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学论文

高职教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职教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我院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质量立院”的根本在于“教学质量立院”。教学质量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满足其各方受益者需要的能力的总和。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教学质量管理应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以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侧重培养过程中质量的改进与控制。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的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人才培养本体价值的规定,指出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指明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目标是某一层次、类别教育人才培养应达到的总体要求。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

(1)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

(4)具有健全的心里品质与健康的体魄。该质量要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化,是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指导性文件。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纲领,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结合专业的特色,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的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案,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给出一个宏观的指导性的意见。多年来,各类高职院校、相关学者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探索和研究,旨在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模式。在近三十年的职教教学实践中,目前探索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条主线、两个模式、三个体系和四个模块。一条主线: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关键素质培养为主线;两个教学模式:二年知识教学与一年实训或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相结合;三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四个课程模块:公共基本知识模块、通用基础技术模块、专业方向技术模块和拓宽素质养成模块。即以“平台化承载,模块化构建,目标化组合”进行模块化课程构建;以模块化课程为支撑,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以教学体系为支撑,设计各专业“2+1”教学模式;以“2+1”教学模式为支撑,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在此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下,我院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依托辽宁经济发展的需求,细化每一个教学模块,设计出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2+1”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科林•鲍尔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报告中提出,每个国家不论发展状况如何,必须努力革新其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以解决下一个世纪的就业问题,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和就业政策的紧密联系。多年来,中外学者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我国高职教育实践中,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行业办学、订单式、产学研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等。相比之下,我院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学、做”阶段,与现代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差甚远。应结合我院专业特色,探索出满足社会需求、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岗位需求为重心,在满足“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应突出强调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高职特色,仍带着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的色彩,从原有课程内涵中找出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错位思路,使其难以做到真正与职业岗位相对应。如何根据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岗位群分析,分解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整体规划课程体系,构建起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目标与规律要求的课程体系,才是从源头开始突出高职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教材建设

作为课程体系的载体,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下,教材建设要紧跟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职业岗位的需要,但现实是:1.教材内容严重滞后,高职院校教师应适时深入岗位一线调研,把岗位需要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及时地纳入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去,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2.高职教育教材市场比较混乱,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所以应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色自编教材,选用优质的统编系列教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强调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和实习。”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技能的强化训练。理论知识的教学应避开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侧重应用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启发式、案例分析式、分组行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通过实际模拟、操作、技能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将能获取最佳的转化效果。因为在真实的情景中学到的经验、技巧,能顺利的转化为今后工作的技能。这是WIAL(国际行动学会)进行大量研究的结果。

(四)教学质量评价

高职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双元制,高职,数字印刷,教学,实践

 

“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校和企业分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与技能操作。

一、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校内基地,建设以“双元制教学、‘2+1’订单式”的教学模式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

该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学习,学习内容的基础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为主,基础课由学校负责教育教学论文,专业理论基础课由企业负责,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并安排顶岗实习。学习方式为:理论+实训+实习+顶岗。使师生在实训基地中接受企业化管理,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重构“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

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以国家精品课程标准为依据,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校企合作,制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如下图1。

图1

(3)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外引内培相结合教育教学论文,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通过全员培训,提高教学团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通过进修和行业引进能把握专业、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到企业培训,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教学,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4)完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按照“五个共建”的办学模式,即共建专业、共建教学计划、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

二、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分析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这说明现在企业对于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和细致了,人才的需求向符合化发展教育教学论文,这对我们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

按照数字印刷专业目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并依照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如图2。

图2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三、高职数字印刷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围绕以“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的按学科体系编排的教材作例,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核心学习领域,按工作任务展开,以情境为导向组织教学。主要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2)精品课程建设

完善院级精品课程《企业形象设计》资源库;按工作过程导向,把《企业形象设计》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把《数字印后工艺与实训》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

(3)教材建设

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材建设,编印三本教材:《企业形象设计》(高职高专实训教材)、《数字印前工艺与实训》(工作任务导向教材)、《数字印后工艺与实训》(工作任务导向教材)。

表1 核心课程体系

 

项目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

项目一:

