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期刊论文

期刊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期刊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期刊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转述动词 文学类学术论文 中国作者 英语本族语作者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期刊论文范文第2篇

——通过初审的退改论文格式:

一级标题(文题,二号宋体居中;简报、简报三黑居中)

作者姓名( 四仿居中,按工作单位集中排,排序加脚注;简报五仿居中;英文论文四仿居中)

地址(六宋居中)

摘 要:摘要内容。(小五黑:小五宋,缩两格通栏排;简报不需中文摘要)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5(小五黑:小五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88(2004) - - (小五黑:小五宋)

Title(12P黑)

Author(10P白)

Address(8P斜)

Abstract:Content(10P黑:10P白)

Keywords:Key1,Key2,…,Key5(10P黑:10P白,英文都用Times New Roman体)

正文(五宋通栏,英文论文10P白)

图表:图题小五宋,英文对照10P白。表题小五黑,英文对照10P黑。题目居中排。图注图例、表注用六号或8P。图及表中的所有中文均需加英文对照。图表中的数字及英文全部用Times New Roman体。表格要求采用“三线表”。图表大小应适中。图表的位置务必在首次提到的文字后面。

二级标题(小四宋,顶格,不接排;简报五黑;英文论文10P黑)

三级标题(五黑,顶格,不接排;简报五楷,空一格接排;英文论文同二级题)

四级标题(五楷,顶格,空一字接排;简报不需四级标题)

­­­­­­­­­­­­­­­­ ───────────(脚注线)

收稿日期:0000-00-00。

基金项目:名称(编号)。

*1)、2),…为作者排序。…为通讯作者。致谢。(以上均6宋)

期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论文耦合 著者耦合 核心期刊 CNKI 文献计量学

〔分类号〕G350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alysis of 6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u Zhengyong Jia Konghan Jia Yuwen Dong Yan

Management School of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116029

〔Abstract〕Based on bibliometrics methods and the data of CNKI,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6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2005, including paper coupling, author coupling, coupling intensity, coupling ratio, the paper of most coupling, so as to provide a reliable and objective criter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6 core journals. It also disclo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es.

〔Keywords〕paper couplingauthor couplingcore journalsCNKIbibliometrics

论文耦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开斯勒(Kessler)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这个定义是以论文本身为基础的,即以被引证文献为耦合链把某些引证论文联接起来,从而体现引证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1]。论文耦合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技文献之间的潜在规律,对研究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以至科学学和预测学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几十年来,论文耦合的研究始终因其独特之处吸引着不少学者,而且其理论和方法还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入,但总体而言,我国对论文耦合现象还未全面进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更鲜有所见。

因此,下本文通过统计CNKI的数据,对2005年国内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耦合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与比较,以期得出一些重要的有益结论。

1统计数量说明与引文基本情况

笔者基于CNKI的统计数据,对其中收录的2005年出版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情报资料工作》这6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为统计源,提取其中的4 235篇引文作为统计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CNKI搜索引擎生成的数据,对样本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统计分析。来源期刊中的“动态”、“通知”、“简讯”等消息性文章不计入统计中。在此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文统计结果全部基于CNKI收录与生成的引文数据,与6种期刊的印刷版本中的原始数据有一定的误差(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为76.78%,低于2004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96.12%[2]。这种误差的原因主要是CNKI在论文录入时有引文漏录或CNKI系统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但本文只对具有引文的论文进行耦合比较,不影响结果。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2.16种来源期刊论文耦合比率

本文通过期刊某段时期论文耦合的篇数占全部具有引文的论文量的比率来反映6种来源期刊的耦合情况,以进行定量的比较。根据CNKI所录的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所有期刊论文耦合比率,统计2005年6种期刊论文与6种期刊2005年以前收录的论文耦合比率及2005年6种期刊的论文耦合比率(见表2)。

《情报学报》和《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其他学科期刊或论文的耦合率最大,分别是6 955%和6 987%,这说明这两刊的研究范围最为宽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加频繁、渗透更加深入。同时也可看出其余来源期刊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比率也很高,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著者知识面比较开阔,易于采纳其他学科的新思维、新方法,善于借鉴和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与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管理科学等密切结合,产生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大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2005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与2005年发表的论文耦合比率最高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图书情报工作》,其次是《情报资料工作》和《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却比较低,这说明《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的论文具有比较高的时间上的科研延续性,论文的某种属性较大,相关性较高,包括论文的主题、引证的数据、资料或背景较为相近或具有延续性。相反,《情报学报》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率很低则说明其论文的延续性较低,但开创性较高,研究方向比较开阔与宽泛,创新性强。《情报理论与实践》与《情报资料工作》则位于上面两者之间。

