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趣味教学法论文

趣味教学法论文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72-01

趣味教学法,是指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积极、融洽、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去领悟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方式。初中生渴望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未知知识,如果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感兴趣,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教学法时,可通过情境激趣、生活激趣及活动激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高效学习。

一、情境激趣,诱发学习动机

情境激趣,是指教师遵从“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学情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把握教学知识,以提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优美风光,并配以古筝独奏曲和精彩朗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这是通过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扮演“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我国园林发展历史,并对苏州园林的景致进行详细讲解,这是通过角色扮演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而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历史资料,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苏州园林中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片段叙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知识内涵得以丰富,这是通过讲故事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教学内容中所隐含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趣味性,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诱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生活激趣,升华真情实感

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比如新闻报道、书信往来、交流对话等都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生活事例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中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等特征,事例鲜活生动,教师在课堂上对其加以利用,可以让学生缩短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以《科学与艺术》(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为例,该课主要阐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可以把课文与一些与此相关的新闻结合起来教学,如2015年7月2日在中国质量新闻网上发表的新闻《清新“静”界,皮阿诺科学艺术家居之厨房里的环境工程学》,这则新闻颠覆了人们对厨房的传统观念,这间厨房不仅有大吸力抽油烟机、垃圾处理器等高科技厨房设施,还在外形设计上考虑到艺术美感,与整个厨房融为一体,不仅不脏、不乱、不臭,而且具备欣赏价值,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笔者将这则新闻引入课堂,学生在看到这则新闻时眼前一亮,并就这一新闻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刻地理解了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紧密关联的观点,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事例,其效果比简单地按照课文授课要好。

三、活动激趣,碰撞思维火花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 趣味性 缺失原因 教学设想

论文摘 要: 英语语言学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术语抽象难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增强其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交流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其趣味性教学在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应用,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建构以学生的学习、研究、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大量引用实例,丰富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以实现语言学课程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的课程目标,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引言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就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语言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激情。有了兴趣和激情,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强,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53-54.

[3]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4]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5]张廷.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8-129.

[6]袁秀凤.探索趣味性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2-29:62-65.

[7]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2:48.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9]朱瑶瑶.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1,(4):216.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条,文雅的说法是“此树婆娑,生意尽矣”,通俗的说法是“没兴一起来”。梁启超演讲“教育(家)”之“趣味”的20世纪20年代,旧式教育(科举考试)的流弊尚存,而新式教育(现代西方分科授学)的新弊已现。旧弊与新弊,其共通之处是远离趣味甚至摧残趣味。梁启超将当时学校教育的“摧残趣味”归结为三:一是注射式教育,二是科目太多,三是拿教育做敲门砖。一、三两条是科举教育的流弊,第二条是西式教育的新弊。科举教育的主要方式,在授者是强行灌输,在受者则是死记硬背,梁启超将二者的关系比喻为大人嚼饭给小孩子吃,小孩子吃大人嚼过的饭,还有什么滋味?还会生出丝毫的趣味?科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拿八股文去敲魏阙之门,门一旦敲开,敲门砖便弃若敝屣。一位敲门者会与敲门砖发生恋情?会从敲门砖中感受到趣味?

从现代文理分科的层面讲,旧时八股文属于文科,或者说属于文科之中的议论文写作。因而科举教育“课目单一”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20世纪初,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等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1],以新式大学教育取代旧式科举教育,其中课程设制以“多门”取代“单一”。1902年《钦定高等学堂章程》中的“政科课程”,一个星期的课程类别多达17门,授课时间高达36学时。[2]当然,从教育的通识性及多样性层面而言,现代教育课程设制的“多门”,可以救科举教育的“单一”之弊;但就教育的“趣味”而言,科目太多又会生出新的弊端。趣味的培养是要往深处引,知之愈深,趣味愈真。一个学生,一周上36节课,而且是在17个不同的类别中穿梭转换,既是走马观花,更是疲于奔命。这就像《围城》中的方鸿渐,“兴趣广泛,心得全无”,而“心得全无”之后,自然是“趣味萧条”了。

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演讲,距今已近百年。相较于梁启超的那个时代,今天的大学教育当然有很大的变化;但就“趣味”这一关键词而言,梁启超当年所针砭的三大病症今天依然存在,只是说法稍有不同。比如,“注射式教育”今天称之为“满堂灌”,“科目太多”即为“学生负担过重”,“拿教育做敲门砖”则是“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笔者在大学生活了40年(前10年当学生,后30年当教师),对大学教育的“趣味”问题真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念本科时,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必定是闭卷。动笔之前,先将试题浏览一遍,便可预知这门考试我会得多少分:题目摆在那里,自己准备过的,将已经背熟的答案默写在试卷上即可;自己没有准备的,只好硬着头皮胡诌,最后的分数可“算”而知。默写完毕,走出考场,马上将试题连同答案忘得一干二净。待自己十年媳妇熬成婆,又用同样的方法去考学生,虽觉得很没有趣味,却也无法改变,无趣又加上无奈。我将这种教育模式概括为“三写”式教学:先是上课“听写”,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然后是课外“抄写”,整理课堂笔记,到期末总复习时还要做各种模拟题,甚至一遍遍抄写标答以加强记忆;最后,就剩下走进考场“默写”一通了事。如果说今天大学里的“三写”与我们当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高科技的引入,比如,用手机拍照替代“听写”,用复印机拷贝替代“抄写”,而应该“默写”的时候却在“抄写”或者“听写”。有一次监考,学生退场后,教室里一片狼藉,各种写满标答的纸片和用过的教材散落各处。面对此情此景,不仅无趣,甚至无奈。

