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话教育

谈话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谈话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话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谈话教育 德育工作 运用方法

有一位教育家说:“没有沟通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沟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用铁锤无法开启心锁,唯有吻合那把锁的钥匙才能开启”。谈话就是沟通,谈话教育就是开启学生心理上的钥匙。什么是谈话教育?谈话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谈话教育是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最常用手段,也是增强德育工作效果的有效形式。开展和运用好谈话教育,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运用谈话教育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从而增强德育工作效果。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个人尊严,教师要保持一种所谓的权威,师生关系是一种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即使谈话也显得生硬、严肃。而现代的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在人格上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通过与学生的经常性的谈话教育,师生能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形成包容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人格,树立尊重差异和独立性的新型教师观念,这也是高效谈话的前提。

2.运用谈话教育有利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掌握学生动态,使教育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从而强化德育工作效果。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家庭背景等,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是动态变化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他们成长过程的反映。一个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不能掌握,就很难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正确引导,更谈不上有的放矢和因人施教,德育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谈话教育是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3.运用谈话教育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强化德育工作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果的催化剂,现实中往往学生喜欢的、亲近哪位老师,就对这位老师教授的学科更有兴趣,也学得更好。“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要想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就必须经常和学生进行谈话交流、沟通,使学生喜欢你、亲近你,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强化教育工作效果。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我每学期都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五六次以上正式谈话,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班学生绝大多数是父母刚从农村来到城里,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环境都不是很好。例如班上有一个学生,虽然个子比较矮小,但脾气暴躁,入学一个多月就和同学闹了几次矛盾,经过了解,这个学生小学时就喜欢打架,于是我反复和他谈话,开导劝慰、提醒暗示、警醒批评、鼓励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一个学期下来他就有了明显变化,到初三毕业都没有出现大的违纪行为,而且考上了重点高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通过和学生的反复谈话教育,班上情况稳定,学风良好,学生成绩比过去都有很大的进步,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团结友爱、文明自尊的班风。

怎样使谈话富有情感和启迪,达到较佳的教育效果,这就涉及语言艺术、方法技巧。在谈话教育中怎样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方法技巧,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功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谈话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协商式的,以平静、理智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双向交流关系。师生之间获得理解,产生共鸣的最佳途径就是平等的对话与分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切忌侮辱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教师所讲的道理,学生才会听、会信、会实践,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

2.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一定要进行谈话,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比较大的考试前要谈话进行鼓励动员,考试后要谈话进行总结分析;对学习有较大进步或退步的学生要谈话,进行表扬鼓励或帮助分析原因;情绪低落或心理有异常反应的要谈话,及时了解情况;出现违纪要谈话,进行批评警示,等等。

3.谈话前要有准备,增强效果。一般的谈话是一有问题就进行,但作为比较正式的谈话,一定要事前对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所要谈的内容、步骤有所了解和准备,一般来说,大多学生对老师叫其谈话有戒备防御心理,犯错误的学生可能还有抵触、对立的情绪。这些都要求在对学生谈话前有所准备,只有有了充分准备,谈话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否则效果不但不佳,反而会陷入被动局面。

4.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师的一种优良品质和修养,而且是一种教育智慧。在谈话教育中不能完全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教师只有善于倾听,真诚地倾听学生的表达,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感知学生心理情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准确抓住教育的切入点,提出正确的思考、判断及应对措施,最终强化谈话教育的效果。

谈话教育范文第2篇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同志间和同事间的谈话,是彼此思想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做好谈话准备,下面简要从五个方面自我解答如下。

一是、个人简介:我于1963年7月8日出生,于1981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因家境贫寒和家中无劳力,就不得不回家务农,曾驾驶过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车。受村老干部推荐、组织考察和村民信任,于1996年6月6日,到xx村委会上任服务,主要是担任村会计职责。于2005年村委会换届,我被村民推荐和成功当选村委会主任至今。

二是、基本村情:我村有x个村民小组、农户x户、村民x人。一个支部、五个党小组、党员57人。村委会干部四人:支书金x、主任陈x、民兵连长x、计生专干吉x.村委会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农村最基础群众组织。村干部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也包容万象,服务村民没有昼夜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村民的情绪是第一信号,村民有所求,村干部就及时有所应。

