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欧洲建筑;艺术;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10-01一、古希腊建筑

提及古建筑艺术,不得不谈及古希腊的建筑。古希腊的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集大成者,古希腊的神庙建筑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它耸立在高高的山崖上,仅有四面通道。里中建筑不规则地形分布在山顶上。这种和谐完美与崇高的美感来源于它严谨的围柱式结构,以及纷繁复杂的柱体分类。现今将其大致分类为三类: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的特点是简介,朴素,没有复杂的图案相伴,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爱奥尼克柱式则精巧纤细,华美,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柱式则在柱头的工艺上更加考究,柱头通常宛如开满繁花,华丽异常。

二、罗马建筑

罗马的建筑是由希腊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在形式,技术,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最突出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为了供奉神灵,那么罗马的建筑就是为了高歌人本身。

罗马建筑和希腊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屋顶,罗马人大胆的革新了屋顶,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来取代原来的梁柱结构,简而言之“穹拱”屋顶就是它们最大的区别。无论是内结构还是外结构,罗马的建筑较之希腊建筑最大的感受就是,多了圆形的弧线。

三、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罗马建筑的一个发展, 显著的特点如下:1.普遍使用穹窿顶。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3.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4.色彩变化中高度统一。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则是拜占庭建筑的集大成者,从它身上可以见到以上所有四点。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

四、哥特式建筑

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宗教的兴盛,这时候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凡谈及最具有影响力的哥特式建筑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不单于建筑,哥特式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五、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摈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风格,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时至今日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广泛的持久的影响。

六、巴洛克建筑

在文艺复兴建筑为基础,催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严格来说,巴洛克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颠覆。是经由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说华丽就是巴洛克建筑的代名词也不为过。著名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是全面体现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的又一集大成者。这座教堂彻底摈弃了以前建筑常用的界线严格理性的几何构图,室内外几乎没有直角,线条全为曲线,线脚繁多,装饰图案复杂,并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画,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七、洛可可建筑

建筑艺术范文第2篇

1、对建筑艺术风格的认识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并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立体艺术形势的一种表现,它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精神发展。建筑除了能够供人使用外,还能供人欣赏,不同地方所呈现出的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都不相同。

2、中西方建筑艺术美感分析

2.1地理环境差异

亚洲地貌广阔,分布均匀,有平原、江河、高山等,而欧洲地貌较分散,有小块平原、过于密集的山川河流,在地理环境上显著的差异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建筑的风格。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统一,这种精神深刻地体现在了皇城—故宫的主线上。从大清门开始到神武门结束,门与门之间起承转合,塑造了气势恢宏的空间。从天安门到太和殿是整个建筑中美感最强、最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的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形式封闭空间的艺术美。西方的建筑相对于中国建筑来说,风格更加多种多样,同样都是皇家建筑的代表,西方的凡尔赛宫在风格上与中国的差异简直是天差地别。首先,从外部来看,凡尔赛宫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其次,其内部风格更加独特,包括维纳斯厅、阿波罗厅等独具特色的区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形成,同时也影响着中外不同的建筑风格。

2.2设计理念差异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建筑设计原理》,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插图介绍了建筑设计的理念以及相关内容,让我对建筑设计理念有了不同的认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于是人、建筑、自然相协调成为建筑设计的理念,如苏州园林的设计就充分融合了这个理念,在设计中,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法来组织利用空间,形成曲折多变、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同时,设计师们通过移植花草树木等方式来配合园林中的建筑,将建筑与自然充分结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再如华南理工逸夫人文馆的设计,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的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看上去自然和谐,一点也不突兀。与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相对应的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这个理念也曾被批判,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天人相分,所以西方设计师们都很善于创新,喜欢设计出与自然对抗性很强的建筑,如外形张扬的建筑物、特意强调造型的建筑等,这些带有着很强扩张气势的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柔美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天人相分的设计理念。