广告设计

广告的设计

1.熟悉广告的分类及创意思维

2.掌握广告设计创意方法

数字印刷印前处理技术

 

 

数字印刷产品的加工与机器的操作

 

 

数字印刷印后加工技术

广告的制作

1.熟悉广告设计创意的草图表现技法

2.掌握广告设计创意的电脑制作技法

印前文件的整理

1.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

2.电脑软件的操作

数码印刷与互联网的应用

1.熟悉互联网网上资料的接收

2.掌握互联网网上资料的处理方法

 

 

项目二: 包装设计

 

 

包装的设计

1.掌握外包装设计基础知识

2.掌握包装设计创意的电脑设计

包装的制作

1.熟悉各种包装纸张类型和特殊材料的运用

2.掌握包装制作的基本结构图

数码印刷机操作

1.熟悉产品性能教育教学论文,掌握工艺流程2.能独自操作印刷机

印刷设备操作与维护

1.印刷设备维护各种技术2.掌握印刷设备各种操作

项目三:VI策划与企业形象设计

VI策划

1.熟悉VI策划的工作流程2.掌握VI策划的文案写作

企业形象的设计

1.熟悉整个设计流程2.掌握企业形象的设计电脑制作

印前拼版

1.掌握数码印刷的印前拼版技术

项目四:书籍装帧设计

 

 

书籍装帧的设计

1.熟悉书籍装帧的设计整体设计流程

2.掌握其电脑设计的操作

书籍装帧的制作

1.能进行电脑的制作2.书籍的装帧工艺

高职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职业综合素质为引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企业调研,根据现代化工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国家西部建设培养人才。

(三)工学结合,能力递进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规范,管理规范融入教学过程,通过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融合企业职业能力目标和学校知识能力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入企业标准,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与提升,既要提高学生的入职能力,又要保障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

充分利用“化工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与多家企业开展研讨、调研,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一条主线,二个步骤,四个环节”,采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递进的运行模式,实现学生从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

(一)企业调研

1.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等方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需求状况展开调研。统计5家企业调研结果,2010~2012年化工类专业招收员工1443人,分析专业录用员工80人,根据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全区化工类企业约为12000家,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化验室,所以分析人才需求量较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2.学历调研

对分析岗位员工的学历做调研,从调研结果来分析,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5.02%,专科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72%,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专业,懂知识,有技术,已经成为分析岗位的中坚力量。招聘员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学历,可以获知企业用人需求量很大,招聘的大量的非专业员工进行企业培训上岗,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源,相比较而言,高职分析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二)专业定位

根据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岗位设置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定位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分析工,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是:培养能从事化工、煤炭、石油、医药、轻工、环保及其相关行业的分析检验工作和实验室(化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职业态度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安排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任务,素质拓展课程为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保障,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分析岗位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突出分析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实用性、操作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课程分为随堂基础实验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专业实践三类,结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四、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模式的实施流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分析检验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前四学期解决专业适应性问题,后两学期按不同就业方向设置课程及顶岗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二学期,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基础课相关实训操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基本能力。

公共课程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数学、语文、英语、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的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重要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础化学课程,是化工专业的基础,是奠定专业职业基本能力的基石。

第三、四学期,完成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需的工业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形成专业技术核心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发展状况,将行业发展对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反馈,及时将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发展实际,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根据典型工作任 务分析,分解形成一般化的分析检测工作步骤,分解典型工作过程由溶液配制—实施检测—分析报告组成。结合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通过项目布置—资料收集整理—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过程—提交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第五学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特点和就业面向行业企业发展和变化产生的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设置具有鲜明专业拓展课程,比如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煤质分析和石油产品分析等课程,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分析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学生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领域分析与检验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夯实操作技能。

第六学期,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开展分析检测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形成双导师,为学生提供技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术指导和理论指导,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从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引入企业检测任务)—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学生对分析检测职业的认知—把握—融入的过程,逐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氛围。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实习衔接岗位,学生成为准员工”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五、“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

学校组建“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由企业参与学院实施,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动力,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多赢机制,探索化工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2.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

化学工程系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各成员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二)制度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学院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了“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规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监控

