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评估指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评估指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传播效果;ARF媒体评价模型;AIDMA模型;到达效果;认知效果;记忆效果;态度改变效果

POP 是英文“point of purchase”的缩写,中文译为“售卖点广告”或“售卖场所广告”。服装POP广告指在服装产品的终端售卖场所内,所有为宣传服装款式、面料等服装信息,吸引消费者,刺激其购买欲而进行的各种商业广告活动,如卖场内的服装陈列方式、橱窗展示、店内海报、服装宣传画册等等。广告传播效果指“具有说服动机的广告信息对受众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即广告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广告目标;同时也包括广告信息带来的一切影响和后果[1]”。本文从媒介研究和受众反映两方面出发,以ARF媒体评价模型及AIDMA 模型为基础,制定评估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的指标,为评估服装POP广告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一、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评估指标制定的理论模型基础

1、ARF媒体评价模型

ARF媒体评价模型是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提出的广告效果评价标准。ARF媒体评价模型将广告媒体传播效果分为六个阶段:媒体普及、媒体暴露、广告暴露、广告直觉、广告沟通和销售反映。每一阶段都可以通过量化的数值来对广告效果进行评估。媒体普及和媒体暴露是针对广告媒体的影响力进行的评估。广告暴露、广告直觉和广告沟通是对广告本身的投放情况、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情况进行的评估。销售反映是直接对广告效果进行的直观量化评估,即广告是否能够促进销售,在广告投放之后对销售是否产生影响进行评估,此种评估需要对比销售数据之后做出判断。

本文结合服装POP广告的性质,将六阶段的评估指标做以下延伸:媒介普及 四大类服装POP广告的数量、种类、特点、摆放位置及更换频次;媒体暴露 服装POP广告在受众面前的暴露程度;广告直觉 广告对受众的吸引程度;广告沟通受众对广告的认知程度及评价;销售反映 广告在改变销售者购买行为中的作用。

2、AIDMA模型

国际推销专家海姆兹·姆·戈德曼(Heinz M Goldman)总结的推销模式,是西方推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公式,由英文Attention、Interest、Desire 、Action组成。将AIDMA模式运用到广告学中就成为了解释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过程模式:广告通过图像、文字、音乐、灯光、色彩、意境等多种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注意(Attention),使得受众的心里活动在周围众多事物中指向和集中于该广告。广告受众对广告内容做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后,对广告发生兴趣(Interest),产生购买欲望(Desire),对广告内容产生记忆(Memory),并最终在广告刺激下产生购买动机,驱使受众实施购买行为(Action)。因此得到以下模型:

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Memory Action

根据AIDMA模型,结合服装POP广告的性质,本文将模型做如下延伸:attention 各类服装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评估,视觉冲击力直接决定广告能否引起广告受众的关注;Memory 在受众观看完广告后,在脑海中残留多少对广告的印象,即受众对广告的记忆效果;Action 广告对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效果。

二、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评估指标的制定思路

1、广告媒体研究思路

广告媒体是广告主展现其产品价值、促进销售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广告媒体形式对广告内容、创意策划、投放地点和时间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制定服装POP广告的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也要考虑到POP这个广告载体的特殊性质,以及服装产品的特殊广告需求和独有的广告形式。这一研究思路将被集中反映在到达效果评估指标中。在此项指标中会涉及综合广告环境评估指标,即包含对卖场静态和动态环境的评估,包括卖场内POP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卖场客流量、POP广告的暴露程度、POP广告的摆放位置及广告的更换频次等。

2、受众反映思路

受众反映思路是建立在AIDMA模型的基础上的。受众对广告的反应基本上按照“认知——接受——行动”这三个环节分层级进行。“Attention”属于认知层级,“Interest”属于接受层级,“Desire Memory Action”属于行动层级。这三个层级产生的广告传播效果依次是:广告认知效果、广告接受和记忆效果、广告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效果。因此,本文将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对上述三种效果进行评估,从而研究服装POP广告的传播效果。

三、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指标

基于媒介研究和受众反映两个研究思路,以ARF媒体评价模型及AIDMA 模型为基础,本文制定了如下指标:

1、服装POP广告到达效果指标

在广告学中,“到达”指“广告经由媒体的传播接触到广告受众,使广告受众暴露于广告面前”[2]。广告的“到达效果”就是对广告到达受众的情况进行的评估和测定。笔者对“到达效果”的评估主要通过实地观察法和与店内负责人访谈法进行。就服装POP广告而言,测定其到达受众的情况就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评估:服装卖场的综合广告环境、卖场客流量、受众暴露度。

(1)服装卖场的综合广告环境指标

评估服装卖场的综合广告环境主要是为了了解卖场广告投放情况。本文主要选择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和评估:①终端卖场服装POP广告的种类及特点;②终端卖场服装POP广告的数量;③终端卖场服装POP广告的摆放位置;④终端卖场服装POP广告更换的频次。从这四个角度对服装终端卖场的广告投放情况做量化分析,此外也可以评估此卖场对POP广告的重视程度及服装广告发挥作用的程度。

(2)卖场客流量指标

卖场客流量指标评估是为了评估广告的作用人群,即广告的目标受众。与电视广告或报纸、杂志广告不同,服装POP广告的目标受众更加具体,广告的作用方式更加直接。目标受众的人数对广告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目标受众人数多,广告的作用人群大,广告的传播效果就越大。卖场客流量指标包括两种:工作日客流量和双休日客流量。

(3)受众暴露度指标

受众暴露度指标即某一时间段内,观看某种类型的服装POP广告的人数。受众暴露度指标是针对受众接触广告情况进行的评估,是评估服装POP广告到达率的主要内容。此项指标评估一般通过实地问答的形式来调查受众对四大类服装POP广告的关注程度,将问答结果作为采集样本。

2、服装POP广告认知效果指标

广告的认知效果评估是为了了解受众在接触广告之后,对广告的认知程度。本文制定的服装POP广告认知效果评估指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评估、广告的精度率评估、广告的理解率评估。

(1)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评估

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越强就越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受众的认知度就会越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就越大。 “冲击力指标评估在平面广告中包括对各广告要素的 ‘显眼程度’(Salient)、各种构图的‘位置效果’(Attention Value of Various Positions)、各种商标设计的‘易认程度’(Readability)等的评估” [3]。