2.3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在影响着中外建筑风格。在中国,文化注重道德和艺术,从很久以前人们就相信祖先即使驾鹤西游了仍然会保佑子孙后代,因此人们会为祖先修建环境优雅舒适的建筑以求祖先的庇护,南方的祠堂就是典型的代表,如较为出名的陈家祠堂,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走廊将相隔的庭院巧妙连接起来,使整体格局看起来上下对称、虚实结合。而在西方,文化注重宗教和科学,自古以来都是崇拜天的,将天作为他们的最终信仰,宗教性非常突出,同时也影响到了建筑的风格,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哥特式建筑,人们在研究这种建筑时都是以宗教建筑为基础深入研究的。总体上来看,神庙与教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2.4建筑色彩及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美术差异除了上述差异之外,还有颜色上的差异在中国,使用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美感是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与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息息相关的,建筑采用的木料并不能长久使用,所以设计者多善于在木料上涂上油漆或是桐油来保护木料,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使建筑既实用又美观,后来又出现用丹红进行装饰或者绘制彩画等方式来展现建筑的艺术美。北方的建筑色彩浓重,南方的建筑色彩却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就是南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古代,建筑的颜色通常代表着地位,如皇宫多采用黄色和红色;官员住处多采用蓝色和绿色等。在西方,建筑色彩的运用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简单一些。从外部来看,大多数都是石材本身的颜色,颜色相对单一,只有在教堂建筑群中,会出现一些较为鲜艳的颜色的使用,比如建筑外部和穹窿顶外部使用红色、绿色、橙色、黄色等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独特和美感。西方古建筑非常注重内部的装饰,大多数都以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壁画的内容则以圣经故事为背景题材,用不同画风来展现,如湿壁画等手法。15世纪以后,设计师们开始用油画手法进行绘制,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再经过特殊处理增强持久性,其中教堂建筑尤为突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2.5建筑材料及结构差异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木质结构体系是最大的建筑特点,房屋构架由木质材料制成,以柱、梁等为主要构件,用榫卯相连接,使建筑具有很强的韧性,在结构设计方面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最具特色的结构是斗拱,但斗拱的作用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化,数量也不多了,逐渐变成了装饰性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砖石结构体系是最大的建筑特点,如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金字塔,就金字塔来说,它是有史以来第一批巨石建筑,其外部造型非常简单,但是内部结构却处处充满了神秘感,大量的人形彩绘棺木和稀世珍宝、四壁涂满的精美壁画都是金字塔内部完美的展现。后来宗教逐渐发展起来,带动了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新的建筑以宗教为主,内部结构主要由壁画、玻璃窗画和雕刻组成装饰,艺术形象非常威严。再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内部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物刻画以及空间透视感等很多方面,如壁画《最后的晚餐》、雕塑《命运三女神》等等,为建筑增添了许多色彩。

结束语

建筑艺术范文第3篇

人们如何认识周围的自然世界,即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形成了人的自然观。它同样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自然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便成了自然观研究的第一个层次,至于什么样的法则支配自然的存在与运动,历史上西方世界、尤其是古希腊的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对这个问题曾做出自己本能且原初的解释。自然观的第二个层次是自然世界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问题。它是由人们对大自然的各种解释生成,所关注的核心是大自然在无言的向人类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以后,人类是否要尊重自然世界,如何按照自然规律利用和保护大自然。人类精神同大自然的联系构成了自然观的第三个层次,其内容包括自然美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是怎样被对待的,西方人的文化中有丰富的感情,和对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同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中,这种高尚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二、古希腊自然观

