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缺乏音乐内涵的教育
音乐属于文化内涵的主要承载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种。在当前职专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钢琴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对其音乐内涵教育的现状。钢琴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奠定理论知识的基础,同样也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与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不仅需要用耳去倾听,而且需要用心去感受它的美,用情表现每一作品。往往我们在钢琴教学中,仅注重学生的钢琴训练,而忽视对作品创作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也会导致课程教学陷入一种单调、死板的课程循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一
职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均。然而,在当前的职专钢琴教学中,老师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取较为笼统的课程讲授方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达不到既定的目标。针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法,不仅不能深化素质较差学生的钢琴基础知识学习,同样不能使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学生得到技能的升华,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效率。
(三)应试化倾向严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的钢琴教学变成了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个别班级成了高考预备班。教学内容经常被随意改动或被其它学科取代,这种状况不利于职专钢琴教育的普及,偏离了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提升职专钢琴教学效率的建议
(一)将钢琴教学与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相结合
学生学习钢琴知识、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本质上是培养其艺术修养与思维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的艺术思维与拓展性思维的建立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其文化知识构成不同,生活阅历存在着差异,对钢琴曲目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老师在钢琴教学中则需要将基本的演奏技巧培训与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向学生解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与创作的意图,让学生学会在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找寻到相关的趣味知识,深化对钢琴作品内涵的理解,拓展其艺术思维。如,通过聆听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久石让的《天空之城》、冼星海的《黄河》等钢琴曲,让学生感受钢琴之声的魅力及音乐带给我们的心灵洗涤与激励,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坚定学生的学习毅力;让她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描述音乐给予的感受,体会音乐带给她们的快乐。这样就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钢琴教学要强调体验与合作
同音乐鉴赏和歌唱教学一样,钢琴教学也具备体验性的特点。对器乐作品的欣赏,可以激发学生演奏的兴趣,特别是欣赏由学生自己演奏的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对象,也可以在小组课中让不同的学生弹奏同一首曲子,让其他学生从钢琴演奏中的句法、技法、情感表现、音乐处理手段等进行比较分析两位同学弹奏的优缺点,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辨能力,而且从中获取了更好的演奏技巧。在职专钢琴教学中,由于合奏教学是主要形式,这就使教学明显具有了合作性特点。第一,合奏是一种群体合作的表演艺术,强调整体的协调和统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二,学生参与合奏的人数较多,教师指导合奏的效率远比独奏、重奏的高,有利于器乐的普及,更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
(三)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实施分层钢琴教学
由于职专的学生整体素质差,入校时只有小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钢琴知识有所了解,具有初级的演奏能力,能够经过调整加入到课程学习的行列。而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则对钢琴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没见过钢琴,因此钢琴基础较为薄弱,与其他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立即投入到有效的钢琴学习中。因此,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分层钢琴教学。首先,需要合理规划学生的教学层次,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将其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将分层的目的向学生阐明,并制定相关的激励策略。其次,教师还需重视对各层次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钢琴教学中,或采取课内即兴演奏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外拓展音乐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采取探索型、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老师在过程中充当教学的引导者,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提升钢琴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一、成语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这一特点决定了成语教学必须坚持直观性原则。因此教师在实施成语教学时,要把成语含蓄凝练的内涵,生动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积累。如欢天喜地、高歌一曲等,可以直接通过图片、动作、表情来形象地帮助学生内化。
2.情景性原则
有些成语的教学可以借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成语。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生成体验。
3.生活化原则
一位外国教育家指出:“我们要带领孩子深入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在果园里、森林里、河边、田野,跟孩子们一道学习词语……”是的,只有让成语教学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成语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吸引我们的孩子。
二、成语教学特点
1.主动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抽象、理性,成语教学更是如此。不能落入“读读、查查、背背”的老套子,必须走主动性、趣味性的教学之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这一特点。创设情景,虚拟空间,开展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预设,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亲身感受成语,使成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2.多元体验