成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院、系两级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各类教学评价指标,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多元考核、多形式考核,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务处负责全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日常工作;各系(部)执行学院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建设标准,检查落实执行情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院系共同监控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社会评价机制

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各专业理事会成员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质量督导员,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

4.信息机制

实现网上教学信息、网上评教、教学资源共享。设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学生网上评教;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制度,利用学院网、教学工作简报等不同渠道教育教学质量信息。

六、结束语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本着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宗旨,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工作,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让他们为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高职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影视类教育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当下影视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师资数量及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影视类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据统计,我国目前所开设的广播影视艺术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已逾300所,共设有15类31个专业。然而,大多数此类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却没有跟上高职院校发展的节奏,师资数量出现不足,一些院校师生比甚至超过1:20,这直接导致实训教师工作量加大,任务变重,专业教师一周课时超过16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确切保证。

由于我国的影视类教育起步较晚,一些院校多是由中专发展而来,这其中包括各省广电局开设的广播电视专业,其他一些院校的影视类专业则是由中文、新闻、戏剧等专业发展而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便出现偏低的现状,具有博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的高职教师则严重缺乏,因此不能适应信息时展下的影视职业教育进步。

学历偏低这一现象是高职院校师资存在的普遍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及其家长在面临高职院校的选择时,师资力量如何也成为他们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水平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任职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具有随时将新的理论和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的能力。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上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1.2 师资结构不合理

影视类高职院校师资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从年龄结构来看,老教师少,新教师多是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专业结构上来看,公共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出现失调,专业课教师紧缺,专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较低;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低学历低职称老师居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则偏少,缺乏专业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多数高职院校存在本科毕业的中青年教师担任主要教学任务,而缺少真正的学术骨干、行业专家以及专业带头人,因此无法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影视类高职院校中,长期以学科型培养人才为发展宗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教学的办学宗旨,多数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经过真正的业界“训练”,大多数教师也都是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甚至有不少专业教师连正规的专业训练都没有,大学所学专业也并非影视类专业,也因此在教育教学经验以及行业职业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待加强。

1.3 国家及业界收入差异对“双师型”师资培养产生的影响

我国虽然已经相继出台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但与之相对应的高职师资来源、职称评定等配套的教育政策则是严重滞后,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

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这便要求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这些也正是影视类业界所追求的主要条件,然而影视类业界的收入普遍较高,能给工作者相对高质量的生活品质,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则无法给予相应的优厚待遇,同时原有的优秀教师也同时受到业界丰厚回报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双师型”教师的思想不稳定,因而无法安心于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2 建设影视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建议

我国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的是“外引内培”的道路,也就是对外引进,对内培养,但在具体落实时却难于实现,这既有国家相关政策措施不尽完善的原因,又有影视类高专院校自身的原因,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影视类高职院校要走的必经之路。

2.1 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并转变影视类院校的观念

首先国家政府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建立有关高职教师队伍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并适时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引进、职务评聘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业务支持、专业指导以及精神激励。

影视类高职院校应适时提高对职业教育的相关认识,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职业教育思想,改变“重科学,轻技术;重管理,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带动全体师生员工以确立教师们是学院办学主体的观念,以便形成尊重教师和服务教师的氛围。同时更要大胆地任用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安排他们到重要岗位上锻炼,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冒尖。

2.2 培养影视类专业的“双师型”队伍的核心

专业带头人可以说是专业建设的领路人,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核心。影视类高职高校应根据自己有目的地选择其优势专业,做好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于选拔培养的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在资金、保障等方面实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如进修培训时给予优先考虑等,切实为学科带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成长环境及发展空间,以此带动其他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

影视类专业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要引进相应的优秀人才,除了要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外,还要注重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营造优良的事业发展空间。

在稳定教师队伍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学院应积极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为每个教师制定目标及长远规划,包括专业方向及开新课的情况、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实践教学、撰写教学论文等,使教师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

总之,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保障影视类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影视人才,只有这样,影视类职业教育才能逐步健康地向前发展,才能发挥推动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裴春秀,佘国华.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2005(15).