西方世界把古希腊当作自己文明体系的发祥地,这个早期文明的辉煌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自然遗产,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泛神论”,以及突出强调人类思辨能力的古典哲学,再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左右着近代以前西方精神文明的发展。泛神论又称多神教(polytheism),它反映着人类早期文明历史上的这样一个认识阶段:人们注意到大自然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在生生不息的运转中从各方面影响着人类生存,人们对此感到恐惧、敬畏,由此产生了原始自然崇拜,并发展成力图通过某种方式借助自然力的巫术与宗教。在生产力的发展尚未导致科学的智慧时,人们把影响人类生命的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看做神圣的,并把人类活动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且能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的属性也赋予了大自然,从中幻化出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之对话的,代表自然界方方面面的各种神灵。泛神论把神视为自然存在本身,并以一种非常神圣的态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泛神论宗教的存在,泛神论的希腊所关心的神意,直接体现于自然环境中,具有注重人与自然一体关系的可贵意识。

三、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希腊建筑艺术为西方留下的最丰厚遗产之一,是在神庙中发展成熟的古典柱式,柱式构图法则中被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称作法式(Tasis)、布置(Dathesis)、比例(Eurythimia)和均衡(Symmetria)的部分,在西方建筑史形式美学别得到重视,成为建筑美的一种特定形式,人们关注它们所体现的比例尺度和谐,局部与整体风格的一致,光影丰富的体积感,以及人体美及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希腊神庙建筑从结构和空间上看都是极简单不过的,内部空间反献给神,对人的活动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希腊神庙建筑代表着一般性的和谐,地景的存在则没有显而易见的秩序。希腊人不仅使建筑和地景两种对立的景观达到和谐,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整体意义,内部只是一个简单的庇护性房间。几何化造型同建造手段有关,它的完美比例同一切生命的形式和人的本能知觉有关,本体论哲学和“理性”美学的发展使人们视之为宇宙本体和谐形式的表达。希腊神庙具有这类性质,更试图把单一的和谐形体同周围环境的杂多形态组织到一起。

四、古代西方自然观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建筑艺术范文第4篇

泰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主要包括宫殿和佛教建筑。由于历史上深受印度、中国、缅甸以及柬埔寨等国建筑艺术的影响,泰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特征。同时,泰国人民又把外来的建筑风格与自己传统民族特色相结合,在建筑中融入了本民族的审美观念,从而创造出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和富有本民族特点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东南亚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一、宫殿建筑

历史上泰国的宫殿建筑按照等级划分为皇宫、行宫、亲王宫(前宫)、王子宫(后宫)、王府等。自阿瑜陀耶王朝到曼谷王朝以来,各王朝都要建三座皇宫,即皇宫、亲王宫、王子宫。皇宫作为国王居住和办公的场所,集中体现了当时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代表了泰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皇宫分为内、中、外三层,各层由围墙环绕,并建有炮台。皇宫内层为国王、王后及家属的住所;中层为国王办公和举行各种仪式的宫殿;外层为一些重要政府机构所在地。

泰国早期的宫殿多用木头建造,周围用泥墙护卫,后来逐渐开始采用砖打地基,直到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才完全使用砖建造皇宫。建筑风格上多为分段遁落式多层屋顶,采用重檐多面式和细长的三角形尖顶,墙面装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曼谷的大皇宫。

大皇宫是泰国曼谷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建于拉玛一世统治时期的1782年,为拉玛一世至拉玛八世的皇宫。大皇宫依湄南河而建,总面积约为21.84万平方米,宫墙高约5米,总长1900米。大皇宫建筑群共28座,主要有玉佛寺、律实宫、却可里宫和玛哈蒙田宫等四个宫殿建筑群构成,宫殿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建筑风格以传统的泰式为主,为佛塔式或大王冠形状古建筑,建筑的墙体多为白色,绿色瓷砖屋脊、金色或红色琉璃瓦屋顶,三重屋檐,檐角处是高高翘起的“羊角”或者“鹰嘴”,以及直指苍穹的塔尖。皇宫中也存在一些欧式的建筑和中式的亭台建筑,体现了泰国民族兼容并蓄、自由包容的文化。

切克里宫,又称节基殿,是大皇宫里规模最大的主殿。它是拉玛五世在1876年开始建造的。“切克里”是手握神盘的黑天神的称呼,也是帝王的意思,是曼谷王朝的正称,即切克里王朝。

