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效率投资论文

非效率投资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1,毕业论文来源:

2,毕业论文类型:

二,毕业论文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三,毕业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毕业论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毕业论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文的难点在于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四,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自主创新体系;创新行为;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1 问题背景

根据著名的竞争力战略大师Michael Porter教授的研究[1],任何一个经济实体竞争力的发展必然要依次经历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创新驱动型和财富驱动型四个阶段。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在本质上尚处于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阶段,基本上以资源、环境、大量劳动力、特殊政策等为代价,属于一种高消耗、低效率、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现代经济体系下,创新驱动型或财富驱动型的国家创新能力才是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世界主要发达经济实体早已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准模式。所以,中国必须切实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以引导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为指导方针,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尽快演进到创新驱动型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角度上,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只有在其各区域性创新体系获得巨大发展之后才可能真正得到提升完善,因此对于以行政区域划分(各省、市、自治区)或者经济联合体划分(长三角、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的各种区域创新体系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而作为国家级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核心,河南省的长期目标是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所以,针对河南省区域特点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现状,本文就河南省在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严谨的分析,并提出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较为科学合理的对策,从而获得区域科技资源和优势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并最终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2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河南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GDP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5位,在华中6省中GDP总量一直排名第1位。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2]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的综合区域自主创新的规模实力基本处于全国的中游水平(排名第17位)。该报告将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分解为5类指标:①知识创造能力②知识获取能力③企业创新能力④创新环境以及⑤创新绩效。各类创新能力指标又可分解为实力类指标组和效率类指标组:实力类指标组包括了一个地区拥有的创新资源,如绝对的科技投入水平、科研人员规模、创新的产出水平、专利的数量、新产品的数量等等绝对数量的创新能力指标;而效率类指标组则包括了如单位科技人员产出的论文或专利数量、单位研发经费投入产生的论文和专利数量等等表示一个地区单位投入所产生成果的相对创新能力指标。河南省在上述5类创新能力的实力类指标组排名分别为第12、15、11、6、和10位,但在上述5类创新能力的效率类指标组排名则为第19、24、25、31、和24位,创新效率明显滞后于创新实力。根据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结构雷达图(图1),可以看出从综合实力角度,河南省的各项创新实力能力差距不大,均大致处于全国中游区间上下浮动,其中创新环境综合实力较高,而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方面相对较差。然后,从综合创新效率而言,河南省的创新能力指标均大幅下降到全国最低排名区间,其中创新环境的效率指标竟然列在全国31省市最后一名!与河南省较强的创新环境实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进一步选择标杆省份广东省(GDP排名第1名及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第2名)以及和河南具有较强省际经济发展竞争关系的湖北省(GDP排名第10名及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第13名)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河南省的综合创新实力和规模水平甚至部分超越湖北省,但综合创新效率却是全面的大幅落后,同标杆广东省相比更是差距巨大。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断,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同其经济发展结构比较相似,那就是“总量较大,效率低下”(即所谓的“大而不强”)。因此,河南省非常有必要进行面向创新效率的制度性改革,从而改变目前这种需要花2元钱才能达到标杆省市1元钱就能达到的创新成果。

3 河南自主创新体系问题的解析

为了客观地解析河南省创新体系深层次的内在问题,参考创新能力报告[2]的统计指标数据,从政府行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行为、企业创新行为、产业结构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技术产业化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3.1 政府行为

政府财政支出总量虽然较大,但相对于河南省的GDP总量政府财政支出依然有所欠缺。更关键地,政府在研发投入上严重不足,和河南省GDP总量比例差距过大;且这种研发投入的不足并没有减缓的趋势。这说明在宏观角度上,需要注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同时,要以更大的增幅加强政府在学术科研与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能仅仅以自身不同时期的前后投入对比作为研发投入的考量,更要考虑同时期与标杆省市或者同级别省市的横向对比,从而为全省的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最基础的财政投入。

