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城市流强度、断裂点等相关数理模型,分别以GDP,第二、三产业中17个行业从业人员以及两市间距离为指标变量,对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评价。
1.1作用强度
1.1.1经济联系强度。据公式(1)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两两间的经济作用强度(图1)。两城市间经济作用强度大于30个经济度的有4对:徐州和枣庄(66.41个经济度,下同)、徐州和淮北(47.38)、徐州和宿州(37.20)、淮北和宿州(30.66);在20~30个经济度间的有3对:徐州和宿迁(22.10)、徐州和淮安(20.64)、莱芜和泰安(29.84);在10~20个经济度范围内的城市有8对:徐州和临沂(16.76)、徐州和淮安(14.75)、连云港和临沂(10.62)、盐城和淮安(13.79)、亳州和商丘(10.24)、枣庄和临沂(17.75)、枣庄和济宁(11.29)、日照和临沂(13.19);其它城市间作用强度较低,均在10个经济度以下。总的来说,开封、周口、菏泽、阜阳、蚌埠5个城市与该区其它城市间的经济作用强度均在10个经济度以下,徐州则与除周口外的所有城市间的作用强度都在1.5个经济度以上,而两城市间作用强度最小的为周口和连云港,仅为0.10个经济度。据公式(2)计得该区主要城市空间作用的总体强度(图1),并据此将20个城市分为四类:高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作用强度在150个经济度以上,下同)、中高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100~150之间)、中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50~100范围内)和低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50以下)。徐州空间作用总体强度最大,达267.71个经济度,属于高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是位居第二位的枣庄(作用强度为144.08个经济度,下同)的1.86倍,为总体强度最低的周口(9.25)的28.95倍,这表明徐州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劲头较强。枣庄、淮北、临沂、宿州处于高经济联系强度城市之列,与各个城市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比较强。中经济联系总体强度的城市有5个,依次为淮安、宿迁、泰安、济宁和莱芜,在今后的发展中,其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待提高。处于低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有10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今后发展中必须注重经济转型,加强与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缩小与先进城市之间差距,促进淮海经济区的总体发展。
1.1.2城市流强度。计算城市流强度相关值(表1),据此将城市分为四类:高城市流强度城市(城市流强度值在300亿元以上)、中高城市流强度城市(200~300亿元)、中城市流强度城市(100~200亿元)以及弱城市流强度城市(100亿元以下)。由表1可知,徐州是高城市流强度城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作为苏北第一大城市、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徐州以其独特的交通运输优势和较快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城市外向功能量和较高的城市功能效率,城市流强度值高达384.19亿元,对淮海经济区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临沂和淮安属于中高城市流强度城市,其城市流强度要远远高于中城市流强度城市,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城市,且临沂以高于淮安10%的城市流强度成为该区发展的副级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城市有6个,依次为日照、莱芜、枣庄、宿州、宿迁和盐城,成为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地方性集聚地和辐射中心。其余11个城市是弱城市流强度城市,是该区发展中较为必不可少的城市。可见,淮海经济区“一超多强”局面较为显著,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在空间分布上,这些城市基本遵从“中心—”式分布[26]: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徐州,位于其中心位置,而弱城市流强度的城市主要分散于该区边缘地带。这与城市经济作用强度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1.2作用方向据公式(3)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隶属度大小,由此分析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作用方向。由图2可知,徐州的首位联系城市是枣庄,其隶属度高达24.81%;其次为淮北,隶属度为17.70;隶属度最低的为周口(0.42)。从空间距离上看,徐州经济作用方向首先是距离较近但不相邻城市,其次是相邻城市,而对距离较远城市也有联系,可见其联系方向表现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模式。由图3可知,其它主要城市对徐州的隶属度均在各自隶属度的前五位之列,说明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对徐州的隶属度,排在首位的有6个城市,其中枣庄对其隶属度最大,高达46.09%,说明徐州是其主要联系方向;排在第二位的6个城市,隶属度在10.35%~16.25之间不等,且各个城市的首位联系城市表现为邻近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有菏泽、周口、开封、莱芜,除莱芜的首位隶属度达52.06%,联系方向表现为泰安方向外,其他城市的前三位隶属度相差不大,联系方向均指向相邻地域和中心城市徐州。日照、连云港对徐州隶属度排在各自隶属度第四位,这两个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限制,联系方向表现为相邻地域指向;泰安对徐州的隶属度排在第五位,隶属度仅7.70%,其主要联系城市为莱芜、济宁。综上,城市空间作用的主要方向表现为与核心城市的紧密联系和与其周边城市紧密联系的共同作用,即显示出地域相邻指向性原则和中心城市指向性原则[16]。
1.3作用范围据公式(9)~(10)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间的断裂点及场强(表2、表3)。由表2可见,徐州与各个城市间断裂点明显压缩到终点城市,说明徐州辐射能力较强。与淮北间的场强最大,达1.19亿元/km2,因此,可以此为强辐射半径的选定场强,来确定各城市经济辐射能量绝大部分扩散在多大范围内。从表3可知,各相邻城市间起点城市到断裂点距离占两城市距离的比重在0.4~0.6间波动,城市间辐射能力差距不大,且两城市距离较近时,其场强也较高,说明具有向对方空间产生经济影响的能力[27]。因此,以各相邻城市间场强均值为弱辐射半径的选定场强来计算城市弱辐射范围,以反映各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主要影响范围[28](图4)。由图4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中部以徐州为中心,距徐州44.92km和110.92km以内分别为其强辐射和弱辐射范围,这是由于其最强的城市综合实力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辐射能量;枣庄、淮北、宿州的强辐射半径均在徐州弱辐射范围内,说明它们受其辐射最强。东部以临沂、淮安、日照为中心。这些城市规模相当,辐射范围相互交叉地作用于对周边区域,其中,宿迁几乎被徐州和淮安的辐射平均瓜分,受这两个城市的屏蔽效应[29]较大,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北部以泰安、济宁为中心,其中,泰安和莱芜的相互作用甚密,其辐射能力向对方空间逐步渗透。而西部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彼此辐射半径不相互重合,发展较为分散,综合实力有待提高。总体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辐射中心,呈现圈层辐射其他城市的空间结构:核心层表现为徐州的弱辐射范围圈,包括徐州、淮北、宿州、枣庄;中心层表现为与徐州弱辐射范围有交叉的城市,包括临沂、宿迁、济宁、商丘、亳州、蚌埠、淮安;层表现为与徐州的弱辐射圈无交叉的城市,包括连云港、日照、泰安、莱芜、菏泽、开封、周口、阜阳、盐城。
