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作素材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教学外,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思辨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升。长久以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在叙述文方面,对于议论文的关注相对不足,造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针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笔者在此通过相应实例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一、写作角度选取的指导
写作角度的选取是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环节,所谓写作角度选取也就是常说的立意,根据作文写作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框架、准备佐证素材以及论证写作。常见的作文题目通常由一个小故事或某个实例为依据,素材展示传递出的信息较为明确,供学生选择的切入角度也较为相近,学生只要不对题目内容有较大的理解偏差,通常不会存在立意问题。现阶段高中作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题目隐含信息层次较为丰富,学生的可选角度更多,这就涉及写作角度选择准确性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角度准确性,可从内外两个方向加以考虑。就立意的外部要素而言,其根本还是题目信息的提取,要求学生精读题目内容,能够由表及里的感知写作资料传递的信息。而内部要素则强调学生对于立意的驾驭能力,对相关论点、论据的熟悉程度。学生的立意通常从自己主观感受或见解出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主观性的表达通常在层次把握上不够成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立意,有效谋划,协调好写作角度选取与文章写作能力的关系。
以2015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题“谁最有风采”为例,题目中写道:“一个是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是搞焊接的,一个是摄影师,都是卓有成就的人,选你认为最有风采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明显的写作角度,按照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学生确定选择对象后开始论证该职业的魅力之处。可以是横向比较性的论述,即通过与其他两个未选职业的对比论证所选职业的独特风采与价值;同时也可以是纵向深入性的论述,分多个层面证明该职业的风采与价值,抑或横纵综合论述。这一层面角度选取可以算作最表层的立意,作文水平也为最基本的层面,而提升学生的立意深度应对三种职业的内涵进行挖掘。可以看到,“谁最有风采”这个作文题目中给出的三种职业代表了当前社会的三种群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匠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时代内涵,将写作对象职业的选取拓展到国家与世界的层面上进行考虑,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角度与立意的深度。
二、写作逻辑构建的指导
高中议论文写作最强调的是行文逻辑体系的严谨性,即文章整体立论与分论点之间联系的紧密型,各分论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各分论点论证素材的充分性等。议论文写作逻辑的构建是决定文章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尽管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议论文写作环节是业已形成的固化内在逻辑性,但依然可通过科学的指导对议论文写作进行结构优化。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从立意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将写作角度细化为若干层次或局部角度,从而确定相应的分论点。然后对发散思考获得的分论点进行梳理,按照递进层次进行排列,结合梳理结果二次思考是否存在新的分论点,通常学生二次思考获得的分论点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作为议论文的亮点部分。在确定分论点后,论证部分同样应按照逻辑展开,基本依据提出论点、引申阐述论点、论证论点、提升拓展总结的基本框架来行文写作。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奖惩之后”为例,作文题目给了一张漫画图片,图片中刻画了两个前后分数不同学生获得的评价,低分学生分数提高了获得了鼓励的唇印,而原本分数高的学生稍有退步便得到批评的巴掌印。那本文应该如何构建写作逻辑呢?首先,应对本文漫画中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基本型的描绘,可直接抛出中心论点,阐明对于漫画描述内容的看法。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可从两个学生的不同待遇进行展开,分别描述他们获得的奖惩与自身实际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论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列举出几项主要成因作为分论点展开论述。
三、写作素材使用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种类较多,基本上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能作为写作素材。而议论文强调思辨逻辑,重视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因此写作素材大致可分为论点类与论据类两种。所谓论点类素材是指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或看法,常见的是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段落等,这些内容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有较高的说服力。而论据类素材指的是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热门资讯等,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在议论文中使用能够起到实证的效果。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使用涉及收集与使用两个环节。其中写作素材的收集是一个长期性的积累过程,学生日常生活中阅读、接纳的各类外界信息都可以参与到素材的积累当中,素材积累是否具有典型性、正面积极意义以及反面警示性等都是素材积累中要考虑的要点,这些标准决定了素材积累的实际价值。而素材使用则要考虑素材与论点的契合性,是否能够真正印证观点,是否具有可拓展性,能够将论点提升到新的层次进行探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指导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与记录习惯,乐于搜集热点内容、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素材使用汇总言之有物,能够使阅读对象感同身受,提升文章说服力。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题“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为例,该题目的内容来源与生活情境,学生中去过自然保护区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经历展开阐述,而没去过的也可以从动物园进行发散联想。
