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恢复技术论文

恢复技术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恢复技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恢复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恢复 负荷

[中图分类号]G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41-01

对于运动员来说,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但是,由此也在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进而对于运动员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运动训练中的连贯性产生很大的关联性。体育界学者也在普遍关注着这一课题。而追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学界大致的观点是与运动负荷密切相关。

运动负荷包含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影响因素也较多。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负荷、疲劳和恢复始终密切相关,而这个过程对于运动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访问法。访问了珲春市第三中学资深教师,为研究该论文提供了研究依据,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解决在论文实际写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对各教练和多年从事中长跑训练的工作者进行访问,积累并总结出用合理的方法消除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性疲劳,并感谢刘老师等为论文给予了大力支持。

2.文献资料法。在吉林体院图书馆大量搜集了国内中长跑运动员过渡训练的恢复方法,使论文的理论性价值更高,观点更准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

珲春市第三中学高三学生14班全体学生男18人,年龄14―15周岁,女23人,年龄13―15周岁。

二、结果与分析

运动性疲劳属于疲倦范围,属于内伤不足之虚症,主要表现不同形式的虚症,运动性疲劳可分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智疲劳三种类型。

1.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探讨,基本上已经统一为运动负荷是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对于运动负荷产生的影响的因素较多,因素变量之间的不同组合,就会对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刺激信号,导致不同的训练结果。所以,很难准确科学地定义出运动疲劳的生成原理,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往往认为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引起机体疲劳,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

2.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负荷、疲劳和恢复始终密切相关,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三个基本因素。“没有疲劳就没有恢复”“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大运动量就会造成一个极大的误区。高强度训练后,如果运动员得不到恢复,等于摧残运动员。在运动负荷控制的同时,还必须明确了解恢复过程的控制。

(1)医药学治疗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研究。汤剂内服:采取内服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分为服用复方药和服用单味中药两种 ,以前者居多。从中医医理角度来说,“补益”和“调理”是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的方剂的重点。中医学的观点对于增强机体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预防和治疗中长跑运动员运动疲劳。在运动训练中,一个忽视的现象是肌肉运动能力下降,这也是用来判定是否为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运动训练的过程代谢是一个基质不断消耗衰竭,代谢产物逐渐堆积起来,代谢环境呈现酸化状态的一个过程。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特别是耐力型运动员。

(3)贫血属于运动性疲劳。中长跑运动员出现贫血大多属于运动性疲劳,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血双补,则补而不腻”。清代李中梓《医学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在临床上用药依据“气能生血”的方法,常在补血药中配益气之品。

3.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与下肢支撑器官疲劳的联系。人体是一个整体,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客体。人体不均衡发展,使运动训练存在不可控性,主体某一方面失衡,运动训练的持续性必将导致破坏。教练员必须充分认真地思考各种问题和训练要素,全面衡量,统筹兼顾,反复论证,从而使作出的决策完善,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为此本论文从系统论角度设计,从制约中长跑主要矛盾入手,为系统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三、结论

长时间并且有针对性地,采用医药学疗法。为了方便运动员的服用,以医药学手段进行治疗,内服汤药统一煎制。中药不仅重视配方,也能更好、更快地消除运动性疲劳。

【参考文献】

[1]张国华,杨剑,范红旗.论运动补剂的立法思路与改进[J].体育科技,2000,19(03):35-37.

恢复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有专家认为,生态恢复是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按照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是修梯田、筑拦砂坝、种树种草,合理配置林地、草地、牧场和农田,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行为。生态修复则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其突破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水、保土和保肥(主要指氮、磷、钾)的目标,把对构成生态系统的若干重要元素的治理扩大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修复乃至重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封山禁牧或轮封轮牧,实行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草),25。以上斜坡坚决实施退耕;部分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地区可实行生态移民,促进地方生态环境恢复;封、管、治、调相结合,即对封育区加强管理,部分地块辅以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封育区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并有所提高。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

1、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生态修复是针对生态退化和生态破坏而言的。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生态系统是退化的。引起生态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扰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干扰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的波动或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的退化。事实上,干扰不仅仅在物种多样性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会对生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干扰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干扰和社会干扰。自然干扰包括火、冰雹、洪水、干旱、台风、滑坡、海啸、地震、火山、冰河作用等。社会干扰包括有毒化学物的释放与污染、森林砍伐、植被过度利用、露天开采等。干扰的强度和频度是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过大的干扰强度和频度,会使生态系统退化成为不毛之地,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是非常困难的,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生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进行恢复,从而进一步进行植被恢复。

