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道德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德建设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文化”是管理系统的新的序参量,其第一要素——科学文化的动力功能;核心要素——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高层要素——艺术文化的尽美功能,是管理实践的价值所在。

“2002年中国年度报告”以铁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GDP以8%的增幅居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但变革着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而引发新的功能。同时还促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并进,其中最显着的成果是催生了“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结构——即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科学技术,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和企业艺术活动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以系统方式作用于经济运作过程,并显现能动特性的新的序参量。

本文将对“文化参量”在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属性,按其三大参量要素,即科学、道德、艺术等文化形式进行定性分析。并就“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成功吻合,论证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伦理人”的崭新形象的文化成因。

一、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第一要素——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第一要素,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其功能属性在企业中的显现,有一个“物化”的过程,即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优先地运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流程的更新或新模式、新标准、新规程溶入营销、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运作过程之中,这通常被称之为现代企业的“科技文化”。且其文化素质之高低,是衡量和代表现代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尺度。用高新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的生产力系统,无疑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是构成现代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关键要素。因此,现代企业科技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必然集中指向,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培养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是培养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课题。而作为企业,它必定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对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则侧重于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

有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势必提高员工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就能较好而主动地把握机遇,使之在科学上能有所“发现”;在技术上能有所“发明”,使企业处处洋溢着创新精神,而牢牢地抓住科学技术的“首创”性,在产品的研制开发或生产、经营、服务上占尽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旧我新”而立于擂主之位,以确保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企业有了崇尚科学的理念与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撑,员工劳动技能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具备了先进的精神武器与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的物化过程,推动着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转化,企业员工将自已的智力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溶入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是我们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2.开拓与变革生产资料的结构

生产力这一动态系统的先进性与发展状态,在物的因素上则为生产资料的结构状态及其所吸纳的科技成果。企业的“科技文化”建设,对此就将目标锁定于——一是对劳动资料的变革——以智能化、自动化的工具与设备;快捷而优选的信息;新型的能源;国际国内多渠道的资金——即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资金运动形式去变革劳动资料的结构,以取代落后的设备和陈旧的资源;以弥补资金的短缺与呆滞;二是,与此同时,必然相应造成劳动对象的结构变革,即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以消耗实体物质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模式,逐步让尽量节省物质资源,转而以取之不尽的非实体性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以代之。或向地球的处女地,向海洋乃至向其他星体开拓新的劳动对象。或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高新科技于劳动对象,也不仅仅停留在改变其形状、结构、性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而是更深层次地“创造世界”。由于创造性的发现与发明日渐涌现和对物质资源的节约与爱惜,它必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最终化解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消耗>生成”不等式的威胁。

可见,有科技文化素养的劳动者,与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造成的生产力的飞跃,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中的第一要素——科技文化动力工能的凸现。它不仅仅是企业,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核心要素——道德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系统的相应变革。道德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它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较之法律“惩之于已然”的后滞性,而独具“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深刻、广泛的属性。因此,它对社会的能动促进,其尽善功能不可低估。

由此可知,现代企业文化系统的复杂结构中,道德文化具有“系统核”的性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构建企业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而取其“尽善”之功。

1.社会道德“序变”之果——公民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序变”就是要打破原来的结构,经“无序化”过程达“有序化”,从而构建新的“有序状态”。笔者曾著文预言——随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有序之后,将构建一种“有序的、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系统而代之”。2001年10月,中央所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是我国道德序变之果。它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就在实施《纲要》,实践“规范”的同时,构建自身的职业道德系统。

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海航,早在1997年就率先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守则》,并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海航企业文化格言,以期全方位地建立“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道德文化系统。

2.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主题——职业道德

道德的功能在于,通过人们自觉的行动去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达惩恶扬善,使人们树立从善如流的价值追求——即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财富共同创造;成果合理分享。作为现代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当以《纲要》为本,在企业员工中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教育,从而建立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在企业文化结构的功能中,它通过“工具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换,以达最终实现企业所追求的“整体价值”。故它集中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渴求的——构建以人为本,以善为荣的“共享价值系统”这一崇高的社会目标。即通过职业道德的“工具价值”(作用),使企业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式运作中,获得“内在价值”——正当需求的满足。并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为社会提供丰硕的成果,以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优化——“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企业,能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