体验就是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物的过程。当前的成语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而忽视精神的构建;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情感的体验。我们必须除去这一陋习,借体验把生活融进教学,把多元感受融进教学,促进学生主动体会,深刻感受成语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学生学习成语的内驱力。
3.交往互动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当前的成语教学缺少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依然停留在传授―接受的层面,课堂气氛不好。因此,交往、互动应该成为成语教学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注重师生角色转换,从而打造成语教学的活力课堂。
三、成语教学策略
1.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因其丰富而生动,只有在生活的背景下,在自然的氛围里,让学生感知成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成语产生强烈的兴趣。苏教版教材中所安排的成语组块,成语与成语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如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等是对大自然气象的描绘;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等是对成功竞争、追求的表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都是寓言故事的浓缩;料事如神、胆大心细等是对人物风格的描摹……因此,将成语放到生活场景里,成语就会焕发生命光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
2.体悟生活,加深学生理解
“语言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将成语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理解、感悟,才能真正领悟成语的真谛。以第二册练“读读背背”为例。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自然生活中体验这四个成语。而后,我们安排了“畅谈春色”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春暖花开”的,如何欣赏“春光明媚”的,怎么知道“春意盎然”的,有没有捕捉到“春色满园”的镜头。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的说,春风拂面没有了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我们体验到了“春暖花开”;有的说,春天到处鲜花盛开,阳光灿烂,天蓝蓝,水蓝蓝,让人感到是那样的舒服,我想这就叫“春意盎然”吧;有的说,星期天到公园玩,发现公园里到处都是鲜花,我想这大概就是“春色满园”吧;有的说,他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小脸上洋溢着发现者的兴奋光芒……这样的设计,使孩子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成语教学从简单到多元,促进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
3.运用生活,实现学生积累
一、情境创设教学策略要注意奇、趣、精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处于亢奋状态,学生的热情高涨,兴趣也会被激发,有利于后面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三个特点:奇、趣、精。奇,就是新奇,让学生惊讶。趣,就是有意思,学生乐意接受。精,就是教师语言要精炼,不说多余的话。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以学生熟悉的羊羊图片导入,设计情境“谁不见了?”学生们争先猜测:有的说有羊少不了狼,灰太狼和红太郎不见了;有的说羊羊们应该是在一起的,懒羊羊不见了……接着教师面对五花八门的猜测,告诉学生是懒羊羊不见了。然后让学生们猜一猜羊羊们通过什么途径寻找懒羊羊。又是五花八门的猜测。教师出示《寻羊启事》,让学生明白羊羊们是通过《寻羊启事》来找懒羊羊的。再让学生们评价这则《寻羊启事》,发现问题:少了张照片,最后揭题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下载图片来帮助美羊羊完善《寻羊启事》。教者这一环节的设计让羊羊们出场很奇、很趣,但拐了一个大弯才绕到本课的主题上。花大量的时间猜测“谁丢了”、“怎样找”,倒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将帮美羊羊找懒羊羊的图片张贴到《寻羊启事》上,看谁能最快帮助美羊羊。我觉得这样既能省下时间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以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为主导并不是说教师不能讲
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学生与电脑互动,自主地去探究、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在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能力。但碰到难点,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时,我觉得教师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的。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在教学“下载图片”时,先要学生建一个文件夹并要重命名。学生在“新建文件夹”并修改名字时,一不小心鼠标一点,就修改不了名字。文件夹只能以“新建文件夹”为名。学生挫折感比较强,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沉闷起来。后来教师指名一位学生演示一遍,但还有一部分的同学有些细节还没注意到,结果没有完成预期任务。在后面的搜索图片和保存图片时,教师为了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一直采用任务驱动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学生演示。自己只是个别辅导。因为前面的冷场,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高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课程,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操作部分的学习成果有很明显的悬殊,就拿美化多媒体半成品来说吧,有的学生对基本的工具菜单较为熟悉,而有的学生看着老师给她(他)提供的半成品在那,却无从下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注意个别差异,我坚信:在不久的未来,这种现象会逐步好转。
教者面对很多学生在“新建文件夹”时出现困难,要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亲自讲一讲,降低难度,学生的挫折感也不会这么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激情都会有所提高。所以我觉得适时讲解、点拨并不会有违“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采用游戏和小组合作时不能忽视知识水平的差异和假合作现象
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有着成功的学习实践,而且还对学习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学习策略。这就告诉我们后人学习一定要有学习策略,这样就能使学习更进一步。也就是说,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有自身的教学策略,使自身教学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我的地理教学中,我觉得也要形成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去进行教学活动。我认为质疑策略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注意质疑在教学时的重要性,质疑与学习具有等值性。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质疑,没有质疑的读书、学习、看地图,都不能称作学习。张载说过:“在可疑则不可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师也要注意在地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值得怀疑的地方一定要学会质疑,那么什么地方值得怀疑呢?那就是在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学习和思考遇到障碍的时候,用现代的语言诠释。教师更要注意在没有可疑之处进行质疑。这样教师在一步步地学会质疑的策略中进行教学,按照这样的观点解读学习与教学的结果不是导致学习者的疑问减少,而是导致疑问的增多。准确的说,学习是使旧的疑问消除的同时又增加更多新的疑问。一个学生来的时候就一个问号,那么他在学业结束时还是一个句号是很危险的。真正的好学生应该在来的时候有很多问号,在离校的时候有更多的问号。教师的质疑策略是针对认知型的学习内容提出的,我认为它主要适用于知识学习,尤其适用于命题、原理的学习,在其他领域或者知识以外的技能领域也有适用性,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地理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懂得循序渐进的策略,不可能去强求学生一口吃个大胖子,循序渐进的地理教学策略,一定要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巩固度越高,就有利于学生保持学生间的学习同步化、标准化,有利于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尤其是有利于学生的考试。但是教师要注意这种学习是面对过去的适应性和维持性的学习。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地让学生涌现出新的知识,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养料。