2、干扰与演替——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

群落的自然演替机制奠定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演替有两种基本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发生哪一种类型,是由演替过程开始时土壤条件所决定的。一般地说,生态演替是可预见的和有秩序的变化系列。在演替过程中,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所代替,直到建立起一个最能适应那个环境的生态系统。生态演替可看作是在外界压力不复存在之后,生态系统所经历的一系列恢复阶段。如果给以足够的时间,演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修复所有的干扰和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吗?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修复过程是有限度的。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关键性理解之一,就是扰后演替的最终结果和它们与正常演替的关系。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阶段。一些周期性的自然干扰使生态系统呈周期性演替现象,成为生态演替不可缺少的动因。人为活动的干扰是否仅仅是将一个生态系统位移到一个早期或更为初级演替阶段,还是它从开始就是与自然干扰所发生的演替明显不同的类型?实践表明这两类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干扰如果很严重,使环境变化如此重大,以致演替向新的方向进行,永远也不能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了。当干扰持续到生态系统接近死亡阶段时,恢复与重建可以使其在某些水平上恢复平衡,但与原来的正常状态不同。天然恢复过程是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在严重干扰后,需要的时间更长。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致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究竟朝哪个方向进行,就取决于人类的行为。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 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a.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

b.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在我国早就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封禁只是解除了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合理放牧、刈割、开垦、樵采、挖药材等人为压力(或称人为驱动力),

还需预防、解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驱动力,如火灾、鼠害等。一般来说,自然驱动力并不是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但也不容忽视。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弯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二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二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对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相同的方法。

(5)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2、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生态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补种”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蔡建勤;张长印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4(04)

[2]焦居仁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 2003(01)

恢复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三遥”技术,GIS

 

引言

电力系统包括发电、送电、变电、配电以及相应的通信、安全自动、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设施。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在国家发展计划的统筹规划下,合理开发利用动力资源,用最少的支出(含投资和运行成本)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人民生活提供充足、可靠和质量合格的电能。

一、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要求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系统建设的成败不在于采用的技术的先进程度,而是在于配电自动化的实用性问题。配电网属于电力输送的末端,配电线路的重要性不能和输电线路相比,但是设备数量众多。实用的新型配电监控自动化系统在技术要求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l、功能实用化。论文大全。鉴于目前配电高级应用功能并不实用,供电部门一般在相关应用上采取审慎的态度,在建设初期中一般只进行最基本的网络拓扑功能的建设,就是到工程结束,也仅仅实现网络拓扑、潮流计算、负荷预测、安全经济运行分析及可视化展现等功能,将建设重点放在了尽量实现最大范围的配电设备监控,减轻运维工作量和系统的复杂程度。论文大全。

2、故障处理不苛求。现有配电自动化系统中没有过多的考虑线路故障的自动恢复功能。由于目前的配电模型很难搭建完整,线路现状有时也不允许供电网络的自动重构,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网络的自动重构可能还会引起更大的故障,但在新建设的线路上则提出必须按照可以进行自动重构的功能要求来规划建设。论文参考。

二、系统总体设计

2.1总体原则与目标

新型实用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综合当地配网结构、设备状况、社会用电需求和可靠性指标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坚持以“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合理利用、适当改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指导原则。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完善的、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配网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缩短配电线路故障停电时间,为配网运行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客户服务水平,切实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

2.2系统软件配置

2.2.1配网运行监视

实现配电网络的实时运行监视。把10kV馈线沿线设备(主要指开关设备)的开关位置信号、故障指示器信号等遥信量信息,以及电压、电流、功率、电能、供电质量等遥测量信息汇总到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或有人机交互界面的配电子站),对配电网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如发生故障,能够根据遥信、遥测信息综合分析,诊断出故障区段范围,指导工作人员尽快到达故障地点,实施必要故障处理措施。

2.2.2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是指利用自动化装置及系统,监视馈线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线路故障,迅速诊断出故障区域并将故障区间隔离,及时恢复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实现馈线自动化的前提条件是监控对象必须具备“遥信、遥测、遥控”的三遥技术条件,能够实施远方遥控动作。论文大全。论文参考。

2.2.3配网分析软件

实现基本的网络拓扑、潮流计算等功能,并将这些功能融合进基本的配电网的操作,如负荷转供、线路闭环监视等,并实现基本的调度作业管理及供电质量统计分析等,以加强调度操作的智能化,方便调度人员的操作,强化安全运行、经济运行。

2.2.4实时信息

主要实现配网实时信息的有效,方便管理、维护人员及时注意相关设备状况,查询、浏览各类历史及统计数据等。

三、配网运行管理系统

3.1配网运行管理与信息整合

按照IEC61970/IEC61968中规定的CIM/CIS的标准要求,以设备统一编码为基础,对供电局的相关系统,如营销系统、配网自动化、负控系统、配变监测系统、计量遥测系统、GIS系统、配网生产MIS系统、95598客服等系统数据进行集成。配电SCADA、计量、负控等系统的实时、历史数据可以根据设备所属关系在集成应用系统地理图上统一显示。论文参考。

3.2配网运行集成分析

1、多类客户停电分析

在配网运行管理系统上实现了对于用户停电的全部管理,包括预安排停电、SCADA设备故障信息、用户保障信息、错锋线路信息,通过GIS系统配变与营销系统的关联,查询用户信息,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用户停电的分析、统计,停电用户短信通知以及停电影响用户的分析。

2、停电管理

停电管理应该具有停电显示、停电模拟、停电分析、复电情况分析、辅助停电方案、统计分析预测故障等功能模块。

3、倒闸方案与调度操作票

系统具有自动和手动生成倒闸操作票的功能。调度员判断故障地点后,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故障隔离/倒闸建议。调度员也可手动生成倒闸操作票,通过设定倒闸前及倒闸后的状态,根据安全规则推导出倒闸步骤。对于己生成的倒闸步骤,可以根据安全规则及设备的过负荷状态分步校验,由倒闸方案生成调度操作票。