3.2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行为

河南省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对于一般论文的发表较为重视,发表总量及个人平均发表数量均较大,但是主要集中在国内较低平均水平期刊或学术会议,而在更权威的国际水平的论文数量上则远远滞后,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国际水平论文相对于之前有所增加。这说明,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对于学术论文属于“重量不重质”,数量很大,但高水平论文较少,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与引领性。另外一方面,从论文合作范围的数据可以看出,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对于省内、国内合作较为重视,但是与国外的合作成果却非常匮乏,从人均的角度排在了全国的倒数第一(与河北省山西省并列),甚至不如教育科研资源极度落后的、青海等地。这说明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学术科研方面相对比较闭塞,缺乏国际前瞻性的眼光或者对于国际间合作不太重视;抑或,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未与国际主流科研接轨,造成与世界科技界产生一定的学术领域隔阂。综合而言,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在高水平国际论文以及与国际科研合作方面表现非常不理想,因此主管部门或管理层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有目的性地制定相应政策,提高相应的高水平论文或者国际合作项目申请的奖励,同时尽量杜绝“假大空”之类的低水平科研成果或论文,提高有限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

3.3 企业创新行为

河南省内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开发资源(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以及研究中心)总量而言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企业总体的销售收入,研发人员与研究中心数量较居中,但研发经费支出严重不足,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投入总量及比例均比较合理,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中总量及所占比例均偏低,说明河南省内企业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对产品创新所带来附加值的追求缺乏激情。不过,研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较为明显,这对于河南省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潜力,目前的扶持政策方向大体合理。

3.4 产业结构

河南省的工业企业整体偏向于资源性产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和高科技产业产值在整体GDP中所占比重偏低,出口额在GDP中所占比重过低,在全国范围内处在最落后集团。而这几项指标,国内经济实力与创新能力较强的如广东省、江苏省等均大幅高于河南省。资源性产业从能耗上也具有很大的效率劣势,河南省单位GDP的能耗、电耗、工业污水与废气在中国均处于较落后地位,耗能较高。主要能耗单位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科技攻关从工艺角度提高用能效率,同时尽量配合中国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尽快实施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实施的能源管理体系。

3.5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技术产业化

河南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科研研发方面的合作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说明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并未达到系统的完善,需要进一步配合教育部的2011计划实现更合理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的协同创新水平。在技术的产业化转移上,技术交易总量中等,但基本上均属于小规模技术项目的转移,缺乏高端的先进技术。河南省企业和国内其他实体间技术转移较为频繁,但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合作却缺乏先进的国际技术。外商投资的利用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方面均在去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政策引导鼓励含量更高、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利技术。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1998.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蔡雁岭(1977-),男,博士,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新兴产业发展与策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产品开发策略以及远程医疗管理。

和本论文相关科研项目: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专业:会计

班级:会计123班

学号:

学生:xxx

导师:xx 副教授

xx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20xx年12月

一,课题来源与类型

1,课题来源:

2,课题类型: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文的难点在于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三,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

大家都知道,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四,课题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市场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五,课题的研究进度

交论文提纲:20xx年 月 日

交论文初稿:20xx年 月 日

交论文定稿:20xx年 月 日

论文装订: 20xx年 月 日

指导教师评审意见:

日期

签名

知识扩展:开题报告大纲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委托理论 风险投资 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 and 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 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 ,1994)、J.lerner 和Rodney 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 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 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 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的,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集中于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1] Holmstorm ·Bengt,1998. firm as a Subeconomy. MIT working paper.

[2] [3] [4] [5] 均译载自《的性质》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1、6

[7] [8] [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编 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1996、9

[11] 徐新 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院

[12] 高程德《公司理论》P167-2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美] L·吉本斯《博弈论基础》 出版社 1999年版

[14] Gompers, 1993 《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译自“The Theor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5] 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预测》2002.1

[16] 黄美龙 《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硕士论文(2001)

[17] 张帏和姜彦福《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3

[18] 张帏《基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性的创业投资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环渤海地区四省市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省市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有效性存在一定差异,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通过投影分析得出四省市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有效性调整之后的投入产出规模,以期为四省市改进投资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本 区域经济增长 DEA

