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用技术论文

应用技术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应用技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2013年3月,教育部提出2013年,教育部提出“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在强调其基础性的同时,更突出了思想教育功能。大学语文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与“两课”教学并重的又一块思想教育阵地。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因可以通过作者的生活经历介绍、名篇名句解读、典故哲理体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学中耳濡目染地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对诸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所体悟和内化。

二、对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挖掘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大学语文教学在道德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如何适应转型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在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上进一步挖掘。

1.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对大学语文的这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能已被广泛认同和关注。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大学语文就是要培养能自觉学习,有鉴赏能力,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如屈原的宁可葬身鱼腹也不与人同流合污;杜甫身处困境却依然怀抱理想,忧国忧民;公叔段的贪得无厌;郑庄公的阴险狡诈等等,每一段历史都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世态人情,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们正确的感情倾向,提高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

2.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尤其是在许多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诸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技能培养、资格认证等等,但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的实践能力锻炼更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演讲、自学、辩论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对具体的篇目、人物、观点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判,同时通过总结回答的方式锻炼学生具体明确、合情合理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交流思想、。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社会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这种创新意识需要潜移默化,也需要发掘。大学语文可以提供创造这样的平台来发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诗经氓》的教学中,让学生将原文改编成现代剧并课堂表演。对于这种方式,学生们显得积极踊跃,对于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安排也是多种多样。同时,在成功表演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人人演话剧”的想法,让每个人通过体验话剧中的不同角色来感悟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命运。这种想法不管能否实现,都让人欣慰,因为这就是创新意识。学生能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方法,独立思考、创造,这本身就是创新思维所必需的。

4.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许多是由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现在的90后大学生,生长于社会转型期面对升学、就业的各种竞争,人际关系的种种压力,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洋溢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也有作用。我们熟知的许多伟大人物,面对厄运,顽强不屈,司马迁被施宫刑仍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并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还列举了许多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物:“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止他们,还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人,他们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们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用他们的经历来启迪和鼓舞大学生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

5.引导大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大学生要历史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和现象。如曹操在政治上“奸雄”的形象并不影响其文学造诣,传统的“忠孝”观在现在看来确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等等,这些都是在学学语文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辩证地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三个有利于”足以体现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辨能力引导功能。

三、总结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学要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以适度和够用为原则.由重视体系完整的学科导向,向重视社会需求的专业导向转变;由重视考试成绩的应试导向,向重视数学应用的能力导向转变.注重传授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数学精神,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首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简化理论,突出思想方法

在内容上突破课程体系,删去过难、过繁及不实用内容,简化理论,突出思想方法.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强化学生应用能力.针对学生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实际应用问题作为切入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如在给物理相关专业讲授微分方程概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实际背景问题:列车在平直的线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0.4m/s2,问开始制动后多少时间列车才能停住,以及列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了多少路程.通过此题的求解过程完全可以讲清楚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和初始条件等一系列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数学分支的产生是源于特定的应用,了解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这样既掌握了概念,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3增加实验课时,淡化特殊技巧的训练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信息技术是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派生出来的,现在已经在多种不同的专业领域里产生了不同技术的应用。当用户想要开发信息管理软件的时候,需要软件开发单位和用户之间多次进行沟通和协商,以便开发出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的信息管理软件。但是考虑到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由用户率先提出请求,概括地描述自己对于软件功能的一些要求,然后由软件公司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汇总,从而设计出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假如用户没有能够有效而且完善地提供自己的需求信息,只是盲目地选择了相关软件来搭建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建成一个合适的、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性,在开发这类软件的时候仍会出现一些风险,因为工程项目的建设中会存在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又对工程项目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实情况下,如果开发软件的时候企业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或者不够严谨,都将会影响到软件的质量。

2网络技术技术应用

网络平台在大型工程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型工程由于其涉及部门多、工期长,十分需要一个平台来保证各方的及时、有效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各个环节能够高质量、有秩序的进行。而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多点互联和资源共享的特点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要。

3构建信息化资料库

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中以及建成后的验收都会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流通和计算工作。在建设前,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在建设中,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汇总,进而建成电子图书馆、数字资料库等数字信息源,从而为项目提供有利信息。在使用时还要注意数据库中数据的更新,从而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4构建适合工程项目的应用软件

