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试题

小学语文试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语文试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命题;改进;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4-01

考试是进行语文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诊断监控,而且具有导向功能,是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手段。阅读教学除了达成自身的教学目标外,还伴随着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渗透着在读写结合中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的功能。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一体带两翼”的核心作用,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试题的指导功能直接影响到教师阅读教学行为,乃至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效率。所以,研究阅读试题的现状与改进命题策略对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试题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试卷命题从价值取向、板块组成、题型设计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在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语文综合素养、体现教学开放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由于受语文教学传统观念的影响,受语文试卷传统命题观念的影响,试卷命题还存在不少问题。

1、界限模糊,目的不明

传统语文试卷由基础知识、阅读、习作三个板块组成。新课程实施后还应补充写字、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的三大板块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新课标要求补充的内容,不是原有的教材没有,只不过强调、重视不够,在试卷命题中完全可以把相关内容整合到三大板块当中。但从对试卷调查分析统计发现,界限模糊,目的不明,还是目前试卷命题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表现在:一是阅读试题中穿插了过多的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如选择正确的读音,选择正确的字词,解释词语,用加点的词语造句,在没有标点的语句中加上标点,填写关联词语等等。这样命题,从阅读板块本身来说,阅读能力的考查题被基础知识题挤占,降低了阅读能力考查题的份额;从整张试卷来看,出现了基础知识命题过多和重复现象。造成了基础知识考查与阅读能力考查之间的失衡,模糊了阅读能力题与基础知识题之间的界限,阅读能力培养要求和考查目的性不匹配。这容易导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偏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巩固,而忽视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2、主观感受,取向不准

阅读试题中出现发表自己主观感受的题目,是近几年来阅读试题的一个亮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感受和体验。但由于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题目滑出了阅读素养考查的范畴。因为答案的主观性和开放性,教师很难从阅读能力的角度给予评价,只能从语句是否规范,想法是否道德,情感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审美是否有品位等判断。而这类偏向于表达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型的试题,就是把它划入写作考查题型也不靠谱,因为他们主要是针对问题发表议论,对小学生来说也不是要重点培养与他们能够适应的写作范畴。

二、阅读试题的目标分层

阅读试题,既要尽量不重复对基础知识内容的考查,又要回避阅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即,克服阅读试题测试的并不是阅读能力的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命题时只凭经验、凭直觉,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对阅读理解题目命题缺乏必要的认识,各年级阅读理解题目没有梯度,缺乏层次感。其次,必须明确阅读试题到底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

(1)“解释文本”是整合并加工文本信息,结合自己的既有知识经验来建构意义。通常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说法,从短文内容、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体验谈自己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受、体验、启示和理解。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验能不能很好地与阅读短文有效对接,关键是要处理好信息整合功能。

(2)“反思与评价”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包括对内容的评价和对表达形式(结构和语言特征)的评价。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和个性的独特理解,必须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往往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体现。可以通过类似题目考查:

小学语文试题范文第2篇

一、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尤其是笔试,目前仍然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教研机构命题的正规试卷,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更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现行的小学语文试题为例,有关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方面的题目明显增加,其他方面的题目多为新颖的内容和形式,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个可喜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引导、促进作用的。

二、小学语文试卷评改的现状

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站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高度做好评卷工作。在改卷时,以教材内容、教学参考书或出卷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认定这些“标准答案”不放,该给分的不给分,误导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六年级语文的一道试题:

例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请照样子写句子:天气真冷啊,冷得?摇 ?摇。

笔者认为,例句的后半句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绿,写清楚了绿的程度、绿的样子,所以学生的答题只要具体地写出天气冷的程度,冷的样子就对,就应该得分。这样才能给学生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自由、自主地运用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有的老师认为例句是用比喻的方法将“绿”具体化的,所以一定要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才算对,因而将诸如“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大家直打哆嗦”、“冷得大伙儿的手脚都僵了”、“冷得缩成一团”的答题划上“×”。笔者认为这种评改是不严格、严谨的,很古板、僵化,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细想,该试题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固然是好的、对的,但不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写具体也是对的,如“冷得呵口气碰着墙壁也变成了冰花”,这样的句子不也很生动优美吗?

