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整合教学论文

整合教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整合教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的工作要点,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日制聋校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特校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教研目标

1、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要求的各项教学任务。

2、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

4、制定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5、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

三、具体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

(1)改进教师的备课质量。

改进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备课要突出重点,既要关注教师的指导,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2)上课:上课时要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围绕目标组织教学。讲授要精当、精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差异,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改进教师作业的批改方式。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提倡面批,若不能及时面批的,提倡在学生每次的作业后写一些简单的评语。如:有进步,加油啊!你真棒!等等鼓励性的话,以次来促进学生。

(4)辅导:各教师要定时间、定计划、定内容地组织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2、抓好教研组的建设,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

教研组的管理要规范化,要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营造浓浓的教研气氛。

3、加强青年数学教师的培养。

通过研究教案和互相听课以及外出学习来指导他们的教学,在科研中指导科研,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共同发展,(工作计划

)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4、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保证备课小组的活动时间,充分体现备课小组的灵活性。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求教师能结合平时教学,撰写教学心得、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争取有更多的篇数在各级比赛中获得更好的奖次,从而提高我校教师的知名度,并促进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6、组织全校学生口算比赛。

四、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数学组工作计划;

2、检查教师开学初的备课;

3、检查数学及技艺科的教师教学计划制定;

4、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5、制定业务学习计划和集体备课计划。

三月份:

1、组织教师认真听、评课。

2、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3、组织数学组教师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

4、组织学生口算比赛。

四月份:

1、落实青年教师赛课。

2、组织教师认真听、评课。

3、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4、组织数学组教师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

五月份:

1、落实青年教师赛课。

2、确定示范课人员及开课周次并安排好示范课时间。

3、组织教师认真听、评课。

4、了解各班教学进度。

5、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6、组织数学组教师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

六月份:

1、检查复习计划制定情况。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重要就业领域之一。2010—2014年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非营利组织就业比例达到53%。在这一背景下,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领域与就业技能培育需要,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加强该课程教学管理研究,便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非营利组织以非营利为宗旨,但不论组织的宗旨是什么,管理是所有组织的首要功能,而不仅仅是利润的附庸,所有组织都需要管理。非营利组织不仅需要管理,而且还需要实现优质的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于社会捐赠,优质管理之下的非营利组织能通过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宗旨与使命,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获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和社会赞誉,从而使组织行为与组织形象更加符合社会期望,为组织获取可持续发展资源。其次,非营利组织大量使用志愿者劳动,优质的管理能使非营利组织吸引到更多数量、更高素质的志愿者,为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1]。最后,在非营利组织不断涌现、组织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非营利组织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都需要经过组织管理的改变和提升。而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行职业化管理:培育专门的非营利组织职业管理人。在大学生本科教育阶段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教育课程,便是非营利组织职业管理人培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为G市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总学时40课时。在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授课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方法为主,针对非营利组织定义与分类、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非营利组织筹款管理八个方面展开理论教学[2]。同时,针对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搜寻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因教师自身无任何非营利组织实践经验,在课堂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方面存在不够深入的弊端,无法深入浅出地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致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且因教师所选案例与受教育者生活背景和社会认知差距过大,导致受教育者对案例内容理解有限,无法产生强烈共鸣、激发思考,出现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无法实现预定教学效果的情形。

学生良好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不仅需要为其提供优质的课堂知识传授,同时还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使学习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更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技巧。而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并未为学习者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教学者受自身实践能力水平限制亦无法予以学习者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指导,致使学习者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有效培养,从而呼唤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新的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2012年5月,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注册成立了G市第一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投身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之一——民办非企业管理实践,并在民办非企业管理过程中,积极与非营利组织另外两种类型——基金会与社会团体互动,全面了解、掌握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过程中积累管理案例与经验,实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给予学生生动的专业知识讲解,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教师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协助教师开展部分管理工作,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最终形成实践——教学——实践这一循环体系,实现师生专业共同成长。

(一)重新厘定教学目标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培养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人才”为“培养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和具备较高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注重培养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获取并积累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能力,能更好满足非营利组织发展需要。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进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使用教师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作为案例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讲解,使案例“有血有肉,接地气、有人气”。教师自身实践所形成的案例不仅使课堂讲述更加生动深刻、深入浅出,同时本土案例的应用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讲授法之外,布置课外作业,同步使用实践教学法。学习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后,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利用教师所创办非营利组织为平台开展实践,交流、讨论实践心得,培养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实际操作能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改革后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主题在沿袭旧有模式八个教学主题的基础上,对全部主题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升,在明确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之外,制定课外作业实践内容,根据课程教学改革内容表(见表1)开展教学工作。