这还不是最高级别的“摧残趣味”。试以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道程序――撰写毕业论文为例。梁启超说教育的最大趣味,就在于能将学问与职业统一;对学生而言,则是将学问与学业统一:学问是一件最有趣味的事,因此到了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应该是大学生活最有趣味的阶段,至少比“三写”有趣味。其实不然。先看毕业论文的生产程序:第一步,教师提供题目,越准确越具体越好,准确、具体到学生拿到题目就可以直接动笔;第二步,学校提供统一的论文制作模板,学生用教师的题目,用学校的模板,在上面填充文字即可;第三步,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包括学生陈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分,整个过程5到10分钟(一位);第四步,结果是预知的:没有不通过的答辩,没有不合格的论文,因为不能影响学生就业,而就业是大学的头等大事。学生拿着用毕业论文换来的学位证书,走上就业之路。再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的生态和心态: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时段,就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哪里还有做学问的兴致,更何谈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其“趣味”应该是最真最长的。就职业这一层面而言,所谓“最真最长”的趣味,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全日制、全天候的,上班与下班,职业生涯与业余生活,涵泳于、笼圈于 “趣味”;二是全过程的,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弥纶于、整合于“趣味”;三是良性循环的,问学与诲人,利己与利他,条贯于、赠答于“趣味”。

福柯说“人受制于劳动、生命和语言:他的具体存在在它们之中发现了自己的确定性”[3],人首先要活着,然后要工作,要说话(包括书写),人只有在这三种状态中方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并进而确证自己的价值和乐趣。然而,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讲,这三项活动并不是统一的,至少不能统一于“趣味”。上班时间不得不做一些没有趣味的事,只能等到下班后去寻找趣味,所谓业内无趣业外补。或者反过来,本职工作太有趣味了,下班后反觉得无趣,但又不能24小时上班。而教育这种职业(比如大学教师)大多不用坐班:就时间而论,没有上班与下班之分;就空间而论,只有到教室上课与在书房做学问之别,而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教书与问学,其实都是做学问;而“学问”则是“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大趣味之一。 梁启超给“趣味”下的定义很有趣味:“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他排比的例子更有趣味: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梁启超是做过大官的大学问家,他当然知道“做官”与“做学问”哪件事更有趣味。有官做的时候,梁启超只能在下班后做学问,趣味是不连贯的,是业余性质的。20世纪20年代,不做官了的梁启超,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地做自己的学问,全天候、全日制地享受学问的趣味,只嫌24点钟不能扩充到48点;不光是自己享受,还要“野人献曝”,让别人也享受。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做清华的专职导师,还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大谈学问和教育的趣味。品味当年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文字,目睹当下一些迷恋于做官,忙碌于做官,或者蹉跎于做官,甚至委顿于做官的学者,真不知是何滋味。

当然,学者想做官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的文化向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问题是,学问一旦成为手段,趣味便可能丢失甚至被杀死。因此,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的第一条件是“无所为而为”。梁启超承认,有所为去做学问也可以引起趣味,比如学生为了学位证书,学者为了著作版权;但到了趣味真正发生的时候,必定是无所为的。学问是趣味的主体,趣味是学问的目的,趣味之于学问,恰如康德关于“美”的定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真正的学问是有趣味的,有趣味的学问是美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是基础是出发点,“好”是过程是缘由,“乐”才是原动力。按梁启超的说法,学问这件事,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到“乐之”,其“本体”和“对境”只能是学问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非如此则无趣味可言。而我们这个时代名利俱收的学问,其问学者或“好”或“乐”的大多是与学问不相干的各种目的,又何来趣味可言。

梁启超说“生命是活动,活动是生命”,而生命这种活动,无外乎两件事:所做与所说。所作与所说的完美统一,是“趣味”之真谛所在,故稚童是有趣味的,童心是有趣味的,有童心的文章是有趣味,故卓吾先生要喟叹“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人世间有一些职业,所做与所说是不能统一的,比如官宦,比如商贾。而教育这种职业,所做与所说是应该也可以统一的。借用孔子的话,教师的所做是“学而不厌”,所说是“诲人不倦”;“学”是利己,“诲人”是利他。“学”与“诲”,“利己”与“利他”,又是互为因果、互为赠答的。而教育的趣味,正在于学与诲、利己与利他的相互赠答之间。教师拿到课堂上“诲人”的,应该是自己做学问的心得和收获。就大学的专业课教学而言,一位不好好做学问或者学问做得不好的教师,肯定不是一位好教师,至少在学生眼中不是一位有趣味的教师。梁启超曾讽刺不做学问的教师,“拿着几年前商务印书馆编的教科书上堂背诵一遍完事”,甚至长期使用“几年前在师范学校里听的几本陈腐讲义”。百年前的喜剧,仍在今天的课堂上重演:教师拿着商务印书馆或者某个不入流的出版社的教材,在课堂上背诵甚至朗读;考上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惊讶地发现导师新开的研究生课程与几年前本科生的旧课并无多大区别。不“学”的教师,“诲人”时除了照本宣科和炒炒剩饭并无他途,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教师自然是既“厌”且“倦”;年年听,月月听,日日听,学生自然是既“倦”且“厌”了。梁启超说“厌倦是人生的第一件罪恶”,故不学而诲人的教师是有罪的了。反过来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是有趣味的,而且这种趣味因着自己的既“学”且“诲”而成倍增长,即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亦如梁启超所说“教学生是只有赚钱不会蚀本的买卖”。

