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情境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境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课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境教学法功能

1.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

“教学重、难点问题”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来定义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只要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究学习,重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情境教学法最大优势在于能把课堂中学生的身份,实现由“你”到“我”的转变,通过情境创设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参与课堂的机会、搭建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和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教学中所选用或创造的情境,全部来源于生活,甚至要高于生活,而生活化的东西最能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这些情境往往具有趣味性、悬疑性、故事性、探究性等特点,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

2.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o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从而为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一个关键性作用。

二、“极地地区”教学难点分析

1.极地地区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里使用的行为动词为:“说出”和“认识”,其中“认识”的要求层次更高,但是两者都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知识基础或者生活阅历作为前提条件,否则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同学对于极地的知识储备仅仅停留在“企鹅”、“北极熊”、“极光”和“冰山”这些简单的认知层面,而要他们去说出这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在哪里?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要”在什么地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同学们去实地考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何创造一种情境,缩短“我”与地球两极的距离,把学生带入遥远美丽的地球两极,就显得十分必要!

2.本章教学内容比较简明,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教材编写的落脚点是在:“极地地区环境保护”。课标中针对本节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突出位置,而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

三、“极地地区”教学课例展示

根据“极地地区”教学重难点情况和情境教学的特点,我选取“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新闻事件为背景,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雪龙号前去营救――两船均被困――两船成功脱险”故事为主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四、教学效果评析

本节课教学以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为主线,把教材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块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很好的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同时,采用这种故事情境的方式,把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故事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地球仪上标点”、“模拟参加南极科考”、“参与极地环境保护”等活动平台,让同学们真正的参与了课堂,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许多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都在活动中逐一解决。

情境教学范文第2篇

一、情境教学符合大脑功能认知作用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部分,左脑是负责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主要侧重理性和逻辑;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具有音乐、图像、整体性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远胜于左脑。只有大脑的左右两半部分互相协调分工时,才能挖掘潜在的能力,发挥最大的认知效果,符合人们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过去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抽象的理论思维,局限于左脑的功能,而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认知会出现障碍。情境教学旨在开发学生的右脑,通过形象的情境感受语言,先从右脑的形象思维入手,逐渐过渡到对知识的抽象理解,即完成了左脑功能。这样,大脑左右两部分交替兴奋,协调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使整个学习活动变得轻松起来。伴随良好的感情活动,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言而不感到疲劳、乏味、厌倦。

二、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

美国《新闻周刊》曾发表文章,评点了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关于孩子玩与学的关系。相关调查也显示:弹钢琴或会演奏的孩子,在语言能力上的得分比不学乐器的孩子高出15%。有氧锻炼可以使儿童的执行能力增强100%。学习杂耍可以使儿童的脑灰质容量增加3%。每天玩两小时电脑游戏的学生,在校考试成绩比不玩电脑游戏的学生高9.4%。事实证明,游戏可以促进学习,我们要把课外的游戏迁移到课内,它不同于让学生中规中矩的学习,它是一种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习得知识。

做游戏是学生喜欢玩的活动,生动有趣的游戏让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易学易懂,在欢乐中把有意注意学习变为无意注意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学会演唱15-40首英语歌曲,说、演英语歌谣15-40首,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也就是说,乐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被《新课程标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通常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角色表演。在表演中体验语言,锻炼了表达能力,把自己当成角色去仔细揣摩语言的运用。例如,在学习日常用语时,让学生互相表演问路、见面问候语、打电话,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再如,让学生扮演超市购物中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对物品、价格的询问和对答中,掌握了英语单词。在进行角色表演时,需要注意的是,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不能重形式、轻内容。角色表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要有目标,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表演的时间不能过长,不超过十分钟,既不耽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让很多学生参与表演。

