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因素虽然不能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限于所能查到的数据有限,本论文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外部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1.1 政策法规因素不健全

我国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策为配套的格局。很多条纹已经不适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很多新方面、新领域的管理或法制化,未能纳入到政策法规之内,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使得利益受损者无法维权,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2 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公众更加认可传统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只能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进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孩子便没有前途和希望。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认识有所片面和狭隘,中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传统教育,而且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被公众认为学习差,这也带来公众对这部分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否定,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差,而且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宁愿找关系让孩子继续传统教育,也不远让孩子去读职业教育。

1.3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之前缺乏有效的积极互动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要将培养出的人才输送的工作岗位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考学深造外,大部分都步入了社会岗位。但是由于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两个环节的衔接存在问题,未能将两者创造的效益最大化。原因如下: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要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便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好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再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企业认可,职业教育开设怎样的专业和课程未能了解到市场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未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将自己所需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落后,直到确实需要人才时,才从社会中寻找所需人才,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2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做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使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对已经不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予以调整或撤销,对内容重复的政策法规予以整合,通过不断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水平。

2.2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以向社会输送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来树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在提高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的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生源。

2.3 加强校企互动,科学设置专业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送入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也要考虑到地区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也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技术性人才。通过创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来,使企业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对中等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学校中培养相应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贺辉.论职业教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辛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J].新华文摘,2007(6).

[3]沈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郑蓉芳.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6.

[5]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64-03

中等职业教育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旨在为社会培养一线的熟练技术操作者。这些一线技术操作者培养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密不可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越高,培养的学生越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成为一线劳动者的学生就能为产业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教师个体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坚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严要求,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高素质。要有效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含金量,提高这一职业的社会威望,增加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感[1],必须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存在问题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笔者将从入职前师资队伍的培养、入职时准入状况、职后各主体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以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专门化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中职教育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中明确规定,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招生数原则上不少于招生计划的三分之一,但是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达不到四分之一。职业技术院校师范类招收比例过低这一现状,势必会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供给的不协调趋势。职业技术院校师范类生源一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职毕业生,在升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所接受专业学习的课程又大多是按普通教育学科设计,专业性实践相对不足或与时展脱节,难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要求。[2]

(二)入职门槛较低给建立高水平中职教师队伍带来挑战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属性较低,没有医生、律师那样高的准入机制,加上中职学校教师缺乏,体现在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经过简单的教育培训就可到学校入职,甚至当技术专业教师缺乏时,文化课教师临时代替。由于多年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地位,尽管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在不少地区存在客观难度。

(三)在职培训和实践条件不充分导致中职教师发展受限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方式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在现实教学中,企业与学校合作程度相当低,难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场地。现阶段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大多是理论性的,未能提供看、练、做的足够条件和机会,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会造成在专业知识上,中等职业学校任课教师不熟悉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缺乏职业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结合职业背景进行授课。同时,中职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一般为国家和地方培训管理部门硬性要求的培训,这种教师培训覆盖率较低,质量参差不齐。

(四)中职教师学习能力总体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能否快速及时地掌握更新的产业知识与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应在产业知识更新时及时为学生提供便利。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主要和生源差有关,还有很多教师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守旧不肯改变。很多教师也会出现其他职业所出现的问题,如职业倦怠、疏于与工作伙伴交流提高等。教师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知识的动态变化,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其“职业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是围绕学生的成长的,将中等职业教育与政府、企业、家长、学生都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解各个部分的不足之处,以寻求改进的办法,才可以使教师自身有实力进行有效的教学,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一)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提高教师入职和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确定了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对教师成长必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应不断地深化具体对中职教育教师的要求的标准,为学校提供参考,在源头上就提高教师的质量,同时政府应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福利水平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同时,政府应当极力的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如制定相关制度硬性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对扶持职业教育的企业的税收进行一定的减免,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为教育提供实践场地,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获取更多实践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更新技术技能知识,了解该产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将来从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