在视觉冲击力评估中,需要对服装POP广告的四大类形式的视觉冲击力进行逐个评估。因此,针对POP广告中海报广告这一形式的视觉冲击力评估,可主要从文案字体信息、服饰搭配、平面模特、广告创意、海报的图案和色彩、海报版面大小等因素入手。

对店内橱窗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评估主要从橱窗内的模特展示、服饰搭配、橱窗整体氛围、橱窗内灯光、色彩搭配、橱窗结构设计、橱窗空间利用等角度进行评估。此外,受众对上述六个评估项的注意程度排序也可作为评估橱窗广告视觉冲击力的指标之一。

服装陈列方式也属于服装POP广告的范畴。在对服装陈列方式的视觉冲击力评估上,需要考虑的指标有陈列方式的视觉效果、陈列方式与卖场中场景配合程度、陈列方式与卖场灯光的配合程度、陈列方式的创意水平等。

(2)广告的精读率评估

美国斯塔奇公司曾经对报纸广告的精读率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精读率即为在读者当中,回答阅读了刊登的全部广告素材的一半以上的比率” [4]。精读率高的广告作品,其传播效果必然高,对受众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会比较大。精读率的评估一般要靠问卷调查的方式辅助,并且主要集中在评估海报广告和橱窗广告两种形式上。

本文前一部分提到服装海报广告一般有6种左右的广告构成元素:服装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品牌LOGO 、海报的大小、海报的色彩、海报的字体等,了解半数以上构成元素的受众即为广告的精读受众。

同理,在本文前一部分提到的服装橱窗广告的6项构成元素中,了解半数以上构成元素的受众即为广告的精读受众。

广告精读率公式如下:

服装海报广告精读率 = 受众注意的海报广告构成元素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数 /看过服装海报广告的人数×100%

服装橱窗广告精读率 = 受众注意的橱窗广告构成元素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数 /看过服装橱窗广告的人数×100%

(3)广告的理解度评估

广告的理解度指广告受众对于广告内容和广告诉求点的理解程度。对于服装POP广告理解度的评估可以反映POP广告是否准确、完整地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广告创意是否符合广告的诉求点,广告创意是否能够让受众理解。广告的目的在于向受众传达有效的产品信息,受众对广告的理解程度也会影响服装POP广告的传播效果。此项效果的评估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受众是否理解做出评估。

3、 服装POP广告记忆效果评估指标

广告记忆效果指标是用来评估服装POP广告的以下传播效果:①广告是否在受众心中留下印象;②受众对广告内容的记忆程度;③广告内容是否对受众产生记忆影响。因此服装POP广告记忆效果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广告的记忆度指标、广告提极度指标。

(1)广告记忆度指标

广告记忆度指标主要为了评估受众是否记住广告,以及对哪些广告内容印象深刻。受众记住的广告内容越多,则广告的传播效果越大。

(2)广告提极度指标

广告提及度指标旨在评估广告对受众产生的深层效果或称后续效果,即受众看完广告之后在脑中形成印象,并将此印象在下次与他人谈论时提及出来。广告提及度也可作为评估广告的二次宣传效果的指标,即评估受众将其对卖场内各种POP广告形式的印象或广告内容传达给未曾到达卖场的其他潜在受众群体的情况。

4、服装POP广告的态度变化效果评估指标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介于服装的特殊性质,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服装之前,对其所要购买的衣服没有固定的概念或想法。因此,卖场内的服装POP广告的劝服性更强。对于服装POP广告的态度变化效果评估旨在衡量广告传达的内容是否会影响受众的购买态度,是否会影响受众对服装品牌的评价。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态度改变效果进行评估:受众对广告的好感度及购买行为影响度。

(1)受众好感度评估

受众好感度评估旨在就受众对各类形式的服装POP广告的评价进行统计和分析。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实现。

(2)购买行为影响度

购买行为影响度旨在评估广告是否能对受众购买行为产生影响。购买行为影响程度高的广告其传播效果会非常大,对消费者的心理以及消费者群体内的二次广告宣传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指标的数据也可从问卷调查中获得。

四、注意事项

在对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到服装产品的自身属性及POP广告本身在传播效果方面所具有的劣势。

在知名学者沃恩的“FCB坐标广告传播效果研究模型”指出“服装类产品属于情感型、高卷入度商品,其广告效果在于态度改变、感觉觉醒,其可能的媒体策略中大版面广告能提高传播效果”[5] 。从这个角度来说,平面POP广告本身的传播效果就会比陈列式广告或者橱窗广告的效果明显。此外,由于服装产品的自身属性,试穿对于消费者最终的购买行为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相比而言,广告只能引发消费者的兴趣或者“感觉觉醒”,因此,服装广告的本身属性问题也需要考虑在态度改变效果评估以及对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中。

参考文献:

[1]广告学概论. 陈培爱[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3]品牌传播效果评估指标. 胡晓云等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91、89页。