   (四)变革考核方式

根据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课程考核方式亦随之发生变更,考核方式围绕课程目标而制定,考核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考核方式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更改为考核,从课堂表现与课外实践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课堂表现与课外实践成果各占 课程总分值的50%,在此基础上,课堂表现细分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听课投入程度与课堂讨论参与情况,课堂出勤率占课程总分值的15%,课堂听课投入程度占课程总分值的20%,课堂讨论参与情况占课程总分值的15%,综合多方面表现和成就确定最终成绩。

四、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2013—2014年, X高校在两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开展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在课外作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设计与工作策划方案共被B机构采纳三项,同时教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得分相较于2012年评价得分平均增加了11.34分。从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成果实际应用和教学效果评价得分三个方面证实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和必要性。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实行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在丰富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发掘、激发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增强其实践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教育,能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良好满足社会变化和需求,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此外,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互相依托、互相促进,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背景下开展,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突破,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两类主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P·盖拉特(James P.Gelatt);邓国胜等译.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XX中学电化教育先进事迹材料

山西省XX中学是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示范高中。多年来以教育教学质量高,各项工作领先而享誉三晋。新世纪历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当今教育会产生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认为现 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势在必行。因而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加大软硬件投资力度,以课题科研为指导,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工作,取得优异的成果。作为电教先进典型,山西省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现场会2004年在我校召开。

一、硬件建设

从2001年校园网一期工程至今,学校共投资近千万元用于信息技术硬软件设施的配套。目前,学校拥有三层交换的千兆校园网,连通了各处室、各教室、教师办公室及家属住宅楼;网络中心配备了服务器、WEB服务器、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器、“一卡通”数据库服务器、图书管理服务器及4台教学资源服务器,为校园网资源配置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为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装配微格教室、多功能报告厅、4个学生机房、校园电视台。实现“班班多媒体、室室有电脑、家家通网络”。为信息技术在我校的应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资源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软件资源建设,投资几十万建成包含大型教学资源库、在线资源、校园网应用软件系统等较完善的校园网资源系统,总量达4T。目前配备有《清华同方资源库》、《北京四中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库》、《同方电子期刊库》、《智能出卷系统》、《电子图书系统》、《101网校》等大型资源库;建成了集内外网于一体的大型资源集成系统——XX中学网站;学校还组织人手自行编制了《校园信息系统》、《教师交流园地》、《学生研究性学习平台》等用于学校办公,教师交流,学生辅助学习的平台系统。

三、以课题研究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03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中学校园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已顺利结题并双双被评为优秀课题;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分层教学研究》、《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教育研究》,省13150课题《中学校园电子校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正在研究中。

我们本着课题研究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学校相继出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案》、《整合评比方案》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案,并采取每年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技能大赛,每学期进行优秀课例、优秀设计方案、优秀课件、优秀论文评比等活动,强化和推动整合工作的开展。学校还采取了开办月刊《信息技术导航、整合研究动态》,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举行日常培训和假期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培训,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很大改变,对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生的学习

我校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同时,还着重研究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行资源大开放,校园网所有教学资源和英特网上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对学生开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开发了英特网资源导航、研究性平台和学习讨论区,建立了教研组及教师个人主页,这些软件都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我校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开展了形式多样远程教学活动。我校电视台演播大厅开办了《空中课堂》电视直播,播出高一高二高三各科课程150余节。同时还在网上开辟了学习资料下载和各科学习讨论区,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进行学习,做到了休息不停课。

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开展,强烈冲击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悄然发生着变革,学生的学习态度朝积极主动方向转变。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兴趣;注意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的条件已经成熟,用信息化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中职学校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使信息技术课能够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的整合,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以适应求职就业的要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效地改善中职语文教学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时期的中职学生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语文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强。为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才有可能吸引住学生。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中职学生更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学,而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备课资料:全新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习题资料等等。这些由文本、动画、视频、音频等构成的多媒体信息,经过教师的筛选与组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有机统一起来,制作成课件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立体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科学是美丽的》这节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优势,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多角度多场景看到了宇宙黑洞,电子云,叶绿素,随着画面的出现,加上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学习效果大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观察分析,结果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分析问题,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持审视、怀疑的态度,对于学习中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假设猜想,树立“怀疑―批判―修正―创新”的思维理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课下之余,笔者把大量名人名言、优秀作文、精品笑话、生活小常识之类的内容上传到博客或者全球空间上去,自己撰写的一些教学论文、人生故事、散文随笔等内容也作为日志出来,逐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我本人的内容后面写留言、写感受,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向本人提问,都一一作了回复。在QQ空间里,可以看到学生写的日志,若有写得好的,我便大加赞扬,征得他们同意后,打印出来拿到课堂上去交流;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寓教于乐,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要有“度”。目前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技术是成熟的,并且很多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这种整合是完美无缺的,只能是辅助教学,辅助到位学生有兴趣、有激情,语文教学就会有效果,否则过分运用就会突破度的界限,就会让课堂教学失败。所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既是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知识、摸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工具;其目标是革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避免产生“唯信息”的误区,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语文教师不可“本末倒置”。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课堂不但要求语文教师备知识、备学生,还得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管理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等内容。这就使得许多老师花在电脑上的时间甚至比语文教材书本上的时间多得多,出现了主次颠倒的局面。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弱化。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行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靠教师来设计、引导和造就,其主导地位是不能被代替的。而大量现代运用信息技术,使这种作用明显被弱化了,教师成了计算机操作者,只是不断点击鼠标,让学生如看电影般混过一堂课!大量的信息使学生思维处于疲惫状态,教学方式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这样的整合,教师不仅没有把课上好,就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院护理专业进行了师资梯队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提高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对象

