活、工作,从事特殊工作,患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均为右下肢DVT,经常规抗凝、溶栓治疗无效,因而我们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针对这两例患者,我们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护理计划,使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得到全面的,连续性的整体护理,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迅速康复 。

参考文献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导管溶栓术;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a)-006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racavity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in treatment of 9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ethods 9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une 2011 to July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were treated with intracavity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lateral lower extremity circum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the vein clearance score and vein clearance rat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ymptoms of 95 cases of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healthy and affected side thigh circumferenc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6.83±1.62)cm vs (1.03±0.93)cm](P

[Key words]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tracavity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下肢深o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疾病,近期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1],严重者可发生猝死,远期可形成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2]。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系统性溶栓和手术取栓等,但均存在血栓清除不彻底、出血并发症高、易复发等缺点[3-5]。目前,导管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等优点[6]。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7月该科室采用以导管溶栓为主的腔内综合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9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住院深静脉血栓病人320例,应用腔内综合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5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29例,年龄平均(56.0±15.2)岁,右侧下肢18例,左下肢77例。患侧下肢均出现疼痛、肿胀、皮肤张力高、凹陷性水肿等表现,患病时间最长24 d。全组病人均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和深静脉超声检查,明确DVT诊断及血栓累及范围。

1.2 治疗方法

采用依据手术适应症及患者意愿,同意选择行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及(或)下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植入术或髂静脉支架植入。右下肢均滤器植入,左下肢根据意愿选择或不选择放置滤器并签字。滤器植入选择健侧股静脉,其中右侧颈内静脉入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5例,共放置下腔静脉滤器65例。再选入路经患肢股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N静脉超声引导穿刺或切开进入植入7 F血管鞘。对于放置滤器患者导丝试过髂总静脉,导引过12 mm直径球囊导管试扩张1/2,检测是否有狭窄、程度、范围,采用5 F猪尾导管反复拖拉或球囊导管反复挤压、拖曳碎栓,然后导管注入尿激酶(H11021256)30万~40万U术中溶栓,溶解较新鲜、较游离破碎血栓,可剩余较大块、不易溶解附壁残余血栓。根据病人病情及同意行再扩张并一期放置12~14 mm髂静脉支架共35例,造影显示通畅度显著改善,顺导管鞘置入适当长度的unifuse溶栓导管插至血栓近心端。仅置入溶栓导管溶栓60例。g后将20万U尿激酶融于生理盐水50 mL中,1 h内持续溶栓导管内微量泵泵入,1次/h。同时联合巴曲酶(H20030295)5 BU加强降纤作用,静注30~50 mg肝素钠(H11020362)全身肝素化,再从导管鞘内持续肝素钠(H11020362)750~1 000 U/h微量泵维持泵入。2次/d监测血凝常规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节抗凝、溶栓药物剂量。维持纤维蛋白原指标1.0~1.2 g/L,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较正常值升高1.5~2倍。每72 h深静脉造影复查,据血栓溶解情况及D-二聚体指标,将溶栓导管后撤、调整位置或拔出溶栓导管终止溶栓;导管溶栓后深静脉造影提示髂静脉狭窄或闭塞中16例患者二期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14例仅再行球囊扩张术。44例进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

1.3 疗效评估

入院时及治疗结束时分别于健侧和患肢髌骨上缘15 cm、髌骨下缘15 cm测量大小腿周径,计算健肢和患肢的周径差。参考Porter制定的标准,采用静脉通畅评分及静脉通畅率对疗效进行评估。静脉通畅评分:患肢每段静脉(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上段、股浅静脉下段、N静脉)完全通畅0分,部分通畅1分,不通畅2分;静脉通畅率=(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00%[7-8]。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疗效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差异采用秩和Wilcoxon检验分析,以P