四、写作优化创新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化创新是当前新课改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话语表达与信息传递方式变化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高中议论文写作优化创新可从形式创新与思路创新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就形式创新而言,可在保留议论文基本观点与论述的写作内核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将单向的说服式的观点阐述,通过变化形成交流式的内容展示。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戏剧、剧本的形式进行作文写作,借助人物对话讲述了大量的观点与看法,这种创新在表面上看是戏剧、剧本写作,但其内核依然是以观点论述为主的议论文。戏剧营造的交流情境能够充分提升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观点往往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系,话题阐述的拓展空间更大。而思路创新则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议论文观点展开层次的改变,改变原有的线性阐述模式,变成更加立体,相互交叉印证的模式,局部设置悬念或后置观点的写作方法能够使局部观点得到有效的突出,获得特殊的议论文写作效果。
此外,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人生阶段,议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多为其该阶段自身思想的折射。教师面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阐述的个性化观点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高下,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种看法的根源,采取动态化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进行更为准确真实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乐于进行议论文写作,积极研习议论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昊.新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有效教学和实践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268.
关键词: “时事周评” “生活课堂” 议论文 教学方法
一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是让高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明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怎样审题、立意、提炼论点,怎样选择材料、选用论据,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论证方法这一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通过被肢解的议论文教学过程的培训,无法对议论文形成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多被程式化,丧失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实际运用中收效甚微,这一点从多数高中生高考议论文写作得分可见一斑。
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阶段,要求其在写作中直接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是难度之一;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不会反思生活,无法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提取有思想、有深度的话语,此其二难。议论文写作中有此二难,教师在教学中即使下了诸多功夫,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也将成果寥寥,真可谓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往往论点不明、思路混乱、缺少思辨,确实让人不忍卒读。
笔者从教多年,在议论文教学中尝试过诸多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受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时事演讲”的启发,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兴趣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网络时评,以“时事周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颇有感触,现将此总结梳理,以求教方家。
所谓的“时事周评”是“周记”形式的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周记”以周为周期,以记录所经历、所见闻为主,多培养学生记叙和积累生活素材能力,对思辨性并不做特别强调。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就是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在兴趣激发下的对时事的评述、评论、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所谓的“生活课堂”是对“课堂”内容的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最好的课堂。平时课堂上作文素材的时效性、新鲜感、时代感不强,不能满足对社会关注度高,拥有自主看法,有强烈评价欲望的高中生的需求。而“生活课堂”强调用写作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事,学生才会拥有“我思故我在”的成就感,教师也才会有存在感。
二
导写实践中,“时事周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议身边事,解决高中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缺少议论文写作的入门基础知识,直接的程序化教学会让学生厌烦。学生初写议论文往往有文体不明、结构凌乱、思路狭窄、观点不清、素材匮乏甚至个别学生利用网络直接嫁接写作等情况。