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耦合比率的顺序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从中可以看出前几种刊物的耦合比率都相差不多,唯独《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大学图书馆学报》本身的引文率相对比较低有关。据统计,《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引文率在几种刊物中一直是比较低的。例如,2004年6种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依次是:《情报学报》100%、《情报资料工作》99.32%、《情报理论与实践》98.39%、《图书情报工作》97.32%、《中国图书馆学报》96.03%、《大学图书馆学报》82.31%[2]。论文引文率高说明借鉴能力强,反过来论文引文率低也可能是原创性高,当然,这种引文率低也是相对的,《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绝对引文率也是很高的。

从6种来源期刊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差不多,但相比之下,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要高一些,特别是在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上,这说明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联系略强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自身发展演变要快于图书馆学。

2.2耦合强度比较分析

论文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论文的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越大。著者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著者数量,揭示了一种学科专业人员在结构成分组成上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著者之间的相关性越高。根据CNKI提供的数据,本文统计出了6种来源期刊2005年刊登的论文的论文耦合强度和著者耦合强度(见表3)。

上。6种期刊中论文与著者平均耦合强度最高的是《情报学报》(1.37),从中不难看出情报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要高于图书馆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说明情报学的论文的相关性要高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者相关度要大于图书馆学,被引证的论文与著者的数量多,也反映了情报学的研究更宽泛一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强一些。

2.3论文耦合最大分析

期刊中每篇论文与其他论文耦合所形成的相关网络大小是不一样的,对期刊中与其他论文耦合最多的论文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某些相关属性,为包括文献规律在内的文献研究提供分析基础。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中与其他学科期刊中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情报学报》第1期的论文《基于粗糙集加权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590篇),作者是胡清华,谢宗霞,于达仁;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558篇),作者是吴慰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6种来源期刊中这两篇论文所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与其他学科或论文的交叉渗透最深,涉及面最广,是2005年图书情报学最为重要的论文之一,其作者也是图书情报学比较优秀的学者,对这个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所涉及的范围。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与2005年以前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5期的论文《竞争知识与竞争知识管理――关于情报与情报学本质的探讨》(26篇),作者是龚蛟腾;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作者是吴慰慈。可以看出,这两篇论文在各自期刊中的传承性较强,与以前的论文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对这些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各自期刊论文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变迁情况,对图书馆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能做出某种科学上的预测。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耦合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10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的缺憾及思考》(7篇),作者是陆刚,其次是《情报理论与实践》第3期的《论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作者是向英明。这反映了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在2005年的论文中具有最大相关网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2005年图情学研究的最大热点。

2.4耦合强度最大分析

对期刊中耦合强度最大的论文与著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期刊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论文和著者,能为学科中的论文检索与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可以组成相关著者群,为进行学术交流建立通讯网提供线索。从表5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的最大耦合强度都为4,《中国图书馆学报》与《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最大耦合强度为2,《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凡是有耦合关系的论文耦合强度均为1,因此可以分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2005年联系最为紧密的是表中耦合强度最大的几篇论文,他们反映出2005年图书情报学研究最为一致的主题。例如《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7期的论文《当代图书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及应用研究取向》就与第5期的论文《图书馆学的科学化与合理性》有很强的相关性,两篇论文应该结合起来研究。表5中论文的作者可以建立必要的通讯网,加强之间的学术交流,读者在阅读本主题的论文时,可以集合起来阅读,收益会更大,同时,也可为学科专业课题提供定题检索的途径,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范文第4篇