(二)改善学校发展空间,构建教师教科研训的发展机制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活的第一场所,学校直接管理教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最大。学校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帮助教师队伍提升质量。学校可以邀请一些高校专家、企业的技能专家和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高等院校充分了解如果学生进行深造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的技能专家能够为我们提供最新的产业技能知识,深化教师原有的技能知识,扩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多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分析教学状况,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做课题、学论文,争取达到理论创新,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只有多渠道为教师提供成长的空间,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和能力

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系统的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的推动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有评价才会有反思,反思才会找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要注重评价标准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包括岗位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以便与将来的工作岗位顺利接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技术技能。其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构建要求多主体的参与,包括接受课堂知识的学生、该专业及相近专业教师、相关企业实践专家、高职与该课程衔接的专业教师等。既有理论辅导,又有实践指导;既有将来学生从事工作岗位的标准要求,又有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对教学的要求,还有本专业及相关教师对教学的分析。这样,教师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找到改进的地方,获得成长。

(四)加强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发源地与最终目的地。教师应该积极地去企业学习,与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沟通,通过视频、图像等手段记录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不断了解该行业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再培训,为企业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可以理解技术工人的学习、心理等状态,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打基础。职业教育的特性使之与企业产业发展的实时动态紧密相连,只有了解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过程,才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以胜任所要从事的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将企业、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多条发展路径,将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针时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质量现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发展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有思想、有觉悟、有能力的、熟练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如所招学生大部分思想素质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情绪、心理等多方面出现更多的不可替换性。叛逆、任性、依赖、冲动、我行我素、厌学、早恋、嫉妒等行为,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抓好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在校情况,着眼未来,从职业规划、专业建设、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追踪。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增强学生与他人文往的能力,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教会学生熟练的掌握一两门技术,使之走向社会拥有谋生的方式。但中职学校在抓好技能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技能,而缺乏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这个人的技能也只能给社会带来危害。针对目前少数学生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教育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施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定期抓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

中职学校应该开展哪些第二课堂活动呢?我们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如学生在课堂上爱小声说话,上课画画、练字.有的戴着耳机听音乐等等。既然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甚至放在课堂上做,我们何不在第二课堂开设这样一些课程,聘请专业的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培训呢?

    学生上课爱小声说话,说明他们有交流的欲望。那么我们何不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口才班”,把说话做为一门艺术和技能来培养.教学生说话,说好话,不说废话。同时,经常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上课在画画、练字,我们在第二课堂开设美术书法兴趣班,由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指导绘画的基本功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绘画技巧。同时,由书法老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认识祖国的书法艺术,掌握书法技巧,将来走向社会更多一门技能。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衔接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38-02

近些年,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人数也稳步提升。基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不断被充实到企事业单位,增强了用人单位竞争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可以看出,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日益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增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适应现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一)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只能进行简单的机加工,日益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中等教育人才只有继续接受规范系统的职业高等教育培训,才能加大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为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综合型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所以,加快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决策,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使然。

(三)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实践“中国梦”理想,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完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为经济腾飞、科技创新、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理顺思路,分析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知上的差异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基于中等教育的人才已日益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很多未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接受再教育培训,造成了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断层,缺乏有效衔接。已服务于社会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受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动力,忽视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向综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企事业单位为获得短暂的经济效益,也忽视鼓励、发展本单位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向高等职业技术综合型人才的转型。

(二)招生衔接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生(职高、中专、技校)参加每年的高考入学。其中对口中职招生的指标限定在5%以内,政策上的限制,以及高职院校以文化知识为主的招生考试,造成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去了继续深造提高的机会,特别是有些技能水平较高的中职毕业生因文化水平的差异进不了高职院校的门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中高职招生生源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专业对口衔接的问题

从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等19类321个专业。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大类为18个,少于中等职业学校。许多高职专业未设置基于中职对口或相关的专业,许多中职毕业生不得不择业,或转换专业进入高职学校,专业对口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四)教学课程与教学理念衔接的问题