笔者要求学生就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表现出比以往写作高得多的激情和兴趣,写出不少的内容。这些文字虽不是理想中的议论文,看不到议论文的哲理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但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营造生活、学习环境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增强公民意识,并且体会议论文说喻、倡导、批评、对辩的实际功用。
第二阶段:泛读天下事,借鉴时事评论材料。
“评议身边事”虽解放了学生从“课堂”到“校园”的兴趣困境。但它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和学生真正关注的社会生活仍有距离。
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积极利用网络的特点,拓展、扩大时评范围——直接寻求各大门户网站关于社会生活的相关时评材料,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编辑印发给学生。通过类似如《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大学女生12岁时择偶标准:房140平方米车12万》涉及的价值观、劳动付出与收获;《青岛石油管道泄漏》涉及的“责任”“管理”;《云南公务员考试评论:德优,还是德忧》、《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涉及的“心态”、“追求”、“价值”等。主题时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不少学生直言对写作有了以往不曾有的兴趣,同时以往在考场上畏惧作文写作的心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第三阶段:先供时事材料——学生自由写作——教师评阅引导——再供相关时评材料。
这是对第二阶段的改进。学生反馈中提出笔者提供主题时评的阅读材料虽然呈现了各家评论,但是留给他们自己思考、拓展的空间太小了。于是学生主动建议:笔者先给材料,由他们对材料加以评议写作后再由教师提供各家评述文章。笔者接受了学生的建议,通过这一调整,学生在一段时间后的反馈信息中谈到这种拿到相关材料的感觉和考试的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形式很相似,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感觉更强了。
三
“时事周评”虽仅是一个尝试,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时事周评”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了学生阅读、讨论兴趣——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事周评”的素材就是精选每周发生的时事新闻和评论,具有新颖性、高聚焦性、社会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可资探讨的资源,给了学生一个“开眼”看社会(世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主动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大涨。给笔者比较深刻的印象是课间以往以男生谈体育、游戏,女生谈穿着、饮食为主的现象,现在经常被时事热点讨论取代。比如《别把“雾霾退兵”当做“警报解除”》、《取消英语课救得了汉语吗?》、《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评引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讨论兴趣。学生对雾霾的成因、影响有了深刻的认知,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体会;对汉语的困境及其原因有了深层的了解,对振兴汉语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美国学生很轻松,中国学生特别苦的意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学习。
2.为学生提供了新颖、多角度解读的写作素材——把学生领进了作文“生活馆”。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一般的作文阅读材料以月刊、季刊或类型化形式出现,缺少时效性,又是整理后的“成品”。它虽可节约学生时间,但学生成了被迫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旁观者,加大了识记的、运用的难度。
“时事周评”每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或两三个主题,如前文所述事例,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时效性和多角度的解读示范功效。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为其对同一主题素材进行积累和重组建构提供了平台,既是对学生思考深度、广度的拓展,又是对学生素材厚度的支撑。这非常类似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不少学生利用“周评”积累素材,在考试中一改以往材料单一、陈旧、雷同的局面,给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3.给学生摹写、效法的范本——用精彩引领了模仿。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事评论实际上是既具说喻、倡导之效,也具批评、对辩之用。它兼具谨严的逻辑、深刻的议论,也有明晰的文义和明确、有力的论据。时事评论写作者都是各家媒体精选的个性比较突出、见解比较深刻的人物。其见解、角度往往独特;其气质表现、价值观念往往崇高;其语言模式、篇章结构往往简洁、实用。
学生既可以直接借鉴其新颖、深刻的观点和深入的论述,又可以用自己喜好的论证方法选择角度对素材进行重组,还可以直接进行语言模仿来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把作文的语段练习融入“读——借——融”的过程。把作文教学中一直流于形式的“改”的过程融入“借鉴”、“化用”的过程中。这样的模仿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4.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正气——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时评材料广涉公民的道德取向和伦理底线,如《摔倒的太婆不要又跌进“罗生门”》、《网络暴力打不出“天下无贼”》;或引导我们审视、反思人生价值追求,如《丁俊晖十年旅英路:中国血液英国心跳下一站辉煌》、《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是一面镜子》;或涉及国家法制民主建设进程的,如《大量死甲鱼入药,没办法还是没想办法?》、《喜羊羊制作方担责 国产动画艰难面对非暴力》、《有事没事坐地铁言论,太伤公众自尊了》等。