高职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物理学科 建设与改革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紧缺人才。随着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教育模式必须转方式、调结构,跟上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并能为新兴产业提供急需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物理学科目前存在着学科建设应用性成分不明显、高职特色不突出、“双师”素质教师匮乏、教材滞后、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与当地产业结合、与企业挂钩的实训模式更是没有体现出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物理学科建设也要围绕新兴产业进行改革。

二、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的重点

1.学科指导思想,包括高职教育物理学科建设如何融入新兴产业发展内容,如何与区域经济建设密切结合问题,如何进行前瞻性人才培养,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合理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研究,特别是注重教材差异化建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渗透现代装备、新能源、新光源、交通、环境、信息网络等研究领域的内容,将物理学科置于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

2.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突出高职应用性特色,为学科优势发展奠定基础。

3.解决好平台建设问题。要配齐学科发展配套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搞好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为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和产业化做准备。

4.解决好学科队伍建设问题,包括物理学科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问题、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建设问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问题、“双师”素质结构、团队的学术水平及学术研究问题。

5.完善学科项目建设问题,包括教科研项目与课题、优质课、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优质资源开发、优秀教学论文等。

6.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三、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具体的实施办法

1.学科理念的现代化。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2.教材内容的案例化。高职物理学科的教材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抽象的理论知识、公式推导等,所以教材的改革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职业特点,删繁就简,够用为度,引入新知识、新内容,每章节后编写一些实际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3.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经典理论的整体性与现代科技的合理取舍,充实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中的应用。在夯实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物理知识的拓展与更新。

4.教学重点的职业化。在保证各专业方向所必需的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作分块删减,重点讲授与职业关系紧密的相关部分,对于一些关联不大的章节内容可少讲或不讲,物理实验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土木工程、机械专业对具体问题的求解过程方面要求比较高,力学部分尤为重要。

四、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创新点

1.通过凝练物理学科研究方向,更加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特点,体现高职育人特色。

2.通过学科队伍建设,打造新型师资团队,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加大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力度,带动教师双师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通过搭建学科平台,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配齐学科发展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保证师生实训顺利开展,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4.通过物理学科建设研究,能够更加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形成系统理论,并为其它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物理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是不可偏废的,但物理学科必须进行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课程观,要紧贴就业市场,为学生的职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炳元 文春帆 物理(电工电子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任长松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牟大全 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12。

高职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刍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42-01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从现实来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上,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努力探就的课题。

一、确立教学目标,突出专业性

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3、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中职学校教学论文中职教学论文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三、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种角色的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完满甚至错误,也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思想火花,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2、进行参与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诱发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效果却经常不好。因为很多课文历史悠久,学生受年龄、时代、生活阅历的局限,凭已有文学修养很难深刻理解历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建立灵活评价机制

淡化分数量化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学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以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使中职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尽展自己的才华。

六、中职语文教师要具有现代教学能力

现代教学能力主要指要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意识,了解青少年身心的特点,善于将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语言,营造富有生气的教学气氛的才能,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能力,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等。中职语文教师要学习先进、新鲜的教学法经验,从专业期刊及报纸、互联网上学习新知识,关注同行的研究,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要灵活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

参考文献:

高职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本教研;优化实施

作者简介:薛小明(1972-),甘肃灵台人,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13-03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开展校本教研,教学目标要求更加具体,知识与能力体系要求更为系统,课程本身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标、教材以及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转变毫无疑问地对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教研活动在高职院校中有其开展的合理价值,但其实施策略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需作进一步优化。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

(一)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对的。没有基于课程和教学的研究,高职改革的推进无疑会举步维艰。作为非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更应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只有教研的参与才会不断改变教学的行为、状态、习惯,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从而使教学始终富有生机、充满活力,这是使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内在机制。因此,建立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相一致的校本教研制度,是高职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二)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首先应该满足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技巧,并懂得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这就要求高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素质。传统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一般采用“送、下、带、引、聘”等方法来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双师型的教育,但囿于条件所限,上述方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师资培训资金予以保证和支撑,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升现有教师队伍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教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是校本教研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要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不仅要继续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自己开发教材;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提高能力,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要研究教学过程本身如何进行更为有效;不仅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且要研究怎样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校本教研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无疑都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三)是创办特色高职院校的重要支撑

