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教模式论文

带教模式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分类安排实习地,加强实习全过程的监督

毕业实习前三月,与实习单位联系,初步确定实习人数、带教老师研究方向,并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根据自身及实习单位实际填报实习志愿,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情况下于实习前半月公布实习分配名单。实习前一周,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毕业实习动员,宣讲专业思想及安全知识,强调实习纪律及注意事项。下发《指导老师学生版实习要求》电子版(主要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毕业实习计划,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其实施办法,论文评分标准等),详细规定了毕业实习全过程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和老师有据可查,非常有利于实习顺利完成,提高论文质量。为确保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我们建立了实习督导制度。前期督导重在了解学生是否及时到岗、是否及时查阅相关文献并做好开题准备工作;中期督导重在了解学生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实习进度;后期督导重在了解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进度。通过三次督导,从程序上保证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严格规范答辩过程,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学生可提前通过网络将论文材料发给审核老师审核,审核老师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学生及时改进,保证了论文质量。提前张贴及网上发部实习安排及要求,如答辩时间安排,答辩审查资料要求,答辩过程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在答辩前心中有数。答辩委员会根据审核通过的学生论文内容,按照专业细分方向,如药理研究、药品质量研究、临床药学、药物制剂研究、药品营销等分类成立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按他们研究方向及从事教学课程选派。按照答辩要求完成答辩后,以指导老师初评成绩占30%,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占20%,答辩成绩占40%进行核算汇总,为学生毕业成绩。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学法,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nows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己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目前,PBL的教学方法己在世界多所医学院校逐渐推广应用,在国内也逐渐得到许多教育专家的推荐。传统的PBL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学生的课堂教学,目前在国内也有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实验教学中的报道,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笔者在工作期间,应用PBL教学法指导完成了2名本科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

广东药学院药学专业2004级本科实习生1名,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2004级本科实习生1名。

2.方法

应用PBL教学法指导实习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将PBL教学理念贯穿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全过程中,以求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结果与讨论

3.1 论文选题 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既要面向科研训练,又要突出实用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选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突出实用性:与临床一线用药情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突出科研性:上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了解所学专业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

本着这样的目的,笔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PBL教学法的原则,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始终将决定权交予学生手中。学生为了与教师的研宄方向一致以便得到更好的指导,往往偏向于选择带教老师的研宄方向,我院药学部的研宄方向较多,学生可以从药物经济学、临床用药合理性、药代学、药剂学等多方面进行选题。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论文写作,往往会感觉毫无头绪可循,在论文选题上,没有弄清楚自己实际要研宄的方向和所要进行的工作,所以初步定的研宄方向不是最终方向的现象非常常见,这种情况下,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可以组织小型的讨论会,和学生一起讨论,使之明白各种研宄的方向和目的,并且推荐一些优秀的综述让学生了解各研宄课题的最新发展。

例如笔者的两名学生在选题上,经历了一些波折:两名学生对于用药合理性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经常就一些临床用药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其中一些意见非常中肯,学生自己也想把自己毕业论文的方向定位临床合理用药。但是在具体的选题上,学生感到困惑:我院是一家大型的三甲医院,住院部床位数一千多张,门诊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第一,有较多专科,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治疗;所以有很多关于合理用药的问题可以归纳选题,进而作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在面临这种形势时,感觉到头绪繁杂,最初定研宄方向为外科手术病人预防用药的合理性调查,之后又打算研宄妇科病人使用某种药物的药物经济学的研宄,最终经过数次讨论,考虑到:我院心脏专科实力较强,心血管药物的进展较快,同时短期内又有大量专科处方备查,门诊药房抗高血压药物齐全,所以最终定方向为‘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将决定权交予学生,而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有目标的进行文献的阅读,专科知识的积累,最终决定选题。

3.2 文献检索 一旦决定了研宄方向,立即组织学生进入文献的查新和准备。这个过程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需文献全部查出交与学生,只能对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技术的训练。例如组织学生阅读教师的研宄课题申请书和发表的相关论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课题的概况;利用数据库信息查阅资料的方法,讲解传授经验,并重点介绍合理用药的重要期刊。