1网页标记语言正确性检测

1.1研究工具。目前,网页检测工具较多,提供的检测功能也有所不同,能够进行各种浏览器的兼容性测试、负载测试,以及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等。比较知名的网页检测工具有Googlewebpagetester、BrowserShots、IETester、Feedvalidator等。网页正确性检测是W3CWebQualityTools中的功能,主要包括:(1)标记检测(MarkUpValidator),可用于检测网页上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如HTML、CSS、XHTML、XML、WML等;(2)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FeedValidator),用于检测Atom或RSSfeed语法的规范性和正确性;(3)层叠样式表检测(CSSValidator),用于检测内嵌在HTML、XHTML中的CSS样式的规范性和正确性;(4)超链接检测(LinkChecker),用于检测网页中超链接(Link)和锚点(anchor)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本研究主要使用W3C提供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MarkUpValidator),检测论文投稿网站上网页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通过该工具可以检测出受测网页的错误数(W3C网页标记规范性)、服务器种类、网页大小、网页格式、网页编码(GB-2312或其他)、文件类型等,并会列出错误之处及建议改进的方式。检测的方式除了可以直接输入网址外,也可以上传该网页的源代码进行检测。图1为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输入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方式进行网页检测。检测结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结果摘要,叙述错误数、警告数、编码(Encoding)及网页格式(Doctype)是什么版本等,如图2所示。另一部分则为检测出的错误或警告详细结果,并列出改正建议如图3所示。1.2研究样本。由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投稿网站较多,难以对所有的论文投稿网站的所有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进行检测,因此本研究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工作。参考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研究选择其中列出的出版事业类12种期刊,以及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的18种期刊进行研究(总计30种期刊),选择这些期刊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期刊均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在网络上得到的关注度比普通的期刊高[12],一方面是出版类、图书情报类的期刊属于专门研究期刊编辑出版等问题的专业期刊,研究这些学术期刊建立的论文投稿网站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选取的30种期刊中有部分期刊没有建立论文投稿网站系统,部分仅有Email投稿方式,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将这些期刊忽略,最终所选取的期刊如表1所示,有效样本为21个,取样日期为2016年4月5日。由于考虑首页为论文投稿作者首先打开的界面,其网页标记语法的正确性将首先影响到用户的操作,因此本研究将检测目标锁定在论文投稿系统网站的首页(MainPage),在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中输入首页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进行检测,并记录其检测结果。

2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主要基于W3C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从网页格式定义种类(Doctype)、网页错误数及网页错误类型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在网页标记语言上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设参考意见。在对有效选取的21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能够正常进行检测,但有两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情报)的首页无法检测,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站对检测进行了禁止设置(Forbidden),现代情报网站在检测中无法找到(NotFound)。2.1网页格式定义种类及网页错误数。网页格式如果没有定义,除了在内容呈现上可能出现错误,在数据交换及传输时可能也会出现问题,除了会造成数据的流失,有时还会导致错误信息的传递。对于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格式定义类型,除了两个无法检测的期刊网站之外,其余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均对网页的格式进行了定义,包括两种W3C定义标准,HTML4.01Transitional和XHTML1.0Transitional,具体的定义类型可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有6个学术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采用的是XHTML1.0Transitional的格式。相对于HTML4.01Transitional而言,XHTML标记语言,通过结合XML和HTML的功能,使得网页内容更容易被手持移动设备以及电视媒体等访问。对于网页错误数,被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网页标记语言都出现了错误,出现错误数最少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中国图书馆学报,部分期刊的网页标记语言错误数较多,如出版科学、情报科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2网页错误类型。国际万维网联盟网页标记检测服务(W3CMarkupValidationService)给出定义的错误类型总共有447种(详见#noverbose),本研究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错误类型经过统计有121种错误类型,主要的错误原因在于标记属性使用错误或者未加定义。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前几项错误项目分别是Thereisnoattribute“……”(136次)、Documenttypedoesnotallowelement“……”here(104次)、Requiredattribute“……”notspecified(91次)及Element“……”undefined(85次)。属性定义有误在信息的显示上可能不会出现问题,网页内容能够正常呈现,但对于数据的交换及传递会有一定程度地影响。在统计的121种错误类型中,属于标签(Html-Tag)的错误数最多,说明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大多数为Html标签的定义或使用错误,因此在撰写Html语法时应注意标签的使用正确性。另外,由于网页制作软件的可视化和方便性,使得网页设计人员更容易的设计制作动态化的脚本语言,导致脚本(Script/Script-Tag)出错的数量也偏高。由于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网页的错误类型和数量较多,无法用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图4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没有出现标记使用属性方面的错误,仅有两条格式定义类型的错误。

期刊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连续性输液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43-02

于临床护理工作时,许多患者因病情需要连续性输液,因其病痛与药物的作用下,连续输液将给患者身心带来不适,并且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应当加强连续输液患者的管理,实现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确保治疗安全。下面谈一谈连续性输液病人管理的几点体会[1]。