2 结果

全组95例患者中髂静脉存在狭窄、闭塞者高达79例,占84.6%。 95例患者采用经导管溶栓治疗为主的腔内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溶栓前健患侧大腿周径差(6.83±1.62)cm,溶栓后健患侧大腿周径差(1.03±0.93)c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发生症状性PE者共5例(4.61%),均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5例导管溶栓治疗后造影显示滤器内及取出滤器内有血栓,65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42例于溶栓结束后顺利取出下腔静脉滤器,2例滤器未取出,均有倾斜。部分滤器未取。术中及术后溶栓期间无一例PE发生,溶栓期间切口渗血5例,血尿2例,耐药溶栓效果不好,并继发对侧肢体血栓1例。

3 讨论

3.1 DVT治疗的方法

治疗DVT的理想目标是迅速恢复静脉血流,预防血栓蔓延,维持静脉瓣功能,消除血栓脱落风险,降低PE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及PTS的发生率。抗凝治疗是DVT的基础治疗,血栓溶解率仅6%,40%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可能蔓延,进而进展,而5年随访显示,95%患者患肢肌肉泵功能衰竭与近段深静脉瓣膜破坏。手术取栓创伤较大、出血较多,血栓复发率较高,临床上手术取栓仅限于股青肿、股白肿的患者。溶栓治疗分为系统溶栓治疗和导管溶栓,系统溶栓治疗是指在抗凝基础上通过周围静脉输注溶栓药物的治疗溶栓药物不能深入血栓内,只能溶解与其接触的新鲜血栓表面,不能溶解陈旧血栓。因此,系统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很难迅速达到溶解静脉内的全部血栓、使静脉管腔完全开放的目的。采用以CDT为主腔内综合技术的溶栓方法,即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患肢髂总静脉狭窄开通球囊预扩张1/2左右,髂股静脉内1~2次球囊充气挤压碎栓、拖曳碎栓,再尿激酶30~40万U术中溶栓,术中造影大部分血栓溶解,部分病人一期放入支架,然后均植入溶栓导管,术后肝素化并导管溶栓,严密监测血凝指标。在尿激酶溶栓效果差、降纤效果差时,不是一味加大尿激酶剂量,而是联合应用巴曲酶,明显提高降纤效果及溶栓疗效,降低了并发症。

3.2 CDT的优点

2008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溶栓治疗指南中,推荐将CDT作为急性期DVT的首选治疗方法(证据级别2B)。其优势在于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部位,且高浓度的溶栓药物经导管直接灌注进入血栓中,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显著提高溶栓药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血栓得以迅速溶解。导管溶栓创伤小,可减少溶栓药物用量、降低出血发生率,能较好地保存患肢近端深静脉瓣膜,疗效优于手术取栓及系统溶栓。文献报道下腔静脉滤器植合CDT 对于DVT 治疗的有效率为93.33%,深静脉通畅率为82.10%。该组95例患者经导管溶栓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健患侧大、小腿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或消失,平均静脉通畅率为88.29%,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3.3 VCF的放置

对病例回顾性分析表明[9],放置腔静脉滤器可以使肺栓塞发生率下降到0%~6%,而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仅为0.7%~4.0%。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DVT后致死性肺栓塞被公认有效,且使用滤器不仅可预防肺栓塞,更为导管溶栓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建议手术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并选择性滤器回收。该组出现症状性PE者共5例(4.61%),均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并行导管介入溶栓治疗,5例溶栓治疗后静脉造影显示滤器内及取出滤器内有血栓,充分说明溶栓治疗中会有血栓脱落。

3.4 髂静脉狭窄的处理

髂静脉狭窄是下肢DVT和血栓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组资料显示深静脉血栓发生于左下肢者为86.2%,且单纯CDT溶栓治疗后,高达84.6%残留不同程度的左髂静脉狭窄。有研究[10]报道存在左髂总静脉狭窄者,若不处理,DVT治疗后血栓复发率高达47.6%。并对大量支架成形术后病人随访22个月后认为,支架术后血管长期开放率高。该组51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其中35例一期植入,16例二期植入,14例仅行球囊扩张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出院需要规范服用华法令至少0.5~1.0年维持抗凝。

综上所述,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以尿激酶加巴曲酶为主要溶栓药物的CDT明显提高溶栓效果,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一期球囊扩张髂静脉狭窄、球囊碎栓、术中溶栓、支架植入等腔内综合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风险,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孝运,李晓强,孟庆友,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7(1):13-16.