2主要结论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人口膨胀、失业增加、贫富悬殊、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地价昂贵和环境恶化等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了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
20世纪初,德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问题,社会学家韦伯1909年发表了《区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接着美国也展开了城市研究,1924年美国费特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市场区域的经济规律》一文,论述了城市区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城市经济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中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内容。研究范围涉及到城市房地产市场、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土地合理利用、企业布局、空间距离与运输成本等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国家成立了专业学术团体,大学开设城市经济学系,创办了专业刊物,出版专业书籍。1965年,美国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言》公开出版。70年代以来,有关城市经济的教科书、专著和文集大量出版,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使城市经济学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的经济学科。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地理学界开始重视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探讨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方面研究城市经济存在的大量现实问题。其目的是在科学地总结中国和世界城市经济的基础上,阐明城市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和城乡经济关系,揭示城市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由于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因此,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产生的城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别。西方的城市经济学以研究城市内的各种市场,以及力图解决现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作为对象。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经济学着重研究城市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缩小城乡差别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过程等。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贸易往来不断加深,工业原材料航运成本很低,为此拥有海河资源和内陆经济腹地的沿海及内河港口成为发展沿海及内陆工业经济的最佳选择。由于引入港口区域的工业项目大多都是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并且港口业的发展以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发展目标,为此,港口业可以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成为增长极,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港口经济对港口城市的影响。
2.港口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港口经济对城市的经济影响不仅是通过港口企业的效益对本港口相关企业带来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港口企业的建设及运营对该城市的建设、经济发展、还有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港口的建设不仅对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帮助巨大,而且对城市吸引外资,改善就业,增加政府税收,提高居民收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更深层次考虑,港口在对整个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都发挥一定的作用。可见港口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面比较广泛,要研究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这些方面就应该涉及。
2.1影响港口发展因素
港口业的能否快速发展,存在许多因素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地建立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图,分析港口对城市经济影响的有效途径,首先就需要考虑影响港口发展的主要因素。
(l)港口服务功能因素
港口服务功能是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港口功能因素主要是指港口的装卸能力、集疏运能力、物流服务水平等。由于港口的特点是大进大出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决定了港口要同时具备装卸大型船舶的能力和良好的集疏运条件,另外为了保证港口企业生产效率提高,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临港生产优势,还需要大力发展港口的仓储、堆存、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为此,港口服务功能的提升,可以加快港口工业的发展。
(2)港口位置和腹地经济因素
港口位置和腹地经济因素是影响港口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港口要得到快速发展,需要由其所在港口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如天然深水良港,水域宽阔,风浪小,来沙量少,岸滩稳定等条件。除此之外港口还需要拥有良好经济区位条件,有经济活动体集聚一起的优势条件,还需要拥有为港口提供广阔的原材料市场,产品市场的广阔腹地区域,也就是腹地的区域因素。同时也要求港口连接腹地的大规模、发达完善的交通网络,以及腹地经济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些因素对港口的产业导向、规模具有很大的影响。
(3)港口所用土地因素
要发展港口,充足的土地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港口有着规模大、占地大的特征,若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的港口区域,其土地使用权、税收、地价、拆迁问题等等对发展港口所造成的成本就大大降低。充足的土地资源更便于港口产业园区的科学合理的布局,也为工业企业扩大规模提供有利条件。
(4)对港口所收费用因素