1 临床护理的基本要素

1.1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由临床护理经验发现,输液安全性为患者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依据护理程序展开静脉输液前,需对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工作时常会遇到患者点名让某护士注射的情形,这时需要满足患者,让其信任的护士给其注射。如此患者不安的内心会得到安慰,亦将主动的配合整个治疗。

1.2 做好排气

面对连续输液患者,可一边排气一边话语上安抚患者。不可忽视排气程序,若因不顺利而致使排气的时间过长,而导致浪费的药液过多,以及排气不彻底,皆将诱发患者的不安与反感,直接导致患者的不信任。所以一定要做好排气的准备工作[2]。

1.3 选择血管

进行静脉注射选择血管时,要避开有硬结、炎症与瘢痕及皮肤病位置。需对静脉血管的粗细、弹性及位置进行评估[3]。依据血管选取适宜的头皮针。合理的保护与使用静脉,正常情况下由远至近端、尽可能的应用静脉留置针,应用静脉留置针要选取粗直血管,缘于静脉留置针的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静脉留置针正常情况下能保留3-5天,避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保护了连续性输液患者的血管,可是还要关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4]。还需强调的是,静脉输液过程,拍打静脉处将诱发血液振动,会刺激血管壁的神经末梢而诱发疼痛。尤其是毛细血管较脆的患者,还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若拍打局部也许会出现瘀斑[5]。

1.4 穿刺注意事项

进行静脉穿刺时,需避开神经,进针不要太深[6]。对连续输液的患者,为了保护静脉对那些不需要血容量快速提升的病人,如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面对此类患者时应以小儿头皮针进行穿刺比较好[7]。如此可以减少静脉的损害,让患者的疼痛降低,并且亦不影响成年人对40~60滴/min输液的速度需求(某些时候需将输液瓶微微提升)[8]。当穿刺成功之后,需认真固定好针头,以采取保护性的约束,面对小儿以及昏迷等无法合作的患者,局部的肢体需以夹板固定住,要注意观察,以规避输液过程中出现意外[9]。

1.5 熟悉药物的性能、特征及应注意的事项

于医院的治疗室里需张贴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关注所输入的药物浓度以及速度[10]。依照疾病的程度进行调节滴速,比如面对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其解血便后而导致血压下降,此种情况应当加快输液的速度。当刺激性强或者特殊药物输液之前务必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建立静脉通路,在确定了穿刺成功之后,再展开输注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或者特殊药物,务必保证针头于血管里。在进行多瓶药液输入时,一定要科学、有计划地展开输液顺序,实现治疗的最好效果。要关注两瓶药液能否产生相互影响,例如甘利欣与环丙沙星于滴管内相溶时,会产生结晶,于输液排序的过种中一定要注意隔开[11]。

1.6 注意液体温度

面对连续性的输液病人,以温热的溶液滴注能够有效地防止静脉炎的产生,注意液体的增温标准要依照治疗时用药的理化性与病人对温度的感觉相应调整。静脉滴注的液体的适宜温度是25~30℃。同时,冬季的气温低、相对要冷,护理连续性输液病人时一定要以热水袋热敷在患者针眼上方的肢体局部,以防止液体由于过冷进入血管之后诱发血管痉挛,尽可能的让患者感到舒适。此外,当运用缩血管药物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以在输液的同时进行热敷输液的肢体局部,用来达到降低血管损伤的目的[12]。

1.7 务必要无菌操作

当要给病人进行输液操作的前后务必要洗手。操作前务必要戴口罩与帽子,穿好工作服。注意保持治疗室的清洁,空气里的细菌数是每立方米的不能超过500个,每天晚上务必以紫外线进行消毒,同时要定期进行细菌培养。连续输液于病房及观察室展开,为降低液体的污染机率,在更换床单时动作务必要小心;当进行地面清洁时一定要以湿抹布,在扫床时亦以湿式清扫,室内每天以紫外线进行照射,以降低输液反应的产生。当病人连续性输液在24小时以上时必须每天更换输液管一次[13]。

2 提高护理的责任心

2.1 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

在进行输液前及更换液体时,一定要询问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对病人说明所用的是何药物,有何作用其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外渗后所导致的直接后果。给病人输上液体之后要交待注意事项,如不要碰触输液部位,一定不要随意调节药液的滴速,当身体有不适的感觉要及时报告。

