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华侨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侨文化范文第1篇

历史表明,一家追求卓越的企业,必须将不断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

华侨城集团诞生于1985年。31年间,华侨城不断引领和超越,不断续写着市场和行业的未来。从主题公园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到文化产业多维布局形成集群,再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示范者,驱动华侨城一路发展的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华侨城意识到,“一招鲜,吃遍天”的老思路已成为过去,不创新就会落后。

近年来,随着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华侨城集团适时启动战略转型,在“旅游+地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等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业务与城镇化、互联网等领域融合。

在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2016年华侨城已进入了新的快车道,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旅游新业态,公司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创新思维 力推改革新战略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旅游业也不例外。过去,旅游多为“观光型”,“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游客看完就走,深度不够,“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如今,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已开始升级为“度假型”,更注重体验和互动。

这对中国旅游业提出了新挑战,即度假型旅游需求大,但相应的供给没跟上。

旅游业该如何应对新常态?如何才能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回得去、还想来”?华侨城将目光投向了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是,城镇化并不是简单地造城,而是要建设新型城镇化,即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30多年来,华侨城造就了“文化”“旅游”与“造城”的核心竞争力。只不过,过去的“旅游+地产”模式造的是“小城”。如今,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说是华侨城核心业务的延续与提升,如果把握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华侨城的核心业务将从度假“村”变成一个“镇”,与居住、健康产业结合起来,将实现从“旅游地产企业”向“城市综合服务商”的转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文化+旅游+城镇化”成为华侨城集团的新战略,并开始在全国设点布局,开启了华侨城集团的新时代。

多措并举 深耕主业创佳绩

作为华侨城集团的重要一员,2016年,武汉华侨城继续深耕主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华侨城在华中地区的品牌影响力。

欢乐海洋二期项目“五一”惊艳开园,是武汉欢乐谷探索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尝试,以蓝色“海洋文化”为背景,以合家欢项目为主打,引发全民“家庭出游”的旅游娱乐新风潮。包括华中首个7D球幕飞行影院“飞越长江”、5D模拟过山车两大科技体验设备和5项家庭互动游乐项目,自开放以来深受游客一致好评及30家强势媒体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公园的产品吸引力,助推公园经营进入新高度。

2016年,武汉欢乐谷、玛雅海滩水公园首次实现“一票双园”联动经营。在暑期联合推出“水陆狂欢”概念,以“无狂欢,不夏天”的概念打造水、陆不同风格的狂欢节,水公园推出全民Running man、泡沫大战等丰富精彩的主题活动,以及激情狂欢盛宴DJ、巴西桑巴等互动表演,打造华中最大露天派对,与欢乐谷的泼水节、啤酒节活动相互呼应,为游客带来一场顶级狂欢盛典。

2016年,武汉华侨城精心打造更生态、更人文、更纯净的高端亲水社区,对东湖湖岸景观进行升级式保护,为城市提供优质的湖居体验。以“幸福就在华侨城”为理念,华侨城在旗下纯水岸东湖生态社区,引导着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搭建完备的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华侨城将东湖沿岸100-150米最好的区域退让出来,打造成为一个公共的区域,对所有市民开放。这座生态艺术公园,拥有 13万平方米湿地公园、1公里银杏大道、 10公顷原生水杉林,并在尊重和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园林雕琢,为游客呈现“花田、丘林、草地、湿地”等不同的景观空间,让居民感受身心的放松和艺术的熏陶。华侨城打造的1.4万方“运动生活中心”,为武汉社区最大的运动配套,伴随公园内的慢跑道、自行车道、亲水步道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滨湖体验,在运动中与艺术、自然进行亲密对话。华侨城持续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将人文、艺术、生态和运动串联成一条完整的文化线路。关注生活品质,打造人文关怀,华侨城通过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的构建,将幸福感灌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孕育城市全新生活方式。

武汉华侨城坚持创想精神,不断超越自我,每个项目及细节都考究周详,精益求精,循序渐进,努力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目标。

积极作为 抢占市场制高点

2016年,围绕“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发展思路,武汉华侨城积极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打造集团在华中地区的发展新平台。

新项目拓展旗开得胜。2016年8月9日,武汉华侨城市场化拿地赢得满堂红,顺利拍得杨春湖启动区P(2016)072(A地块)。该地块为杨春湖启动区的核心地块,具有引领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发展风向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秉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业内优秀企业“金茂”、“首开”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杨春湖启动区P(2016)074(C地块),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实现发展模式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施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模式的深厚经验,华侨城旨在打造全新的城市综合体,助推武汉新门户――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的崛起。

以杨春湖启动区为起点,武汉华侨城正式开启进驻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发展的新平台,破题“一城多点”发展战略,抓紧在武汉三镇布点,持续做大武汉本地市场。与此同时,武汉华侨城还拓展视野,将目光投向了周边地区,对华中区域重点城市开展市场资源调研,力争华中区域项目拓展早日落地。

勇于担当 争做“城市合伙人”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央企,华侨城深知,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光是做一些公益活动,更应积极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让当地百姓受益。

当前,中气十足的武汉,正举全市之力,吹响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号角。大江大湖大武汉,不仅需要做大经济总量、壮大城市实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功能。为此,武汉发出了“城市合伙人”邀约,邀请社会各方力量共建美好城市。

2016年,武汉华侨城积极响应武汉城市发展的号召,全速推进建设步伐,与城市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参与城市创新决策,参与城市大事件及活动的策源与实施,把华侨城从一个企业,变成一个城市的“造梦者”,成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合伙人”,助力武汉向世界级城市昂首迈进。