4、供电可靠性分析

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必须采取大量有针对性的技术、管理、电网建设等措施,可靠性相关的信息种类多、来源广、时效性强,及时、准确地获取、统计供电可靠性数据难度很大。通过集成系统可以实时获取电网运行监控系统如配网Scada、负控等的电网停电信息,依托配网GIS及配网生产MIS系统中的电网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可靠、一致的分析、统计电网可靠性指标数据。

3.3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

整个配网运行管理系统中各类业务产生的信息大量而且复杂,如何在这些信息中找到业务和工作的改进方向是辅助决策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综合查询,预制多个查询条件和过滤器使用户能够方便的找到各个业务集成后的信息。

通过主题信息分类,定期执行预先定义的统计分析并存储结果报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

开发活动的统计报表,进行提供向下挖掘钻取的方法,使统计报表能够层层钻取深入分析原因所在。

结论

为供电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覆盖了供电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对于实现配电运行的透明化,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配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以及对于配电网的规划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型实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必将对供电企业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东,丁振华,滕乐天.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7)

[2] 刘东.配电自动化系统试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 姚建国、周大平、沈兵兵等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4:30(8)

[4] 李澎森等.配电技术概况及发展趋势.高电压技术。2008.01:34

[5] 海涛,陈勇.配网自动化的认识与实践.电力设备,2004.5(10):64-68

恢复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引 言:

带库是理论上的无限量存储,适用于大容量视频数据的存储,在视音频服务器基础之上增加带库存储是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的方式。

2.系统优势分析:

2.1 可靠性:视频节目以数字的形式存储,不会象传统的录象带存储方式那样因为天长日久而有损失或失真;同时采用的多级故障自恢复技术,可以保证任一个服务器坏了,均可以用其余的视音频服务器把丢失的数据毫无损失的恢复出来,保证安全播出。

2.2 效率:带库读出的数据通过SCSI通道进入带库管理系统,并行地按20MB/S存入缓冲区,然后通过Data Mover 把并行数据转换成串行的16OMb/S,再通过数据分配器,分别到100Mb/S自适应网络通道上进入视音频服务器。此种方式的速度是普通方式的3-20倍,若用12Mb/S播出方式,可达3-10倍的素材归档和恢复速度 。

2.3 跨平台:HDTV,SDI的MPEG-2的压缩数据流或DVB、ATSC的数据流均可按规定的格式正确地解读,装载到视音频服务器上用于播出。带库仅仅是存储数据,从带库至视频服务器的数据流通道并不改造数据。在我们早期准备的过程中发现不管是普通的VCD文件还是DVD文件,异或是MPG格式,均可正常播放,但是在传送的过程中,不可以对视频文件进行压缩,否则文件会丢失或由于另一种策略导致文件增大许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4 管理策略:多种管理策略以保证存储的安全与有效,比如层次存储管理是把归档池,备份池,空间管理池,磁盘池按一定的层次进行存储,如果某个存储池空间不够,那么文件将直接存储到它的下一个层次存储池,这样就避免当某个存储池由于空间不足而造成的文件丢失或损坏。策略域管理,它定义归档/备份文件的保存时间,当再次归档/备份时是否将原来的文件覆盖,存储的目的地是哪一个存储池,存储过程中文件可否更改,归档/备份文件与哪种管理类相联系,当存储池中所存储的文件占用已达到总容量的多少才将文件转移到带库中。这些都是策略域规定好的,并不需要人手动执行,非常高效方便。

2.5网络化播出: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把素材完全共享,让一个客户端上载的素材供多个用户使用,这样的系统也会易于扩充。在网络上传输速度每秒可达1.5MB,感觉就象使用本地机器一样。通过网络存储管理服务,提供自动的,中心预定的,策略管理的备份,归档及空间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效率,减少人力物力,保证节目的播出效果,还可对节目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3.系统实现方案:

此套系统是在视音频服务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带库服务器,还有相关的数据库服务器。

3.1软件平台:服务器端是:Windows NT Server 4.0,Sybase System 11, Tivoli Storage Manager。工作站端是:Windows NT Workstation ,Sybase System 11, Visual C++ 6.0, Delphi 4.0,Infopower 4.0。

3.2硬件平台框架图:

3.2.1主备服务器

它是网络中心数据库。由众多的数据模型组成。为了保证高可靠性,采用了双机热备份方式。主备机运行时互相实时检测。任何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完成自动检测,自动切换,再线修复。

3.2.2主备播出机

为了保证高可靠性,每个播出频道均采用主备播出机同步播出控制。主备播出机在未进行播出前,它与服务器网络相连,可以服务器中调出播出表单,也可在播出机上现做播出单,一旦主备播出机开播,播出站自动与网络断开,网络中的任何异常均不会影响播出控制的正常进行。

3.3.3.准备站

可有多台准备站。它主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视音频服务器和档案库中的素材是大量的。可达几万或十几万条索引素材库管理维护,如何维护管理,方便使用极为重要。准备站中有专门的素材库管理,提供了素材的编辑、检索、预览等功能,更好的管理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或把带库中的素材根据播出需求上载到视音频服务器中,用于准备播出。