评估指标范文第2篇

    专家咨询基本情况

    专家的基本情况本次共咨询24名专家,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6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3年;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职称方面,27.3%的专家为正高,40.9%为副高,31.8%为中级职称;根据专家的专业领域,将其分为卫生行政管理、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3个专业领域,各占27.3%、72.7%和54.6%(其中有交叉)。专家对县级医院管理、县域医疗中心评价的熟悉程度均较高。专家的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程度(Cr)主要由两方面来反映: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专家的熟悉程度系数(Cs);专家的权威程度(Cr)=(Ca+Cs)/2。本次专家咨询中,专家对于7项一级指标的熟悉程度大都为很熟悉或熟悉,7项一级指标的权威系数均>0.7,表明专家的权威程度比较高。专家的一致程度为检验专家评分的一致性,计算专家对3类一级指标下众多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灵敏性评分其Kendall和谐系数(W)[1]。对各项一级指标下属的三级指标咨询结果进行非参数Kendall和谐系数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0.05,表明专家的评价结果均具有较高一致性,结果可信度较高。县域医疗中心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指标的遴选结果指标的遴选主要根据平均分、变异系数和剔除频率来综合考虑。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7项一级指标的平均分均高于8分,被排除次数低于2次,故所有拟定的一级指标均入选。二级指标中,“县级机构横向互动”下属的“资源共享”指标的排除频率为20.8%,予以剔除。三级指标中,“病床周转次数”、“床护比”等6项指标的排除频率均超出界值;“副高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比例”、“经费自给率”等8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超过预定的0.20;“年接受其他县级医院进修人员数”、“年合作科研项目数”等3项指标的平均分低于5.7分,以上18项三级指标均予以剔除。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采用百分比法,确定各级指标组内权重,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组合权重,最终获得了基于县乡村医疗机构资源整合的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讨论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应用德尔菲法在专家人数及其权威水平方面应满足研究的技术要求,专家人数的多少视研究项目的规模而定,以15~50人为宜[2~3]。本研究共邀请24名专家参与评价,人数达到德尔菲法的要求。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应≥7.0[4]。本研究结果显示,专家的7项一级指标的权威系数达到7.7~8.7,均高于7.0。说明专家的代表性与权威性均达到研究技术要求。本研究采用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专家对于问卷的疑问可以及时得到解答,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理解产生的人为误差,并提高了回应率,两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在指标筛选研究中,大多以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重要性、敏感性为原则,但筛选的具体细节各有差异。贲智强等[5]以指标分值是否达满分值的70%以上作为入选评价体系的标准,刘飞鹰等[6]以60%专家赞同作为指标入选评价体系的界值,罗万军等[7]以指标重要性评价值变异系数0.5作指标筛选标准。本研究综合考虑平均分、变异系数和剔除频率,以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和灵敏性综合得分达到满分值的57%(即5.7分)、变异系数<0.2、剔除频率低于16%作为指标入选标准,共剔除了1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占21.3%,确保了指标体系的简约。指标体系的独特性与一般的医疗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本指标体系的特点在于其着眼于“资源整合”。众所周知,县级医院是我国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其发展目标不仅限于自身的壮大,还应拉动整个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8]。为此,县域医疗中心应该把促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本评价指标体系中,特意加入了“县级机构横向互动”和“县乡村纵向合作”两项一级指标,其权重分别为11.82%和16.43%,充分突出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指标体系的适用条件和不足本指标体系适用于县域医疗中心的评价,由于涉及了县级机构横向互动和县乡村纵向合作两项资源整合指标,要求所评价的县域医疗中心必须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本指标体系不足之处在于指标仍较多,除大部分指标的数据可从医院的统计数据中获取外,个别指标如“患者满意度”、“市场占有情况”需要做现场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9]。本研究确定的我国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可以为县域医疗中心自身的建设和评估提供可靠的工具;另一方面,该体系的“资源整合”导向性将引导县域医疗中心加强与县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县域医疗服务系统的优化。

评估指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分析与探讨了构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当前物流产业统计指标的现状,提出了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为主线构建物流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原则和思路,并结合绿色物流的理念,构建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具体包括物流具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物流产业的简要指标体系和物流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

【关键词】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物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近年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9年3月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008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加值为19965亿元,同比增长15.4%[1]。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增长是和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物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2][3],要想切实实现物流业的快速平稳快速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就必须对整个产业的本底资料进行科学、持续的统计与整理,对整个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状况以及社会的认知程度等有明确的了解。本研究旨在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为主线,结合绿色物流的理念,合理分类,构建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框架,为准确和全面地反映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规范物流产业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1物流产业统计指标现状

1.1物流产业统计分类情况

当前,关于物流产业的分类主要体现在国家统计局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物流业属于生产业,其绝大部分统计数据都分散在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当中。关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与物流业有关的产业涉及到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连锁配送企业、商务服务业中的包装服务[5]、物流咨询服务和物流广告服务、制造业中的流通加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的物流信息业和物流电信服务、金融业中的物流金融服务和物流保险服务。其中,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中只有连锁配送企业属于物流产业。流通加工业属于生产活动,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从制造业中细分出来,统计数据的取得具有相当难度。

1.2物流产业统计指标情况

关于物流产业统计的指标,目前国内外专门对物流业发展情况作宏观研究的比较多,然而系统进行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少。但是在现实中,由于长期以来,物流业一直处于为各行业服务的地位,统计数据分散在各行业的统计中,加上统计操作中的实际困难,至今尚缺少全面系统地进行物流业的统计工作,现行的物流业的统计指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指在第三产业的各行业的统计指标中有所反映。包括九个大类指标[6]:一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具体包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二是物流业增加值,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仓储业增加值、贸易业增加值、配送、加工、包装业增加值、邮政业增加值;三是社会物流总额,具体包括农产品物流总额、工业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四是货运总量,具体包括铁路货运总量、公路货运总量、水运货运总量、民航货运总量;五是货运周转量,具体包括铁路周转量、公路周转量、水运周转量、民航周转量;六是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七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八是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贸易业固定资产投资、配送、加工、包装业固定资产投资、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九是企业物流的基本情况指标,具体包括物流费用率、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仓储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管理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利息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包装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

第二方面是指在物流业管理工作实际中反映。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物流业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中。在这其中设计的指标基本是为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的,大多都是反映基本情况的一些指标,主要有物流企业的数量、社会物流总额、各行业的增加值等。这些指标多是零散的,为每一次具体的管理工作需要而临时设置的,并未系统持续的统计运用。

2框架设计的思路

在物流产业形态中,其核心和基础是物流业的服务功能。因此,在设计物流产业指标体系框架中,以物流业的功能为基础,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为主线形成整个物流产业的指标体系框架。对物流产业而言,按照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类别和物流产业的特殊性,在每个功能的阶段设置实物量指标、价值量指标、经济指标、科技指标、社会指标和绿色指标等6个类别的指标,

3框架的具体构成

依据上述设计原则和思路,进行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的具体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产业分类是基础,指标体系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首先设计物流产业统计分类体系框架,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形成整个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3.1物流产业统计分类框架

统计分类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类标志,将统计整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物流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综合体。因此,为了系统、全面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整个产业进行分类是进行相关统计工作的基础。物流产业分类体系,是指遵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物流产业发展的现实和特殊性,以物流产业活动为基础,以物流产业提供的功能为主线进行整个产业构成的行业分类。具体而言,物流产业可分为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流通加工业、配送业和信息处理服务业等7个大类。

3.2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物流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物流业发展情况的指示器。通过一定的指标来描述和反映物流产业发展情况的数量特征。依照上述设计思路和产业分类的结果,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具体为一个由3个层次构成的指标体系群。

第一层次是物流具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依照物流产业分类的结果,在上述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以物流产业活动为基础,以物流服务功能为主线,构建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流通加工业、配送业和信息处理服务业等各具体产业的统计指标。这是一个全面、详细反映物流活动各具体行业的基本现状的统计指标体系,形成整个物流产业统计的基础指标。