这些社评、时论大都代表主流媒体价值取向,嬉笑怒骂、赞扬挞伐,各具其妙。它们观点深刻、新颖,有开放的视角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忧患意识,对国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追求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对“九零”后缺少认同感,但是有的学生阅读了《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一文后,对当前国民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弊端有所警醒,之后在周评中以《无邪仍在,不见天真》、《谁斑驳了少年》、《有责任心就有办法》等文中表达了与家长、老师等平等沟通的愿望,并借此传达了心中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出了用责任心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相信这些足以说明对高中生只要引导其明辨是非,涵养其正气,就能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四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作文写作,是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基于一个现实:学生受困于僵化无趣的课堂说教式作文教学,缺少社会生活体验,苦苦挣扎,丧失了写作的兴趣。“时事周评”的开展,就是考虑到学生对作文写作情感上抵触,行为上敷衍,文字上的涩、泛、假,行文思想上的低、俗、误的毛病的现实。
学生缺少“成就感”,教师就不会有“存在感”。引导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堂”进入到能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生活课堂”,从“时事周评”的练习中学习议论文写作就是教师追求“存在感”的有效方式。
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笔者把“自然”理解为情感激发的自然,学习模仿的自然,思考表达的自然。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高二作文写作,遵循用“社会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感知生活。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同解读、不同表达,学生可以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唤醒自己自由争鸣的欲望;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自己写作表达的个性;在反思中感悟生活、优化自己的品质。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内容上合理选用,从技巧上创新模仿,于精神上自信升华。
用“时事周评”打造的“生活课堂”,学生人在课堂,心系社会。高中生关注时事、反思社会,对生活拥有个性的解读和思考,既是对社会公德和公义的追求,又是证明学生和老师“成功”与“存在”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有效策略
议论文是通过论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举例要举够,说理要说透,这是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考场上那些材料新鲜、内容丰富、剖析深刻的议论文往往能获得高分。而我们很多学生怕写议论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无话可写,缺乏事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则是不知该如何去写。如何摆脱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困境呢?
一、积累丰富素材,发掘活水之源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些学生无话可写往往表现为无例可举,司马迁、爱迪生等几个耳熟能详的事例颠来倒去地说,毫无新意可言,也让阅卷教师产生视觉疲劳。也有一些学生因无话可写而将熟悉的事例进行改编,出现了常识性错误,闹出不少笑话。如把文天祥写成抗清将领,甚至为符合自己论点将爱迪生写成残疾人,身残志坚,最终赢得成功。这一幕幕“笑话”反映出学生缺乏阅读,知识面狭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确保活水长流,论据常新。
1.向生活取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社会,用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身边有价值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事件,尤其要关注近些年社会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在写作时,将这些热点事例应用在作文中,不仅能给文章带来新鲜的气息,也能展示自身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文章更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敏思创新,最具风采》一文中,作者以庄小威、张继科的事例论证论点,使文章紧扣时代的脉搏,彰显了文章的品味。
2.向教材取材。写作过程中很多“优美的原料”都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教材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如名人事迹、成语典故等,将这些“宝石”挖掘出来也是积累素材的一个很好途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思量国家的危难而把小我私怨置于脑后,可以用其来论证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美国黑人马丁?路德?金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老渔夫桑迪亚哥与鲨鱼殊死搏斗,坚信“人是不会被打败的”,李密对祖母“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学生可多加积累。除了积累教材上的论据之外,还可以教会学生为其补充论据。在课后可布置学生作业:书本中的这些例子我们能不能换成别的更有说服力的论据,每位学生整理三个事实论据上交。之后,教师可将学生上交的论据进行整理,制作PPT,将优秀的论据分享给学生,同时可将不恰当的论据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找出其中的不足。
3.向课外阅读取材。积累丰富、新鲜的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中,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数不胜数,名人名言也俯首皆是。如《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这样的素材可以用来论述有关“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教师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检查工作,指导学生建立素材库,对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便于日后查找。一是建箱柜,按照“爱国”“毅力”“理想”“成才”等主题分箱柜建素材库;二是装素材,每个箱柜装20个素材,每个素材约200―300字,并在素材后加上简单的评论。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再写议论文时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就可以灵活地将论据信手拈来,用充实的论据支撑观点,使文章流光溢彩、“满纸”生辉!