对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本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但是只有当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时候,人力资本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人力资本存量计量等角度,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对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基于DEA模型,对环渤海地区四省市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投资效率展开分析,通过相对效率评价、规模效益分析、投影分析研究环渤海地区四省市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指标的选取

目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人力资本评价体系,本文根据人力资本定义: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提高,并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够物化为商品和服务的知识、技能、健康以及表现出来的劳动活动和能力等(王光宇,2002),认为具体投资形式包括教育投资、医疗保健投资、流动迁移投资等。

为了能够确切地反映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质内涵以及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拟采用如下指标作为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选择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教育投资:人均教育经费X1、每十万人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X2、每十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X3、每十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X4、每十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X5;医疗保健投资:每万人卫生机构数X6、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X7、每万人卫生机构人员数X8、人均卫生经费X9、人均社会保障补助支出X10;流动迁移投资:每十万人拥有职业介绍所个数X11、人均基础设施投资X12。

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本研究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部分指标数据来自于省市统计公报及省市统计年鉴,选取了环渤海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四省市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首先对指标的观测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指标值Zij=原始指标值Aij/该指标的标准差。

(二)评价指标的甄选

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如果所有省市在某个指标上几乎一致,数据变化差异小,则可以认为该指标鉴别力低,不能准确反映不同省市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差异;反之,则表明该指标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选择变异系数进行甄选:第i个指标的变异系数Vi=该指标的标准差/该指标的平均值。

变异系数越大,表明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因此对初步选择的13个指标计算变异系数,其中X4、X5、X6、X7、X11变异系数小于0.4可删除,由此得到投入指标X1、X2、X3、X8、X9、X10、X12,产出指标Y。

(三)基于DEA模型的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

根据DEA方法原理,计算出环渤海地区四省市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值(见表1)。

1.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由表1可以发现,4省市的效率评价值θ从0.8173到1之间不等。山东省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最高θ=1,且s-1=s-2=s-3=s-4=s-5=s-6=s-7=s+=0表明山东省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不仅是技术有效的,而且是规模有效的。其它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省θ

2.规模效益分析。对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收益进行分析可参照表1中的值。若=1则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不变;若>1则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递增,若

3.投影分析。根据DEA模型的基本理论,对非DEA有效的单元,可以借助决策单元在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进行分析,将非DEA有效的单元改进成DEA有效单元。以北京市为例,分析非相对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入调整情况。北京市的相对效率θ=0.8973,松弛变量s-1=1.5807,s-2=0,s-3=3.0049,s-4=0.6954,s-5=3.3169,s-6=1.4805,s-7=0.8849,s+=0说明投入有冗余,且X1的投入冗余率=1.5807/5.0453=0.3133,X2的投入冗余率=0,X3的投入冗余率=3.0049,X8的投入冗余率=0.69541,X9的投入冗余率=3.3169,X10的投入冗余率=1.4805,X12的投入冗余率=0.8849。最后借助决策单元在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可将X1调整为:调整后的X1=0.8973*5.0453-1.5807=2.9464。同理可得调整后的X2=4.6642、X3=2.1244、X8=5.1708、X9=1.6806、X10=1.9133、X12=0.4204。

由此可得到北京市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最优结构,其中X9、X3冗余率最高,相对配置最不合理,即人均卫生经费、高等学校教职工数,与其他投资指标相比出现了严重的冗余,因此调整北京市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应合理分配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结构的高效化,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最后可运用“投影”分析得出其他省市相对有效性的投入产出规模(见表2),基于此可以对环渤海地区四省市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结构调整,提高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效率。

结论与建议

运用DEA模型得到的相对效率值,可以反映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产出效率,规模收益值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战略上的指导;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反映了当前的投入结构问题。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沿渤海地区四省市在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方面山东相对最高,应作为其它省市的典范,加以借鉴;四省市规模效益均处于递增阶段,因此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发挥人力资本的外延辐射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从投影分析可以看到,北京、天津、河北省三省市在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中均处于相对不合理状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投入冗余,因此调整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结构,实现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最大化应成为下步的改进重点。