第二个层次是归属于部门统计的简要指标体系。在第一个层次所设计的各具体产业统计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出反映物流产业各活动过程的简要统计指标体系,纳入到相应的部门统计中进行统计。例如,归属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的物流活动统计纳入交通运输统计中;归属铁道部门的纳入铁道部门统计中等等,以部门统计的形式反映整个物流产业的基本概况。

第三个层次反映物流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在简要统计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计体系的相关法律和制度,提出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关键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是对整个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高度综合,通过关键的几个指标来反映物流产业活动的主要阶段中每一个阶段的总体情况。关键指标按照物流活动的阶段设计,每一个阶段具体包括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映全产业的综合指标和支撑指标。

评估指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指标分析法 纳税评估 应用分析

2005年颁布实施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时,要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并参照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配比分析。随文件下发的《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和《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成为基层税务机关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评估工作的主要参考蓝本,指标分析法在纳税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纳税评估工作推进,其成效日益降低。这种状况与纳税评估指标设置不给力和预警值测算不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一、纳税评估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人申报数据情况影响纳税评估指标的设置

1、涉税报表申报时间口径不一致,致使部分纳税评估指标无法使用

纳税评估指标所需数据主要取自各税种申报表和财务报表。根据《税收征管法》和各税种实体法规定,纳税人需按月报送流转税申报表。作为申报资料之一的财务报表依据《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20号)第八条规定原则上按季度和年度报送。流转税申报表与财务报表报送时间口径不同,导致各报表数据的时间口径不同,数据间不具有可比性,致使部分纳税评估指标因无法取得同一时间口径的数据而不能使用。

2、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无法满足纳税评估的需要,导致部分指标无从取数运算

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报表项目由若干会计科目汇总而成,如纳税评估指标所需的重要数据之一“原材料”,与“包装物”“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几个科目汇总填列在“存货”报表项目里;其次,报表项目只填列期初、期末余额无借贷方发生额,而发生额才反映纳税人当月生产经营情况,是纳税评估指标需采集的重要数据。上述缺陷使得纳税评估部分指标无从取数运算、无法发挥其作用。

(二)纳税评估指标形式单一,易纵

税务部门所采用的纳税评估指标一般为分子分母相除的相对数形式,这种形式的指标,在分子分母同增同减的情况下,计算得出的数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若仅仅关注计算结果,会忽略分子分母自身绝对数隐藏的异常情况。更重要的是相对数形式的指标存在被人为操纵的风险,如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纳税人可以通过调整本期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额,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掩饰其成本或费用的异常,也就是说这类指标容易被纳税人利用做“反评估”。

(三)纳税评估的指标宽泛,缺少针对性

在构建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时,各地税务部门利用已有数据尽可能多地设计指标。如某国税局设置70多个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原因是指标设置过于宽泛,没有结合行业风险点设置指标、没有结合税收政策风险点设置指标,缺少针对性。这些宽泛的指标只能监控到浅层次、普遍性的问题,而非纳税人特有的深层次的问题,评估结果不可能令人满意。

(四)纳税评估指标“各自为战”,疑点指向不清

当前所用纳税评估指标共同特点是多而单。多是指数量多,单是指每个指标单独使用,其疑点提示大同小异。如《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指标,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其疑点提示均为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同时《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中的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三个指标,若低于预定值,其疑点提示也均为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上述五个指标预警提示非常相似,没有必要同时设置和使用。另外,疑点提示毫无特点,涵盖了企业所得税偷漏的所有可能形式。

二、预警值测算存在的问题

预警值是指标分析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所设置的评估指标状态的标尺,也是判断纳税人在指标指向的业务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尺。尽管《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已经明确了“测算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但是,当前预警值测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行业内全部纳税人均参与预警值测算

预警值测算,其选用的样本至关重要,这些样本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否则,测算的结果难以让人信服。据笔者调查,很多预警值的测算是行业内所有纳税人不区分规模、不考虑纳税遵从度全员参与的,其准确性必然受到影响。

(二)纳税人所属行业鉴定不准影响其准确性

税务部门依据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时填报的经营范围,划归其所属行业,参与该行业预警值的测算。若纳税人经营范围简单,行业鉴定正确,测算出的预警值会更有效;若纳税人经营范围复杂或经营范围发生改变未及时通知税务部门,行业鉴定错误,在此基础上测算出的预警值必有偏颇。税务管理中发现后一种情况大量存在,主要是纳税人办理登记时,填报多种经营活动,当主营范围变动时,不必办理变更登记。

评估指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政府绩效/评估指标

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是指用来反映和衡量政府社会保障绩效水平的概念和具体指标。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政府绩效评估有不少相关研究,并且已经相对成熟,但具体反映我国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功能:

反映功能。通过一些指标体系来客观地反映政府社会保障决策效果、执法力度、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使人们对政府社会保障绩效有一个条理化、精确化的认识。

评价功能。通过科学、系统的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对政府社会保障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为评价政府社会保障提出量化指标。

监测功能。监测和跟踪社会保障的运行过程,对社会保障运行的各项指标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对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保证政府社会保障行为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矫正功能。根据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果对比分析,对政府社会保障运行状况之优劣做出评价,促使政府及时调整社会保障政策,调整资源的配置,使之达到优化。

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同时,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之间的涵义、口径、计算方法、时间范围等要衔接、统一。

二、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

根据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的特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分成定量指标体系模块和定性指标体系模块,两者相互结合。

(一)定量指标体系

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定量指标体系,包括反映政府社会保障总体概况、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的绩效评估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可以通过与标准值比较得到评价值(见附表)。

1.反映政府社会保障绩效总体概况的评估指标

政府社会保障绩效最终反映在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参与力度、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等方面。政府社会保障绩效总体概况的主要评估指标有:

(1)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X1):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20%—35%,而发展中国家普遍

在10%左右,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平均数是16%,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6%。

(2)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2):该指标反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40%—55%,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比例在30%左右,p1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30%。

(3)基尼系数(X3):该指标反映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基尼系数大于0.35时,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35。该指标是一个逆向指标,越小说明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

(4)失业率(X4):该指标反映一国失业状况,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失业率不超过4%,是一个正常的失业率,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4%。该指标也属于逆向指标。

(5)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X1):该指标在财务上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不同,结余率也不同,但理论界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基金至少要有三个月的储备来应付社会保障支付的需要,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6)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X6):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投资收益率是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还是以国债利率作为该项评估指标标准值,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同期国债利率。

