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固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电厂投产之初形成的一整套固定资产基础之上,随着技术革新尤其是国家对环保要求力度的不断加大,电厂对主要设备的技术改造逐年增多,如脱硫脱硝改造等,改造必然会出现拆除旧设备更换新设备的业务,如果拆除的旧设备入账时有单独的价值,则财务人员可以按提前报废的相关规定申请报废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而如果拆除的仅为主设备上的一部分配件,主设备入账时没有分项价格表,财务人员则由于无法获取拆除下来的旧配件的价值,不能进行减少资产价值的账务处理,只能在原资产价值上不断增加价值,造成价值虚增,与实物不符。

1.1资产分类不准确、名称不规范、型号空缺或有误、地点不详等细节问题严重影响了资产管理。如热工仪器仪表,体积不大但价值较大,转增资产时不记录型号,名称按技术人员个人习惯编写,盘点时面对一批仪器仪表,财务人员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匹配,造成资产“盘盈”、“盘亏”并存的怪现象;某些形成系统的资产,如热工专业的各类机柜,出厂时就没有统一的型号,建卡时名称写得混乱,时隔多日盘点已不能准确指认。诸如此类的问题为资产的财务管理设置了障碍,人为造成账实不符的假象。

1.2资产变更信息交流滞后、盘点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笔者所在电厂曾出现过一个资产管理的笑话。基建期建的一个室外厕所在工程投产时转增为建筑物资产,之后若干年无人问津,由于价值小,地处厂区边缘,资产盘点时以重要性原则为由从未实地核对过,忽一年资产评估,评估组现场地毯式盘查,才发现该资产早已于不知何年何月拆除了,无人知晓。此事件成为重大管理漏洞。日常管理中类似事件也时有发生,一台仪器设备无法使用了,设备管理部门自行处理实物,不及时通知财务部办理报废手续,盘点一般又是一年一次,临岁末难免匆忙,账实不符的情况极易发生。

2.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善资产管理的措施

电厂生产人员抱着一个观念:“东西都丢不了,缺了哪个都不能发电”,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如何把现场的实物和财务账面的名称一一对应起来,如何准确地掌握资产的价值,如何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一次资产盘点,笔者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2.1工程建设期追根溯源打好基础。这一思路对新建电厂至关重要。基建期各类设备按概算节点入账,财务人员受专业限制,难免有分错节点的情况发生,并不影响工程的总造价,但在竣工决算前,财务人员务必要与管理设备的技术人员充分沟通,准确界定固定资产以及资产的类别。现行会计准则赋予财务人员较大的自由空间判定固定资产,不再囿于价值和使用年限,而现实中,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判断,笔者认为,重点应在是否独立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的充分参与,他们是有绝对发言权的。在确认了资产及类别后,还需落实每一项资产的管理责任人。建立系统概念,按机、炉、电、热控、继保等专业将生产用固定资产划分出几大系统,所有资产全部归入系统,无遗漏,无盲区,各专业对本系统资产的增减变动负责,建立资产台账,作为财务资产卡片的补充,资产卡片一般按资产类别管理,而资产台账按有利于专业管理的系统分类,一式两份,台账内容一经变化,立即通知财务人员同步更新。这样做的好处是,技术人员每天巡检,定期大小修,资产的变化了如指掌,资产随时保持账实相符,盘点时自然也能缩短时间。此外,基建转生产时,对价值小数量多的物品的账务处理,笔者认为,形成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虽然简单,但后患无穷,涉及盘点实物困难、资产报废需审批等诸多问题,可以考虑作为某系统的组成部分,为方便管理,建立台账反映物品更换情况。虽然这些资产更换频繁,但总价基本保持不变,不必担心引起所在系统较大金额的增减值变化。