在这里我认为有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策略——熟读精思的教学策略,往往能够使教学开出成功之果。朱熹对此有准确的阐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韩愈也说过:“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揖让这样说,我认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熟读精思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我们古人不提倡所谓的文章分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一遍又一遍的教授中,复习中能够使学生熟能生巧,在潜意识中就记住这些地理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这样反复却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又一次的巩固和新的理解。教师的熟读精思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为通过教师的熟读精思策略,能够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独特的编码形式储存在头脑中。教师的熟读精思策略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不断重复的方法去成功地将三个技能区整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地讲授使学生的听觉中枢得到训练,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使地理成绩更上一层楼。
通过一系列的地理教学策略,相信一定会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学素质,教学的成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
关 键 词:欣赏与体验 教学策略 自主参与 创作与表现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重视欣赏和体验的作用,突出欣赏和体验的功能的互动美术创作教学策略。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此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将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限。它强调以欣赏促进造型表现,以体验促进造型表现,欣赏与创作互动,相得益彰;它提倡学生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有内容的生活化作品。该策略以欣赏积累、学生体验和生活实践作为其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源泉,强调欣赏创作互动,体验创作互动,师生互动。这是美术互动教学理论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具体反映,也符合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是:欣赏体验积累信息——激发创作热情和冲动,目标定位——以欣赏体验促造型表现、以造型表现促欣赏体验,欣赏与造型表现互动——生活化作品——师生交流,互评互改——回味思考、充实完善,重新再创作。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欣赏与体验
这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累环节,是学生美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起始环节。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欣赏体验,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体验生活,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完成美术作品的原始积累。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又要启发学生读有字书——精读、博览、筛选、吸收,间接认识世界,品尝人生。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积累丰富的信息储备。
二、激情与定位
此环节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激励和思维定向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冲动,促使学生选好创作主题,尽快进入创作的心理状态。这是美术创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创作与表现
有两种具体的操作策略可供选择。第一,以欣赏促表现,以表现促欣赏,这是欣赏与表现共进的策略。具体操作形式为:精读美术作品——临摹作品,加深理解——创作美术作品。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精选优秀作品,让学生分析并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创作方法、构思技巧和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临摹作品;然后,脱离美术作品自由创作,实现造型表现领域的创新。该策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美术创作的支撑点,有助于克服美术创作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有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循序发展。比如在中国花鸟画教学中,笔者精选一些经典花鸟画作品,让学生反复欣赏,使他们对中国花鸟画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临摹。然后,笔者让学生抛开范画,自由创作,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画出了许多个性突出、生活气息浓厚的绘画作品。因此,欣赏——临摹——创作是行之有效的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作品教学策略。该策略偏重于学生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主张创作出反映学生生活和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品。它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原理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高度概括了开展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表明儿童认知的发生起源于活动。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策略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创作的形式。在这一教学策略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是自由敏捷的,创作出的作品形式是活泼多样的,内容是特色各异的。对学生的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笔者作了严格的规定:①一周一幅,课余创作,周一交上;②题目题材内容自定;③学生互改互评,教师分出等级,作品成绩记入美术综合成绩;④定期展览优秀作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是整个美术创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自主参与