2.反映社会保险绩效的评估指标

社会保险绩效评估指标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绩效评估指标构成。其主要评估指标有:

(1)养老保险覆盖率(X7):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理论上养老保险覆盖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2)养老金替代率(X8):指养老金额/退休前工资额,该项指标反映养老保险支付水平,国际上一般认为替代率在60%—70%比较合理,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60%,当然,在计算该项指标评估值时需技术处理,该项指标过高过低都不合理。

(3)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率(X9):该项指标在财务上反映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4)失业保险覆盖率(X10):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理论上失业保险覆盖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5)失业金替代率(X11):指失业金/退休前工资额,该项指标反映失业保险支付水平。1988年国际劳工组织第168号《促进就业和失业保护公约》规定,失业金替代率不低于50%,世界各国失业金替代率一般在40%—80%之间,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0%,当然,在计算该项指标评估值时也需技术处理,该项指标过高过低都不合理。

(6)医疗保险覆盖率(X12):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理论上医疗保险覆盖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7)医疗保险支付率(X13):该项指标反映医疗保险机构承担投保人的医疗费用比例。国际上承担比例普遍在80%左右,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80%。

(8)工伤保险覆盖率(x14):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理论上工伤保险覆盖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9)工伤津贴替代率(X15):指工伤津贴额/工伤者原工资额,该项指标反映工伤保险支付水平。根据国际劳工大会1964年121号公约规定,工伤津贴替代率为60%,大多数国家的比例在60%—75%,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60%。

3.反映社会救助绩效的评估指标

(1)人口贫困率(X16):指全国贫困人口数/全国人口数,该项指标反映全国贫困状况,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贫困率的正常值不应超过5%,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

(2)贫困人口救助率(X17):该项指标反映政府贫困救助的覆盖面,理论上的贫困人口救助率应是 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3)灾害救助率(X18):该项指标反映政府灾害救助的覆盖面,理论上的灾害救助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4)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率(X19):指弱势群体医疗受救助人数/弱势群体医疗救助需求人数,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对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覆盖面,理论上的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5)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率(X20):指弱势群体法律受援助人数/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需求人数,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覆盖面,理论上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4.反映社会优抚绩效的评估指标

(1)军人保险覆盖率(X21):该指标反映军人保险的覆盖面,理论上的军人保险覆盖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2)军人就业安置率(X22):该指标反映政府对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情况,理论上的就业安置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3)伤残抚恤金水平(X23):指伤残抚恤金/当年人均工资额,该指标反映伤残军人抚恤金支付水平,根据伤残程度不同,伤残抚恤金水平不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可以确定为40%。

(4)死亡抚恤金水平(X24):指死亡抚恤金/当年人均工资额,该指标反映对死亡军人家属抚恤金支付水平,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30%。

5.反映社会福利绩效的评估指标

社会福利既包括精神福利也包括物质福利,精神福利很难用具体的评估指标来衡量,有些物质福利也是很难用指标来衡量,本文研究的绩效评估指标仅仅考虑物质福利中的部分评估指标。

(1)残疾人就业率(X25):该指标反映残疾人就业状况。理论上残疾人就业率应是100%,但由于整个社会就业状况对残疾人的影响,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社会总体平均就业率。

(2)残疾津贴水平(X26):指残疾人津贴/当年人均工资额,该指标反映政府对残疾人照顾程度,该指标在国际上大约在20%左右,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0%。

(3)特殊教育入学率(X27):该指标反映政府对残疾儿童教育照顾程度。理论上特殊教育入学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4)老年福利津贴水平(X28):指政府对高年老人支付的除养老金外的福利津贴颇/人均工资额,该指标反映政府对高年老人的经济照顾程度。该指标在国际上有老年福利津贴的国家大约在10%左右,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

(5)老人福利院床位拥有率(X29):指老人福利院床位数/老人数,该指标反映老人福利院服务状况。根据国际上老年人福利院发展情况,结合我国老年人需求来看,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

(6)义务教育入学率(X30):该指标反映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程度。理论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应是 100%,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7)助学贷款发放率(X31):该指标反映政府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力度。理论上助学贷款发放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8)妇女就业率(X32):该指标反映妇女就业程度。理论上妇女就业率应是100%,但考虑到社会总体就业状况对妇女就业的影响,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社会平均就业率。

(9)廉租房提供率(X33):该指标反映政府廉租房提供力度。理论上廉租房提供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10)经济适用房提供率(x34):该指标反映政府经济适用房提供力度。理论上经济适用房提供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 100%。

(11)住房公积金覆盖率(X35):该指标反映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理论上住房公积金覆盖率应是 100%,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6.对评估指标权重、标准值确定的说明

对各类、各项指标权重可以采取按照重要性及影响程度来赋予,也可以采取平均化的方法。在本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在不明确各指标重要性差别时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各指标分值的影响,最终造成综合得分的偏差;对于能够明确并能判断出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

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标准值;二是根据国际上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三是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理想值作为标准值。

7.评价值的确定

对于每个定量指标评价值可以采用指数法来确定。对于正向指标,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实际俭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

对于政府社会保障绩效的总体评估评价值,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附表中的每个三级评估指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政府社会保障绩效状况,但要反映政府社会保障绩效的总体状况,就需要对上述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其函数公式为:

上式中,Bi是某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Xi是某三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凡是某三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A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 Wi是某二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Y是总评估指标的评价值,Q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

(二)定性指标体系

定量指标体系从客观的角度上反映政府社会保障绩效程度,同时也应该有一些主观指标体系来反映人们对政府社会保障的态度和取向。可以用满意度来衡量,对于每项指标的满意度,可量化成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层次,每个层次系数可以分别以100、80、60、40、 20计量,以此来计量各分类指标和总体指标的公众满意度。

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根据附表的五个一级指标、十九个二级指标设置评价表,对政府社会保障的满意度进行主观评估,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一一说明。

定性指标评价值的计算,可以将公众评价表评价结果按照一定分值加权平均进行计量。

(三)定量指标评价值与定性指标评价值的比较

本文在研究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对于定量指标评价值和定性指标评价值是分别计算并得出结果的,没有将两者分别设置权数合并计算总的绩效评估结果,主要是考虑到定量评估指标数据来自于历年统计资料,是政府社会保障绩效的客观反映,而定性指标评价值由主观判断得到,其指标值或多或少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存在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会对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的整体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将定量指标评价值和定性指标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必须对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找出评估差距的原因,政府及时对社会保障的具体政策措施、服务、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政府社会保障的思路进行改进、校正。由于公众对政府社会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定性指标评价值一般会低于定量指标评价值。但是,一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定量指标评价值、定性指标评价值都同时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则反映政府社会保障已经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已经不能被公众所认同。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局.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朱庆芳.社会保障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王良健.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0(2).