2.2技改从立项开始即参与其中。财务人员在技改立项时就应参与其中,了解项目合同的签订情况,资产的构成,是否有附属设备,如有,及时作好记录,新增资产名称、型号、坐落地点、专业负责人等信息在竣工决算前就应了解,必要时随技术人员到安装现场亲自查看设备实物,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转增资产时能够将财务对资产的专业判断与技术人员相结合,准确划分资产类别,建立信息无误的资产卡片。技改项目拆除没有单独计价的旧设备,涉及资产评估,电厂一般不具备评估资质,如自行估值恐引起审计人员对电厂调节利润的推断,所以笔者认为,虽不具备账务处理条件,但财务人员应与设备管理人员充分沟通,详细记录拆除设备技术信息,作为未来资产评估的基础数据。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固定资产投资占据前五位的分别是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批发和零售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8年到2012年5年间的增长迅速,除去2011年负增长6%外,其余年份均保持30%的增长幅度。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9.76%,42.05%,43.55%,43.10%,43.63%。如图3所示。房地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吉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例的另一大主体,同样在2008~2012年的增幅分别为24%,11%,31%和4%。总体看来,起伏比较明显,房地产业的大环境存在一定的波动。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6.30%,15.91%,14.37%,19.90%,16.25%。一直稳定在15%上下,房地产业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图4所示。

2吉林省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低效性

吉林省中小企业在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低效性,不能及时地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首先,相关管理人员缺乏积极的管理意识,在工作中互相推诿,业务不精,不足以完成对整个工作流程的熟练掌握。其次,未建立完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固定资产监管不力存在某些漏洞,处理问题力度不够,权责不明晰,具体工作没有明确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员,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2]。

2.2固定资产的盘点数据缺乏准确性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企业的生产设备需要更新,使得固定资产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损耗,而相关人员未能及时进行记录、调整,并且,在购置或变卖固定资产时未能及时入账,加上一些人为因素,比如虚报、瞒报、漏报一些数据信息,从而引起固定资产数据不准确的问题,造成了账实不符的现象。数据的不准确严重影响了企业高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经营的决策与判断,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利润实现。因此,企业应该提高固定资产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从而避免造成企业的损失。

2.3对固定资产的处置缺少规范性

大多数吉林省中小企业企业长期以来对固定资产的处置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严格的定期盘点审查制度,存在"物随人走"的现象,造成了对固定资产处置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各部门申请使用固定资产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申请程序后自由处置,而财务部门或者管理部门经常不能及时地进行统计。例如,有的企业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没有向生产部门咨询其处理建议,也没有向财务部门查询资产评估的相关信息,基本上由本部门自行决定,并没有通过规范严谨的申请流程[3]。规范性的确定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关键,需要引起企业方面的重视。

3吉林省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发展的对策

3.1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监管,提高效率

由于大部分吉林省中小企业存在固定资产管理低效的问题,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管,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可以成立固定资产监管委员会,赋予这一部门机构有力的监管权力,专门负责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监督和审查,首先应负责在固定资产实行入库、折旧、损耗等工作流程时做好进行全程监督。其次,督促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按照规定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不完成人员进行惩罚,同时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对固定资产的申请、采购到验收、保存、使用、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规定和权责分配,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严格监督和审核。

3.2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吉林省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建立自身完善的对固定资产盘点的内部审核机构,对于新进、发生损耗折旧或者要进行报废处置变卖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盘点,经过专业人士进行资产评估,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明确部门职责。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权利和责任要明确,对于因为个人原因而造成固定资产盘点数据不精确的个人要给予惩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规范发展,尤其是以制造业为经济发展支柱的吉林省,对固定资产的精确盘点制度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4]。

3.3设置严格规范固定资产处理制度

建立规范有效的固定资产处理制度。针对管理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了真正有效地建立固定资产处理制度,减少和尽量避免固定资产的过度损耗,应该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对各部门固定资产使用人员的管理职责、应履行的义务进行详细规定。最终让企业形成规范的处置流程,固定资产的采购以及资产变动要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预先的计划进行卡片管理,然后由其所得信息进行盘点、结算及清理,最后生成财务报表和管理报表。

4结论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最早出台政策对公立高校资产管理进行考核的是陕西省教育厅。其2011年12月15日出台了《陕西省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办法(试行)》(陕教财〔2011〕178号)。考核内容包括: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及队伍建设情况;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情况;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各类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情况;资产清查及综合使用效益情况;资产管理创新,学习交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情况等。2012年11月29日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视频会议,对高校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及资产使用效益提出要求。随后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纷纷颁布相关制度,标志着公立高校资产管理进入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新时期。