又如:仿写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学生答案: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就像一首动听的歌。2.盘山公路就像一条飘带,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笔者认为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因为把书拿来比喻可以,把盘山公路拿来比喻也可以——学生写什么事物都行,只要比喻恰当。如果认为一定要用书作比才对,那么未免范围限制得太小了。如果题目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摇 ?摇),就像(?摇 ?摇),就另当别论——这题规定了用书作比喻。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变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开放性的、合乎情理的灵活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由驰骋、自由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评改试卷时既要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答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课,有两段话表明两个孩子对早晨、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看法: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试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儿曰:“日初出?摇 ?摇,及其日中?摇 ?摇,此不为?摇 ?摇而?摇 ?摇乎?”

填原文的哪一段呢?不少老师认为一定要填下一段的内容,因为下一段是“及其日中”,而上一段是“及日中”。笔者却不以为然:一儿是以人们熟知的看物体“近则大,远则小”进行辩说的——日初出时大,所以推断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另一儿是以离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生活常识进行辩说的——中午太阳热,所以推理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读懂课文的人会认为填哪一段内容都是可以的,因为哪一段内容都表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当然不能同时把两个孩子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填空,同时以大小冷热推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两个小孩子各自的观点,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而不是考查学生有没有注意“及”和“及其”。如果改考卷的老师一定要将填上一段内容的判为错,填下一段内容的才给对,那么无疑是把学生逼进死记硬背的胡同,引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境地。我们在改卷时不要抠某个字眼,而要从整个题目的大处着眼,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小学语文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评价;考试命题;语用;特质

中图分类号:G62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3-0064-05

评价是对学生实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人们根据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或方法,对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着的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进程质量或成果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或成果作出一个合理的判断或选择。概括地说,就是检查情况、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明确方向、促进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考试评价的导向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科学地命制评价试题。笔者曾就小学语文考试命题问题向十几位教师了解情况,受调查教师普遍反映问题较多,有些教师提的意见还很尖锐。笔者又搜集了近年以来我市各县(市、区)的语文小学单元与期末试卷,将这些试卷与课改以前的试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试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固有模式毫无创新。综合分析目前语文考试命题的状况,笔者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试卷――“穿新鞋走老路”

1. 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没有变。过去我们常常听到“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大纲为依据”,紧扣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对课本中“拼音、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其权重通常是关注基础知识,轻阅读与习作,就连阅读试题中还包括数量不少的基础知识考查(拼音、生字、词语、造句)。现在的试卷虽然在形式上有些改变外,其考查的内容、重点依然没变。

2. 考试试卷的功能单一。内容不全面,重基础知识,轻阅读与习作;试题设计重记忆、轻感悟;重应试、轻应用;重储存、轻整合。

3. 试卷的题型模式化。试卷的题型不是填空,就是简答,要求简单化(死记硬背或简单模仿);或仅从表面上形式上追求新颖,试题“难”“怪”“泛”,学生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指挥棒”影响下,教与学都出现了问题。

二、教师――“随风”摆动

1. 目的功利:教师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在考前大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抄抄写写,死记硬背。

2. 方向极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失衡。有的教师脱离语言语境,孤立地让学生去学字、词、句、篇章结构、修辞方法等知识,或简单地模仿;有的教师离开对文本的基本理解,离开言语实践,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漫无目的地延伸;还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阶段应该是突出强化工具性,然后再逐渐增强人文性(思想性);更有甚者将语文课演变成 “品德课”、“历史课”……泛化了人文性,冷落了工具性。

3. 内容机械:教师的教注重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教死板的语文知识,背词语解释、背作文套作文、串讲串问等,教学与作业练习追求标准答案等,忽视学生的多元感悟和个性理解,忽视语感与思维的培养,忽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4. 训练凌乱。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文本资源设计语言训练内容,有的教师把握不住语言文字训练的规律,有的教师缺少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随意性较大,导致语言训练不到位、训练效果不明显。

三、学生――“云里”学艺

1. 学习被动:学生学习被动,老师没有问,自己不会学。即使是所谓的自主学习,也只是简单地对课本中的生字词或某些语句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2. 兴趣低下:由于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加上简单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学生毫无兴趣,不会阅读,怕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