大学教育的“趣味”问题非常复杂,牵涉方方面面,自然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最应该关注此问题的,是作为“趣味”施授者或创制者的教师。细品梁启超专论教育趣味的三篇文章,似可见出任公的问题意识聚焦于“教育者的趣味”,其良苦用心则是期冀能以“教育者的趣味”来改变干瘪而萧条的现状,从而为大学教育创生或滋乳真的趣味。梁启超认为教育者的趣味,从消极的方面说是“不厌不倦”,从积极的方面说则是“乐”:教育家的财产就是这片“教育的快活林”。或许,做教育不如经商与做官那般有钱有权,也没有山珍海味与绫罗绸缎,但学问和教育的快乐,大到一项崭新的学术创获,小到一句独出心裁的课堂妙语,都是自体自足的真趣味,“南面王无以易也”。

所谓“快乐”,是由“趣味”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孔子讲“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其实也是教育(包括授者与受者)的快乐;孟子讲“君子三乐”,其中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苏轼《上梅直讲书》,感叹孔门师徒之乐,虽周公之富贵、召公之贤,均不能与之相比:“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苏轼坦陈“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但师者的趣味及其快乐,与或富贵或贫贱并无因果关系。师者之乐,“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这是一种以趣味为目的的趣味,一种自足的快乐,一种“乐乎斯道”的快乐:“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多年以前,笔者在给自己一位学生的新著作序时,套用孔子“益者三乐”和孟子“君子三乐”的话语方式,提出“师者三乐”。人生在世,荏苒百年,免不了会衰老,会独孤,会烦忧,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生活在“教育的快活林”,体会着持续的彻底的圆满的趣味,享受着最丰富的快乐,这么一来没有趣味的事情也会神奇般地变得有趣味,结果是:老而不衰,独而不孤,烦而不忧――此乃“师者三乐”是也。

笔者属马,甲午耳顺,他人体貌之,皆曰“看不出”,并询问“有何健身之法”,答曰:只缘身在快活林。“教育的快活林”是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永远青春做伴。问学并诲人于青春的校园,几十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师生同创青春版”。何谓“青春版”?就诲人之道而言,是指带“古”字的课目中蕴藏着现代价值和生活智慧,做教师的要将之讲出来,使古树绽放新花;就诲人之方而言,是如何用议论、叙事加抒情的方式,用诗性与理思相融通的方式,将传统文论及文化的趣味和真谛传授给青年学子,并使之融入他们的青春和性情。师生同创,授受相长,做教师的自然会“老而不衰”了。

像笔者这种年龄的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孩子大了,远走高飞,留下双亲相依为命。我自己,以及近处的同事、远处的同行,虽然早已“空巢”,却也并不孤独。原因很简单,身边总是有学生:本科生课堂的学生多达三位数,研究生课堂也有两位数;老生尚未毕业,新生早已进校;已经离校的学生,返回母校纪念毕业N周年时,总忘不了看望老师…… 独而不孤的趣味,更深一层的内涵是教学相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此多的学生与我同行,能做“我师”的该有多少。我曾让两位本科生同学编辑我的散文集,窃以为是给她们一次学习的机会;后来我无比惊讶也无比惭愧地发现:她们的散文比我写得好多了。我的普通话说不标准,尤其是四声混淆不清,每次上课,我总要发动学生纠正我的四声,做我的语音老师。梁启超将趣味比方为发电,越摩擦越出,所以需要朋友,需要朋友之间的相互砥砺,相互切磋。否则,趣味就会变弱,甚至停摆。常说亦师亦友,学生是忘年交,而且是无功利的。年年岁岁,这么多这么好的学生,“足以相乐如此”,自然是“独而不孤”的了。

教师也是凡尘中人,也有各自的烦恼人生,也要去应对一些没有趣味的琐屑之事。进教室之前,你还在为一些琐事烦心;可一旦走上讲台,面对那些略显稚气却是充满渴望的目光,和学生一并陶醉于斯,原先的烦恼便早已烟消云散。梁启超讲教育的趣味,反复强调教师的导引作用。做教师的,有责任引导学生到高等趣味的路上来,否则他们到校外找趣味,结果弄得人生无趣味。主张趣味教育的人,要有做“太子太傅”的使命感,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时,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教然后知困”,不学新知,何以诲人?只有学不厌,方能诲不倦。反过来说,将诲人当作一件正经事,拿出良心去干(今天叫“职业道德”),怎会厌倦?故只有诲不倦,方能学不厌。趣味这东西,是愈引愈深,一旦尝到甜头便可成为嗜好,所谓如痴如醉。此乃“烦而不忧”也。

梁启超自称“信仰趣味主义”,自己的人生观“拿趣味做根柢”,进而主张“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他自己也是“趣味主义”的践行者,我们看他关于“趣味”的讲演,实在是很有趣味。梁实秋认为任公是一位难得的好教授,有丰富的学识、流利的口才、动人的表情,凡是做过他学生的,莫不深受其影响,[4]故感叹:“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5]以梁公为镜便可看出,以教育为唯一趣味的师者,人生自会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一个既有根底更有趣味的境界,梁公之教学也是对“趣味”作为大学教育关键词的最好诠释。

