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孝道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孝道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孝道;孝道教育

传统的孝文化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促进国家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流传着很多孝行事迹,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内容、实现形式及作用会有所变化,不变的是它作为道德准则存在的价值。“孝”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现在家庭“4+2+1”的家庭模式中,中学生被赋予太多希望与宠爱,因此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要重视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中孝道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一、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的意义

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对促进家庭和谐、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中学生的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因素。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意义深刻:

(一)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形成

家庭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对于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积极作用。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家是人的依靠,是心灵的港湾,是可以让人栖息停靠的地方。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在父母因为养家而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自觉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可以和父母进行民主平等的沟通交流。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充分发挥核心纽带作用,促进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形成。

(二)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儒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对于一般人来说,修身、齐家显得尤为重要。而修身则要从孝道的培养开始。孔子说:“孝,德之本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一切道德都是从孝开始的。一个在家庭中有孝心的人,才能在学校、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做事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与他人的联系。如果做到了与人和谐相处,就会得到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在与同学相处中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尊师重道,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解决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触犯上级而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这句话反映了孝道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关系的和谐会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对中学生加强孝道教育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有利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社会的稳定繁荣打下基础。

二、当前中学生孝道的缺失表现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包括初中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要使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孝道是人的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道德的学生应该是有孝道的学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孝道状况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

孝敬父母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道的本义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道,善事父母者也。”但在当代中学生当中孝道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父母的不养、不尊、不顺。

赡养父母,这是做子女的基本义务。对于中学生来说目前还没有能力赡养父母,现在必须由父母来照顾。父母帮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孩子娇生惯养的生活习惯。好逸恶劳,不懂得勤俭节约,不会帮父母分担家务。更有甚者以不学习、离家出走、殴打父母来威胁。

尊亲就是从精神上对父母孝敬。曾子说:“孝道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意思是说,子女要尊敬父母,必须做到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百般照顾,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却很少看到子女给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

孝道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无违,也就是顺亲,即按照父母的合理的意见办事,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初中生正处于“危险期”或者“心理断乳期”,意味着这一时期,他们将从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不少学生认为自己进入中学就是大人了,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不受父母的约束。对父母的教诲置若罔闻,和父母意见不同时蛮横的坚持己见,不与父母沟通交流。这都是不顺亲的表现。

孝道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孝经》;孝道思想;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74-02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全书只有1 800字左右,却说尽了“孝道”的内容和价值,且可操作性强,认真研究《孝经》,取其孝道思想精华,这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孝道教育,尽快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孝经》中的孝道思想

(一)个人行孝的三个层次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言孝,是将孝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爱护自己身体,保全自己生命,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增长才能,服务民众,报效国家。即“中于事君”。三是生时积极立功,力争扬名。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以实现圣人的主张建功立业,流芳后世为父母增光,为“终”。《孝经》认为人不能脱离家庭及社会,因此树立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明确个人对家庭、社会应尽义务,以此促成人与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的安定盛世。

总之《孝经》在把个人行孝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清楚回答了什么是孝,怎样行孝这一基本问题。当然这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对孝道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孝道的认识必然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孝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当今时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以孝事亲

孝的本来含义即为事亲。“夫孝,始于事亲。”(《开宗明义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孝经》明确提出子女行孝始于事亲,如何事亲?父母平日居住,子女应时时至诚敬之心,孝顺须出于真诚。对父母的“孝”主要体现在“爱”和“敬”上。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两样。孔子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重于物质上的奉养,因此他特别强调一个“敬”字。奉养时要尽量使父母高兴,父母年老有病,子女应心中担忧,但不可表现出来,应该寻求良医为父母治病,不可疏忽。父母去世时子女要表现出最大的悲哀,祭祀时要表现出最大的严肃,只有做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才算得上能够事亲,才可称为孝子。

《孝经》认为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只重视物质供养,而不重视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身居上位而骄横,就会招致灭亡;身居下位而犯上作乱,就会招致受刑,在同事中争强好胜,就会招致动武即“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纪孝行章》)。如果这几条不改,就是每天用山珍海味来供养父母,也仍然是不孝之子。