二、佛教建筑

泰国的佛教建筑以佛寺为主,包括佛堂、精舍、佛塔、钟楼等建筑,其中尤以佛塔最具代表性。泰国佛塔众多,造型千姿百态,体现了泰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泰国的佛塔建筑风格多源于印度文化,并受到柬埔寨、缅甸等国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泰国佛塔建筑艺术可以分为堕罗钵底时期、室利佛逝时期、真腊时期、哈利奔猜时期、素可泰时期、阿瑜陀耶时期和曼谷王朝时期。各个时期所建佛塔,就其艺术风格和建筑样式来说,既有传承关系,又有明显的个性,并且凸显出时代和地方色彩。

泰国的佛塔从底部的基座到顶部的塔尖可以分为塔基、塔身、覆钵和塔刹四个部分。佛塔的基座为折角亚字形平面,塔身向上逐层细收。覆钵为圆形锥状,也有的覆钵下设折角亚字或圆形须弥座。在佛塔的周边耸立着小金刚塔,从造型上来说也跟佛塔结构相似,有四个部分组成,只是塔刹部分多为金属制成,并以金色调为主。覆体上由火焰纹包围着,塔身的四周内设有壁龛,里面摆着佛像。底座一般为方形台面,塔身为覆莲和仰莲,荷包设上面。佛塔绝大多数为砖砌实心。

泰国现存的佛塔建筑多以吉蔑式塔和覆钵式塔为主。吉蔑式塔又称巴郎,是真腊王国时代留下的建筑,原是吉蔑族所崇拜的婆罗门教庙宇,泰人仿建为佛塔。这种塔为石头或砖砌实心塔,多为长柱立式形状,有塔基、主塔和塔尖构成。塔基厚实稳固,且方形居多,塔尖逐渐变细,犹如玉米的尖部,棱状的塔饰如玉米粒层层重叠,也有的建成菠萝瓣状,用彩陶或玻璃装饰。吉蔑式塔一般用于存放舍利子、佛陀骨灰等。

覆钵式塔,是源于印度塔的一种形式,堕罗钵底时期由孟人传入泰国。该塔为实心结构,形状如尖椎形,塔基十分宽大,覆钵形塔身,塔顶尖而平滑,呈伞状,有一圈圈的圆环套成。

在泰国覆钵式塔有多种,一种为钟状塔,堕罗钵底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佛塔即佛统金塔,该塔于十九世纪重建,呈褐黄色,塔高130米,整体为自上而下的倒钟形态,塔尖呈螺旋环状,塔的底座是两层巨大的圆形,直径57米,塔的下半部呈半圆形,在大佛塔下面还罩着三座小佛塔。另外还有如洛坤大金塔、曼谷玉佛寺、素可泰府的环象寺等。第二种为尖顶多棱状塔,一般有5个棱角以上,根据棱角的多少被称为12棱、16棱、20棱或者更多。曼谷卧佛寺内的所有佛塔基本上都是这种尖顶多棱状塔。

建筑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光影;视觉语言;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07-01

一、建筑艺术中的光影

《圣经》开篇写上帝创造世界,第一句话就是“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于是世界明暗分开了。视觉是光的直接感受者,就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的“艺术家关于光线的概念应该是由眼睛直接提供的”,这都说明了光是一种自然的视觉语言。

(一)光之教堂

通过对安藤忠雄光的教堂以及柯布西耶的作品朗香教堂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不约而同的注重营造黑暗,偏爱阴影。光对立统一面即“黑暗”,然而矛盾的双方往往给了我们启发与灵感。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彻底击碎了黑暗,将建筑浸润在匀质的光场之中,建筑也就失去了该有的生命和力量。

光之教堂空间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创造出绝对黑暗空间,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抽象、诚实,纯粹。这个光影便是黑暗中的精华,没有光影交织,建筑空间就会沉闷,没有活力。缺少光影,材质也就无法表现出其该有的色泽与肌理。