二、激活深度思维,拓展说理之路
议论文即论证文,关键在于如何论证,分析能否理性思辨,能否不断推进或追问(为什么、怎么样)。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要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引导学生多运用因果思维、比较思维和辨证思维展开论证,拓展剖析的深度,强化议论文的说服力。
1.因果思维
使议论文分析深刻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要学会“追问”,即进行因果思维分析,可以由果溯因,也可以由因求果。
例如,一写到“逆境与成才”或者“缺陷与成就”诸如此类话题的作文时,学生通常喜欢举一些身残志坚人物的例子来表明“身残”是成就人生辉煌的必要因素。相反,倘若他们四肢健全,却成了天下之不幸,也许他们就不能取得成就。如此荒谬的分析实在不可理喻。但是,运用因果思维的分析方法,就可以进行这样的逻辑推演:列举霍金、海伦?凯勒的例子说明身残志坚的人是能够创造出奇迹的,他们没有被缺陷或逆境吓倒,依靠超出正常人数倍的拼搏和奋斗赢得了成功。那么也可以设想一下,假如霍金身体健康、海伦?凯勒耳聪目明,他们的人生之路又会如何呢?答案可能有多种,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霍金依旧执著投入,他同样会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只要海伦?凯勒仍钟情于慈善和世界和平事业,她同样会赢得世人的敬仰与爱戴。这样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在缺陷和逆境面前,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创造出人生的奇迹。用因果思维方法不断地把思考引向深入,比起只会列举邰丽华、刘伟、贝多芬、霍金之类的例子来堆砌铺陈、简单重复终极结论、缺少过程推演的作文来说,显然是胜出一筹的。
2.比较思维
从比较的角度加以剖析论证,可以使议论文分析得更加深刻。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比较思维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如《劝学》中就用了一系列的正反对比。在阐述学习要积累时,先从“积土”“积水”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论述不积累则无法成就远大目标;通过“骐骥”与“驽马”的对比,论述坚持不懈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再通过“蚓”和“蟹”两个正反对照,论述做到了积累还要专一。二是类比。类比的事物间相似点越多,结论就越可靠,说服力也就越强。如《拿来主义》中,作者先后列举了尼采和中国的例子,前者是“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最终却发疯而死”,后者则是“自诩地大物博、煤矿丰富,只送去,不拿来,最后只能亡国灭种”,通过两者的类比,得出“送去主义”只会亡国灭种,必须实行“拿来主义”,很有说服力。
3.辨证思维
为了使文章的论证更有深度,在阐释道理时要运用辨证思维,学会一分为二地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判断“是”或“非”,要在对立统一中寻求丰富、深刻的解答。辨证思维,它是“两点论” ,而不是“一点论”;它的分析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在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文章否定了“孱头”“混蛋”“废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应该既要“占有”,吸取精华,又要“挑选”,去其糟粕。在阐述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全面科学地论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因此全文充满辩证法,富有极强的说服力。
有深入的思考才会有深刻的议理,有深刻的说理文章才能“理直气壮”。学生在写作时若能够运用因果思维、比较思维和辨证思维,议论分析的思路就能打开,深思下笔方能有说服力。
当然,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只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积累,在勤笔勉思中积淀,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汪筱涛.高中作文思维模式的构建与突破[J].语文月刊,2014,(7):58-6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素材累积;
前 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语文的学习中,素材是文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少同学在考试中经常会感到写作力不从心,无从下笔,不得不“凑字数”。这种消极的写作对语文学习带来了较大的伤害。
一、高中生语文素材积累对写作创作能力提升的作用
1.1 丰富语文素养,培养文学气质
在语文阅读与写作中,素材的累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素材的累积也是同学们在高中阶段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气质的重要途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积累大量的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自身的学识,解放思维桎梏,同时还会增加生活阅历,提高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1.2 增加思考锻炼,提升创作灵感
素材的累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素材的收集和记录,形成自我独有的文学资源宝库,夯实“量变”基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会思考,向乐于思考,再到善于思考转变,增强在学习中的思考分析能力,从而激发灵感的火花,促进语文创作力的“质变”。
1.3 实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素材使用能力
遍览高考的优秀作文,无一不凝结着作者宝贵的文学心血。虽然这些作文文字不多,但对高中生来说可算是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更是体现着作者的自信与底蕴。同时,这些作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不花哨,举例和用典恰到好处,让阅卷老师生出“舒服”的阅读感觉,从而在高考的阅卷和评分中占尽先机。可见,通过积累素材,还可以增强对素材使用的选择范围和时机,提高考试中作文的写作速度和准确性。
二、有关高中生语文素材累积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笔者通过观察和与老师的交流,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高中生语文学习中素材累积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适合当前高中生的素材累计方式。