通过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深厚实力和影响力,武汉华侨城极大完善了东湖旅游产品体系,助力东湖晋级为国家5A级风景区,成为聚合武汉城市品牌的巨大产业力量。

凭借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公共艺术等方面的深厚经验,武汉华侨城独创性地提炼出“现代服务业成片综合开发与运营模式”,将旅游、文化、艺术、生态、商业、教育等要素充分融合,逐步兑现“四大文化公园”“三大人文中心”“两大主题酒店”“一个国际文化湾区”“一个人文社区” 的版块运营,形成立足自然生态之上,艺术与生态和谐的华侨城式优质生活。

华侨城开发的主题公园群,不仅助力武汉成为华中旅游文化的全新地标,还不断拉动关联收入,创造了就业岗位,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一切,体现了武汉华侨城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企业担当,和作为一个城市合伙人的重要使命。

与此同时,执掌文化大旗的华侨城,还赋予城市更多的活力与内涵。从2013年起,华侨城全力推进多元运动赛事开展,助力武汉向国家级规格的城市运动HYPERLINK策源地发展。2016年,华侨城首次冠名赞助武汉国际马拉松,并以全新的跑团风采亮相“汉马”,并将欢乐谷作为“汉马”的终点站,让世界看到华侨城崭新面貌。

华侨城持续关注武汉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分别冠名赞助第28届、第30届、第31届、第32届“楚才作文竞赛”,并开展“楚才大讲堂”等系列儿童公益活动,以文化灌溉幼苗,孕育城市下一代的精神气质。

连续四年举办“东湖全国青年雕塑邀请展”,数千名青年雕塑家呈现了他们的艺术观点; 41座满载创意和灵感的雕塑落户东湖,融入武汉人的生活。四年时间,为公共艺术的培育提供土壤,鼓励着青年艺术家的发芽成长,更让艺术点亮生活。

华侨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亚拉腊;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211(2016)01-0073-04

中国人移民海外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6世纪末大规模海外移民开始,截至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4500万人。[1]海外华侨华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保留着中华文化基因,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侨居国,丰富和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因子和结构;另一方面,他们又入乡随俗,受到侨居国文化的影响,落地生根,吸收当地文化因子,逐渐在当地形成一种集中华文化、当地文化及其他文化于一体的华侨文化新形态。[2]这种由海外华侨华人延续几百年创立的新型文化形态及景观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凸显华侨先辈的奋斗精神和历史贡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因此,对华侨历史文化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既是对华侨华人对侨居国历史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华侨华人开拓与奋斗精神的赞扬和传承,是中华文化传播与软实力的有力见证。

1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背景

1.1华侨澳洲淘金路及创建亚拉腊

亚拉腊(Ararat,也译作阿拉瑞特、阿拉腊特等,以下同)位于维多利亚州的西北方向,1858年作为自治市镇正式注册成立,1950年成为城市,该市与中国渊源颇深,是澳大利亚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中国人创建的城市。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掀起了一股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来澳,澳洲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中国淘金工从广东台山等四邑地区奔赴澳大利亚金矿。他们从家乡出发,先到广州,接着辗转到香港,然后登船去澳洲,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艰辛航行,抵达南澳的罗布港,还要步行440km,最终抵达亚拉腊。1857年5月,一队中国矿工在亚拉腊意外找到了澳洲历史上最丰富的浅层冲积金矿,他们随后就地驻扎下来,发掘出著名的“广东矿脉”。华工的发现吸引了大量的淘金者,金矿人数迅速超过2万人,高峰期人口甚至达到4万~5万,其中华工占到一半以上。从中国矿工发现金子和建立广东矿脉5个月后,亚拉腊镇从一个帐篷城发展成永久市镇,1858年9月24日作为自治市镇正式注册成立。亚拉腊市的建立是以广东金矿脉的发现而确立起来的。[3]华工在亚拉腊定居生活,对亚拉腊早期的农业种植、商业流通和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现在,亚拉腊市民仍将华侨作为他们的祖先,亚拉腊成为澳大利亚公认的唯一一座由中国人创建的城市。1997年,亚拉腊市政府开始在“广东矿脉”遗址上修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心(又叫“金山博物馆”),以此纪念华侨为开发亚拉腊的功绩,2001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在博物馆馆前广场设有两尊华人矿工铜像,铜像附近有两座纪念碑,分别用中英文刻着歌颂华人历史功绩的文字,详尽记录了台山等四邑籍华侨开发亚拉腊的艰辛历程和历史贡献。[4]

1.2亚拉腊与中国的联系交流

自从亚拉腊创建以来,与中国的联系交流一直没有中断。1985年,为了纪念四邑华侨发现广东矿脉并建立亚拉腊,亚拉腊市政厅成立了亚拉腊中国传统协会,目的在于提升公众对于华侨在发现金矿和亚拉腊及周边地区创建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1994年9月,亚拉腊市与广东台山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市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往十分密切。亚拉腊生产的葡萄酒及蜂蜜产品已向台山及中国其他地区出口;双方还互派教师讲学,在亚拉腊的小学里,开办了汉语课。2004年,亚拉腊市捐资在台山市石花文化广场建立“友谊石”,以纪念亚拉腊与台山结为友好城市10周年。2007年是亚拉腊创建150周年,由中国侨联、澳大利亚孔子协会等11个中澳企业及社团,捐赠了一尊石雕孔子塑像,立于亚拉腊中国历史遗产中心前的广场。亚拉腊市将中国的春节定为市民的节日,每年除组织中国杯赛马等活动外,还举办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狮舞与龙舞。[5]台山与亚拉腊的先辈用血汗奠定的友谊,如今依然是联系中澳人民的历史纽带。