[2] 党慧英,马晓霞,殷秀萍,等.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1):41-42

[3] 胡蝶,冯素文.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 护理与康复,2014,13(4):331-333.

[4] ⑴裘簦魏馨. 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3(6):124.

[5] 张晋豪.介入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的治疗进展[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2):170-171.

[6] 鉴涛,陈],秦委委.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4,30(6):1006-1007

[7] 李伟,仇丽霞.导管溶栓术与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0):62,65.

[8] 刘迎春. 论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78例护理对策[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33):96-97.

[9] 李晓强,于小滨.导管接触性溶栓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再探讨[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6(1):9-11.

[10] 李福东,周兴明,常西海.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17):103-104.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260-02

深静脉血栓(DVT)是发生于人体四肢深静脉内的病变, 这些血管内的血液因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凝固,阻塞血管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要比上肢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外伤、手术后。手术创伤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使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的蛋白C减少,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及手术后都要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在静脉内,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过程中,易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并发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抗凝、溶栓治疗、外科手术取栓及介入治疗等。

1内科抗凝、溶栓治疗

内科抗凝、溶栓治疗是通过浅静脉-全身途径用药,这样就造成血栓局部药物浓度低,溶栓效果一般,并且引起脏器出血尤其是脑出血的几率大大增加。

2外科手术取栓治疗

外科手术取栓治疗DVT的方式很多,但由于创伤大,取栓不彻底,瓣膜受损严重,术后易复发等特点,已慎重应用。一般在发病48h内,由于病情持续加重,出现股青肿征象者,须采用手术取栓术,挽救肢体。术后辅助抗凝、解聚,也可结合介入置管溶栓的方法。

3介入治疗

3.1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可预防严重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并发症是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下肢DVT后致死性肺栓塞已被公认为有效的方法,并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3.2 经溶栓导管直接灌注溶栓

包括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和动脉-微循环-静脉途径溶栓。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主要应用于下腔静脉、髂股静脉、静脉以上部位的血栓,直接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内,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栓中,血栓完全溶解可达31%,50%以上溶解率可达52% ,采用这一方法治疗DVT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

动脉-微循环-静脉途径溶栓主要应用于静脉以远部位的血栓或者静脉内的浮动血栓,对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的疗效明显优于静脉溶栓法。小腿肌肉静脉丛是下肢血流最缓慢的部位, 也是血栓的好发部位之一,经动脉注入溶栓剂时可以使溶栓剂通过动脉-微循环-静脉循环途径均匀到达各深浅静脉,保证小腿腓肠肌静脉丛及股深静脉、髂内静脉附属支有足够的溶栓剂到达,对急性下肢(DV T) 患者治疗后缓解肢体肿胀疼痛效果显著。静脉瓣膜功能是否保护好是决定患者栓塞后综合征(慢性深静脉瓣功能不全) 发生机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动脉保留导管属顺行性溶栓,可以有效地保护静脉瓣膜功能, 降低后遗症的发病几率。

3.3 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

对于狭窄闭塞性病变,除长段病变必须经手术解决外,部分短段病变可经过静脉球囊扩张成形,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恢复静脉通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科常见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肺栓塞发生率,会引起猝死或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手术治疗损伤大,效果不满意。在正规抗凝,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的基础上,采用经患肢或区域性溶栓治疗,必定会取得好的效果。随着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 定为DVT的治疗开拓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程志俭,洪亮,高斌,等.经动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12):1104~1106.