中职教育侧重点在于专业技能培养,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基础。受制于自身职业文化素质,中职毕业生一是难以适应高职文化理论学习,二是定向思维,缺乏高职生的创新型拓展思维。中职专业设置的课程比较单调,内容缺乏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有些与高职阶段学习内容简单重复,还有些已跟不上现代科学创新技术发展要求。

三、开拓创新,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一)适应区域产业需要,统筹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与需求,政府加以引导,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构,促进中高职管理交流协作,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以服务经济为先导,以提升个人职业素质为根本,通过试点,逐步推广,加强中高职衔接人才教育,明确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能综合型人才。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中高职教育围绕的侧重点不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就要求必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依靠行业和企业需求,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中高职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有效衔接。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为提升,仅仅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快创新中高职专业教材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拓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

(三)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视,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系统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兴趣,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做好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理论与技能有效衔接,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接受再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试行弹性学习制度,中职阶段学过的课程,允许学生分阶段自主学习,实行学分制,通过测试转换成高职阶段的学分,按阶段灵活组合学习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展人才成长途径

改革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入学考试,对于单独面向中职对口招生的,调整考试科目,适当降低理论文化成绩分值,提高专业技能测评分值,逐步增加每年招生比例,比例建议为当年中职毕业生35%-50%左右。对口教育的“3+2”模式转变思路,在理论考试入学的同时,通过坚持以能力为核心,坚持评价模式改革,允许一定比例优秀中职毕业生通过公开专业直接选拔充实到高等职业院校中。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应中高职衔接具体政策,拓宽职业人才成长途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进修学习与系统培训,鼓励教师苦练基本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掌握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考核评估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评估制度,激励先进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帮助落后学生加强实现自我提高,鼓励专业或学科带头人做好“传、帮、带”,提高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校企合作

政府、院校及相关行业应充分认识中高职衔接重要性,增加投入,统筹运用专项资金,围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支持并促进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有效衔接。专项资金应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相关的职业教育。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院校、企业不断加强合作,制定中高职衔接改革规划,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计划大纲的制订与教材编写,鉴定题库开发与更新,以及试点中高职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进修培训,予以经费支持。

总之,面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不断加强与完善中高职有效衔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育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2] 刘迎春,郁春兰.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6.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徐涵,女,1964年6月生。1986-1989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8-2003年就读于德国不来梅大学职业教育学专业,师从国际著名学者Felix Rauner教授,获德国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辽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现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首批兼职研究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等职。她也是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的“百人层次”入选者、全国首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奖”得主。

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设计,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密切相关。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决定着不同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思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目前正是对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时,必须首先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为制度设计提供依据。

一、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为主还是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为主

是初中后还是高中后职业教育分流,决定着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从世界发达国家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看,一个国家采取初中后还是高中后发展职业教育,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历史传统密切相关。德国是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国家,这是由德国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方面,德国自然资源比较贫乏,要想在世界经济之林立足,必须走技术立国之路,用高质量的技术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因此德国整个社会崇尚技术、重视技术,并不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的教育,人们选择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能力来决定的;另一方面,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德国企业具有培养自己后备力量的传统,“双元制”就是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因此德国采取了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战略,这就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是以“双元制”为主体,多样化中等职业教育并存为其基本特征。而美国是以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为重点的国家,这是由美国政治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美国的产业结构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为主,政治上强调民主、自由、平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实行单轨制的教育体系,主张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不主张建立与普通教育相分离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综合高中的职业科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社区学院提供的各类职业课程来实施,这就决定了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是以与普通教育相融合为其基本特征的。

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为主还是以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为主,这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来决定的。我国发展职业教育采取的是初中后、高中后二次分流的策略,从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来看,都已经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就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转变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的格局。这种格局的转变,要求我们在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同,设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也不一样。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升学为导向,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是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看,均有可资借鉴的模式。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层次最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它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明确以升学为导向的,8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科技学院或科技大学,所以台湾地区设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直接衔接,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双元制”为主体的,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企业界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绝大多数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职场,但并不意味着这部分学生没有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是在制度设计上,采取间接衔接的方式,为部分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继续升入高等学校的通道。具体措施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可以进入专业高中学习两年,获得进入应用科技大学的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决定着所设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也不一样。