3. 思绪浮躁:由于老师课堂教学“串讲串问”,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缺失,似乎没有“老师问”,自己不知道怎么去学习,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惰性,变成了学习的旁观者,只是在教师或别人说出答案以后再进行记忆或重复,导致产生学习的压力,慢慢地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厌学。

既然考试评价对教与学会产生这样的影响,那就要端正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发挥这根“指挥棒”的导向功能,改变考试命题的弊端。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第一,从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来端正考试命题的方向。

通过对1992版、 2000版的《语文教学大纲》和实验稿、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与比较,发现都始终不渝地坚持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这些目标要求,说明了“语用”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以阅读教学为例,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这个核心目标和任务,新课标在阅读这个领域中,无论是在具体的阶段目标要求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中,既有继承,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

默读方面,除了要“边默读边思考”外,新课标还提出了“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的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明确、具体、可测的要求。

实践方面,除了强调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外,新课标还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实践作为一项能力要加强培养,还具体指出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语文实践,方法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目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明确具体的要求。

训练方面则大大弱化。《大纲》对“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训练” 的描述或要求有23处之多,新课标只有1次出现,即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传递出了“要重视‘感悟和运用’ 淡化‘机械简单的训练’”。

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要更注重“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的渗透与培养,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多元理解与感悟,强调“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加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考试命题的方向要注重“语用”能力的考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二,考试命题的核心要突出“语用”的特质。

基于新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命题的整体思路要突出语文学科的语用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不同学科的特有任务。语文学科的特质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为其终身的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的“语用”基础。

语文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1. 三维目标――“语用”的目标性特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要着力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一是突出知识与能力。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在考查所学的汉字的音形义辨析,词语理解与运用,优美词句、名言警句、古诗词等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语文基本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的评价,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二是注重体现过程与方法。语文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识记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个过程,要关注“学”与“用”之间的衔接、“数量”与“质量”的平衡、“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 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升。三是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隐性目标对于学生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因此,在考试命题中始终注重将这些隐性目标渗透于显性目标的考查之中,无论是积累运用、阅读,还是习作题,都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传递正能量。

2. 基础领域――“语用”的区域性特质。命题要涵盖小学语文各个领域(即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情况与能力,侧重考查基本阅读能力(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结运用能力)和习作能力,关注阅读量的目标的考核,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学习兴趣培养的现象,突出评价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 信息阅读――“语用”的对话性特质。阅读试题跟以往各县(市、区)的语文试卷相比较之下,有一大特点是:阅读试题就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考查基础性知识(如,标点符合、字音、字义等)。试题设置考查的阅读能力应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与推断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评价鉴赏的能力、联结运用的能力等,要涵盖《语文课程标准》学段阅读目标要求(能够纸笔测试的点),有些能力目标还有多道试题对应,较全面检测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表现。考查的能力层级应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五个方面,充分显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要求。题型上客观题与主观题应基本对等。

4. 习作交流――“语用”的综合性特质。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要学会在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中,以“语”或“言”的行为来应对生活的考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为自身的生存提供一个交际的工具及环境。可见,这种“语”或“言”都是寄托于一定的生活场景,受一定的话题限制,不可能是天马行空的侃侃而谈,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延续性。

四、考试命题的内容要体现“语用”的特质

鉴于语文学科的这些“特质”,我们在小学语文试题设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阅读试题要尽量体现多个维度。

(1)鼓励思维的多维性。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感受等不同,理应产生不同的结论。读者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要求,可以从满足学生的个性思维需要和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个性思维的角度出发,编拟适当的题目供学生解答。

(2)培养答题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应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在考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除了让学生对试题进行自主解答、个性解读外,还可以在试题编制中,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题目供其作答。

(3)重视阅读的延伸性。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兴趣、生活兴趣、求知兴趣等。试题的设计如果重视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延伸,可以促使学生由阅读学观察、学习作、学思维、学生活、学做人。

(4)注重信息的操作性。从阅读材料中收集、处理信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试题应加强此类题目的设计。

2. 习作平台要发挥 “语用”的评判功能。

(1)题材方面――情境性与区域性的界定:在想象作文的设题上,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个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熟悉的场景,可以引发学生的生活及态度体验,以有效地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但同时又给予一定的要求与限制。虽然较之以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又是必要的。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一般的“自然人”。

(2)内容方面――想象性与生活性的诠释: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再造想象”。因为,再造想象是一种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再现、再编织的过程,而创造想象则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由内而外的全新创编的过程,难度显然高于前者。只有“再造想象”的“羽翼”稍丰满,才可期待今后“创造想象”的“飞翔”。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 “想象作文”合理性、生活性的课标要求!