三是、学习情况: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时,我认真收看电视新闻和阅读省市报纸,从中了解有关各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信息和做法,以借鉴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活动。我村按照县里和镇里的要求和安排,集中组织了在家党员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有关读本和收看远程教育片,同时,我自己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撰写体会文章,且在新华网刊发。

四是、上面下访:自活动开展以来,县镇领导和干部经常来村进行指导、调研和巡查。县检察院x检察长、县挂村帮扶单位发改委闵主任,曾多次带队来村进行走访,深入一线,了解农村发展面临问题;深入困难户家中进行慰问和帮扶,同村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零距离接触,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新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谈话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结合   谈话策略   有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可以将其精华部分或其思想迁移到幼儿园教育当中,特别是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非常有帮助,可以丰富幼儿园的德育内容,扩展幼儿园教育的深度。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利用国学经典来充实幼儿园的教育,效果也是不错的。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需要教师进行选择和加工。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非要掌握很多古代国学经典内容,教师可以循序渐进,选择与孩子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经典言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经典学说,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即以对待自身的言行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蕴含着社会交往旳深刻道理,这句话能与幼儿日常行为和幼儿的有关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有紧密的关系,期包含的道理在幼儿园生活中或孩子生活中经常能看到。

幼儿期的认识过程正在形成;知觉已能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理解性增强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萌芽了。但幼儿的判断和推理通常是与具体事物或实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常按照主观经验或个人的情绪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因此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特别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易于孩子所接受。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打我!”“老师——她不借我橡皮擦。”“老师——他说我是丑八怪。”“老师,他抢我玩具。”……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谈话教育。实践中我发现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谈话时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典道理与自律法、体验法和移情法的谈话策略相结合,可以启发帮助幼儿想象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提高谈话的有效性,从而让幼儿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自律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作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我们可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帮助幼儿做出正确判断自律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助人亲社会行为谈话教育时,我启发幼儿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比如需要画画但水彩笔没水了;想看图书,但在某某小朋友手上,你心理怎样?怎么办?他们都知道要寻求帮助。“我们得到别人帮助了就可以画画了,可以看到喜欢的图书了……这时我们的心里会怎样呢?”孩子们都知道得到别人的帮助会很开心。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样得到帮助的人很开心,能够帮到别人的人也很开心,我们大家都会很开心,这多好呀!”这样孩子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需要判断什么是有益的利他的行为,从而自律自己的行为。

二、移情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移情,一种替代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我们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帮助幼儿移情,让幼儿想象其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从而使他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收拾玩具时张×小朋友被报告打人,他申辩说:“他拆我的玩具” 我说那你可以叫他别拆呀。张×说:“我跟他讲了他不听。”我说:“是不是平时你不听话爸爸会打你?”他点了点头。“你愿意爸爸打你吗?”他说:“不愿意。”“那为什么呀?”“打了很疼。”“爸爸打了你你心里怎么样?”他不好意思地说:“很难受。”我温和地对他说:“你不愿意爸爸打你,希望爸爸好好跟你讲道理对吧?小朋友更不愿意你打他。记住,以后不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别这么对待他。好吗?”他使劲地点着头。我通过把移情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相结合的方式唤醒他的情感体验,使他明白到不能用打人解决问题。之后我又让全班幼儿闭上眼睛感受如果自己的眼睛被打伤了看不见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想象这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懂得自己不愿意有这样的事发生就不能做会受伤害别人的事情。

三、体验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谈话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谈话教育时采取体验法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从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向我报告李×摘花还把花瓣一片一片撕下来玩。我对李×说:“你今天穿这裙子真漂亮,象这树上的茶花一样美。你喜欢茶花所以摘下来玩是吗?”她点点头。“陈老师很喜欢你这裙子,可是我要把它脱下来玩再给它撕碎可以吗?”她害怕了。“陈老师才不会那么残忍撕你的裙子呢,你害怕漂亮的裙子受伤害,那漂亮的茶花被你活生生地摘下来,茶树该有多难受呀。”我让李×自己试着用力拉自己的几根刘海,问:“怎们样? ”她说:“很疼”我又说:“你愿意别人把你的头发一根根地扯下来吗?——茶花被你摘下来就像你的头发被人扯下来一样的疼,你现在还会摘花吗?”李×使劲地摇着头。通过体验李×感受到自身行为的结果懂得我们不愿意受伤害就不能伤害我们的朋友和动植物,让幼儿通过生活的事情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你不愿意别人这么对待你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由国学经典所引出的道理融于幼儿谈话教育的策略中,可以大大提高了谈话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还可结合国学经典故事的来历和趣事,提高幼儿对国学经典所蕴含的道理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幼儿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话教育范文第4篇