港口企业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需要降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过程、企业运营过程所产生的成本。如果对港口收取过多的费用,会增大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限制其发展。所以在港口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时,其所在的工业园区在水费、电费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服务费用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帮助港口企业压缩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所以协调好港口、工业企业、政府在费用收取方面的问题,争取制定一套合理的收费标准,对港口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2.2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层次
2.2.1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直接影响
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直接影响是指港口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也就是港口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而产生的效益。评价港口对社会经济的直接贡献除了考虑各个工业企业的价值量总和之外,还需要考虑由于港口经济活动的进行而不能用价值量来反映的社会经济直接受到的有利影响中,比如就业、港口区域纳税水平等方面。所以,除了用增加值指标计量港口带来的直接社会经济效益以外,还需要一些指标作为补充。
(1)增加值
港口的增加值是可以用价值量计量出来的,也是目前作为港口对区域经济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核算的方式主要核算该区域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值总和来表示。由于港口良好的区位优势而集聚在港口区域并逐步扩大其规模,随着港口的快速发展,其创造的价值在所在区域的价值总量比率也逐步增大,成为地区GDP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
(2)港口企业就业人数
考核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人口就业人数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需要考察港口企业为所在区域提供了多少个就业岗位,以及就业岗位在该区域就业总人数中所占得比例是多少。就能反映港口企业对所在地区缓解多少的就业压力。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港口企业就业人数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时候,有的学者就用就业人数的绝对一量来表现的,也有用相对量,即直接参与港口生产的就业人数与所在区域就业人员总数的比率来反映的。
(3)港口业的纳税水平
港口业的纳税水平是反映港口经济对社会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的另一重要指标。港口企业一般都是大规模生产,所以港口企业纳税数额在该地区纳税总额的比例比较高的。由于税收是国家和地方一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保证,所以说港口企业对政府税收的直接影响,也是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另一方面表现。目前,可以用港口企业纳税数额占政府税收总额的比例来反映港口业纳税贡献力。同时也可以用这个指标侧面反映港口经济对社会经济影响度。
2.2.2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间接影响
研究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间接社会影响的产生来源更加复杂,内容更加广泛,分析起来难度更大。港口对城市的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企业所引起港口地区其他功能的发挥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港口之外其他经济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效应的总和。港口的间接贡献总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港口的前向乘数效益和港口的向后乘数效益。港口的前向乘数效益主要体现在港口的发展需要上游企业为其提供原材料、中间品以及前向相关产业提供的基础设施等相应服务,港口业扩大规模发展都会很大程度上拉动这些前向相关行业快速增长。港口对城市的间接社会影响有:
(1)其他部门就业情况
评价港口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可以分别计算由于港口经济活动对其他各个部门增加的就业情况,可以先用该地区的总增加值除以地区的总就业人口算出一个就业岗位能增加多少社会收益,再通过大概计算港口对社会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量,就能推算出相当于港口带来多少个就业岗位。
(2)土地的增值程度
由于土地资源本身就有限,港口的发展,尤其是港口大规模工业的发展都会因用更多的土地而导致土地升值。在港口区域,港口的发展可以直接影响这港口区域工业用地的升值。对于城市土地方面,由于港口的发展而带动区域各个行业如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同时港口大发展起到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集聚在一起,这些因素都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变得更珍贵,土地就必然升值。
(3)吸引外资能力
由于港口吸引外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港口本身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是由于港口发展而促进港口区域基础设施以及投资环境改善,从而吸引外资投入。港口由于存在区位优势而形成有力的竞争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港口成为外资投资的重要对象。
(4)港口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
港口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就说明城市的人力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各环节各部门间配置合理化。产业结构可以用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衡量。港口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港口城市产业结构和全国城镇平均水平相比,差别比较显著,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种比较的结果能够直观反映出港口经济对港口城市的影响作用。
3.小结
本文对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加快港口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粗放型、数量型特征明显,但随着2012年城市GDP的开始回落,意味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常态,告别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进而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时期。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针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实际情况,找出具体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性、可行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策略,从而实现城市经济向集约型、质量型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目前城市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产生的原因,基于政策视角提出综合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城市经济;新常态;增长方式转变