此外,各省市在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改进的同时,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整体,应加强合作,建立人力资本开发、配置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最终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占新,唐焕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DEA方法.系统工程,2002

2.莫剑芳.区域宏观经济DEA评价系统.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

3.潘静毅.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第6篇

沈艺峰教授,出生于1963年,厦门鼓浪屿人,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199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加拿大康克迪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和访问,2004-2005年为美国康奈尔大学富布莱特学者。现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著名财务学家之一。

沈艺峰教授是中国财务学界最早从事资本市场财务学实证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理论,包括:资本市场效率、公司资本结构、IPO、资本成本、投资者保护与公司财务、行为财务、法律外公司治理机制等。沈艺峰教授发表的有关市场效率检验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视为国内真正意义上实证研究的开端。近几年来,沈艺峰教授结合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实践,开创性地采用历史研究的视野,考察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中小投资者保护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不仅丰富了法与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文献,而且引领了对国内法律制度与金融发展方面的研究探索,对于完善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沈艺峰教授在股权分置改革、行为财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科学解释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上市公司股利偏低、公司管理者的非理等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沈艺峰教授最新主持完成的“公司财务管理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得到专家评议组的高度评价,评审结果为“优秀”。该项目以公司财务管理若干基础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与评价法、非理、社会制度差异与市场微结构等难点对公司财务管理基础问题的影响,结合国外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构建结合我国国情的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得出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以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将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从所有权高度分散下股东、董事会和管理者的契约安排扩展到所有权高度集中下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所有权结构的新思路上;创建我国投资者法律保护指数;从公司股利政策、投资决策、兼并收购和公司治理中管理者的理性假设转向非理性假设,从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扩展到对管理者内在心理因素分析,利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思想,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锚定效应”、“群聚现象”和“羊群行为”、公司股利政策中的“迎合行为”、兼并收购及公司治理中的 “过度自信”等管理者非理展开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些成果丰富和发展公司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为解决我国公司财务政策选择和资产定价面临的难题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沈艺峰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投资研究》和《中国经济问题》等国家级重要学术刊物上,曾获福建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及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等近十项奖项。

沈艺峰教授以渊博的知识、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财务学理论演绎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不但受到同学们的喜爱,而且也激发了同学们对财务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上,他时常勉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要有社会责任感,以开放进取的精神不断学习、崇尚学问、注重学品修养、追求学术创新。正是怀着对学术理想的无限向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沈艺峰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DEA,标尺竞争,价格上限,X值

 

1 引言

电力产业链中,输配电环节具有强自然垄断的特性,加上电力需求的低价格弹性,表现出明显的X非效率。2002年,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实现利润115.3亿元,公司资产总额10802亿元,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39.3万元/人·年,资产利润率为1.06%;2003年的资产利润率则仅为0.49%,这一不到5‰的超低利润率令人费解[1]。电力体制内部人享有高工资高福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假设不存在转移垄断利润之嫌,那可能的解释就是企业运营效率太差。近几年发电企业(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受高煤价拖累,业绩普遍持续下滑,有电力专家预计,五大电力公司2008全年将分别亏损达到近100亿。然而,国网公司的业绩却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2005年实现利润143.9亿元,2006年增至269.9亿元,2007年再增92.3%,即便如此,根据国网公司资产为12141亿元,推算出2007年的资产利润率也仅为4.32%,仍低于6%-8%的国际平均水平,而国外发达国家甚至能达到10%以上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木桶原理”,电力产业链上各环节应该高度协调一致,但事实上电力产业链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电网暴利的背后其实并非电网企业绩效的真正改善,而是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利润的重新分配。2002年以来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实惠没有传递到最终消费者,强自然垄断性的输配电环节截留了电力产业的高额利润。从输电网线损率上也可以看出输配电企业的低效率运营,美国、日本和德国2000年的电网综合线损率分别为6.0%、3.89%、4.6%,意大利EVEL2004年的综合线损率则只有3.0%,而我国是7.5-8%,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2]。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建设存在“重电源(发电)、轻电网”的倾向,电网和电源建设的投入比例不足3:7,而发达国家电网环节和发电环节价格比是5:5,背离了国际惯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发电装机总量虽然逐年扩大,但电网建设滞后,与电源建设不协调,“窝电”现象经常发生。2008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雪灾使电网建设投资不足的这一“软肋”也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免费论文。