英语歌曲是学生爱听、爱唱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时穿插一些歌曲,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劳逸结合,活跃思维,增添学习的乐趣。小学英语课本中也有许多非常动听的歌曲,如“Good Morning!My Father and My Mother.”等等,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的优势。在新授课之前,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让学生放声歌唱,使愉快的歌声带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教师也可把歌曲套入所学内容中来巩固句型,也可利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曲调,自编一些歌曲,学生兴致勃勃地唱几遍,很快就会记住这些句型,从而巩固所学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

三、运用实物情境展示

实物是学生学习最直观,距离最近的媒介,只有通过直观的演示与比较,学生才会迅速领会掌握,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教师走进教室,从身后拿出一只可爱的玩具小熊,学生们立即睁大眼睛盯住老师?教师趁热打铁地说:“Bear, bear,小笨熊。”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跟老师一起说:“Bear, bear,小笨熊。”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各种实物。例如,在学习水果的单词apple、pear、banana、melon等时,让学生把苹果、香蕉、桃子等带进课堂,让他们对照重复练习单词,并说出不同颜色的英语单词。其他的如文具、玩具、衣服、人体器官等都是实物教学的例子。

四、创设对话学习情境

对话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人人精神专注自由对话的局面。对话的方式应多样化,教师首先可以找班级中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示范对话,然后学生同桌之间对话,或者让几名学生上前进行表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分配角色,分成小组进行表演,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力求课堂教学英语化。这样为学生听说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课堂上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讲解单词,用英语纠正错误、表扬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机会开口,而且能够使他们置身于语言境界之中,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其他学生就会主动要求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面对枯燥的单词、语法、句型,小学生听起来感到非常枯燥,而多媒体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听得见、看得见,将语言符号变化成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在他们面前,使“无声”的课本内容变成了活生生的物体、有声有色的真实语言场景。处在真实、立体化的英语环境中,加速了语言的内化。这种教学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能够吸引学生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积极参与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感悟力,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情境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情境;情境教学;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07-01

数学情境教学是对中国现有的传统数学教学进行反复的推敲、验证、反思,取其精华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的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是在东方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西方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中寻求平衡,并按我国传统来整合,寻找东西方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给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一个平台。 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的。

1.创设数学情境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是科学的,可信的,自然合理的。其含义:一是情境的内容要科学,不可无中生有;二是情境内容的表述要科学,不可含糊不清;三是情境的结构要科学,不能东拼西凑。

1.2 探究性原则。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探究性,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造的动机。为此,一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二要具有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围绕数学目标广泛思考问题;三要具有可接受性,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和身心特点的实际,创设的数学情境能为学生鉴别和理解。

1.3 发展性原则。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当富有发展性,尽力做到使学生在三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能适合某一小节的数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发展为整个大节(或全章)内容所需的大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二是所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逐渐由最近知识区发展为较远知识区,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三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帮助,而且能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甚至终身受益。

2.创设数学情境的途径

2.1 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选取素材。例 1 贵州贵阳教师在讲授"比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上黔灵山取水》:贵阳市著名风景区黔灵山上有一口水质纯净的甘泉。周末,小明和爸爸准备了一些同样的"可乐"瓶到黔灵山上去背水,回来时他们共背了25kg水,小明和爸爸所背的水的比例为3:7。(按每个可乐瓶1.25kg水计算)

例2 数学情境:"妈妈给小红20元钱,叫她买学习用品。商店里的笔记本价格是3元/本,钢笔是2元/支,……。"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在这节课上共提出了多个相关的数学问题,老师从中筛选出了三个典型问题:

(1)买了三个笔记本和五支钢笔还剩多少钱?(常规性问题)

(2)如果买十个以上的笔记本九折优惠,那么买十三个笔记本还剩多少钱?(较新颖的发展性问题)

(3)买多少个笔记本和多少支钢笔能把20元钱用完?(探索性、开放性问题)

然后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析并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该课不仅紧扣教学主题--简易方程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很自然地提出了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求解问题,明显超越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又为学生所理解。正是这个简单的数学情境,孔老师在该班初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中再次呈现,学生又提出了十余个相应的数学问题,孔老师又从中筛选三个典型问题:

(1)用20元钱买笔记本和钢笔共9件,能买多少个笔记本?多少支钢笔?

