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段作文教学

高段作文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段作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开启学生时代、奠定基础并逐步向上发展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针对的对象,具体来说首先是要处理生字生词的难题,然后是简单句子和复杂句子的学习。如果说,学生在一、二、三年级要完成的是语文四项基本技能中的听和说的能力,那么,四、五、六年级主要是读和写的能力。这一阶段正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奠定时期,阅读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坏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它们给正常、高效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两个阶段

1.整体阅读

通俗的讲,整体阅读就是阅读课文全篇。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完成通篇阅读基本不存在问题,有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会学懂,所以,教师可以将整体阅读的任务留给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在正常的课堂内容讲授中,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快速的阅读文章内容,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个大概的了解,建立整体印象,了解作者主要说了些什么,文章的核心观点和揭示的道理是什么,这是整体阅读要达到的基本效果。

2.部分阅读

部分阅读与整体阅读相比较而存在,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整体阅读是泛读,那么部分阅读就是细度;二者的目的也有差别,整体阅读是为了得到一个整体印象,部分阅读是为了了解一段或几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根本上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目的性极强的阅读行为,甚至有时候,是专门为回答问题服务的。部分阅读要达到的效果是能够脉络清晰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的习题、作答考试中给出的试题。

二、两个阅读阶段分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将阅读跟作文结合起来学习,在巩固阅读效果的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整体阅读阶段,有一些通行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进行整体阅读的时候,学生有必要对一些不认识的字和词做出标记,在第一次碰见的时候给予特别注意,会加深第二次理解的程度,久而久之,生字就变成熟悉的了。另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做一些阅读笔记,将自己喜欢的和认为有意义的词句摘录到自己专门准备的本子上,经常阅读和品位,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锻炼文笔是很有用的,同时,老师应建议学生模仿这些句子来写作,比如模仿句子中的修辞展开训练,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短篇的写作,让学生将从阅读两种雪来的知识有所应用。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阅读作品中的词句而不加以应用,不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打击,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

在部分阅读中,由于学生面对的是做题或回答提问的任务,所以,从阅读到作答这个过程,学生需要做的是重点理解疑难词句的读音、意思、相近和相反词语,正确领会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以及所阅读段落的核心观点,并且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和价值的取向,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在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基础上,正确且灵活运用这些词语,践行“学以致用”的教育宗旨。

三、小学语文高段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的建议

(一)创设情景、提供素材

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作文也不例外,学生害怕作文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因为作文成了他们的无源之水,他们缺少生活经验,缺少细腻的观察,而多种多样的阅读材料正好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抛砖引玉”式的开导性教育,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为学生作文的完成提供线索。值得注意的一点的是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与作文教学中的引入和运用,语文教师要将适合阅读材料的情景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从而达到深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根据同一情景进行自主创作的能力,让小学作文的写作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言之有物。

(二)启发想象、自主创作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要使学生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滋于海”,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寻找小学语文高段阅读与作文写作结合这一节点上,语文教师要做到根据阅读材料创造的情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意义丰富的语境下尽情施展创造和创作的潜力。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各抒己见,不拘一格,当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兴奋的语境中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和作文等环节的训练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评议修改、及时回馈

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要注意将日常阅读教学和每单元作文教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注意将阅读学习过程中习得习作知识、习作技巧、行文思路及时动笔练习巩固。在现阶段的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缺陷,就是教师的设计过多,而学生的活动偏少。教师一味的灌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自己的写作困难。文章只有学生自己改、学会了改的本领,在指出别人的错误的同时也看清自己存在的问题,从多方反馈中让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最终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在后续学习中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拓展阅读、背诵记忆

众所周知,语文科目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堡垒,处于小学高年级的同学拥有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的能力,要想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他们就得怀有质疑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勇气,在家长和教师的带领下,发现学习语文的快乐,享受在汉语世界中畅游的精彩。

拓展阅读、背诵记忆是写作素养养成过程中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可以将文辞优美、涵义深刻、句式整齐的语句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作文写作中,为自己的作文增分。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种方法是他们经常采用的,并且富有成效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外精品文章的拓展阅读和范文的背诵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而是要长期进行下去。学习无止境,阅读和写作也就没有终止的那一日,小学语文高段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是一项需要学生全程跟进的工作,在思想上明确,在行动上付出,阅读与写作能力便可同步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和能力也会一起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指导;积累材料;积累语言;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小学习作教学之难,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很深的体会,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怕作文,恨作文,不爱写,不会写。提到作文就唉声吧气。作文难,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那么小学作文教学究竟该如何指导呢?同行们总结了不少经验,我就多年从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其中的点滴体会。