二、《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一)《孝经》倡导感恩知报教育有助个人的健康成长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要倡导感恩知报教育,认为孝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父母长辈的敬爱,还应扩展到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与善待,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和谐友爱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不仅是形成当代人际和谐关系的根基,也是形成良风美俗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根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感恩知报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上升为每个社会成员基本道德,成为人的道德规范,并且由感父母之恩推广为对兄弟姐妹、他人及社会的感恩知报。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亲善、和谐的。在这种亲善、和谐的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必然会倾向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继承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才会广敬博爱,才会乐于奉献,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尽力多作贡献。

(二)《孝经》强调人的责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强调人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素质,它首先要求个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其次要求个人必须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负责。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对父母、对他人及社会都有强烈的责任,这样整个家庭才会稳定温暖,整个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各种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冷漠,人的关爱和责任意识日趋淡化,一些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深入广泛交流,西方价值观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使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实用享乐的价值观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其次,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出现暂时的社会混乱是难免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无私奉献的意识日趋淡化。再次,网络信息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难以选择,更难以抵抗。最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家中的宝贝,父母把自己全部的爱都集中于子女身上,极力满足子女的各种欲望,父母的这种非明智做法容易使孩子成为家庭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自私自利。而当代学校教育也出现一些偏差,当今的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普遍重智育而轻德育,造成德育内容空洞化,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要,正是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由于天伦亲情的血缘关系,当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应从对父母负责入手。而对父母负责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父母行孝道,自觉孝敬双亲关爱父母,因此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要把养老敬亲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重点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人类各种关系中最亲密的人际关系。自古以来,赡养父母被视为子女的道德责任。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之人口众多,社会养老在短期内难以落实,目前我国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子女如何养老,如何尽孝成为社会的热点的问题。当今子女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责任。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而且现代人多注重事业,加之当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流动性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孝”的意识日益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很多人过分注重自我,追求个人发展,针对当今现实如果忽视和淡化了养老敬亲教育,那么,家庭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会难以提及。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大学生要能够提供给父母多少物质上的供养,因为孝道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物质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关爱。大学生目前还不具备物质供养父母的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有能力了解父母的心理、情感与需求,尊重父母的意见,给父母充分的精神关爱,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并以自己优良的品德、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力的全面发展,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回报父母,并为将来承担养老敬亲的责任而积极准备,使父母从子女那里看到希望,做父母心中的太阳,使他们幸福快乐,这正是父母眼中最大的“孝”。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养老敬亲教育是当今大学生孝道教育中的重点。

(四)孝道教育应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

孝是儿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是道德之本。自古以来孝道的提倡与实践保证了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家庭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应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一个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要通过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其他的品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孝道教育应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高校要通过孝道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行孝,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还要孝敬所有长辈;扩而大之以善待天下人,还要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父母、为国争光。高校必须发掘古代孝道教育的思想资源,进行孝道知识的灌输,使同学们认识到什么是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及今天孝道的时代内涵,要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的讨论与实践,增强他们对孝道的道德认同。同时加强典型事迹宣传,促使大学生争当孝子。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强化大学生的行孝和敬老意识,也可通过“我给父母献爱心”、“我给老人送温暖”等有意义的活动,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孝心与孝行,通过孝道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继承传统孝道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行孝,努力实现自己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总之,《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孝道教育是中华教育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应借鉴历史上孝道教育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将孝道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分清是非,辨明善恶美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孝道观,人生观从而不断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孝道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中学生;孝道教育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许多中学在学习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便利。中学生孝道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并不注重中学生的孝道教育,没有意识到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而社会环境中又充斥着众多不良思想,如果学生的抵制力不强,将会出现严重的思想偏离问题,最终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一、德育视域下中学生的孝道现状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信息纷纷涌现,并渗透进社会各个方面,而中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接受者,思想观念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由于中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价值观还未形成,最终出现了多种问题。很多中学生没有敬亲观念,孝顺意识淡薄。在现代社会中,中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大多数父母在生活中对子女都太过宠溺,当中学生向父母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有些父母根本不仔细考虑子女的要求,而是盲目按照子女要求去做。还有一些中学生过度依赖父母,很容易的事情也让父母帮他们做,而他们自己只是享受玩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丝毫的独立意识,不懂得替父母分忧、孝顺父母,即使父母非常忙,一些中学生却依旧让父母帮他们做一些事情,丝毫没有考虑到父母的艰辛。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中学生大都较少与父母沟通交流,他们总是嫌父母唠叨,只有在缺钱花的时候,才会想起给父母打一通电话。很多中学生都不具有感恩意识,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无需回报。一些中学生拿父母的钱肆意挥霍,却不知道这些血汗钱来之不易;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却没有考虑过外界给予他的帮助。在学校中一般会对贫困生发送助学贷款,但是很多接受贷款的学生并没有将这些贷款用到需要的地方,而是用来大吃大喝、打游戏,并没有产生感恩意识。