只有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进行一个多元化的发散思维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得到了一个可贵的平台,更得到了一个有效的引导和锻炼。这就是对课程标准中的“大胆想象”“自由诉说”“合理性思维”的一个最有力诠释了!

(3)表达方面――文采性与朴实性辩证:语言是思想(思维)的外壳。而文章又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思想和情感的传递则是靠文字的组合来完成。

可是在现实中,学生一拿到作文的题目,在构思文章结构的同时,他(她)的脑海往往会紧张地搜索一些所谓的“好词好句”,而后,不管是否恰当、合适,就一股脑儿地粘贴在文面上。显然,这样组合、粘贴而成的文章,往往文不对题或毫无真情实感。

富有文采的表述,在于真情实感。为了达到这一效应,避免以往学生一味地堆砌辞藻追求文采的表述现象,应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写作情境,并针对具体要求,来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准确、有趣地表述……这样,学生的文采性只能根据具体的情节推进、人物性格要求、思绪的变化来有效地组织脑海中的词语库,进行一个有机的搜集、处理和整合,而不是单纯地“默写”或“粘贴”记忆中的好词好句。就可以有效地综合性考查学生“语用”能力的水平状况。同时,在习作命题时还应力求体现了四个“尊重”,力求达到三个“防止”。

一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兴趣:小学阶段的写作之所以定位在习作,很重要的是考虑降低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想象作文试题应在尊重学生好想象的思维特点上,根据具体的要求展开想象,体现想象作文的层次性要求。并有目的地给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生活及态度体验,以有效地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二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习作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习作试题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也是践行“生活性”的课标要求!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语文课程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从人们终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情感时又受一定的场景、气氛、对象等方面的限制,即学会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不同的对象即使是说同样内容的话,表达的方法与形式也不同,并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尤其是想象作文试题应该有意增加一些限制,虽然这样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尊重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四是尊重学科的语文特质:作文测试旨在通过一个具有界定性的写作空间里,让学生顺着一定的背景、情境、人物,去推测、想象故事的发展,描述“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变化,将细节的刻画都烙上界定性的空间印迹。也就是说,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情节的曲折与否,当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所思所为都必须符合“大背景”下的特征。他的思维轨迹可以是发散的,局面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但他对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则必须是“线性”的,必须符合原先所界定的概念(或范畴),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活动才具有现实意义,富有生活的气息。

一是防止无语――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学生面对习作题无话可说,或不知道从何说起的原因:要么是题目过宽太泛,再加上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写什么;要么是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或经历,也会造成学生无语。因此,习作题最好能给学生一定的情境。

二是防止套题――特殊情境,续写,无处套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在考试时候得高分,会针对各类习作体裁内容进行简单训练,之后背各种类型的(写人记事、童话等)所谓的学生优秀作文,让学生套题套作。那么在习作命题时就应该出一些老师无法猜测到的题目,创设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无法猜测到的情境,将孩子的思维引入到这种情境,进入到习作的思维空间来展开描述。

小学语文试题范文第4篇

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对十六大报告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观点坚持反复学习,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过程,进一步坚持与时俱进,拓宽思想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造性的过程,原创: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修养。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二、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研究能力