一、积累材料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看图写话就是中高段习作教学的雏形。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师这时候的教学任务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最基本的几种句式。如:“谁在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句式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词语。一、二年级学生的家作,我除了让学生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字词外,要求他们坚持每天用新学的词语写话,句子要接近生活,写自己亲眼所见,写自己亲耳所闻,或是自己亲身感觉的。习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有个孩子学了“知了”一词后,他就这样写道:“学校操场边有一棵大树,树干上趴着一只知了,它正在撒尿。”你看,孩子观察多么仔细,想象多么丰富,童趣十足。另一个孩子用“越……越……”写句子,她这样写:“天上,飞机越飞越远,它越来越小了。”多好的句子呀。我只要发现学生写得好的句子,特别地表扬他们,并且要其他孩子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摘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会写通顺的话,还能写优美的语段。学生的写话水平提高了。这就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三四年级作文教学,材料的积累,除了继续低段的做法,还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还要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获取生活材料,学会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思考,善于发现生活的道理。因此,中段作文教学,我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亲身实践,获取写作的第一手素材,学生在文章里才有话可说。我带领学生欣赏张家湾的李花,浏览金秋的橘园,采摘满山的野菊,我组织学生参加访问水泥厂,开展“给鸡蛋当妈妈”的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积累了写作材料,而且愉悦学生的心灵,他们写作就水到渠成了。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各,吸取、加工、改造,将积累释放于一时的过程,积累得越多,释放得就越有效。文章就根深叶茂开奇葩。

二、积累语言,抒发真情

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高年级的学生要有意收集优美的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讲话,自认为生动、优美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都要摘录下来。聚沙成塔,从而逐淅形成自己的语言词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就会左右逢源。文章要表达真情实感,我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直抒情怀。对老师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亲人的挚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字字句句吐衷肠。

三、积累写法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资源;习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08-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农村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此,我们依托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申请了一项市级课题:《利用农村特有资源培育小学中高段学生习作兴趣的实践研究》,全面展开了研究,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二阶段的中期,我们在学生的写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点滴经验,现提出自己的官窥之见和同行们探讨 。

1.发掘优势,全面利用农村特有资源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虽然有着先天的不足,但农村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田园风光、鸟语花香、莺歌燕语、淳朴民风,这些都是城市学校不可求的宝贵资源。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期冀摸索出一套通过挖掘农村资源和优势以促进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的策略,使教师全面地、客观地、有选择地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水平联系起来,让教师能有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自然景观和淳朴的乡村生活气息,并以发展的目光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让每个走进作文课堂的学生都必然会在走出课堂的时候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被逐步调动起来,从而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设计总是有意靠近农村特色,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如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红柳、骆驼刺等植物,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每年不足50毫米降雨量的戈壁滩涂中生长着,它们是如此的顽强。我们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去描写它们,赞美它们,教师并适时引导,让学生去发掘和领悟它们的精神,它们所具有的品质。这样就可把学生的作文能力引申到比较高的一个内涵层次,让学生从精神的层面去赞美。这样逐步的挖掘和引导,学生的领悟和感受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此达到课题实验的目的。

2.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创作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只要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 热爱周围环境。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青翠的群山、甘醇的泉水、清新的空气、飘香的果子、憨厚的人……慢慢地让孩子们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2 关爱身边的人。农村生活是一潭深水,看不见爱的流淌。学生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感受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感受节日的欢乐,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一声问候、一次守侯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2.3 留心周边的事。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只有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多想,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经常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大棚蔬菜种植,家禽家畜的饲养等,调动学生写农村素材作文的积极性。

3.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3.1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

3.2 观察农村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 但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指导学生些实验报告,扩展学生写作题材。

4.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第4篇

一、“导”语言积累,提供优质的土壤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小学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由此可见,新课改对语言积累的重视程度。

(一)课内朗读,外化语言

语言的积累,需要有审美情感、诗意情味参与酝酿发酵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以激发起审美情感的参与,诗意情味的融合,从而不断积淀一种表象的、静态的语言。以朗读贯穿全课,引领孩子通过自己读、老师引读,伙伴之间的读、范读等等。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和作者心灵直接地交流。学生自发地进入了心入于境情会于物的境界,语言的积累也就有效达成了。

()课外阅读,扩展语言

语言的积累,除课内,更要延伸课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富有情趣的导向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因此,我设法引导学生走进诵读经典之大门,如高年级必读书目: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等等。为了扎实而有效的地检测课外积累,结合学校每天半小时的书香时刻,让学生轮流诵读所积累的富有各种修辞手法的优美词句,与此同时交流精妙之处。丰厚的语言于诵读中,交流中,也就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三)迁移运用,内化语言