3.道德文化尽善功能的实现机制

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在于确保企业内在价值的实现。其机制源于企业“共享价值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所谓“共享价值系统”,笔者在《21世纪新价值系统探究》一文中描述了它的特征——“主体多元易位、组织规范自由、运作协同共生、功能正向共享”。网络化的新型价值系统。而这一新价值系统的建立,首要条件在于主体应具备相应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道德文化素养。即满足共享价值系统对主体显示“工具价值”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与人为善、服务社会的崇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在共享价值系统中,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即“人控系统”而存在。笔者在《系统功能求解》第十章第三节,“人控系统正向功能之‘根’——共享价值系统”一文中,对共享价值系统的结构作图描述如下——(今将其成果运用于企业,见图1)。

企业道德文化的直接功能,就集中体现在“自律——ZL”(员工道德品质)与“他律——TL”(企业职业道德)的双重屏壁的约束机制,为企业员工的施控行为导向。即企业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创造出企业的价值(系统功能的物化),这种价值除为整个企业员工共享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回报于社会。因为,主体系统协同一致,遵守道德规范。“都那样做”源于目的——价值追求的一致,使主体系统的整体需求得到满足。如果这种满足仅对主体系统的一部分有意义,那其他部分就会因“不公”、“不平”而失望,使自已的行为选择失去价值意义。那就必然引发“不一定那样做”的逆向行为,导致企业正向功能的“主体成因”——企业一部分员工的行为失控,至使企业运作协同性的削弱,从而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优化。据此结论: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的实现,非依赖“共享价值系统”的建立不可。因为它是道德文化价值内涵的物质载体。

三、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高层要素——艺术文化

鲁迅先生曾精辟立论“艺术乃美的凝聚”。这启迪我们认识到:现代企业科技文化之求“真”与道德文化之求“善”的统一,表现为最高、最优状态的“美”。那就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之最高层次——企业的艺术文化。

1.艺术文化的巅峰状态——“真、善、美”的统一

所谓“巅峰”,并非极限之意,而是指企业艺术文化,与作为基本动力的科技文化和作为核心要素的道德文化组成“金字塔”结构,它位居其上(见图2)。即是说没有“真”和“善”,“美”则失去内容而空有形式。只有“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即科技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各司所能,企业的发展才可取得“尽善尽美”之功。

同时,科技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展现,又标志着人的解放过程不断向前推进。即从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它为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的自由的时间。这种“自由时间”的获得,才使企业进行艺术文化实践有了可能。

2.企业艺术文化的内容——艺术的教育、欣赏、创造

从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大要素,去研究企业文化的动力功能,尽善功能和尽美功能,就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企业艺术文化的实践内容,而不至停留在仅仅追求展示企业形象和特征的标记、歌曲、口号、环境、服装、广告等外在形式。

(1)企业的艺术文化教育

对企业员工的艺术教育,同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如“金字塔”结构所示前因后果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艺术教育又必须紧紧围绕前两者进行。企业的艺术教育,重点不在艺术理论的修养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使员工懂得求“真”,从“善”的完美统一,即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科技与道德教育的成果。深刻理解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当遵循“两个尺度”——一是科技文化所代表的“真理尺度”;二是道德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尺度”。

(2)企业的艺术文化欣赏

现代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和与之俱来的高生产率。这就使得在时间分配上,绝非将员工死死束缚在生产岗位,成天为完成生产任务而拼搏。而具有还以员工相对“自由时间”的可能,让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同海航“力图创造一个能够使人才成长,工作和生活质量高,宽松有序的企业环境”。这就为组织员工进行艺术欣赏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条件。

由于艺术的门类广阔、形式多样,个人的爱好也有所不同,既然是“自由的时间”与“自由的发展”,则不必强求一律,企业可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起组织作用,让员工充分享受艺术之美,通过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引导员工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给企业增添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凝聚力量。

(3)企业艺术文化的创造

企业艺术文化创造,是既有一般形式,更有特色内容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型的企业里,它首先着重在产品的内在功能、质量与优美的外观设计和谐统一。其次是艺术而新颖的包装设计,这两者都在“以人为本”,“主次相宜”的原则下进行创造,成为企业艺术文化水平的制高点——使产品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使服务成为如海航人所渴求的“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典范。

就一般企业而论,在艺术文化的创造上,都共同面临企业的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和参与社会交际、公益、新闻等活动中的企业形象问题。这既有不同行业特征的要求,又有以“真、善”为本的共同原则。非如此,难以求得企业艺术文化的功效。比如,以广告设计为例,如果失去了“真、善”原则,“艺术性”越强,反而成为恶性十足的骗局而危害社会,谈何“尽美”之功?又怎能称之为“艺术创造”?