三、为什么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在我国,从中央高层到地方政府,从职业教育理论界到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对建立从中级到高级(包括专科层次、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层次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达成了共识。但至于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体系,更多的是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的,而如果单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有可能导致建立起来的体系是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不能有悖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即技术技能职业性。[1]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驱动力源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无论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都是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类型诉求的结果,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为立足点,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高移延伸到哪一层次,不应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离开这一点,建立所谓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只能给教育自身、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因此,我们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明确两个要点:一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只是其附属功能;二是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领域都需要办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制度设计时,需要科学论证、谨慎对待,否则会导致各个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不清、职业面向模糊。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会计实践课程在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等学校都有开设,但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各类院校的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也有差异。我们认为要开好会计实验课程关键在于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一、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实验教学现状

1.实践课程比例较小,和普通高等院校的相比职业性特色不鲜明

重视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一般高等院校的主要区别。从几所目前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这一特点并不明显。普通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约为10%,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财务会计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略高,但一般不超过15%,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等。可以说和一般高等院校相比较,实践环节学分比例稍高,内容较多一些,但总体来看,差别并不明显,特色并不鲜明。

2.缺乏创新性实验,未能和一般高职高专的会计实验课程相区别

除强调动手能力外,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高职高专学校的重要区别。目前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会计实践侧重于技能训练,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少,未能体现和一般高职高专学校的会计实验课程的区别。

3.实践课程内容单一,未能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实验课程的衔接

职业中学希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能迅速上岗,但一些职中开设的技能型基础实训,如:出纳岗位实训、点钞技能、珠算技术等并未包含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学生缺乏相关技能训练,因而在实习时或毕业后无法胜任职中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面向职教、服务职教,是主要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按一般师范院校来要求,也不能单纯采用普通大学院校的课程然后加上教育学课程;同时,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其教育不是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必须探索不同的模式,才能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合格的教师。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职业技术性+师范性”的特性,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职业技术性”体现为突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师范性”体现在重视师范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体现本科教育的属性特征,强调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性。这是与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应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巩固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内容,既具有一定涵盖面,又有一定深度;不仅有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还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既有培养操作技能的实验项目,又有培养综合能力的实验项目。最终建立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衔接紧密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实施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合理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多层次的、各层次目标明确的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项实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创新实践,分别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课程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单项实验是针对某一专业课程的单一知识点或单一方法、技能所设置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该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认识或进行单一方法、技能的训练;综合实验是针对若干个知识点或多项方法、技能所设置的实验,可分为课程性综合实验(综合的是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专业性综合实验(综合的是同一专业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组织学生进行该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创新实践,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内容涉及较广,包括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进入社会的专业实习、参加科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等。

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内各相关课程的定位、分工与协作,避免重复或疏漏,避免在每门课程中安排大量的实训,事倍而功半。如《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启蒙课程,实验更多是认知性的。学生刚接触专业课程,对于某些理论知识,感觉很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会计实验,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很多知识就变得很直观,便于理解。会计学基础的实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日常的会计核算流程,理解会计报表数据来源,增强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则主要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再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有交叉的内容,但每门课程的实训侧重点应该不同。《成本会计》侧重的是核算,实训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核算的整个体系、流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侧重的预测、决策、计划(预算),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管理会计》侧重于点,即某一方面的决策,而《财务管理》则是进行全面分析,涉及事前预决策和事后分析。

2.课内与课外结合,在第二课堂中增加基础的实训环节,与职中的教学计划相衔接

一些职中开设的技能型基础实训,如:出纳岗位实训、点钞技能、珠算技术等这一类实训课程不太适合开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可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训练或通过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以便在实习时或毕业后能马上上岗,胜任职中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3.充实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与专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和高职高专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侧重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根本区别。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要充实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与专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与专业结合是指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综合的是主修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如企业行为模拟――ERP沙盘训练,需要综合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税收、企业管理、统计和公共关系等相关知识。实验时可以打破自然班界限,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学生按专业背景进行角色分工,组成模拟公司或市场组织进行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