(2)若买钢笔的数量是笔记本数量的两倍少1,那么20元钱能买笔记本和钢笔各多少?

(3)买多少个笔记本和多少支钢笔恰好把20元钱用完?

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同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老师再次让学生讨论问题(3)是为了弥补前课中对该问题讨论不充分的遗憾。

2.2 从自然学科中选取素材。例 3 在"三棱锥"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创设了数学情境《甲烷四面体》。

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更加的透彻,探索新知。

有机化学物质甲烷( )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学实验表明,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一个正四面体,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中心,四个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C-H键的键长为R( )。我们称该正四面体为甲烷四面体。

很多教学案例表明:只要我们精心准备、合理创设具有开放性和丰富内涵的数学情境,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对创设的情境细心观察,全面分析,周密思考,大胆质疑,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的发现再创造能力等;又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因此,"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是一个易于操作的配合新课改,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汪秉彝,吕传汉.创新与中小学数学教育[J]. 天津:数学教育学报20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情境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情境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7-01

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环境、利用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增强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通过在美术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快乐,感受美的熏陶,提高美术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受情境教学诸多优点的吸引,在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逢教学必情境的现象,进而产生了盲目、片面、错误设置情境等问题,导致情境创设不仅无法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还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的获取,以及健康身心的塑造,因此,必须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1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感知能力,盲目、片面甚至错误的创设情境,进而影响情境教学功效的发挥。

首先,盲目设置情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逢教学必情境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盲目地设置情境教学,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情境教学的创设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并不是所有的美术教学过程都要设置情境,当学生对教师所要设置情境对象比较熟悉、易于理解时,可忽略此情境,进而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情境中,从而保证所设置的情境连贯、有效,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帮助。

其次,片面设置情境。在情境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片面理解,导致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将“情境”等同于“现实生活”,将“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等同于“优化的情境”。而有效的情境教学应该是既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又能承栽美术教学任务,恰到好处地兼顾到学生特点及美术教学特征,让教学走向有效、生动、深刻。因此,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设计,甚至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那就是片面性的情境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没有真正摆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在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时,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参与者。

最后,错误设置情境。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合要求,甚至走向错误道路,无法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启发、引导思维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可能提高美术情境教学效率了。这就要求教师加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补充情境教学相关专业知识,借鉴情境教学先经验,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开展和实施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2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情境教学生动有效、更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可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2.1追求新颖与新鲜

当情景在学生眼前展现时,无形之中成为学生感知事物的刺激物,呆板、机械、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应尽量创设形式新颖的情境,或者通过新鲜事物,引发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观察情境及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美术教学可通过多媒体、画作、音乐、实物演示、师生扮演角色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相关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但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及设置什么样的情境,又是以什么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都必须以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形式新颖,是为了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沉闷、单调的格局,而并非是华丽形式的堆砌。

2.2凸显视觉与感受

感知能力培养是小学美术情境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可利用美术作品本身强烈的视觉感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之前,需强化学生的视觉性。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视觉冲击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激起艺术构思,产生兴奋和创作欲望。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如果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所带来苦难的人很难理解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战争痛苦和无助。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5・12汶川大地震”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感知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恐惧、痛苦和无助,然后再将学生的这种情感和体验迁移到《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上,进而找到“汶川大地震”与“格尔尼卡”画面的相同点,更为直接、有效的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

2.3着眼兴趣与创造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好坏决定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美术情境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美术创造性能力。虽然美术创造力不同于一般的创造力,但通过美术的创造活动可以培养人的一般创造力。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和培养,必然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心理定式,就会自动地渗透和泛化到他们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它们追求创造和革新,通过创新推动国家社会的迅速发展。