自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常态阶段,由以往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整体劳动力的减少促使工资上涨较快,以往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以大规模低水平为主的扩张式经济增长驱动力也难以为继,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然,城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经济增长方式同样以规模扩张为主,生态失衡严重、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新常态时期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因此,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合理转变,是未来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1.城市经济增速缓慢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也进入到了调整期,受此影响,大多数城市经济增长缓慢,这在2016年1月国家统计局所的2015城市GDP详细数据中已得到证实。而在城市经济缓慢增长的表象下,且隐藏着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实体经济薄弱、服务业占比低、新的增长点培育慢、制造业发展停滞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上述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的:(1)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大多数城市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加上出口贸易偏紧的外部环境,以及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诸多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投资收益率降低。(2)供给成本提高。近年来,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趋势下,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生产材料成本等都处于刚性上涨态势,并进入到了加速增长期。另外,在长期需求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城市生产技术主要来源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学习和引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技术升级空间不断缩小,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成本,无法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3)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市内部各个区域发展不均衡是非常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旧工业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在新常态下难以化解过剩产能,加上替代产业及经济新增长点的缺乏,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疲惫乏力。而新兴区域的经济发展又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在地产低迷形势下,投资、效益等经济指标无法得到本质提高。同时,实体经济薄弱,缺乏有效的经济发展潜力。(4)产业布局不合理。近些年,虽然大多数城市在产业规划、设施完善、招商引资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和努力,但实际效果且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关键在于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项目落地问题。其中工业和出口是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工业规模较小、传统产业改造难、产业链条偏短、集聚度偏低、关联度不强、资源约束力大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受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的限制,新兴产业、生产业等新经济模式也难以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做大做强缺乏有力的支撑。总体而言,新常态期内城市经济增长呈现出生产成本增加、技术创新缺乏、投资收益率降低、经济增长持续性弱等新特点,这导致扩张性为主的城市经济刺激政策失去了以往的经济增长助推力,反而会降低经济增长率。然而经济新常态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如何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适应新常态,是现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2.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城市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仍然涌现了一些新的经济模式、新兴行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体政策调整空间较大,若充分加以利用,可顺利地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产业合理优化及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2.1创造有效需求首先,注重外需支撑。多数城市强调内需拉动,而忽略了外需支撑。但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好转,外需潜力巨大,可通过一些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出口的培育获得一定的外需经济增长点。其次,拉动本地产品输出。应加快本地电子商务及物流快递的协同健康发展,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引导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企业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从而优化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最后,吸附增量消费。进一步促进和增加电子商务、住房、旅游、信息、健康养老等行业消费,例如,可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目前城市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为了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应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办更多的养老服务机构,并开发更多的养老产品。
2.2注重供给管理基于供给管理替代视角,应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实情,传统产业投资已趋于饱和,无需供给刺激,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一些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创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应以补短板、调结构、强后劲为原则,加强社会民生、生态环保、能源交通、农林水利、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于供给结构调整视角,应降低对落后、低效、过剩产业的投资,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对于具有优势地位的传统产业,应根据市场实情,与时俱进的对发展战略加以调整和优化,实现老树开出新花。事实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非水火不容,二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传统产业变为朝阳产业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新工艺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新标准的制定,传统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开拓新市场,获得新血液。
