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语文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度较高的传统学科,其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强化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大学语文教育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语文的现实功能,以便使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1大学语文现实功能培养的重要性
1.1提高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教学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掌握好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教授的知识,才能使其明确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奠定重要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1.2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具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哲理,以及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内容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使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确保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形成基本的健全人格,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3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经典积淀,还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外国作品,都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接受这些优秀教学内容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丰富个人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创造能力。另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使东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具有大量积极优秀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正能量”。大学生在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出更为健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4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精粹已经融入其中。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背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任。
2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培养的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是夭折的危机,而很多高校在当前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危机的后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整理了如下几点:
2.1时代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使我国国民经济在20余年中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十分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严重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再者,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总体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学习外语成为时尚潮流,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不断削弱。大学生认识到外语对应试教育、就职的重要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主观上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上述多种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功能不断弱化。
2.2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没有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无序的状态。高校面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给予大学语文的不明确课程定位,均按照自身意愿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安排,部分高校每周开设一节大学语文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出现了隔周设置一两节大学语文课程的现象,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另外,理工科院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很多高校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地位的不明确,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进行开设。
2.3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尽管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但是由于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等弊端。很多教育专家也明确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各类先进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学语文的兴趣。上述多种问题不仅揭示了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3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的策略及措施
3.1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
在过去,由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给予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发展需求。因此,只有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国教育部在新时期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仅要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明确大学语文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利用规章制度的方式将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另外,各高等院校要在教育部各项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解决大学语文的归属问题,处理好大学语文应该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还是人文性课程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要站在国家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上,同时也要充分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确保大学语文可以有效发挥出其所具备的现实功能,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经验,建议高校在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归属问题的研究上应将人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现实性,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汉语言运用能力。