文献检索是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尽量多的占有有效的文献,可以对自己的课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多读文献,和不同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有时会有非常好的想法,对自己的论文设计、写作帮助很大。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文献查阅中,查阅关于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物“spironolac-tone”,觉得查阅到的文献较少,后来在讨论会上,大家指出“螺内酷”是我院医生习惯用的药名,建议同时检索“aldactone”结果查阅到得文献数量立即有大量提高;还有如何更好的使用数据库,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关键词、主题词的检索,这些问题都是大家相互讨论得到解答,而不是带教老师一句话简答,所以学生印象深刻,而且没有厌烦情绪。

3.3 论文设计和实施 论文的设计是关键的环节,在实验设计方面,要求学生在文献查新后开始实验设计,提出课题的研宄目标、方案和方法,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根据各自情况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笔者都遵循PBL教学法的准则,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例如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中决定对于门诊使用抗高血压的药物进行合理性的分析,那么需要收集什么资料、如何收集、如何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等问题,都是带教老师引导学生提出,再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院是一所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在门诊的高血压病人中,往往是中药、中成药、西药同时使用,这样用药的病人和纯粹使用西药的病人,如何评判结果?高血压病人往往合并其它的慢性疾病,有些药物不仅仅是针对高血压这一种病症,这样的用药该如何分组?类似的问题,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具体实行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出现,遇到这样的问题,带教老师组织了几次文献的学习与讨论,引导学生建立资料的纳入或排除标准,逐步将实验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面对新的问题,又不断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4 分析与论文写作数据分析 是学生都比较畏惧的一个问题,例如笔者辅导的广东药学院的学生在数据分析时,觉得自己收集的一部分病例使用的一些复方药物无法归类,例如北京降压0号其组分为每片含氢氯噻嗪12.5mg氨苯蝶啶12.5mg,硫酸双肼屈嗪12.5mg利血平0.1mg复方川芎胶囊包括川芎和当归,松龄血脉康胶囊包括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这些药物不能归类到己经设置的药物分类中,笔者提示可以另外设置一组复方组,将复方药物单独统计,最终结果也比较满意。

同时,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一些格式问题、措辞问题都是采取提示或者讨论的方式,结果学生增长了知识,文章也完成得较好。

3.5 论文的评价使用  PBL教学法指导2名本科毕业生完成的2篇毕业论文,在毕业答辩中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带教老师的认同。在以往的药学实习中,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被带教老师忽视的一个问题,有些带教老师忙于日常工作,无暇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深入思考,往往会将自己的一部分课题交与学生完成,对于论文从选题到完成的整个过程没有认真辅导,学生则毫无经验与头绪,最终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选用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结论

PBL教学法认为学生要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对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先要进行思考,进一步从逻辑分析上加以认识。通过实践和思考,用这种学习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PBL的特征,PBL教学法己成为世界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目前我国开展PBL教学的院校逐渐增多,PBL教学法的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和认同。在药学教育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学能九从而达到独立自学、发挥个性、符合药学职业要求的目的。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问题

反思 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5-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巩固,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中暴露的问题很多,虽然都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但是任何教学都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对问题的分析应该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选题不恰当。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之前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狭窄,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自己没有扩充。开始毕业设计(论文)之后,又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在选题阶段就显得很艰难,状况百出。比如有的学生写《接触网的弓网故障》,题目范围明显过大;还有的明明是强电类专业却选择弱电领域的选题。这都与学生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2.信息素养差。信息素养是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才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差的普遍表现是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利用等信息素养能力较弱,学生很难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对信息进行过滤,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如果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越多,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全面,思考问题会更深入。因此收集大量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是写作的重要步骤。但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少设置有文献检索类的课程,导致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缺乏。很多学生不懂如何使用文献检索途径去寻找资料,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获取文献的服务更是不了解。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查询的手段缺乏,信息意识不足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一大障碍。

3.语文基础差。大多数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初始阶段都会就毕业设计(论文)的文体特点和文本规范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标题不准确,摘要、关键词不正确,正文不完整,参考文献不规范等问题。而且很多学生写的文章重点不明确,结构不合理,行文思路不清晰,论述层次不分明,缺乏条理性、逻辑性。还有的学生找到有关资料后没有透彻地理解,更没有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常断章取义地引用,造成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有时会产生歧义。至于文章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格式设置错误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从这些表象可以看出,学生在中学时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比较差,但又缺乏这方面的自我认识,在毕业设计(论文)之前没有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导致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层出不穷。

4.抄袭现象较严重。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而且是非判别能力差,缺乏诚信,急功近利,同时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在网上搜索、复制,东拼西凑而成。更有甚者整篇抄袭应付。从近几年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来看,学生所写的毕业设计(论文)与网上或历届学生的文章,雷同率和重复率都比较高。