2.3培育创新创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应借鉴深圳、广州等城市推动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在创新创业的培育过程中,还应结合产业需求,考虑市场实情,培育一批创新创业的代表性人才,从而构筑人才高地、搭建创业平台。另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鼓励科学技术研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科技贡献力,从而支撑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协调区域发展从当前多数城市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看,平均衡现象较为明显,制约了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各区域经济应突出各自特色、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可发挥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承载力强、贡献度高的优势,以楼宇、街区、片区、市场为载体,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特色街经济,促进金融、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生产业、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远郊新城经济以新型工业为主,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政策,培育壮大产业,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提高该区域整体经济实力。
2.5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基础设施滞后和技术装备落后是制约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应通过政策的优化、服务供给的增加将城市农业传统的农户经营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首先,增加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生产设施的投入,推进农村路、电、水、公交、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科学种田完善职业培训机制,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并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生产规模化等方式,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业。其次,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能。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供给模式,改革涉农税费机制,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用定向增加货币数量的方式刺激需求,例如,整合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精准性,促进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个体的发展。
2.6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高级化,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更趋向于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由于城市工业发展所吸纳的人口规模有限,而服务业对就业人口吸纳潜力巨大。因此,加快生产业发展是新常态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以工业基础为依托,抢抓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比重、水平的提升。
3.结语
新常态给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可以让我们发现城市经济发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使其更加合理化,进而为城市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当然,不同城市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策略也是有所区别的,文章只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策略,在实践过程中,还需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的实际情况,以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为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永才,潘鸿,鞠晓伟.新常态背景下吉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路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2]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
[3]赵晓珊,张星,刘艳.关于天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9).
关键词 经济实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发达程度、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较高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地区的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其他各方面因素作用的发挥,较容易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发展,形成互相激励的动力。
汪波,甄志禄(2009) 对2006年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数据,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排序、分类。袁希民(2002) 提出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包括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等六大方面,体现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观,打造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科教立市、开放先导”两大战略是提升关键。曹真(2010) 评述了我国政府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式、着眼“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产业发展的决策。目前,对城市经济实力排名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广泛展开,但在实证研究上还不深入;并且,按照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的不同,经济指标存在各种分类,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鉴于此,本文首先考察、确定了城市经济实力的内涵,以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选取11个极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组成城市经济实力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从实证角度对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实力加以分析。