二、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依旧,效益意识普遍淡薄

1.重视“社会效益”,轻视经济效益。与已树立市场意识,实现由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进而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企业相比,公立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所谓的“社会效益”观上。岂不知,一所经济管理欠缺、效益低下的公立高校,又怎能肩负起社会重任。更何况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本身就应当追求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效益化管理,而不是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幌子下,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缺乏动力寻找借口与推卸责任。2.缺乏有偿使用观念,没有成本核算要求。一是无偿使用。长期以来,公立高校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与公立高校服务收入,还是社会捐赠等,都是无偿投入,无偿占用。二是不匹配。既没有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更不能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管理与效益管理的同步化。三是固定资产难以共享。在固定资产配置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求人”的观念依旧普遍,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且利用率偏低,固定资产浪费严重,办学成本不断攀升。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清晰

一般各公立高校都建有代表学校从宏观上负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组或委员会,负责固定资产具体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及校内各部门兼职资产管理员三级管理机构。但问题在于第二层级机构在职能上缺乏全面完整负责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如各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涵盖过大,所以有的与财务部门合署,有的则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合署,几乎没有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统一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做法。又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一般不包括房屋资产。再如资产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虽然涵盖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但由于基建后勤等设备仍然是归囗管理,所以其也不具备全面完整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

(三)制度不科学,执行不严谨

1.产权制度不健全。从法律上讲,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产权属于国家,高校只是受国家委托管理与使用,受托的高校理应肩负看管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一是无法将这种国家所有变成人人负责监管的个体内在动力。二是制度上虽然明确了公立高校法人拥有的固定资产使用权、占有权、经营权,却并未明确其处置权及一定的收益权。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管理责任不明。主要是管理权过于分散,使用权过于部门化和个人化,各部门的责权利不明,难以追究。二是计量口径不同。《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16类,公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一般执行此规定。而财务部门执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则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6类,导致了账账不符与账物不符问题的发生。三是使用制度不合理。使用者对数量的重视与追求远远不能与使用质量及效率同日而语,导致设备利用率偏低。四是缺乏配置标准。尽管教育部规定了生均仪器设备值和年最低增幅,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但是如何确保生均仪器设备的品种结构科学化和是否认真执行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却无人问津。五是购置制度不合理。主要是缺乏有效论证,采购不按规进行,使用不考虑绩效,缺乏问责机制等。六是赔偿制度不合理。尽管学校出台的文件界定了赔偿范围与标准,并写明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但执行中却缺乏责任认定及赔偿范围和标准。七是没有实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制度。以邓小军、杜永宏(2011)调查为例,当问及该问题时,竟有9所高校作了否定回答。3.执行不严谨。目前,在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方面,虽然制度完整与合理,现有制度的权威性却得不到体现,有制度但管理部门不提议与坚持执行。如公立高校普遍制定了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处理的管理制度,但并未真正执行。由此导致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被重视。再如国家要求实施资产管理“三结合”,但执行者很少。可见,无论是上级文件,还是校定制度,在执行上确实存在着不严谨、不严格的现象。

(四)资产清查虽已常规,存在问题依旧普遍

自2006年高校启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以来,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但存在问题却依旧普遍。如账物不符、资产损坏与丢失、资产闲置、随意拆卸、资产流失、资产共享及利用率低、资产陈旧老化等现象一直比较严重。

(五)缺乏使用绩效考核,资产使用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中,一直没有建立健全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首先,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配置参差不齐,有的部门短缺严重,而有的部门却不断优化升级。其次,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共享机制。由于各部门追求资产数量多、设备全且“独用化”,导致资产无法校内共享,资产效益最大化难以达到。

(六)队伍不精干,专业水平低

长期以来,因认识偏差,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一般由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与使用部门的兼职人员组成。在专职人员中又以财务专业背景的人员为主,特别是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有相当部分由财务或审计部门负责人转岗而来,他们虽然懂得资产管理,但由于缺少工科背景,并不懂设备管理。其他人员中也存在专业不对口,学历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进修机制,队伍现状与事业发展很不适应。

三、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设置

构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量化结果,更要重视定性之因。从领导重视、管理体制、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共享资源到高效使用,分析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只关注定量指标,只重视统计数字,却不研究其成因。因此,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环境(20%)