(二)老师方面的问题

1.指导老师短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快速扩大,导致老师人数不足,师生比例偏高,专业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极低,这直接导致了能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老师非常缺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在分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任务时,常常一位专业老师带十几个学生,甚至带几十个。然而,老师带的学生一多,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机会就减少,这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非常不利。

2.指导老师能力有限。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多数是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又正好遇上高职院校扩招,师资缺乏,他们一毕业就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到企业去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由于缺乏现场经验,他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对选题的确定把握不准,多半将自己以前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拿来给学生做,或参考本科或硕士的毕业设计(论文)来定选题,显然这些选题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也有的使用历届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但可供选择的题目不但数量少,而且陈旧,很难适应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扩招,师资补给的滞后,使大部分在职的老师(特别是专业老师)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这些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不但要负责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还要承担非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而一些骨干教师还有科研任务要完成。因此,教师在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很难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改变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分层次采取不同的内容形式来等效毕业设计(论文)。

比如可以按下面的方式进行等效:尖子生,这类学生经常参加技能竞赛,可要求他们对技能竞赛作详细的分析,并写成有借鉴意义的竞赛总结;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着实习内容的深入,逐步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在顶岗实习回来后,将实习体会写下来,形成实习报告。针对上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提交的竞赛总结、调研报告或实习报告,都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锻炼、提高和积累,效果与写毕业设计(论文)是等效的,且学生写起来体会更深刻。

(二)采用双导师制

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不仅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各高职院校多数专业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可以胜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但是部分老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尤其是刚上岗的新老师。鉴于此,建议采用主副双导师制。可以聘请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或学生的就业协议单位的技术人员或学生的实习师傅来担任主导师,副导师由校内指导老师来担任。校内指导老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指导,保持与校外指导老师及学生的联系与沟通,毕业设计(论文)中涉及的具体专业技术、技能指导由校外指导老师负责。双导师制可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生产实际近距离对接,更具有针对性。

(三)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

学生信息素养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速度。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可利用网页或开办系列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检索策略及技巧。另外,还可以在毕业设计(论文)初期,安排一至两周的时间,要求学生使用学到的检索技巧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扩展他们专业知识面,并使其了解论文的写作格式,有助于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方案。

(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学院图书馆除了根据专业的发展动态对馆藏图书进行及时更新添补,同时应加大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收集。比如,建立校际间资源共享平台;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和文献尽快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将历届优秀的毕业论文刊登在校园网上;建立专业选题资源库,选题可以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提炼出的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先进性的课题。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院应该在不断提高生师比的同时,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学院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畅通企业引进专业老师的途径,从企业吸引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吸引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学院可以外派在职老师进修和培训,帮助在职老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老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实践,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开拓老师的视野。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也提高老师的专业教学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就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赛.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2]曹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7)

[3]赵素娟.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信息服务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

[4]吕亚慈.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0(46)

[5]丁桂香.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25)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专题化实践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的人才平台,着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面广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的高级电子工程技术人才[1-3]。在整个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由于其体现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无疑成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和调研发现:省内外各高校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引入大学生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加以约束[4],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拷贝论文进行简单的句型改变、段落重组来规避检测,使得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不显著;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同学通过网络购买相关毕业论文与实物来应付毕业。

1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1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妥,导致学生

在高就业压力下,无暇顾及毕业设计一般本科院校大都将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来完成,而该时间段正是用人单位的招聘和考研的高峰期,大部分本科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于就业或考研,甚至一些大学生将毕业论文看成是就业或考研过程中的一个包袱,导致毕业生很少有精力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1.2传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应

用型高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取约束性的选题方式,即由指导教师提供确定题目,再由本科生进行选题。有些导师将自己的学位论文或科研学术论文进行分解,以供本科生进行选题,由于学生对导师论文的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加之难度太大,要求过高,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大多数学生均无法完成相关题目,最终依靠导师提供数据和实验结果才得以勉强过关。有些选题过于简单,其完成难度甚至不及平常的课程设计。另外,选题“假大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显然,传统的选题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1.3孤立、滞后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限制了多元化形式的发展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及就业体制的变化,传统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已略显滞后,已不能满足多元化课题的要求。传统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内必须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一刀切的将毕业设计与前期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孤立开来,并没有考虑前期学生参加见习、企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因素,让学生在大四下学期重新面临新的课题选择。对于前期参加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的同学,传统模式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死板的要求其默守陈规,打压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1.4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师生比严重不足,影响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由于目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师生比严重不足,有些院校某些专业的指导老师平均需要指导十几个学生才能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而且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繁重的任务,加之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时间上的集中性与周期性,严重影响了教师投入在毕业论文环节上的时间与精力,从而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5]。综上所述,传统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体系已不能够适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导致该类学校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严重下降,针对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相关改革迫在眉睫。