3.2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教育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导致高校大学语文现实功能薄弱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提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并要及时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术引入其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多种现实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实现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将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内容,同时也要将近代和现代大量优秀的作品融入其中,让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时代风貌。再者,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内容。高校不仅要将计算机、互联网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微博以及微信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使大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新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各种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手段。
4结语
\[摘要\]自然界的任何生物群落或个体的生存状况无不受制于生态系统。大学语文教育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运动系统,除具有生态系统一般的整体性等结构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生态结构的独特性。大学语文教育应当根据其生态结构的内在特征,充分发挥文字、文化、存在和生命四个生态圈的结构功能,采用“五步教学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生态学;系统结构;五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07005
0引言
人们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及其实施的路径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之中难以辨清努力的方向,这自然造成教育智慧的空耗。大学语文是一个结构庞大的生态系统,盲人摸象式的局部确认是对整体的歪曲,必然导致对大学语文教育生命的扼杀。大学语文教育的路径跟大学语文一样复杂,本文以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希望藉此看清目标并找到一条清晰、切实的教育路径。如果能够在认清大学语文教育的结构组分、能量传递网络的基础上考察大学语文教育,那么,其教育路径也许就会得以清晰的展示。
1生态学视域中的教育研究
1.1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1\]。研究的对象分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层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组成多个生物群,各种生物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构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或者说,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是通过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且逐级递减,因而往往呈现金字塔状。
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没有所谓的单个独立存在物,它们完全是联系的和共生的。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是综合、联系、平衡。
1.2生态学视域中的教育研究。
在生态学看来,“世界是由关系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在这个整体中,作为关系者的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都是真实地存在着的,任何一物的变化必然引起这些复杂关系网络的变化。这种相互包含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实体与实体之间机械的外在相互联系”\[2\]。“生态智慧可以应用于教育研究,生态思维模式本身更贴近教育形态。”\[3\]1976年,劳伦斯・克雷明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这标志着生态学己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但这时多是宏观的教育生态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探究教育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近年来,有人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教学,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教学问题是一个新的视角。目前,有关生态学的研究立场、视角、原理、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教学问题的研究”\[4\]。
大学语文教育的路径跟大学语文一样复杂,笔者以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它,希望藉此看清目标并找到一条清晰、切实的教育路径。如果能够在认清大学语文教育的结构组分、能量传递网络的基础上考察大学语文教育,那么,它的教育路径也许就会得以清晰的展现。
2大学语文生态结构的特征
2.1大学语文生态组分的生殖性
在自然界,一个种群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保证该物种的稳定生存,不少物种因为数量的减少而消亡或趋于消亡。所谓生态危机,正是由此而产生。大学语文教育系统的构成因素是无限的。也许有人认为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但一个汉字有多种含义,每一种含义又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通过比喻、引申等方式快速生殖;汉字的构词能力极强,每个词在无数具体的语境中繁衍的意项能够包罗万事万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世界上一切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凡是人可以意识到的,都可以作为而且也必定会成为语文的构成因素。
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最为困难的大约就是它构成因素的复杂性,以至于有种置身于无边的海洋而无力泅渡的沉溺感。如果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考察大学语文教育系统,它的组分结构和功能结构就会逐渐清晰起来。大学语文不可穷尽的构成因素可以归属于四个大的群落,或者说,大学语文生态系统有四种组分:文字、文化、存在与生命。
汉字以简单的笔画描绘出了事物的特征,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事物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的写照,是一种充满诗性的认知活动的结晶,里面储存着丰富的生命热量。在源远流长的汉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个汉字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真实生命的鲜活的呼吸。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客体一旦进入主体的视野,它就不再是纯客观的了,特别是在人文领域,客体往往映现出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光辉;而主体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的载体,主体之间的交际无不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话性。“交际”在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生成性的文化活动。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又孕育着文化精神。