二、德育视域下进行中学生孝道教育的方法

1.加强学生的孝顺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许多父母都是以溺爱的方式对待他们,尽管父母知道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他们难以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做任何事情时都要依靠父母,自己从来不动脑筋、不思考问题,不懂得体谅父母,没有学会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敬亲意识严重缺乏。因此,教师在进行孝道教育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制订长期的教育方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关视频感染学生,并营造出良好的敬亲氛围,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逐渐改变自身行为。由于有些学生的陈旧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耐心引导,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帮助父母做一些实事,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孝顺意识。

2.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思想是孝道教育中的关键内容,也是学生道德品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有着重要作用。许多中学生都没有较好的感恩意识,认为父母对自身的帮助是天经地义、无需回报的。因此,教师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举出一些反面例子,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阐述,让学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父母不再给予他们任何帮助时,他们该怎么办,以此让他们学会感恩。

3.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

责任意识是中学生价值观的基础,所以在对中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时,须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很多中学生始终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当他们感觉不满意时就会一味地埋怨,却从没想过自身的问题。因此,教师须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明确自身的义务,讲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的心理能受到触动,从而更好地提高其责任意识。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中学生的孝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阻碍。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中学生缺乏敬亲意识,不懂得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不懂得感恩,始终以冷漠态度对待他人,自身价值观存在较大偏差,致使社会道德问题愈发严重。因此,学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提高其责任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孝道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孝道;知恩报恩

【中图分类号】G410

一、 青年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和希望。所以总书记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深刻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的走向。德育是做人之本,亦是教育之本,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本,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二、青年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状。

当代的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强大的社会欲望的诱惑下,普遍存在极端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现象,如深渊般的欲望,对父母师长满腔的怨气与不满。没有基本的礼貌礼节,课堂上让同学们写出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做的十件事,居然有很多同学写不出来,对父母国家及他人为我们的付出麻木不仁,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德行教育存在的现状及难题:1、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中普遍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轻德行的培养;2、德行教育目标太高,都找不到着力点或立足点,因而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因此,德育教育和德行培养迫在眉睫。

三、孝道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1、孝为德之本。大家都知道: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却少有人知道:孝为德之本。孝为百善之首万行之门。中国几千年古代文明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它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一个“孝”字,《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所以“百善孝为先”,教育要从教孝开始,人的一切行为也要从行孝开始,孝应该是德育教育的绝好切入点。由此才找出现代德育教育的问题所在:德育教育缺乏根基!老师相信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宽阔的心胸,要把国家、民族和社会装在自己的心里,可在教的时候总感觉到不得力、不踏实,是因为这一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要求没有根基,因为一个人在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和付出之前他必须先回报父母――生他养他给了他生命为了他的成长付出了全部心血的恩人。一个不知感恩和回报父母恩德的人,是忘恩负义之人,是不仁不义之人,这样的人如果说要为国家、民族、社会牺牲奉献,那一定是假的,是另有所途,即使是真的,那他的这一想法和行为也是没有根基的,是无根之花,无本之木,是不会有结果的。因此“孝道也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2、怎样孝养父母?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上网成瘾,不结交酒肉朋友,不懒散怠惰,就是孝养父母。《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之身是父母之心,不让父母伤心、忧(纠)心、操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在学校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就是让父母放心、安心、欢心,就是在“孝养父母的心”,进而按父母的所希望的去做,完成父母的志向,了父母的心愿就是在“孝养父母的志”。其实,孝亲的核心就是让大家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人道的大根大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也只是报恩而已――报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天地众生恩而已。

3、孝养父母的核心是敬--表现为有礼。孔老夫子说:“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在行孝修德的时候必须要有内心的恭敬,内心没有恭敬,那和养犬养马养宠物没有什么区别,内心有敬,就会在他们面前低下我们的头弯下我们的腰,那就表现为礼。人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表达的是他的内心,代表着一种修养,也就是说这个人内心对父母孝不孝,有没有德行,道德修养高不高,是通过这个人有没有礼来表现。礼是天地万物本有的秩序,是人们进退应对的行为法度和规矩,是一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所以有“不学礼,无以立!”之说。礼的本质是敬――内心对人事物的恭敬诚敬,就可以从父母祖先那里得到我们生命所需的养分。