这是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评价环节,包括批改和讲评两方面。作品的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主要有教师批改和学生互评、互改两种形式。作品讲评是以学生作品为依据,通过从实践到理论上的深刻剖析和概括,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这是培养学生美术造型表现能力的教学环节。此环节特别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突出了学生在造型表现领域讲评中的“自主参与性”,互动性强。具体操作方式有:①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讲评。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评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评价功能,师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②教师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评价。教师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以专题或讲座的形式讲评,理论性较强。③学生互评互改,主要用于生活化的美术作品创作,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美术作品讲评时应注意:①讲评应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②美术作品讲评时要让学生讲话和思维,要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性。③教师讲评重在激励和实事求是的表扬,要评出学生的创作劲头和积极性,在讲评中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五、升华的艺术
此环节是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重新定位、思考和充实完善,也是学生二次创作的过程。它既是对美术作品讲评的反馈,也是学生思维的质的飞跃。没有二次创作,就不是完整的互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合成策略。因此,此环节是互动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既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态,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评价教学策略的好与不好,最根本的要看这一教学策略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所以上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的特点、学习心态、相关基础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以及该班学生的班风、学风等情况非常关键,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策略。
1.2兴趣学习法
众所周知,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所有人无需他人督促、每个人都会全身心的投人努力,将它做到最好。基于此,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尤其是如何设置项目情境引人教学成为重中之重。对项目情境引人建议:利用涂料色彩丰富、施工方便特性;同时结合职业院校学生感性认识强的特点,在交代工作任务前,为学生准备纸张、适合的墙面、各色涂料、施工工具等,让学生通过涂料宣泄自己的想法,边玩边感受涂料的乐趣,然后结合同学玩涂料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引出工作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枯燥的介绍涂料企业的工作过程、注意事项等,学生感受不深的现象。
1.3快乐学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认真、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有个别同学比较散漫,喜欢东转转、西瞧瞧,对完成任务不放在心上。那么对于做得好的同学,做到及时表扬,对于不认真的同学更要鼓励,不惩罚。同时,请这类同学上台演示操作、解释注意事项等使之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也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完成工作。
2制定适合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
涂料检测技术课程内容偏重涂料检测技术的技能、理论知识难度小,不过学生就业岗位——涂料检测岗位是与企业的生产一线紧密配合,故学生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养成非常关键,下面从技能训练、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职业素养养成展开讨论。
2.1适当缩短单项技能训练时间、增加小综合项目
首先单项练习和学习时间不宜过多,学生可以领会基本要领即可;小综合项目指的是少量密切相关技能综合运用的简单项目,并且该项目相关的技能应符合涂料企业工作过程,可以不同模块中技能、知识的交叉运用。该过程训练同学技能熟练程度,引导学生职业习惯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最后是将相关的所有技能和知识相贯穿的大综合项目,此过程训练同学养成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2.25S企业管理标准引人教学过程,角色转换
涂料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与企业生产现场联系密切,取样及检测操作技术和规范作业非常关键,故建议将5S现场管理标准引人课堂。5S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通过实施5S现场管理可以实现现场、现物规范,工作环境一目了然,员工工作习惯良好,人的品质得以提升,进而使公司安全生产、扩大销售、质量稳定、客户满意、节约各种成本,最终达到提高各方面效率的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实训室就是同学们工作的“工厂”。目前,学生对检测操作技能基本可以教到即会的程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现场混乱,药品随意搁置,仪器只管使用等现象。而引人5S,按照整理整顿清扫三个项目进人课程的单项技能训练,在小综合项目中按照5S的五个项目进行训练,在大综合项目中进行效果验证。
2.3拓展课堂
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人数多,实训课上同学技能的训练次数不会很多,所以建议设置拓展课堂,以便于有需要深造的同学进行学习,建议如下:校内研究性课堂1~2个:可以社团形式,也可教师课外辅导形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内容可以是课堂练习技能的加固练习,也可以是技能及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学习,也可以是更多检测技术的创新性探索。校外校企合作企业2~3+: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一家企业,到企业本部参观、学习企业职工检测技术并可进行实际检测操作,提交检测报告。
3结语
因此,加强幼儿语言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众多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刍议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一、引导幼儿多说
从总体上说,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不能通过教师直接的传授而提高,而需要幼儿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因此,幼儿语言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引导幼儿多说。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鼓励幼儿在课间、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多说、多想、多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幼儿的特性,进而做好教学计划。
例如,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给幼儿观看对其具有吸引力的图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图片。幼儿在看到这些画面时,就会感兴趣,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表达自己对其的喜爱。
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组织自己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来进行引导:“图片上面是什么?是不是喜羊羊和灰太狼?”