2.4贯穿实践与探究

美术创作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作支撑,而掌握有关技法需要一个实践探究的过程,实践的次数越多,实践时间越长,探究的机会就越多,掌握技法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应结合美术教学相关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情境。例如,在剪纸课程教学中,除了要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分类及发展等相关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各种折纸法、纹样处理、具体剪法刀法、操作流程等有关技法,然后通过反复实践和自我探究才能剪出好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剪纸艺术。通过反复实践探究获得相关技能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美术的语言、形式法则、构成原理等知识和方法,对美术素养的形成起到核心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及美术文化。

情境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各种语言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表达的欲望,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不同情境所表达的信息和语言材料,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在情境学习中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1.重情趣

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创造幽默多样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生命的活力。

2.重参与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看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生活与学习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3.重感悟

情境教学,强调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体验情感,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中,促进联想、灵感、智慧的迸发。

4.重实践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英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情境教学的意义

1.降低教学难度,便于解决问题

情境教育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如临其境。

2.降低疲劳程度,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

合适的教学情境能降低教学难度,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能消耗相对小一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更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三、情境教学过程

1.以歌曲来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前通过热身练习以营造欢乐、愉快的英语学习气氛。如,配以适当的动作让学生唱一两首英文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情境中开展活动

教师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apple, pear, banana等新单词时,教师就用“闻一闻”或“摸一摸”的“Guessing Game(猜一猜)”游戏来引入教学,让新的知识自然呈现,学生在轻松中不知不觉参与了学习。

四、情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老师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学生间的互相介绍时,可让一个学生扮演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其他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并询问些有关他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让这位学生一一回答。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再现对话情境。

2.让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创造性学习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以其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别出心裁,真正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可以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白小红.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吕梁高专学报,2002(3).

情境教学范文第6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人们在学习上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的确,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教学激趣策略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情境和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学”呢?

一、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图片,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谁在叫?你能用动作模仿出来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鸟展翅高飞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嘘”状,然后拉上教室窗帘,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十双眼睛都盯着老师。此刻,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树干上有几只已打瞌睡的小虫儿,树窝中躺着两只休息的小鸟,在树下的小屋中亮着一盏灯,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伏在桌面上,透过窗子数星星,数着数着便睡着了。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闭上了眼睛,鸟儿休息了,虫儿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小宝宝也睡着了。”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讲述:今天从森林里飞出来了三只小鸟,它们是小麻雀、小鸽子和小乌鸦,你会模仿他们的叫声吗?小麻雀:叽叽 喳喳;小鸽子:咕咕;小乌鸦: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又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三、角色转换,进入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中,在向小鸟问好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充当各种小鸟,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问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对话。学生1:“小麻雀好。”学生2:“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鸟做游戏的喜悦。

四、即兴创作,体会情境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情境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数学课堂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标准》还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一、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0角就是元”,并通过数出0角的活动,抽象出“元=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

情境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呢?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求知动机,这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把数学与实际情境联系在一起,以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一方面通过生活实例创设课堂情境,从而为数学学习服务;另一方面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学生熟悉的社会现实问题,从而用数学为现实服务。由此得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二、课堂情境的创设方法

我就教学实践与数学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理念也着重强调: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加法时,考虑到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肯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一位老台胞的亲身经历为主题展开,2008年在台北与上海开通直航之前,如要探亲需经香港转机,我们把民航客机的每次飞行都看成一次位移,位移是由台北(点A)到香港(点B),再由香港(点B)到上海(点C)。由此产生问题一:用向量表示每一次的位移;问题二:两次位移的合位移是什么?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带着好奇与兴奋的心情,顺利进入新课内容。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故事情节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传说在古印度,有个叫西塔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得知后,非常高兴,决定要重赏他。西塔说:“陛下,赏小人一些麦粒就可以了,请在棋盘的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麦子,第三格放4粒麦子,第四格放8粒麦子,依此类推……以后每一格所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放满64个格子。”“区区几粒麦子,这有何难!”国王答道。正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顺势利导地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棋盘中的麦粒数看成一列数,应该如何表示呢?以故事为依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既能得到发展,增强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