2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2.1亚拉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基础

亚拉腊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保留有淘金时代的历史建筑和遗迹,如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市政厅,见证维多利亚历史统治的J牢房,亚拉腊附近由中国华工淘金时代建造的古井、古庄园、古客栈,部分建筑物或遗迹已被列为澳大利亚国家信托,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国文化遗产中心,还有兰吉莫加拉博物馆和亚拉腊艺廊馆等。在此,中国的春节被列为亚拉腊的法定节日,每年的清明节和其他节日,亚拉腊也会举办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活动,如中国杯赛马和风筝节等。亚拉腊交通便利,客运列车通往墨尔本、阿德莱德及大洋路,有三条高速公路经过,巴士服务能抵达亚拉腊市区和周边乡镇,亚拉腊机场位于市中心以东5km,距墨尔本2.5小时车程,海运也较为便利。此外,还是维多利亚的少数几个的RV友好城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也设有完备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因此,具备进一步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2.2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据统计,游客每年在亚拉腊旅游消费2.7亿澳元左右,其中有7.4万澳大利亚本国游客,旅游业为当地提供了近150个工作机会,增加了800万澳元的旅游直接收入。[6]这一数字与维多利亚州旅游业80多亿澳元的年收入相比较,提升空间很大。早在2011年底,中国就已经超过新西兰成为维多利亚州最大的国际旅游市场,共有26.35万人中国游客到访维多利亚,并且平均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超过澳大利亚对华旅游市场15%的平均增速;2011年中国游客为维多利亚州直接带来8.16亿澳元的旅游收入[7];2013年,维多利亚州接待国际游客193万人,中国游客为第一大客源,共有32.64万人,可见中国游客热衷来维多利亚州旅游。但包括亚拉腊在内的格兰屏地区只接待了3.44万国际游客,国际游客市场份额不足维多利亚全州的2%,许多中国游客对亚拉腊认识甚少,大多数中国来澳旅行团未将亚拉腊纳入旅游线路行程或停留时间甚短,目前亚拉腊仅作为格兰屏山区户外旅游的住宿停留地,旅游业发展重点依然在乡村及葡萄酒旅游,并未将历史文化旅游作为开发重点,尤其是对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不够。从维多利亚州2013—2016年旅游规划可以看出,亚拉腊市从属于格兰屏山区乡村、原住民文化旅游片区,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实行多元文化战略和鼓励文化旅游的发展,国际游客来澳文化旅游的比例一直占据一半以上。[8]今后几年格兰屏原住民旅游将成为澳大利亚及维多利亚州旅游业发展重点,包括华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先民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大有可为,因此亚拉腊可充分依托区域资源和优势,深度开发华侨历史文化旅游。

3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原则

3.1区域协作原则

与一般的旅游项目开发不同,海外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涉及我国与华侨历史资源所在国的跨国协作问题,开发和协调的难度要比其他旅游项目更高;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在政策、法律、信息、管理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跨国合作。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中,中澳两国可以成立联合开发小组,引导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合作。具体事宜由两国的旅游企业和个人参与,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还要依托所在国和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区域统筹,优势互补,组合开发,在当地旅游开发基础上促进华侨历史文化旅游的更好开发。

3.2特色原则

海外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一般分布在国外,目标客源市场主要为中国游客和海外华侨华人,相对于国内旅游产品,在旅游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可进入性和旅游成本费用等方面等处于劣势,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态,这就需要旅游开发中突出这种“侨”文化特色,坚持以史促游、以游明史的开发理念,深度挖掘华侨历史文化旅游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要充分体现华侨在亚拉腊乃至澳洲建国两百年开发与建设中的作用,突出华侨在澳洲创建的唯一一座“中国城”的资源特色,作为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名片。

3.3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海外华侨历史文化资源由于相距年代较久远,受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历史遗址、遗迹等受破坏和损害的现象比较严重;与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一样,它们同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旅游开发中,需要与所在国协调合作,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在合理开发中实现对华侨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首先要对保留下来的华侨历史古迹加以保护和修缮,并采取“复古”和“仿古”等手段,再现淘金时代华侨文化,作为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同时,开发节庆、习俗等非物质华侨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和内涵。

4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4.1打造独特的“中国城”旅游品牌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华侨先辈将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扎根发扬,为澳洲早期开发做出了历史贡献,其奋斗牺牲精神值得中澳后人永远铭记,对这一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理应成为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在澳大利亚19世纪的淘金热中,诞生出一批城镇,比较出名的有巴拉腊特、班迪戈、布里斯班等,但亚拉腊是唯一一个澳洲人承认由中国矿工创建的城镇。在此,来自台山等四邑地区的中国淘金工们建造了这座城市,他们把亚拉腊山拓展为一座帐篷城镇,再建造成永久的城镇,整个城市都见证着华工们的血汗和辛劳。亚拉腊主要的巴克利街、景点街、摄政街等都是当年中国矿工开创起来的,镇医院、邮局、市政厅等都有中国矿工的一份辛劳,亚拉腊市十个乡镇都有华侨先辈留下的足迹。和巴拉腊特的疏芬金矿区、班迪戈的金龙博物馆、布里斯班的中国城、悉尼和墨尔本的唐人街相比较,亚拉腊城市中华文化底蕴更深,历史更悠久,特色也更明显。中国人作为城市的缔造者,能给中国游客带来不同一般的旅游体验,这一点是澳大利亚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也是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因此,亚拉腊市政府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旅游发展战略,将华侨历史文化开发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为此,首先需要加强宣传营销,让更多的中澳人民了解这段历史,尤其针对中国游客和在澳的华侨华人,两国政府相关机构进行联合宣传促销,亚拉腊旅游品牌应定位在“澳洲唯一一座中国人创建的城市”,是真正的“中国城”。旅游开发既可以作为从墨尔本到阿德莱德经典澳洲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也可以开发为海外寻根游和华侨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等主题旅游,吸引更多来自中国和其他地方的游客,让游客从中找到归属感和亲近感。