2毕业设计的“专题化”实践模式改革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将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跨度进行扩展,提前至大二下学期启动,进行“专题化”的管理与运作,即将毕业设计环节一体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的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逐渐进入所选专题的领域(如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专题,电路与系统类专题,信号处理类专题,自动控制类专题),做到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诸多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多元化的选题模式,并根据各个选题的来源分类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实施模式,支撑选题的多元化发展;将项目团队管理方式引入其中,实行学生团长辅助导师管理,“以老带新,逐级传承”等方式,一方面减轻指导教师的指导压力,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针对所各类毕业论文的实施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毕业设计评审与答辩制度。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2.1时间安排及专题化运行机制改革

将毕业设计环节的启动时间扩展至第四学期开始,将其与专业教学体系相融和,形成一体化的毕业设计实施新模式,以解决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该模式将整个毕业设计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毕业设计准备阶段该阶段,各个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各自的专题方向,进行师生互选,确定专题大类后,导师首先让学生熟悉该专题所涉及的学科竞赛、学术课题、产学研合作、实验实训等多个课题来源平台,初步明确其兴趣方向;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机制,强调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锻炼学生写作论文及格式排版的基本能力;经过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对所涉及专题有初步的认识,然后与导师进行探讨来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进行开题。第二阶段(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毕业设计实施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所确定的课题,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如掌握导师课题中的实验技能,投身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备战,进入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自主完成整个课题的设计、制作、测试过程,凝练相关成果,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及专利,完成进展报告,开展中期答辩。第三阶段(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完成阶段针对前期的工作进行完善,优化,根据要求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于第七学期完成首次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第八学期,针对首次答辩及申请补答辩的同学组织二次答辩。

2.2选题与实施模式改革

在选题方面,可根据学生兴趣或实习方向及将来可能从事工作领域的实际情况,采取选题多样化的形式,选题来源可包括导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企产学研合作、参与实习或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自拟等;可以是学生在企业调研中遇到技术问题或直接来自于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可以是从教师科研课题中分离出来的小课题;可以是从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中凝练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与本专业相关的兴趣课题等等。各种形式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形成多元化的选题模式,满足学生各种实际情况的需求。在实施模式方面,由于各个题目来源各不相同,相应课题的实施模式就该有所差别,如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应从开题源头注重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锻炼其科技文献检索、创新点提炼、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迈进科研之门。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其从所取得的成果凝练创新点,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对于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及已经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鼓励学生以在企业参与的实际技术课题为毕业设计选题,学校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联合指导,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6]。总之,毕业设计工作可以在不同情况下采用合适的个性化实施,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毕业设计制作的实际效果。

2.3指导方式改革

采用学生团队合作的指导方式,按照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实行学生团长负责,以老带新,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为完成专题而努力。这种团队式的设计制作,不仅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导师的指导压力。

2.4评审与答辩制度改革

为适应本体系中的毕业实施模式,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完成情况进行分段评价,并根据学生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激励,如在以主要完成人在三类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奖项、获批专利的学生,可直接免于答辩,直接认定毕业设计优秀等级;在答辩时间上进行灵活性操作,可由学生根据课题完成情况提前申请答辩,将常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放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对于首次答辩未通过及申请缓期答辩的同学,于大四下学期进行补答辩,以避免与学生就业高峰与考研时间相冲突。

3结束语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探究,物理实验,传感器

 

高中物理新课程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内容大多为定理、定律和规律的证明、验证和推导,需要通过实验再现科学家探究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传授。围绕此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新课课堂模式多是教师围绕高考考纲制定的知识目标,以应试为目的,淡化定理、定律和规律的获取过程,甚至不做实验,直接告知结论,然后进行大量的应用练习。这种教学重心后置的结果是学生可以获取高分通过考试,完成学业,但却同时可能对很简单的现象不理解,没有办法用死记硬背来的知识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他们为考试而学习,不曾领悟到物理就是自然界万物之运行规律。其实,物理思想、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和物理知识处于同等重要的,而且处于最有价值的地位。只有通过实验渗透各种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才具有灵性与活力。