4.软件包功能模块举例:数据上载软件包(VTR驱动、素材信息入库)

5.软件界面介绍:界面一,素材之间进行交换,使用两个视音频服务器可以减少素材的多次上载,提高空间利用率。界面二,素材归档,把目前不需要的视频素材传送到带库中,等到将来需要的时候再重新上载。归档过程如下,文档管理系统接受自动播出系统的归档命令后,首先在视频服务器中查找要归档的文件,并作好归档准备;向数字中心存储带库查询空间,并检索是否有重复的归档文件;建立读写DMA处理;归档处理。完毕后,向自动播出控制系统返回应答信号。界面三是素材恢复,把在带库中存在而视频服务器上目前没有的素材送回视音频服务器恢复数据过程与归档动作序列是类似的,区别在于数据的方向是从数据中心存储带库进入文档管理系统缓冲区,再从该缓冲区进入视音频服务器。事实上,归档与恢复过程可并行同时进行。

你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通信论文 >> 新闻正文

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请记住中国最大的免费论文站 论文168 域名:lunwen168.com

align=center>素材间交流界面

素材归档界面

素材恢复界面

6.结束语:为了提高播出效率,自动化控制,网络化播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它不仅在可靠性上,而且在中心控制、数据共享、多频道播出、使用便捷等众多方面均比单机自动播出控制具有绝对优势。网络化自动播出控制系统,它可同时兼容模拟和数字的播控系统。国内北京有线电视台已经采用它,在国外大中电视台已得到广泛应用,也必将在国内逐步普及。

参考书目:

[1]刘松海 著《Visual C++编程指南》 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社 1998.10

[2]IBM Corp著《Tivoli Storage Manager Online Information》IBM Corp 2000.7

[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有线电视数字技术教程》 有线电视技术杂志社 2000.6

[4]夏云 著 《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 1998.11

[5]Marco Cantu 著 王辉 译《Delphi 高级开发指南》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8

[6]Microsoft 著 希望图书创作室 译《Microsoft SQL Server 6.5程序员指南》科学出版社 1997.10

[7]微软公司 著 希望图书创作室 译 《Microsoft Windows NT4.0核心技术》宇航出版社 1998.1

[8]董隽 著 《Delphi 4 使用与开发指南》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8.11

恢复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sis vertebral eoffl pressionfracture,OVCF) 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有高度发生骨折的风险,解除疼痛是患者就诊的首要目的,传统的保守治疗患者长期卧床常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开放手术风险高,且疏松椎体骨质螺钉固定强度不足,影响疗效。随着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 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 utaneous kyphoplasty,PKP)运用于0VCF,具有止痛和恢复椎体强度的作用[1]。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01月~2009年12月应用PVP和PKP治疗92例0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2例0VCF患者,共122个椎体。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棘突压痛,骨密度测定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经镇痛治疗效果欠佳。均经x线片、CT、MRI检查腰椎边缘完整性、压缩程度、骨折性质及脊髓受压情况。按患者及家属自愿的原则, 50例患者68个椎体行PVP术,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60~77岁护理毕业论文,平均(64±3.7)岁,病程2d~12年,平均(3±1.8)年,有明确外伤史34例,无明显原因者16例。包括胸椎28个,腰椎40个;单节段37例,两节段8例,三节段5例;42例患者54个椎体行PKP术,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63±2.9)岁,病程3d~11年,平均(3.5±2.3)岁,有明确外伤史30例,无明显原因者12例。包括胸椎19个,腰椎23个;单节段33例,两节段6例,三节段3例论文格式。术前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排除神经受压症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取俯卧位,单节段椎体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多节段椎体采用全身麻醉。在C型臂X光透视下,胸椎经肋骨头一椎弓间,腰椎经椎弓根旁或椎弓根进针。术中均用空心椎体钻常规取活检送病理。术毕待骨水泥变硬后拔除导针,保持俯卧位15min。术后常规应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治疗,随访12个月。术中操作如下。

1.2.1 PVP组 小尖刀切皮约3mm,正位透视下穿刺针抵达椎体前1/3,经双向透视确定穿刺针位置应在椎体的一侧,针尖靠近棘突,缓慢进针,注入造影剂3~4m1,检查椎体破裂及相邻静脉的关系。调制骨水泥到第2 阶段呈黏稠状时,在X光侧位透视下用压力注射器注入椎体内,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时说明充填完好,如见到周围组织渗漏及时停止。

1.2.2 PKP组 穿刺途径与PVP组一致,采用椎弓根入路护理毕业论文,更换至工作套管,用手动钻在椎体内钻出一条到达椎体后部的工作通道,沿通道放入可膨胀式球囊,在X光透视下扩张球囊,恢复椎体高度,此时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造影无渗漏后,由前往后逐步注入调制好的骨水泥填塞空腔。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半月、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缓解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X线侧位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度。VAS评分标准:按镇痛分0分:不使用药物;1分:使用非类固醇药;2分:不定时用麻醉药;3分:定时口服麻醉药;4分:注射麻醉药。椎体高度恢复率[2][(术后椎体平均高度-骨折后椎体平均高度)/(原椎体平均高度-骨折后椎体平均高度)×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表示,检测资料对照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9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2~4d下地行走,10 d拆线。PV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 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n(椎)