输配电规制是电力产业规制的重点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价格规制。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输配电价格规制的关键是,既要能激励输配电企业改善经营效率又要能促进电网投资建设发展,这无疑是中国电力规制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2国外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式的借鉴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构建输配电价格规制模型是必然面临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对由传统规制转向激励性规制已无异议,并倾向于借鉴国外的现成模式,然而,盲目的直接引进国外模式却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

3 基于DEA的标尺竞争对价格规制作用的强化

DEA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 数据包络分析)是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等,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数学规划为工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相对有效性(被称为DEA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本质是利用各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输出变量来衡量同类公司或部门间的相对效率。免费论文。Bogetoft(1997,2000)把DEA模型应用于标尺竞争,构建了融合运筹学和新规制经济学精髓的基于DEA的标尺竞争。

DEA方法能够反映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不必确定投入产出之间的生产函数关系,不需要确定投入产出变量的权重,并不受变量数据单位的影响,通过测算企业之间的相对效率,为确定标尺成本和寻找进入标尺竞争的可比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并进一步在保证标尺竞争的边界条件自始至终地被严格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复杂的规划求解得到的间接业绩指标,从而较为全面的体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可有效避免人追求片面业绩与短期效应,防范机会主义的对策,被规制企业只有选择最大程度地努力工作,使得标尺竞争条件下的最优委托-合同被完好地实现。另外,DEA方法还可以做敏感性分析、差异分析和效率分析,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参考决策。

4 DEA方法在确定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应用

价格上限规制的关键在于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确定。合理的X值应能在保证公司合理利润水平的前提下激励企业改进效率,实际上生产效率反映的就是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X值亦然),这恰为DEA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场所。DEA结果和X值之间没有直接的转换方式,参考文献[5]中应用两阶段的DEA结果倒算测量X值的方法,为进一步简化分析并方便后面的算例验证,我们不妨将两个阶段假设为两年。

(1)在第一年(或第一阶段),规制者通过衡量各公司之间的相对经营效率情况,对每个公司确定一个管制价格,关键是对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X值,以调节公司利润,促进效率低的企业改进效率。免费论文。此阶段确定X值的原则是:对于效率高的企业(DEA分值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空间较小,X值应该相对较低;而效率低的企业(DEA分值低)在提高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以及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大潜力,应该制定比较高的X值以促使其提高经营效率。此外,在这一阶段还可以利用DEA结果分析企业的非效率因素,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改进建议。总起来说,第一阶段规制的目标是在规制期末使各受规制企业能够去除历史非效率因素,即去除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各种因素,在一个可比的较高效率下经营。这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做了标尺竞争中寻找标尺企业的工作。

5 DEA算例

表1 各输配电公司(DMU)两个连续年度的投入产出原始数据表[3]

表2 DEA计算结果

图1 数据包络图

如图1,C和E形成效率边界,将效率低的企业都包络在里面,并对非效率企业提供了效率参照基准,其中A、D企业距离效率前沿面最近,而B企业距离最远,业绩最差。

在第二年(阶段),由于B公司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应予以单独定价规制,并制定比较高的X值(根据国际的经验,X值一般在2%-8%之间,效率最高的往往为负值)。A、C、D和E则公司进入标尺竞争,确定一个共同的X值。

表3 DEA技术在确定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应用

6 基于我国国情的输配电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引进国外的价格上限和标尺竞争规制模式存在应用上的困难,但在DEA技术下,可有助于强化标尺竞争在价格规制的作用,并且又可以解决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确定的难题,从而可以应用到我国的输配电价格规制之中。投资回报率规制简单易行,有利于刺激投资,在当前我国电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取作为我国输配电价格规制的基础模式。为弥补投资回报率规制的弱激励缺陷,我们认为可以考虑融入基于DEA的标尺竞争和价格上限因子,构建一个混合的价格规制模型:

参考文献:

[1] 梁志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及Malmquist指标法的供电价格激励监管模型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12

[2] 王成文等,适合我国输配电价的激励管制模型, [J],中国电力,2008.2

[3] 李志,基于DEA的标尺竞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

[4] 段登伟等,基于标尺竞争模式的配电侧电力市场综述, [J],电网技术,2005.4

[5] 赵会茹等,基于DEA技术的输配电价格管制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2] 张安华,中国电力工业能效问题分析,[J],中国能源,2006.07

[3]数据参考中国电力统计年鉴。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EVA);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一、引言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而国有企业实质上所有者缺位和管理者缺乏监督的特征导致我国国有企业一直面临较大的委托问题。虽然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但由于较长的委托链和其旗下管理的公司众多,委托问题仍然十分严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以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重大任务之一。这不仅需要一套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还需要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一种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其内在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励管理者站在所有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因此得到相应的奖励,而价值驱动因素可以使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不仅可以缓解国有企业严重的委托――问题,而且基于价值的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有企业运营管理效率,从而达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本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深层原因,然后通过对EVA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认为EVA是目前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实情的绩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委托-问题――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深层原因

控制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在两权分离情况下,拥有所有权的所有者不直接管理公司,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投资回报,追求所有者收益最大化,主要追求金钱上的收益;拥有企业的管理权而不具有企业的所有权的企业管理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追求金钱和非金钱(如:办公条件、名誉等)的收益,这样造成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产生委托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监管和激励管理者,使其从所有者的角度进行决策,而不是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自身谋利益是所有存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于,由于国有企业的最终代表是“国家”和“人民”虚拟主体,无法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必须指定所有者代表(现实的特定机构或个人)充当所有者的角色,因此,在两权分离中又增加了所有者和所有者代表的委托关系,二者也可能存在目标不一致,激励不相容的情况。而且,指定的所有者代表管理的国有企业往往有多家,这样委托链条的加长和所管理企业的增多,都削弱了所有者对企业的实质控制能力和和对管理者的监督管理能力。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督和控制,管理者有充分的动机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不惜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因此,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虚置和经营者的失控,委托问题尤为严重,也极大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所以如何降低国有企业的委托问题,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就显得尤为迫切。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有效降低委托问题,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可见,企业的评价的重要。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其导向作用,人们常说“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因此,选择合适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EVA的基本原理

经济增加值(EVA)是1982年由Stern & Stewart咨询公司针对收益指标作为单一期间绩效评价指标所存在的缺陷,开发出的注册商标为EVA的经济增加值指标,其目的在于使公司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并于1993年9月在《财富》杂志上完整的把它表述出来。Stern & Stewart公司认为,EVA是基于股东价值创造的管理学说、评价学说,揭示了经济获得成功的主要秘密。与传统的财务指标不同,EVA考察的是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借入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后公司的剩余收益,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近似相同。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EVA被认为是企业扣除资本成本(Cost on Capital,COC)后的资本收益(Return on Capital,ROC),即公司净营业利润与投资者用该资本投资于其他风险相近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资本收益通常可以用公司的税后经营利润(net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NOPAT)代替,因此也可表示为税后经营利润与该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EVA指标全面解释了公司的总资本成本,是所有资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益。其计算公式为:

EVA =资本收益-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全部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投入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其中:(1)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不等同于会计报表中净利润,它是对会计报表经过调整后得到的。(2)全部资本成本是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3)资本投入额包括权益资本投入额和债务资本投入额,是企业经营实际占用的资本额。(4)加权平均资本率(WACC)=权益资本比率×权益资本成本率+债权资本比率×债权资本成本率×(1-所得税税率)。

显然,作为衡量企业创造股东财富数量的指标,当EVA>0时,说明企业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当EVA=0时,表明企业利润仅满足了股东对投入资本的预期收益;当EVA