校内与校外结合是除了建立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外,学生还需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习,包括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要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是职业中学,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派学生进行教育实习,使学生教学技能和担任班主任的能力得到锻炼;专业实习主要可以选择每年1-4月到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因这段时间是公司、单位年度报表审计的高峰期,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大量的审计助理,学生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参加报表审计、税务审计等工作。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得到锻炼。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交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展望

1.交通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与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相当文化基础者进行中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就是指普通中专(含高职院校的中专部)、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这四类学校[1]。交通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交通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承担着培养、培训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重任[2]。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开始提高,交通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正在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办学的格局。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认可度并不高,特别是与一些国外的中等职教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相差甚远[3]。因此,通过充分了解交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找出其存在问题、探索其未来出路及制定应对策略,对于促进我国交通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2.1具有行业特色的交通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交通现代化建设这一巨大需求带动下,交通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广大交通职业教育工作者,围绕交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为交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4]。交通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大,也体现在整体水平的提高。经过长期的建设,交通职业院校中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国家级、省级重点院校。这些院校作为交通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为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交通职业教育在规范化建设方面的成果。

2.2.面向社会,立通,创新思路,交通职业教育办出特色

交通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交通职业人才。通过安排教师进修,到对口单位进行实习和考察,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交通职业院校结合教育实际,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在专业课中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快对技能的培养。

3.交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与存在问题

回顾交通职业教育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交通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观念更新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导。“发展经济、交通先行;发展交通,教育先行”己成为交通人的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向市场,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是新的历史使命。

第二,交通行业发展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交通职业教育围绕交通发展需要,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在校生由当初的几万人发展到了现在的几十万人。在为交通事业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自我发展能力也不断增强。

第三,政策支撑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交通部在1995年全国交通成人与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继续坚持从交通规费中提取1%左右的经费用于交通教育,为交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显著改善了交通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2]。

交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交通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交通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生源质量问题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师资队伍建设尚有差距。

这些问题制约了交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我国交通中等职业教育远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4.交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当今世界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所有这一切迫切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抓住发展机遇,转变教育观念[5]。

4.1坚持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创新

教育观念方面的选择,主要是解决如何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6]。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而且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深刻认识交通职业教育在交通跨越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大力发展交通职业教育。交通职业教育既要为交通发展提供合格的新生劳动力,也要为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和知识技术更新发挥重要作用。

4.2构建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真正依靠用人单位与学校合作的优势,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依托。用人单位与学校紧密结合,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接触,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形成很强的亲和力,双方的相互依存是职业教育走向成熟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7]。

4.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不断提高交通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

推进交通职业教育的专业现代化建设,以专业现代化建设带动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及教育形态,把能力培养与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业的良好素质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加强交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推进交通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交通技能型人才[8]。

4.4坚持多渠道投入,为交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多渠道投入,不断改善交通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教育投入。

优化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尊重各种人才,大力宣传交通职业教育在交通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为交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年.

[2] 李祖平. 交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 张乃予.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6.

[4] 沈以华. 世纪之交的交通教育[J]. 交通高教研究. 2000,3:1-4.

[5] 张浩,冯宝山. 深化教育改革,适应社会需求,探索新时期交通职业教育新路[J]. 交通职业教育. 1999,6:7-8.