这个发光的十字体对我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设计师安藤忠雄用一种强烈的对比,一种出乎人们意料的手法创造出一部伟大的作品。“很多人都说那十字形光很漂亮”但设计师并不是仅仅给人们一个美丽的教堂,而是希望通过这道十字形光影使信徒产生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一种人人平等的伟大观念,这才是设计师的本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物象本身已经被改变了,它被赋予了更多感性与思想。让观众体验一回崭新的视觉感受,享受一次想象的愉悦,这才是设计的灵魂所在。

(二)朗香教堂

同样的在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中,光的运用也是让我们为之惊叹,在朗香教堂创作构思阶段的时候,勒氏第一次到布勒芒山现场时,他就有了自己的领悟,他要把朗香教堂修建成一个“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

朗香教堂南面的墙被称之为“光墙”,墙体很厚,上面留了不规则的空洞,室外开口小,而室内开口大,比例奇特。靠外墙的部分装上彩色玻璃,同时墙体和屋顶的连接并不是无缝的,它的三个弧形塔把屋顶的自然光引入室内,使室内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光影,正是光与影的变幻莫测,让人们体察到庄严、神秘、奇幻等建筑心理、空间情感。从室外迸发进来的光影一下让这个寂静的教堂里充满了灵动,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留给世人一种伟大的静穆。审美的趣味,感性的思考都成为光影的最大战利品,让我们为之津津乐道。

所以说光影的能量就像一座富矿,蕴藏着令人惊喜的额宝藏。

二、光影在建筑艺术中的表现作用

其一,光影是建筑统一各局部的有效方法。

局部统一手法多种多样,材料,细节,样式都是我们可以考虑的,但是光影形成的统一是任何人为手法都不能修饰完成的。光影用一种强大的力量将建筑的各部分联系在一起,设计师完美的利用光影,使各局部之间既存在强烈的对比,却又能达成完美的统一,从而让一座建筑成为一部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光之教堂,朗香教堂则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其二,光影是产生建筑韵律美的捷径。

光,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千百年来一直在视觉艺术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有时候由于光影的关系,建筑艺术暗示着它本身其实不存在的部分――影子。独特的光影将建筑实体的韵律加强,将有限的空间扩大,增加了人们的视觉角度,建筑更大生命力便是从这些光影中迸发出来的。也许那道十字形的光亮照进了你的心里,也许从那面墙上投射进来的五彩斑斓的光影洗净了浮沉。

其三,光影是最廉价的艺术手段。

自然界的光往往被我们忽略,所以往往忽视了它的巨大能量,当我们去掉光影后只剩下物体的结构和形体,那整个建筑的风格都会改变,所以说越是简单的自然光线越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光影的价值似乎还没有被我们完全挖掘出来,当我们在做设计的时注入更多自己的感情经历之后,会发现更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创作载体。

结语:通过这样简单的分析,我们发现光与影,代表着光明与黑暗,它们对立却又和谐,成为一门独特而且越有强大感染力的视觉语言。由于光的物质特殊性,让我们很难简单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我觉得它更是一种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希望在我们以后的设计中多去关注人的内心,做真正有生命力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周培德.光:视觉语言.上海图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版.

建筑艺术范文第6篇

观星台是中国元代初年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历法改革时所建的一座天文台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从建筑结构与功能上,它包含着观星与测景等独特的天文观测特征;从建筑上它直接继承唐、宋建筑的基本特点与风格。观星台为砖石结构建筑,由台体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体平面正方形、左右对称,布局严谨;立面下大上小,呈覆斗状;高度、下基边长和上沿边长约为9:16:8,所以从四面看均有明显收分,而且由东西对称的双踏道簇拥着高耸的台体,台北壁中央一凹槽,贯通上下,槽南壁上下垂直,东西壁则有明显收分,这是依据郭守敬新创高表40尺特设的功能结构。石圭(量天尺)上有注水槽、泄水槽,石圭的建造是对日影、梁影进行测量的一种计算尺度的结构,这个结构和台体结合起来,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稳重壮观而富有特色(图2)。