单个椎体平均手术时间

(min)

骨水泥注入量

(ml)

VAS评分

术前 术后

PVP组

PKP组

t值

P

50(68)

42(54)

35.20±13.12

48.32±17.68

4.6919

<O.01

3.3±0.48

4.0±0.39

8.6784

<O.01

7.7±1.9 2.7±1.2

7.8±1.3 2.8±1.1

恢复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采煤塌陷区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煤炭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及相关部门对采煤塌陷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管已经恢复了大片土地,但是还远远不能恢复生态安全。故应对采煤塌陷区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以引起当地决策者注意,尽快使采煤塌陷区恢复到最佳状态。

1.1采煤塌陷区的现状

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与采掘面不断延伸,采煤下沉区面积不断扩大。来自国土资源部门的统计显示,我国因采矿引起的地方塌陷较大的达180多处,塌陷坑1600多个,塌陷面积为15000hm2全国发生采煤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每年因采矿发生的地面塌陷造成的经济损失近4亿元以上,

采煤塌陷致使大多数人失去大量耕地,人均耕地变得越来越少,达到了联合国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线,因此选择人均耕地、土壤环境作为采煤塌陷区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

土壤环境指标分为:

1)土壤退化

土壤退化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的孔隙度为代表指标,土壤退化分为7种类型,即土壤侵蚀、土壤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贫瘠化、土壤潜育化、土壤污染以及土壤生产力丧失等,土壤退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采煤塌陷区土壤退化主要是土壤侵蚀及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会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项目管理论文,土壤体积质量增大,离子交换量,田间持水量及孔隙度降低。

2)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化学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值在6-8的范围许多作物都能很好生长。

2.1采煤塌陷区的形成

当地下采煤层被采出之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的重力和其上覆盖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岩层层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层板发生破碎和断裂并相继冒落,接着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随着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采动影响的岩层也不断扩大。当采煤层开采扩大到一定时,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近似椭圆形的塌陷盆地。如,1983年大通兴隆一矿,兴隆沟一带产生的塌陷坑深度达20m,直径约10m,并出现数条互相交织的裂缝,裂缝最宽为1.6m,最深则不见底,有的裂缝切面陡直,伴有热气冒出。此外,因矿区占用农田,使当地耕地减少,农民就在25°以上陡坡耕作,从而加剧矿区水土流失。

受煤层赋存条件和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地表沉陷呈现出不同的破环特征,主要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地表下沉盆地

地下煤层采出后,顶板岩层开始断裂、冒落,形成冒落带论文提纲格式。冒落带上部岩层也随后断裂,使上部岩层发生弯曲。当影响到地表以后,地表就会从原有标高下沉,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的洼地。在下沉盆地形成的过程中,地表原有形态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主要是出现坡度,高低以及水平位置的变化,其对耕地的影响主要是产生坡地,积水和凹凸不平等直接造成耕地退化,并且严重的破坏了地表道路,管道、沟渠以及建筑物的正常状态,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活动。

2)产生裂缝及台阶

开采缓倾斜煤层时,在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由于受水平拉伸变形,地表可能出现裂缝,裂缝的发生及其宽度、深度与表土的塑粘性大小及表土受到的拉伸变形大小密切相关。塑性大的粘性土,一般在地表拉伸变形值超过6-10mm/M时才发生裂缝;塑性小的砂质粘土,粘土质砂或岩石,但地表拉伸变形达到2-3mm/M时,就发生裂缝。地表裂缝破坏了土地的连续性和自然特性,引起已发展成为地表耕层土壤水肥下移的通道,给土地耕种带来了困难,加剧了水土流失。

3)山体滑坡

这种局域性大位移的土地破坏通常发生在山地矿区项目管理论文,由于地下开采引起岩层移动变形,山体因失去稳定性,在弱面形成滑移,造成山体滑坡。山体滑坡不但直接破坏山地资源,还因其压占而破坏其周围的土地的资源,且引起突发性强,危害极大。

4)出现塌陷坑

塌陷坑式破坏大幅度地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由于受积水、侵蚀等影响,导致耕地资源易耕性大跌,难以直接有效利用。塌陷坑多出现在极倾斜煤层开采的地区,但在浅部缓倾斜或倾斜煤层开采时,地表亦可能出现漏斗(如图4-1)状塌陷坑。这种不规范椭圆形或矩形塌陷坑多发生于小型煤矿采空区上方,塌陷坑按其形状可分为漏斗状塌陷坑和槽形塌陷坑两种形式,见下图所示,地表漏斗使地表腐殖土溃入井下或流失,破坏了土地的营养成分。常对地表作物和耕地产生破坏性影响。

图4-1 煤矿地表塌陷漏斗示意图

例如峰峰矿区1986年产煤月1032万吨,13个矿采煤,总面积约369万m2,而地表沉陷面积约1471万m2,淮北矿区投产至1985年累计采煤19020万t,塌陷农田5381万m2,万吨塌陷耕地约2667 m2,其中常年积水的塌陷区占38%。

3.1塌陷区对土壤的影响

井下采煤对土壤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土壤水渍(积水)、土壤盐渍化和土壤侵蚀三个方面。