搭建一个完整的管理软件系统能够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以及使工程质量得以保证。这一软件系统能够保证工程项目中使用的资料文件的安全,又要能够做到简化复杂的问题,从而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软件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类软件的数量猛增,此类软件也不例外。由于工程项目中设计因素较多,不确定性大,所以在做出选择时就要面临很大问题,所以,要尽量选择一款可以兼顾现实中工程项目各方面的、适应性强的软件。

2硬件方面

计算机的软件需要硬件来支撑,只有计算机设备常换常新,才能保障计算机软件能够流畅可靠的运行,这就要求企业在更新硬件设备上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3项目管理人员方面

无论多么先进的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系统,都是需要人来操作的,没有人员的合理应用,再好的硬件、软件也无法发挥它们的作用。企业需要在培训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让自己投入的资金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

四、总结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摘要]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相继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然而,现有的师资队伍难于满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需要,如何建设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也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点,改善教师评价体系,引进行业优秀人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54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几年来,在国务院、教育部等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引下,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相继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2013年7月,在教育部的推动下,35所地方本科高校在天津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AUAS);2014年4月25日,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隆重开幕,在此次论坛上,教育部官员在会上的发言中明确地指出了高校转型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已是当前高校改革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高校当前的师资队伍能否顺应这种趋势变化,现有教师队伍的对教育教学的观念,以及现有的职称评聘体系、教师自身能力素质能否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需求相适应呢?

1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冲突

一所高等院校的定位和特色要靠教师来实现,一所高校的质量最终也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师资队伍事关一所高校的兴衰成败。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离不开具有相应知识技能的教师队伍,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新形势下,对大学教师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了新的挑战,陈峰副司长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讲话中明确指出转型发展最难的是教师。

1.1现有师资队伍难于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在高等教育历史传统以及现行高等教育政策的导向下,高校教师普遍重学术科研能力、重学历提升教育,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则不太重视。在现行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的思维定式以及自身的职业规划发展都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对教师的需求偏差较大,让教师们在短时间内改变观点,很难实行。

其次,应用技术型大学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观点,从国家到地方,兴起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同时,我国对大学教师发展的政策更倾向于学术型院校,而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政策还未能正式形成。这些内外因素,共同导致了高校教师难于轻易转变观点,顺应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需求。

1.2现行教师评价体系阻碍应用技术型大学师资队伍改善

现有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体系仍是以注重科研、注重学术为主。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在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中明确表明要“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研究、开发工作并通过省(部)级鉴定;或在本学科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作,取得多项或发表多篇(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著作或艺术作品”,同时,这些论文中应有二分之一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

这些对职称评审的所需硬性科研论文指标直接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老师们指引上一条重视科研和的道路。而对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同样需求的应用与实践技能、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等则无法体现。

现行制度下,教师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职称评聘,这与他们的职业发展,工资收入等息息相关。所以,这种固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1.3现行教师队伍没有能力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场景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需要培养既要达到本科教育要求,又要具有应用与实践技能、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如果连培养学生的老师都无法具备这些素质的话,又怎能培养成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呢?许多普通本科高校的专任教师主要来自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培养出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都是从传统形式的学术型、学科型的教育中走过来的,在那种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实践功能的文化中已经习惯了很多年,要他们顺应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需要,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求,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备知识、技术、职业素养的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无疑是困难重重。

2在当前环境下建设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的对策建议

2.1应用技术型大学师资队伍转变观念

目前全国26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在理论分类上获得了与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职业技术型院校相区别的独立地位。实践中它们对克服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倾向,缓解高校扩招带来就业难的巨大压力以及完成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经成为今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趋势及优势所在,德国等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举办,也为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应用技术大学的成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师,应该认清趋势,了解形势,不能再抱残守缺,固守老旧思想,而是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点,顺应形势变化,才会为时不晚。

2.2改善现行教师评价体系

现行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无疑有“一刀切”之嫌。对于学术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都是统一的评价体系,即注重科研及论文著作,这对应用技术型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利的。

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应该将重视科研和成果数量的评价导向,转变为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导向。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时,将研究成果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够与企业界、经济界建立紧密的联系,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