[6] 鲍学军. 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要做好的几项工作[J]. 中等职业教育. 2005,2:3-5.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鉴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师资培养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又是中职师资培训包项目开发的基石,故我们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加强对有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更注重对相关企业、职业学校以及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十一五”期间,54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开发70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形成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教材开发项目。根据项目开发的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则是在整个项目当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故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开发这一标准,以促进整个培训包项目的开发与推进。

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美术设计作为物质和文化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百工巧艺”,其显著的特点是美术设计与生产、设计与制作紧密结合。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广为世界称誉的成果。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美术设计的外延远远超过了过去以手工工艺为核心的产业圈,而涵盖了从手工到电脑的所有技术产品。

作为培养美术设计相关产业的初、中级专业人才基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美术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乃当务之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也迫在眉睫。

制定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为指导,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为目标,广泛吸收其他师资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构建一个以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休的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标准程式。

二、相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完全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现今只有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较有参考意义的主要是:

(一)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年12月。这是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而开发的一个标准,教育部将以此为依据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这个“标准”把相关人员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三类,其中“教学人员”的能力区分为4项: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试行)))[2]0 2007年7月的《中国一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国家报告》称之为中国的首个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它借鉴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从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鉴定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9项能力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能力表现水平”等4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三)《教师能力标准》[3],这是一本介绍“IBSTPI教师能力标准”的书。2004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Board‘Standards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简称IB-STPI)了修订的教师能力标准,包括5个维度、18项能力以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这5个维度是专业基础、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估与评价和教学管理。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较为权威、最为全面的国际教师能力标准。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的成果,2001年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颁发。它的内容包括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等,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指导方案从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需要的角度制定了能力标准,即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业务范围、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三、对美术设计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学校及师资培训机构的调研

为了给制定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美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二是各地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学校,三是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

(一)调研的内容

1.对行业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美术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物质文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规范、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从业者的素质构成,上述用人单位对中职美术设计类毕业生职业技能、知识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在制定培训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的标准时,如何处理地域分布广泛、门类繁多所形成的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差异性与普适性的协调问题。

2.对职业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在一些不同地区的大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美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对培养美术设计从业者的适用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学习动机、就业展望,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基本状况以及接受培训的意愿和具体要求。

3.对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充分收集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有关信息,重点是借鉴他们所确立的培训目标。

(二)调研的基本结论

1.行业、企业的调研结论。“美术设计”涵盖了所有企业或商业活动中与美术有关的设计工作,这一庞大的行业从照应职业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细分,可以大致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和数字艺术设计四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美术设计行业已受到广泛重视和政策扶持,发展迅速,分布广泛。同时,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观念、工具、技能等更新换代快,地域差异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业内人士对从业人员的观点大致如下:目前我国美术设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来源于中职学校的员工,大多数的基本职业能力较低,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技能不强,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差,而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关键能力和跨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更是巫待加强。

企业对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评价是中职师资已经具备的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知识,是美术设计流程中的上游,他们缺乏的是处于动态中千差万别、不断更新的中下游的技能知识。重点要加强实践运用和技能培养.丰富行业的实践经验.培养美术设计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以及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行业实际要求相联系的主动性等。他们在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接受的行业应用流程和技能训练愈多,其所培养的美术设计人员就愈能适应高度细分的行业市场。

2.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结论。资料显示,近20多年来,美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仍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国内美术设计行业的需求。我国的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未完全成熟;教材存在信息滞后、内容空疏化的问题;由于资金投人不足、企业参与不积极、实训基地缺失等诸多原因,该专业实训或实践课的安排仍不够理想。

从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的现状来看,总体数量尚有不足,美术设计专业教师课时任务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都巫需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些刘美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中职学校开始设置新兴专业方向。然而,美术设计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创作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从事图形图像处理教学的美术设计教师无法胜任,即使是包装、广告、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商业插画等传统美术设计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表现也因人而异。另外,相当一部分美术设计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不规范,在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术设计专业教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能够承担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工作的人才更是稀有。

目前,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难以做到统一,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中则表现为对美术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掌握不足,不具备应付多元多变要求的实际设计能力,也较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业动机,难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承担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所确立培训目标的分析。2008年,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河南技术师范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五所院校承担。综合分析其培训目标的要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了解职业教育的形势、任务和政策,掌握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掌握若干种类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技术,具备指导其他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的能力,熟悉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与需求,进行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训。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