2001年自己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甘肃省第二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并且参加了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的为期一年的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培训期间,认真聆听了许多教授、专家、优秀教师的专题报告和讲座。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教师、怎样做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习了《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漫谈》、《语文教育新思维》、《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教学研究方法论》等著作。还利用西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广发的学习资源,查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为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在任青西小学副校长期间,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开展比、学、赶、帮的活动,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研究,亲自上示范课、观摩课,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同时,关心、热爱学生,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所带班级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积极承担区教育局组织的新分配教师的岗前培训任务。四、深入课堂教学,致力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试题范文第5篇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一、突出的专业特长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过程。他不可能向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反复训练,需要模仿,需要教师示范。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从语文能力来说,就有许多要素构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必须有突出的专业基本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应是非常突出的。在朗读、阅读、书法、写作、辩论、演讲等各方面更应独占鳌头。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才华去影响人,去感染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听说读写,什么都平平常常,样样都马马虎虎,又怎么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师,光会一般的讲讲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让人惊叹不已的语文方面卓越的专业特长。

二、好的预感能力

语感能力是语文素质中的核心。一个人语文素质如何,不是看他认识了多少字,熟记了多少成语典故,决定语文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是预感能力,就是对语言材料的敏感强度,对语言材料非常敏感,就是语感能力强。“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一般。”句中为什么用“踞”而不用“坐落”,你如果能感受到用“踞”的妙处,那就说明语感能力强,有对语言形象性的敏感。由于语感是一种语言直觉,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因此,许多语文试题都没有涉及它,以免答案的五花八门而无法量化,失去客观性,给评分带来麻烦。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语文教师既不注意学生的语感训练,也不注意自身的语感修养。他们讲来讲去,总爱讲那些含义明晰的、答案唯一的语言材料,学生缺乏语感训练,考试成绩也许是高的,但语文素质绝不会也是高的。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自身对语言材料有独特的敏感性。

三、深厚的文学底蕴

文学素质是语文素质中处于较高层次的一个因子,也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成分,一个高素质的人,不管是学文科的人,还是学理科的人,必定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在应试教育的课堂里,学生的文学常识普遍较好,对其作家有什么作品,是什么样的体裁,作品的主人公是谁,往往也能说得一清二楚,有的甚至还能说出出生卒年、月、字、号等,但文学素养却普遍较差,不要说形象的再现与重新创造,就是文学语言的品味,情感的共鸣,也往往难以实现。其原因何在?就是为了考试。影视所考的普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可以用客观题来检测的文学常识,而对于文学素养中的其它一些内容往往因量化困难而不予考虑。这样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只重视常识性德东西,以为文学常识就是文学素养。讲小说,就是讲人物性格一两点,讲结构一两点。讲诗歌,就是讲难字难词、修辞方式、背一背名言警句。如此教学,学生自然不会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久而久之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会渐渐的老化。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不是为了培养文学人才,而是应该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处于主动发展状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根据自身的生活与体验,充分发挥创造性,让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自由王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习时,学生一旦真正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此时,倘若教师自身的思维也颇具创造性,并能体现在各个环节中,那么,这思维的火花必定能成为理想的智慧光芒。反之,教师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老是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去灌输,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试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词语;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52-01

新版《小学语文课标》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会写800—1000个左右”。这个识字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完成的情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提高学生答卷能力,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识字时,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标确定的常用字,而且熟练掌握了课文中的认读生字,况且每一个生字掌握词语2—6个,这样,总体统计,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积累词语7000个左右,加上课外阅读与生活积累,少说也在8000左右,但是学生的写话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不是多高,这种情况与他们巨大的词语积累数量形成了反差,原因何在?这是急待我们研究补正的课题之一。

目前基础教育中,大多数学校对于一线教师的年终考核,无外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这其中的绩主要考察的是教师所教学生的试卷成绩的高低排名,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首先追求就是学生成绩的提高,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教师先于教学研究的内容肯定是直接的评价工具考试(试题),这里就要涉及命题了。

我查阅了大量的低年级语文试题,尽管题目千变万化,非常形象,但是实质要求差别不大:看音节写词语、选择字词填空、区别偏旁组词、照样子写词语、正反义词填空、补充成语、字词配伍、词语乱序排列、仿写比喻句子、小阅读、小作文,这样看来低年级每学年的两次考试,都注重的是“会不会”写词语,表象看起来抓住了低年级以识字为重心的教学重点,实质这一考试评价方式脱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正因为低年级语文教学忽略了引导学生将词语学习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误导了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就是低年级学生词语学习与运用的脱节。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写话时搜肠刮肚,词语贫乏,难以下笔;表达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语言苍白,遣词不准,表达不明晰、不流畅;阅读时只能领悟文本层面意思,意境、想象、联想的画面难以铺展开来。