[2] Susan R. Kahn, Jeffrey S. Ginsberg,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thePostthromboticSyndrome. Arch Intern Med.2004;164:17-26.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术期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59-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近期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远期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治疗的理想目标是迅速恢复静脉血流,预防血栓延伸,维持静脉瓣的功能,消除血栓脱落的危险[1]。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2010年3月对32例DVT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VCF)置合经静脉置管溶栓,并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198例DVT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检查确诊。根据滤器置入的适应证和患者的意愿,对其中32例病程≤7 d的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患者,采用VCF置合经静脉置管溶栓,以微量泵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溶栓药物,同时给予常规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疗。本组32例患者,男23例,女9例;年龄28~69岁,平均48.16岁;中央型DVT 3例,混合型DVT 29例;6例病程≤3 d,26例病程4~7 d。

1.2 治疗方法

1.2.1 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局麻下经健侧大腿根部股静脉穿刺,DSA下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是否通畅、有无血栓。测量下腔静脉宽度,定位双侧肾静脉开口位置,随后用专用推送器将Cordis Trapease滤器或Aegisy滤器放置在肾静脉开口之下的下腔静脉,再次造影观察滤器位置及滤器展开是否完全。

1.2.2 溶栓导管置入:根据彩超显示的血栓范围、部位,决定溶栓导管置入长度。导管置入以溶栓导管头端侧孔均位于血栓内和尽可能放置于血栓近心端为原则。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成功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患侧静脉,置入导管鞘,由导管鞘内置入导丝至血栓近心端,在导丝引导下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近心端内,固定导管鞘和溶栓导管,防止溶栓导管在治疗过程中脱出。

1.2.3 术后抗凝、溶栓等治疗: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采用溶栓导管与微量泵连接,持续泵入尿激酶,50万U/d(尿激酶剧烈振荡和室温下放置超过8 h均可使配制好的尿激酶活性降低,我院普外科使用尿激酶均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6~8 h内泵完。术后每24小时超声监测血栓变化。若溶栓导管处血栓溶解,静脉再通,即将溶栓导管后退,退至仍然存在的血栓内,溶栓治疗持续到血栓完全溶解为止。同时还采用传统常规溶栓,即尿激酶20万U,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踝关节上方及膝关节下方分别用压脉带捆扎阻断浅静脉,使溶栓药物通过浅静脉的交通支进入深静脉,流经血栓部位,最大程度地发挥溶栓药物的作用,促进血栓再通和侧支循环开放,维持患肢血流,保护血管内膜和瓣膜的功能[2]。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2次/d;辅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七叶皂苷等药物,疗程10~14 d。出院后患肢长期穿循序减压弹力袜,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及草木犀牛浸液片(消脱止)止痛。

1.2.4 术后监测:治疗过程中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INR控制在2.0~3.0之间[3]。

2 围术期的护理及人文关怀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急性期告诉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按摩热敷患肢,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血液回流;进食低脂、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及剧烈咳嗽引起腹内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

2.1.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PE表现,如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氧饱和度的监测;观察患肢肢端循环:皮肤温度、皮肤颜色、疼痛程度、足背动脉搏动、肢体肿胀情况等。

2.1.3 术前准备:协助医生做好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功能等术前检查,做好抗生素皮试、碘过敏试验。告知患者术前4 h禁食禁饮,术前1 h行健侧腹股沟、会备皮,术前20 min常规行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操作及抢救。

2.1.4 心理护理:VCF置合经静脉置管溶栓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患者因对新技术不了解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加之滤器费用昂贵,经济、精神负担较重,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做充分的解释工作,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

2.2 术前人文关怀

2.2.1 热情迎接患者,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及病区管理制度,让患者尽快熟悉病房,消除其对病房的恐惧。巧妙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解释措词得当,态度真诚,消除其顾虑,增强其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积极配合手术。

2.2.2 术前熟悉介入室,安排患者术前一天参观介入室,以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术前播放电教片,讲解手术过程及方法等,让患者对手术有感性的认识;请病房相同手术方式的患者现身说教,彻底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组织介入室护士术前访视患者,与患者积极交流,介绍术前须知、患者进出介入室的过程和要求等;术前晚保持病房安静,保证良好的睡眠,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