如果把信息的输入作为目的,而忽视了输出的过程,是一种目标错位的积累,不能达到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之真正目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训练学生的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倾吐”和“运用”是“积累”的最终目标,为此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实现巩固内化语言之目的。在鲜活的语境中灵活的运用词句,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言习得规律。学生不断接受语言的视觉反映,这些词句的理解和积累便轻而易举地深层内化。大量的言语通过教师有效的“导”,必能历练外化到内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导”表达方式,提供优质的范本

写作的过程是表达的过程,在积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还得引导学生体悟一定的表达方法。

(一)立足文本,“定点”导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出乎其外”,明晰文本是“怎么写”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为此教师得立足文本紧抓“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习得习作方法。为了给单元习作铺路搭桥,依据单元“导语”,整合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找准训练点。如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习作目标为:恰当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具体地叙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而单元“导语”的训练重点为: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以抒发美好情感。抓住了典型的语言表达理解与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之内核,更能促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悟作者表达之精妙,为单元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范文引路,“多元”导写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儿童爱模仿。先有模仿,才会有创造。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到后来的言说个性,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单元课文中,多角度的“定点”专项导写为习作拨云撩雾,而习作中的范文引路,“多元”导写,更为高段习作教学锦上添花。范文引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多元”借鉴的范例,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开启了心智。同时学生读中学写,强化多方面的表达技巧。这对高段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三、“导”情感激发,提供内驱的动力

古语云:情动而辞发。可见激感,也是习作至关重要的因素。真正具有创造力,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情造文”“因情而感”“因情而发”。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各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情境活动,如富有情感的导语、表演的引入、投影录像的播放、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使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唤起内心最真切而又独特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充满关爱的现实生活里,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关爱意识。形象、逼真的情境,的确能让学生为情所动,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此刻,习作灵感也就悄然而至。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表达方式及情感激发三方面善于引导,以“三导”联动的方式,将成为学生获得语言,提升能力,流露真情的纽带,最终切实把高段习作教学推向一个新高度。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有效指导 策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学生就害怕,教师就头痛。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读而不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教师深谙“多读书,写好作”的道理,然而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放手读,却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结果学生虽然书了很多,但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对于写作素材不能起到有效的积累作用;(2)写而不导。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我们布置的作文练习量普遍较大(但也不乏练习量较少的现象),每学期学生“大小作文”的练习量几乎达到20多篇,这其中还不包括小练笔,但在学生的具体练习时,有的教师却对作前指导不够重视,往往仅仅说了一下题目就了事,即使指导,方法也不够恰当,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放任自由式”的练习;(3)仿写不迁。有的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写作,也找来了许多优秀作文供学生阅读,但对具体“仿写”,却不作任何迁移训练指导,学生所能做的仅是“依葫芦画瓢”。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有效指导,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注重阅读指导,丰富语言积累

1.指导课堂诵读

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写作的角度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贯穿“诵读感悟”,注重有层次地读:感知性读、理解性读、品味性读;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从而使文章“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精美、构思的精妙、布局的精致,抵达语言深处,感受主体生命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2.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学段的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到400万字。”要想完成如此大的阅读任务,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上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要求:(1)指导阅读对象。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现状、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阅读书籍;(2)指导阅读方法。如,浏览泛读法、品味精读法、读写结合法、学用结合法。(3)指导习惯养成。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能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写读书笔记。如:低段学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中段学生可以写感受;高段学生可以写成篇的读书笔记。此外,还要养成遇到生字学查字典的习惯、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二、强化习作训练,突出方法指导

1.构建全程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训练体系应体现一个从说话、写话到写完整作文、由易到难的过程。(1)按句、段、篇,从易到难进行训练。语句是构建文章的“积木”。从一年级起就训练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发展到训练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件事,继而发展到用几句话、一段话说一件事或一个人,然后要求学生写某一事物片断或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最后使学生写成篇的文章;(2)按作文内容从易到难进行训练。先以“写人”的作文为例,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学生都是写亲人容易写别人难,写熟人容易写“可爱的人”、“敬佩的人”难。因此,在具体习作训练时,我们应先训练学生从写熟悉的人写起,再训练写“陌生人”。以“写景状物”方面的作文训练为例,整个训练过程体现为:可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先写身临其“景”再写联想景物,先写“小场景”再写“大场景”。

2.鼓励学会真情表达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在作文时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让文章富有生命力。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在习作时学会真情表达。

三、运用范文引路,实现能力迁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借“石”攻“玉”,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实践表明,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仿写中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表达、段落构成等,从而更好地实现习作能力的迁移。如教学课文《孔子游春》时,文中有一段描写精彩的排比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在具体教学时,在为学生讲解排比句的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用“()的()是她()的()”的句式进行模仿练笔,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会使用排比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文荣.小学作文教学“五忌”[N].教师报,2001.