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了会不会写词语,忽略了会不会使用词语,能不能更好地运用词语。因此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先研究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评价方式的改变,还要改革试卷的命题思维。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想法,以供同仁讨论:

一、对语文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应考查其所教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引导语文教师变革教学理念及方法。

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不能单凭考试成绩,要突出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三、识字教学教师要改变反复练写词语,强化性机械记忆字词的教学模式。

1.形象学习词语,文字与图形统一的卡片式识字方式早已广泛应用,现在要充分利用白板资源,变过去的静态卡片式为动态学习词语方式(现代媒体手段中的字与动画相结合)。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词语的难度,而且强化了现代教学中学生学习词语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2.教给学生归类积累词语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更准确、更有创造性的使用词语。

例如,以卡片形式将关于“看”的近义词:望、瞭、眺……关于“走”的近义词:徘徊、踟蹰、踱步……关于“笑”的近义词:欢笑、讥笑、狂笑……关于写明丽风景的、写凄楚氛围的、写肖像的、写集体活动场面的等等。分类积累字词、学习词语的过程,关键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词语,恰当传神地应运词语,例如,学生在课堂语言中镶嵌了一个生花妙词,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并表扬;写话习作中准确地使用了所学词语,在眉批中要不吝笔墨大肆表扬,如此这样,教师的点滴激励足以激发学生更主动、更有创意地使用所学词语的积极性。

3.注重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提高,以用促学。

(1)识字教学课外作业形式多样化。可以把反复练写改成有效应用,在应用中巩固。例如“今天咱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北师大版二年级下)这首古诗中有‘帝’、‘朝’、‘岸’、‘啼’、‘舟’五个生字,你能运用生字组成的词语写一小段话吗?”这是综合训练的有效范例之一。

(2)上课了,教师要检查昨天所学词语的效果,可以变传统的听写、吊板为运用昨天所学词语,随意说话。这样就将以前单一的考察会不会的检查方式,转变成了应用与检查相结合的整合方式。

小学语文试题范文第7篇

一、思维能力的含义及内容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和整个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维能力构成了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便无法形成智慧。因此,无论是获得“活的知识”,还是将知识进一步发展为智慧,一个人都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从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看思维能力的考查

本文主要从全国Ⅲ卷语文阅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题来分析高考语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

1.阅读题中论述类文章继续加大对考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阅读能力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主要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考查考生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应具备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剖能力、归纳整理能力、综合推断能力。从考查内容来看,今年的试题没有明确标识答题的信息区域,也没有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简单比对,而是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准确理解文意,侧重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

2.语言文字运用题注重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2015年相比,今年的第13―15题是选择题,考查内容稳中有变,如成语题由考查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到单个成语的运用,语句衔接题由辨析不同句式到虚词的辨析运用。第16、17题颇有新意,删除了连续多年不变的仿写语句题和句式变换题,保留了补写语句的句子衔接题,新增了图文转换题。句子衔接题要求“逻辑严密”,较过去“语意连贯”的指向更加明确,要求更高,侧重考查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准确表达的能力,设题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3.注重比较阅读,加大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题目要求考生对两种态度做出选择并根据具体的事件进行探究性分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的洞察力。而2015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同样是考查考生综合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由此可见,今年的试题在考查考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延续性。

古代诗歌阅读的两道小题皆为比较鉴赏题。一是比较分析两句诗的表达效果,如“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二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基调,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前者难度较小,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分析;后者是课内外诗歌比较鉴赏,难度较大。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加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考生答题实况分析及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

1.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求“读懂”,培养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提炼观点,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注意文章前后、上下的联系,兼顾各方又不忽视细节,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这是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6小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因此,③,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题的考点为表达准确、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级。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从大处着眼,读懂语段的大意,把握核心话题。只有话题统一,表述才会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其次,考生要注意题目中“逻辑严密”的要求,它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衔接得上,并且句意连贯、脉络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解答时,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分析得出其内在逻辑关系,这样就不难找到合适的补写语句了。