可见,企业的艺术文化实践,较之专业艺术部门的实践,企业当偏重艺术内容的客观、真实。对艺术的虚构、想象、夸张、错位等主观技巧的运用当慎之又慎。也可以说对艺术主观属性有筛选而非全然吸收,是企业艺术文化创造的独有特征。

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主动积极地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企业本身所蕴含的科技、道德、艺术文化于生产力中的“自组织机理”,提升到人们主动地促进、建设与参与。这就是:企业科技文化,在生产力的自然上升过程中,既“自组织过程”中,加入了人的自觉促进这一新的序参量,促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源动力;企业道德文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依附后滞补充的“游戏规则”,变为道德文化的超前引导;企业艺术文化,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美”的被动满足,飞跃到主动追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参量所凸现的自觉促进之“动力功能”,超前引导之“尽善功能”,主动追求之“尽美功能”的轰然击世,促使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了“伦理人”的高度。这种提升与吻合完全符合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正是本文关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据所在。

[参考文献]

道德建设范文第2篇

1社会环境对生态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道德建设需要对已经具备固定模式的社会道德理念进行再造。这个整体的再造过程,要严格的依照生态道德的演变规律以及系统建设的发展诉求,要使得社会中的多个主体以及各行业领域都能够得到全面性的覆盖。并逐渐的形成一个可以依赖发展的建设系统,从而通过多方面的协力得到有效的推进。正是由于此,生态道德建设的影响力极为深远,是牵涉社会整体的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再造工程必然会触动社会环境中的特定状况,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以及消极影响。

2生态道德建设的环境影响因素

2.1体制环境因素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生态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性质的系统工程,需要的是有组织的协力推进,这就要求这生态道德建设,必须构建出领导、管理以及组织等基础的体制[1]。就我国的社会建设以及发展而言,生态道德建设必须要党与政府互相作用,肩负起我国的生态道德建设重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出生态道德建设政治职能,领导能力越卓越,组织管理的效果越明显,对生态道德建设的贯彻落实越全面。同时生态道德建设还要求着社会加强生态道德的教育、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构建出基于生态道德文明的教育教学等社会发展体制的相应改变。生态道德建设工作是否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否属实,都受到体制以及社会发展规划的影响。

2.2法制环境因素

在人类生活的空间中,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稳定繁荣都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密切配合。法律是硬性的社会规范,是他人制定出来的强制性律法,而道德是软性的社会规范,是自主的价值导向[2]。法律这种硬性的社会规范离不开社会群众自主产生的道德观念,离不开社会群众自发产生的自觉道德理念,而社会中良好价值导向的道德形成同样也离不开强制性的硬性法律社会规范,离不开社会群众对法律产生的敬畏感。生态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要构建合理的体制以及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生态道德规划逐渐演变成生态道德责任,从而激发社会群众对生态道德建设的热情,对生态道德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2.3经济环境因素

生态道德建设是社会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同样也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实际的生态道德建设过程中,经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道德建设工作在经济发展领域中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经济环境因素制约着生态道德建设,经济环境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生态道德建设遇到了极大的难题,如何引导经济环境从对经济利益的重视转向生态经济发展,是生态道德建设顺利在经济环境中开展的关键[3]。这就要求着经济市场要逐渐完善自身的秩序,国家加强对经济导向的多方面控制和管理,优化现有的经济制度,从而将生态道德建设逐渐融化到经济环境中,使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成本核算等经济环境向生态道德建设方向推进。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道德的建设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十分的重要,依赖于社会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生态道德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系统性,需要通过长远的规划,才能科学的推动生态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加强对生态道德建设的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从而形成整体的战略发展体系,使得生态道德建设被有效的贯彻落实。

作者:付海燕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立新,张新宇,高原.论生态道德建设的环境影响因素[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0:35-38.