2.2 提高责任心、多巡视

务必密切关注输液状况以及患者主诉,关注针头以及输液管是否有液体漏出,针头是否有脱出与阻塞及移位的状况发生。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现象,患者的局部皮肤是否发生肿胀及疼痛等异常状况。患者输注化疗药物与甘露醇能诱发组织坏死,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注射部位,同时必须要进行床头式交接班。及时的更换液体,仔细的填写输液卡及巡视记录卡,同时要保留一周,以便随时查对[14]。

2.3 作好心理护理

连续性输液病人,由于输液时间长,局部会产生不适,病人很容易产生焦虑与烦燥等情绪。此时护士应当体贴、呵护患者,用关爱的话语和患者交流,让患者了解连续输液的目的与必要性,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感受,激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患的信心,创建和谐、有序的治疗氛围,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实现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目的[15]。

3 结论

输液是整个医疗工作的关键环节,连续性输液是患者治疗疾病的需要,如何作好连续性输液患者的管理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体查患者的疾苦,充满爱心与耐心及细致地工作,为广大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7-228.

[2]李敏丽,静脉输液中一次排气成功率的作用因素[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2003(4).

[3]刘华,输液中血管的选择[期刊论文]- 护士进修杂志2001(01).

[4]李晓玉,静脉输液致手背神经受损案例[期刊论文]- 齐鲁护理杂志2000 (10).

[5]程惠贤,静脉输液时不宜拍打静脉处[期刊论文]- 实用护理杂志2002 (03).

[6] 刘明,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和实验分析[期刊论文]- 齐鲁护理杂志2000 (06).

[7]汉田芳,于充盈不佳的血管里止血带对套管针穿刺的影响[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2003,14 (5):6-7.

[8]宁晓波,杨宁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

[9]唐丽华,静脉穿刺时令回血速度加快的方法[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2003(5).

[10]王立新,静脉输液法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弃鲁护理杂志2004(5).

[11]蓝天,小儿头静脉输液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2001 (8).

[12]李明,静脉输液时应用护理程序心得[期刊论文]-护士进修杂志2006 (8).

[13]赵卫,30例静脉输液病人需求的调查与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2003(08).

期刊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文献计量学;普赖斯理论;布拉德福定律;关键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盟与协作,形成一条利益相连、信息共享、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并逐渐成为学术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从文献上看,当前对供应链管理研究几乎遍及各个学科和专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热潮,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化,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尽管已有一些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进行综述的文章,但理论分析的多,计量分析的少。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对1997-2012年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为研究者全面了解及进一步研究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

1数据获取方法

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更新及时,学科全面,论文质量高[2]。

由于国内最早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是1997年[3],因此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上1997-2012年所刊载的文章为样本,运用CNKI的高级检索,采取“篇名”中包含“供应链管理”的检索策略,在“期刊”界面,通过精确检索,过滤筛选出5 080篇期刊论文。本文之所以选用“篇名”进行检索,是因为如以“供应链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取的数据中将会掺杂一些报告、消息、会议通知和无作者的文献,数据不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

2统计分析

21文献量分析

文献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发展速度和研究水平规模[4]。从图1看,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7-2002年,在1997-2002年期间,论文较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国外供应链管理研究成果吸收和引进,其中供应链概念和理论方面的内容探讨较多。这一时期的成果为国内供应链管理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2003-2007年。这个阶段是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快速增长期,文献数量出现了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在2007年达到的一个高峰。这种研究状态的变化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相适应的。这也表明,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企业及学者的重视。

第三阶段是2008-2012年。该阶段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每年的发文量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微弱递减的趋势。这其实反映出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相关研究将更加深入。

本文只对第一作者信息进行筛选并分析,以期确定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所谓核心作者就是那些发表的论文量多且影响较大的作者[5]。

23作者机构及地区分析

表2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及地区分布,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对发文在7篇以上的论文进行统计(见表2)。从发文单位看可大致细分为4类:一是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如南京大学的朱庆华,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来自企业的作者,如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投资部副总经理王佐,长期专注于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在学术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三是来自研究机构的作者。如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的周林洋。他们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多种角度,使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这些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从表3还可以发现,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较多,高校师生是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重要力量。

从机构所在的地区看,一线地区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成果相对要比其他地区多,尤以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北京市居多,其他省份较少,分布不均衡。