语文教育意义上的存在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从类别上可分为自然界的一切景物和人类社会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和思潮、文化和文明。不仅有现实生活也有历史典籍――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正是各种言语文献;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观念的。存在语文系统中绝不仅是纯粹物质的,更是心理的和经验的,文字中的存在是前人经验过的世界,感受了的世界。阅读文字必须再跟自己的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合而为一个属我的精神世界。一切存在物都是语文的来源、对象和动力;在心灵力量的作用下,一切存在都转化为高贵的生命精神,最终达到“天地万物以为心”的境界。
因此,大学语文各生态组分不仅互相依存、互相映射,而且互相激发和催生,共同构成一个辽阔、蓬勃的心灵牧场,由此孕育和发展人的主体精神。
2.2大学语文生态结构的环流性。
自然生态结构呈现金字塔的形状。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制造营养物质的绿色植物,站在塔尖上的动物通常是肉食性的大型猛兽还有人类。在这种生态结构中,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存是以蚕食另一个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即使相同相近的物种也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厮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绿藻”以及 “一山不能居二虎”,就形象地揭示出自然界生态结构的层级性及其吃与被吃的生存原则。
大学语文中的文字、文化、存在和生命四种组分不是金字塔的结构,而是互相交叉渗透、呈双向奔流的环状分布的四个生态圈,之间的关系完全不是自然生态中吃与被吃的关系,恰恰相反,而是互利共生的孕育关系。
语言就是人们存在的世界。语言为人类从混沌的宇宙中扩延着存在论意义上的领域。语言的存在方式首要的是对在场和现实的记忆和描述,它带着生命的体温和灵魂的印痕,保持了一个民族对生活当中最核心且本质部分的体验。语言诱导人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切肤之痛,使人们不再做一个俯视者和旁观者,而是真正融入其中,让世界的风景扑入人们的眼帘,让生活中的激流在人们的血管里奔涌呼啸。人正是通过语言,跟世界建立起了深刻而又广泛的联系。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不屈不挠走向文明的悲壮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辉煌的成果,是文化使我们的精神站立起来。人们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总是在主体精神的策动下向文化的底蕴挺进,寻找、感受和吸纳文字所建立的形象背后的文化精神。真正意义上的言说,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跟世界的对话。而且,人的精神是在这种对话中成长的,语文能力也是在这种对话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大学语文各组分环流、奔腾,组成络绎缤纷的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景观。人们由此深深地理解民族以及人类的历史和现状并展望未来,为自己及社会设计一个理想的蓝图,并为之努力奋斗。
3大学语文组分的能量传递
跟自然界所有生态系统一样,大学语文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分都必须吸取能量才能维持自身运转。同时,它也要生产能量传递给别的组分。各组分通过能量有效的不断传递共同发挥结构系统整体功能。但是,大学语文各组分的能量传递具有如下两个明显的特征。
3.1能量传递的可逆性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错综复杂,但能量传递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从而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能量传递的链锁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把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间的能量传递意味着食物链中一种生物的消失,就是说,这种能量的传递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而大学语文组分的能量传递是可逆的、双向的,能量传递绝不是以一个“种群”的消失为代价,不是像自然生态一样组分能量传递的一级级减少。相反,在每一级能量传递的过程中,能量还可以再生,就是说,大学语文组分能量的传递具有生成性。比如,文字在一代代人的运用中积淀出丰厚的文化含义,这使得字义变得丰富,字的能量因此成倍扩大。每一个人使用字词的时候,又总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赋予字词鲜明的个体色彩。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养育文化精神,而富有崇高文化精神的人又赋予语言以生命的光彩。一个人言语的内容和方式在本质上是他生命的现实,精神的高度决定着言语的高度。语文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活动。文采即生命的光彩,华章映射出精神的光辉。口若悬河、下笔如有神是思维的奔涌不息。学生了解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认识自然和社会,洞察历史和现实,理解个体生命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及其意义;用高贵的心灵之光去反观、照射这个世界上一切现存的事物,以自己丰富、强健的想像力实行对现实的超越。
大学语文组分的重要特性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一,同时具有三种功能。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一个组分自身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封闭的内循环,恰恰相反,它们都是开放的,耗散的。它们不是生物体内物理能或化学能的传递,而是信息的传递认知的智慧和情感的因素以及价值的判断。人的生命是在跟世界建立起来的关系中显示其自身价值的。从哲学上来说,主体与客体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也不是单向的联系,而是一种积极深刻的交流和融合。一种进取的生命总是不断地从世界万物中获得启示,而世界万物也因为人的精神的映照而显示出生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起到一种联结和推进作用。人是在语言中与存在“相遇”的。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去蔽,是一种澄明的到来,是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精神家园。“语言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给予的实在作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5\]
3.2能量传递的主体性。
自然界的生态秩序是在多种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自发地实现的,而语文生态中各单独个体的行为秩序是由系统中枢命令决定的。具体地说,文字、文化和存在等组分功能发挥的程度受主体生命的制约。处于生命核心地位的价值理想既是一种主导性的动力,也是语文生态系统运动的目的。
大学语文生态系统虽然外在地表现为某种技术的成分,但实质上属于观念形态。如果从微观的角度观,会发现它的内在结构如人的神经结构一样细密,功能极为复杂,各个结构要素的功能程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人的生命价值指令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语文素养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发挥语文的文化交际的功能。人的主体精神及其认知规律决定着语文生态运行的秩序和方向。从接受的角度看,语文信息接受的基础是学生个体的体验。一切精神、价值以及概念、观点的接受、衍生,都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语文各组分能量的传递必须有适合大学生感官需要的鲜明特点和刺激态势,使信息到达后便于接受和理解,从而成为他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
语文生态系统之间遵守的是情感逻辑和价值逻辑,言语行为是由系统的生命感情和价值系统指挥的。在文字、文化、存在和生命四个生态圈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生命。生命深处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和理想精神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其中最核心的是理想精神,它既是运用语言的动力,又是运用语言的内存尺度。言语流并不是如水波、光波一样的纯物理性的东西,而是感情价值以及理想的流动。当人们面对一群人物一些事件的时候,只有理想的光辉洒在它的身上,才能对它产生一种生动的感知,才能评判它的价值,才能对它发生某种心理的触动,那么思维飞扬起来,语言才可能飞扬起来。理想不仅重新赋予字词以个性化的生命,而且还决定着字词“排列”的秩序和方向。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力量,言语行为只是把外部世界跟思想结合在一起。