20多年前,作家刘心武的一部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我国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小说中塑造的在教育思考中具有反思批判精神、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兢兢业业的班主任形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一种象征性的永恒,其中着力刻画的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活动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物教育思想展现的重要铺陈。事实上,在现实的班主任工作当中,与学生的谈话是最常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谈话,或者说谈话的活动,在任何一所学校里每天都在进行着,每一个教师都有一堆谈话的故事,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因为师生之间的谈话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当中的普遍存在与意义,才使得教师们,特别是班主任们,基于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议题:学校谈话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可以使这种意义上的追寻得以制度化的构建?

基于此,杭州天长小学的教师们把这一议题具体化到学校所开展谈话活动的3W之问,即:谈话活动要谈什么(What)?为什么谈这些(Why)?要怎样谈(How)?作为对3W的回答,杭州天长小学的教师们从关怀主义的教育理念和差异教育的思想出发,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课程上的创新,大胆进行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研究。

二、谈话课的教育理念基础

1.关怀主义理念的彰显

关怀主义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至80年代,是同一时期的关怀主义伦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主要代表人物是内尔・诺丁斯。他曾经说过:“关爱的教育建议人们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之交谈――和孩子共同生活而不是遥控指导他们[1]。”师生关系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性”,这是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师生之间是一种交互式的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单子式的主客体关系,这种主体间性中的“自我”是一种“关系的自我”,是“有机的,处于不断的流动中,也是情感和意义的中心”[2]。

天长小学谈话课的特点首先体现在课程的“双主”,即“主体”与“主题”上。所谓主体即谈话课的实施由谁来完成,主题即每次谈话课内容的选择。这两个部分充分体现出当前在教育哲学领域关怀主义的教育哲学理念。

(1)谈话课的主体

说起学校里的“谈话”,很多人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教师在办公室、教室、走廊里“训导”某个学生的画面,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个别谈话”场景,呈现出的是单子式的主客体关系。天长小学的谈话课是以教师为主体引入和引导,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表达与交流的双主体活动,呈现的是一幅“集体沟通”的谈话场景。以低年级使用的一个谈话课主题“怎样交到好朋友(学会交友)”为例:

(教师引入)孩子们:

有一首歌,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

那么,怎样交到好朋友呢?你们还记得去年的伙伴节吗?请你与同桌讨论一下,你是怎样拥有这些好伙伴的?

可见,天长小学谈话课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与意义交流是“互动”的,是“位移”的,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往往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反问与设问,双方在此过程中不断交换着关怀的相互关系。

同时,关怀主义认为关怀是处于关系中的一种“生命状态”,在这种生命状态之中,师生关系应该具有非功利性的生存的纯粹意义。教师要把学生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来做出回应,进行思考,把学生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思考和解决[3]。天长小学的教师们把谈话课的发展总结为五项需求,这其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与“共同生活的需求”正是天长的教师们基于一种“生命状态”的关怀建立起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课堂关系。

(2)谈话课的主题

天长小学的谈话课自2003年试验以来,经过10年的积累已经能够精选出八个序列近百个主题内容,这八个序列都是在关爱的基调上展开,涵盖了爱自己、爱父母、爱交往、爱生活、爱学习、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八个方面。诺丁斯在其关怀主义的幸福教育观中将幸福的来源主要归为私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和职业生活领域三部分,对学校教育而言,前两个领域对幸福教育的行动方向具有参照的意义。天长小学谈话课的八个序列正是在这两个领域内的主题求索,并体现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即:需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第一,需求性原则。天长谈话课序列中的爱自己、爱父母、爱交往与爱生活四个序列正是这一领域内的主题,具有满足个体成熟基础性需求的意义。以“爱自己”这一序列为例来看,关怀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在对关怀的学习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关怀自身,要学会构建自我形象和形成自尊;在对被关怀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洞察和感知关怀,要学习展现出对关怀的接受和认可[4];同时,要学习建立与他人的关系,逐渐把对自身的关怀转向对同伴和周围人的关怀。