评估指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IP溯源技术IP溯源评估IP溯源部署

中图分类号:TP39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3-0000-00

Discussion of IP Traceback Issues: Evaluation and Deployment

LIN Bailu YANG Bailong WU Penghui MAO Jing

(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College, Xi’an, 710025)

Abstract: Evaluation and deployment are importa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P tracebac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evaluation of IP traceback, presents eleven indicators towards its evaluation, and explores the deployment problem by using these indicators.

Keywords: IP Traceback; evaluation of IP traceback; deployment of IP traceback

1、引言

IP溯源技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内容、网络行为以及应用行为等追溯到该行为发起者。IP溯源技术的评估和部署问题是溯源技术真正得到应用的关键,科学、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则是IP溯源技术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研究IP溯源评估指标体系对推动溯源技术研究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IP溯源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2.1 IP溯源技术评估研究现状

IP溯源技术评估对溯源策略和方法手段选取、溯源检测部署等都有直接指导意义,当前IP溯源评估主要有两大技术方向,一是侧重理论分析和数据比对,评估指标主要围绕算法性能本身设计,由于性能是相对、动态变化的,仅基于性能的指标往往难以完成评估工作;二是主要采用功能性的指标,但仅基于理论功能的指标不够完善、难以量化分析,对部署应用指导力度不够。因此,综合性能、功能等多方面技术和应用要求,形成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是IP溯源技术评估研究的重要课题。

2.2 IP溯源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2.2.1基本要求

对于一种应用型技术的评估,仅仅考虑性能、功能远远不够,还需要考虑应用上是否可行,在现实环境中是否可以部署等。特别是是经济性和适应性往往都是用户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评估指标体系应大体涵盖功能、性能、经济、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才能对某种溯源技术做出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

2.2.2基本内容

通过对IP溯源技术功能、性能、经济性、适应性深入研究,本文提出利用以下11项指标构建IP溯源评估技术指标体系。

(1)部署难度。部署难度是指IP溯源技术在网络中实际部署的难度。有效部署溯源技术如果难度过大或部署成本高于网络攻击带来的成本,其部署从经济的角度上讲意义就不是很大了[1]。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溯源技术支持渐进式部署,整个网络的部署进程未完成之前在已部署区域也可实现有效溯源。例如,魏军等人[2]提出的路由器矢量边采样追踪技术理论上及在小规模实验中就可以实现渐进式部署。在溯源技术迫切需要得到部署应用的形势下,部署难度可以说是评估中需要参考的首要指标。

(2)兼容性。兼容性是指IP溯源技术与现有网络环境是否兼容。与现有网络环境兼容更便于实际应用。例如概率包标记溯源法需要增加路由器功能、改变IP分组的格式,就与现有网络难以兼容。但需注意的是,与现有网络兼容的技术未必就是更容易部署的技术,如Ipsec 鉴别法(Ipsec Authentication)[3],它基于现有的IP 安全协议,但因为其原理要求递归地执行溯源,所以无法渐进式、跳跃式部署。

(3)可扩展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范围的不断扩大,Ipv6的逐步应用,NGN时代的逐步到来,溯源技术需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才具备广泛应用的价值。这包括能够支持新的协议、能够用于新的系统平台等等。

(4)自身安全性。溯源技术本就是为了追溯攻击者而诞生,其自身的安全性十分重要。一旦溯源过程本身被攻击者攻破或控制,溯源就无法成功。虽然安全机制无法抵抗所有攻击,但良好的安全机制可以使溯源变得更加可信。

(5)稳定性。IP溯源技术真正投入应用时必然表现为一个系统形式,溯源系统的稳定性关系着能否有效执行溯源。若溯源系统稳定性差,在负载过重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时容易导致崩溃,溯源行为就会失效,给用户带来损失。

(6)资源消耗。资源消耗关系着溯源技术自身的经济性,资源消耗越少IP溯源技术就越经济。主要包括网络开销、路由开销、管理和协作开销等。如日志记录溯源法对路由器的存储开销很大,对网络的开销相对较小;包标记溯源法需要一定网络开销,增加了一部分网络负担,却不需要路由器存储数据;部分需要递归执行的溯源技术对网络、路由器的开销都较小,却需要不同ISP之间的协作,且需要进行实时监督管理,管理协作费用较大。一种溯源技术的资源消耗量还与溯源范围、网络结构复杂度、攻击者攻击手段相关,无法简单地进行统计,而要经过分析实验得到。

(7)溯源准确率。主要包括误报率和漏报率,误报率是指非攻击节点被误认为攻击节点的比率,漏报率指攻击节点被认为是非攻击节点的比率。溯源准确率与路径重构类溯源技术的算法优劣相关,也与攻击者对溯源系统的攻击相关。溯源准确率是一个量化评估指标,准确率的得出不仅需要理论分析,还需要进行不同网络状态、不同安全状态下的多次试验来测试。

(8)溯源时长。溯源时长是指从溯源请求发出后,完成一次溯源的时长。溯源时长越短证明溯源技术的效率越高,时间成本越低。

(9)计算复杂度。计算复杂度指完成溯源的计算量以及算法本身复杂度。复杂度越低越好,但复杂度与网络结构、攻击距离、负载等密切相关。实际应用中,计算复杂度、溯源准确率、溯源时长、资源消耗等几个方面往往彼此制衡,需要综合考虑,选择折衷办法。

(10)能否应对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已成为近年来危害最大的攻击方式,能够对DDoS攻击进行溯源成为评价溯源技术实际应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这要求溯源技术能够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追踪,这可能产生极大的计算量和网络负载,尤其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异常复杂的网络结构中是对溯源技术的一项挑战。

(11)是否支持事后追踪。有些网络攻击并不是一直持续的,网络内容和行为也并非是连续性的,对这些进行追踪,要求溯源技术可以在事后进行追踪。如日志记录溯源法和通知溯源法,都支持事后追踪,但逐跳追踪溯源法的递归原理,必须在攻击持续进行时才能溯源,一旦攻击停止,溯源过程只能被迫停止,溯源就会失败。