语文生态的主体性还表现为要不断主动地打破系统结构的平衡。这与自然生态依靠被动的自我调节来实现能量供求平衡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教育生态系统追求的不是系统的平衡或稳定,各组分之间不要平衡或稳定而是要不断打破、远离平衡态。语文系统各组分必须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运动,要充分开放边界,不断引进大量的新鲜的语文材料,特别是引进一些异质的语文材料,对系统的原有结构产生冲击,从而实现语文生态结构的进化。特别要指出的是,调节系统各组分关系和数量比的主导力量是人的理想精神,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自觉地确定生命和言语的关系、生命和世界的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选择优秀的文化丰富自己的语言,建构自己的生命,实现对存在的敞亮、深刻的表达。
4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五步教学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大学语文教育要从文字开始,在文字教学的过程中,用文化知识拓展生命的领域,用文化精神建设生命的主体性。一个丰富、强健的生命观察、体验多样性的存在,才能建立起主体跟世界广泛深刻的联系,从而能够直面人生,自觉地承担起改造社会的责任。这种认识、责任还要用文字流畅、完美地表达出来。语文教育的这个路径可以简明地表示为:文字文化生命存在文字。从文字开始再回到文字,这不是处于一个平面上的封闭的圆圈,而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开始的文字是已经存在的别人的文字,而后头的文字则是满含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文字。把文字、文化、生命、存在和文字连接在一起的是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这四种语文活动是以显在的形式进行的,它们之间的紧密相联也构成一个循环不息的圆圈。这样,语文教育的路径可以简化为两个交叉渗透、循环往复的圆,圆的中心是一个渐渐成长起来的“人”。
4.1文字――语文教育开始的文字是人们要阅读和理解的文字
在阅读过程中,人们要把一串串的文字转换成鲜明的人生场景,再把人生场景转换成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理解文字首先要把文字一起交给五官,让它们感受文字的体温,让它们对文字所代表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形成清晰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唯有经验过的感觉到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不论是建立起完整的意象,还是体味意象背后的意味,都离不开主体感同身受的深度参与和对话式的交流。阅读作为一种过程性的精神事件要求读者亲身参与其中,亲身参与是指读者精神的“在场”状态。个体的生命体验能够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同时,又借此实现对艺术形象的富有诗意的超越,实行向文本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的推进。
4.2文化――由文字的阅读进入到文化的理解,实现与生命与文化精神的沟通
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要向文化的底蕴挺进,寻找、感受和吸纳文字所建立的形象背后的文化精神。人类精神的根深深地植入厚重的文化传统,是文化使人们的精神站立起来。大学语文教育应当抵达我国传统文化的心源,只有到达这种境界,才能很好地理解人生和社会。对文化的理解最终要达到情与理、自我与社会、个体感受与历史文化的统一,从而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使人们的理想充满生活的实在,把个人与世界、小我与大我、瞬间与永恒都融合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生命体验之中,实现与万化冥合,达到精神的凝聚、贯注和迸发。如此,一种力量磅礴,气象豪迈,韵律充盈的生命就可以独立于天地之间了。语文教育只有赖于这种生命之光的透视和烛照,才能够灵动、强健,充满活力。
4.3生命――用言语的力量激励生命,在言语创造中更新生命
语文学习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和自我,在言语创造中更新生命。语文通常采用言语的艺术手段使日常生活陌生化,以此来激活人的感觉。一个人只有感觉敏锐并且积极参与和体验生活,他才能形成自己具有人类良知的思想,他才能成为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着深渊并敢于进入深渊冒险的人。“他在现代人情感萎缩中唤醒人对存在状况的思考,投一束光亮照彻幽昧的暗夜,重新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人们语文教育的最高价值正在于此\[6\]。
4.4存在――让人们的生命走进存在,进而在荒诞的存在中开辟一条有意义的路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荒诞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必要用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去换来属于自己的意义。以文载道,以文问道,通过不停的拷问、疑问和质问,警醒人们思考自己的存在,提醒人们追问存在的意义、如何存在以及怎样才能存在的更好。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生存难题,或者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者阶级的厮杀搏斗,或者天灾人祸,或者贫困堕落,这些都需要富有热血和正义的人担当起来。给这些沉重的问题一个清楚的答案也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装模做样的视而不见会导致语文的萎缩直至丧失了灵魂。在任何时代,语文都不应该是一个冷血的看客或者吊儿郎当的闲人。在人们泅渡的时候,语文应当用文字赶紧建造救命的方舟。
4.5文字――用文字歌唱自己的生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
大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在经历了文字、文化与生命与存在几个阶段之后再回到文字。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人间道义的言说和自我确证,另一类是基于学科问题和职业角色的认知表达。前一类写作就是在文字中往前摸索,直至走到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交汇点,并最终抵达宇宙存在的幽微之处。把他自己的生命、语言的生命和人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融为
一体。人生存的困境,历史惨象的隐秘,一代人的精神结构,像峻峰深谷在言说中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后一类写作万万不可轻视。一个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从事一份职业的,他要依赖于此生存和发展,以此建立和世界的联系并确立自己的价值,他从业的技能是在大学开始形成的。每一种职业,每一种领域,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和言语规范,各种专业能力中都包含语言表达能力。大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在语言中认识、理解自己的专业,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养成专业技能,或者专业问题的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技能。
5结束语
在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中,各组分是依存与循环的关系,一种组分是吸取其他组分的营养而维持和发展生命力的。文字、文化、存在与生命在一个人的身上是综合的、交融的,语文整体的功能必得它们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所以,人们在语文教育中要统筹兼顾,不能只顾语言的训练而忽略了生命中感情和价值的向度和力度,忽略了生命的感受和体验。反之,脱离了语言训练的精神的凌空蹈虚和灵魂的浮云梦蝶也是不可行的。文字是船文化是水,存在的世界是孕育力极其强大的母体,其他都是由这母体孕育而生,语文能力不可脱离了这个母体而破空裂石的生殖。
参考文献
[1] 麦肯齐,鲍尔,弗迪.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
[2] 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1.
[3] 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2.
[4] 李志厚.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教学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26.
[5]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82.