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它既可以体现在总体办学思路和治学方略上,也可以体现在教育模式、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上,还可以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等方面。办学特色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学制度、后勤服务及软件和硬件建设无疑都可以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特色。在高职院校启动校本教研活动,是立足于本校实情,依托学校自身优势,以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整合教学资源,开拓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科研、校本课程等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为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水平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丰富和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进而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其本质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自主性是其突出特点。学校依据所处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具体状况,依据学校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状况,通过开展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造就了高水平的师资群体,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研的优化实施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理解为:个人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是教师与理论的对话,三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校本教研要“基于校本”,必须从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教师专家三个核心要素的作用着手,并在新的层面上进行创新。

(一)加强自学精神,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

个人自学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校本教研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教师积极的个人自学,同伴互助就会流于形式,专业引领也失去了对象。教师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教师的个人自学与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自学与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个人自学与反思包括课前自学、课中发现、课后反思三个阶段。课前自学是教师依据教学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补充不足,提升自己在理论或实践方面的能力,并对将要实施的教学做预测性的调整。课中发现是教师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实施监控、及时敏锐地发现问题。课后反思是教师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作系统化的梳理与总结,这种课后反思的主要策略有:记录教学片断、总结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等等。学校还应该对教师自学与反思的成果提供支持的平台,及时把本校教师的反思性文字汇编成册,便于交流总结。

(二)搭建互助平台,实现教师的经验共享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许多高职院校当前的运行体制下,教师因为不坐班,很难有机会与同行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的教研变成了个体式的劳动,多数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组建基于校内的“研究共同体”,重视教师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互助、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管理模式、制度建设、激励与评价机制上努力创造与搭建有利于教师科研的互助平台,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高职院校在帮助教师科研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信息交流,通过对话,座谈、讨论、研讨等形式交流教师们自己的体验、心得以及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互为它山之石,促进共同提高。二是课题协作,通过共同承担责任完成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任务,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是其活动的表现方式之一,其长处在于,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三是相互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评价,使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达到共同提高。

(三)利用行业资源,实行开放式的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指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校内开展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合作单位都拥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知本地信息资源的技术骨干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行业资源优势,通过专题报告、现场指导、专业咨询等形式来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实践证明,只有把实训基地与合作单位的实践技能经验和校内教师的策略性理论经验相互并轨、融合进教学过程之中,校本教研才能得以生动而有效的开展。

总之,随着校本教研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日益渗透在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所有教学过程之中。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需要也必须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开展。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对于高职院校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陈旧观念和单一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促进高职教育实践的深化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董陶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途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7期.

[2]吴优芬,孙海泉.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两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4期.

[3]董维佳.找准定位 丰富内涵 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赵小平,肖智勇.“科培研一体化校本教研”创学校特色[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第20期.

高职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教科研;教师专业化成长;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J8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89-2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加强艺术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关系到艺术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和前进的关键要素之一,只有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化教师队伍,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本文根据艺术职业学校教科研存在问题就如何加强艺术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作用以及采取的方法和途径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发现或创新职业教育体系为导向,以获得职业教育规律为目标的一整套研究过程。从教育科研的分类看,可以分为一是以发现、发展和完善理论为目的的探索式研究,也称基础性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二是以寻求解决问题答案为目的的对策性研究,也称应用性研究。它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三是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综合性研究,既发展、推进和探索理论,也寻求改进和解决的路径与对策。

二、当前艺术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教科研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 思想上不重视

艺术类职业学校教师过分强调口传心授,不接受改革,从教师的思想观念上看,有些教师观念陈旧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认为教学工作与教科研工作联系不大,甚至认为教学质量与教科研无关。有的教师认为,搞不搞教科研无所谓,以前没搞不照样教了这么多年?还有的说:“平时教学这么忙,哪有功夫搞这个。”更有“明白者”,竟说出“搞教科研哪是教师的事”这样的“明白”话。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教育科研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