24核心期刊分析

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从文献统计入手,对文献分布数据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后,提出布拉德福定律[8]。即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以看出直接为学科服务的期刊,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以及另外几个区。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列举刊载量20篇及以上的期刊,刊载论文数为1 796篇,占论文总篇数的3540%。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综述约占33%的期刊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所列的33种期刊所刊载的论文超过论文总数1/3[9],即33种期刊处于核心区(第一区),是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物流管理类期刊上,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123%,另外经济类期刊也较多,核心期刊有8种,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071%。其他的还有工业工程类期刊、科技资讯类等。说明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涉及面广,学科综合性较强。

25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该论文正式发表后某时期被其他发表文献引用的累积次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由表4可见,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有689次,一方面因为其发文较早,2000年发表,我国供应链管理领域刚刚兴起,其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文章深刻剖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过程,分析了为辅助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其他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中,绝大多数论述供应链的绿色管理、协调优化、风险应急、供应商与第三方物流的选择。也有研究者探索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如农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应用。说明目前学界研究理论与应用并用,推动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26论文关键词分析

261供应链伙伴的选择

“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在1997-2002年和2003-2007年这两个阶段一直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关注的高频词,选择供应链成员是组建供应链的首要任务,因此供应链伙伴的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而在2008-2012年更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说明供应链管理研究更为细化。

262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问题

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物流”、“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在3个阶段均是高频关键词,说明从物流管理角度进一步研究供应链是一个核心议题。从收集的文献看,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敏捷供应链”、“集成供应链管理”和“虚拟供应链”。

263供应链电子化

“电子商务”在1997-2002年出现频次仅次于“供应商”,在2008-2012年有所下降,说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1997-2002年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信息流”、“信息系统”方面研究,到2003-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得到更大发展后,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共享”方面。2008-2012年“信息共享”出现频次超过“信息技术”,说明供应链信息共享将是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264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1996年提出的,绿色供应链旨在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1]。表5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刚刚提出,2003-2007年分别出现76和51次,而2008-2012年“绿色供应链管理”出现频次位居第二,说明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3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的文献量分布、核心作者、核心机构、核心期刊、高被引期刊论文及关键词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研究成果数量上,自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1997年兴起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论文量由快速上升变为微微递减,2012年发文总量达到5 080篇,说明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在研究主体上,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员,如孙衍林、朱庆华、马士华、王佐、周林洋和宋华等,他们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期刊论文范文第7篇

sci期刊中文名是《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因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及其收录的论文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多数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成为了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考核评价标准。

据统计,2016年,我国学者发表的期刊论文数已经接近100万篇,SCI期刊论文也达到30万篇,论文总量稳居世界第一,SCI论文数居世界第二。

于是,在学术界就流传了一种说法,论文还是发国外的好。科研人员在SCI期刊等国外期刊一方面可以使我国科研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通过SCI索引对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进行查询和搜索,有利于提升科研水平。

可小编想在这里问一句,国内的期刊真的不如国外的好甚至是权威吗?

曾有一位科研人员认为文章有较好的创新点,写成英文投到国外一家期刊,结果被拒。于是立即改写成中文在国内期刊发表。但在不久,该论文作者在国外一家杂志看到了类似观点的文章。

其实,这样的情况发生不在少数,幸亏这位作者及时改投国内期刊,如果其坚持投国外期刊的话,很可能因审稿时间较长而耽误其创新思想的首发权,而被同行抢得先机,得不偿失。

其实早在20年前,国内科技期刊还是颇具吸引力的。

科研单位的考核项目也没有论文这一项,很多科研人员写论文多数凭兴趣和爱好,如果想在专业领域有进一步提升,有时候会投稿给一些英文期刊,但多数科研人员阅读和发表还是以国内期刊为主。

但后市场越来越现实,一些中文期刊开始以企业的方式运行,把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曾有过急于发论文的学生把不太成熟的成果寄给某国内期刊,很快接受,但收费不低。这类情况屡次发生之后,也就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质量与信誉。

好在目前国家已开始重视国内科技期刊的建设工作,正大力打造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在国内期刊与国外期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审稿制度、主编和副主编的作用、论文水平等,但这差距可以弥补。

期刊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 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

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见表1)。

表1 “盈利模式”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期刊 论文

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会议论文

合计

盈利模式

622

95

16

733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