显然,传统的新课课堂模式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应淘汰。新课教学采用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渐彰显优势,慢慢被广大教师所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由大教育家施瓦布首先系统提出物理实验,他认为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学不能将科学知识视为绝对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它只能作为有证据的结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体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促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并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机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显而易见,新课程下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新课课堂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

现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谈谈新课程下的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1 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思考维度

1.1 分析教材,确定问题探究的必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多且思维能力要求高,但时间有限,故教师确定实验探究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目的性,应以传授科学思想和方法,提升能力为原则,绝不可浪费学生时间。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必修1第四章第2节内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核心,是架起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应用及控制变量法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目标定位,确定问题探究功效

对问题探究的要求、目的、层次、深度先应有定位,谁来探究,可能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时间多少先要确定,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探究的功效。

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定位为多种实验方案探究,由学生自行设计,时间为1课时。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载体,通过多边互动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掌握控制变量法,提高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1.3方法组合,追寻课堂效率

一堂实验探究课若实验方案单一,学生思维易疲劳,解答问题倦怠,课堂效率低下。采用多种实验设备,不同实验途径进行探究,则学生思维活跃,实验热情高涨,课堂效率成倍提升。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节课中,本人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等。

2 探究式教学过程

2.1创设情景物理实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式实验教学关键是实验探究,探究的是定理、定律及规律,探究是过程,能力培养是目标。探究方案难易适中,方案共鸣,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同一本小说,开篇要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目的,实验室已有的实验器材,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意义,表明该问题探究的必要性。

2.2方案开放,结论未知

传统的新课,是在结论已知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用规定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结论验证。学生只要按着设定的实验步骤,一定会得到预定的结论,无需探究。若不限定实验器材,实验方案、步骤均自行设计,结论未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课。

2.3 分组讨论,探索研究

在探究活动中,方案的开放性致使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一个学生往往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分组合作探究,组间竟争,老师点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才能达到探究目的。

笔者课前交代任务,课内分组,一开始给学生10分钟时间交流,进行方案展示。由于实验设备齐全,导致方案多种且难易不同,起始,容易的方案及相关实验步骤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学生们探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稍后,随着问题的深入,探究的难度提升,学生们进入深层次探究阶段物理实验,课堂一下安静了许多,偶有新发现,则会说出与大家斟酌。

2.4 体验过程,感受成功

探究式实验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强调探究过程并及时修正探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了思维能力,领会了科学研究方法,达到提升科学素养及解答疑难问题的目的。可见,探究式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相当重视的。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学生经历了简单到复杂,轻松到艰难的过程,课堂气氛经历了热闹到沉默再到爆发的过程。学生感受了成功、失败、再成功的过程,整个课堂节奏起伏,宛如一首动听的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5综合分析,总结提升

学生根据本组设置的方案及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及时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总结提升。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发散思维。现把课堂上创设的方案及实验过程表述如下:

方案一:钩码牵引小车在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小车牵引的纸带得加速度数值。

实验仪器:小车(加配重)、木板(带滑轮)、纸带、打点计时器、垫块、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将纸带、细线固定在小车上,将细线的另一端通过滑轮并与钩码相连;

(2)打开打点计时器,释放小车;

(3)保持小车质量及配重不变,改变钩码个数,重复实验(至少获得5组纸带);

(4)对纸带进行处理,得到每种情况下的加速度;

(5)将实验数据画成F-a图像,由图像得出两者关系。

优点:能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为随后的各个实验方案设计提供了设计基础。

缺点:由于数据处理过于繁杂,在课堂上很难处理完毕。

方案二:让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在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传感器测定小车的速度变化图像,由图像得到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仪器:传感器(光闸)、小车(加配重)、木板(带滑轮)、垫块、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将细线固定在小车上,并将细线的另一端通过滑轮并与钩码相连,连接好传感器,调零,准备好采集数据;

(2)打开传感器,释放小车,记录采集出的实验数据并由图得到小车加速度;

(3)保持小车质量及配重不变,改变钩码个数,重复实验(至少获得5组数据);

(4)将实验数据在Excel表格中画成F-a图像,由图像得出两者关系。

以下是学生所获得的a-F图像

 

F(x轴)

a(y轴)

1

0.4816

2

0.9248

3

1.396

4

1.823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融合;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3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7)01-0001-09