二、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
(一)定义依据。
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沟通的未来》(1987年)和国务院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指导思想,采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心提出的城市经济实力的概念: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经济规模、人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外向吸引力4方面选取11个代表性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
表1 城市经济实力指标体系
(三)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四个直辖市及十五个计划单列市为样本:武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成都、沈阳、青岛、济南、深圳、厦门、大连、长春、哈尔滨、杭州、宁波、西安。采用《2009武汉市情》中2008年相关数据。
三、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实力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综合分析:合理提取主因子,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其命名;以各因子的方差解释能力为权重,建立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标准;对19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得分排序。
(二)因子分析结论。
通过SPSS13.0软件可以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主因子和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其中灰色阴影加粗部分的数据是每一个因子与原始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大,即载荷大。由于各主因子与原始变量相关程度有高有低,则可按照相关性的高低原则将原始变量分为4类:第一主因子 f1 贡献率为36.136%,它在x1、x4、x5、x6、x7、x8上负载显著,主要反映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部分信息。因其涵盖了城市经济规模指标、城市产业结构指标及城市经济运行外向吸引力指标,故可解释为“社会生产能力因子”。第二主因子f2贡献率为25.880%,它在x2、x9上负载显著,基本概括了国民生活质量。第三主因子f3贡献率为17.261%,它在x3、x11上负载显著,基本上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以及服务性行业发展程度。第四主因子f4贡献率为10.790%,它在x10上负载显著,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人均纯收入有别于城市居民收入,对城市经济有特殊意义上的贡献。第二、三、四主因子虽不相关,但集中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及福利水平的总体情况,故可将其整体解释为“人民生活水平因子”。
因子得分是公共因子Fj(j=1,2)在每一个样品点上的得分,可以用来考察每一个样品的性质及样品相互关系。
经SPSS输出结果,因子得分信息如下:
(1)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计算每个观测量即城市的各因子的得分数,并可据此对观测值进行进一步分析;
(2)用f1、f2、f3、f4表示旋转后的因子表达式;
(3)以第一、二、三、四主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城市综合实力因子得分函数为 :
F =0.39966f1 + 0.24014f2 + 0. 15878f3 + 0.10227 f4
各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如下:
表3 各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
因子得分含义:各地区综合得分的参考基准为0,若得分为正,意味着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平均水平之上,并且分值越高说明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得分为负则相反。
将各城市2008年综合经济实力排序:
(1)上海、北京的综合得分分别是1.383119、1.032197,均大于0且大于1,位于第一、第二位。尤其上海作为当今中国大陆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商业,金融、和航运中心。位于第三至第六依次是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得分也均大于0,但第三的广州市与第二的北京市得分存在明显的差距。
(2)除排名前6的城市,其余13个城市综合得分均小于0,相邻名次的城市之间相差不大,但负得分城市首、末位差距较大,得分分别为-0.03031、-0.59849。
(三)以武汉市为例。
1、武汉市综合得分排名13,位于负得分城市中间位置,四个主因子中只有f3因子得分非负。可知:消费对于武汉市城市经济的贡献意义极其突出,对于拉动经济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武汉市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及不合理。
2、f2得分仅-0.77493,即反映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个基本上概括了国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得分为负,在3个负因子之中最小。结合f1可知,尽管武汉市的消费能力突出,但是国民生活质量并没有与消费能力相协调,反映出武汉市民在并不突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却占有突出比重。
3、从3个得分为负的主因子得知武汉市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待于经济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排名末四位的依次是:济南、西安、哈尔滨、长春。
四、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实力的聚类分析
采用快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城市经济实力进行分类,且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说明。以因子分析的4个主因子为变量,求解结果如下:
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被划为五类:
第一类:上海、北京;
第二类:深圳;
第三类:广州、天津、杭州、宁波、沈阳、大连、青岛、厦门;
第四类:南京、重庆、武汉、成都、济南、西安、哈尔滨;
第五类:长春;
快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地区经济实力最高,第五类较弱。
在以上各类别内,样本城市经因子得分名次由前到后重排,再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参考文献:
[1]汪波,甄志禄.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综合评价研究.中国农机化,2009,(03):17-19.
[2]袁希民.提升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学习与实践,2002,(03):9-10.