以上指标中,部署难度、兼容性、可扩展性是适应性指标;自身安全性、稳定性、资源消耗是经济性指标;溯源准确率、溯源时长、计算复杂度是性能指标;能否应对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能否事后追踪是功能指标,综合衡量四大类指标,才能对某一溯源技术手段做出较全面、科学的评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际应用中,有些指标可能会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取舍或确定不同权重,如部署难度往往都是必要指标,而设计小区域的溯源方案时,一般则不需考虑抵御DDoS攻击等。

3、评估指标体系在部署中的应用

溯源系统的设计、部署方案对系统性能、功能、经济性、适应性产生直接影响,溯源技术的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溯源技术部署中,不仅体现在对特定环境的技术选择上,而且渗透于部署过程的方方面面。

(1)整体策略制定:根据现有互联网大环境、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规划、未来发展趋势来制定溯源技术的整体策略。应考虑部署难度、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包括与现有环境是否兼容,能否扩展到下一代网络,以及技术更新后向下兼容等问题。整体策略应本着区域之间技术可对接、减少未来重部署的原则制定。

(2)具体技术选择: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特定条件特定环境、特定功能需求进行选择。

(3)区域部署方案设计:包括部署范围、部署节点、如何部署、成本控制、系统整体性等,因此应充分考虑性能、经济与适应性方面的指标。

(4)系统设计与实现:包括IP溯源系统具体构成、系统如何配置、各个硬件软件的功能、将提供什么服务等等,也要不断用评估指标进行评估与改进。

部署问题是现阶段溯源技术研究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一环,涉及问题广泛。仔细地进行调研,科学选择指标,平衡相互制约的因素,精心设计部署方案,严谨地逐步实验并不断改进,是实现部署必经的过程。

4、结语

IP溯源技术的评估与部署是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下一代网络(NGN)的到来,将更加推动溯源技术的发展、溯源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IP溯源技术的评估指标体系也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周国,祝世雄.计算机网络追踪溯源技术现状及其评估初探[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08):179-182.

[2]魏军,连一峰,戴英侠等.一种基于路由器矢量边采样的追踪技术[J].软件学报,2007(11):2830-2840.

[3]Chang H Y. On Real-time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D].Raleigh: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00.

作者简介:

林白露(198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

杨百龙(1968-),男,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

评估指标范文第7篇

引言

高校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教学环节或者科研以及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资金活动。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实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表现为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细分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系统的评估体系构建和边际效应分析,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效能提升提供可行途径。

一、人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体系,它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动性和社会性有密切关系。与其他类型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生物性,在经济活动中受个人思想意识支配,因此,这个指标体系的参照作用是相对的。从评估内容来看,高校人力资源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其中,教职工人数以及任职教师构成情况、教师学历构成层次以及职称情况、专兼职比例等属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主要是指建立在参数比较基础上的构成比,如教职工总数与在校学生总数之比、专职教师总数与专职管理人数之比、任课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以及高职称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规定教师人数与现有教师人数之比、规定师生数与实际师生数之比。在评估体系中,这项比率称为人力资源利用率,当利用率低于1时,则说明人力资源利用不足,可加大利用力度。当比率高于1时,则表明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满足正常教育活动所需。人力资源表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指标主要有教学质量指标、人均科研经费指标以及人均科研成果指标,其中教学质量指标等于学生数、合格毕业率以及就业率的乘积与专职教师数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效能。

二、财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存在,涉及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每个层面,是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财政支出的主要去向包括校园基建以及教育项目建设,其中的教育项目建设包括教育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以及教育公用经费。财力资源的指标体系主要以对比性的指标为主,包括经费增长指标和基建投资人均指标及基建投资占事业费指标以及经费结构率、教师科研经费平均数与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等。其中,经费增长率表现为本年度经费总额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差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间的比率,这是一个反映经费动态变化的指标,与学生增长率相结合,可以评估校方财力状况,为建设投资提供参考;经费结构率具化为职工经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比率以及设备费用比率等,经费支出合理性评估以此为依据;科研经费平均数是反映校方科研经费总额与教师总人数之间比率的指标,是评估高校教育中科研能力的指标;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是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指标。

三、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高校物力资源是一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高校资源,包括校舍建筑以及土地、运动场所和设施以及各类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各种仪器、易耗品以及日常用品等,涉及到日常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类物资,都属于物力资源范畴。在高校物资管理中,常见的物力资源不足和浪费现象并存,主要表现为物力资源使用不当利用不全面或者物力资源配置不当。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包括固定资产学生人均占有额度、人均占有公共资源量、人均住宿指数以及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相对于学生人均占有物力资源量的指标,利用率指标更能体现出物力资源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其指标体系可以细化为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易耗品利用率、材料利用率,以及校舍利用率、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设施利用率等等,其指标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物力资源实际使用量与总量之间的比率,当比率数值接近1时,可评估该项物力资源在教育经济活动中使用率较高;小于1则说明利用不够,大于1则表明资源配置短缺,不能满足正常活动所需。

四、信息化效益指标评估体系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新态势,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因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量化体系分析,信息化效益评估在水平评估之后,倾向于绩效评估方式;而结合了定量、定性全面性原则的评估体系,采用的方法包括关键成功因素法和加权几何平均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等。具体指标涉及信息基建和技术应用以及相关资源和战略化管理效能等,同时还包括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监测、应用效果统计两个指标维度。具体的信息化效益评估主要针对信息化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大类,其中的投入指标以信息化过程中的基建性投入、科研性投入、管理性投入为主体,各又涵盖多个二级指标,如基建投入涉及到电脑、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和各相关硬件、设备投资等;科研投入则是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资源存储、处理和信息化渠道建设投资;管理投入主要涉及各类硬件、软件和环境的维护、保养和更新费用等。产出指标分为内部、外部和信息化产出效能三大块,各二级指标详细反映各个环节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内部效益包括教学效益、科研效益以及管理效益;外部效益包括投资和成本管理的效益指标;信息化效能则具体表现为反应机制和匹配性。投入产出指标相结合,可评估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效能。