4.2深度开发金山博物馆文化旅游

金山博物馆是在维多利亚州、亚拉腊市政府、墨尔本四邑同乡会、台山市政府以及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及当地市民等多方努力下建成的。博物馆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设计建造,在建馆过程中,台山市政府赠送了一批建筑材料及两台醒狮运送至亚拉腊,台山市政府派出建筑工人赴澳大利亚协助建造金山博物馆。[9]博物馆位于亚拉腊市的西端,是澳大利亚仅有的几座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在这座博物馆里,收藏着19世纪中国淘金华工们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以及他们挖出的金矿石,馆内还陈列着栩栩如生的各种模型,模拟和再现华工淘金场景。馆内还有淘金演示台以及中国的书法字画和工艺品。金山博物馆集淘金文化和华人文化于一体,很好地展示了亚拉腊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能更好地吸引中国游客及在澳华人华侨。在金山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中,应突出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着力突出中国元素与情景模拟,以尽量拉近中国游客的心理距离,增强亲近感;同时不断充实更新陈列展示的内容,加强对当地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博物馆应加强与澳大利亚旅游局、维多利亚州旅游局以及中国旅游主管部门等开展联合宣传活动,同时加强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举办巡展、联展,与中国江门五邑华人博物馆、澳华博物馆、金龙博物馆实现资料共享和联合营销,组成中澳华侨历史文化遗产展示联盟。此外,更新展示形式,运用3D、4D等最新高科技手段,吸引游客的热情和兴趣。博物馆还可以开发一些针对华侨淘金工作的互动项目,寓教于乐,在人们接受文化熏陶和教育的同时也能体验旅游的休闲性,增强历史触摸感。在此基础上,开发金山博物馆独特的旅游商品,如可以将亚拉腊的城市标志和有特色的金山博物馆陈列品做成旅游纪念品,创新文化体验模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4.3发挥区域资源互补优势,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组合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正在进入追求高层次、以享受文化为特点的消费时代,单一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已无法吸引旅游者的关注,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日趋深化和多元化。亚拉腊处在澳大利亚格兰屏旅游片区,除了拥有淘金文化旅游资源外,自然、人文、生态等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以中国游客及在澳华人华侨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华侨历史文化旅游为纽带,加强旅游组合产品的开发与合作,协同促进亚拉腊旅游业的发展。根据维多利亚州旅游局对中国游客最喜爱的旅游景点的调查统计得出,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大洋路(33%)、企鹅岛(20%)、巴拉腊特和疏芬山(20%)[10],可见以淘金文化旅游为主的疏芬山和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的巴拉腊特深受中国游客的喜爱。亚拉腊与巴拉腊特两地相距不到100公里,因此,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可以依托维多利亚州淘金文化游,通过比较成熟的巴拉腊特和疏芬山金矿区旅游辐射到亚拉腊淘金文化旅游,从墨尔本—巴拉腊特—亚拉腊开发出一条华侨淘金文化旅游线路,将淘金文化、历史遗址、中华节庆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使之产生聚合效应,充分利用各类历史资源的文化价值,发掘历史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形成独特的维多利亚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此外,亚拉腊可以依托格兰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将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和当地原住民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开辟一条独特的澳洲先民文化旅游线路。另外,亚拉腊可依托格兰屏地区葡萄酒种植产业推广葡萄酒之旅,将自然、人文和美酒、历史元素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开发多元化旅游组合产品。总之,亚拉腊是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缩影。从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可以得出,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旅游开发应以侨居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中国游客及华侨华人为主要客源市场;以侨居国历史文化和华侨文化融合创新为特色;以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这种跨国旅游开发项目需要中国政府与外国紧密合作,两国政府及民间须以战略的眼光和历史的责任协调推进,促进海外华侨历史文化的有序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J].世界历史,2011(5):4-14.

[2]李国平.广东华侨文化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热带地理,2008(1):80-85.

[3]亨利•简斯顿.四邑淘金工在澳洲[M].杨于军,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38.

[4]梅伟强,关泽峰.广东台山华侨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2-193.

[5]徐明远.澳洲唯一一座由中国人创建的城市[EB/OL].(2012-04-16)[2013-11-21].art/2012/4/16/art_54_16593.html.

[6]Ararat'sTourism[EB/OL].(2010-07-28)[2014-01-05].vesting/tourism/135.

[7]VictoriaStateGovernment.Victoria'sChinaTourismStrategy[EB/OL].(2012-05-30)[2014-01-05].1-07-mb.

[8]贾鸿雁.澳大利亚文化旅游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13(1):195-200.

[9]董平.亚拉腊:五邑籍华侨建的城市[N].江门日报,2007-08-29(C3).