4、“孝道与环境保护”。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天、地这对父母孕育的,我们人类分分秒秒都离不开空气、阳光、水、大地的哺育,知道天地这对父母对我们无尽的关爱与无私的奉献,了解天、地、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根本,我们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及至宇宙万物都有着整体同生共死的生命联系。是整体同生死共存亡的生命共同体!可是我们今天的人类也成了那不孝的子孙,不仅不感恩天地这对父母对我们人类的无私付出,还疯狂地向天地索取,而回报给天地的是、污染、破坏、毁灭,这样的行为等于我们是在杀父弑母,由此下去可以想象得到,我们人类未来的道路不会走的太远了!地球母亲死了,我们人类还有路可走吗?我们个人还有活路吗?为了不让我们人类的末日来得太快,保护地球、感恩天地、节约资源、过勤俭朴素的生活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当我们从地上捡起一片垃圾,就相当于从地球母亲的脸上檫掉一块污渍,也许我们人类的路会由此向前多迈出一步,我们个人的命运也许会由此而改变,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正是从如何孝亲、孝国、孝天下众生和孝天地自然等各个层次,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去培养我们的德行,使我们的德行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仍是我们进行自我修养的精神食粮,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一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孝道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孝道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一、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教育

1、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的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

2、孝道教育的内涵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受到国人的高度崇尚。孝道的具体涵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赡养、尊敬、送终等。

3、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

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孝道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由对长辈的孝升华到对国家的忠诚,孝道使中华儿女心系祖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孝道能使家庭和谐幸福,家庭稳定就能使家庭成员将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由简单的孝敬父母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敬老,建设和谐社会。高职学生是国家宝贵的技术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主力军。当代高职学生通过秉持孝道精神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父母,正确对待集体与国家的关键,这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与未来的生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当代高职学生孝道情况与分析

1、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增强传统孝道教育,提倡“孝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但就教育效果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益与物质的驱使,对老人不尊重、不孝顺的问题比比皆是。公交上舒适坐着的年轻人与站立的老人;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等行为也常常见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逐渐缩小,独生子女增多,相对负担较重,空巢老人的增多等,都是导致中国社会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削弱的原因。当代高职学生尽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却在行动中表现的相对落后。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于践行孝道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不跟家里要钱,就是孝顺;有些学生认为专心读书不让父母担心学业,就是敬孝,这都说明学生虽然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这些意识仅仅停留在浅层面,情感交流也并不深入。有些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却羞于向父母表示感激;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对父母的关心显得不耐烦,这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不畅,最终导致出现隔阂,这种错误的认知与中国传统孝道是相背离的。

2、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目前部分家庭孝道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些父母只是看重孩子学习成绩,重智育轻德育,有些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德育教育不做也罢。父母对子女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老人的关注,对上一代的态度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这种做法使得学生产生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心理趋向与价值观念。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学校的孝道教育明显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孝道教育成为了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未能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忽视知情结合、德智同行。虽然目前各学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但却忽视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前提条件,不少学生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偏激心理。通过孝道教育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自爱精神,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整体孝道意识淡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西方文化与价值观越来越多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尤其是西方的亲子关系特点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孝道观念形成冲击,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淡薄。

三、高职学生孝道教育的策略

1、加强高职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

首先需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儿女对父母有不可推卸的敬养责任。《孝经》曾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这说明孝敬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人背负的重大责任。每个人都是社会组成的分子,只有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才能发展。其次需培养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之恩无法衡量,学生不但要感谢父母的辛苦付出,更要感恩于父母的舐犊情深,再从更深层次反思自己反馈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学校也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的情感淡漠,加强孝道文化教育,通过宣传使其体会父母的不易,培养感恩的意识。最后需培养高职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已经不单单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面对全体老人。

2、丰富校园孝道文化建设

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离不开孝道校园文化的创设。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抓住校园文化这块教育资源,加强孝道文化的正面宣传,一方面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作用,加大孝道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推送典型人物事迹,形成舆论氛围。更可以设立孝道规定,开设孝道课程,合理设计孝道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行孝的重要性。