1)土壤加速侵蚀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良好的土体构型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开采沉陷过程改变了原有地表形态,使平坦的耕地产生附加坡度或使原有坡度增大,从而加剧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薄层化、砂质化、土壤养分循环失衡。同时不规则的塌陷坑和地表裂缝易形成地表水肥下渗的通道,造成上层土壤侵蚀下移,破坏了原有土壤的层状分布条件,改变了土壤自身的营养条件和外界环境条件,自然破坏了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塌陷形成的下沉盆地是地表倾斜、坡度改变。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径流是指雨水流向排泄区的过程。坡度越大则径流量越大,冲刷量也越大,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也越严重,所以根据地面倾斜估算侵蚀程度是适当的。李树志等在《矿区生态破坏防治技术》中将地面坡度与侵蚀程度之间关系列表。

表4-1 地面坡度与侵蚀程度之间的关系

 

影响级别

地面倾斜(mm/m)

侵蚀程度

1

<17

不发生侵蚀。

2

17-52

不发生明显侵蚀,灌溉要采取相应措施。

3

52-88

轻度侵蚀,有少量沟文出现。

4

88-123

中度侵蚀,农业耕地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机械化,水利化不方便。

5

123-176

中度侵蚀,耕地要修梯田。

6

恢复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机房面临问题,科学管理,科学维护

 

高校的计算机机房主要承担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语言、毕业设计上机等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自由上机实践。为了保证这些任务的优质完成,对机房进行科学化管理尤为重要。但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网络服务的多样化,高校机房的管理与维护也遇到了许多新课题。

一、机房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1、机房使用频率高人数多。现在许多课程都采用了计算机实践教学,以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机会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房一般同时会有几百人上机操作,或正常上课或自由上机。由于机房的使用频率高,安排紧张,使计算机的使用负担加重,机房管理的难度增加。论文参考网。

2、系统类型多样,易被破坏。根据课程和应用的不同,机房需要使用到多种操作系统,如win98、winxp、win2000等,还需要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如office2000、AutoCAD2003、SQL Server等,学生需要上机操作练习,常对系统进行各种更改设置,甚至进行攻击,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学校还需要单独配置一个专用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系统,一个留给学生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练习系统。

3、网络安全的威胁。机房网络的威胁主要来自病毒。现在的计算机房都已经联入internet,一旦局域网内病毒流行,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到整个局域网用户的正常使用,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二、对机房的科学化管理与维护的对策

1、加强机房的日常管理

机房管理是一项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和机房管理人员一定要有从严管理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要以为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机房消防制度》等规章制度为依托,让机房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加强硬件设备的管理

机房内的计算机因使用频率高,故硬件易损率也较高。为了保证机房正常安全运营,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及时维护十分必要。如:建立硬件设备定期检查维护与及时维修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论文参考网。此外,还要稳定电压,保证电脑硬件安全正常工作。电脑使用的交流电正常的范围应在220v±10%,频率范围是50Hz±5%,并且具有良好的接地系统。有可能的话,应使用UPS来保护电脑,使电脑在正常供电中断时能继续短时间运行。保证电脑硬件安全正常工作。

三、加强系统的维护

1、及时杀毒。网络使计算机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成为现实,也使病毒和其他有害信息共享成为现实,网络上任何一个节点感染病毒,都会轻而易举地迅速传遍全网。常用的防毒手段有:设置路由器过滤器、在网络服务器上增设过滤网、开发终端机过滤软件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网络速度,但也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的泛滥。另外经常升级杀毒软件及时下载软件补丁,对于电脑维护也很有帮助。

2、硬盘保护。机房里的电脑常会因为学生的误操作以及由于好奇所做的尝试性破坏,造成系统无法启动或windows经常死机,同时由于机房联入互联网,电脑经常受到黑客与病毒攻击而导致系统及整个网络陷入瘫痪。系统恢复起来不仅费时费力,维护工作量也非常大。如果机房安装了硬盘保护卡,就会大大地提高了管理与维护工效。硬盘保护卡不仅有硬盘保护功能,它还是一个很好的网络机房自动维护系统。管理者只需管理好一台电脑,通过网络,即可实现全部自动连线,并轻松完成所有电脑的维护工作。硬盘保护卡支持多重引导,一个硬盘能够同时安装多个独立的操作系统,并支持多盘保护,例如CDE盘,可以保护CE盘,开放D盘,任意组合。硬盘保护卡在网络复制时可以在发射端电脑上将接收端电脑的IP地址、机器名按一定规律编好后再进行远程传送,也可自动分配IP地址。硬盘保护卡还支持CMOS参数保护,并能进行远程遥控开机和关机。