华侨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华文教育 文化认同 文化教学

华文教育指的是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林蒲田,1995:8),它由华侨教育演变而来。自1690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了明诚书院以来,海外华文教育已走过了300多个春秋,其地域遍布世界五大洲,尤以东南亚最为突出。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汉语热”的升温,海外华文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无论哪一种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文化教学。海外华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与目的,文化传承更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华文教育已经开始转向华语教育(蔡振翔,1996),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也逐渐淡化,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严重问题与挑战,文化教学的地位与重要性愈显突出。

一、文化教学与传承的必要性

(一)华文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相关。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说过“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具有的是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生物遗传功能”;邢福义(1990)认为“语言是一种制度文化,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有赖于语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但是语言不等同于文化,它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掌握了语言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文化,而不了解文化内涵也就不能真正地学好一门语言。

海外华文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华人和华侨子女,华文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从而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公民。很多华侨华人在语言方面还保留着自己的方言,对学习汉语有重要的帮助,但是他们身处异国他乡,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会逐渐减少。华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及文化两个部分,但是更应该注重文化传承部分。因此,无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还是从华文教育的性质角度来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传承都是极其必要的。

(二)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淡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政策上不支持双重国籍,很多华侨加入了所在国国籍成为了外籍华人。而国外很多国家对中国持有排斥倾向,对华侨华人及华文教育均采取了很多限制政策。为了生存发展,海外华侨华人在政治身份与内心情感上都逐渐倾向于所在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逐渐减少,对其认同也逐渐淡化。第一、二代的华侨华人在文化认同方面情况较为良好,但是由于受所在国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新一代移民及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实在堪忧。

不少学者对华侨华人的文化了解与认同问题做了相关的调查与分析。1991年,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史大学院合作,在大岷区华校中进行了“菲律宾华文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其结果表明“菲华年轻一代,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情感上也明显地倾向于自己的国家菲律宾;他们在语言习惯上也认同于当地。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希望接受华文教育,保留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祖籍国的中国,仍抱有传统的好感”(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1996)。2005年,厦门大学社会学系部分研究生对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习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汉语进修团”150多名学生进行了学习背景及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他们的祖辈、父辈在努力地营造和传递着其中国情和中华文化,事实上,这些华裔青少年大多是在被动地学习汉语”(刘朝晖、余云平、陈奕容,2000)。章石芳、卢飞斌(2009)也对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菲华青少年对祖籍国认知日益忽视、情感日益淡漠、中国主流也渐行渐远,其身上华族气息已日趋微弱”,但他们同时“对中华民族特色习俗表现出很高的认同感,对中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评价颇高”(章石芳、卢飞斌,2009)。陈之权(2008)对新加坡中学生华族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参与调查的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呈现出知识不平衡的现象,学生对传统习俗最为熟悉,对传统道德及价值观也有相当的认识,但在中华文学方面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极为不足”。(陈之权,2008)

以上均是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华裔学生进行的调查。庄国土(2002)对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南亚华人国家的认同,从认同中国逐渐转为认同当地,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中华民族转为认同华人族群”“华人融合于当地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也渐行渐远”(庄国土,2002)。这些都表明,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尤其是新一代华侨华人正逐渐转向认同于所在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十分肤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较薄弱;但他们也希望接受华文教育,对祖籍国抱有好感,这其中有个人的内在认同因素,但更多的都是由于接受了父母及长辈的希望与要求,或者是看到了汉语的实用性及工具性才愿意接受华文教育的。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东南亚地区,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侨华人在当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认同也都逐渐倾向于所在国,“不少华裔新生代产生出一种‘民族认同疲惫’的心态,‘不愿做华人’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还相当严重”(陈荣岚,2007:124)。这种趋势也显示了海外华文教育中文化教学与传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华侨文化范文第4篇

韩国光州中国文化院院长

韩国光州中国华侨学校校长

3月的一天,记者赴韩慕名采访了韩国光州中国华侨学校理事长马玉春先生。

韩国中文教育的两个第一

光州中国华侨学校是韩国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飘扬着中国五星红旗的华文学校。是第一所使用中国大陆语文教材、教简体字、使用汉语拼音的华文学校。

在光州中国华侨学校里,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堂里老师们用汉语在给孩子们教中文,孩子们用中文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墙上的学习园地贴着学生们用中文写的日记和作文,墙壁四周贴满了中文语音音标和各种教育粘贴画,给人们的印象这就是纯正的中国大陆的一所小学。这个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韩国人的子女。学生上午在韩国学校学习,放学后来华侨学校学中文。

立志做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马玉春的爷爷是韩国第一代中国华侨,马先生从小生长在韩国,少年时期由于家境贫穷只读到了初中。在读初中期间,他加入了鼓乐队当鼓手挣钱交学费。当年他接受的是台湾教育,学繁体字和罗马音标。九十年代他第一次来中国大陆充分了解了大陆的汉语教学体系,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发展趋势,决心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马先生深知做教育需要资金投入,他从做实业入手先后开办了食品加工厂和小商品贸易。经过了多年的打拼,马先生决定按照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办一所华文学校。

艰苦办学 扬名北京

经过了一年的筹备,2006年韩国光州中国华侨学校终于成立了。学校上空飘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学校开办之初,社会上的人都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这所华文小学,许多学生家长不敢把子女送到华侨学校学中文。当地的台湾华文学校排挤华侨学校,呼吁家长们不要把孩子送到中国华侨学校,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组织一部分人到韩国教育部门请愿,要求阻止马先生开办的中国华侨学校,鼓动学生都到台湾的华文学校读书。在此情况下,学校招生非常困难。学校的经费和教师的工资都难以发放,仅有的两名老师不辞而别,学校仅剩8名学生,再加上企业效益滑坡,学校岌岌可危。面对如此困难局面马先生想起孙子的一句话:“不战而驱人兵为上者也”。他一面游说各相关部门支持学校办学,一面耐心细致做家长工作,并动员自己的女儿辞职来帮助他办学。同时自创一套学习中文的学习方法。面对诸多困难,马先生决定借债也要把学校办下去,他坚信学校一定能够成功。