2.3 术中护理配合及人文关怀

进入介入室后,护士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手术部位及术前准备工作;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调节介入室的温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减少身体暴露时间;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随时交流;手术结束后主动擦拭患者身上的血迹,保持患者的舒适,随时让患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稳定患者的情绪,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

2.4 术后护理

2.4.1 穿刺部位的护理:由于术中、术后使用肝素和尿激酶,穿刺部位不易止血,易形成血肿。因此,术后除局部绷带加压包扎外,穿刺部位用500 g盐袋局部压迫6~8 h,穿刺侧肢体制动并保持伸直位12 h,平卧24 h,仔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活动性出血及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颜色、感觉等情况。本组32例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血肿及肢端血液循环改变。

2.4.2 溶栓导管护理:①妥善固定。术后用缝线将溶栓导管固定于窝部皮肤上,并用无菌敷料包扎,以免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而脱出。②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每日用75%酒精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并更换敷料一次,同时观察导管周围有无红肿。③拔管。一般在术后10~14 d,待血栓完全溶解才考虑拔管。

2.4.3 术后病情观察:①尽管VCF的放置可使PE发生率下降至0.7%~4.0%[4],但仍需密切观察有无PE的临床表现,常规给予心电监护及氧气吸入持续1 d,监测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血氧饱和度。②观察患肢皮温、颜色、感觉、远端动脉搏动情况,肢体肿胀消退情况,每日定时用软尺测量患肢周径并做好记录。③观察出血倾向。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牙龈、鼻腔、眼结膜有无出血、有无便血、血尿及呕血,注意股静脉及其他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并密切监测凝血机制。

2.4.4 术后健康指导:①饮食。指导患者进食粗纤维素、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胆固醇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增加腹压,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阻力,禁食生、冷、硬、烫等刺激性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②运动。术后第2天即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踝关节伸屈、旋转、内外翻功能训练,通过各肌群收缩,改善血流淤滞状态,增加腓肠肌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解肿胀症状。因放置VCF,可适当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形成、再通,而不必担心致命性PE的发生。③增强患者的自我预防意识,如使用软毛牙刷、刷牙时动作轻柔、防止跌伤等。

2.5 术后人文关怀

患者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应热情接待,细心安置,可将手术方式相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以便进行集中宣教和指导。同时鼓励患者之间、家属之间相互交流经验,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术后康复期,增强预后信心;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限制探视人数,减少探视时间,以便患者更好地休养;术后3 d内手术室护士回访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2.6 出院指导

①饮食:告知患者戒烟限酒,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下肢DVT的再发;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内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应温凉,禁食刺激性、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道出血。②活动:告知患者出院后坚持适当的患肢功能锻炼,应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站立或活动前穿循序减压袜;卧床时患肢轻度抬高,肢体主动伸屈活动,促进静脉回流;3个月内避免负重;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③药物:遵医嘱指导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6~12个月,出院后定期监测PT以指导抗凝,调整剂量,学会自我观察病情,若出现出血倾向应及时就诊。④随访:告知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做腹部X线片及彩超检查,观察滤器的位置及下腔静脉、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

3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通过围术期实施人文关怀及护理,患者完全遵医,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10~14 d,22例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活动后无下肢疼痛,复查彩超证实髂股静脉再通无反流,患侧、健侧肢体周径差<1 cm;10例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站立时无水肿,彩超证实髂股静脉部分再通,患侧、健侧肢体周径差>2 cm。均于术后10~14 d出院,术后随访1~48个月,期间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见滤器移位。双侧膝关节以上15 cm处周径相差0.5~1.5 cm,膝关节下10 cm处周径相差小于1 cm。