第二,发展性原则。对孩子们来说,爱学习、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的序列范畴正是帮助其培育、体验、享受公共生活的基础部分,因此,这四个序列的主题选择对于学生认知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连续性原则。从关怀主义教育哲学教育目标的高效达成角度来看,教育的实施应该具有连续性。纵观每一序列内的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也呈现出了明晰的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原则,例如“爱学校”这一序列的主题,体现出了知识、情感、行为的发展逻辑,具有发展的连续性。

2.差异教育理念的追寻

所谓“差异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探寻“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佳发展”的路径。这一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之中,是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上的价值追寻。谈话课的构建与实施正是对差异教育理念的实施,最集中地体现于谈话课的形式和评价这两个课程实施的环节上。

(1)谈话课的形式

天长小学谈话课的形式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课堂,不是单纯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课堂形式,而是尽可能采用关照所有孩子参与其中,并能够达成自主学习的多元形式。主要的形式有“民主讨论”“问题性对话”“引入性谈话”“活动性展示”等,这些多元呈现的课堂形式为每一位孩子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创造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格外注重创设积极的课堂交流氛围,既包括外部的环境氛围营造,例如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趣味盎然的热身游戏、恰如其分的自然景观等,也包括内部的心理氛围创设,例如通过小故事等形式的情感交流帮助孩子放松心情,敞开心扉。

这样的课程形式对实践差异教育,并且丰富差异教育的内涵,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丰富同侪合作学习的意义。如前文所述,天长谈话课的师生关系是主体间性的,谈话课的形式更是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因此谈话课中学生的同侪合作学习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尊重同伴的态度,学会看到彼此的差异性并感受这些差异性带来的丰富与多彩,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和欣赏他人。

第二,丰富态度与互动交往的意义。谈话课的形式就是在尝试让态度与互动交往更积极的相关起来,通过个体在谈话学习中的态度以促进互动交往的良性循环,此处的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

以“引入性谈话”的形式为例,教师在充分考量学生现阶段认知与社会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班级教育或者班级文化建设的需求,以关爱的形式引入谈话课的主题。教师关爱与尊重的态度营造出课堂谈话互动的积极氛围,进而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情感,同时,在同侪学习的启发与鼓励下,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便水到渠成的发生了。

第三,丰富建立信任支持系统的意义。从天长谈话课的多元形式以及课例中可以看到,天长小学的教师们正在自觉或习惯性地建立起一个信任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信任关系既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包括亲子之间、家校之间等。以低年级使用的“孝女路的故事”谈话课主题为例:

(教师引入)天长小学在孝女路上,在清朝的时候,这里是旗下营地,因路的西北端有“孝女井”而得名。说起这条孝女路,跟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有关系呢。

岳飞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孝娥。她自幼聪明伶俐,通读史书,知理明义,深得大家的喜爱。公元1142年,岳飞被奸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孝娥悲痛万分。……她走到父亲被害的风波亭附近,投井殉父。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顺的女儿,就把这井叫做孝娥井,也叫孝女井,上面建亭子,叫孝女亭。……

这一谈话课不局限于基本形式,延展出一系列的序列活动,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关爱,成为建立亲子信任、家校信任的积极纽带。这样的几方信任关系构建了一个优质差异教育的支持系统,使差异教育的理念能够在学校中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

(2)谈话课的评价

差异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使每个孩子在个体发展水平和性情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为以差异教育为理念的课程评价指出了方向: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空间,反对简单的以竞争性质的打分进行的结果评价。天长小学谈话课的评价就是在这个指导方向上进行课程的完善,提出了以“选择和交往”构建一个评价的视角,来衡量这一课程的实施是否深化了差异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所谓“选择”,就是要体现出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创造出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张扬自我的空间;所谓“交往”,就是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产生交往的需求,具有交往的能力,在交往中发展认知和社会化的水平。

三、谈话课作为校本课程的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成为教师、儿童、教材相互碰撞的开发场所,把学校视为人际社会制度,要求其创造性与开发力量之充实的开发方式[5]。天长小学的谈话课经过近10年的打磨已经成为能够显现出学校“整体优化,差异发展,人格完善”育人理念的校本课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天长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积累的阶段性成果,充满了实践的智慧。