1.领导重视(10%)主要指学校主要领导以及分管校长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的得20分,重视的得15分,比较重视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重视的不得分。2.体制管理(3%)主要指学校设立完整全面与唯一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制度保障(7%)(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4%)。主要指学校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全程制度体系,包括资产配置(配置标准、配置预算、可行性论证、资产采购、验收等)、登记、使用、变动、处置、收益及评估、资产清查等。非常健全的得20分,健全的得15分,比较健全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健全的不得分。(2)严肃执行管理制度(3%)。主要指学校要保证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经出台,不论何人只要不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非常严格执行的得20分,严格执行的得15分,比较严格执行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严格执行的不得分。

(二)队伍建设(10%)

1.肯(敢)于负责(3%)责任是良知,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动力。因此,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考核其责任心。非常肯(敢)于负责的得20分,肯(敢)于负责的得15分,比较肯(敢)于负责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肯(敢)于负责的不得分。2.专业(学历)匹配(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既要注重数量,更要重视专业匹配度。非常匹配的得20分,匹配的得15分,比较匹配的得10分,一般匹配的得5分,不匹配的不得分。3.年龄合理(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要做到老中青三结合。非常合理的得20分,合理的得15分,比较合理的得10分,一般合理的得5分,不合理的不得分。4.服务能力(3%)(1)服务及时性(1%)。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及时性。非常及时的得20分,及时的得15分,比较及时的得10分,一般及时的得5分,不及时的不得分。(2)服务有效(正确)性(2%)。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及正确性。非常有效(正确)的得20分,有效(正确)的得15分,比较有效(正确)的得10分,一般有效(正确)的得5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三)全程管理(20%)

1.资产配置(8%)(1)固定资产配备标准(4%)。有固定资产配备标准且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2)资产配置年度计划(4%)。有科学的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并认真执行的得2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的科学性与执行性均一般的得15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科学但不认真执行的得1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不科学也无法执行的不得分。2.科学论证(6%)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经过专家论证并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日常管理(2%)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领用、保管、维护、核销等进行规范管理。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4.对外投资(2%)高校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5.资产处置(2%)对拟处置资产要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等程序,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四)信息化管理(10%)

1.系统的建立和使用(5%)基础信息录入真实、准确、完整、规范,系统运行正常并配备专用设备和设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2.信息化管理(5%)对资产的现状以及配置、占用、使用、处置等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更新数据;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符合规范;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明确;资产信息系统在本单位资产管理中发挥平台功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五)绩效管理(40%)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简单地说,效率要求的是正确的做事,效益则强调的是做正确的事。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效率与效益研究,就是要求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从资产购置、数据统计、信息反映等基础工作向降低购置成本、使用成本、优化采购方案,提高资产效益,减少资产流失损失等延伸,从单方的注重效率逐步向效率与效益并重,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资金保障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的统一。

二、制约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绩效评价体系,存在重效率轻效益的现象

人民银行不属于生产经营单位,固定资产是人民银行开展各项职能的物质条件,其产出收益难以量化,同时人民银行处于非竞争性领域,固定资产的购置、维修费用主要是国家财政资金,固定资产管理只考虑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这使得各级人民银行选择的大多是最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方案,对被选方案是否也是最适宜的方案考虑的不多。最常用见的是在固定资产购置时没有进行绩效评价,未充分论证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前景、设备的使用效益,缺乏长远的考虑,购置后很快就由于某项任务的完成而不再使用,或者脱离了单位的实际,因为不能适应新工作任务的需要而放弃,造成设备使用效益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其余在方案选择中应该租用的选择了购置;应该维修的选择了更新;应该更新的选择了维修,这些都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性。

(二)部分固定资产购置未建立标准,高标准购置的现象比较突出,整体购置成本过高

人民银行只对房屋类固定资产根据不同的级次明确了的配置标准,交通工具的配置按照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标准执行,对其他固定资产的配置缺乏统一的标准,这造成了有些行、有些部门在固定资产配置中选择高端、高配,一味追求“超前”、“高标准”、“多功能”,固定资产的相关性能远远超过了业务处理需要,整体购置成本过高,但资产整体利用效率却不高,有的行甚至随意乃至盲目购置,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共享共用机制,存在重复购置和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一方面目前各级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的各级行管理下的处(科、股)负责制,这种管理方式强化了固定资产的单位或部门占用观念,弱化了资产的共享共用机制,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大型或临时活动的开展,各级行都根据需要购置了一些使用频率极低但又临时急需的资产,这些资产往往在活动结束后就不再需要,一些行购置了闲置,一些行又重复购置,造成了部分固定资产的闲置,利用率不高,极大的浪费了资源。