在德国,对从事应用技术教育的教师在准入资格、培养、考核及继续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这不仅有助于校企合作,也能利用教师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保证了高职教育内容与工程技术的同步发展,他们的实践经验对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引进行业人才到高校建立产教结合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教育部陈峰司长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发言说:“转型发展靠高校要到市场去发现行业企业的天才,或者和行业领先企业建立融合发展的模式,这实际上是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高校的师资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提高。”

培养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为了能更快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高校需要“走出去”,将行业内的人才“引进来”。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国外许多高效非常注重引进兼职教师。在我国,兼职教师一般来源于其他高效或科研院所,但国外高校兼职教师一般都是行业内的实践专家和业界精英。应用技术大学要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借鉴国外高效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加大高校教师兼职人员比例和来源。

建设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环境下,不仅教师自身要转变观点,顺应时展的需要作出变化,还需要外部评价体系作出相应改变,并能从企业行业引进合适人才进行应用型教育教学,内外兼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2]钟志奇.新建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的内在逻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3]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12).

[4]王振良,时晨,郭和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师资队伍探析[J].学理论,2014.

[5]涂远平,于惠钧,罗诚安.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市场,2015(10).

[6]李从如.差异化战略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 中国市场, 2014(43).

[7]郑婷莉.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现状与服务区域经济对接的制约因素研究[J]. 中国市场,2014(8).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系部 目标管理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和外延式的拓展,但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办学水平的必然提升,教育思想观念、办学特色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迫切需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加以解决。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管理_始汲取“目标管理”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以此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创办十余年的独立学院,在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应朝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向时,学院积极响应,并于2012年启动,2013年、2014年度连续两年对学院内部进行了系(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文章以2014年考核结果为主要讨论对象。

一、指标体系――突出教学的主体中心地位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4年度系(部)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是在2013年试运行基础上修改而来,考核指标分为综合和专项两大类。2014年度的综合考核大类中,本科教学指标的考核比占到了70%,分数达到了56分,重点突出了它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中心地位。从2014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学院的教学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表1)。

表1 2014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考核方式――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横向与纵向比较结合

目标考核比较的是综合实力,但由于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各系(部)获奖机会多少、开展工作难易程度等),更需要根据差异性制订相关考核目标,所以横纵结合的考核更能体现各系部的实际能力。

(二)定性与定量结合

定量考核是加强学院目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在开展目标考核时,将重点放在定性分析上。借此机会,邀请校外不同层次院校的专家对原始材料进行评审,对各系(部)的工作进行评审,并将评估专家意见反馈到各系(部)。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各种校内可能存在的不公正因素的干扰,提高考核结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通过专家指导、评价和反馈,给下一年度整改指明方向,使考核的过程成为提高的过程。

(三)学校组织与系(部)共同参与结合

目标管理是偏重结果的管理,易导致简单化、形式化。目标管理虽有学校组织,但不能缺少相关各方的共同参与。在考核主体对客体“多指导、常沟通、勤反馈”的同时,着重加强各教学单位的自我管理。各职能部门、各系(部)共同参与考核指标的制订,扩大考核主体,强化目标管理中的过程管理,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工作实效――促进学院工作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科技处(原高教所)在年初分解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各系(部)再根据指标要求具体安排好当年度的工作。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考核的成果看,对学院工作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一)教学方面

1.专业与课程建设。(1)人才培养方案较大幅度地减少了课内教学总学分,增加了实践总学分,专业定位比较准确。(2)专业建设成效:当年度,学院已建有省级重点培育专业1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5个;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专业2个,新增专业2个。(3)课程建设:2014年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校级精品课程6门,新立项课程4门。申报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教材建设规划与选用。

各系(部)重视教材建设,制定的教材规划科学合理,在教材选用上严格把关,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优质教材,并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学院倡导教师针对专业特色、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信息系、城建系、外语系、管理系、基础教学部教师积极进行教材编写,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共11本。

2.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各系(部)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并且加强教研室建设,注重发挥各教研室的工作职能,把教研活动作为一个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平台。各教研室按教研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将其常规化,结合专业教学特点,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培养、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等活动,教研活动质量比较往年有明显提高。