谈话课的形成首先源自于班主任工作中的集体式谈话活动,以“班会”活动为主,也包括日常谈话活动。这一类由班主任主导的集体式谈话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6]:第一,解决社会问题的班会(socialˉproblemˉsolving meeting),即力图解决班级和学校的个人与集体的教育问题;第二,开放式班会(openˉended meeting),关注理智上的重要主题以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第三,教育诊断班会(educationalˉdiagnostic meeting),关注学生对课程中概念的理解程度,与学生当前所学紧密联系。这些集体式的谈话活动在形成“谈话课”之前,发挥着一种类似于“隐性课程”的意义,即是一种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或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和教育经验。

在此基础之上,天长小学发展性地将这一类教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纳入教育的知识体系,使谈话课承担起文化传播、德育、智育、美育的主体功能,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是尝试显性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项教育行动研究,而学校为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与空间。

四、结语

小学谈话课的生成是基于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长期经验和价值追寻,能够充分体现出关怀主义和差异教育的基本理念。谈话课的实践是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资源在学校碰撞与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育理念达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类校本课程生成的过程。因此,几乎可以这样断言:一个重视学生思想发展的教师,必然会重视与学生谈话的形式与内容;一个重视师生互动交流质量的学校,必然会重视为师生的谈话创设更自由、活跃的课程空间。

参考文献:

[1]Noddings Nel.Starting at Home:Caring and Social Policy[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99.

[2]内尔・诺丁斯.候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唐道秀.诺丁斯视野中的关心型师生关系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2(3):33-35.

[4]Noddings Nel.Educating Moral People: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2002:60.

[5]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1.

谈话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进生,谈话,技巧,语言

与后进生谈话,做思想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经常的事情。而这种谈话不是随便的,而需要运用谈话的语言技巧。作为谈话主体的一方,教师不是作为学生对立面出现,而是与学生面对面,朝同一个方向努力;在谈话中,应充分运用谈话的技巧,不仅传递语言信号,而且传递非语言信号,如态度、情感、理智等;另一方面,须察学生之言,观学生之色,适时调整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走在讲坛十多年的我与班上后进生的谈话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本文我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写成文章供同行们参考。

1.与后进谈话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后进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差生”,主要是表现在思想品德上的差或学习成绩上的差。转化后进生,教师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和复杂的教育工作。其中,教师与后进生谈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谈话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个教育转化工作的成败。因此,与后进生谈话要选择适当时机,才能取得谈话的最佳效果,达到教育、转化后进生的预期目的。

1.1 在后进生有进步时进行谈话。

选择后进生有进步时进行谈话,正好迎合人们大都“渴望被肯定”的心理倾向。后进生特别希望教师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抓住这样的时机,谈话时师生感情融洽,学生内心也有参与谈话的积极意愿,就能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及时注意他们的“闪光点”,表扬和肯定他们的成绩,并通过谈话肯定他们的种种努力,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向更高起点出发。

1.2 在后进生有异常表现时进行谈话。

自制力差、易冲动是青少年的特点,他们的情绪、行为容易“犯事”而走向极端。一般来说,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在“犯事”前都有一定的异常。教师平时应该对学生留心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各种变化。若有异常,应及时与之谈话,阻止不良的事情发生或发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各种危险因素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

1.3 在后进生伤病时进行谈话。

学生伤病时最需要温暖,教师若及时去探望,不仅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良师印象,成为亲戚的角色,从而使他们更加感受到教师火热的爱,进而激发自己的情感,增进师生感情。这时,教师把握时机谈话,以情激情,委婉地提出要求,就能使学生在感激中暗下决心,主动争取进步。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谈话,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2.与后进谈话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地方

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在办公室谈话是比较正常的,办公室是老师找学生谈话最常用的地方。办公室里严肃认真的气氛,对谈话效果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但是现在的学校大部分老师是没有单独的办公室的,一般是几人或十几人共用一个办公室。学生在老师的办公室里会感到紧张,一旦犯了错误,只想着赶紧坦白完了走人,不会认真听老师的话,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另外,办公室里人多,学生不会向老师交心,也没法交心,因为怕心理话被多人听到,也怕人嘲笑。另外,对有恐惧心理的后进生,一般不宜在办公室里作“正规”的谈话,而宜在操场上、校园里作“随便”的谈话,以减轻他们的心理紧张,达到较好的谈话效果。对于那些比较顽皮的学生,也不要一有什么过失,就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来训一顿。因为来多了,他也就无所谓了。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不妨在课外活动场地和他们一起活动,等到活动得差不多时,再和他们谈谈。有时在课外活动场地与学生随便聊聊,可以消除对立情绪,比在办公室里严肃、认真地批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3.与后进生谈话要保持正确的态度和适时采用非语言手段