(四)使用过程管理力度不够,重购置、轻养护,部分固定资产快速老化或提前不能使用

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采取分工负责的方式,会计财务部门是综合管理部门,注重的是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财产管理部门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财产使用部门负责财产的使用。但从整个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强调的较多的是财产价值、实物的管理,对使用过程的管理较少,固定资产管理重购置,轻使用现象突出。有些行只热衷于添置新设备,对于正在使用的设备保养和维修不到位,造成设备快速老化;有些行在使用管理中没有落实到个人,责任人的权责不明晰,造成了有些设备过度使用或长期不正确使用,造成了设备的提前报废。

(五)处置时效性差、方法落后,造成了固定资产闲置浪费严重

人民银行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权有明确的规定,这保证了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但也同时造成一些闲置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及时地进行处置,很多闲置但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只能闲置到报废期后做报废处理,实物虽然没有流失,但使用价值却白白随时间流走。

三、提高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益与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效益

构建固定资产效益评估机制,建立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维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合理的科学的效益评估办法,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购置或租用、标准高或低、更新或维修、报废或变卖等多项管理内容采取多种选择方案中进行效益优选。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处理好改善与提高、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让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既正确做事,又做正确的事,兼具效率和效益。

(二)建立固定资产的购置标准,合理配置资产

按固定资产类别采用多指标、多体系,合理科学的确定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如办公设备按人民银行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的级别建立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明确办公用机、打印机、复印机及笔记本电脑及其他办公设备的型号,人均配置的数量;发行机具按各级发行库的库容、业务量建立配置标准体系,明确不同级别的发行库配置资产的种类、标准。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对于违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的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的进行处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的则予以奖励,促进各级人民银行合理配置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三)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对部分使用频率低又必须配置的固定资产采取集中配置资产,调配使用,实现固定资产的共享共用

创新固定资产管理理念,深入挖掘现有存量资产的价值,特别是注重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手段,促进部门、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共用,有效地盘活大量闲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对于大型活动和临时需要的资产可由上级行统筹协调集中采购,使用单位办理借用手续,借用到期将资产交还,解决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等问题,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四)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使用维护制度,尽可能的增大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一是将固定资产管理应贯穿于固定资产使用的全过程,从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开始进行全程管理,涉及采购、使用、维护、财产清查、报废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科学的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包括使用登记、保管、安全防范、损坏赔偿等内容的固定资产使用维护制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直接落实到个人,由使用单位对使用人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固定资产做到使用登记、精心维护、妥善保管,对于损坏资产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加快资产处置的时效性,在及时资产评估的情况下加大资产处置力度,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高校顺利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才能发挥资产的最大作用,才能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与高校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良性管理,才能够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高校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高校的教育事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国家和政府对于高校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要想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在有限的资金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从而使现有的资产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高校固定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就能够使资产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大限度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保障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高校教育事业中,资金耗费最大的事项包括教学仪器设备的增添、维修、更新,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对高校教育事业要求的提高,都需要高校能够及时地更换陈旧的教学设施,建设更为先进的教学环境,因此,高校在该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高校固定资产也在不断地增加。另外,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教育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因此,高校固定资产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加,一方面加大了高校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固定资产也进一步得到增加。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就能够使这些固定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大多数情况下过于看重资金的投入而忽略了资产的管理,虽然在预算方面做出较为合理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却忽略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而高校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于向国家和政府争取,却未能利用现有的资产,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许多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也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固定资产都被闲置,而未能充分运用到高校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较差。

(二)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增加,国家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资金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高校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然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资产结构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点建设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导致了某一方面的设施齐全甚至过剩,而其他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了高校教育设施建设不平衡;二是教学设施的投入中没有抓住重点,未能分清轻重缓急,急需改善的方面未能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共享性较差,利用效率低。