实际上,这段文字说的是太空垃圾问题,中心话题是“太空垃圾”,文段共有5句话:第一句讲的是太空垃圾的形成;第二、三句举例说明太空垃圾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第四句说的是太空垃圾威胁人类生活;第五句说明如何清理太空垃圾,按照“形成―危害―怎么办”的思路安排语段层次。考生依据语段结构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答案:①都变成了太空垃圾;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考生在做这道题时丢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抓不到语段的中心话题,如有的考生在①处填写的是“就会坠入地球内”“使太空遭受迫害”“严重污染太空环境”等。二是没有弄清楚句子间的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如有的考生在②处填写的是“出现在周边的环境里”“遇到火箭残骸相撞的危害”“因车祸导致汽车报废”等,上下文语意不衔接。三是话题不统一,以③处为例,有的考生节外生枝,在③处填写的是“太空垃圾的清洁卫生及保护意识”“解决太空垃圾与生产垃圾”,有的考生则转移话题,在③处填写的是“报废物品回收保护环境”“如何清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回收太空的卫星”等。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5小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的连贯性,也是考查考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题目不再是常见的多个句子排序的形式,更与2015年全国Ⅱ卷中出现的从语意相同但句式结构各异的四个句子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这种题型不同,而是要求选择恰当的虚词(关联词)填空。较之排序题,此题难度加大,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力度较过去有所加强。

关于语言连贯题的考查,无论是论述性文章还是说明性语段,考生在做题时都要先把握语段的主旨与中心,再厘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句子前后语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运用逻辑意义解析法,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行文结构之前后是否照应,这是解答句子衔接题的一个“杀手锏”。因此,教师在做备考指导时应进行适当的补充,加大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2.注重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简言之,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由已知条件推导出结果的方法;分析法正好相反,即“由果溯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和综合,二者相互依存:没有分析,认识便无法深入,而没有综合,认识便无法提高。

下面,笔者以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3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原题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选项C。

题干表述为:“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文中与此相关的信息在第2段。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在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原文“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过分疑古;后句也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为“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且前后句子不构成“如果……就……”的假设关系。可见,C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属于曲解原意、不符合逻辑。本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句意,注意句子间语义及逻辑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3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题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选项B。

题干表述如下:“‘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之所以……是因为……”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推断。题干讲的是“五四”之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五四”之后解开死结而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进行反推。整体理解第三段的大意,得出“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的原因是:一,没有分而治之;二,没有将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成分用来证史或补史,而题干却归结为“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这在原文中无从推断,是一个障眼法,属于因果不当。考生误选最多的是选项C,“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的艺术表现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在原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述,需要综合理解原文特别是第四段,才能推导出结果。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整体理解原文并进行适当地推断,方能排除干扰因素。

此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第12(1)题的选项A表述为:“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思想。”解题时运用“由果溯因”分析法,与原文进行对照,便能很快得出答案。

3.注重“图表―思维―文字”信息转换能力的考查,培养聚合抽象思维。聚合抽象思维是指先对感知材料有个总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一个理性成果。将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笔者以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7题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见图1),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查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题目要求就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做一个阐释,实际上是将思维导图转换成文字,是对语言文字实用功能的考查。思维导图在2014年高考中就出现过,考生只要把握解题规律,难度并不大。

首先,考生需要整体观察图形,厘清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图示为两大层级),看清楚图形由哪些要素构成,明确各层级内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通知动员、演出、评奖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演出包含3项要求),厘清各层级单元之间的顺序。其次,考生要将这些信息按照内在逻辑关系(事理、时间、空间等),依次进行说明,简明连贯地进行表述,形成文字。参考答案示例:本次迎新生晚会由高二、高三同学排练演出节目,节目内容以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级并动员相关同学积极参加,演出后进行评奖。