道德建设范文第3篇

一、当代学校中青少年道德建设面临的障碍

德育环境是指关于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道德建设环境就是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等许多方面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1]青少年的主要学习内容仍然是在学校进行。因此为了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建设目标,首先必须抓好学校方面的德育工作。学校中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学校的主要任务仍旧没有达到育德和育才的平衡。在当代的各个学校,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考量,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校忽略了除学习外的其他因素。其中,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首先,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本末倒置。其次,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工作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还不够重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社会和学校方面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心里一直没有好好地重视道德建设工作,认为这是可有可无,“面子工程”。这是从心底不重视道德建设工作的表现,必须从内心开始克服。最后,道德建设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脑海深处。对于道德建设工作,由于学校的不重视,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消极态度。这个系统结构上行下效,上部的不重视导致了集体的不重视。最终形成了青少年道德建设成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花瓶式教育。[2](二)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情感互相分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情感互相分离,道德建设难以真正走进青少年的思想内部。简而言之,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将道德教育同智育教育看作是相同的工作,把道德建设工作也作为一种知识进行灌输,可以说这是不妥当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道德,所从事的道德建设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同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一样。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美好的品德,但是在生活中并没有实际地去操作。当他们离开课堂,就褪下了道德这个华丽的外衣。那些空洞的语言建设传授不了学生们真正的道德。正如弗洛姆所说的,课堂上的道德思想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丰盈他们的思想也无从谈起,甚至在学生心中激不起一丝水花。(三)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与道德应用互相分离。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应用互相分离,40青少年所获得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知识,主要是从课堂上获得。但是很遗憾他们之中很少会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无法产生道德涤荡人心的效果。[3]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关于自我品质的塑造的方面,最为主要的,就在于付诸于实践。当前的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理论培育和道德能力的实践,如果没有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相联系,更不要说培养他们能够自律的道德品质。[4]认识与行为的脱节,还容易造成青少年“双重人格”。比如孩子明知拾金不昧、舍己为人是一项优良美德,却因为涉及到了自身的利益而很少有人去做。归根究底就是在进行道德建设时,老师和学校会规范好每一个道德,这其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5]青少年学生只要牢记这些标准答案,选出即可获得满分。可这违背了道德建设的初衷,道德建设德育工作并非如此浅薄,它是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学会自律。

二、学校摆脱道德建设困境的对策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道德建设观念。传统道德建设观念强调社会总体的道德建设观念、不重视个体的道德建设观念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个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6]所有的道德建设都要从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最终使整体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伦理观对于道德建设也有着很科学的要求,他就提倡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道德教育,让所有人都能沐浴在道德的阳光之下。(二)明确学校道德建设的内容问题。由于以往的一切传统道德建设都是比较空洞且缺乏说服力,因此首先要做好底线伦理的教育。什么是底线伦理呢?底线伦理就是每一个人应遵守的最低程度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底线伦理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他是最基本的道德。就像一切高级最初都是由低级演化而来,我们也会走这样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这就需要从最低端开始,因为他的实行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最后整个道德建设系统的成败。因此,学校的青少年道德建设应包含有下列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活道德教育。所谓生活道德教育,就是在道德教育这个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品质的形成。生活是教育的最初原点,回归实践去又是教育的最终理想目标。我们的道德教育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应当具有人本性和生活性,因此,必须注重生活和道德的联系[7]。二者并不是互相分离的,生活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道德建设并不仅仅是是客观精神的要求,道德建设无论从其起源还是发展的源头来看,都是源自于生活,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从生活中找寻道德的意义。第二,面对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现在还没有广泛开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不太乐意接受死亡教育。当然也有现实很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作为新的事务它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和完善。由此看来,我国在进行死亡教育时,完全可以借鉴外国这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真谛。死亡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形式,万事万物有荣有枯,顺其自然规律死亡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死亡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很正常,只是一种必经的过程。青少年可以领会生命的可贵并懂得珍惜,从而更加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第三,责任心教育。如何使青少年学生形成责任心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8]这对于当前我国来讲意义尤为重要。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深受父母长辈关注,也备受社会和学校的瞩目。所以要让这些孩子学会责任,将来才能够成为国家的人才。