2008年暑期,两名华侨学校的学生跟随父母和台湾华文学校的两名学生共同到北京旅游。在北京期间,华侨学校的学生为自己的父母担当翻译,能说能认能写而台湾华文学校的学生学的是繁体字罗马音标,认读写能力均受到限制,使台湾华文学校学生的父母非常没面子,充分认识到马先生的华侨学校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回国后,在社会上起到了非常大的反响。当地韩国人纷纷把子女送到马先生的中国华侨学校学中文。2009年春季开学,学生数量猛增至80人。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马先生劝说后来的学生家长待2009年秋季再行入学。

华侨文化范文第5篇

马志民,因曾主持开发深圳华侨城而被誉为“中国现代主题公园之父”,他秉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思想,在深圳特区先后创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成为中国旅游业主题公园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三大主题公园开创了中国主题公园的先河,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展示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成为迄今为止无人能够超越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对公民旅游实行“不鼓励,不提倡”政策,旅游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只是附属在外事接待部门的一个事业性单位。最初深圳华侨城的定位就是工业为主,连“旅游”两个字都没有直接提出来。但马志民很早就明白这样一句话:“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他以其远见卓识为中国旅游休闲产业开创出一条新路。

马志民在一次全国高等旅游院校理论研讨会上表明了他对中国旅游产业未来的信心,“旅游业将是新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我始终坚信,我国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会成为旅游大国,而且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好形式

1959年,马志民主持兴建了深圳水库的亭台楼阁和深圳市人民公园。那是他最早与“公园”发生联系。深圳市当时的和平路与建设路,也是马志民命名的。

1983年,港中旅组织在香港、菲律宾、澳大利亚举行了反映中国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摄影展览,观众踊跃参观,甚至想闭馆都闭不了。1985年,马志民到欧洲考察,在荷兰玛林洛丹看到“小人国”,从中受到启发,他想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浓缩在一个主题公园里,让中外游客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一种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好形式。他提出“要让海外游客先到深圳,看到微缩的中国,从而激发他们到中国内地旅游的愿望”。

1985年秋,国务院批准由香港中旅集团投资开发占地5平方公里的深圳华侨城。马志民以香港中旅集团常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身份出任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和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总经理。他主持制定了华侨城《总体规划》,为华侨城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动工的“锦绣中华”两年完工,“锦绣中华”开业后,1个亿的投资当年就全部收回。民俗村于1991年开业,1年半后又收回了11亿元的投资。接着以58亿元兴建“世界之窗”,1994年开业,投资在3年内全部收回。华侨城的几大景区全部成功,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占深圳市旅游业的60%以上,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品牌。“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的广告词,对游客产生巨大吸引力。

洗手间成“锦绣中华第81景”

中国的厕所曾是最被国外游客诟病的。一位外宾曾给马志民写了封信,信中说,“你们的厕所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你们仍然是不会得到世界的尊敬的。”马志民与清洁工座谈时提到此事,依然耿耿于怀,他以此列让清洁工懂得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关键。

后来华侨城的厕所彻底改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洁、温馨、人性化的锦绣中华孔庙洗手间。洗手间管理员会面带微笑,为游客递手纸、拧水龙头、喷香皂液,甚至梳头、擦皮鞋,游客亲切地将它誉为“锦绣中华第81景”。台湾中国大学旅游观光系主任唐学斌博士参观了锦绣中华说,“锦绣中华的洗手间管理得这样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

锦绣中华开业之初,地上留下大量垃圾杂物。对于随手乱扔垃圾的游客,工作人员不是责备和训斥,而是加大清洁力度:你扔下杂物,清洁工立刻跟上清扫,于是,游客不好意思了,开始找垃圾桶了。

1993年的“五一”劳动节,马志民在美国出差,他专门给清洁工写了一封信,刊登在《华侨城报》上,他写道:“正是千千万万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平凡的劳动者,谱写了我们伟大民族许多辉煌的篇章……我怀着诚挚的心情,衷心感谢你们,并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不砍山、不填水”,营造最好的社区景观

华侨城开发之初,马志民以11万美元的年薪请来新加坡城市规划大师孟大强担任华侨城规划顾问。11万美元在当时也算是天价了,而孟大强每月只来深圳两天。孟大强第一次见到马志民,就请求他马上撤回刚刚开进华侨城的推土机,要求马志民立即停止所有开发。马志民几乎没用五分钟就完全采纳了孟大强的意见。马志民曾说:“权力和知识、智慧结合,它会成为一种创造力量,反过来,如果权力和无知、愚昧相结合,它会形成一种破坏力量。”马志民虚心听了孟大强的话,华侨城开发才成为一种创造而不是破坏。

孟大强坚持“不砍山、不填水”的规划理念,为深圳保留了未开发之前的原初地貌。华侨城的所有道路、房屋都是依照地势自然的坡度、曲线进行,没有用推土机开出笔直的道路。深圳当年在大规模建设中追求“深圳速度”,华侨城的开发却不追求速度,从孟大强绘就规划蓝图到现在二十多年,华侨城在4.8平方公里土地上仍在自然延伸。与旁边科技园等区域综合开发相比,华侨城死守着当初批的4.8平方公里,没有卖掉一寸土地。

2006年起,华侨城规划建设了全国首条城区自行车专用道,单独设立自行车停放点,沿途还有休息座椅与遮阳遮雨棚、公共电话亭等设施。这条超过16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系统,被城市规划专家称为全国最早的社区绿道雏形。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在华侨城参观后说:“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这里的社区景观是做得最好的。”

“别让200年文化淹没5000年文明”