4 讨论

下肢DVT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期严重并发症是急性肺动脉主干栓塞造成患者突然死亡,美国每年有60万以上的DVT患者,因并发肺栓塞致死者约15万人[5],其远期并发症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从而使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明显下降。然而,目前DVT治疗的效果欠满意,传统的常规溶栓或患肢静滴溶栓药物很难迅速达到溶解静脉内的全部血栓,使静脉管腔尽早完全开放的目的[6]。本组32例患者均经导管置入直接溶栓治疗,其优势在于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部位,微泵持续泵入尿激酶,局部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且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显著提高了尿激酶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血栓得以迅速溶解,能较好地保存患肢近端深静脉瓣膜,尽可能地减少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使主干静脉尽可能地通畅,并使大量侧支开放,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缓解胀痛和水肿症状,有利于肌肉泵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通过对围术期患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取得了患者的理解与积极配合,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加了患者的健康知识,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Barett J, Hamilton W. M alignancy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J]. Br J Gen Pract,2006,56(530):693-696.

[2]王新平.局部静脉点滴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7):44.

[3]寇镭,吴庆华,邓洪儒,等.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预防肺栓塞71例经验[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5):263-265.

[4]Greenfield LJ, Proctor MC, Mich AA. Recurrent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vena cava filters [J]. J Vasc Surg,2001,33(3):510-514.

[5]兰锡纯,冯卓荣.心脏血管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5-1296.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取出时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自然病程或治疗过程中可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时危及生命,在DVT治疗过程中使用下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可预防致死性PE发生,同时为DVT的治疗建立了安全的保障条件。置入VCF治疗后,如何选择取出时机,现将我院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使用可回收VCF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明确诊断单侧DVT患者68例,男性26例,女性42例,年龄20~85岁,平均54岁,其中左下肢46例,右下肢22例。分型:单纯周围型19例,混合全肢型49例;病程:1~30天,平均12天。病因:顺产后16例,剖宫产后12例,盆腔术后8例,下肢骨折术后21例,股静脉插管术后3例,其余病例病因不明。合并PE(CTA明确诊断)8例,有胸痛、咳嗽、痰中带血症状。

1.2 治疗方法 6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病程在两周以内,选择可回收VCF置入、股静脉切开取栓、抗凝、溶栓治疗计44例;非手术组选择可回收VCF置入后抗凝、溶栓治疗24例。

1.2.1 VCF的置入和取出 置入方法:硬膜外(手术组)或局部(非手术组)麻醉下,健侧股静脉穿刺,造影明确髂、下腔静脉通畅,经定位肾静脉开口后,于右肾静脉下方1~2cm处下腔静脉内置入可回收VCF。取出方法:局麻下健侧股静脉穿刺,造影明确髂、下腔静脉通畅后,运用滤器捕捉器和回收导管将VCF回收取出(通过健侧股静脉抓捕回收失败时,可选择患侧股静脉途径抓捕回收)。可回收VCF选择类型:22个Cordis产OptEase VCF,46个深圳先健产Aegisy VCF。

1.2.2 股静脉切开取栓方法 患肢腹股沟部纵行切口,暴露股总、股浅、股深、大隐静脉后,股总静脉穿刺造影,明确阻塞范围,切开股总静脉,应用球囊取栓管行髂股静脉取栓,有静脉狭窄者行球囊扩张,分别应用球囊取栓管或肢体挤压法疏通大隐、股深及股浅静脉远端血栓。