因此,EVA实质上体现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基本的经济学思想:企业对所投入的资金,应该带来最低限度的、具有竟争力的回报。对此,Peter Drucker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中作过精妙的评价:EVA不是个新概念,EVA只不过是对经济学家的“剩余收益”概念的发展,具有可操作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四、EVA在降低国有企业成本,提高其运营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Stern & Stewart公司将EVA价值管理评价体系概括为“4Ms”,即评价指标(Measurement Index)、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激励制度(Motivation Institution)、理念体系(Mindset System)。从这四方面可以具体看出其对降低国有企业成本、提高其运营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1.评价指标:EVA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衡量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EVA克服了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要缺陷: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没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导致资本成本计算不完全,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依据权责发生制和稳健性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往往低估公司的资本和盈利,并且会计数据容易纵和失真。EVA方法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上,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的资本的成本;EVA指标不受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束缚,通过对传统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及其相关指标进行系列调整,克服其缺陷,从而可以更加精确的衡量企业绩效。而基于此的经理人激励机制,能更准确的对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做出反应,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

2.管理体系:EVA是个管理信息系统。EVA为基础构建的全面财务管理体系涵盖了企业所有指导营运、制定战略的方针政策、方法过程以及衡量指标。在EVA的体系中,管理决策的所有方法:战略规划、资本分配、购并估价、年度计划的制定等全部囊括在内,因此,EVA可以从战略上激励管理者从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来提升企业价值,为所有者创造财富。

3.激励制度

统的经理人激励是通过预算计划确定的奖金计划,这种奖金计划往往有上、下限的限制,管理人员会有强烈的盈余操纵或其他机会主义动机,从而难以解决管理者与所有者激励不相容的状况。相对于这种通过每年讨价还价的预算计划确定的经理人激励方式而言,EVA价值管理体系以EVA增加作为激励补偿的基础,采取现金奖励计划和内部杠杆收购计划,可以使员工对企业的所有者关系真实化,能够让员工像企业所有者一样得到报酬,对EVA的奖金额度随着EVA增加不断滚动,上不封顶。因为奖金没有上限,并且脱离了年度预算,EVA管理人员更有动力进行全面经营,不再单打独斗,并且会在进行投资时考虑到长远利益。这种以EVA增加作为激励报偿的基础,正是EVA体系蓬勃生命力的源泉。在EVA奖励制度之下,管理人员为自身谋取更多利益的唯一途径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大的财富。因为EVA的增加最大化,正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事实上,EVA制度下,管理人员得到的奖励越多,所有者所得的财富也越多。从而,使企业管理者站在所有者的角度,为所有者长远利益发展着想,以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价值决策,使企业的决策与所有者财富一致。

4.理念体系

如果一个公司的EVA系统得到全面、完全的执行,EVA财务管理体系和激励报酬制度将使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发生深远的变化。EVA体系自动引导企业管理层与员工沿着为所有者创造价值,使所有者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目标紧密合作,为所有者的最大利益工作。同时,还将“所有者价值最大化”这一经营理念分解和传输到企业各个层次,使得管理的决策权适度有效地下放和分散,使得每个员工均有责任为企业创造价值,并相应得到奖励。

显然,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激励管理者与所有者的经营目标相一致,使管理者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进行决策,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利益,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尤其对于国有企业非常高昂的成本和由此带来的运营效率低下的情况更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Alfred Marshe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New York,MocMillan &Co,1890,Vol.l.

[2]王燕妮.经济增加值(EVA)的理论方法与企业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7.

[3]李帆.基于战略管理背景下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06,5.

[4]格兰特.经济增加值基础(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5,3.

[5]兰永.EVA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应用价值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

[6]余颖,唐宗明,陈琦伟.能力性经济租金: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新体系[J].会计研究,2004,11.

[7]叶建芳,王庆芳,王松年.关系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探析[J].财经研究,2005,5.

[8]孙薇.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11.

[9]陈共荣,曾峻.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技校评价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5,4.

[10]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