3.1 心理研究表明,在两个人的接触中,如果相互正视就意味着彼此有深谈的兴趣,如果一方侧视或倾斜身体,就表示有避开的意向。在与后进生生交谈中正确的谈话态势应该是:相视正坐,举止得体,动作协调,质朴潇洒。

3.2 教师与差生谈话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两种方式进行的。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验的基础上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语言+38%音调+55%脸部表情。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交谈中所起到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几种学生:①智力发育迟缓的;②学业成绩不良的;③被孤立和拒绝的;④有过错的;⑤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这些学生往往被人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一般性格孤僻,感情脆弱,有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其他同学怀有“戒心”,甚至“敌意”。因此,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与学困生相处一直是左右师生关系的敏感问题。或是因为班主任对学困生的要求过高、过细;或班主任的谈话不能涉及学生的灵魂,事事否定,草草了事,甚至随意下结论;或班主任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些学生;或班主任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口声声爱学生,却忽视了最需要爱的学生。这就是因为班主任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不甚了解,以一些不适当的办法对待他们,所以难免会造成师生彼此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面对这样的问题,只有用适当的方法才能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4.与后进生谈话教师要采用“背后鞠躬术”

“背后鞠躬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通过第三者在无意间转述自己对他人的好感受或者赞美,或者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让对方听到自己对他很高的评价。通常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如果别人对他的印象和评价与自己期望的不一样,他就会自觉地调整和修饰自己的言行,以期符合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后进生爱表扬(其实地球人都是这样),作为老师应该多表现后进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但背后的表扬会让人觉得更加真实,效果更好。教师可以在一个后进生面前说另一个后进生的优点,有意识地借“义务传声筒”将话传给另一个后进生。教师如果能经常这样背后鞠躬,有时效果会出乎自已的意料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引领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后进生的交流,改善与他们的沟通,注意谈话的语言技巧,一定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逐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文集》.

谈话教育范文第6篇

一、诫勉谈话的目的和意义

实行诫勉谈话制度是纪检监察机构坚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对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主要保障措施。建立和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对于贯彻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方针,努力减少违纪现象,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诫勉谈话的对象:局机关所有干部。

三、确定诫勉谈话对象的程序:对干部的谈话,由分管领导提出意见,经局领导办公会议同意后进行。

四、诫勉谈话适用的事项:

1、有或其他渠道反映,涉及到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情况,需要听取本人意见、早打招呼的。

2、经帮助教育仍无改进,需进一步批评教育,促其重视,使之改正的。

3、可能酿成严重违纪的苗头性问题,需要批评提醒、引以为戒的。

4、其他需要实施诫勉谈话的事项。

五、主谈和参与谈话的分工:

与干部的谈话,一般由党组书记、纪检组长或分管领导主谈。

六、谈话的主要内容:

1、向被谈话人指出反映的问题,说明谈话的目的。

2、被谈话人就反映的问题做出解释、说明或检讨。

3、根据被谈话人的陈述情况,对其提出要求和希望。

4、被谈话人对诫勉的问题及希望表明自己的态度。

七、诫勉谈话的注意事项:

1、进行诫勉谈话,要事先通知被谈话人,预约谈话的时间和地点。

2、谈话人不得少于两人,并做好记录。

3、谈话人要认真听取被谈话人的陈述和意见,并予以充分重视;对被谈话人反映的问题和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徇私情,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向被谈话人泄露举报人的姓名、身份及举报材料等相关情况。

4、被谈话人接到诫勉谈话通知后,要自觉接受谈话,不得借故推诿、拖延;……实事求是地回答和陈述问题,提供有关材料,不得造假或者隐瞒事实;得事后追查或打击报复谈话人、举报人等。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视情节轻重承担相应的责任。

5、谈话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请被谈话人提供书面材料。

八、诫勉谈话的后续工作:

1、经谈话认为被谈话人确有轻微违纪行为的,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要求限期纠正并报告纠错情况;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不正之风或者不良的苗头性问题,要告诫被谈话人自律自省,防微杜渐;对反映的问题不实的,要允许被谈话人解释和说明,已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对当事人负责,在适当时间和场合给予澄清。

2、经谈话,发现被谈话人存在严重错误,需要进下不查实并追究责任,或者被谈话失坚持错误,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的,谈话人要及时报告单位负责人,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研究处理。