培养对象是学校护理系专业课程专职教师,共32人。

二、方法

(一)综合分析师资状况,合理划分师资梯队

分析各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执教年限、业务能力等情况,依据学院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将师资队伍划分为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等六个层次。

(二)制定分层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

1.新入职教师实行导师制,为期1年。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程指导。要求新教师全程随堂听课,了解教学纪律,熟悉教学组织过程,带教期满一年,对新教师组织入门公开课和转正公开课,评审合格方能上岗执教。2.青年教师独立承担1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考试命题等基本教学工作。主动提升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学位,在三年内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培训,训练教学基本功,多向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观摩课、示范课,不断增强教学能力。坚持长期深入临床一线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每学年顶岗实习不少于两个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培养期(3年)内申报校级教改项目或课题1项,发表教学教研论文不少于2篇。3.骨干教师独立承担1~2门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好评。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学科课程教学。加强自我学习,定期外出进修学习和临床实践,每学年至少2次,不断接受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掌握学科领域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主动承担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带教指导工作,每学年在教研室内或系里进行一次示范课教学,有条件时承担一名新教师的带教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培养期内,主持州级课题1项或参与省级课题1项,每年发表教学论文1~2篇。4.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带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讨论,解决教学问题,开展教学专题讲座,每年1~2次,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期内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或成功申报教改项目1项。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把握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每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至少1次,在校内开展学术讲座1次,发表学术论文1~2篇。5.课程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分配课程建设任务,组织和带领课程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考试方案,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每年汇报课程建设进展1次。负责对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反馈和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个学期上报一份教学质量检查反馈报告。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组织课程教师制作课件、微课,开发慕课、网络教学平台。6.专业带头人组织和带领本专业团队成员开展专业建设,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制定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完善,每三年修改1次,每年进行1~2次专业报告。注重行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品牌。

三、效果

(一)形成科学合理的师资梯队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层培养,护理专业教学队伍已经形成了专业带头人引领、教学名师示范、骨干教师强劲、以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师资梯队,不仅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也建立起一个成员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老中青有效衔接的教学团队。

(二)团队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每学期期末教学评价考核中,32名教师在学生评价(百分制)中,得分均在90分以上。在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检查性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能力考核中都得到一致好评。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高职护理技能大赛,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学生次次获奖,指导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整个师资队伍的理论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近三年来,护理专业课程教师荣获省级奖励7人次,州级表彰6人次,完成州级课题研究3项,成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州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州级教学成果优秀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论文60篇,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2本。

四、讨论

护理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是在综合分析教师执教时间长短、职称等级高低、教学能力强弱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分层培养计划,为每一位教师“量身订制”培养目标和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基础和能力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符合个人自身情况的最大目标,实现个人自身的最大价值。同时,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效衔接的师资梯队,避免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断层现象,保持了教学队伍建设发展的连贯性,对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杨侃.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资培训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38.

[2]左凤林,刘奉,谭严,等.“院校结合”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39.

[3]朱春梅,王燕,田免红.加强专兼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95.