2.1 利用信息爆炸,提高对时事的解读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议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不少同学觉得议论文举例论证比较难,不知道举什么样的例子,也不知道通过例子如何引申出论点。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当前“爆炸”的时事信息来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累积。网络、手机、广播甚至街边的广告都可以成为素材累积的渠道和来源。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同学们素材的累积提供了捷径。在累积中,我们不能仅凭兴趣爱好去看,而是应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建立起考试时可以应用的举例论证能力,提高对素材的使用经验。
2.2 学会使用历史典故
在我国古典文学体系中,支撑书籍文学层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典故”的使用。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阅读语文课本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通过语文教材区了解和记忆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通过记忆故事的过程来提高对典故所涵盖的诗词歌赋的记忆。这样让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可以根据作文题目进行历史典故的筛选。而且,随着这些历史故事素材的累积,还可以让我们不断触类旁通,增强对于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理解。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综合论证思维体系,在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等不同问题之间自由切换,做到游刃有余。
2.3 素材累积重在坚持
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对其它的文学考点,可以通过考前的突击学习进行提高,但是在语文写作考试中,依然是通过平时的积累来体现写作功力。因此,高中时代素材累积的确会提高语文写作创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在考试中展现出素材累积的效果。我们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星期能记忆一个素材,坚持两年就会在写作迸发出着显著的效果。所以,天道酬勤,素材的累积还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下功夫。素材累积的渠道可以用练笔、剪报等传统方式,也可以通过电子书、电脑等现代学习工具去学习。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竖立累积目标,并进行自我监督,最终提高语文素材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写作困难的同学,做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从当前做起,从基础学起,从素材累积学起。在课本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学习后,逐渐加强对平时生活中素材的思考和记忆,树立学习素材的决心。让语文写作能力在丰富的素材推动下稳步提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打下深厚的素材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写作创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司静,浅谈高中语文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J]. 《软件:电子版》, 2015(10):417-418
[2] 梁大伟,关注多彩世界 丰富写作素材——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2(5):48-48
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盒子捕捉一种狡猾的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内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猴子的前爪刚好能伸进盒子。猴子发现盒子,就会将前爪伸进去,攥住坚果,可是爪子再也抽不出来了。奇怪的是这些抓住坚果的猴子竟无一例外的都死抓坚果不放,结果很容易就被人们捉住了,失去了自由。
一、写作角度
1、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本则材料抓住“死抓坚果不放”、“被人们捉住了”、“失去了自由”等关键语句,写作角度可确立为诱惑、舍弃、变通。
2、查明原因,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本则材料人成功的结果,是因为人了解对方,知己知彼。猴子被抓的结果,是因为它不懂得拒绝,不懂得舍弃,不会变通,这些都可作为写作角度。
如同拍照角度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二、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纵贯式结构方式
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叫纵贯式结构方式。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方式”。
2.并列式结构方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
3.递进式结构方式
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对比式结构方式
这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
在议论文中,上述结构方式常常交错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三、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亦如此,平时头脑空空,临场作文哪来“下锅之米” ?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做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作文则不能给人新颖而充实的感觉,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收集作文素材呢?