A Review on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ONG Zhenhua

(Graduate School,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is in urgent need of strengthening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ndustry and society so a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countriesalong the routes. The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ecome one of today’s hottest academic highlightsamong the scholars. The researches addresse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prominent fields: the first is the basic theory studies, including co-operational motivation, co-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operational areas, and co-operational content; the second isthe research on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mod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policy condition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co-operationalmodes which impose an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These researches to some extent ar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integration, feasibility and being empirical.Further research,however, is still needed to be done inco-operational contents, co-operational modes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refore, it is utterly important in the coming year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to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aking China’s actual situations into account, thus forming an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sci-tech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co-operational mod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一б宦贰笔侵泄首倡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对中国和沿线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合作,还能促进沿线国家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融合,从而形成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间要素流动与优化国家间要素配置的同时,还能帮助合作国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价值链攀升和产业升级。

依托国际科技合作这一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都能得到显著提高;“一带一路”战略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涵盖了合作基础、合作领域、合作影响因素、机制模式、保障体系等方面。梳理分析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进展情况,有利于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合作基础研究

(一)国际科技合作内涵界定

国际科技合作指的是合作双方或多方国家或地区,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政府与研究机构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个人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采取双方认可的方式开展科学技术活动[1]。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就是将全世界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构建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而解决合作双方共同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越来越细致。

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是科学合作、技术合作或产品研发合作;可以是正式合作,也可以是非正式合作;可以是双边合作,也可以是多边合作。合作形式也有很多种,包括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合作研究和、技术转移和技术转让、联合研究产品开发、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科学技术援助、联合培训、学者访问和交流、信息共享(建设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项目合作开发等;合作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人才合作、信息共享、资金支持、技术交流、设备购买、产品研发、项目开发、贸易合作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宋振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合作动因

甄树宁认为“一带一路”不仅能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利于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创新[2]。夏先良认为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合作共赢精神,在此背景下进行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转移我国产能过剩的产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有利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新模式的出现[3]。邱斌撰文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能扩大和深化中国对外开放,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4]。魏淑艳认为科技全球化、中国崛起、有利机遇期等是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有利因素,可以采取多元化策略、拓展合作领域、继续深化原有合作、新增合作对象等进一步发展国际科技合作[5]。陈宏宇总结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做法和成果,认为其经验对我们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管理、项目支持、支撑体系建设、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6]。王韧等以广东省的国际科技合作实践为例,探索了哑铃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7]。Tzu-Ju Ann Peng等提出了合作竞争的概念,认为竞争和合作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合作竞争能够促使参与者在更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8]。孔晓莎等分析了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的现状,认为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仍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除了政府要积极制订战略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以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科学研究[9]。

(三)国际科技合作特征

唐克超认为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实现研发资源共享、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高地区及世界影响力、进行全球技术转移、实现科技人才全球化和科技成果全球共享[10]。李等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合作成果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全球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认为我国应该从顶层设计、政府投入、质量提升、智力引进、提高自主性等方面得到启示[11]。祁焕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依实际情况分为对等性合作、非对等性合作,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应针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12]。Y Zhang总结了中国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点[13]。P Hu研究了清华大学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情况,总结了以往取得的经验[14]。程如烟阐述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在过去30年经历的恢复、全面开展、互利共赢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从政策方针、机构设置、体制、资金等方面阐述了每一个阶段的战略和政策演变[15]。

二、合作领域和内容

(一)科研和学科

王硕等分析探讨了西方部分国家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评估方法[16]。Tomas Hell Strom等从生产力、产学研合作范围、财务效益、教育、出版物、专利等几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了评价[17]。Papon研究了基础科学和技术合作组织在科学技术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发挥[18]。Theresa Lar Sen认为,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教授,一般能拥有更多的出版物,作品得到的引证也更多[19]。Fuqua等研究了跨学科科学合作[20]。金碧辉、金炬、朱文沓等认为两国的科技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两国科技合作成果来体现[21-23]。古祖雪等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了相关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法律问题[24]。高占亮等认为应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管理系统,制订了系统平台框架,并对系统需求和专家信息管理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25]。叶选挺等利用知识生产函数建立了针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了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了实证分析对我国“十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进行绩效评价[26]。黄河等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绩效管理进行了评价,构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计算,以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管理[27]。Persson从国际合作论文的角度出发,比较了自主论文与国际合作论文的引用影响,认为科研小国的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说明了国际合作对于有着重要意义[28]。王丽贤等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包括时间分布、主题分布,并对战略对策、自主创新、高校作用、文献计量、经费保障、项目评估、知识产权等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29]。袁军鹏等对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的主导地位、时间和国别分布分析发现,中国与美、日、俄、欧合作的数量不断增多,中国学者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提出应注重中国学者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提高影响力[30]。