在锦绣中华之前,中国内地没有一个景区有独特主题、设计理念、服务标准,锦绣中华被公认为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山之作,并因此带动了主题公园的建设热潮。全国各地纷纷模仿,粗制滥造的主题公园在许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一部分是追求短期效益,只想在炒作当中捞一把,还有一些主题公园也想做好,但受资金制约、管理不善,短短几年内便门庭冷落,或干脆关门倒闭。

马志民曾经常被各地请去做顾问,他在不同场合都讲过,主题公园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必然产物,不能因为当前主题公园出现了较多失败的例子,就否定主题公园存在的价值和这项事业的发展前景。但对粗制滥造、对城市产生负面影响、实际是在浪费国家资源的“公园”,他希望国家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的控制与指导,制约所有低品质的旅游开发项目的盲目发展,保障与扶持真正具有创意、特色、高品质的主题公园的兴起。

华侨文化范文第6篇

其中,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席、广州越海书画院院长陈志雄先生向《华人时刊》热情推荐了9幅墨宝,并代表艺术家们为海外华侨华人朋友送上新春祝福。

陈志雄说:“多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以开展海外艺术交流和社会慈善公益活动为导向,组织举办了‘2008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中国四大名著四国书画联展’、‘纪念百年海内外百人百米书法长卷’等创作展览和公益活动,嬴得了世界各地华侨华人艺术家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此,我感谢并衷心祝愿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同胞团结进取,一林葱翠,满眼春晖!”

此外,法国书画家协会主席陈秉奎、欧洲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金岳祺、东盟―――中国书画家联合总会总主席阮渊椿、美国汉字文化书法院院长屠新时、新西兰中国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韦衍辉、中国香港国际书法篆刻学会会长吴任、日本甲骨文书道研究会会长张大顺、中国台湾女书法家学会理事长张松莲纷纷寄语猴年新春,表达对世界华侨华人同胞、书画文化及公益事业的美好祝福。

阮渊椿说:“我等艺术同道一直以来努力传播中华传统书法文化,以翰墨为媒,团结凝聚华社群人情感友谊,集各国艺术精英,大力支持和推动印尼乃至世界华人书画文化事业发展。愿新一年再绘新的艺术蓝图。”

屠新时说:“回首三十多年,从中国到美国,从贫困到富裕,从固守到开拓,从拘谨到豪迈,眼界的开阔没有止境。当代中国30多年高速发展之社会面貌,远远超过了过去的500年。国际上,中国正在雄起,中美两国正在构架新型大国关系,这其中也有我们的一份贡献与劳作。我们庆幸,生活在这个大时代。”

来自宝岛台湾的张松莲女士则引用了乔布斯的名言“此生必须要找到你所爱的事物,时时进取,并要有执着的傻劲”与华侨华人女书法家共勉。她说:“我们热爱华夏书法瑰宝,愿凭笔墨毫翰,抒写胸中无尽快乐;愿以书法艺术为媒,传播欢欣美善,为各地华侨华人献上绚丽的纸上春天!”

好一句扑面而来的春意盎然!

眼前,艺术家们用一幅幅饱含深情的春联,传递出中华儿女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祝愿;用一句句满怀豪情的话语,表达了海外赤子对2016走进“十三五”、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殷切期待。《华人时刊》也在此衷心祝愿全球华侨华人艺术家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攀上新的高峰!

华侨文化范文第7篇

10月11日上午,由国侨办国外司和省侨办共同主办的“江苏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研习班”在南京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是江苏省侨办首次主要针对海外江苏籍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举办的,吸引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46位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参加。国侨办国外司副司长董传杰,省侨办主任钱兴荣、副主任季俊秋出席开班仪式。

钱兴荣在仪式上作开班动员。他说,六十万江苏籍海外侨胞为家乡做出了卓越贡献,已成为江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江苏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以侨社为纽带,保持着与家乡的联系。他希望大家通过学习与交流,推动海外江苏侨社完善会务、加强合作,同时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江苏的发展变化。

董传杰在讲话中既肯定了侨社的重要性,又对侨社负责人提出了要求。他说,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组建了各类社团,在服务会员、联络侨胞、繁荣华人社区、促进侨胞融入主流社会、促进中外各个层次的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世情、侨情的发展变化,华侨华人社团也面临着一些新困难、新课题。他希望各位学员通过为期4天的课程学习、参观考察、交流讨论、拓展训练等完成研习任务,成为促进侨社和谐健康发展的火种。

听课研习

46位学员都是侨领,大部分在海外拥有自己的企业;年龄跨度两个“80后”,有八十高寿的加拿大中国工商业协会会长修,也有80后新生代侨团负责人。在短短的4天内,每个人只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学员。班长修说:“按照年龄,我不能当班长;但为大家服务的心,可以当班长。”

开班仪式结束后,董传杰副司长做了专题报告《国外侨务概述》,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刘强讲了《中国安全环境的问题与挑战》,学员们感慨良多。做了21年社团负责人的侨领,蒙特利尔上海苏浙同乡会会长曹寿康说:“如何在新形势下做一个合格的侨领,除了要有责任心、奉献精神、沟通和领导能力,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国情、侨情信息,团结侨社力量,捍卫祖国的根本利益。”

第二天,学员们分别听了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的《江苏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忠的《团队领导与管理》、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章凝的《中国传统文化》。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吴昊博士表示,平时忙于工作,通过此次系统学习,受益匪浅。他说自己是南京人,要为祖国、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此次回乡,他也带来了自己的投资项目,希望顺利落实。

研习班班主任、省侨办国外处副处长郭冬梅说:“这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班集体,我们听了五堂课,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最后一堂中国传统文化课一直到晚上11点才结束,也没有人离场。”