3.教学管理。总体来讲,每月各(部)系领导都会深入课堂听课,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的各种材料(如公开课、系组织的讲课比赛),而且会亲自召开学生座谈会,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重整改与落实;基于各系(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学生满意度较高;各系(部)试卷管理工作已进入常态化、规范化、成效化。每学期开学初我院督导专家从命题质量和阅卷质量两方面对期未试卷进行专项抽查,整体情况较好。

4.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化工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可供其他系(部)参考学习。其他系(部)的质量监控体系较之2013年提供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有很大进步。2014年石油系、信息系、外语系、机械系部分教师出现教学事故,影响该项考核得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年无教学事故发生,教学质量监控做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5.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从2014年我院教学督导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的专项检查结果看,不管是各系均分还是全院均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都比2013年有明显提高。从全院来看,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工作量比较饱满,工科类专业大多经过认真的计算、或设计与绘图、或实验、或编程与调试等过程,学生实践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论文的评审、评阅意见较往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答辩渐显规范。

存在的问题较明显。如毕业设计任务书不明确具体,甚至是错误的任务书;部分审查意见与评阅意见非老师亲笔所写;对毕业设计的成绩缺少评定细则;个别专业一名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精力和时间必然不够,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和效果等。

6.实践教学。(1)实验开出率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化工系、基础部、城建系较好,均达到A级。石油系实验开出率未达到100%,主要原因在于长江大学石油学科相关学院搬到武汉校区,我院相应实验室未建设,集中表现在勘工专业的部分实验。信息系、机械系因专业限制,针对小知识点的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不高,建议以后可开发设计一些创新性实验,结合多类知R点的综合性实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2)实习、课程设计。化工系、信息系完成情况较好,计划、总结材料齐全,内容完备,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全年基本无变更。其次为机械系、管理系,这两个系(部)按要求落实实践教学任务,计划、总结资料较齐全,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全年变更较少。石油系、城建系在本年度变更情况较多,部分变更未提前申请,在实习、课设任务落实方面有待加强管理,如能提前做好沟通和准备工作,这样就能避免因临时突况导致任务过多地被变更调整。

(3)实验、课设、实习实训管理。通过学院近几年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实验、课设、实习实训工作稳中有序,逐步提升,各系(部)在规范性管理上比以往有所进步。实验开出率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比情况较好,个别系(部)仍需加强。实习、课设任务安排情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落实难问题。

(4)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大多数系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到位,管理资料完善。部分系根据本系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文件。如化工系、信息系等制订了本单位的实施细则或办法。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格式规范,资料齐全,装订整齐。但全院均分却从2013年的82.14分下降到79.29分,需引起重视。

较欠缺的地方表现在各单位和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上,虽有,但多数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不能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未作认真分析和评价。

7.其他指标。近几年学院不断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与2015年相比,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省级精品课程申报上有了突破;专业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现有2个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新增专业2个,申报新专业1个(待批);重点培育专业成绩喜人,从无到省级两项、院级两项。学科竞赛获奖单位中机械系以明显优势稳拿第一,是比较好的学习典型。

(二)科研方面

在具体系(部)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中,指标权重达到24分,充分体现了学院及各系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发现了指标体系中的一些不足,比如说:论文方面,作为一所朝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学,青年教师在学院占多数,能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特别是文科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存在一定的难度,和理工科的专业目标值存在一定差距;在个性指标上,如果设定10分为上限,没有量化标准设置分值则存在不合理性。

综上所述,对于应用技术型的本科高校来说,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技术型高校,教学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科研能带动教师教学工作的长足进展,从而说明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分离。