精美的建筑装饰

在整个嵩山古建筑群中,雕刻、壁画分布广泛,形式多样,不乏精美之作。这些装饰多附属于宗教建筑和礼制建筑,表现内容与建筑的用途密切相关,风格面貌则受到当时普遍流行的艺术样式的影响。

汉三阙。雕刻艺术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作当属中岳汉三阙的画像石雕刻。造型古朴的汉三阙,本身就是仿木构建筑的大型石雕,在其表面覆盖的雕刻纹样,既有传统图式铺首衔环、四灵图、兽斗图、羽人图等,也有仅存特殊图式蹴鞠图、夏禹化熊、启母化石等,无不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反映,展现了两汉的社会风貌,是人们研究汉代风俗、历史事件的真实依据。这些雕刻以浅浮雕、阴刻或阳划的形式,极其夸张的人物、动物形象,运用雄健的线条,表现出汉画典型的飞动之美。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为表现雕刻主体的内在力量和气势,特别善于捕捉运动中的人或动物瞬间的典型动作,恰到好处地予以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其独具本土特质的艺术面貌因存世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③(图3)。

初祖庵。建于北宋末年的初祖庵,其大殿的石柱、石群肩等处的雕刻堪称精美绝伦。殿身12根外槽柱除4根素面,其余8根雕刻,表现于室内外两面的露明部分。正门两侧的雕柱上,以浅浮雕精美的海石榴花区分出层层的伎乐人物。各类伎乐人物分别演奏钹、笙、排箫、琵琶、扪板等乐器,两柱侧面刻有各种花卉和生动活泼的化生童子,显示着佛教的智慧和力量。其他柱子分别刻有海石榴花、宝相花、牡丹、莲荷、飞鸟以及各式卷草花纹,都是佛教的一种美学象征。殿内4根内柱上高浮雕刻四大神王像,顶盔披甲,手持宝剑、金刚杵、钺等法器,威武雄伟,可畏可敬。前槽内柱神王头上方刻游龙,内向雕有舞凤;后槽内柱神王头上方雕人头金翅鸟,神王的后部,则刻以盘龙等图样。四内柱之间的须弥座佛坛的“束腰”部分各面均有雕饰。正面及侧面是追逐斗持的猛狮、狮子滚绣球、卷草纹等。背面的浮雕堪称是一幅山水、人物风俗画卷。背景是层峦叠嶂的连绵群山,东端有宝塔及殿堂半隐半现,表现出是一座寺院。寺旁一株古树,树上有一鸟巢,二鸟盘旋于其旁。西边山间有人牵着毛驴在赶路,有沙门负经卷向寺院走去。小河中船夫撑船而行,小桥上行旅者悠然漫步。还有樵夫负柴返回……画面俨然是少室山下、少阳桥边的少林寺及农家山居图,表现出寂静山林中的自然情趣。石群肩内外两面刻有42幅浮雕图案,浮雕则以惊涛骇浪为背景。殿内各壁多为人物图像,有罗汉骑鹿游海、拄杖罗汉观海以及童子、武士渡海等形象,还有天官拜谒图等,是宋代佛寺生活的画卷。外壁多为动物,有龙、蛟、蛇、鱼、蟹、龟、螺、蛙、海马、人头鱼等水族,这些动物在此是一种佛法无边的象征。这些雕刻包罗万象,人物、山水、神怪、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华丽繁密,集中展现了北宋末年民间工匠高超的石雕水平,具有非常大的欣赏价值,其美学风貌精雅宏丽,代表了嵩山古建筑群极高的建筑艺术成就。正如意大利人马里奥•布萨利所说:“北宋人将视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灵活性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线条均称、美观和功能并重的建筑风格。”④初祖庵就完美地印证了这一评价。