[6]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227.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ecology
SHAO Zihua
(Chinese Department,Heze University,Heze,Shandong274015,China )
AbstractThe nature of any biological community or the individual survival situation is restrained by ecological system.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s the movement of knowledge system process,mental process,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entirety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system with general,it has its own unique ecological structure.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ts ecological structure,gives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four ecological circle: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 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江灏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内涵 特质 优势
在字典中,“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解释为“社会科学”。所以,“人文科学”应包括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宗教学等,而“人文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语文作为最具综合性、基础性,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和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学语文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文本,即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作品,而正是这大量的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显著的特质蕴含了人类科学方方面面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评情感人生、体验闲适人生、浇铸道德人生、创造审美人生从而实现价值人生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通过文本教、学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转化,将人类社会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即人格、气质和修养,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为他们的幸福美好人生和他们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全新追求。
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培养构成当代以强化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大学语文人文内涵的特质,决定了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更具有优势。
一、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的广泛包容性特质
大学语文课教材所选内容几乎能涉及人类所有的学科知识,能够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只是大学语文更突出和重视涵盖人文社科知识。大学语文课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畛域的壁垒,极大地开阔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历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大学语文课能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审美与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是非、识真假、懂美丑、知荣辱的道德判断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魅力的人格。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就是体现这一特质的最好一例。品读《红楼梦》,除了吸纳其中无所不包的各色人物、医药、文学、园林建筑、衣饰美食、游艺收藏、民俗风情等知识以外,更有意义的是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现实和人生,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人生,同时感受、体验中国文明的博大、丰富和深邃,领悟真、善、美,获得无可比拟的审美收获和享受,从而在思想道德 、知识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得到浸润、滋养,修炼。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大学语文课的这一特性,在担当此重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的具体化、形象化特质
这一特质表现为,大学语文课所选用的文本中蕴涵的人文都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它是具体、灵动、可感的,且这其中多以塑造人或物的具体形象来体现,因而它也容易引发学习者对它体味和吸收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人生、思想的角斗场。例如,对于勇敢,苏轼在《留侯论》中写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由此,对勇敢便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像韩信那样能忍受胯下之辱,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才是真正的勇敢。又如,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上古神话中,能让人具体感知和体验中国远古时期人们的英雄崇拜的精神内涵。“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远古时期人们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和执着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附着、融透在夸父这个艺术形象中,就栩栩如生起来;而“事物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哲学思想,又通过“弃其杖,化为邓林”得到通俗而灵动的表现。
三、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多元互渗性特质
大学语文课所选用的文本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叙写着人间世事,展现着现实世界,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渗透着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法学、宗教甚至自然科学等多元的知识和义理,而且这些常常以交汇、融合、相互渗透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之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在同一个作品、或同一个事件、或同一个形象中可以获得多种知识,品味多个事理,体验不同精神品格的影响和感召,获得多样的审美感受和收获,且这些东西之间彼此影响,以它现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因为在现实中的人文往往都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
以诗经《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这个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至今为大家所喜爱,就因为它既有文学美又有艺术美,更有思想情感美。这多元的美相互交汇、融合、渗透着,以一个充满美丽、朦胧、神秘的现实环境,和一个不畏险阻、坚持不懈,勇于追求的企慕者形象带给读者深刻而长久的震撼和影响,本诗就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又如,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这也反映了文学、史学、哲学是紧密联系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哲学内涵,鲜活地反映着历史,且在现实世界中,这三者也几乎是不可割裂并相辅相成的。
如何把人文内涵较为有效地内化为人文素质,这是目前我们教育教学的难题,但依据“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特质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是让大学生拥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最佳学科,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使他们“精神成人”的最优势学科。
参考文献:
[1]曹来义.高职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的构成分析.中国教育创新,2007,(9).
关键词: 高职大学语文教育 现状 应对办法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这是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后一位网友的微博留言,读了之后,特别有感触,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
古往今来,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承载着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印记和骄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就要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传播推广达到新的广度,在国内外扩大而不是缩小其使用范围,增强其活力。
但是现实呢?孩子才进幼儿园就开始上英语兴趣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没参加过英语培训班的寥寥可数;大学呢,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大学生进校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以后呢,评职称必考英语,最可笑的是学中文的评职称也必须得过英语这一关。……种种现状不用一一列举,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举国上下、全国人民对英语的深切关注度,但我们的母语呢?看看大学生们歪歪扭扭的汉字吧,听听报纸上、网络上那些生凑硬造的词语和句子吧,想想那些“很黄很暴力”的语言吧。独尊英语的双语教学不仅动摇了汉语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还高效地把政治课的效果归零。有良知、有责任的国民不应该觉得痛心吗?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维护汉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国人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们。
推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体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我从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对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浅见,更希望虽然现在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低潮,但低潮过去就是。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
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作用,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近些年来,争论激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工具说。这种说法源自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一文中概括地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对于叶圣陶先生的上述观点,同样是著名语文教育家的吕叔湘先生深表赞同。
这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大学生应该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便于阅读艰深的理论书籍和撰写论文,即注重其“实用性”。尤其是现在大学生语文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毕业论文错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等现象频频出现。于是有人呼吁:大学语文不应承载太多的教育责任,不能把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负载在一门课程上,“大学语文就像一辆载重卡车,它已经超载10倍、20倍了”。
2.人文说。认为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做了《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的报告,主张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许多人迷失了自我,历来被视为社会精英大学生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大学生用硫酸泼狗熊,甚至杀人等事件,更凸显了中国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因此众多学者主张大学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就是说,要求大学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