3、鼓励开展孝道社会实践活动

孝道不能靠教,而是靠熏陶,正所谓“上行下效”。鼓励学校社团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尊老敬老活动。通过主题团会日、社团活动日、重阳节等时期,举行行走进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发一条短信、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知行合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行孝”,进一步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自身孝道品质。

4、将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实行量化考核,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孝道品质的评估。这种方法促使他们不仅具有社会公德,更具有家庭美德。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学生的责任心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倡导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5、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

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必须坚持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辅助,家庭为基础的形式,促使三方面产生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孝道教育模式。这种形式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校园孝道教育制度,倡导学生学习孝道。通过社会辅助功能,使学生在社会氛围中践行孝道,感受熏陶。最终发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孝敬父母,构建家庭孝道教育的核心。

孝道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泉,更是核心价值观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孝道教育范文第6篇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泰始三年,晋武帝诏李密任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为由,辞不赴命。但又因他是蜀汉旧臣,恐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致杀身祸患,于是上表叙述自己幼年的不幸,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婉地说明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晋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古忠孝两难全,李密选择了“折中”的方法――先尽孝后尽忠。孝道是人类晚辈的责任和义务,“百事孝为先”。而如今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出现人格上的偏差。例如,有些学生在家里不听父母的教导,从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不理解、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和不易,与家庭富裕的同学攀比,在家里斥责父母,看不起父母,认为他们无能……有这些言行表现的学生日久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孝道观念之所以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淡薄,关键是若干年来在道德教育上的放松。平时只号召爱祖国、爱人民,不提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是一种高尚境界之爱,但不从爱父母做起,是没有根基的。要一点一滴培育感恩之心,感恩孝为先。很难想象,那些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交到朋友,怎么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高中生在思想上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但这些意识也造就了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尊重师长,动则谎话连篇、脏话成堆。这说明个人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有鉴于此,我们今天要恢复“孝”在人伦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把包括孝道教育在内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当中。这种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是敬老爱幼的延伸,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是遵循家庭伦理、热爱家庭的扩展。

司马迁曾说:“父母者,人之本也。”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跨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在现代孝道教育中,没有必要学习古代尊老敬贤的细枝末节,繁缛仪式,但要做到对于父母与长者,必养、必敬、必让、必安。

现在学生因为缺失对父母的感恩,要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孝道教育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做起,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不可能再去做犯上的事情。所以说,孝道是一切精神文明的根本。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的内涵,是以孝亲而及之于天下。中国的文明是“孝道”的文明,中国的文化是“孝”的文化。圣人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父慈子孝”,我们现代社会提倡的传统教育中也重视“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范文第7篇

孝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是最重要的道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特别注重孝道,因而孝道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然后才能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门正面墙壁上悬挂的一幅标语就是“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或“爱科学”时, 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指望他真心真意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呢?”可见,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抛弃的传统美德。然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尊敬不孝顺父母,有的甚至顶撞、对抗父母。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父母却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顶嘴的声音盖过了父母;父母辛勤劳动赚钱,勤俭节约,孩子好吃懒做,出手阔绰;孩子在家中习惯任性,颐指气使,父母就像是围着“太阳”转的“月亮”,默默奉献……因此,传承孝道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将孝道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呢?

一、 利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净化学生的心灵

“百善孝为先。”我国古代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杨香扼虎救父 、丁兰刻木事亲、黄香扇枕温衾”等感动天地的二十四孝小故事。每个故事中的的人都是平凡的儿女,为父母做的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小事。利用这些传统美德小故事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反思自己以前做的不对的地方,并积极改正。记得我在给学生讲授“黄香扇枕温衾”的小故事时,我班的淘小子刘芳宇听得特别认真,还不时地举手提问。回家后,他的言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据刘芳宇的妈妈说,原来他就是家里的小霸王、小皇帝,他要什么就得大人给他拿,他想看动画片时,不管大人在看什么都得把台调给他。自从听了我每天讲的“二十四孝小故事”以后,他变了,变得又懂事又懂礼貌。每天回家后,不是忙着看动画片,而是先写作业;妈妈做饭时,他能主动帮忙烧火;大人看电视时,他想看动画片,不是像从前一样抢过遥控器,而是先问问妈妈可不可以。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他能主动帮妈妈洗脚,说到这儿时,我从刘芳宇妈妈的眼睛里分明看到了晶莹的泪花。故事虽小,作用巨大,利用这些传统美德小故事,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扎下“孝”之根。