复杂的建筑结构

木造结构方法,最主要的就在柱梁的应用。其用法则在构屋程序中,先用木材构成架子作为骨干,然后加上墙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负重部分全赖木架,毫不借重墙壁。嵩山古建筑群中的会善寺、中岳庙等无不秉承这一建筑艺术特点。

建筑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东方建筑;艺术

作者简介:刘婷婷,大连工业大学设计学(产品)专业

一、隋唐艺术

唐代艺术的灿烂辉煌可以通过石窟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乐舞四个方面描述。敦煌石窟艺术融合了多方艺术,并且与自身的民族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内容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天外飞仙,涉及范围宽泛,是举世罕见的世界文化遗产。由于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隋唐时期的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了,到盛唐时期,绘画的表现技法也趋于成熟。变化的线条成为表现人物神态及动势的主要方式,山水、花鸟画则采用“薄染”的画法,主张“意”似,形成一派画风。隋唐书法风格兼具秀美和雄健。唐初字形以长方为主,大小力求一致,结构严谨而优美。盛唐时笔法遒劲,方严正大,形体敦厚,尤其是点画较肥,甚至偏向于圆。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则吸收欧颜诸家之长,自成一体。隋唐乐舞也是乐舞发展的高峰时期,其集历代乐舞之大成,集各民族优秀乐舞之所长,著名乐曲《秦王破阵乐》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创作出来。可见,隋唐时期艺术允许融入各种外来文化,并且在丰富自己的民族艺术的同时,极其留意本国的文化传统,做到改而不换,赋予作品一种丰富、健康的精神,注重细节,注重技艺,同时注意艺术的华丽。

二、隋唐建筑

唐都长安城基本沿用了隋朝大兴城的中轴对称的城市布局,规模宏伟,布局严谨,排列整齐。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处于棋盘最中央的一条主要大街把长安城分成了对称的东市和西市。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其形式既能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水流量大时排洪;桥的大拱跨度大,桥面平缓,有利于车马行人,这种技术和造型都在古代堪称一绝,被誉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标志着我国桥梁建筑的成熟。

三、当代东方建筑

1、中国建筑特点

自从中国开始接触世界文化,新潮的西方文化便对东方自有的美学基础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当然也涉及到了中国的建筑美学。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自此退到幕后,逐渐形成了中国的现代建筑,但是也可以说,中国至今为止还没有走出一个自己的建筑风格。

2、日本建筑特点

日本文化主要来自于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取精去粕,形成了属于日本的独一无二的自然主义审美特色。日本建筑的设计遵循自然进程,将具体事物进行抽象,追求将情感用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来表达,并根据大自然的多样性来追求不对称的建筑布局,且极其重视技艺在建筑中所占的分量。

3、东方建筑特点分析

东方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瓦、石为辅,从而形成了细节诸多,色彩繁复又极具风格的中国古建筑。传统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建筑主体,缺少灵活性,这是使西方建筑与东方建筑造型产生差异的根源。

四、隋唐建筑与当代东方建筑

1、艺术的继承

1)隋唐建筑的建筑意境在当代东方建筑中的应用中国古代建筑很少依据真正的建筑学理论,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3]。作为在现代大批量生产的完全相同的建筑个体,人们会通过将内部空间进行不同的规划来表达自我,一些人在乔迁新居或摆放家具时也会注重风水问题,相信它会影响财气运势与自身健康等,这都是古文化绵延至今的体现。

2)隋唐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当代东方建筑中的应用隋唐建筑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现代居民楼组群设计同样运用了其优秀之处,楼与楼之间的空地设置为绿化带,标志性建筑四周也必然是空敞的庭院式广场。

3)隋唐建筑的装饰手法在当代东方建筑中的应用隋唐时期使用彩色油漆涂在建筑的木结构上以用来防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极具特色的装饰手段。当代建筑中的装饰方式常常也选择彩色壁画为室内或室外添加色彩,将图案内容以及色彩饱和度稍作改变,形成更适应当今社会的风格。