注释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上册第151页。

[2]同上,中册第537页。

[3]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8页。

[4]张朋园著:《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51页。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课堂趣味 教学风格 领导方式 学生参与

20世纪80年代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首创了情景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忽略情感教育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来习得知识点,使语文课堂变得充满趣味。然而情境教学法要营造出的生动活泼的气氛是多样因素共同作用的,而其中某些因素的差异又极有可能对语文课堂的趣味性造成不同的影响,这是需要教师工作者格外注意的。

一、教师个人特征对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影响

1.教学风格对课堂趣味性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特色,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个性特点以及教育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与经常性表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导致了其情景教学法运用的差异,自然也就影响到了语文课堂上的趣味性。不同的教师有着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感性的或理性的,活跃的或呆板的等,这些都造成了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时制定了不同的策略(比如说不同的奖惩机制),而这些策略的差异又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是说课堂的趣味性与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息息相关。譬如当《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故事让学生表演时,教学风格比较保守的教师先是向学生厘清文中各个人物的行为与原因,然后再挑选几位同学为大家表演,这样固然可以让学生对角色的把握比较到位,但是他们参与的热情却是被大大打了折扣的。而教学风格比较热情的教师,则会提前让学生准备,自己参悟角色,然后推选出课堂上表演的同学,最后课堂上的表演结束后大家来一起点评表演者,并思考为什么。比较之下,后者的情景创设学生参与多,期待值也高,课堂趣味性自然也更高。由此可看出,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运用的情景教学法有所不同,结果课堂的趣味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得到最大的展现,教师要注意自己一贯的教学风格是否合适,可以做适当的有意的改变,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最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切忌形似而神异。

2.领导方式对课堂趣味性的影响

除了教学风格外,教师对小学生的领导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情景教学法下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勒温的经典研究中就有一项是对教师领导方式的影响力的考察。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归为三类:(1)权威型。教师对学生的掌握度很高,各个事件、各个环节都作好了细致的安排;(2)民主型。教师只是规定学生行为的大致纲领,具体细节由学生来民主讨论制定,教师最后给予完善;(3)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的掌握度极低,一开始给出大概目标后,其他一切工作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再参与。勒温观察、记录了这三种教师在领导11~12岁儿童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放任领导下的学生问题最多,课堂纪律最为混乱,学生之间问题不断,此时的情境教学非但不能给语文课堂带来趣味,反而是让矛盾升级。而教师权威领导下的课堂井然有序,情境教学也的确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学生对教师总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反感。比较之下,民主领导下的学生不仅独立性最强,其课堂上的趣味值也是最高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的。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在创设文中关于太阳大小的争辩情境时,民主型的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由争论太阳的大小过渡到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以及领悟到学海无涯,而权威型则是比较生硬,放任型的则很有可能陷入混乱的争吵。因此,教师要明了对学生民主式的领导,不仅是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民主的参与会让小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因此他们会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在语文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学生的参与对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影响

现在的小学生已经具有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了,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教师给的现成答案,喜欢充满趣味的探索过程,所以情境教学法适应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为他们的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尤其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中自己努力后获得的知识会有更深的领悟。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主张的“思维起于疑难”,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可以让小学生感同身受,学习的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时,不能只靠新奇好玩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应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情境,而且这种难度还必须是班级里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此时小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到难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学习热情随之高涨,在课堂学习中不仅收获知识更是充满趣味。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事例之外,还往往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找答案,但是此时一定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是难度符合六年级学生思维的且方便在课堂上进行的。像“为什么打野战要穿迷彩服”这样的问题,学生可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自己找到答案,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此时的课堂是充满趣味的。而有些像“为什么铅笔进水之后像被折断了”这样的问题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是被动的接受答案,此时问题的解决过程对他们而言是没有乐趣的,如果以此来创设情境必然是让课堂的趣味性大大降低的。因此,教师要始终牢记课堂上的情境一定是多数同学可以参与进来的,在参与中享受到了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如此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才会让小学生感受到。

如今,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颇为流行,也的确让语文课堂变得乐趣多多,但是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并不容易,要考虑到多种因素。教师的教学风格、领导方式,还有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参与,这些都会影响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情境教学的内涵,是让语文课堂上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乐趣,以积极热情的教学风格与民主的领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郭振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中学语文;趣味教学

“兴趣就是学习的教师”这是一句名言,目前新课改要求让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要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学习非常有趣,因为兴趣而愿意深入了解课堂知识,是实践新课改精神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在课堂中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是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以趣味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

课堂开头几分钟上得好不好,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这就好像是让听众听一首音乐,如果前奏就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观众就会很愿意集中注意力把曲子听下去,如果前奏节奏太缓慢,迟迟不能入主题,听众听得昏昏欲睡,后面即使有精彩的部份,听众也容易后知后觉的错过。所以开展趣味教学的时候,就要从开始就用趣味性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内容感兴趣,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和求知欲:

1,用新颖的手法导入课堂氛围

学生容易对新鲜的事物感到有兴趣,如果学生发现今天发生的事和以前的往例不一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趣,注意力会迅速集中,因此教师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导入课程。比如在讲述《谈笑》一课时,可以对学生说“因为上节课大家的努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得了奖,为了庆贺这个奖励,我们今天课堂上吃糖炒栗子。”学生情绪高涨,然后说:“但是因为栗子很少,一人只有一颗。”学生立刻开始议论纷纷,有开心的,有遗憾的。告诉学生:“虽然只有一颗,但是这是你们的成果换来的,值得珍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大家对事件的反应,大家就能理解谈笑的内容,也能理解到课本中所讲述的“谈笑”的情境,与课本产生共鸣。

2,用强烈的感情导入课堂氛围

初中的学生的生理发育特征,让他们思维的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如果一件事物能让他们产生感上的共鸣,他们就很能体会强烈的感情中传达的意思,否则,对他们来说,这件事只是冷冰冰的死物,他们不愿意去理解。那么可以从感情着手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的氛围。比如在讲述李煜的《长歌行》时,可以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听着带感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教师在让学生一听看到作者的诗句用画面表达出来的时候,被作者的感慨感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写这些诗句时的背景、心情,学生通过感情的共鸣记住了课本中需要了解的内容。

3,用故事的方法导入课堂氛围

初中的学生,一般来说思维活泼,喜欢个性鲜明的事物和有意思的事事,通常来说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所以可以从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引入教学的内容。比如在教学《“论学六则”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蔡志忠漫画选》中关于孔子的故事,学生先对孔子这个人产生鲜明的印象,觉得他这个人是个很有思想的,很有趣的人,于是就愿意了解他的思想,接下来可以引入正式的教学内容。

二,教立趣味的教学课堂氛围

如果学生觉得教学的氛围是死气沉沉的,过于严肃的,那么学生会觉得课堂内容对他们来说仅仅只是学习,而不是趣味,要展开趣味的课堂,也需要从课堂氛围着手,让学生在趣味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领悟语文本身的魅力和课本要传达的知识。

1,巧妙设下悬疑

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设下悬疑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色,让学生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后面的结局是什么?当学生很想了解后面的结局时,就会对课堂讲述的知识有兴趣。比如在讲述《愚公移山》的内容时,其中一句“愚公年且九十”,其中“且”字的意思是教学点之一,如果平铺直述的告诉学生且的意思,学生很容易记不住。所以可以设下一个悬疑问学生:“愚公九十几?”学生一愣,因为课本中没有答案,然后学生纷纷讨论且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且”就是“将近”的意思,他没有到九十岁,只是接近九十岁,学生通过悬疑和讨论加深记忆,使用这种方式在这个知识点上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扮演课本中的角色,自己去琢磨课本中人物的处境、人物的性格,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课本中表达的情境与要传达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扮演孔乙己和小伙计、食客等,学生通过扮演能感受得到孔乙己当时的思想,也能感受得到当时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在教学《变色龙》时,学生通过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把趋炎附势的警察扮演得唯妙唯肖,通过表演,学生掌握到课本中的知识点。

3,开展教学竞赛

初中的学生创造力强、精力旺盛、好盛心强,教师可以用趣味的方法引导学生这些特点,让学生主动的思索教学的内容。比如在讲述《杨修之死》》这一课,对于曹操应该不应该杀杨修这一点,让学生展开辩论赛,学生分别讨论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深入的了解操操与杨修的个性。再比如,在讲授各类语法知识的时候,可以学生展开知识竞争,让学生通过趣味竞赛的知识主动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三,给学生留下趣味的余味

在课堂中,给学生留下一些教学的余味,主要是让学生感觉到趣味的内容还没有结束,可以继续挖,这是调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下主动了解课堂知识。比如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教师在讲述完全部的课程之后,可以让学生去设想,这个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品格放到今天,是不是还有现实意义呢?是不是已经落伍了呢?你们赞不赞同他的这种想法?而自己觉得怎样才是自己的人生观?下课堂,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思索和实践的方法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 结:

在开展趣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掌握语言的表达和情绪的控制,比如可以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或者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到课堂的内容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道具使教学的方法变得生动有趣,或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语文课中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趣味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33-01

从百度百科上我们很容易搜到“物理”的定义,其实物理就是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如打雷、闪电、车辆的机械运动、热力循环甚至是量子运动都囊括在物理学的范畴之内。物理学就是一把人类用来打开认识世界的钥匙,这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本身就带有丰富的趣味性是实践趣味教学法的良好阵地。同学们通过物理来寻找自然规律、探究人类社会的奥秘进而促使整个社会进步,牛顿通过垂直坠落的苹果发现了地球引力、瓦特利用热力作用及机械运动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伟人都是利用了规律为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令这些规律浮出水面便是“物理学”所存在的意义。结合着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研究成果谈谈如何利用兴趣教学法打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初中物理课堂。

1 兴趣教学法理论与目前初中物理课堂存在问题之分析

学习动机和教学策略是相辅相成的,生动趣味课堂的创建不仅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加需要从学生内心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趣味教学法正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除了来自自身对于成功的追求外还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味教学来吸引学生兴趣是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力的最佳法宝。对于趣味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结合物理教学认为实践趣味教学法应从改变教学气氛、教师语言、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标准这几个方面入手。目前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还局限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虽有实验课程但是也主要以几件常见教具为主缺乏创新性。加上物理本身属于理工范畴,公式太多抽象思维要求强,考试难度大就成为了阻碍学生学习物理的桎梏。趣味教学法利用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多媒体教学手段打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无负担的学习物理,带有人性化的教学令物理课堂更加活泼生动。下面笔者就从以上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趣味教学法打造一个吸引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堂。