3.素质说。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甚至还希望大学语文能够向学生介绍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认为“大学语文”主要的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等于提高了素质。
(二)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近1500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但教材建设中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不问优劣,教师出于职称评定等因素的考虑,自编教材给学生使用。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高中应试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但却很少有教材能够满足以上我们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荐5―6种风格多样、高质量、不同层次的精品教材,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因为大学语文教材不但应该有序、有特点、重质量,在综合性大学与工科性大学间还应有所区别。我们期待着高质量、高品位的大学语文教材的面世,并能够以教材为蓝本实践我们大学语文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紧接着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相继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必选课。“语文”两个字,仿佛又以矫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课堂上。但现实却是,很多有识之士发出了“拯救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功利时代的‘阑尾’?”的呼声,由此可见,对于“大学语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视”这一问题,“原则性”的答案和“实际性”的回答截然对立。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课、英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又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毋庸讳言,近几年,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真正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已经屈指可数了。
功利时代,实用至上。教育的急功近利,致使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语文“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现实的就业压力让大学生们不得不信奉“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就业时,用人单位没有看“汉语等级证”的。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能否扭转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的现状,尚属未知数。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应对办法
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宗旨日渐明晰,就业导向逐步凸显,职业能力成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统一。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要使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相和谐,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教育部这样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当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二者不能偏废。尤其在高职教育中,我们更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因此高职语文需要我们在人文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出平衡点。
1.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十分必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生的语文素质偏低,甚至对诸如请假条、申请书等实用文体的写作也时时出错,更别说毕业论文了。因此,巩固高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高职语文应该在充分发挥工具性的前提下,强化人文性。有人讽刺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这是毫无道理的。高中语文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语文的美和人文特性已经支离破碎,成为升学的工具。而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是在欣赏美文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性的完美,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神成人”,其实都是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语文课程的,那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但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不能割裂开来看,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理念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双重的缺失,他们吃着快餐食品,看着漫画书,说着网络语言,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分的各种思潮,他们无所适从,我们的大学语文课要给他们以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并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使学生汲取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转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和实现的途径。
既然时代赋予了大学语文厚重的历史责任,我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仅仅依靠一本纯粹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应当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就是人与人在不断交往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而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败。而语文学科的最直接性质是工具性,语文课程解决的就是在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交际性(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有得体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演讲和论辩的能力,有常用应用文书写作能力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看成是一个体系,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分科教学,分解大学语文所承载的各项功能。如开设“中国文学经典选读”、“世界名著名片赏析”等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设“普通话与口才训练”、“实用语言艺术”等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交际能力;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开设“艺术欣赏”、“美学”等课程,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点。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举办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辩论赛、应聘模拟竞赛等,规范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现力,让同学们在竞赛中感受母语的奇妙,从而热爱母语,主动学习母语,并以我们母语中蕴含的灿烂文化而骄傲自豪。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与理解大量饱含人文意蕴的经典文章,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通过写作实践,学生既可以掌握必要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又可以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听说训练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包括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大型校园文化活动,达到引进高雅艺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目的;创办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的刊物和网站,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终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课应该成为职业学院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步青先生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课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作为数学家的苏步青说这样的话,足以证明语文的重要作用。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我真诚地希望大学语文课程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母语,能够让自己的观察、思维、感情具有深度,体会汉语的优雅。
参考文献:
[1]马庆株.坚持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方向.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VOL12,(1).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学术发展的趋势是文理接近或融合,文理互渗日渐明显。这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各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由于受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影响,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课程不够重视等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使人乐观。正确地认清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现方式,对其加以理性的把握,对于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1.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使人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教材内容缺乏创新,课程定位比较模糊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不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和办事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科技知识的同时发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与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让学生学会做人,能摆正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大学语文不是文学课、语言课,而是人生教育课。因此,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它与中学语文不同,与其他的一些实用类课程也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纵观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编排立意也各有所重,各有千秋,但基本没有跳出中学语文教材的模式范畴。总的看来形式比较单一,大多属于名篇选读名著节录加文体写作指导,定位上缺乏大学语文必要的个性特征和体系的开放意识,内容覆盖面也有待开拓。这样的语文教材只适合于语文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的教育实际,却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新的要求。
1.2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教学模式与名篇选读类的教材比较合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一种比较完整的解读和提示。这种模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比较合适,因为它能适应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但对于大学语文来说却显然已经不适合,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要他们始终处于接受状态并不现实;另一方面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沿袭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心有抵触,他们更希望有新的模式接受新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忽视了学生个性程度的差异,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感觉上课没有新意,而程度较差的学生又感觉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在课堂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不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欠缺,直接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