谈话教育范文第7篇

老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师生谈话要避免误区1发泄型谈话

对于学生的有些不当行为,教师要细心地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老师如果仅仅因为学生犯错,就气势汹汹,大声斥责,那是失态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一些毛病,可能有它特定的成因,学生自己可能也是深受其害。急,不是办法,教师简单粗暴的谈话,除了自己发泄一通以外,对改变这个学生的不良习惯几乎没什么作用。面对几十名性格多样化的学生,面对每天各式各样即时生成的问题,教师确实容易心生烦躁,但作为一名成熟的、有素养的教育者,是绝对不应该一遇问题就向学生发泄的,而是应该努力在工作中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良策。

2训斥型谈话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纪律观念淡薄、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当这类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有些教师在与他们谈话的过程中,难免连说带训,指责有加。因为学生犯了错,老师平地一声吼,学生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却还不敢回话,只能乖乖地听训,心里却巴不得老师快点结束这次谈话。要知道这一吼于事无补,只能是吼出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了更大的内心隔阂。因此,当违规发生后,学生个体还是比较紧张的,他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宽大处理,那我们能不能换位思考,感受他们的心理,体谅他们的心情。所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即使他(她)犯了错,也应当理性的对待,以利于各种问题的顺利解决。

3命令型谈话

一些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屡教不改,或做事拖拉等,就给学生下了这样那样的指令,但一段时间过后,却发现,那些老面孔还是在做些违规的事,甚或其行为也更加隐蔽了,从表面转移到背后,从地上转移到地下。可见,教师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弊多利少。因为,命令型谈话首先易导致学生的不满,可能会把违规的学生彻底赶到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会从最初的听从到不满,从不满到抵触,最终反而会有违初衷。其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再尽心尽力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永远都可能存在盲区,他们的内心世界太丰富了,他(她)可以向网友倾诉,却未必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成长环境,有时候,教师提出的一些教育要求,其实并不能适合每个学生。如果教师只是习惯于命令学生,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4恐吓型谈话

对于一些屡教屡犯、屡教不改的学生,或者是一些重大事件的违规处理上,有些教师还喜欢采取“恐吓”型的非常态的谈话方式。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恐吓”来施加影响,传递压力,轻易、草率地下结论,不会变通,只会形成师生双方谈话的僵局,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同时,也容易导致产生严重的师生矛盾和家校矛盾,让自己的工作更加被动。所以,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允许学生犯错的雅量,给学生修正错误的机会与时间。绝对不能把与学生谈话的目的简单化为让学生“服”老师。尊重与宽容并行,有了这样的心态与认识,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谈话,达成沟通的预期效果。

老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师生谈话要重视谈心师生谈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交流,而是谈话谈心,谈心交心。所谓谈心,就是教师要躬下身来,态度亲切、随和、自然地同学生互相交谈。它是紧紧围绕实现教育目的,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而经常采用的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方法。那么,怎么样才能掌握谈心这门艺术呢?

1拉近距离,互吐心声

谈心,便是用心去与心交谈。因此,谈心首先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虽然感情并不能取代教育。可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充满感情。怀学生谈心的过程就是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是两颗心碰撞的过程。学生最爱向知心人说知心话,因而谈心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将心比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身份与之交流,以自己宽厚的爱去赢得学生的信服。如此,就像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助你步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2双向交流,防止说教

学生谈心开始时,要么无从谈起,要么羞于启齿,打不开话匣子。此时,教师应善于引导,使之敢说、愿说。然而与此同时,容易步入"说教"的误区。与学生谈心有时是给学生以申辩或解释的机会。"说教"不但不能解开学生心头之结,反而让学生感到"强词夺理",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

3含蓄委婉,易于接受

谈心时,语气除了亲切、真诚外,内容还应含蓄委婉,直话曲说。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中选取富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讲给他们听,让学生从中领悟,受到教益。

谈话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谈话 教师 学生 心理 准备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onversation with senior school students

Fan Hongwang Zhu Yanju

No. 2 Middle School of Shiping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The conversation is divided into adjustment mood, class management, learning promotion respectively, and every factor will list several ways.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itwill fully demonstrate the ready before talk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especially for teachers,including time and place of choice, and the need for attention.