[2]陈静.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志[A].首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3.

[3]孙若娟.智慧作文初探[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第6篇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学生的大难题。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课程标准》也指出“读写结合”是写作训练的有效途径。“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其中,“小练笔”在它“短平快”的优势下更易操作。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它不仅能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亮丽,还可减缓学生作文训练的坡度,有效提高习作能力,最终由“小练笔”做出“大文章”。

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小练笔”的一些形式和方法。

一、细观插图——描写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还为习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如果在教学中充分使用好插图,使“死”的画面“活”起来,就会让作文变得更加美丽。

第一,发挥想象,补充画面内容之不足。图画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使画面“动”起来、表现更丰富的内容,教师就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体会“画”外的意境。如《凡卡》一课,可以想象凡卡写信、寄信之后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结局会怎样。

第二,局部“特写”,弥补课文描写之不足。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穷人》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孤儿正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课文中只用“桑娜拉开了帐子”这句话作了描写。学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把画上的内容(如孩子们睡觉时的姿态和渔夫拿油灯看孩子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致描绘出来。通过对这一画面的特写,渔夫和桑娜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在学生心中凸显出来。

巧用插图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说话”兴趣,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味精彩——仿写

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对于高年级学生,“仿片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使其学会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仿片段”是从局部上模仿范文。在仿写时,我们要精心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彩色的翅膀》一课第13自然段主要写了战士们品尝西瓜的场景,用一系列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笑、捏起、端详、闻、咬、赞叹),学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吃××》的情景;《山中访友》一课第5自然段运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山中的景色,这种方式直抒胸臆,使感情表达更加充分,可以让学生仿照本段介绍公园的景色,等等。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还可以仿写开门见山式的开头(《詹天佑》)、含蓄式结尾(《凡卡》)、前后呼应(《十六年前的回忆》)、抒情联想(《草虫的村落》)等。

三、抓住“空白”——补写

补写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这样的填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而且由于简短、易写,教师易指导,有利于学生作文的提高。

如《金钱的魔力》一文中写到托德接过“百万大钞”后的“窘笑”,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下托德当时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再想象“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托德又将会是怎样笑,怎样说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用心理、语言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利用文本“空白”、挖掘训练“泉眼”,能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放飞写作的灵性,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四、欣赏古诗——改写

小学阶段的古诗浅显易懂,我们在“小练笔”时就可以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把“古人”的语言变成学生的语言,达到“古今贯通”。

如《游子吟》一课中“慈母手中线”一句,可以改写成一段以“手中线”为内容,传达“母爱”的片段。一位同学是这样改写的:“夜已经很深了,一位年迈的母亲正拿着棉花、花布和针线,准备给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可毕竟年纪大了,两鬓已经斑白,眼睛也花了,那筋脉突兀的手一手捏针,一手拿线,侧着头,眯缝着眼睛,借着微弱的灯光小心翼翼地把线穿过细小的针孔。母亲把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都缝入了一针一线中。这每一个针角不都饱含母亲对游子的深切的关爱吗?”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第7篇

一、拨开迷雾,诊断困境

当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质量不尽人意、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只见习作,不见童性。现实中低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比高年级的富有童趣。原因在哪?主要是真情实感不见了,很多文章是胡编乱造的,语言成人化,调皮、稚趣的语言不见了踪影。

2.只见模式,不见创造。在作文教学中,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学生作文中的“奇思妙想”“不规矩作为”被教师拒之门外,这其实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

3.只见课堂,不见生活。纵然,一堂优秀的习作课,能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思维,挖掘他们心中的精彩。但如果没有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就如同烹调时佐料齐全而主料劣质一样,不会做出美味的菜肴。

4.只见训练,不见阅读。阅读是学生语汇采收的沃野,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催化剂。但目前农村家庭的学生,普遍存在阅读缺失情况,“作文书”“笑话书”“故事书”成了阅读主体,几乎视书如“无物”。

二、拨乱反正,借力突围

面对这种似是而非、乱云飞渡的教学现状,我通过实践,在迷雾深处,逐渐理清思路。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围:

1.突破口一:在教学方式上求变革

要给学生铺设一条循序渐进的作文之路。因为,从小学低年级的说话、造句、写话到中年级学写简单的习作,再进入高年级作文学习,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各阶段相连成一个整体。但在现实教学中,各年级教学相对独立,部分后进学生又容易“断层”。进入高年级后又出现作文要求的“拔高”的现象。加上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又分为低、中、高段三个层次,自然这个“断层”就很难有效的衔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能够愿意接受、有着浓厚兴趣的起点,要有一个渐进的训练计划和“补差帮扶”计划,要有一个梯形的台阶,才能做到“无缝对接”。同时要改变多年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强化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注重学生日写作习惯培养,善于捕捉学生写作灵感。

2. 突破口二:在个性化上下苦功

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可在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让高年级学生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让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可演练这三类文章: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可进行开放式作文,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让学生把社会作为课堂,让学生获得生活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

3. 突破口三:在作文创新上求实效

在写作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拓宽训练空间。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我认为“功夫在课外”,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把平时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要有意识地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亲身实验、制作、操练、表演,让他们沉浸在活动乐趣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活动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可结合课文丰富的写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作,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③多向改写式。④图文转换式。

三、固本清源,学会“坚守”

要想从作文的乱象和迷茫中“突围”,我认为还要做到三个“坚守”:

1.坚守一颗童心。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相信放飞童心的文章,定会绽放绮丽的风姿。“蹲下来”与学生对话,“我欣赏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就会少许多拘束,流露的情感会更真实,语言更有灵性、个性。细心呵护 “无忌童言”,对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要细心呵护。让学生大胆说话写话,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话大胆说出来,把口中所说的话无拘无束地写出来。引导学生走进童话的王国,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自编童话剧,相信童话会让学生有个纯洁的心灵天空。

2.坚守生活课堂。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的活动阵地,“玩”出文章。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喜欢的小组活动,记下收获与感受,留下他们生活的印记和生命的律动。抓住生活灵感,尝试激情写作。让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笔本,去描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让缤纷的生活注入作文灵魂。利用互联网,给写作插上翅膀。利用现代技术让生活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书写“循环日记”,学生轮流写作,后写的学生既当读者又写 “评语”,乐无穷也!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走向社会大课堂。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段教学;重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谈习作色变,这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教师费力费时、见效慢,学生挖空心思习作难。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也在习作教学之路上探索着、思考着、努力着。我曾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上着手,甚至把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想寻找一条捷径。我也从学生的“说话―写话―习作”入手,从一年级就着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训练他们说话时的连贯性、逻辑性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性。训练他们写话时的规范性、生动性、具体性。训练他们习作时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我还两者兼顾地训练,直到现在,虽成效不错、小有收获,但我还在思考,在上下求索。我觉得把握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在低段阅读教学《司马光》一课中。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

这段话里有四个事物,即花园、假山,水缸,水。有语识、语感(作者注:@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时可让学生就教室里的相关事物说一句话,如,教室里有桌子,桌子上有文具盒,文具盒里有铅笔,并让学生写下来。(作者注:这里是规定动作的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同时,针对这一内容布置了相应的作业,回家写这样一句话。如家里有桌子,桌子上有冰箱,冰箱里有饮料等。

(作业的布置,转换情境,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这一句的教学,可抓“慌”字的识字教学,然后是“慌”的具体状态(哭、叫、喊、跑),学生就能理解“慌”的状态了。让学生明白:开始说“慌”后面说怎样“慌”,也让学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如:操场上,同学们可欢了,有的笑,有的跳,有的跑,有的闹……

(这里同样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习作的训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学会了对情景的描写,为今后情景描写的生动、具体性奠定了基础。)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这一句在上一句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这也是围绕“没有慌”来写的,同样是写“没有慌”的具体状态(举、砸),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与镇定。除了与上一句的教学相同的习作训练的方法以外,同时教育学生:如果你遇事像司马光一样不慌,你也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教学,不但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在成长中思考。)

紧接着,还可把全文换成: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个大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

司马光和小朋友都没有慌,一起想办法。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于是他们_______,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让学生在头尾没换的基础上给课文补白,回家后把补白的新故事讲给家长听。

(在补白的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会了思考。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使学生对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

而在《日月潭》的教学时,可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作如下处理:

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那里群山环绕,那里树木茂盛,那里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两个句子作了比较,进而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写学校或家乡。学生就会写出:学校里有假山亭子,红花绿树,周围山清水秀。

(这样能不留痕迹地教会了学生在写景时避免了“那里”“那里”“那里”或“我们的”“我们的”“我们的”这样嗦重复的习作方式,使学生习作更生动、简洁。)

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低段一直到高段,既进行了阅读教学,又在阅读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习作教学。学段教学的重点不仅反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更多的是教会了学生习作的方法。

习作教学不是独立的教学,它与阅读教学是齐头并进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是任何一个独立的教学形式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