1.3课程地位认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虽也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在课时安排中,一般都只有32~40学时,大学语文并没有被视为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而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既不像英语,与中学自然接轨,并有种种量化的考级系统检测手段与之配套;也不同于政治理论课,有教育部指定的必要的课时作为政策保障。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教学目的、教学的检测手段及其教学效果实际上是相当含混模棱的,它与前期的语文教学脱节,而向后延伸又缺乏继续拓展的后劲和保障,实处于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
2.面对问题,大学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大学语文一方面有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但另一方面却又是日益遭到了边缘化[1],面对这种现状,在日益呼唤人文精神关怀的今天,作为肩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大学语文,有必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首先进行自我调适,对课程的教学做出全方位的变革。
2.1调整教学内容,变名篇赏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授与熏陶
在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名篇佳作的赏析为重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所重复,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即使全部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只是学习了一些文字知识,欣赏了字词句篇,特别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似乎收获不大。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以传统的思想文化为中心,以思想学说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为重点,梳理思想学说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再结合经典篇目,在学习、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心。
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如果一个民族漠视并丧失了自己优良的传统,结果必将是这个民族的逐渐衰落,直至消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每一种思想学说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都对文化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都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思想文化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学语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作品,因此,它既是对中学语文的超越,又是对中学语文涉及的文化知识的重新组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些知识对完善精神人格、拓展思维视野、加深文化修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主体,培养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是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2]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始终存在着课时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几十个课时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率,全面实施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与人文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2.1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
据专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最佳智能结构应具备六种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几种能力的培养,以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不能胜任的。学生不具备开拓性和创造性,知识传授得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况且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今后够用的知识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服务,教师在上课时,不要言无不尽,要把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述《诗经》时,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爱情婚姻状况,与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古代的爱情婚姻状况有何不同?诗经时代的爱情观与现代人的爱情观有何异同?再如鲁迅为什么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对曹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西思想激荡,传统与现代并存。作为人文社科主干课之一的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简单、孤立地讲几十篇文章,而是让学生通过传统思想文化和经典著作的系统学习,了解思想文化产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与经验教训,了解人类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创见、进步与成果,不但要“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而且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2.2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以传授知识为能事,以填鸭式的文章分析为方法,既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形势的发展,呼唤着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行。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启发他们积极思索、寻求智慧、关怀人生。比如,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去网上收集各家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到课堂上讨论,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教学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还能让他们进一步去关注社会,了解现实。
2.3配置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知识结构、造就具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和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3],但是,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认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门语文课,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考、分析、表达等能力,使每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以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结合专业应用开设一系列的中文选修课,如写作理论与实践、实用文体写作、演讲与口才、唐宋诗词鉴赏、诗歌鉴赏与朗诵技巧、小说鉴赏等等。这一系列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提高那些在中学阶段偏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系列选修课程开设之外,还要配置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如在课外时间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专题讲座,建设一些作家或思潮兴趣小组,针对当下一些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搞不同形式的辩论赛,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实践活动等,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又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和高尚的人格,以人文修养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它决不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空间,它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配合,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准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使这门人文素质课程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邢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M],光明日报,2004.2.13(A3)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要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
目前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一,多数学校使用高职高专院校国家规划教材,少数学校使用校本自编教材。并且各个院校各专业往往使用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我校的大学语文就是各专业通用的一本自编的语文教材。就内容而言,由80%的古典文学作品和20%的现代文学作品构成,忽略了学生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本校学生专业特点,针对专业,认真慎重选用或精心编写教材,突出专业特色。
首先,教材选用或编撰要有针对性。现行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特点,忽略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因此,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既能体现专业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的需要。如我校语文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高专生的语文能力普遍不高,语文基本功较弱,他们在作业或广告栏写作中错别字屡见不鲜,语言表述不当或语法错误司空见惯,文史知识匮乏,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材的内容应把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材里既要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又要安排口语交际、实用写作等专业需求的基本内容,使教材内容尽可能接近专业需要,如医学专业的大学语文应适当增加中外现当代文学中对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生的职业修养、职业道德能直接产生影响的作品,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自觉地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把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当代流行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等纳入到教材体系中来,进行有选择地个性化讲解,给语文教学内容注入时代气息,相对语文素质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易学而又感兴趣。