1、善用课文内容作论据,这是一条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
事实上,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有不少人和事可以信手拈来,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同学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从自己熟悉的六册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本则材料如以自由与舍弃为写作角度,课本中的李白、屈原、陶渊明等素材可供选用;如以诱惑为写作角度,朱自清可用
2、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中的典型材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同学们在作文时,尤其在写议论文时,总会感到论据欠缺,因而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分数不高。改变这种状态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文章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材料,如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等。平时注意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作文时才能够信手拈来。积累的材料越丰富,选材越能称心如意。选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样,如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
3、留心观察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把握时代的脉搏,收集新鲜材料。
高中生随着高考压力的日益繁重,看的课外书少了,关注的周边信息少了,了解到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少了,这样体现在我们作文中的材料也少了,特别是较新鲜,有创意,能打动阅读者的材料几乎不见了。而我们常说的作文创造性体现在内容上不单是观点新,同样重要的是用新颖的材料去陈述、去烘托有创意的观点。因此,建议同学们要“两耳多听窗外事,一心要读时事书”。虽然时间短,任务重,材料的积累工作我们仍然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作文要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人之常情,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一颗关注国计民生的心,都有一片了解国际时事的热情。不难发现以开阔的眼光,思辩的意识讨论现实社会问题的作文往往能得高分。
4不仅要在语文学习中积累材料,还应学会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中积累材料。
一、深入课文学习,把握议论文体
初中第六册教材前三个单元安排的都是议论文的篇目,安排如此多的篇目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议论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以课文为范文,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分析论据,掌握论证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很快读懂议论文文章,解决相关问题,为后面议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关注广播、电视、报纸等相关评论报道
笔者每天布置学生回家听广播、看报纸;观看电视评论报道,并利用晨读时间把自己看过的内容进行评议。学生刚开始评议时不能切中要害,只是泛泛而谈。经过多次指导,长时间训练,学生对社会生活及周围一切开始留心关注,部分学生针对相关报道能发表深刻的见解。这项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进行交流,共同话题也逐渐多起来,认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开展讲演会、辩论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笔者又趁热打铁,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生熟悉的校园现象、社会现象开展讲演会、辩论会。如“树立正气”“谈节约”“开卷是否有益”等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搜集资料,积累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议论文的写作离不开大量的材料,缺乏材料,文章就会空洞无物,显得苍白无力。那么,材料从哪来呢?需要积累。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布置学生每天从课本、课外书以及网上相关资料中搜集名人故事、名言警句进行评议写出感悟。经过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逐渐加强,认识水平逐步提高。
五、指导写作,加强训练
训练必须经过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逐步提高。笔者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小事入题,指导学生提炼观点,如“小议抄作业现象”“如何对待早恋现象”“谈上网的认识”等等。学生能很快提炼出观点并引用资料进行说理。在学生初步达到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的情况下,笔者又进一步从学生的行为养成,社会规范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如训练学生写作“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做人要诚实”等着重培养学生从某一个角度立意,引用名人典型材料进行说理。在此基础上,又结合材料作文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经过不同层次的训练,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不但入了门,而且出现了许多好作品。
关健词:作文素材 细看 精读 拓展
一.抬头细看,铭记在心
看什么――看“墙”:文化墙、标语墙、板报墙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且,这些内容大多处于校园显眼的位置,你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只须稍加留心便可“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能分门别类归纳整理,那更是“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诚信”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全国大纲卷“契约精神”的材料作文。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奉献。――白求恩
以上名言警句可用于写“时间与人生价值”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江苏高考“青春与永恒”的材料作文。
二.埋头精读,借鉴在手
写作的很多“优美的原料”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那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名人事迹……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点石为金,才是问题的关键。会运用,朽木也会化作栋梁;不会运用,即便是楠木梓树,也是一堆废料。