城市经济的综合性是指城市包含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等各类经济部门,而且包含在众多经济部门中的成千上万个经济单位又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使得经济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力量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是城市政府的职能就显现出来了。
二、城市经济管理中的调控对象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为了确保城市经济可以持续平稳的向前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城市经济调控的主体,与此同时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对应的城市经济调控机制以及城市经济调控的对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传统的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直接进行管理的方式已经不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应该转变管理经济方式将调控的对象由企业转向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上。由于经济环境下的城市企业的特点决定的。现代的城市企业有着不同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形式的特点,在经营的过程中商品的经营者都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对企业的投入和生产作出调整,如果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优越包括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内部的税费制度,那么企业就会获得较多的利益因此就会扩大生产提高投入壮大企业的发展,这样就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易然。因此对于政府对于城市经济的调控要选择正确的对象,同时对于对象的处理也要科学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需要。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
实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城市政府转变职能。具体来说,就是从直接经营企业和管理经济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间接调控。城市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涉及到几个方面:一是要从直接经营和管理个量,转向间接调控总量。政府实施间接调控职能时,通过对市场的调节,引导企业循着国家计划所规定的轨道运行。政府要使市场向企业发出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的市场信号,就必须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等总量作为调节重点。二是要以直接管理和经营实物运动,转向间接调控价值运动。市场的价值运动、市场总价得到平衡,是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所谓的价值平衡其具体表现为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外汇收支平衡等等一系列的相互平衡关系。这些总量平衡的价值关系基本上不会涉及到实物量,即便是有一些涉及实物量,可是出发点仍然是价值平衡。所以说,所谓政府的间接调控职能主要就是调控价值平衡,也就是通过价值形态的商品货币活动调节市场运行,最终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三是从直接管理和经营经济运行的局部,转向间接调控城市经济运行的全局。现阶段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经济,政府所要控制的对象是零散了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其只能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各个生产企业下达固定的计划。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府往往有心无力,对多数的企业监管不能落实到位,可是那些政府监管到位的企业又往往管理的过于细碎与死板,更加不利于其顺利发展。四是从一成不变的直接管理与经营转换为富有活力、有章可循的间接管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政府过于细碎地管理企业,对企业正常运行造成不便,充分地使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地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快速有序地调整自身资源与经营目标,使得整个国家经济灵活而又顺利地运转。
四、结语
世博会自1851年在伦敦第一次举办以来,已在28个国家近百个城市举办过130多次。回顾世博会150余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博会与城市经济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二者密不可分。
(一)城市经济发展催生世博会
早在中世纪,欧洲地区就已开始出现大型商品交易会。据史料记载,1165年德国莱比锡曾举办过由集市发展而来的交易会。18世纪的工业革命直接催生了工业产品的展销,欧洲城市纷纷举办工业产品展销会。1851年,英国抢得先机,举办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从此,世界各国竞相举办世界博览会,世博会逐渐走向全球化。纵观展览会的发展历程,从小型集市到大型交易会,从展销会到展览会,从国家展到国际展,再到世博会的全球化,城市经济催生世博会的脉络清晰可见。
(二)世博会助推城市经济
进入20世纪,世博会从单纯的产品展示转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世博会直接推动了举办城市的会展经济,促进了举办城市及其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助推器。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深刻反思了战争对人类的破坏和影响,促进了欧洲城市经济的复苏与发展。1970年大阪世博会,以“进步与人类和谐”为主题,通过会展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城市群的形成及太平洋沿岸区域经济的一体化。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以“发现的时代”为主题,与巴塞罗那奥运会同时举办,使西班牙南部原来相对落后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以“海洋―未来的财富”为主题,有力地推动了里斯本地区的发展,当年拉动葡萄牙旅游业10%的增长。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以“人类―自然―科技―新生的世界”为主题,带动了下萨克森州经济的复兴,巩固了汉诺威国际经济贸易与会议中心的地位。
(三)世博会促进了世界都市圈的形成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5大都市圈,即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都市圈;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大伦敦区都市圈;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以芝加哥、蒙特利尔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都市圈;以大阪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上述五大都市圈在本国经济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上述都市圈的形成都与世博会有密切的关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五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曾举办过世博会。这些都市圈的主要城市曾先后举办过18次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扩大了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促进了都市圈内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二、抓住世博机遇,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据预测,上海世博会将产生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引发的延伸投资达150亿至300亿美元。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世博经济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世博会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直接销售收入将接近110亿元人民币。交通、住宿等间接旅游收入将达800亿元人民币。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上海世博会举办时,将有2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全国各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参展,将有 7000多万观众参展。上海世博会不仅会促进上海市经济的发展,带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促进全国各地城市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以恰当的方式参与世博会,充分展示自己城市的同时主动向其它城市学习,在参与中求机遇。
(一)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度
上海世博会将有192个国家和48个国际组织参加,同时又有全球50多个最具典范的城市参加“最佳城市实践区”,许多城市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也将参加各种世博论坛。有条件的城市,应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积极开展与国外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借鉴先进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经验,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升级,扩大城市居民的国际化视野,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对外开放度。国内城市像大连借助国际服装节、达沃斯论坛等走在了前面,海南省的博鳌借助博螯论坛,也一夜成名,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借鉴。
(二)以服务、引导的定位,促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不同筹办阶段的产业发展上。在筹办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具体受益行业有: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建筑、房地产;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为迅速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具体受益行业有:旅游、零售、食品、物流;在会后阶段,则主要表现在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回落和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