[4]何新荣,黄合婷.构建本科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5]刘振华.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发展;策略

通用技术学科不是高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学校在逐渐删减通用技术学科课时,实验耗材经费不到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优质师资不愿流入,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可谓“前途堪忧”。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尝试将学科课程与科技教育结合,以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开发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搞好学科规划,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学科发展策略

一、搞好学科规划

2008年,我们认真分析了通用技术学科的现状和趋势,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制订了我校《通用技术学科三年发展规划暨行动规划》,《规划》分学科整体发展目标、学科课程体系规划、教学质量与管理目标、师资发展规划、科研管理规划、实验室管理规划和科技竞赛规划七大部分。作为指导该学科今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了我校通用技术学科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突破点,按照我们既定的目标,合理规划,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二、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学科发展策略

有了《规划》,我们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通用技术学科在当前有两大特点。一是学科动手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广泛,可迁移性强;二是师资队伍薄弱、缺乏教学和管理经验,教学资源匮乏。针对这两个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如下策略。

以学科课程带动科技活动。利用课程内容广泛、可迁移性强的特点,将科技教育课程化,不拘泥于必修课,通过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小组等多种方式,最大可能激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引导和挖掘在科技方面有潜质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以课题研究提升育人能力。将问题和困惑升华为课题研究,通过教师的互助、学习和探索,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丰富课程内涵,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一份贡献。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把握住了这两点,以此为策略稳步实施,突破难点。当然,作为新的学科,教师一定要注意心态,不要着急,不要气馁,冷静认真地分析问题的根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能有收获。

整合科技教育资源,以学科课程带动科技活动

一、提出本策略的背景和原因

科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冲击,个别学校的科技教育只停留在了对极少数科技特长生的教育上,三年投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为的就是几个科技生得些全市甚至全国的奖项来装点门面,这与科技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科技教育虽然经费充裕,但始终没有固定的载体,无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技教育带来的收益,这一直是基层科技教师的遗憾。以动手实践和创意设计为特征、以综合性为特点的通用技术课程,为科技教育课程化找到了良好的载体,为更多学生享受科技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本策略的实施

我们通过整合科技教育资源,通过在必修课程中渗透,在选修课程中挖掘,在社团活动中选拔,在研学课中深入的方式进行科技教育课程化的具体实施,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学科课程体系。

我们通过整合打通壁垒,将天文台、高科技实验室、生物情景教室、理科数字化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科技教育资源与通用技术课程实现共享。充裕的科技教育经费也解决了通用技术学生实验耗材资金的短缺问题。

高二通用技术必修课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模块,我们在课程中结合教材中“发现问题”、“方案的构思方法”等章节的内容,渗透讲解一些学生获奖的案例,如“明天小小发明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青少年科技与工程大奖赛等。通过这些案例的讲授,拉近了学生与科技大赛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觉得,创意设计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发明创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一措施实现了科技教育全员覆盖,为选拔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做了有效的铺垫。

我们在全员覆盖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实施通用技术选修模块,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选拔和辅导。《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是许多高中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应用物理知识进行结构组装和电子线路的识别焊接,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程序设计调试,完成了一个会按照既定路线行进的简易机器人的制作,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和学科整合,甚至对学生未来职业和理想的选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更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为这些经过选拔的学生提供更深入更个性化的指导。他们不仅在这里能得到思维和技能锻炼,还能提高社团管理能力,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他们向师哥师姐学习做人的道理,又把这种精神身体力行的传递给学弟学妹。每当看到学生外出参加科技大赛时,他们互帮互助的情景,作为教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觉得孩子们忽然间长大了。

以课题研究为主轴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开发能力

一、提出本策略的背景和原因

当前,通用技术教师都是学校临时指派过来承担教学任务的,来自物理、化学、数学、劳技、信息技术等学科,有的还是实验员或电教室的老师,教师学科背景和教学经历不同,师资队伍相对不够稳定,普遍年龄比较年轻,教师人数少,互助机会少。以朝阳区为例,教师的学科背景较为复杂,35名教师来自6个学科,一半老师在35岁以下,仅有15%的老师有中学高级职称。如图1、2、3所示。

这样的师资队伍又面临着新的学科,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是一个巨大的困难。除此之外,还面临实验室管理、资金投入、课程开发、整合教育资源等多项工作。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不爱上,其他学科老师侧目,更难以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任课老师非常辛苦,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逐渐失去信心,学科的未来发展堪忧。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更好的方法,就是将问题和困惑升华为科研课题,通过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二、本策略的实施

我们以学校“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综合性和深刻性的校本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的研究工作为主轴,为老师们搭建了互助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整体提升组内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为纲,以通用技术教材为主线,侧重以技术实践实验活动为载体,渗透和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实践,重构通用技术校本课程体系,提升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综合的应用到更高层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反过来又促进和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中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学习效果。”

课题研究的整体要求是,以科研课题为主轴,着力学习新课程及学科整合、有效教学等相关理论,加强教学创新的实践,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能力;以教学开发为主线,梳理整合资源,重构通用技术学科校本课程体系实施方案,为设计教学活动、建设学科资源库和学科网页作充足准备;以提高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落脚点,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撰写出学科渗透整合的《课程案例》,编写出通用技术学科《校本补充教材》和《实验活动项目汇编》,形成一批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成长案例、教学反思材料和研究性学习成果。