2 打造趣味课堂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之途径解析

2.1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打造初中趣味物理课堂的前提

老师是每个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直接的传授者与最亲密的朋友,物理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试想如果一个老师整天陈词滥调、面无表情又怎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呢?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起一个师生良性互动的初中物理课堂其实就是要求教师主动把握学习进程,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充满乐趣的物理学习气氛。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求教师要放下“领导”姿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与互动。第二,改变固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尽可能的使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授课利用语言本身的趣味性去感染学生。最后,穿插一些有趣的物理历史故事令原本严肃的科学知识学科充满人情味。

2.2 贴近生活利用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按照我们国家初等教育的规定,一般都是在初二的时候才开始物理课程。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力与理解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物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生活实例出发,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结合更能令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比如,雪天后同学们经常会说周围的环境变得万籁俱寂,我便结合着物理中的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们思考是什么原因让阻碍了声音的传播。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各式各样的答案便泉涌而出。

2.3 拓展教学资源打造初中物理开放性课堂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关键

我们一定要坚信趣味的物理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动态的、多元化的。物理的学习也并不局限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物理课堂也是创建物理趣味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一直践行着校内教学资源利用观,无论是教学时空还是教学措施甚至是教学材料都来源于校内,这令学生的物理学习局限到了一个很小的场所有碍于开拓性事业的培养。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更新对教学资源的定义,把人、事、物、文化以及教学系统外的资源都纳入到物理教学资源之中,给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作为物理老师我就经常带学生们外出“考察”、参观博物馆、听各种物理科技类的讲座,学生们物理学习资源获取途径越多他们的眼界就会越开阔,在课堂中也就能积极活跃的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趣味课堂便自然形成。

2.4 科学的评价体系及增加学生个人成就感是打造生动物理课堂的有力保障

评分体系一直是学生和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桎梏。如何我们能把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的多元化手段以及课堂整体效果等软性标准融入整个的物理教学评价体系中则会令学生和老师感到如释重负。另外,我认为打造生动的物理课堂还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功感。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一定成绩便会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课堂气氛便会更加的活跃。在这里我们建立教师们应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方式提高每个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参与度。学生们互相配合、相互讨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每个人参与到成功汇总和展示上,教师起辅助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提高了自信心便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生的兴趣。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中共提出了四种打造物理趣味课堂的方法。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物理课堂是构建趣味课堂的前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及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是构建物理趣味课堂的重要方式,改变传统评价体系则可以有力保证上述措施的实施。无论是构建物理趣味课堂还是利用其他各种方式,其目的都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物理成绩。从兴趣出发、从内心出发才是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这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学校的大力支持乃至全社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攀峰.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7-81.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摘 要】网球趣味教学是指不仅能把身体练习和劳动、生活、游戏、游艺娱乐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能起到增强情趣、娱乐,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消除不良的情绪。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教学实验法,研究网球趣味教学与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关系,并分别从体育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旨在改善大学生焦虑,推动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中迅速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网球;趣味教学;焦虑;改善

0 前言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焦虑的探索网球趣味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网球趣味教学的发展,自小学、初中、大学,都相应的开展趣味网球比赛,进一步推广了网球趣味活动的文化韵味,那么它必然也具有一般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本论文的创新点就是在前人的量表、问卷的基础上运用访谈、网球趣味教学实验的方式对选修网球课的学生进行测试和测验,对比实验前后他们焦虑的变化,弥补该类研究的空缺, 同时普及网球文化以及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体育课中的运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共169人)进行研究,其中,男生占50人,女生占119人,学院分别为:数学学院、政治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六个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

包括问卷调查法、量表测量法和访谈法,本文中期与后期采用《大学生焦虑来源》问卷对筛选出的焦虑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焦虑的缘由,最后进行整理、总结。

1.2.2 对比法

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测试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比实验前后焦虑的变化。

1.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数理运算、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其中,P<0.05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极其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该实验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问卷反馈。其中,随着宗氏量表的指数增高,其焦虑指数也越高。

2.1 网球“趣味教学”影响实验组焦虑程度变化的分析

纵向比较: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焦虑指数降低,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03小于0.05,呈现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八周前后焦虑指数有所降低,但幅度不明显,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12大于0.01,没有显著性差异。横向比较: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指数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焦虑指数相比,实验组焦虑指数明显下降。(见表1)

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心理状况反应及焦虑程度的变化

8周前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五个因子改善幅度比较大,而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子改善不太明显。(见表2)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实验前后有所改善说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这种自卑感,加强人际关系的交流,达到以球会友。

2.3 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引发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状况、未来就业问题、经济状况、家庭问题、恋爱情况等。其中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家庭问题占的比重较大。有4人认为家庭问题给自己带来了焦虑的状况,具体表现为:自己父母的关系不和谐,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处于单亲家庭等。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在恋爱问题的处理上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焦虑。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并给大学生带来焦虑的因素有很多,相对而言受焦虑困扰的大学生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4 网球趣味教学对实验组焦虑指数的影响及分析