(三)确立多方面的道德评价机制。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指通过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善恶的判定,从而使人民对善行进行表扬和对恶行进行批判,让人能够自觉地扬善去恶。道德评价是调节道德规则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对于发挥道德活动的功效、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品质的形成、社会风俗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的道德评价方式是以社会作为出发点,这种评价模式忽略了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很难培养出整体的主流道德标准模式,只是创造出了理想中的“完美的人”。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道德实施的有效性,就应该改变传统的道德评价模式,创造一种新的道德评价模式。这种新的评价模式必须是全方位的动静态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道德评价机制,从而加快学校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工作,贯彻青少年的道德建设理想。[9](四)建立良好的双向的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教育的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过程中也是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是平等且能够平等互动的双向关系。在师生进行互动的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体验。学生始终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教育专家认为,人自身的体验对于人的生命的认识、人的生命的深度的提升,以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亲身体验至关重要,它能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通过传授和亲身经历内化为人内心深处自己的宝贵财富。这些我们称之为的就是所谓的“间接”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让学生去进行直接的体验。模拟工作及相关经历,会让他们的感情认知更加深刻。“直接体验”就是让青少年面对自己实现想不到的困难并且勇于挑战,从直接面对它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一个提升。这是内部的心智操作活动,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克服困难,对一些实际生活的体验与反思,对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等。[11]所以体验式德育重在坚持把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且加以利用。(五)师德建设:德育的关键所在。教师是学校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要引导者。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行业,这个行业所拥有的是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创造力。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时期。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其影响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1.教师品德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精神的教育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一直以来我国社会都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有着良好的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对教师的要求有增无减,更加要求教师能够品质优秀。2.加强师德建设重在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事实表明,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教师的职业与教师人格的关系。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几点希望:要求广大教师能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是对新形势下师德精神的全新阐述,同时也是新阶段培养教师队伍的前进方向。[12]教师一定要时刻认真牢记自己身上的神圣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师德建设应当重在提升教师个体素养,培养道德情感.加强自律意识。总之,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长久且艰巨的任务,道德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民族素质的高低。学校等教育部门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想方设法来充分调动一切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所有有利条件把德育工作做好,遵循德育教育的规律,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王忠德:初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9).

[2]王勤武:浅谈中学生德育工作常规管理[J].中学教学参考,2015(15).

[3]罗上焕:细水润心田微小显真情[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5).

[4]陈瑞雪:抓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做法[J].甘肃教育,2015(11).

[5]肖凤翔,薛栋: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6]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2001(2).

[7]李令清:有关“灌输”的一些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8]李晓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7.

[9]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10]程亮: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11]檀传宝: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2).

道德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公正 道德 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道德建设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二、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

3.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4.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

5.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

6.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三、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8.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

9.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0.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11.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12.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

13.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1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15.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道德建设范文第6篇

必须认清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百行德为首,德为官之魂。历数党内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德好才能气正,气正才能风清。现在很多公务员出问题不是出在才上,而主要是出在德上。因此,大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党治国理政主体的公务员队伍,其职业道德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体现党的执政形象,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切实抓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将会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标志,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肩负着组织实施、引领推动的重要使命,能否发挥积极的导向引领作用,关键看公务员能否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持续提升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正是适应了这一战略任务和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省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公务员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宗旨意识淡化,关心群众不够;责任意识淡化,推动工作不力;廉洁意识淡化,自我要求不严等现象。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教育培训,使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必须创新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突出“责随职走、心随责走”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这个主题。“责随职走、心随责走”,这是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也是对全省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以此为主题,更有利于强化我省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在内容上,要充分发挥河南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三平”精神作为必修内容,认真践行“对人民负责、推动工作、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形象和忠诚履职、尽心尽责的职业道德形象。在方法上,要灵活多样。采取网上在线学习、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考核测试等不同形式,确保全员参训。在活动开展上,要贴近实际。各地、各部门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宣誓、岗位练兵、廉政教育、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培训的效果上,要突出典型带动。通过教育培训,选树一批职业道德楷模,用身边的真实人、真实事来激励和带动全省公务员,使教育培训更具有现实性。