通过学院目标管理考核,能够促进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带动教师自身的成长,不仅仅是完成好学年度的教学工作,更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参与科研,发挥科研的能动性,这就充分说明在新建应用技术型高校开展目标管理考核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丁永健教授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电气系,曾任职于德国联邦反应堆安全研究所、西门子发电部及意昂电力集团,具有17年工业界经验,现任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院长。丁教授是中国田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全国首套数字化安全仪控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曾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仪控专家,兼任德国核安全委员会电气专家委员、留德华人教授协会董事会成员、德国逸远教育与慈善基金会副会长。本刊就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及德国“工业4.0”战略等问题对丁教授进行了专访。丁教授提出,应用型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同样重要;应用型大学要注重教学实践;“工业4.0”战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德联合办学宜以“2+2”项目为主。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工业4.0;中德合作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中国积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丁永健:我觉得中国教育部决定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非常正确、合理的举措。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确实需要两种人才:基础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且后者的需求数量应该高于前者。以德国为例,近60%的工科类大学毕业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应用型大学(Fachhochschule,FH)培养的。因此,我常常对来访的国内同行说,德国之所以能制造出举世公认的高质量工业产品,应用型大学功不可没。当然,也得承认基础研究型大学(德国也称为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的价值,他们中的多数其实也从事的是应用型工作,比如项目工程师或售后服务。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根据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的理念,教学、科研、就业/创业是一体的。应用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只是侧重点不同,但绝不能忽视科学研究。比如,开发自动化系统的一个新的现场总线,也许就是某几个大公司或研究所的任务,但要推广到各行各业,就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又比如,开发安卓系统只是谷歌一家公司的事,但它的应用软件开发及满足千家万户的各种需求就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德国科技部设有专门的支持应用型大学进行科研活动的款项,如FH-Profund,FH-Impuls,ZIM,ForMat(Research for market)等。部分拨款,如中小企业创新专项只能是高校和中小型企业合作申请,以利于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我执教的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就是申请这些项目的主力军,此外还包括少量和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二、德国应用型大学生源广,

教师职前工作经验丰富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注意哪些问题?德国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良好经验?

丁永健: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原因之一是我离开中国30多年了,对国内高校工作缺少经验,偶尔回国进行学术交流也只是走马观花。我在这里只能是抛砖引玉,介绍下德国做法供国内同事们参考。

我们学理工科的人喜欢从产品的生命周期出发考虑问题。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应用型高校的生源从哪里来,如何招生?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德国的体制相对比国内灵活些。以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我们约一半的大一新生毕业于文理中学(相当于国内普通高中,毕业考试的德语名称为Abitur);另一半学生接受过德国典型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后来通过大专或高职学习,取得了大学入学资格(专业受限制,也叫Fachabitur);还有个别学生学徒期满后工作多年且已经具备带徒资格(师傅,Meister),他们通过专门的入学理论考试,被破格录取。

第二个问题是谁来教,如何教?从原则上来说,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师资要求和综合性大学的师资要求差别不大。工科教授一般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后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中至少有3年的校外工作经验,一般是工业界或校外研究机构,如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等。我本人曾在德国联邦反应堆安全研究所(GRS)任职,加上后来在西门子发电部和意昂电力集团的工作经历,共计17年的校外工作经验。因为教授职位数目有限,且一般为终身公务员制,所以德国工科教授是直接“双师型招聘上岗”,而不需接受职前培训。在教学方面,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计理论深度比研究型高校浅些,但实验课会多一些。一般情况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安排会尽量达到2:1。大学三年级以后,会增加选修内容和研讨班,选修内容占学生总学分的5%~10%,研讨班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培养他们的团队配合能力。举例来说,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机电类专业学士的学时是7个学期(3年半),其中包含6个学期的理论学习,第7个学期是工业实习及学士论文撰写。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一边在公司实习,一边寻找合适的论文主题,由公司资深工程师和学校教授双重辅导,帮助学生独立解决某一工程问题。这一点估计在国内还不容易做到。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国内有些公司似乎不太重视人才的发掘,也不愿意进行早期投资。这几年,德国经济状况较好,所以不少学生是拿着工作合同返校进行论文答辩。因为德国的劳动保护法注重保护弱者、对资方不利,所以很多公司其实是利用学生在实习期公司不受法律解聘条款约束的时机,考查学生,为公司注入合适的新鲜血液。而且,在学生实习期间,公司付费较少,每月300~800欧元,相当于学生的食宿费。实际上,他们的工作能力已经与年青工程师相差不大,但公司向后者所支付的工资要高出前者数倍以上。

三、校际合作应对“工业4.0”带来的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电气工程方面的专家,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德国“工业4.0”战略。该战略给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工程技术教育方面?