1.2.3 抗凝、溶栓治疗方法 溶栓应用尿激酶,从患肢足背静脉给药,合并PE者,同时从右颈静脉插管内给药,尿激酶总量约500~600万单位;抗凝应用低分子肝素10天,改华法令口服,交叉3天后维持半年以上。治疗中抬高患肢,做踝关节屈伸运动,患肢阶段气压治疗,治疗中监测凝血常规。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VCF置入均成功,其中非手术组4例VCF作为永久型应用,占5.88%(4/68),另64例治疗后行VCF取出,成功回收56例,占87.5%。在64例行VCF取出术中,3例造影时发现VCF下方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1例发现健侧股静脉不完全性血栓形成,故放弃VCF回收,占6.25%(4/64);有4例取出失败,原因是出现VCF倾斜、尾部回收钩紧贴下腔静脉壁,抓捕器无法抓捕,回收失败,作为永久型VCF留置体内,占6.25%(4/64)。64例治疗后行VCF取出的时机选择是:5例手术组患者选择股静脉取栓术后即刻将VCF回收取出,占7.81%(5/64);另59例取出时间选择在术后11~21天,平均14天,回收途径是经健侧股静脉回收,其中在回收取出过程中有2例经健侧股静脉抓捕失败,转为从取栓后已通畅的患肢股静脉穿刺回收取出,占3.13%(2/64)。取出VCF情况:23例VCF尖端有大小约0.4mm陈旧性血栓,占41%(23/56),15例VCF表面有絮状血栓形成,占26.78%(15/56),18例VCF无血栓痕迹,占32.14%(18/56)。全组患者肢体肿胀症状减轻,无PE发生,8例合并PE者,症状缓解,复查CTA显示:PE吸收痊愈;术后3个月复查,手术组肢体肿胀症状缓解程度明显,非手术组治疗后有轻度肢体肿胀,且活动后肿胀症状有加重。

3 讨论

DVT栓子脱落可致PE发生,特别是手术取栓过程中容易脱落,VCF的应用使PE发生率明显下降,VCF置入术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有效预防PE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同,但置入时机、类型的选择、取出或回收的时机还有待商确。VCF分为永久型和非永久型两类,非永久型包括:临时性和可回收性VCF两类。临床使用中需明确临时性和可回收性VCF的概念,临时性VCF指临时置入腔静脉内,治疗结束后取出,其须有取出系统与VCF连接,如连接导管、导丝;可回收性VCF的特性是可回收性,且兼有永久性功能,使用中置入腔静脉,作为永久型VCF长期留置体内,也可根据病情需要回收取出,回收时需要静脉穿刺插入回收导管,用抓捕器抓捕后回收取出。

针对早期DVT治疗,陈翠菊[1]、董国祥[2]报道静脉取栓手术取得满意效果,徐克[3]报道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抽吸术也取得良好的疗效。我院近几年的治疗经验[1,4,5]表明对早期DVT行静脉切开取栓手术效果较好,因在手术、溶栓治疗期间有栓子脱落风险,需应用VCF预防PE,为DVT治疗建立安全保障条件。在VCF的类型选择方面,可回收性VCF可作为首选,因其兼有永久型和非永久型VCF的特性,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选择VCF永久置入或回收取出,并且可回收性VCF的回收取出是安全可靠的,取出后可避免永久型VCF置入后带来的并发症。

为预防致死性PE发生,本组68例选择治疗前置入VCF,同时为避免VCF长期留置体内带来的并发症,VCF选择可回收VCF,治疗后VCF回收取出。VCF取出的标准是治疗后无血栓脱落风险,通常建议可回收VCF的取出时间为12~14天。本组取出时间选择有两种方式:一是选择股静脉取栓术后即刻将VCF回收取出,手术中根据取栓情况分析,无血栓脱落可能或可能性极小,这时可即刻将VCF回收取出;二是选择在术后11~21天,也是根据每个病例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取出时机,本组中没有超过3周的病例。本组取出成功率达87.5%,取出VCF捕捉血栓占41℅,VCF表面有絮状血栓形成,占26.78%,VCF无血栓痕迹,占32.14%。这种情况给我们的提示说明:可回收滤器应用后再次取出比率高,DVT患者治疗中血栓脱落比率超过40℅,可回收VCF能安全预防致死性PE发生,同时滤器长期留置体内有局部形成血栓可能,且比率超过25℅。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DVT患者治疗中有PE发生的可能,应用可回收VCF可安全预防致命性PE发生,同时避免了永久性滤器可能带来局部血栓形成的并发症,VCF的取出时机可根据情况选择,今后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翠菊,杨 镛,周兴立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新认识[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0~422.