必须扎实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用 “六项指标”作为评估教育培训成效的基本标准,促进这项工作强力推进。一是组织领导是否坚强有力。看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统筹计划、督促指导、协调推进的作用发挥得怎样。二是培训方案是否科学周密。看培训方案的内容安排、方式方法、相关要求,是否科学严谨、严肃认真。三是工作推进是否有力有序。是否做到了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是否按步骤、按时限、按要求整体有序展开。四是质量效果是否扎实明显。看参训率是否符合要求,受训人员的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明显改进,推动本单位工作的能力是否得到明显提高,落实“两转两提”要求是否更有成效。五是特色亮点是否鲜明突出。看本地、本部门积累创造的经验和做法,是否具有示范性、实用性、鲜明性、持久性。六是整改问题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看本单位、本部门制定的整改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约束力。

必须坚持重德修德育德的正确导向

道德建设范文第7篇

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仅关系到高校经济活动的成败与否,更决定着高校未来的发展途径。较强的职业素质人员,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做好岗位上的每一份工作内容,同时也能够服务于本岗位的工作,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内,实现良好的财会人员岗位道德。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不仅要求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高效人员的专业要求,同时也是国家对于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对于人员的道德而言,虽然不是法律范围内的硬性规定,但是对于会计岗位而言,是能够实现良好工作目标的必要保障,也是对于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保障,所以,提高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是一项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但是就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而言,只有通过有效的促进手段,实现强有力的道德建设形式,才能够根据会计人员实际情况,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理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会计人员,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落到实处,保障高效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经济发展的形式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对当前高效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分析

就当前的高效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分析,财务工作人员都是在高效内部负责与外界工作单位或者学生实现经济服务的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向是服务于学校之外的,这样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直接与学校树立的形象相对应,虽然,工作情况还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结合当前的工作情况,不难发现,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会计人员由于缺少服务他人的工作意识,在工作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够积极的服务于他人,这样的工作人员对于同事的需求也不能够及时帮助,造成了团队意识差的局面。

三、加强高校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效途径

道德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建设;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是以宽容、理解、尊重、祥和为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和目标。和谐社会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求得协调、有序的社会发展状态。这样一种社会境况的实现需要宽容、理解、尊重的伦理精神支持。这就决定了道德建设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道德建设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道德是为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道德的存在“有两个前提,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二是人际利害冲突。望无限而资源有限,这必然引起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冲突的一种途径就是约束人们相对过度的欲求,规范、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强调道德精神并不是要人们以忍让来对待自己的利益、权利,而是说道德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谐社会道德调节的根本问题是关照自我利益,还是关照他人利益?是优先个人利益还是优先集体、社会利益?“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总原则,是使个体的生存发展适应群体的生存发展,而不是相反。"即道德调节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的类利益。道德调节的集体原则从最本初的意义上讲是符合人类的类生存和发展的。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是人类的道德,是同人本身、人的活动、同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变化紧紧联系着的。”口道德作为“人类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规范,能够“加强内部团结,巩固外部联系,约束和调节个人行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事实上这也保障了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在道德发展、变迁和完善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以维护人类的类利益为宗旨和目标,只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道德所维护的‘类”的内涵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维护的“类”利益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

    和谐社会道德调节的集体原则,首先,是由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道德调节的目的是处在社会主义形态的人类、社会、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宗旨就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道德调节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公有制为主体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意识形态在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以集体、国家和社会利益为最高最后标准。即“集体利益高于一切”。道德作为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根本意义上讲,其调节者是掌握着国家、集体主动权的人(领导者),道德是操纵在其手中的工具,调节的目的是社会秩序的和谐,是人群关系的融洽,更是统治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道德调解时必然要求维护集体、国家、社会利益。

    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和弱点,决定了道德调节的集体主义原则的必要性。市场活动有其自身的缺陷,如趋利性、投机性等,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诱发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和贪污腐化等消极腐败现象,干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会使不成熟的市场主体,更多的关注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和他人利益,导致利益主体的短期行为,这就要求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功利观,立足国家、社会、集体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立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道德调节的集体原则,铸造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合力、动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