通过发放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筛选出焦虑人群,其中高焦虑者22人,从这2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1名作为实验对象,也就是实验组,剩余11名为非实验对象,即对照组。对其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十六节趣味网球课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网球趣味教学的确能够改善大学生焦虑的情绪,而且效果很好,与没有进行网球趣味教学课的对照组相比效果很明显,对照组的焦虑情绪无明显变化,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组焦虑指数实验前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进行实验后比较,焦虑指数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机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焦虑

实验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有明显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焦虑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并且焦虑程度有所下降。对照组在实验前后部分心理健康状况因子有所改善,但强迫症状、焦虑、偏执这三个因子有上升的趋势。

3.1.2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了实验组学生的焦虑

网球自身的特点、作用,受众度,在高校的开课率;趣味教学的特点;网球趣味教学教案的设计符合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

3.2 建议

研究表明,网球趣味教学是一项极具趣味性、而且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方便锻炼的体育趣味教学活动,它确实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所以建议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推广此项教学。虽然笔者已经证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焦虑,但是目前相关研究甚少,造成相关理论狭窄,望未来的网球趣味教学可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和阳光体育运动中去,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

[2]高艳.趣味性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6.

[3]申小莹,刘晓瑞,董雪.西安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志,2006,14(3):10-28.

[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1“趣味性”的内涵及价值所谓趣味性是指事物或活动引发认知主体的兴趣或关注的特性。兴趣即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将兴趣定义为: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2]如果说趣味性是刺激,那么兴趣就是反应。越是有趣味的东西,就越能激发认知主体这种积极的情绪,从而形成良性的连锁反应,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趣味性的价值就在于此。 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趣味性的探索一直以来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核心话题,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它却是边缘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大学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即大学教育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如果英语词汇学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只是留给学生枯燥、乏味、难懂的印象,怎么还敢期望去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呢?我们怎么还敢奢望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呢? 趣味性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艺术手段。增加趣味性,就能给英语词汇学教学增加诱人的香味,从而激发认知主体学习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石坚指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思结合,采用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要让学生把知道变成知识,把知识变为智慧,这样才能造就合格的二十一世纪人才。①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程,英语词汇学的教学同样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3“趣味性”的维度 趣味性是一个艺术的范畴,有成人儿童之别,有高雅低俗之异,有专业分类之差。它以激发认知主体心理需求为主,包括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新异性兴趣和对抗性兴趣,[3]而英语词汇学的教学则要以学生的词汇需要为基础,侧重于激发精神兴趣,探讨其实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趣味性是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它并非单单体现在教学手段上,尽管大多教师都相信使用课件教学更能激发兴趣,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是解决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的关键。相反,课件使用的负面效应也在日益凸显,如照“本”宣科演变为照“屏”宣科,教师的移动空间被限定在鼠标可及的范围之内,削弱了师生互动的效果;窗外光线遮蔽,课件频繁点击,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新鲜感之后,又是另一种乏味。 如果课件只是停留在文字材料的呈现,那又是另外一种枯燥。其实,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应该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教学氛围、教师个人风格等各个层面上。同时,趣味性的多元化、多视角并非是孤立元素的组合,而是有内在关联的整合,应该由教学理念穿针引线,打通各个层面。陈森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分为六类,即谐趣、形趣、喻趣、曲趣、问趣、例趣;其中,谐趣是指教师个人的幽默和机智,形趣是指教学手段,喻趣是指教学语言,曲趣、问趣是指教学方式,例趣是指教学内容。[4]其实,这种分类只停留在教学技术层面,缺少宏观理论的支持,给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本文所探讨的趣味性特别是基于宏观理论思考的,以契合大学生对趣味性的心理需求,增强其词汇学习的策略,提高其词汇理解及运用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为出发点的。因而,这种趣味性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滑稽”或“幽默”,也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讲笑话、逗乐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而是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以激发认知主体发现词汇学奥秘和词汇学习的乐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引发思考和讨论。 4趣味性实现的路径 4.1以“过程”为导向当前,大多英语词汇学教学大纲的重心依然是抽象语言知识的传授,也就是以“成果”为导向,即: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语词汇基本知识和内在规律,包括词的定义、分类,词汇的形态结构、构成方式、意义及语义关系,英语词汇的来源及发展、词义的变化、习语及英语变体等等。 这几乎是所有英语词汇学教材的共性,这无一例外地会导致“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单向的静态知识流动,教师的角色被放大,承担起教学的大部分责任,使之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好坏全凭学习者自我的意志力,要么努力去阅读和理解,要么囫囵吞枣,要么就是放弃。 结果,师生相互埋怨,教者乏味,听者无趣。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趣味性荡然无存,兴趣无从谈起,学习的激情也大打折扣,而所谓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创精神就只能是留在大纲文本中的美好誓言了。 要增加趣味性,就意味着必须改变当前的词汇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将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文化三个层次共同构建的模式,构建“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以动态方案为本位”的设计观。正如陈新仁所说,“要努力改变传统知识类教材的刻板方式,帮助教师克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改变将词汇学作为一门抽象的语言知识来传授的做法。”[5] 这一教学理念在宏观上要求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教”的方式要从“讲授为主”转变为“参与式活动”为主,“学”的方式从“听讲”为主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等活动为主。注重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词汇学教学,这样的过程才蕴含着趣味,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p#分页标题#e# 譬如,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设立教师助理制度,即学生要作为教师助理和教师共同完成某些知识点的答疑和讲解,小组负责讨论以选取学习难点、兴趣点,收集资料,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等,但整个过程必须要有课前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率。