譬如《劝学》(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来阐释“捕捉机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径”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广东高考“接受捐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还可服务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盐卤而改变命运”的材料作文。
《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3),课文节选了老渔夫桑迪亚哥捕到了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与鲨鱼殊死搏斗。五个回合过去,老人未能占上风,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最终带回的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会被打败”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来”的材料作文。
又如《陈情表》(人教版必修5),文章讲述了李密在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征为太子冼马。他上书恳请晋武帝准许他暂不就职,在家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拜汉中太守。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感恩”、“孝道”、“进与退”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湖南高考“守护”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阅读,记录在册
积累丰富、新鲜的议论文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课外阅读搜集素材的触角可以伸向语文测试或练习作业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文本。
在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作文素材也是唾手可得。如: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文本《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钱钟书成名后,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没有因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于是被世人称颂为“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这段素材可以服务于2013年福建高考“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
一、在活动主题和目标定位上体现语文性
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并将语文课程内学到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进行巩固、运用和验证,使之熟练并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挺进,在掌握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使之与语文的审美性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审美理性”。所以,语文活动课的主题要体现语文性,目标定位也要体现语文性。
将粤教版的活动主题“认识自我”与人教版的活动主题“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认识自我”是一个人文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语文的元素,而“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却是一个“语文主题”,语文性很强。粤版必修一“认识自我”的单元导语是: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并最终学会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活动指引是:超越自我简介式的认识,深入剖析自我、认识自我从而规划自我。这些阐述几乎没有涉及到语文学习的核心――语言。看到这样一个活动的目标,我们是否会想到它是一个语文的活动呢?它与班会课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如果活动的目标只是为了认识自我,那么其他科目也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它的语文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经过反思之后,我对整个活动重新设计,跳出教材活动主题和活动指引的框架,将主题定为“我手写我心――自述性散文的写作”。将活动目标定为: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学习自述性散文的写作。第一个环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阅读文本,归纳出自述性散文的特征、写作要求。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方法,如上网搜集、图书馆查阅等,搜集中外自述性散文。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积累成长经验作为写作素材,或采访父母、亲人、朋友,获得直观的写作素材。第四个环节,学生进行自述性散文的写作。活动的成果是学生写出了很多文质兼美的自述性散文。
二、活动成果要在语文的范围之内,充分体现语文性
1 要看活动成果是否在语文范围之内。如粤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体验情感”,在真情告白环节,编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选唱最令你动情的歌曲,并告诉大家,这首歌是如何感动你的。”我认为,歌曲动人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情动人、曲动人,也可能是节奏动人、歌词动人,是否动人和演唱者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得不够理想。
我在设计这个活动时去掉了唱歌的环节,把它改成欣赏歌词。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打动自己的歌词,要求文质兼美,感情丰富,然后自主组织一节歌词鉴赏课,探讨歌词的语言美。比如,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寓意是,每个人都是天使,都有实现理想的内心追求和力量,表达了对成功的信心,这首歌的歌词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用词生动而表意清晰,还可以直接引用歌词作为作文素材。这样,这个活动就充分挖掘了歌词的语文元素,充分体现了语文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能力获得了提升。
2 要看所设计的各个活动环节是否有利于活动成果的实现。粤版必修一的“认识自我”的成果――演讲,在教学实践中,我按照活动指引安排了演讲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学生问得最多的不是怎样认识自我,而是写演讲稿的方法和演讲的技巧。所以演讲效果并不好,空有形式,最后草草收场。因此,这个活动设计没有语文性,大部分教师觉得无法实行,都在第二轮教学中将其删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