高校中设立有多个院系,而各个院系为了满足自身教学需求,就会向学校提出申请来购置相应的教学科研设备,由于学校的资金是无偿使用,且管理不善,由此导致许多人员对于学校的资金与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够珍惜,院系之间会重复购置大量的设备,从而导致其使用的频率非常低,难以实现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使得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被大打折扣,造成了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

(四)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进行清查盘点、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情况。《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照规定处理。”大部分高校都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也没有开展经常性的对账工作,导致会计账面资产金额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金额不相符。

(五)重采购轻管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都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都能按照有关程序进行,但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如何管理却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固定资产分别归属各职能部门管理,而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各教学、科研和行政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其实物流动、占用使用相互脱节。加之各分管职能部门管理职责不明,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无序状态。

(六)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欠缺且素质不高。

高校作为教育部门,由于其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因此高校领导对非教学部门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很多都是转行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至于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本来科班出身就不多,加上又很少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加强学校领导的管理意识开始抓起,只有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和重视程度提高了,管理制度才能建立和得到不断的完善,管理措施才能落实到位。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重视资产管理工作,把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克服“重购轻管”的思想;其次,要让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和客观要求,也是每个教职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应树立齐抓共管、资源共享、节约资源的现代资产管理观念,形成共同维护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新风尚。

(二)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制度

1、实行问责制管理制度。

问责制是指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在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以致影响或者损害学校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而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问责制的实行对于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毁坏、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和失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2、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于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有的高校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鉴于此,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认真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制度,每年年末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对清理结果及时作出相关处理。确保固定资产做到账实、账账、账卡相符。

3、建立离任核查制管理制度。

高校内部中层部门领导或资产管理人、使用人离任或者调离原岗位时,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离任或调离人员进行核查,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岗,确保人走账清、物清,防止资产流失。

(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手段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为了让固定资产的管理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应借助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引进信息管理系统,结合高校自身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将固定资产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同时附加了两个确认条件:①、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仍然有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但企业在实务中可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导致了不同企业相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可比性,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也不再具有可比性。

此外,《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减值准备等方面的规定虽然也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强调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但此举实际为某些企业人为控制利润创造了条件,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企业可以自己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企业不完全合理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本应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不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尤其是部分金额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如:办公设备、通信工具、生活用具等),此类资产的管理程序、方式变得粗糙、简单,使得该部分设备远未到达使用年限,便被企业当作“废品”提前处理,使企业资产流失现象加剧。在施工企业这种现象尤其发生的频繁,通常有的辅助经营设备在一个工程项目(通常为18-24个月)结束后便被变卖、处理,严重导致了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影响固定资产使用者的价值体现

由于施工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同一设备在不同项目部、不同使用者之间经常变动;而对于同一设备来说,购置使用初期明显生产能力高、维修费用低,使用后期则刚好相反,对于使用直线法折旧的企业来说,同一设备前、后期的使用者却承担着相同的折旧费用,这就在使用者价值体现时显失公允、形成了明显的偏差。随着施工企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通常占18-25%),这种偏差必将愈加突出。

针对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考虑能否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予以解决:

一、由于《准则》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似乎已经落后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各企业为了核算的一贯性,势必自己制定并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由于各企业管理者思路的差异,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有区别,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为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可以由施工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施工行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设备、辅助设备的使用特点等因素,由主管部门制定一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并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时保持相对稳定,使施工企业行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一致,确保施工企业内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行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相当时期施工行业内同一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为防止企业善意行为导致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职业判断力。由于《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一项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的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进行透彻的了解,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并要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和开展讨论,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学习以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

三、为防止企业随意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政部门可否颁布相关规定,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不再出具简单的审计报告,增加一项针对会计信息的等级评估报告或者将审计报告直接改成会计信息评估等级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每年的会计信息进行评估,针对会计信息评估结果的等级划分予以细化,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更加清楚、明了地通过会计信息评估等级报告来判断该企业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而社会有关部门则可以对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加强监督,对连续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则进行相关处罚、直至停业整顿等。此外,还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要求,防止会计人员为某些局部利益所诱惑,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时还可以对有关制度的缺陷起到部分修正作用。