二、 利用“国学大讲堂”引导学生身体力行

我们学校为了传承国学经典,更好的教育学生,开设了国学大讲堂活动。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弟子规》。孩子们每天在学校诵读《弟子规》,品味内涵,聆听相关内容的古代优秀小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然后动手实践。这一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孩子们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言行。课上,讲到“入则孝”这一节时,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也许是其中的小故事感动了他们,在践行时,孩子们的做法真让我惊喜。我班于萌萌的妈妈欣喜地给我打电话,问我:“老师,您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为什么于萌萌回家变得爱做家务,也不和我们顶嘴了呢?”她还说:“以前,这孩子回家从来不帮忙。哪怕只是捡捡桌子、洗洗碗也从来不动手。你一让她干活,她总说自己还小,长大再干。可是今年她变了,经常帮我收拾碗筷,有时还给我捶捶背,陪我聊聊天。”“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沃土,播种希望,就会有收获。国学经典虽然不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但却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品行。

三、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孝道教育

古人云: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孝道是所有晚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教材有很多适合渗透孝道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时如果有效利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你喜欢小兵吗?为什么?”孩子们回答:“小兵那么小,却很孝顺。他知道父亲生病需要钱,就不让妈妈浪费钱给他买玩具。他真懂事。”我又引导:“假如你是小兵,你会怎么做?”学生的答案更让我感动:“假如我是小兵,我不但不会让妈妈给我买玩具,我还会去捡废品卖钱给爸爸治病。”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他们不仅能想到爱父母,而且能想到怎样做,说明他们真正懂得了孝道的内涵。此外,还可以把孝道教育内容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孩子们去做了,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谓一举两得。还可以与思品课教育相结合,联系思品课课本内的相关内容,组织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也与课外实践形成互补。

四、 利用家庭教育加强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孝道;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12-02

孝道作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已经渗透于人们的思想之中,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扩展至社会,始于私德扩展至公德的特点。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核心内涵

“孝”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按照陈德述教授的观点,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有八点:保全身体,珍惜生命;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承志立身,成家立业;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尽职尽忠,清正廉洁,为国立功。这就是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或核心内容。只有明白了孝道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培养有用人才。儒家所倡导的“孝”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仁爱”和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基本内涵是对父母“敬爱”和“赡养”,其本质是“敬”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爱”、“成才”。这种“敬”、“爱”和“成才”中所包含着的人的价值、珍视生命、人与人之间的“敬爱”与和谐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这就是孝道的核心价值,它是不会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需要的。

但是传统的孝道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中经由统治阶级的多次诠释修改,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武器,严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对于传统孝道文化,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强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孝道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相互碰撞与整合。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相当严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道文化所蕴涵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弘扬孝道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践行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由孝道教育来培养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文化中蕴涵的“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忠孝仁爱”、“清正廉洁,为国立功”等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在提升大学生品行修养、完善人格时,要继承、弘扬和吸收传统孝道中的有益因素,把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清正廉洁、诚信守义、成家立业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结合起来并逐渐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最终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孝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在传统孝道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义”的论述,主张人们应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之上”。《弟子规》中第二篇也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认识与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中较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而按照孝道的精义,应该由孝及悌,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孝亲敬长

我们应敬长返本、亲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我们应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孝亲是孝敬与赡养父母,敬长是孝敬老师和长辈。在大学阶段,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对象。老师给予了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对老师的培养教诲,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4.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墨子说过:“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人与人不相爱必相贼”,“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所以起者,以不相爱也”。孝为仁爱之根本,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基础,而这正是和谐的核心价值。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尊敬老师、帮助同学、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祛除人性的自私、冷漠,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安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践行孝道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层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要在大学生中宣传孝道、弘扬孝道、践行孝道,使孝道成为学校每一个学生基本道德,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学习传统孝道文化,提高理性认识与道德认同

传统的孝道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论断,在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孝道教育,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道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

2.将孝道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丰富教育内容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蓬勃发展的前进动力。[2]孝道文化教育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就必须结合当地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实施整体规划,落实科学评价机制,将孝道文化教育贯穿学校德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将孝道文化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迁移到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形成社会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创新孝道实践载体,增强育人效果

将孝道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道德实践环节。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实践载体。以孝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评选活动。还可以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就是把孝的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我们对广大学生内心那份深藏的“孝道”的唤醒与外化,是一种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无法代替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