2 能力上不支持

艺术类职业学校教师重技能,动手能力强,文字能力较弱。表现在:一是科研素养较低。许多老师缺乏科研的基本素养,至今不知科研为何物,更不知课题申报是怎么回事,对科研毫无热情和兴趣。二是科研能力滞后。缺乏起码的选题、填写课题申报表、搜集检索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概括提炼观点、形成逻辑思路以及成果撰写能力。三是成果贫乏。视论文写作为畏途,要不是职称评审逼上梁山,恐怕一生都不会染指论文写作。

3 方法上不得当

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其实质在于规律的运用,遵循规律就成了方法。方法不得当表现在:一是对方法的无知。即并不知道到底有哪些科研方法,更不清楚它们的准确内涵。二是方法运用的茫然。由于对科研方法的陌生,当然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于研究过程中,往往都是“跟着感觉走”,并不能自觉清醒地意识到我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研究和写作。

三、提升艺术类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恒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如何提升艺术类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教师教科研水平,我觉得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 制度规范人

教育科研机构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学校应根据发展需要,必须大力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为开展教育科研搭好台。学校应形成从校长室到教科室到教研组一条龙网络管理,使学校教科研任务层层落实,职责分明,逐步建立起一支乐于奉献、素质优良、层次合理、工作负责,相对稳定的教科研专兼职队伍,在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的纽带,示范作用。教科室除建立系统的教科研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教科研评价体系。没有法规局面就会大乱,如果法规固定不变,局面也会引起混乱。由此看来,教科研工作也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教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稳步进行。学校应制定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对每一个教研组、每一位教师量化教科研要求,建立必要奖惩措施,用制度规范教师。

2 活动培养人

(1)培训、学习活动提认识:

学习是时展的主旋律,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人们往往将师生知识储量的大小以“一桶水”与“一碗水”相比拟,但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多元价值观的出现,教师的思想、信息、认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等均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抱着陈旧的观念,拥着陈旧的知识来参与教育工作,势必被滚滚的教育改革洪流所淘汰。现实中,不少教师以事情多,工作累为由将读书学习作为“软任务”,置于一旁,也有教师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自己能将教材读懂读透,能把课讲清楚就行了,读与不读关系不大。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学校应做好几项工作。

第一,营造学习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学校应响亮地在教师中提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需要”、“拥抱名著,对话大师”等口号。同时积极地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三网”学习平台:“地网”――开通校园网,让教师在互联网上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天网”――开通广播电视系统,收看有关的教育节目;“人网”――通过听讲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切磋技艺。无论学校经费多么紧张,都应该为教师订阅相关的教学刊物,充实学校图书馆,以保证教师的学习内容。

第二,创建“学习型”班子,榜样示范引路。有什么样的班子,就有什么样的教师群体。一个爱读书的校长能够带出一批爱读书的教师。因此学校班子是否具有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一点上讲,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的校园,要求校长首先成为学者型校长,给教师树立好榜样,以引领教师学习。

通过学习,第一,提高教科研认识。使广大教师重视教科研,克服写文章,搞课题就会影响教学的片面想法,树立教科研是为了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彻底改变教科研与教学是截然剥离的想法。只有广大教师把教科研看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科研才能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第二,增强教科研意识。课题从哪里来?课题研究有哪些必要的程序?教研论文怎么写?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可以说,一开始谁都不会,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坚持下来,而有的人有半途而废了呢?我认为只要坚持不断学习,脑子中有了研究的意识,课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

(2)评比、竞赛活动提技能: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很注重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课堂――教师试验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校领导对教师也应该有多岗位锻炼的打算,如可跨学科,跨年段锻炼。对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等机会,一要公平公正、推荐能者;二要强化指导、多方督促;三要注意发挥年级组、教研组、教科室人员的集体智慧,使更多的人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样,年青人的成长将会更加迅速和顺利,学校的人才库才会更加充盈,学校的师资力量才会更加雄厚。

学校还应定期举行校内论文评比、教案评比、优质课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技能大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汇编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向上级教育科学研究所及各级各类刊物、学术研讨会、各类评比交流推荐本校教师的优秀论文等。通过评比、竞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3 奖励激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