2数学分析方法的定量研究。相关专家学者对国际科技合作的背景、前景、合作领域、战略意义和合作方式都有相关研究,但对于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定性的角度来探讨,缺少定量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突破还有较大空间。多学科综合运用、用数学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或在现有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都需要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3案例实证的深化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也预示着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结合中国实际和区域实际进行案例实证的深化研究,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和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并深化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是今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尚曰.中国(云南)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174-177.

[2]甄树宁.“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4):26-27.

[3]夏先良.构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J].国际贸易,2015(11):26-33.

[4]邱斌,周勤,刘修岩,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6(5):188-192.

[5]魏淑艳.当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策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3):47-50.

[6]陈宏宇.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09(5):27-28.

[7]王韧,周浩泉,郭凤志.“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在广东省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6):27-30.

[8]TZU-JU ANN PENG, STEPHEN PIKE, JOHNSON CHUNG-HSIN YANG, et al. Is Cooperation with Competitors a Good Idea? An Example in Practic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23(4):532-560.

[9]孔晓莎,董漪,姜,等.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现状、前景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4(6):93-96.

[10]唐克超.当前国际科技发展与合作态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4):1-6.

[11]李,高茹英,任蔚,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4-18.

[12]祁焕敏.试论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国际科技合作[J].科技管理,2011(4):43-44.

[13]Y ZHANG, Z F CHEN, H Y 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ic-Tech Cooper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9,26(10):142-144.

[14]P HU, Y WANG, J MA. Study and Though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of Tsinghua University[J].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6(3):12-16.

[15]程如烟.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7):7-11.

[16]王硕,朱桂龙.国外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估方法[J].安徽科技,1998(7):45-46.

[17]TOMAS HELLST ROM, MERLE JACOB.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industry partnerships[J].Evaluation,1999(5):330-339.

[18]P PAPON. European Scientific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Past Tendencies and Future Prospects[J].Minerva,2004,8(1):61-76.

[19]MARIA THERESA LARSEN. Too close for comfort?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on th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C].C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7(6):l8-20.

[20]J FUQUA, D STOKOLS, J GRESS, et al.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s a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Science and Prevention of Substance Use and “Abuse”[J].Substance Use & Misuse,2004,39(10-12):1457-1514.

[21]金碧x.中美科学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95-302.

[22]金炬,马峥.中美科技合作论文成果的国际比较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8(8):37-45.

[23]朱文沓,史豪杰,王弓.从SCI合著论文看中俄两国科技合作[J].中国科技论坛,2008(2):139-144.

[24]古祖雪,赵秋丹.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99-506.

[25]高占亮,孟令权,李纯光.关于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管理系统的构想[J].信息技术,2008, 32(1): 124-126.

[26]叶选挺,刘云,王文平.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兵工学报,2009(30):51-55.

[27]黄河,皮俊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15-18.

[28]PERSSONO. Are highly cited papers more international[J].Scientometric,2010,83(2):397-401.

[29]王丽贤,张小云,吴淼.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文献分析[J].情报探索,2011(1):19-21.

[30]袁军鹏,薛澜.主导与协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5-9.

[31]苏奕,纪彬.中外国际科技合作的文献综述[J].广东科技,2009(220):59-61.

[32]伊继东,程斌,冯用军.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52-56.

[33]X B LI, B KONG, X C YANG, et al. Study of Eastern Colleg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Gaps, Complementary and Win-Win[J].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5(12):164-165.

[34]魏红,吴雁江.云南省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99-103.

[35]张华英.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6):12-15.

[36]何斌,孙树栋.当代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37]郑方能,封颖.确立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11(4): 125-129.

[38]HIROMOTO T. Another hidden edge―Japanese management account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6(4):7.

[39]P FENG, B F SUN, D ZHENG.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daptation mechanism[J].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2002(3):57-61.

[40]陈超,雷聪.从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7(7):7-10.

[41]赵光洲,缪姗姗.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重点领域模式战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61-164.

[42]LI LI, FENG ZHENGNING, GAO XUEZHU.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Patterns and University Resources[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4(2).