举办世博会对其举办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一个大好时机。世博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期间,汉诺威市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快于全国的三产同期增长率,超出达2.9个百分点。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也极大地促进了其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零售、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在整个州GDP中份额的提高。这些行业总的份额在1980年为25%,到举办世博会时的1984年上升到29%,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三)以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发展的科技水平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是“实力、创新、创意”的角力场,是各国展示各自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实力的舞台。世博会不仅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展示,而且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世博会的历史表明,许多城市正是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使其闻名于世。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等等都是通过建设以教育、科研、高技术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而闻名。但这些科学城又各有特色,借助差异化战略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经济;相辅相成
一、前言
在城市化建设与管理中,明确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而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我国各地区均在不同程度上营造出较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充分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而言,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并综合利用,能够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展开对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明确,进一步探讨在城市经济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能够为日后促进其他地区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
1.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展开围绕城市运行的相应规范协调、服务等经营行为。一般情况下,城市管理可以分为狭义的城市管理和广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的行政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各地区的建设以及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管理等,主要以城市的整体管理为主,由此称之为城市的市政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一座城市内部的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全面性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范围相对广泛。无论是狭义的城市管理,还是广义的城市管理,均能够通过对城市的整体性管理,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在现代社会中,以城市作为主要的发展载体和发展空间,通过社会各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实现对各经济结构产业的优化,从而通过对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掌握,进一步突出城市发展的地区经济。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经济是强调城市发展进程中,其各区域发展的现状,并以财政的形式展现出的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经济在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人口、财富等活动,均以空间上集中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二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具有对内统一性和对外开放性。
三、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探讨二者关系时,本文指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城市管理的手段相对较多,城市政府在实施城市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城市房价的调整管理,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此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架起那个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实现对城市环境的的规范和管理,从而为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能够看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以相辅相成为主,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城市经济也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财政支持,只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保障,才能够为城市提供其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的相应物品,从而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城市经济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能够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管理中,诸如加强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城市偏远地区的改造等,以此实现对城市的管理。由此可见,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四、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
1.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充分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是尤为必要的。本文在分析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十分重要。在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利用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广告宣传,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广告的的方式,了解城市管理现状。诸如利用城市财政资金,打造城市管理的创新式广告,将城市管理广告的新颖性、独特性充分体现出来,使公众更加明确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如灌南县城管部门利用城区主要电子屏幕定时放映城管公益广告,在广大市民中普及城管知识,争取群众支持城市管理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网络宣传,使城市管理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城市管理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经济支持下,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支持手段,可以充分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2.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本文在研究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不同程度上促进城市各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化发展。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下,可以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城市相关部门可以将财政资金发放到各基层单位,充分明确各基层单位在其发展中的具体责任和权利,并使其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实现对权利的利用,以此进一步完善对城市的管理。第二,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适当下放城市管理权限,从根本上落实城市各部门的责任,实现城市各区域的条块结合,实现对城市管理的规划性体制建设,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管理下的执法力度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应从不同层面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首先,城市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在城市制度管理中适当投入财政资金,加强对城市管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城市管理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有相应的法律可以依据和支撑。此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也要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数量、素质的保障,在城市经济政策支持下,坚持聘用专业知识强、具有相关经验的执法人员,并定期对相应的城市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相关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为城市管理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灌南县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定期举办执法培训班,让每一名城管人员具备必需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法管理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逐渐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对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并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为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文在研究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认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能够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此外,本文在研究的最后,从城市管理宣传力度、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等方面,展开对城市经济发展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为日后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瑶亭.城市旅游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我国26个旅游城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3,05(01):99-108.
[2]李向科.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01):114-119.
[3]刘广珠,王杲.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调查与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01):23-25.
[4]王江英.会展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探析――以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2,01(0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