2、艺术的发展

从实际上看,无论从环保还是效率上出发,代表着东方古建筑的木材料都已经不再适应于当今社会,过去的建筑方法随时会被取缔,这便导致东方建筑的外部造型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从艺术方面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其审美需求也相应的有了一定的提升,应对快节奏简洁化生活,现代装饰的细节减少,但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五、结论

隋唐艺术的高度发展使其各项技艺对当代艺术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或许是对文化丢失的现在的一个喜讯。这也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进行复苏的方式应该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只是精神上的再现。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木结构由于其本身的弊端不能适应发展中城市的高度要求而逐渐退到幕后,最终只成为了一个展现风格的道具。然而,隋唐建筑艺术对东方建筑的影响绝不只是浮于表面的结构形式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古生活方式的意境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浦超.《隋唐时期的文化》(教案)[J].历史教学问题,1984(01).

[2]许国栋.传统哲学与中国建筑创作[J].南方建筑,2002(03):68-71.

建筑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建筑艺术;差异;共性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形式,是最能显示和拨动心弦的艺术,是心灵通过听器官,凭借相应的物质性媒介(音乐)创制听觉意象的艺术;建筑则属于视觉艺术,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和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却又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差异:

在艺术种类方面,音乐艺术属于表情艺术,而建筑艺术属于实用艺术。

音乐较于建筑而言,能够更加直接、强烈、细腻地表现人们内心的情感,手段非常也更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其中,旋律堪称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和声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此外,复调、曲式、调式、调性,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也都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共同将乐音在实践中展开来塑造音乐形象。

建筑艺术,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说,是指经由艺术创制而赋予某种精神观念和审美情调的建筑总称。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很丰富,包括空间、比列、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正是它们共同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在著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明确的指出了: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的三个基本原则。“实用”这个原则是首要原则,是首先要来衡量建筑的标准。

二、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共性:

1.音乐和建筑的时代性:

每个历史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着共同的时代特点,这一点确实叫人惊讶,叫人费解。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总涌动着同一种创想,体现出同一种秉性。年轻的音乐家渴望用音乐表现出的美学观念,总是与同辈的画家、诗人和建筑师不谋而合。这种相同的艺术感势必引起相同的社会影响。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方法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从19世纪中、下叶到20世纪初,在西方的思想文化界,一股反传统的叛逆思潮一直保持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房屋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动乱和自然灾变引大的对廉价住宅的需求……这一切都为现代主义建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同时期,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也在逐渐的发展和酝酿之中。在音乐方面,出现了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流派。它们都在向新的时期――20世纪现代主义的过渡中起了桥梁的作用。前者标志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阶段,后者则有更多的反浪漫主义的革新因素,因此也更多地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一些特征。例如德彪西就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开创了音乐的新时代,他以柔和、朦胧、飘逸的风格把人们带到了大自然的氛围中,是现代音乐的第一人,用音乐的方式表现了艺术的革新,昭示了时代的变动,把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2.音乐和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

在音乐艺术中,艺术性则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乐音所构成的旋律、节奏在抒发音乐情思时所具有的表现力。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需要经过第二度的创造――表演。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是需要由表演进一步再创造的艺术。声乐表演和器乐演奏时音乐艺术中的两大技能技巧门类,它们都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和学习,才能够掌握其要领。音乐家要通过自己具有的艺术才能和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技巧,例如掌握和运用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表现手段,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建筑同样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现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考虑室内空间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人流的问题、是否充分考虑了建筑物的朝向、保暖、防寒、隔音等问题的要求。建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外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形体、线条、色彩、质感、光影等,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不同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建筑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

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作为人类发展史的两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音乐和建筑,使我们更加的理解前人们所留下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2006

[2]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艺术的去人性化》,2010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