将课堂上教师讲的行为转变为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行为,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单方面面面俱到地讲解知识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重点。特别是在高师院校,以过程为导向的英语词汇学教学还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以培养学生的教师素质,如课程设计、演讲、辩论、表演、现场讲解等等,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权威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以过程为导向,教学就会注重综合性和设计性,就会充满乐趣,真正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 4.2以“设问”为起点 如何将“以过程为导向”的理念贯彻到英语词汇学的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以设问为起点”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理论是指导性的,抽象性的,理论的趣味性就在于它能引发思考和讨论。立足于材料,从材料中发现规律,进而解释规律,最后概括出理论,这种以“发现型,探究型”为特征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才更为有趣,学生就会以自己的“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的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巨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就会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因此,“在一般词汇学教材讲解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研究型学习理念,设计大量讨论性、探索性、发现式问题,启发学生发现英语词汇规律,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能力”[5],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符合了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贺定修指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只有从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出发,激励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发真正的对新知识的探究活动。”[6]而这种发现、探究的过程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问之中展开,问题的设计应当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突出重点,留下反思的空间。问题并非以定位课本知识为主,而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以过程为主,以语料为基础,在教师的设问中,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综合、猜想、论证、社会实践等方式展开探索和发现之旅,以进行自学或合作学习。比如,讲解词的定义通常是英语词汇学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围绕“词”来设置问题情境,体现一个逻辑严密的探究过程,如下: (1)Whatis“word”definedasin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ies? (2)Howdothewesternscholarsdefineit?Whatar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heirdefinitions? (3)Whatistheequivalentof“word”inChineselan-guage?词or字,why? (4)Howdoyourecognize“word”inthesequenceofsoundandletters?Whatistheboundaryofaword?Canyourecognizewhetherornotagroupoflettersisawordeventhoughyoudon’tknowit,like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Andhow?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提前将问题分发下去,同时提供阅读的书目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以作为个人预研,课堂上则集中讨论,老师解决难点,精讲要点,在合作中完成教学活动。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怎样思考和研究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话题,怎样去查阅资料甚至进行论文写作等等。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真正地“以学生为本”来组织教学。教师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在引导发现。 理论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英语词汇学的学习,学生应该形成一个宽广的看待词汇的视角,并且能够深入词汇的某一个层面,用术语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而设问就是路径,以指点学生沿着怎样的方向去探究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设问才能引发思考和好奇,才会充满趣味。当然,这对教师的设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探究型的教学观、民主合作的师生观提出了挑战。 4.3以“真实语境”为材料 我国英语词汇学教材建设日益繁荣,但重复性建设,没有实质性差异的教材建设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尽管不同的教材还是凸显了自身的一些特色。[7]现行词汇学教材中,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缺少源自于生活的活生生的语料。因为侧重于理论的解释,很多词汇学教材缺少对理论或术语历史语境的探源,单单介绍其定义或内涵,然后列举一组组干瘪的词汇或孤立的一个个散句作为例证进行解释说明,形同词典中的词条,毫无趣味可言。 英语词汇学以理论为主,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必须遵循先给出理论,然后解释理论,最后验证理论这一教学过程。理论和实践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融入到丰富的语料之中,给学生呈现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从材料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正如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些真实的语料包括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以突出词汇的文体、体裁特征,引导学生从解决如何解读、何时用、怎么用的角度出发,讨论英语词汇在现实生活和文本中的理解与使用,以丰富词汇的语境,体现词汇的交际价值。 词汇是语篇的基石,从语料入手,理论的价值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才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引导学生去理解、发现和探究,这样才充满趣味,才能达到理论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同时,英语词汇学教学还必须要发展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提高其英语运用的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汉词汇的比较意义重大,比较可以发现问题和差异,也能激发兴趣,可以根据教学章节的需要,适当对比英汉词汇特点,充分利用英汉对比的研究成果,提升对英语词汇特征的理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真实的,第一手的英汉语语料。因此,收集语料成为凸显该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环节。#p#分页标题#e# 3.4以“活泼的风格”为调节 词汇学教学趣味性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活泼的风格。理论课的学习,教师往往视学生为空白,自己要么海阔天空的神侃,要么精深地分析,俨然一个理论卫道者的角色,学生只得哀叹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师生之间的鸿沟在这里拉得更大。这样的氛围中谈何趣味呢?只能是望而却步。理论总是在批判和否定中前进和完善的,学好方法论比弄懂理论本身更有价值。因此转变教师的角色观,以平和的心态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合作教学,摒弃传统的“一桶水”和“一碗水”的观念和唯理是尊的权威观,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才能融入趣味。一个心态开放,面带微笑,声音抑扬顿挫,身体语言丰富的教师更易于实现活泼的风格,更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4结语 虽然对受教育者或学习者来说,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但近二十多年来,包括教师和家长在内的众多教育者更相信“努力”比“兴趣”重要,“精讲”比“趣味”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侧重的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当创新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词的时候,趣味性的探索则是打开创新大门的一把钥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得首先要创新。其破解之道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将趣味性融入到创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而不是简单地为趣味而搞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才能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词汇学理论素养,发展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运用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