评估指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单项指标;武陵山区;干旱;评估应用

中图分类号:S1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496-03

铜仁市位于贵州东北部,武陵山脉腹地,辖10个县(区),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该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夏秋连旱并叠加冬旱的极端气候事件,致使受旱范围波及10个县(区)的146个乡镇、730个村,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灾,尤其以人畜饮水问题最为突出,其影响范围突破了该地区气象历史纪录。据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2月底,该地区干旱总日数在100 d以上,造成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4万hm2,其中成灾面积8.6万hm2,绝收面积7.2万hm2,受灾人口达193.5万人,有58万人、3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27 127头大牲畜因灾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在1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损失5.14亿元,工矿企业损失3.90亿元,基础设施损失0.40亿元,公益设施损失0.54亿元,家庭财产损失0.06亿元。利用该地区各气象站实测资料,分析了干旱期内降水时空分布特点,统计了各地干旱日数并利用干旱日数指标和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对照《贵州省干旱标准》[1],分别对夏、秋、冬气象干旱等级和农业干旱强度进行了评估分析[2-5],以期为当地政府有效指导抗旱、减轻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1 干旱前、后期降水时空分布状况

2009年夏季到2010年冬季,铜仁市9个月的降水总量为500~650 mm,与常年同期相比该地区大部偏少30%~40%(图1),在整个干旱时段各地降水均呈负距平,降水持续偏少,除沿河、玉屏、印江降水总量略偏少外,其余县(区)降水偏少均在30%以上,尤其以碧江区偏少42%最多。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极不均匀,前期6~10月的降水总量除沿河、玉屏两县接近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各县(区)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0%以上,以东部的江口县偏少42%为最高,后期11月至次年2月降水偏少更明显,该地区大部普遍偏少30%~50%,而前期降水接近正常的沿河、玉屏两县在后期偏少较多,分别为53%和45%。由此可知,由于前期特别是雨水丰沛的夏季降水量显著偏少,伏旱天气导致各地山塘水库蓄水严重不足、水位持续下降,加之雨季结束时间过早,是造成该地区后期秋冬季节干旱缺水和人畜饮水困难的直接原因,而冬季出现罕见的特重干旱则是前期长时间降水累积偏少、气温偏高所致。

2 温度时空分布状况

这次干旱过程除了降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外,还伴随有高温天气。从图2可以看出,铜仁市各县(区)从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8个月的平均气温均为正距平分布,除松桃、印江两县的平均气温略偏低外,其余各地平均气温比历史气候平均值偏高达0.5 ℃以上,其中江口和玉屏偏高最多,达1.0 ℃。特别是在干旱的前期,2009年8~10月平均气温除松桃外,其余各地偏高1~2 ℃,其中江口偏高2.1℃最多,碧江、玉屏次之;2010年1~2月该地区西部偏高1.0~1.5 ℃,东部偏高1.6~2.1 ℃。经统计,仅8月上旬后期至8月下旬后期,全市气温持续偏高,日平均气温大多在27.5 ℃以上,较常年同期偏高1.0 ℃以上,期间日平均气温≥35 ℃的高温时间大部分县(区)达10 d以上,沿河县达16 d,8月22日沿河日最高气温高达39.8 ℃。高温天气加快了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加速了旱情发展,加重了灾害损失。

3 气象干旱等级评估

根据该地区所辖10个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了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的干旱日数(表1),对照《贵州省干旱标准》(表2、表3),对这次干旱严重程度进行客观评估。从表1可见,该地区夏季气象干旱程度评估为地区大部达中度干旱等级,局地达重度干旱等级,与国家气候中心2009年8月29日旱涝指数监测的结果基本相符,秋季气象干旱程度地区东部达到中旱到重旱等级,西部仅为轻旱,东部秋旱明显重于西部,该地区在这次夏秋冬三季连旱过程中,尤其以冬季干旱最重,地区大部达到特重干旱等级,与国家气候中心2010年2月28日CI监测的结果相同,其干旱强度突破了该地区气象历史纪录。

4 农业干旱等级评估

在农业上,通常是以土壤水分亏缺的累积程度来表征干旱严重程度,而20 cm土层是农作物根系的主要生长层,其含水量多少更是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对旱情的反映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利用铜仁市水文局在部分乡镇的20 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监测资料,对照《贵州省干旱标准》对局地干旱程度进行分析评估(图3、图4)。从图3可以看出,代表该地区东部的茶店镇20 cm土层在2009年9月1~14日的秋旱中,土壤相对湿度为40%~45%,达到中度干旱程度,而代表西部地区的鹦鹉溪镇20 cm土层在秋旱过程中,土壤相对湿度为30%~40%,达到重旱等级,旱情比东部地区严重,与前面西部地区气象干旱等级评估为轻度相差较大。这反映出西部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耐旱能力差的特点,由于土层薄,植被差,荒漠化较重,持水力差,土壤水分下降特别快,旱情发展迅速,导致农业干旱等级偏高,灾害损失大。从图3还可看出,该地区西部以思南县的鹦鹉溪镇为代表的土壤水分随着旱情的发展减少很快,土壤墒情下降特别明显,这主要是西部特殊的、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造成的。

从图4可以看出,以沙土为主、水源条件差的碧江区川硐镇20 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2010年2月1~23日一直持续低于30%,平均只有27%,达到特重干旱等级,持续干旱已使沙土水分降到最低点,以致于土壤相对湿度分布曲线几乎变成了一条直线。而以壤土为主,水源条件一般的万山区茶店镇、印江县新寨乡20 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也不到40%,为36%~38%,达到重旱等级。由此可知,以壤土为主、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根据《贵州省干旱标准》评判只达到重旱等级,比干旱时间指标评判结果偏低一个等级,而在以沙土为主、水源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干旱程度评估为特重干旱等级,与前者评估结果是一致的。

5 结论

1)利用单项指标法评估地处武陵山的铜仁市此次干旱强度情况可看出,对照《贵州省干旱标准》,其干旱时间指标在气象干旱等级评估中比较好用,评估结果与实际旱情基本相符。

2)利用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在评估农业干旱强度时偏差较大一些,比利用干旱时间指标评估气象干旱等级偏轻了一个等级,但在以沙土为主的地区,土壤相对湿度指标评判的结果与实际旱情是一致的,与干旱时间指标评判的结果也是相符的。

3)在利用单项指标法评估农业干旱程度时只有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水利设施、灌溉条件等因素,才能得出较准确的评判结果。

4)利用单项指标法评价干旱虽然粗略一点,但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且能快速评价和反映干旱的发生,可以有效指导抗旱决策,减轻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DB52/T 501-2006,贵州省干旱标准[S].

[2] 朱乾根.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第四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 陶诗言,卫 捷,孙建华,等.2008/2009年秋冬季我国东部严重干旱分析[J].气象,2009,35(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