错误举隅:例1.迎新晚会的参演人员有高二、高三学生,演出内容以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请大家相互通知动员到现场观看演出,最终晚会还会有评奖活动。例2.我们即将升入高二高三,请为新生举办迎新晚会,我们可以将你想要的内容表演出来,形式不限,选好参演人员,还有评奖老师,尽量做到学习和生活一起综合,迎新晚会要通知动员演出。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陈述对象(中心话题)不清,如例1中的表述对象为“参演人员”,游离了“迎新生晚会”这个中心话题;二是对中心话题理解不当,如将整个活动理解为是某一个晚上演出的3个环节“通知动员―演出―评奖”,或是例1中的“请大家相互通知动员到现场观看演出”,这都是错误的理解;三是各环节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规范的表述形式。考生采用总分关系、事理关系、时间顺序、多种结合(如参考答案是事理与时间顺序结合)等形式来表述,均可体现出条理性,但有的考生没能将构图要素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来,表述时较为混乱。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的图文转换题是:“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这也属于图(表)文转换题,体现了课标卷与大纲卷在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的承接性。

综上所述,考生在做图(表)文转换题时,关键在于学会整体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它们所表示的含义,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考生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的能力,对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语文教学与高三备考建议

(一)加强有效阅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种竞争力,信息获取能力也是一种竞争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加强有效阅读是时展的要求。这两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中论述类文章的选文偏向社会科学类文章,倾向于介绍文化艺术类相关热点知识,目的是考查考生“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考生阅读这类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具有将信息与文字相互转化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信息素养。

(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高中课改衔接

小学语文试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学习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教学方式的落后,且难以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初中生在学习和社会竞争的双层压力下,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易于浮躁,对课堂知识吸收效果慢,学习状态不佳。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以简单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语文成绩下降;第二,教学理论和实际生活脱节,让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降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初中语文在新课程的改革下逐步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实际操作运用性也越来越强,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在围绕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致使学生难以对语文课程做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不能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等问题。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推行与发展。教师的授课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成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教师要通过案例引出课题,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教学、幽默问答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讨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转变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从自己的童年出发,如那个年代与现代社会相比经济较落后,当时人们只局限于实现温饱。还记得当时玩具很少,并没有现在的电脑和游戏机,但是孩子们仍然有许多淳朴的童年时光。现在同龄人存在着许多沟通问题、以及目前独生子女常常有自私、孤僻、不善于沟通等问题,而那是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过多玩具,但是当时孩子的心灵淳朴、善于沟通,充满着生活乐趣。通过介绍教师的自身经历,引出童趣这篇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写关于童年的作文。第二,长时间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疲惫,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师生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与相关课程有关的课外话题,转换学生思维,让学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贯穿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习惯背景。当时马致远正处于年轻气盛,渴望功名。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政策压制,对于汉族士一阶级进行打压,不许汉人考取功名,因此,诗人终身不能得志。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把“学习是有用的”这一观念传输到学生思维层面。第三,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群体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团体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之间以优带劣,减小学生间的差距。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互相探讨,交换意见,形成双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讨论、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弥补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主见,培养自信心。

三、创新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往往还会延续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即简单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语文课程的长期学习。因此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教学课程,更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总的来说,自主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自觉性,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语文考试知识复习资料,自己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要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最终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利用此方式通过考试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并进行弥补,养成总结和整理的好习惯;学生自主建立语文试题改错本,把错题总结归纳在改粗本上,经常性翻阅、回顾,以防犯第二次错误;老师引导学生建立语文整体知识体系,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归纳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长期积累成语、优美的作文语段。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建立专门的摘抄本,其中成语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等。并附上名词解释,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会有明显的改善,学生也能从积累中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要想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归位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式教育方式,把学生主动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培养重点。教师要学会转化教学思维,仔细聆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者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增强自豪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做奋斗。

四、把语文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觉学习语文成为惯性

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以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实施教学课程研究,亦有助于让学生增加对语文课堂理论性教学的兴趣,这也能为学生在以后的语文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的具体应用中,学生主动融入语文生活,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惯性。知识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语文知识更是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生活处处都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则是最好的教学。学生应该在社会大的环境背景下,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探索中文这门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生活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初步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把语文知识与实际想联系,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仔细研究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文基础知识不断积累。教师要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出发,对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新型教学方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整体成绩。

参考文献:

[1]柴艳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D]. 长春师范大学 2013

[2]王文文. 语文课堂教学失误及对策探析[D]. 曲阜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