[43]陶蕴芳,李慧.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中西文化磨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496-498.

[44]R PONDS. The Limit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1):76-94.

[45]尹希果,李后建.基于SEM的欠发达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124-128.

[46]尹希果,李后建.基于忠诚度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激励机制博弈设计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6):90-94.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培养信息化理念当今社会正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信息化理念 当今社会正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施信息化教学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3 培养信息化理念当今社会正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3.1 内容不再只局限于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3.2 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采访、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单位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3.3 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化工厂的工人、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多角度课题,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一个现实。4.1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思路,缩小当前学习内容和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差距,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进而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4.2 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景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创设和模拟化学实践情景,增强事物的直观化和形象化。4.3 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选择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尽可能地把教师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4.4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研究一些实验性课题,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开阔知识面,增加一些生活阅历。总之,任何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不断完善,也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有所创新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多角度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积累,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62-02

近十几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突飞猛进,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日显重要,而且在许多省、市、县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支相产业和新的经济增民点。作为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吸引物,是旅游供给的重要内容。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景区建设日益提到的各级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议程。在各种类型的景区中,乡村地区自然生态景区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资源之一,也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最持久的资源。

一、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旅游与土地利用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发端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旅游发展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矛盾。为了解决旅游设施用地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发展,旅游用地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与研究。目前有关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旅游与土地利用的文献为1988年,截止2007年,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涉及到旅游用地相关问题的论文达50余篇,硕士论文占绝大部分,博士论文不到10篇,充分反映了我国尚未对旅游与土地利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已发表的所以相关硕博论文和期刊可以看出,我国对旅游用地的研究起步较晚。就研究案例来看,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的用地研究方面,所占比例达50%以上,其他类型的旅游用地研究较少。就研究内容来说,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方面,所占比例为30%左右,其他内容较少。而把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涉及旅游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旅游度假区的研究、旅游用地管理和持续利用、景观房地产、旅游与地价的关系、旅游用地的分区和结构,引景空间的研究、复垦与旅游。等方面。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左冰、梁栋栋、陆林、吴必虎、李江敏、席娅、张凤英等人的研究论文。

左冰(2004)《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研究》,该文从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形态及其价值变化剖析了旅游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并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基础和旅游需求类型,总结了旅游用地的空间分布形态;梁栋栋、陆林《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土地利用》、《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等,主要从旅游用地的特点、原则、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的变化,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吴必虎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动力机制研究》、《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诸文,主要从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李江敏、张立明(2005)在《基于环城游憩带建设的城郊土地利用研究》一文中则分析了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城郊土地发展利用现状,指出了城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就环城游憩带建设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以实现环城游憩带建设与城郊土地利用两者良性互动为目的,提出了新的发展背景下城郊土地永续利用的途径。

二、国外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关系问题的研究,国外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1930年,美国学者麦克默里(McMurry)在《美国地理学者联合会年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上发表了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首次讨论了土地利用与消遣娱乐的关系,明确指出旅游业是一种独特的、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从此,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联的土地利用问题成为地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克罗森等人(Clowson etal,1960)研究了户外娱乐休闲活动的分类方式,根据人们出游距离与休闲需求类型,确立了一种简单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后来,Hammes(1994)研究了旅游度假村的开发与土地市场的关系,明确指出,随着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当地的土地市场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变化,土地级差地租的空间格局也随之变化。Wesley S.Roehl and Daniel R.Fesenmaier通过对美国旅游地土地利用改变与旅游地的居民态度进行研究,发现旅游地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消极的。Fache(1995)将北欧的度假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根据设计思想不同,将度假村的空间模式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土地多样利用国际研究组”(ISGMUL,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的研究者们则描述了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D.Pearce(2001)从旅游交通的角度对旅游电车轨道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Fossen&Lafferty(2001)以夏威夷与昆士兰作为对比案例来探讨不同的土地管制方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所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果。Mccarthy(2004)在探讨马耳他的历史港口城市的旅游导向的滨水区开发时,发现历史港口城市新的旅游导向的土地利用形式的出现带来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变化。Yalc inKuvan(2005)以土耳其Antalya-Belek作为案例调查以旅游为目的森林的使用情况。发现林地的使用与转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发展在自然资源上的消极环境影响表现在土地利用的变化,土耳其迅速出现的大众旅游,在没有考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被地方政府积极鼓励与支持,由此造成了森林区域的严重环境问题。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