10月14日下午,在结束了课程学习、拓展训练及扬州考察之后,学员们与省侨办副主任季俊秋、国外处处长单书安等领导再次汇聚一堂,交流心得,畅所欲言。

加中战略发展协会会长黄梅用“五个者”来表示新形势下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应该扮演的角色,即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华侨华人利益的维护者、华侨华人的引导者、民族复兴与和平统一的组织者。学员们普遍表示通过学习增强了自身作为侨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新形势下,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力量相对落后,老侨与新侨在交接、过渡上不是很和谐,侨社侨团门类繁多,尚未形成核心力量,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结业仪式

14日下午,交流会结束之后,研习班举行了结业仪式。国侨办副主任谭天星出席并致辞。他说,此次研习班既是国侨办在新形势下实施海外侨领研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开拓国外侨务新局面的一项重要举措。他希望各位学员能成为和谐侨社建设的模范,成为中外沟通交流的桥梁,成为中国开放发展的推手,成为促进及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先锋。

省侨办主任钱兴荣作了总结,肯定了研习班的成效。四位学员代表发表了感言。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吴昊说,回家的感觉真好,通过学习对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华侨华人在海外如何维护祖国权益提供了基础。加拿大安大略-江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宁玉博士表示,这是一生以来首次作为学生走进侨务大课堂。3天的课程学习下来,深刻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侨团工作的光荣与艰巨。她说:“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根,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任重道远。”菲律宾菲华联谊总会副理事长戴国安与美国江苏经贸文化联合会会长王杏生都表示要将中华优秀的文化、优良的传统、高尚的品德融入到所在国的主流社会中,要用学到的知识团结好社团的每一个成员,团结好每一个华社,团结好对中外友好有贡献的主流社会团体。

最后,与会领导向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学员们也向江苏省侨办进献题词为“游子之家,侨务先锋”的锦旗。

华侨文化范文第8篇

12月6日,华侨城A(000069)公告称,公司当日与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在宁波签署《宁波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合作协议》,拟合作开发建设文化旅游综合项目,该项目拟投资总额不低于100亿元。

公告称,若公司通过公开方式竞得项目土地使用权,将与鄞州区政府签订具体合同,并在鄞州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承继《合作协议》中的权利义务,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

而这已是华侨城今年的第三个大型项目。10月,华侨城分别与福州、深圳大鹏新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此前公告,华侨城福州项目拟投资总额也将不低于100亿元。

竞争压力大 高负债扩张

据华侨城A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为78.3亿,短期借款为68.1亿,长期借款为196.9亿,公司负债率为72.4%,与年中负债率72%相比略有上升。

在如此高负债率下,华侨城仍频频出手扩张,这在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看来,是“不得不为之”的行为。宋丁表示,近年受宏观调控影响,越来越多的一线房企切入旅游地产市场,这给华侨城带来了压力。

“从最初的深圳东部华侨城,再到北京、上海、成都,华侨城第一轮东西南北的布局完成后,发现其它地产如万达等一线房企都开始抢滩这一市场,便迅速要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布局。”宋丁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称。

据了解,从2009年年底开始,华侨城启动了第二轮全国战略布局。据其官网显示,截至目前,华侨城已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江苏、云南、天津、武汉和西安等9地投资建设了多个旅游综合项目。如加上今年下半年的福建福州和浙江宁波项目,“旅游+地产”的华侨城模式已从深圳扩张至全国11省市。

华侨城的负债率随着扩张速度的加快而不断攀升。根据近年公司财报统计,2009年以前,华侨城的负债率均维持在正常水平,2007年、2008年、2009年三年年末负债率分别为61.5%、63.6%、65.8%。到2010年底,公司的负债率开始逼近国资委对资产负债率划定的红线,达69.7%。到2011年年末,负债率达71.1%,而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负债率攀升至72.4%。

在华侨城2011年度业绩投资者见面会上,华侨城总裁刘春平曾提出华侨城目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可变现的项目想方设法卖掉,加快销售,加强营销,降低负债率。

但效果并不明显,据公司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目前公司存货达359.8亿,在2011年存货量同比大增122亿至317.4亿的基础上,再次增加11.8%。

“房地产调控会对坚持走‘旅游+地产’路线的华侨城带来影响,依靠高端物业销售回笼资金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受阻。新开发项目能否顺利,这要看地产回笼资金的速度。”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公司房地产行业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华侨城模式”遇瓶颈

宋丁对于华侨城项目落户福州和宁波较为认同,“有基础市场需求,同时竞争力较弱,这两个地方都还没有顶级的度假项目启动”。宋丁认为,华侨城的选址战略和眼光在国内众房企中是优秀的,但一个项目真正运营的好坏受后期诸多因素影响,“是否运营顺利现在还不好预判。”

对于目前已经建成的华侨城诸多项目来讲,已经可以预见将要到来的危机。据公开数据统计,上海欢乐谷投入运营后的第二年即2010年,全年入园人数为220万人,与北京的入园人数相去甚远。

而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即将进驻上海的迪斯尼乐园将对上海欢乐谷的运营带来更大的冲击。

为此,华侨城曾试图通过与日本环球影城合作,引进其在主题公园方面的管理经验和运营能力,以此解决欢乐谷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局面。但本月月初,已有消息人士透露华侨城和环球影城洽谈合作的双方工作组已撤离。记者就相关情况询问华侨城,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除新开张的上海欢乐谷外,已运营10余年的长沙世界之窗状况仍不容乐观。“长沙的世界之窗项目因长期经营状况低迷曾出让股权。”宋丁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