通过教师的问题,在幼儿情绪被调动的背景下,幼儿就会随着教师的话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虽然幼儿的语言逻辑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能够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逐步提高。
二、逐步规范幼儿的语言
此外,在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多说的基础上逐步规范幼儿的语言,帮助幼儿组织语言,以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往往存在语言逻辑不清、表达不流畅的问题。在日常的交流中,幼儿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没有相应的对策,这正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
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所表现出的语言逻辑不清、表达不流畅的问题正是其语言能力相对较差的直接体现,是能够被更正的。因此,教师和幼儿家长要做的不是通过幼儿含糊不清的语句去揣测幼儿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是规范幼儿的语言,帮助幼儿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喜爱的玩具摆放在前面。此时,幼儿会说出“……要……玩……玩具”之类的语言。
此时,教师要做的并不是直接将玩具给幼儿,而是引导幼儿,规范其语言表达。例如,教师可以指着自己和幼儿,同时询问幼儿到底是谁要玩具,是老师还是谁。
通过教师的询问,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语言表达的不清楚。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开始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说出:“我要玩具。”这样的话语。最后,教师才将玩具交给幼儿,同时告诉幼儿只有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别人才能听懂,才能获得玩具。
通过教师逐步地引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逐步提高,并且能够产生相应的意识。这种意识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在吐字之前进行思考,进而不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总的来说,语言能力是人类不可缺失的重要能力。教师和家长必须抓住幼儿这个关键时期,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在学习、娱乐中多说、多思考,通过不断的口语表达来提高语言能力。同时,教师也必须逐步规范幼儿的语言表达,逐步更正幼儿的语言表达错误,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燃烧”概念来源策略调查研究发现,关于燃烧这一概念,初中生持有大量的前概念,对他们形成科学概念有重要影响。关于此种概念,初中生由于受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特点的影响。这些“燃烧”前概念中,有的为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学习提供了基础知识,有的则容易和科学概念相互混淆,干扰着学生接受新概念。因此,要能有效的实施科学概念教学,教师必须寻找到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所具有的前概念,并对其来源和内容进行分析,寻找到前概念可以转变为科学概念的契机,选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概念转变教学设计,实施真正科学有效的化学教学。
一、“燃烧”前概念分析
1.关于燃烧的主要概念
(1)燃烧定义:错误地认为所有燃烧都会发出光、放热。这是生活现象导致的错误认识。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以下这些:氧气是可燃物而非反应物;氧气有可燃性而非氧化性,故不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的产物:绝大部分学生错误认为烛油是产物,即分不清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分不清助燃物、反应物,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的束缚导致的。
(3)燃烧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变化:由于已有的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迷思概念:可燃物燃烧前后质量不变。
(4)燃烧的条件或灭火的方法:部分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氧气可以燃烧;“用酒精灯加热纸锅内的水,纸锅是否会燃烧?”虽有大部分学生认为不会燃烧,但不知其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学生错误地认为蜡烛燃烧时的可燃物是灯芯,而非石蜡;有些学生错误认为可以用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方法灭火。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这些: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不清楚,因为不知道可燃物究竟是哪种物质,所以不能正确使用移走可燃物灭火的方法。
(5)生活误区:大部分学生错误认为蜡烛燃烧是固态的蜡烛在燃烧;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不会放热,无法理解自燃。
(6)影响燃烧的因素: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只与可燃物的种类有关。
2.前概念来源
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学生对“燃烧”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源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不理解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研究者对学生的回答中所涉及的迷思概念作了深刻分析,由此分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密切性决定了化学前概念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错误认为蜡烛燃烧是固态的蜡烛在燃烧;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不会放热,无法理解自燃。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只与可燃物的种类有关。
(2)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异构想的产生还来自学生主观认知结构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本来基础差,对新的知识不能真正掌握和消化,只能头脑记住一些东西,有的对化学学习没有兴趣,缺乏“有意学习”的心向,这些都势必造成对化学概念模糊不清或一知半解。
(3)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有时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或者教材提供的实例的不够全面,也常常导致新的相异构想或强化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例如,部分学生认为铁生锈会放热,这是因为学生在生物中已经学习过缓慢氧化。
(4)相似概念的干扰。如学生认为氧气有可燃性而非氧化性,故不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氧化反应的定义。
二、“燃烧”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1.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一些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教师可以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用自己的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
例如,可以列举纸、天然气、白磷、木炭、煤5种常见的可燃物,让同学们回顾它们分别都是怎么燃烧起来的,是否都需要点燃,点燃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但学生对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模糊认识,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为使学生的原有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2.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获得新的丰富的感性认识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或实验。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和思考中,获得对物质燃烧条件的理解。例如通过以下三组实验:实验(1)白磷燃烧对照实验,水火相容的现象也使学生记忆深刻;实验(2)着火点的突破,这样就有效突破了学生对着火点的认知难点;实验(3)灭火条件,使学生认识到降低周围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而非是降低着火点。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对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