3、系统备份和恢复。利用软件进行机房管理是个即省钱又方便。在众多软件中Ghost以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著称,成为硬盘备份和恢复类软件中的首选。那么如何利用软件进行机房管理呢?首先是选用哪一版本的Ghost,Ghost版本众多,一般而言,应选用5.1c以后的版本,包括5.1c、5.1dGhost2000等。由于Symantec收购了Ghost产品,故这些较新的版本均称为SymantecGhost。以上列举的版本兼容FAT32分区方式,支持中文长文件名,能够很好地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备份,亦可用于硬盘或分区的“克隆”操作,这在新装机或更换硬盘时特别有用。为避免系统瘫痪后重装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配置internet相关参数的浩大工程,必须对操作系统进行备份。为此,硬盘必须进行分区,至少应分成C、D两个区。这样当操作系统出现问题后,D盘并未受到任何影响,只须将D盘存放的映象文件写回C盘分区,即可将操作系统恢复原样。论文参考网。C盘分区大小要适当。分区太小,影响Windows运行速度,分区过大,会造成硬盘空间浪费,或备份数据量太多,既白白占用了硬盘,又在备份和恢复过程中耗费额外的时间。

(1)在硬盘上建立Ghost备份

最好在非系统盘上建一个Ghost文件夹,将生成的备份文件*.gho与Ghost.exe都存放在此文件夹下。这样,日后进行恢复操作时,一启动Ghost软件,立刻就能显示出备份的映象文件,无须到处去查找。Ghost备份的操作顺序是:在执行Ghost软件后,依次执行Local→Pattition→To lmage,然后选择源盘和需备份的分区,接着选择保存的路径(就是刚才建立的Ghost文件夹),最后按照提示做一些选择后只需等待备份指示条完成就可以了。以后万一系统受损,就可以很方便地利用Ghost软件将所做的备份还原出来。执行过程次是Local→Pattition→From lmage,选择备份所在盘符、路径和文件名,再选择系统欲恢复的分区,然后一路“OK”就行。而且Ghost软件在做了系统备份后,在使用过程中,如机房某一台计算机系统坏了,本身的Ghost备份又没用了,或换了个硬盘,这时就可利用Ghost软件对两个硬盘进行对拷。具体操作为:运行Ghost软件,执行Local→Disk→ToDisk,然后选择源盘、目标盘,按照提示做一些选择后等待指示条完成就即可。

(2)在光盘上做Ghost备份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Ghost备份存在硬盘上,而在实际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往往在对硬盘读写时,特别是在对硬盘进行碎片整理时,会对Ghost备份有所损伤,使得以后在恢复Ghost备份时会出现各种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有条件的可以配备一台刻录机,将Ghost备份刻录下来,然后在使用过程中,将相应的源盘、目标盘改为光盘。这样使用时,就不会发生由于Ghost备份的受损而导致恢复系统时的错误。

四、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对机房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对计算机资源的有效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房维护人员只有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努力探索机房管理与维护的新方法才能使机房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保证教学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需求型人才。

恢复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Green space system can coordinate urban system planning, leading establish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by balancing and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rocess faces many problems ,there has not been a the urban green spa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curate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in《 Urban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utline》basis,For natural form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city natural process,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dominant function of " nature protection green open space " the definitions\ analysis ,realize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green system further discussio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

关键词:绿地系统;绿地系统规划;绿地保护;绿地分类

Keywords: green space system;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aring green space; green land classification

1研究缘由及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以来,提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规划需要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编制过程往往需考虑

城乡交接地带绿地联系问题,各类城市绿地量的合理性分布问题,《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G5其他绿地的权属管理问题等。其他绿地包括林地、耕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森林公园等分类尚缺乏具体研究。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对绿地归类往往定位不明确,针对城市绿地的主导型功能进行进一步分类对规划编制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力求从保护城市自然风貌以及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角度入手,初步探讨主导为保护自然进程、保护物种多样性、最大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绿地,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分析相关问题力求为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理性依据。

2 相关研究及研究内容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学者雷芸的博士论文《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一文,文中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子系统概念,并从自然进程、缓解都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定义生态子系统内涵,考虑自然与城市协调发展,宏观把控区域以及国土范围的空间结构层次,对结构规划如何实现土地功能承载以及绿地具体分类没有进一步推敲。本文认为“生态”一词,现今运用十分广泛,其详细定义无法明确定位,提出“保育”一词,侧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协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居住城市环境等。

本文对保育性绿地研究内容:城市中自然山地、林地、水域占一定比率,其中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关键作用的城市绿地,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带状公园(滨河带状公园,城墙遗址公园,花园式林荫带)、生产绿地、各种防护绿地(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卫生廊道,铁路廊道)等;近郊区对城市维持良好自然环境起重要作用或者能进行环境整治的未建设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生产绿地、风景林地、海岸公园、自然遗迹公园、城市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场等。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需求

3.1现有城市绿地分类探讨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将绿地分成五部分,公园绿地(G1)(其中的小区公园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但计入专项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地平衡表)、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它绿地(G5),其它绿地(G5) 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范中绿地用地分类只分成三类,包括公共绿地(G1)和防护绿地(G2)以及广场绿地(G3)。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公共绿地向公共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三类绿地都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对城市绿地的定义主要是从城市用地分布的情况进行考虑,从绿地利用的角度侧重在于提供居民游憩休闲场所的公共绿地、广场绿地以及对城市起隔离防护、隔离作用的防护绿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则侧重使用功能的情况进行分类,对公园绿地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类。城市绿地本身的特征,都具有自然要素如植物、土壤等,空间都能满足休闲、游憩需求,隔离防护城市污染、噪音,体现城市门户特色节点等。具有同一性又具备特征性,梳理城市绿地主导功能类似的地块形成系统,如建立在保护自然进程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迁徙廊道的系统规划,不仅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形成合理性绿地系统空间布局,还可以说服社会各方力量确保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性实施的有力保障。