其次,教材选用要突出实用性。高职语文教材范文要贴近社会生活,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就高职高专生语文技能的培养而言,主要在口语交际、实用写作能力方面。应用写作应该选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应用文体,一方面为学生将来求职、应聘做好准备,更重要地是要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医学类高职高专护理生要结合护士岗位的需要,重点培养其与人沟通能力,以及护理文书的规范写作能力;临床医学的学生写作训练重视医学实验报告,医学论文写作指导;口语训练注重培养学生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等。药学、中医等专业在教材内容上要适当增加优秀典范的医古文和文言常识。这种切合学生实际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突出了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吕叔湘先生曾说:“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易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有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能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1]所以,教材编写或选用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注重实效性。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相融合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生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在高职高专生的培养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职业道德导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1立足语文的人文性,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立足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在“成才”的前提下,必须“成人”。当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肯吃苦,不愿奉献,责任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亏失,自我意识强盛,缺乏合作互助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之外,还要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因为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高专道德教育应贴近行业、职业的具体要求。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始终渗透着对医学生职业品格、职业修养和职业行为的教育。如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让医学生树立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伦理观。用孔子“仁者爱人”的价值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培养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从而成长为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
另一方面,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2]如屈原以身殉国、虽九死而未悔的爱国之志;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和澹远宁静的生活态度;杜甫“宁苦身以利人”的大爱胸襟和人道主义精神;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坚毅的人生信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范仲淹“先忧后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先贤的高尚品行和人格操守犹如春风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荡涤着他们的灵魂,引领着他们的人生,促使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也促使其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的养成,使之成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医学技能型人才。
2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将语文的实用性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将来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应从学生职业生涯和职业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其工具价值,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我校90%的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较差,方言浓重,不善交流,写作基础较差,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影响。本人在教学中立足课堂,拓展课外,围绕教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说”主要通过朗读和开放性题目的设置来培养。语文课中的精美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律教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根据课文特点,或整篇朗读,或重点段落朗读,老师认真听取并纠正其错误。使平时不爱开口的同学开口说话,不说普通话的同学尽量说普通话。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或利用课前3到5分钟演讲,进行口语训练;或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点评,提出改正意见以便学生改进。这不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必须把课外和课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如护士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的演讲,以及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恐惧紧张心理,提高心理素质训练,最终让他们在公众场合能谈吐大方得体、自然从容,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写”通过实际指导、训练来提高。除教会各个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的通用文体之外,主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选取最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与专业相关需重点掌握的文体,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指导。护理系的学生必须要严格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书、体温单、医嘱单、病程记录中的手术清点记录和病危、病重患者护理记录。在课堂写作训练中,针对每一份护理文书,都必须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医疗系的学生训练医疗文书的书写,如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处方、各类申请单及报告单等,病历的书写必须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课堂训练,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要设置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写作,然后互相交流,督促改进提高。使应用文写作活动最大程度地接近于实际应用,接近学生职业需要,让学生感到有用而不乏味。
三大学语文的作业设计、考核方式要与学生专业需求、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相一致
语文学习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指导和实践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知识的拓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大有作用。语文作业要针对学生专业需要精心设计,如在每讲完一章内容后,结合不同院系学生的专业特点,给他们开列书目,如我校临床、护理的学生必读《癌症楼》、《最后的尊严》、《教授的戒指》、《红处方》等以医学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医药系学生书目有《大医精诚》、《华佗传》、《李时珍传》等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感受,或就喜爱的作品进行赏析,可以用来课堂交流,也可将其纳入期末成绩中。其目的让医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受到感染、触动和思想启迪。另外,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作品赏析、人物评论、时事评论、观后感、口头表达等等,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考试的过程变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提高的过程。一方面促使学生加强课外学习,另一方面扩大了阅读,拓宽了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基本教学格局,按照语文的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要求进行层进式深化教学。
关键词:
大学语文;层进式教学;视角
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等问题应该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对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地主动适应新时代对高校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思想,结合多年的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笔者拟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做点探讨。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形式都是文选式的,即以精挑细选出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为教学的内容和抓手。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根据这些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就认定人文素质教育或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盛行是窒息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大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核心使命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我国高校语文出现诸多问题的缘由所在。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应该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根本,并据此切实构建起以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
二、构建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般说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决定于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以培养学生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核心。根据大学语文的这种教学目标,可以构建起基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层进式的大学语文基本教学格局。而且从语文本身来讲,也是可行的。一方面,从听、说、读、写的功能性视角看,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看,语文教育要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字,掌握各种实用性的问题,形成对文学作品审美品位和欣赏的能力,能主动认识、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等层进式的四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
三、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的教学内容
1.大学语文知识性教学。就目前而言,知识主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的语文知识主要是解决关于“是什么”问题的知识,解决途径主要靠获得者的感觉、知觉和记忆等心理感官机能来获得,所以可以直接陈述出来。而程序性语文知识则主要是解决关于“怎么办”问题的知识,解决途径不是靠个人感官而是需借助某种媒介然后经过思维加工才获得。从大学语文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的语文知识,一方面指的是关于“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指的是关于常用字、常用词、常用成语、常用谚语、常用歇后语以及相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一些文化常识。
2.大学语文能力培养。语文能力主要是指个体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基于个体智力之上的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大学生在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具备更加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3.大学语文情感性教学。语文情感即是语文课程中所承寄的一定感情。大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大都是一些经典性的代表,它们要么反映个体的生理性的物质需求,或者反映个体的社会性的精神性需求,而且主要侧重于比较稳定的、社会性、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时要比照语文所体现的情操、情怀、情趣以及情思对大学生层进式地进行思想、道德、审美和人格的教育。如果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很好地基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对大学生采取层进式教学模式,那么不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能够科学地建构起来,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还能够破解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局。
作者:李新荣 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