丁永健: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德国“工业4.0”战略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推动的国家级战略,旨在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工业4.0”战略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经费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但如果能够积极应对挑战,将不足转化为优势,这就是机遇。

具体而言,“工业4.0”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在于从用户端到工厂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由此需要的物联网、机器人、虚拟物理系统、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现有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不能完全覆盖这些内容,由于经费限制,学校也不可能增加教授数量。我校的解决方案是和综合性大学马格德堡大学(Otto-von-Quericke- University of Magdeburg)开展联合办学。2015年冬季学期,我们联合开设了“信息技术与智能化系统”本科专业,马格德堡大学承担约60%的课程,我校承担40%,学生将来的毕业证书上将会印有两校的校徽。如此一来,双方通过教学模块共享,很好地解决了因资金不足而无法新增教授职位的挑战。而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两所学校只召开了两次教授联合会议,就编制了该专业的教学大纲,然后报双方系务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批准,州文化部备案,效率极高。

“工业4.0”战略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之前主要从事核电站安全仪控方面的工作,由于德国政府的特殊核电政策,我的教学领域改为工业自动化。我的实验室里有个示范车间,我在那里主要从事自动化互联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研究。我近期刚与两所综合性大学和法国阿海珐集团(AREVA)德国分部申请到联邦经济技术部一个关于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测试方法研究的为期3年的课题,并作为项目总协调人。该项目计划联合培养8名博士研究生,其中2名来自中国。

四、加强教学质量认证,

探索中德教育合作之路

《世界教育信息》:在中德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认证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该文围绕“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现状”,以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主题,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三个角度设计调查表,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级国家统招硕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生毕业学位论文为数据源开展调研工作。

    1总体情况

    排除应用软件使用的情况,94.6%的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毕业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学生毕业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的基本科研思路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解析形成结论。总体而言,在研究生毕业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应用水平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和论文的整体质量,“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不强,相应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亟待提高。

    2具体分析

    首先,在数据管理方面。“数据库系统设计”理论知识短缺,“数据库基本概念与设计原理”不清,“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如MSAccess)应用率高。部分学生错误地运用数据库基本概念,将SPSS数据文件(或Excel文件)误称为数据库,或将单一的关系表称为数据库系统。从学生科研数据资源建设角度,高质量、可持久的资源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地为学科未来科研工作服务,无益于提高科研数据再利用价值以及毕业课题进一步研究价值。其次,在数据分析方面。借助软件工具(如SPSS软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居多(如频数分布、t检验、卡方检验等),缺少系统、科学地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的意识,如利用多维度、多层次数据分析技术,获取更为丰富、有价值的数据处理结果,尚无一例。第三,在数据挖掘方面。学生缺少“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未知的规律与知识”的科研意识,即欠缺“数据深度利用”意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于“单一化”(如仅限聚类分析),“结合数据量特点,恰当地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力不足。数据挖掘基本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存在“仅知技术、不明原理”,“仅见结果、不懂解析”等不良现象。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从众”现象,即受到上届(或同届)学生的影响,跟从大众的科研思路和行为。例如研究目标与方法雷同、研究题目类似,导致批判与创新精神不足,严重影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上述情况反映出学生在与自身科研领域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适应新形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以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以“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适合新形势要求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法与途径,探寻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医药现代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中的关键部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应为:通过与专业领域相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型人才。上述培养目标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其他改革内容的基准。

    2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应依据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特点[8],形成地位明确、特色突出、内容实用的课程,完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首先,在课程地位方面。中医药院校必须积极加大该类课程的重视度,确立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其次,在课程名称方面。该类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和培养目标。如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ormationanalysisanddatamining)。由此可知,该课程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医药信息意识与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存储、积累、利用以及知识发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拓宽学生的未来科研思路。第三,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挖掘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中医药应用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3教材建设

    目前,面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类教材甚少。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建设过程中,此类教材编写应树立“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紧密围绕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具备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不仅要适合作为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

    4教学改革

    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延续本科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培养”,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精神。挑战性研究课题应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应注重质疑性教学环节。如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9]。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积极注重丰富、系统的相关研究文献和科研数据积累及运用,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信息实验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英文名称:Computer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华东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上海计算机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428

国内刊号:31-1289/TP

邮发代号:4-3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计算机工程》(半月刊)创刊于1975年,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是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会刊。

办刊宗旨

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繁荣科技创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探讨和传播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加速和促进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本刊特点

以最快的速度、科学求实的精神,精选刊登代表计算机行业前沿科研、技术、工程方面的高、精、尖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