[2] 董国祥,栾景源,赵 军.下肢深静脉取栓术后并发症的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561~563.

[3] 徐 克,冯 博,苏洪英等.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768~771.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8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2〕。DVT是神经科脑卒中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我科于2007年12月收治1例脑出血并发DVT患者,经施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早期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和生理,心理上的整体护理,患者顺利康复。现将治疗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0岁,干部,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8天,左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1天收治入院。病人18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头晕。头颅CT提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量约7毫升。在我院神经内科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促进脑水肿吸收治疗后病情稳定。1天前感到左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差,问答切题,言语含糊,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毫米,对光反应灵敏。左下肢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皮肤温度明显高于对侧。左侧肢体肌力Ⅱ~Ⅲ级,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巴宾斯基症(+),右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各种反射均正常。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既往有脑出血病史。已治愈,未留有后遗症。入院后做左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施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给予华法林钠抗凝治疗,奥扎格雷钠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治疗,头孢吡肟预防感染,并进行左侧肢体的功能锻炼。十天后左下肢肿胀,疼痛消失;皮肤颜色,温度同于对侧。左下肢肢体肌力Ⅲ――Ⅳ级,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巴宾斯基症(+)。病情稳定出院。2个月复诊,病人可独立行走,入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巴宾斯基症(+)。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

2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在治疗上出现矛盾,病人担心再次发生脑出血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加重,导致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焦虑及抑郁评分显示病人有轻度焦虑及抑郁症。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顺利实施心理护理的关键,通过有经验的责任护士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安慰鼓励病人。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耐心的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使病人了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减轻和控制症状的方法。使病人逐渐接受事实,缓解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病人脑出血处于恢复期,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以,我们设专人24h陪护,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前,病人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将左下肢抬高于心脏平面20~30。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病人取舒适卧位,可按摩活动左下肢并将日常用品放置在病人易取之处。

2.3防止血栓栓塞的方法。注意患肢保暖;禁止按摩患肢,以预防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按时翻身,每2h一次,预防发生褥疮;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2.4病情变化的判断。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经,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每4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水肿情况及指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若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若患肢皮肤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若病人出现烦躁、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痰带血、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即让病人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和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急性呼吸窘迫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若病人出现突然头痛、呕吐、偏瘫、食欲、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异常情况,立即绝对卧床休息,急诊做头颅CT检查,以确诊是否有新的出血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2.5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皱折、无碎屑、无污渍;保持皮肤清洁,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搔抓造成皮肤破溃;采集血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采集;静脉输液时,尽量避免在患肢输液。

3抗凝治疗的护理

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每日定时检查血小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调节药物剂量。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意识、瞳孔、血压等,每1h巡视病人一次,同时还要注意牙龈及皮肤粘膜、注射部位的出血情况。如有出血情况,应及时处理。

4康复功能锻炼

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赖于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促通,这种通道的建立只有对肢体进行不断有效的刺激才能完成〔1〕。因此,应早期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制动期内,保持左侧肢体的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滤器植入后,康复护理应以主动运动为主。主要包括床上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嘱其穿合脚,防滑的平底布鞋,衣裤不能过长或过大,穿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相反。活动时动作缓慢,以防引起外伤。

康复训练中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不适,同时要保持平衡的心态。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对病人功能锻炼中的微小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练习不易过度,每天3~4次,每次15~20 分钟,要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根据病人的恢复情况,幅度和次数逐渐增加。

5出院指导

告诉病人注意平时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和日常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避免情绪激动,注意预防感冒。遵医嘱严格服药和门诊随诊。继续加强肢体康复的功能锻炼,避免外伤,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多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多纤维的食物,绝对戒烟、戒酒。如出现异常情况,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以及下肢肿胀,应及时就诊。

6讨论

本例病人年龄大、应用大量脱水剂、肢体瘫痪及长期卧床均是引起DVT的重要诱因。我们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及血栓形成后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有效的防治DVT,从而预防肺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秀珍.康复医学[M].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