3.2城市绿地主导分类探讨

城市绿地旨在保护城市自然资源,整治城市居住环境,这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任务。根据城市绿地主导归类,可主要分成保育、防护、游憩、景观四大类。

表3.1 城市绿地根据四大主导功能分类表

重要道路 街旁绿地(行政、商业、文化广场等);纪念性公园;历史名园;带状公园(城墙);能表达城市特色的各类公园等。

游憩绿地 满足城市人群不同休闲游憩需求 日常

假期 公园绿地(游憩设施齐全)

其它绿地中能提供相关节假日休闲活动的郊野公园等

城市绿地的四项功能分类是基于绿地分类标准之上,对于城市绿地的功能进行全面的囊括和详细分析,以便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层分析进行构建空间布局,从功能角度提供更合理性布局以及规模指标,提供更合理性的依据。

3.3城市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相关问题剖析

3.3.1城市绿地系统保育功能定义不明晰

现有绿地分类功能尚有不明确的地方,许多绿地兼顾有保育、防护、景观、游憩的多重功能,对于城市的意义也是不同一般的,若只是单纯指明它是综合公园或者其它绿地,并未能详尽发挥其优势体现对城市的主导作用。现有的生态功能更多停留在一个理论的层面,所有绿地都有生态效益,泛泛而谈并没能剥离本质体现生态具体指的含义。

3.3.2城市绿地系统保育功能载体不明确

保育型绿地针对的各类城市绿地具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如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其他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具体对象不明确。相关研究如徐波论文《关于城市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的讨论》,论文认为风景林地与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等定位、分类不明确,建议生态景观控制区替代,并分成“生态控制区”和“景观游憩区”两个中类,旨在囊括其它绿地,指导全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3.3.3城市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规划操作难度大

其一体现在保育性绿地规划的实现依托的空间布局形式需求较高,需要比较稳定的结构从而确保环境不被侵蚀。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研究层面来看,网状结构能比较合理满足这点,保育子系统依托此可以奠定城市自然山水的基本格局骨架。

其二,城市中自然形态为主的河流、山脉等影响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特色,一般需要大量的研究与长期技术支持。如波士顿查尔斯河控制规划:奥姆斯特德对查尔斯河进行流域控制规划,主要实施手段为保留河流自然模式,如保护和隔离河滩湿地,实现防洪和展现自然风光的河流廊道,其河流的防洪要求可以根据河流本身的河滩湿地蓄水功能以及相应的水闸等协助人工设施达到,根据此类技术,借助自然力量,实现波士顿城市与自然共存。

其三,控制绿线之后,常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性管理,良好的自然资源往往难以按照规划落实,形成良好的稳固的空间布局结构更具难度。如城市周边的山林地、农田等不属于城市建设区的土地的管理有脱节甚至放任的现象。

其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提出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系统与此息息相关。相关学者也进行过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建设建议,但是由于规划范围以及界限不明确,所属范畴不确定等问题,最终整体性规划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可操作性。

3.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保育性绿地组成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将保育性绿地由保护绿地、恢复绿地、整治绿地三大类组成。

3.4.1保护绿地

一类是涵养水源,保护自然进程形式的河川绿地,如湿地公园、中型水库、基塘系统等。二类是生态保护区如自然保护区(林地为主的)、水源保护地(涵养水源林)、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依托原有林圃发展而来的)、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风景林地、自然遗迹公园等。

3.4.2恢复绿地

包括自然灾害敏感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林地)、土壤侵蚀防护区、水土保持建设区、垃圾填埋场恢复地、自然恢复区等。

3.4.3整治绿地

包括生产绿地苗圃、花圃、草圃等;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一般分成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环境绿地,包括历史古迹、古树名木等形成的区域、城市经济林以及城市中大型公共绿地(以动植物生存地保护为目的的公园)。整治绿地一般可以通过生态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调整。如在历史古迹以及古树名木及城市大型公共绿地,人工技术的保护以及自然区域缓冲带的建立对于保持原有自然资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绿地分类标准以及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保育性绿地分类体系如下。

表3.2 保育型绿地分类表

4.结语

本文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自然进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绿地系统规划可操作性,提出城市保育性绿地详细组成。并结合保育性绿地的不同功能、形态、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形成保育性绿地分类表,是城市绿地系统深层次的细分及演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城市绿地系统编制角度,结合不同规划阶段,配合不同层次规划,分类进一步配置相关强化实施手段,落实规划后的实施运作。

参考文献:

[1]雷芸.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5).

[2]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1).

[3]戴菲,陈福妹.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与案例分析(下)[A].中国园林 ,2010(8):25-31.

[4]商振东.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谭维宁.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探索[B].城市生态规划,2005(1):52-56.

[6]周聪惠, 金云峰. 城乡规划法颁布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影响[A].城市规划学刊,2009(5): 49-56.

[7] 李金路,徐波,赵锋.关于城市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的讨论[B].中国园林,1999年增刊

[8]王伟岸.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对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作者简介:刘佳微 女 湖南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09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