主要成果展示

付出总会有收获,随着我们不断深入实施通用技术学科发展策略,在教和学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9年,我校学生获得朝阳区青少年机床“动手做”大赛的一等奖,获得北京市青少年机床“动手做”大赛的优胜奖。机器人小组获得北京市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VEX比赛的第一名。赵冬杰同学参加了2009年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工程学一等奖。王满强同学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获得二等奖。

我们的课题研究获得田树林校长和多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区教研中心的认可。教师的育人能力显著提高,多位老师获得学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老师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教学设计在区里频频获奖。因地制宜不断开发出新的学生实验活动项目,学生变得爱上通用技术课了。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学校:曲靖市沾益县大坡乡第一中学

教师:张石全 Email:zsqkiss@163.com

大坡一中位于沾益县城西的一个小乡镇。很久以来,教学资源不足,计算机数量少,一直是困扰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瓶颈,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的配备,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怎样建设好“模式三”,把“模式三”设备、资源使用好,是我们这次培训的一个主要难题和任务。管好、用好“模式三”变成了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回去以后,切实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国家针对农村地区需要所开发制作的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探讨多种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方式,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能够积极主动探索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教学应用模式,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和应用效果。对提高农村农民的科学意识与水平,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指导思想

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三部委、省电教馆的要求为目标,全面推进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整合。

二、 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以校长为组长,几位副校长为组员,成立领导小组;以教研室主任和我及其他教师为工作人员成立工作小组。

三、实施步骤

1、组织宣传

向学校领导和各任课教师宣传“模式三”资源给我们学校的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的优势;有可能向当地农民、农村党员干部作农业科技和干部培训的宣传;尽最大可能求得他们给我们的帮助。

2、规划、设计“模式三”设备的安装

学校预计拿出老教学楼三间教室作为“模式三”设备安装的教室。三间教室都装有防盗门、防盗窗,地板用地板砖(都已建好)。其中一间用来安装卫星接收所用的计算机(安装卫星数据接收卡)、电视机和DVD播放机、打印机作为一组,另外把路由器、交换机、网络教室的服务器作为另一组接入本教室,命名为卫星接收教室。另一作为网络教室,里面设教师机一台,学生机50台(其中20台已有),教师机安装电字教室管理平台。第三间用多媒体教室,安装中控、DVD播放机、投影机、一台计算机、音响,计算机与交换机相连。整个校园的拓扑结构为星型拓扑结构。

3、“模式三”使用

(1)管好“模式三”,建立健全“模式三”设备使用规章制度是前提。要管好“模式三”必须依靠科学的制度进行管理,回去后,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制度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模式三”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做一张《“模式三”设备登记表》、《“模式三”设备使用登记表》、《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计算机上机管理制度》等。不仅有详细的制度汇编,而且做到制度上墙,使管理、使用有章可循,保证了“模式三”在教学中的正常运转,较好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2)用好“模式三”,抓好教师培训。为了更有效的发挥“模式三”在教学中的作用,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其利用率和使用效果。自己带头先把设备利用起来,慢慢摸索,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以及对计算机操作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不断熟悉,再根据课程性质、课时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聘请校外计算机人才作为辅助培训教师,尽快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并把学校下载的教学资源尽快整合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去,为教学服务。

(3)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和课件制作竞赛。为了让我校教师早日会用“模式三”进行课堂教学,我想采用边培训边进行课堂教学竞赛的办法,组织教师听课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模式三”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同时组织教师、学生进行课件制作和作品制作比赛,提高教师和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4)在理论学习方面紧紧围绕模式三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研讨会,撰写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以便今后更好的做好此项工作。

(5)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由教研室主任担任组长,利用“模式三”的资源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分析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教学模式。

(6)网络环境下学习平台的建设。为了方便教师使用计算机教室,利用课程资源,我将专门建成了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平台,目的是有机组合教学资源,方便我校教师使用,计划以后逐步建成各学科的学习平台,最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整合系统资源平台。

(7)建立“优质资源库”。把收集起来的优质资源分类整理,然后刻成光盘,收集成资源库,方便本校教师或其他学校教师使用。

(8)成立互助合作小组。与其他学校成立互助合作小组,共同讨论对“模式三”资源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模式三”的方法,争取在当地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9)除了满足教学的需求外,我想利用我校的计算机资源,为当地提供尽可能多的农业知识信息及资料,进行科普教育。为当地党员干部培训提供支持。真正发挥“模式三”的功能。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