Key words: conversation, teacher, student, psychology, ready

下面就从分类、准备、过程三个方面来讨论与学生的谈话

一、谈话分类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成功的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以及实际问题的情况,遵循教育的规律,而且需要注重交流方式的选择,因为恰当的交流方式往往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一)调整情绪:当学生的情绪有异常波动时,应及时与学生谈话了解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的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调控,以获得适应学习生活的最好状态。能导致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因素、学习上的变动等。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情绪的调整,当学生的情绪发生变化时,老师要及时的给学生谈话以尽快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正常发展帮助他们培养多种良好的调整情绪的方法,最终实现学会自己调节情绪。

(二)班级管理:当涉及维持班级正常秩序以及管理上调整时,需要学生反馈一定信息或者是在征求学生意见时的谈话。1、了解班级现状、2改善班级管理征求学生意见3、新制度实施后需要了解学生的适应状况4、对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4、开主题班会前所需要的基本情况5、排座次时征求学生的需要等等。这就要求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谈话。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他们也会提出一些宝交流,贵的建议。

(三)促进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障碍时与学生的谈话。学习障碍有很多种情况1、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方法,我们培养学生不仅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喜欢熬夜、一天的空闲时间单纯的复习一门功课等等。我们要适时的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的指导。3、考试技巧,如何处理考试当中所遇到的情况。时间搭配、不同类型问题的先后、做题格式等等。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可以从平时的作业、上课期间的观察,教师应该认真仔细的分析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帮助他找出更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二、谈话的准备

谈话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一定要在谈话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来说至少需要做好三件事:

(一)、教师的心理准备

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心理。首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的要快,从学生的表情动作中来判断学生的信息是否准确,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谈话中及时的感知这些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引导,及时及早的感知学生的变动情况可以控制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的发生,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敏感力的提升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多观察多总结。其次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当谈话出现偶发事件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引导,必要时可以中断甚至终止谈话。最关键的是要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老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心灵。

(二)、让学生做好准备

谈话是师生两个或者多个共同完成的工作,只有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才可能使谈话收到预期的效果。关于学习以及心理调整的谈话以及班级管理上征求学生的意见时,应该提前给学生通知,提前的时间可因具体情况来定。关于学习的谈话可提前一两天。谈话最好和学生预约,并告诉学生要向他了解哪方面的情况,让其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心理,审查自己,分析自己学习所存在的问题,搜集需要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等。而表扬性的谈话和批评性谈话不要预约,比如,当学生上午犯了错误时不要立即告诉学生“你下午到我办公室一下”,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学生在谈话前这段时间里的学习。

(三)、选择谈话的地点和时间

谈话的时间,除特殊的情况外,要尽量在学生的闲暇时间,不要在学生做作业、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时候突然找学生谈话。此时,由于学生兴趣不在谈话上,往往有应付心理,难以取得谈话的教育效果。不能连续多次一直都给一个学生谈,这样容易引起周围同学不平衡心理,解决了一个问题可能引出多个问题。这需要我们谨慎把握谈话的时间以及持续的长度,最好坐到润物细无声,既不易起其他同学的太多的关注又能达到目的。

谈话的地点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定:不要只局限于办公室,教室,其实操场、校园、花坛边都行,具置还要根据谈话的内容有适当选择,如批评性谈话不要在教师集体办公的公开场合进行,可选择人较少的操场边或校园的某个僻静的走廊等地点。

三、谈话的过程

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有良好的氛围才能使谈话的效果更显著。良好的氛围需要我们来创造,而创建良好氛围首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因此教师与学生谈话应做到以下两点:1.选择的谈话环境有利于交流,不要让学生有所顾忌 2.教师要语气和蔼、表情亲切。

说明谈话的目的。明确为什么要找学生谈话,这是谈话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谈话的目的明确,谈话才会更清楚、切题。

谈话是师生交流而不是独角戏,教师不能专制。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给他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认真地听他说,不能一边谈话一边做其它事,这样就会唤出他内心的热情,觉得与你谈得来,高兴与你说,并以尊重、客气坦诚的姿态来回敬你,反之,你说了一大堆话,而学生始终用沉默来回敬你,就使谈话无法进行下去,也就无法达到谈话的目的。

与学生谈话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问题,绝对不能问题解决不了反而引发更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一定要根据谈话的内容精心的准备,驾驭好谈话的过程,把问题解决好。

参考文献:

[1]李镇西 《做最好的班主任》 漓江出版社 2008

[2] 杨秀治 《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