四、在施工企业主管部门制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后,企业在实务中不能再将金额相对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作为当期费用项目进行账务处理,企业的固定资产必定变得繁多,管理变得更加费时、费力,为避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耗费过多的资源,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再到报废、变价处理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对固定资产进行则进行分级管理,比如:大型、关键的固定资产由公司总部核算与管理;项目部管理小金额的、对经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辅助设备,但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必须遵循公司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原则,公司总部对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进行监督(如:建立台账,在报废、变价处理此类设备时予以审核、监督),从而有效地避免资产的任意流失。企业为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发生,还应加强盘点工作的实施,盘点工作最好由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参加,全面盘点工作则保证每年进行一次。

五、目前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核算若采用加速折旧法,基本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各项条件和要求;然而,如果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那么同一固定资产前、后期使用者的价值体现显然有失公允,而且施工企业的设备使用情况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多数设备有冬歇期,这样更加重了固定资产使用者价值体现的失衡。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处理:固定资产(由公司总部管理的大型、关键设备)的折旧由公司总部每月计提,但公司根据设备的新旧程度参照折旧金额每月对项目部收取租金而不是按折旧金额收取费用,以此来平衡同一设备前、后期实现效益的差异。

目前,尽管我国已制定了《准则》等相关制度,从各方面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进行了约束,但是,从实务中我们可以发现:善意失误、恶意利用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变化来人为调整利润指标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因而,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体系还需不断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会计制度建设还任重道远。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行政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和进步,我国行政单位体制改革也随之得到了深化,以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当做前提的财政管理机制,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1、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义

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指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财务制度、政策、方针以及法规等,有计划的对资金进行运用、筹集以及分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并对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确保事业任务和计划能够顺利的完成。

2、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2.1、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单位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是形同虚设,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会计制度也不健全,并缺失相关的监督制约制度,普遍存在随意调用资金的现象。

2.2、缺失有效的预算执行能力。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资金预算主要是为了科学规范的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和财务收入进行统筹管理。这就致使财务预算制度一定具有约束性以及强制性,但就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形式而言,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其普遍存在着预算超支以及支出混乱等现象,以此使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的社会公信力被大大的降低。

2.3、没有健全的资产管理体制。第一,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规范的管理资产资源配置,还缺失合理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第二,没有合理的资产预算管理配置,投入资金利用效率低,致使资金投入严重的超出预算;第三,资产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第四,没有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手段,还具有着严重的资产流失以及资产虚增等现象。

3、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3.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如果想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则需要使人力资源具备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事业单位可以从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意识着手,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不断的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工作以及在岗培训工作,以此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事业单位可以选取完善奖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方面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创设良好管理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加入其中,以此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行政单位还需要从完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为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职能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还需要足够的尊重员工,并积极的鼓励员工不断的对工作进行创新,积极的奖励具有贡献的员工,以此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并潜移默化的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的完善、科学和先进。

3.2、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想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来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部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来对管理细则以及管理资源配置进行制定,主要囊括了执行方案、资金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及经费支出监督等财务控制制度。实行以上制度需要涵盖行政单位的所有部分和所有工作环节,并制定相关的操作细则。制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时,需要严格的对国家法律规定进行遵循,并把此当做标准来对工作规章制度进行细化,以此使相关的资金定额以及项目工资被控制在标准之内。第二,还需要不断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财务风险可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中,而财务监督机制需要把量化形式当做标准,杜绝出现形式化,从而让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着更高的操作性。

3.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需要在对国家制定的资产管理法规以及法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环节以及具体内容进行确定,从而为资产管理配置提高合理的资源支持。提高固定资产的盘查规划,并制定年度、周以及季度的审查细则以及资产管理预算。不断的对固定资产制度进行强化,在责任落实到人以及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对所有部门具有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进行明确。

3.4、构建合理有效的监察机制。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把国有资产的利用和分配当做重点,构建相关的国有资产监控制度,实现财、实一致。还需要构建健全的国有资产审批制度,设置专门的小组对重大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在资产得到批准的前提下,保证国有资产具有的完整性得以落实。强调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机构统一,则可以使专项设备具有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国有资产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4、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具有着独特的历史因素,如果想要对其进行改善,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以此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使财务管理具有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罗晓文,李彦敏.财务制度与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及会计制度的关系――基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编写财务制度的实践[J].财会通讯,2006(08).

[2]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3]吴岚.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